湖北省八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八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八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八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八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八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茶叶价值白银400万两,而销往中国的主要商品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国运出的茶叶总值。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英国A.开展工业革命,生产优质产品 B.深化圈地运动,增加羊毛产量C.扩大鸦片种植,偷运毒品来华 D.加紧对外掠夺,发动鸦片战争2.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A.《周礼》 B.《老子》 C.《墨经》 D.《论语》3.如图是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印度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美国所对应的数字是A.①B.②C.③D.④4.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可见,深圳特区的基建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 B.探索引入市场机制C.带动内地同步发展 D.开创引进外资先河5.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梁启超B.陈独秀C.章太炎D.严复6.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7.“冷战是一个多因素的产物”,影响冷战形成的因素包括①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异②美苏双方互感“安全威胁”③英国等欧洲国家推波助澜的作用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8.英国的行政权和立法权自“光荣革命”后便一直统一于议会之中,首相既是政府首脑又是议会执政党(多数党)的领袖。因此,以首相为首的执政党推行的某项立法往往都能通过。故执政党在任期内往往具有“独裁般的权力”,这一传统A.延续了专制制度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维护了议会主权 D.确立了君主立宪9.下表摘编自清末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有关材料,表中是江南制造总局支出(1867~1894年)(部分),此表反映出江南制造总局支出项目金额(两)占总计百分比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204843312.78华洋工匠工食420961926.26购买机器10551436.58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793473249.50购买军火7207454.50译书及办舆图经费611170.38A.生产产品主要投向市场 B.在经营管理上以洋为师C.财政监管不力入不敷出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0.清朝初年,经过康、雍、乾三代的努力,最终通过设立军机处而消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掣肘,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的境界。如图是军机处的运作流程,由此可见军机处最初的只能充其量不过是A.执行皇帝决策的行政机构 B.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的工具C.皇帝旨意的草拟传达机器 D.皇帝意志的领受传递班底11.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梁启超的认识客观上有助于A.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B.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C.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D.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12.现行德国选举法规定了"百分之五门槛"规则,即政党必须在全国得票率超过5%。或赢得3个以上的选区席次,才可进入联邦议会。这一规则意在A.保证执政党成为议会多数党 B.对公民自由结社权作出限制C.保证议会拥有独立的立法权 D.提高立法效率避免政治破碎1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14.朱熹说:“释氏便只说是空,老氏便只说是无,却不知道莫关于理。”“又谓老佛之学乃致知而离乎物者,此尤非是,夫格物可以致知犹食所以为饱也,今不格物而自谓有知,则其知者妄也。”据此可知,朱熹意在A.说明理学植根于佛、道思想B.强调理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指出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15.普希金赋诗赞美彼得一世说:“用一只专制的手,他勇敢地播下启蒙的种子。”其中的“种子”是指A.推动改革的手段十分专横B.保留了农奴制度C.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D.大大加强中央集权16.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在所示位置该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C.开凿灵渠D.焚书坑儒17.有学者指出,汉、唐、宋时,“天下等于中国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据此可知,清代这一认识A.体现了“夷夏”之辩的日益弱化B.丰富了传统“天下”观的内涵C.为构建其华夏正统地位而服务D.明确了“中国”与“天下”概念18.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A.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C.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D.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19.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20.史学家所谓的中世纪或中古时期指的是A.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形成时期 B.奴隶制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C.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 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21.1769年,英国人韦奇伍德开办了陶工场,在工场内将制陶工序细化,每个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据每道工序计算出每个车间需要的人数,由此一改英国制陶业的落后面貌。据此可推知A.劳动组织形式变化有助于机械化 B.近代标准化生产模式已经诞生C.工业革命中的行业重组尚未启动 D.传统制陶工艺已退出历史舞台22.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颁布特令,宣布“自1月1日起,凡侨居中国之外国人民,现时享有领事裁判权者,应一律遵守中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依法颁布之法令规章。”该段文告颁布于A.五四运动期间 B.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C.北伐战争结束后 D.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23.人民币是建国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缩影。1962年4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三套人民币,纸币上的图案A.体现了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B.标志着“一五”计划的完成C.反映了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D.适应“大跃进”的时代需要24.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A.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B.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C.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D.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5.如表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26.有学者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如图)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这说明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 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崇拜C.商朝已形成统治地方力量 D.蕴含着大一统的权力模式27.唐高宗后期武后临朝听政,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元万顷等,协助处理政务与各种表疏,密令参决。唐制,官衙都在宫城之南,刘元等人不经南门而于北门出入,时人因谓之“北门学士”。北门学士的出现反映了A.武后已掌握实际统治权力 B.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C.三省六部制度己名存实亡 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28.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A.“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B.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29.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30.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仁宗景佑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这说明了在宋代A.政府态度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B.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C.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D.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萨迦班智达(1182-1251),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法王。萨班生活的时代,青藏高原分裂混战,“藏民福分,如油尽灯昏”。此时,蒙古大军远征青藏高原,蒙古大汗的次子阔端准备在西藏寻找一位堪为诸方导师的藏传佛教人物,以领袖群伦。大将多达那布致信阔端推荐萨迦班智达。1244年,阔端发出了具有最后通牒性质的邀请书,邀请萨班前来凉州会谈。萨班清楚这次谈判的危险性,但63岁高龄的他毅然决定带领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二侄远赴凉州恳求归附。阔端与萨班就西藏归顺蒙古王朝事宜,经协商,达成共识。会谈之后,萨班留在凉州,精心培养两位侄子,以接替自己的政教职位。其中,八思巴以后成为元朝第一位帝师兼管总制院(宣政院)事,恰那多吉被(元)朝廷封为白兰王,兄弟俩返回西藏后,完成了建立西藏行政体制的任务。——摘编自樊保良《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成萨迦班智达参与凉州会谈的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萨迦班智达的历史功绩。32.材料历史上,印巴同为英属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争日益高涨,英国首相艾德礼不得不于1947年2月20日宣布,至迟将于1948年6月把政权交给印度人。为了达到在撤走后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国极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政党对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制造矛盾,扩大分裂。1947年3月24日,蒙巴顿接替魏菲尔出任印度总督,6月3日发表了英国政府称之为“印度独立法”的新宣言,即“蒙巴顿方案”——摘编自《难灭的硝烟世界战争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巴顿方案”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蒙巴顿方案”的影响。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84年4月,清廷急授以刘铭传巡抚督督办军务赴台抗法。刘铭传领导的10个月抗法保台战斗,取得最后胜制。1885年10月,建省。刘铭传任巡抚。他任巡抚后特别注意开发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修筑公路、铁路,方便了陆上交通。设立“轮船招商局”,疏浚了安平等港,方便了海上交通;先后设立电报局、邮政局,方便内部及其与大陆的联系。为了开发资源,他设立煤务局,整顿基隆旧矿,投银40万两,购买新式机器开采,并拟筹资另开新的矿井;在苗栗、后垅等地发现石油后,马上设立煤电局进行开采。蔗糖和茶叶是大宗出口商品,过去一向为英商垄断,刘铭传积极组织本国商社与之对抗,夺取中国应有的商贸权利。1890年10月,刘铭传草签协议,将基隆煤矿交中国商人承办,议定“由商经营、官不过问”。此举受到清廷处分后称病辞职,于1891年5月。返回安徽肥西故乡。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割让日本。刘铭传悲愤至极,身心交病,卧床不起,于1896年1月12日病逝——据《巡抚刘铭传》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开发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身上折射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哪些可贵的品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无耻的向中国走私鸦片,故C正确;AB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销往中国的主要商品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国运出的茶叶总值”,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2、D【解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仁”的思想。孔子和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故D正确;《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排除A;《老子》是记述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言论,排除B;《墨经》是墨家的著作,排除C。故选D。3、B【解析】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结果。美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②是美国,故B项符合题意;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水平直线上升,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被美国超越,即呈曲折发展历程,所以①为英国,A项不符合题意;日本的工业化要晚于美国的工业化,故③为日本,C项不符合题意;美国的城市化比重变化不可能开始于1900年以后,D项不符合题意。4、B【解析】

根据材料,深圳特区基建时,“允许内地和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并推出“设计稿评选,施工搞招标”、“大包干”等办法,结合可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深圳特区在探索并引进市场机制,B选项符合题意;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与内地并不同步,基建中开创“引进外资”先河的说法,在材料里无从体现,ACD三项错误。5、B【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孙中山所说的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指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故答案为B项。梁启超、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排除A、D项;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详解】6、C【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朝“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规定非州县不得设市并以市令来管理市,在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规定设务来管理地方市场,说明市的管理有所变化,表明政府市场观念发生变化,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到宋,政府对市的管理方面的变化,无法体现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时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D选项错误。7、C【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形成的背景。【详解】试题分析: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其形成的因素有:雅尔塔体系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最初信号。所以本题选C。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制,而不是瓦解,故排除ABD项。8、B【解析】

英国的行政权和立法权自“光荣革命”后便一直统一于议会之中,以首相为首的执政党推行的某项立法往往都能通过,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B;英国“光荣革命”后已经确立民主政治,并非专制制度,排除A;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D不符合题意,排除。9、D【解析】

“洋工匠”“购买机器”“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译书”等支出项目,表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商依赖严重,D正确;军事工业的产品不会“投向市场”,排除A;江南制造局是封建政府官办的军事工业,管理上没有“以洋为师”,排除B;材料只有“支出项目”,未涉及“入不敷出”,排除C。10、B【解析】

军机处职能是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跪奏笔录,所以军机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的工具,故选B;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行政机构,A错误;CD两项是B想皇帝独揽大权的工具的具体表现,排除。11、D【解析】

梁启超认为五四运动的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客观上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即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D正确;五四运动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属于五四运动的政治价值,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是五四运动的内涵,故C错误。12、D【解析】

“党必须在全国得票率超过5%。或赢得3个以上的选区席次,才可进入联邦议会”是为了避免出现过多影响力不大的小政党充斥联邦议会的局面,从而避免政治破碎以提高立法效率,故选D;A、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无法体现,排除;该规则是对政党做出限制,并非针对公民,排除B。故选D。13、C【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14、C【解析】

材料中朱熹批评了佛道否定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理论实质和致知不格物的认识方法。这实质上体现出朱熹对肯定现实世界的儒家精神的弘扬,其目的是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理学只是吸收了佛道思想而已,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理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故排除B项;朱熹发展改造儒学的终极目的是强化伦理道德以维护封建统治,故排除D项。15、C【解析】

试题分析:彼得一世系统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这一切整体上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选C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详解】16、B【解析】

据地图信息“韩赵魏”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图中所示位置是关中地区,是秦国所在地,历史上商鞅变法发生在这里,B正确;洛邑是今河南洛阳,与材料不符,A错误;灵渠位于今天的广西兴安县境内,与材料不符,C错误;焚书和坑儒发生的地点是不同的,故D错误。17、C【解析】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天下观中回避了夷夏之辨,目的在于构架华夏正统地位,C正确;清朝统治者的认识并未弱化夷夏之辨,而是以正统自居,排除A;清前期的天下观依然没有脱离传统天下观的范畴,在内涵上并未出现创新,排除B;清初统治者并未对中国和天下两者的概念进行阐述,而是将两者融为一体,排除D。18、C【解析】

根据材料“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知识界出现了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救亡的意识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在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D项,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的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9、C【解析】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说明当时国共两党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C项正确。20、C【解析】

中世纪或中古时期指的是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C正确;A和B不符合中世纪时间;D是近代社会。21、A【解析】

18世纪工场手工业通过细化工序,将每个工人完成的工序具体化,促进了机器的发明,说明劳动组织形式变化有助于机械化,A项正确;近代标准化生产模式是在18世纪末才诞生的,B项错误;韦奇伍德的陶工场中工序细化,工人根据安排完成各自的生产工序,说明行业重组已经启动,C项错误;18世纪中期韦奇伍德一家陶工场中的革新,不能说明传统传统制陶工艺已退出历史舞台,D项错误。22、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时间“民国十九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因此类推,民国十九年为1930年,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国民大革命是在1924——1927年,全面抗战爆发是在1937年,因此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结束23、C【解析】

根据材料“1962年4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三套人民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纸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图不属于文人画,A项错误;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能够反映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但不能标志一五计划的完成,B项错误;“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24、C【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奠定,进入全面冷战时期,苏联意图拉拢新兴独立国家,扩大反美阵营,争夺世界霸权,故C项符合题意。A项,苏联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但不能说明是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项,苏联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意在抗衡美国,与排斥老牌殖民国家并无关联,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苏联参与支持亚非拉殖民解放运动,排除。25、C【解析】

仅凭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分布南方逐渐多于北方,便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影响古代文化发展的因素不是只有经济一项,单从经济推理的做法并不严谨,也不是对唯物史观的准确理解,AB两项错误;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和宋代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并没有违背史实,D项错误。26、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殷墟作为商都,其出土文物呈现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台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可知,商代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说明商朝在政治力量方面出现了整合的趋势,即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融合,而非多样,排除A;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并不意味看各地区接受了商王族的信仰,排除B;选项D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排除。27、B【解析】

北门学士是在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之外设置的类似秘书性质的官职,负责为武后起草处理文书,密令参决,掌握了部分决策权,以加强武后的权力地位,冲击了中枢决策机制,B正确;北门学士的出现是武后强化权力的手段,但是不能证明武后已经掌握实际统治权力,排除A;题干未涉及北门学士与三省六部制之间权力的转移,C排除;北门学士是中枢体制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28、C【解析】材料“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反映了对美术家的作品忽视社会主义建设倾向的批判,说明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故C正确;1955年中国并没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错误;“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故D错误。故选C。29、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唐朝时丝绸之路向西经西域(今新疆),越葱岭,经波斯(两河流域)和大食(阿拉伯帝国)到达西亚和北非,A正确;大食、波斯、新罗不在同一个方向上,B错误;日本不在陆上丝绸之路上,C、D错误。30、C【解析】

依据材料“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并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在改变对商业的严格管理的态度。C正确;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政府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大政府作用,A排除;‘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排除;材料未体现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D排除。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