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40学时)主讲人:郝青云冯淑然刘晓峰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唐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及发展概况。重点:唐代诗歌发展概况。难点:各体诗歌的特点。
隋唐五代文学(581618960,共380年)一、唐文学概况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一)唐诗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有先秦散文、汉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称。繁荣的标志:1、作家多《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全唐诗补编》又增1500余位诗人的作品,合起来3700余人。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范文澜说:“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2、作品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近四万八千九百余首,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收诗6300余首,现存唐诗的总数已经超过5万5千首。比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3、风格多样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4、流派纷呈上官体、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6、诗体完备古体、近体、乐府歌行都具备,并且完备了古诗的基本艺术形式。7、影响深远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对后世影响极大,或尊唐,或崇宋。附一、关于唐诗体(一)种类:古体:1、五古;2、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近体:1、五律;2、七律;3、五绝;4、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体现在五大形式要素上: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三)格律诗的形式要求1、基本要求:(1)八句——40、56字;(2)每一联之内要“平仄相反”,上联尾句与下联首句要“粘对合律”;(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4)一韵到底的平声韵(二四六八句必须入韵,首句可入可不入韵)。2、四种基本格律:(1)确定平起,还是仄起?(开头两字)(2)确定首句入韵,还是不入韵?以五律为例:一种,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出平平仄仄平对平平平仄仄出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仄出平平仄仄平对平平平仄仄出仄仄仄平平对另有:二种,仄起,首句入韵:三种,平起,首句不入韵:四种,平起,首句入韵:
3、规律与特殊(1)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注:在入韵的句子中,两种情况:五言“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不能平,否则犯“三平调”;“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不能仄,否则犯“孤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不能平,否则犯“三平调”;“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不能仄,否则犯“孤平”。(2)该用平声时用仄,该用仄声时用平,称“拗”;对“拗”进行补救称“救”。如: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夜深还过女墙来。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槲叶落山路,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枳花明驿墙。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强调:作诗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以免“以词害意”。林黛玉“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前人云:“文以气为主”,一气直下,毫无滞碍,这正是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附二、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1、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1)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2)南宋严羽:诗有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3)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4)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可算标志四分法的正式形成:“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具体到各期的年代划分又有不同。主要有两种:其一,618——712713——755(以玄宗即位为标志)756——827(以安史之乱为标志至文宗)828——978(至李煜死)其二,被较普遍采取:618——712(近百年)713——765(约50年)766——835(约70年)836——907(约70年)(注: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安史之乱后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如李白、王维、杜甫。)
(二)词词,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三)散文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
(四)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传奇“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
(五)变文说唱文体,简称“变”。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
二、唐文学繁荣的原因两方面原因: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内部——文学自身承传。(一)外部1、政治与文学: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通过科举,给资地浅薄的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
唐科举分常科(举)和制科(举)。常科:每年举行一次,地点在长安(有时在洛阳),时在春季,正月—二月。科目繁多,有秀才(隋及初唐最高,后取消)、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开元礼、道举等。制科:是天子自诏,“以待非常之才”,不一定每年举行。科目也非常多,变化不定,如博学鸿辞、不求闻达等等。先在礼部参加考试,及第者再进行吏部铨选。类似面试,考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进士及第后,雁塔题名、曲江池宴,极为风光。一旦金榜题名,就能名扬天下: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在所有考试科目中,明经、进士最受重视。明经——考帖经,主要考背诵功夫,每年取约百人;进士——虽有帖经,但主要考诗赋,每年取十数人。进士因录取人数少,更难及第,更受重视,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白居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致岁贡(各地送往京城的举子)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秦)、张(仪)之辩说,荆(轲)、聂(政)之胆气,仲由(子路)之武勇,子房(张良)之筹画,(桑)弘羊之书计,(东)方朔之诙谐,咸以是而晦之。修养慎行,虽处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在王定保笔下,进士及第者竟是如此受到社会的推重。进士科的举子还在穿着白麻衣去行卷或应试的时候,已被人看好,认为将来可以位至公卿,官居一品;而明经科的举子则无人对他们寄予这种厚望。三十岁明经及第,就算是老明经了,五十岁进士及第,却还称得上是少进士。这些谚语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科目在唐人心目中的价值相差是多么远。所以,士子们为了能够进士及第,不得不将自己在辩说、胆气、武勇、筹画、书计、诙谐等等方面的才干埋没起来,一心一意地准备和参加考试,即使终老于文场,也在所不惜。
唐朝科举、政治、文学关系紧密。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唐武后朝之后,文风日渐华靡。沈既济曾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种手段。所谓“纳卷”,就是举子到礼部应试(即省试,礼部属尚书省)之前,除了上面所谈的要向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投行卷之外,还必须向礼部交纳习作,即“纳省卷”。所谓“温卷”,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八中说:“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4)提供创作素材。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
参阅: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2、经济与文学:经济发达,使综合国力增强,出现“开元盛世”。农业,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手工业,丝绸和陶瓷(CHINA)都是中国的代表。中国贸易,“丝绸之路”。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洛阳,为东都。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交通,水路:黄河、长江、大运河;海路: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陆路: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网。“一骑红尘妃子笑。”唐经济对文学的影响:不像科举对文学的影响那样直接,是间接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人的商业意识增强。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
3、文化与文学:唐文学的发展与文化的昌明、繁荣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渗透的。(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化。李氏有“胡夷血统”(陈寅恪),形成开放的文化。(2)科举及学校教育使得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3)史学、经学的发达。二十四史中,唐修了八史:梁、陈、南、北、晋、隋、北齐、北周史。另有刘知己《史通》。出现了王通、孔颍达这样的大儒和大经学家。史学对史传文学有影响,如《段太尉逸事状》、《张中丞传后叙》等。(4)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书法:楷书中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草书中有张旭、怀素。李白诗、张旭字、裴旻(MIN)舞为“三绝”。绘画和雕塑: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吴带当风”;韩干的马;王维的山水。敦煌壁画及佛像雕塑等。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诗中有画”、以画法入诗。苏轼: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音乐:古诗中很多是和乐歌唱的,如乐府,七绝被称作“声诗”。燕乐的发展产生了词。许多诗人的诗作与音乐有关:《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舞蹈: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舞的,《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
4、宗教与文学:唐代实行宗教自由的宗教政策,三教九流并行其道,除儒、释、道三教外,另有一些异教,如景教、祆教、摩尼教等也传布。儒、释、道三教兼重的。如玄宗亲注《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是证。儒——理想政治。以儒治国,建立封建的伦理秩序。孔颍达注《五经正义》,成为士人科举的必读书。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12经,无孟子,石刻,两面刻字)道——拨乱反正。(1)统治阶级利用和扶持道教,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目的。“国教”。(2)道举,鼓励研读道教经文;(3)道教在唐朝向着长生、享乐方向发展。释——强调苦行,以求来世。(1)统治阶级多信佛,有三次大规模迎佛骨活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阿育王寺(塔)佛指骨舍利。韩愈写《谏迎佛骨表》被贬。(2)佛徒众、寺庙、兰若林立。武宗会昌年间灭佛,使二十六万人返俗。
附:儒、释、道比较:(1)儒,强调人的社会上一面,把人的思维与行动拘控在半自觉半强制的框框里,要他服从伦理、社会规范,节制自己,克服欲念,无意中取消了人的自由与个性。释,过分否定人的自然本性与享受欲念,认定人生只是一种痛苦,只有解脱才能幸福。不重视人的生活欲念,只去追求来世的欢愉。道,主生、主乐,既是人生缺憾的一种心理补偿,又是实际生活中应付日常困难的具体工具。(2)儒,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释,偏于人在内在精神生活中的心理满足;道,重于人在生命上的永恒与愉快。(3)儒,在于生活理想的升华,转化欲望;释,在于内心中的压抑,消灭欲念;道,在于虚幻中满足,在宣泄中平息欲望。(4)儒,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充满理性色彩。反映现实、干预现实。释,使文学有了缜密的肌理与空灵的气象;佛教文学的叙事和繁富。道,保存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瑰丽的内容。儒、释、道合流,代表是禅宗——中国化了的佛教。
宗教对文学影响: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佛老,使得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变革,思辩能力提高,对艺术、文学、哲学都有影响,最明显体现在出现了大量与道人、佛徒交往唱和的诗。
道士诗人和诗僧出现。诗僧王梵志、寒山、拾得都是唐初的白话诗人。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当隋文帝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朽烂。德祖见之,乃剖其皮,遂见一小孩抱胎而出。德祖收养之。至七岁,能语,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以实语之。因名曰林木梵天,后改曰梵志。曰王家育我,可姓王也。梵志乃作诗示人,甚有义旨。——《佛教文学精编》P265王梵志是一个极怪僻的和尚,其粗俗的文字和惊人的幻想,与齐梁间没有生气的绮艳文学绝然相反: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便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寒山也是这样敢于表现自己的诗人: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赤裸裸地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多少有点反文化的味道——这或者可以理解为什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要以寒山等为偶像了。
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忍而解。”老庄思想与道教有所不同:老庄思想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是一种偏于含蓄冲淡、自然悠远的审美情趣,一种充分净化了的纯净、和谐、安宁的自然意象群,一种以对内心体验的“表现”为主的艺术思维方式。道教给文学艺术带来的,乃是一种追求绚丽神奇的审美情趣,一种色彩缤纷、瑰玮怪诞的意象群,一种近乎沉浸于幻觉之中的热烈想象力。
参阅: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
另;任侠,轻视儒生。儒和侠,重在济世救人;佛老,则是处世失意、苦闷的药剂。儒和侠又不同:儒重视礼教和伦常规范;侠重视个性及个人价值,甚至不惜扰乱现存秩序以伸张个人意志。5、军事与文学:唐代与边疆地区如突厥、吐谷浑、高丽、南昭、吐蕃时有战事,包括卫国和拓边两种。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唐朝的尚武精神,统治者鼓励建立军功。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如高适、岑参积极入幕,产生了大量边塞诗。如: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岑参)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王维)
6、唐代士人生活与文学:寒士,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包括不同门第和出身的人。他们多通过科举跻身庙堂,提出或在一定程度上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是文学的生产者,其思想、心态、生活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1)漫游:不同于宋儒,从书斋到考场到官场,唐人喜游历,如李白、杜甫。希望通过漫游播扬名声,求得举荐、广泛交友。漫游的主要之地是山水名胜之地或都市。(2)读书山林(隐逸),或“走终南捷径”。(3)应举。(4)从政。唐人关心政治,积极用世。体察民瘼、讽刺时政的作品多。(5)贬谪。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二)内部——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即唐文学是在借鉴以前文学成就并在其基础上发展的。尤其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BIN)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教学目的:了解隋代文学、初唐诗坛概况。重点:“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难点: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一、隋代文学(581618)(一)特点:过渡性。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似秦朝,“秦无文。”)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二)作家北朝入隋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南朝入隋的有:虞世基。另有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唐刘餗(SU)《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二、宫廷诗苑(一)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魏征《隋书·文学传序》(P219史)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课题。
(二)宫廷诗苑在初唐诗歌的演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表现在:1、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即使“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2、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3、宫廷诗人地位高,集中活动京都上层,容易造成影响,且人材集中绵延。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宫廷诗: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辞藻华美,讲求对仗。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宫体诗: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有人把初唐宫廷诗与齐梁宫体诗等同(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是不切实际的。初唐“宫体诗”占极少的数量。
(三)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1、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特点:(1)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2)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唐太宗要求诗坛的是宏丽和雅正。追求雅正,而不是齐梁的侧艳;以宏大整肃代替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风貌的演变。其存诗98首,主要是纪行、咏怀、咏物写景。如《过旧宅二首》其一:“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具有放眼天下的、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帝京篇十首》之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雄伟山川烘托着巍峨宫殿,显出唐王朝的威风,表现了帝王的胸襟与气魄。
2、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3)风格“绮错婉媚”。如《奉和山夜临秋》:(P219史)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上官仪的贡献主要在格律和对仗。他提出“六对”说:正名对:日月—天地;同类对:花叶—草芽;连珠对:萧萧—赫赫;双声对:黄槐—绿柳;叠韵对:彷徨—放旷;双拟对:春树—秋池。又提出“八对”说:的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
3、“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1)特点:A、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B、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C、结构上也开始有变化,不是如前面的诗人一味铺排或白描。(2)“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43首。诗成就最高,而仕途最坎坷。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恨。他曾选京官,苏味道主持。考题是依案例写出判词,杜交试卷后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人问其故,曰:“苏看了我的判词,必自愧不如,羞愧而死。”他夸说:“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他人格并不高,因为通张易之遭贬。临死,宋之问等见之,他曰:“久压公等,今可慰,吾恨无继者。”周季重、郭若讷陷害他,其子十三岁的杜并藏刃,趁周季重与人宴饮时,将周杀死。周季重临死前说“吾不知杜审言有此儿,是郭若讷害了我。”杜审言因儿子杀人而罢官,他含悲为儿子写了祭文,“燕许大受笔”的许国公苏颋为其写了墓志铭。杜甫“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唐初无七律,其所作28首五律多合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P219史)
李峤,才大而性格平稳,正与杜审言反。玄宗后来读他的《汾阳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两叹:“真才子!”诗二百余首,除应制诗外,有赠别之作,成就较高。另有120首咏物诗,多以“一字题”,逞才之作。葛晓音教授看到了李峤此类诗的价值,认为它是唐初以来探究对偶声律的产物,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它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将唐初以来人们最关心的咏物、用典、词汇、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体,以基本定型的五律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了便于仿效的创作范式。(见《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
苏味道,诗仅存十六首。他担任宰相多年,一无建树。“摸棱两可”的典故出自他“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崔融,文笔典丽华约,其死后,杜审言为他披麻戴孝。
(3)沈宋——律诗的定型沈佺期,存诗150多首,以五律成就高。宋之问,存诗196首,贡献在七律,计16首。沈宋台阁馆臣的生活,有时间及精力磨练律诗技巧,使粘对规则贯穿全篇,声律和谐;《新唐书·文艺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省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如沈佺期《古意呈乔补之》(又题乐府旧题《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欲断肠。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内容上虽不脱征人思妇情感,但已是七律成熟定型的标志。
二人流放岭南后,写出了情韵俱佳的作品。如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沈宋人格低下,倾心媚附二张。之问替张易之作赋,“至为易之奉溺器”;从泷州逃回洛阳,“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下丑其行。”后谄事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盛,又谄,太平疾之。后被赐死。卑下的人格,自然诗格也不扬。三、王绩与“初唐四杰”(一)王绩——别具一格的诗人。号东皋子。祖父安康献公王一,北周灭齐时,为前驱大总管,在人们的困惑、嘲笑中满载图书而归。其孙子:王通,隋末大儒文中子,醉心儒家经典而成大儒,弟子、名声满天下;王绩,潜心老庄,字无功,取庄子《逍遥游》“神人无功”意。三仕三隐。为酒而出任唐官。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在其山水田园诗中。代表作《野望》,与后世同类诗相比,并不是很好的诗,但是较早的五律,且清新质朴,不同于浮艳风气,“如在珠光宝气的一堆贵妇人中忽然走出了一位荆(JING)钗布衣的村姑”。但王绩的诗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影响不大。
(二)“初唐四杰”——唐诗的“始音”。关于“王杨卢骆”的称呼。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大都生于高宗、武后年间,卢骆早于王杨,“王杨卢骆”之称,可能依据当时人们对他们诗歌的认可。《新唐书·文艺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曰:‘吾愧在卢前,耻在王后。’议者谓然。”
王勃,约活29岁。祖父王通,六岁为文,九岁作《指瑕》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的错误,对历书、尚书、易经,多有撰述、布述、发挥。十五岁上右相刘祥道《上刘右相书》畅论国家利害,对国家大政提出三项建议。被推举为“神童”。十七岁,高宗诏开幽素科,勃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章怀太子李贤)府中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为高宗认为是兄弟间“交构之渐”,逐出沛王府。“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受连累,贬交阯令。“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谓勃为腹稿。其兄弟也极有才,因参与谋反被诛。有《滕王阁序》。
杨炯,约活40多岁。“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浑天赋》。13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为盈川令,死于任上。卢照邻,约活54岁。号幽忧子,四杰中最悲苦的一位。屈沉下僚,患风疾,手足痉挛,自投颖水而死。
骆宾王,约活40多岁。少负才名,曾随李敬业讨武后,作《代李敬业讨檄天下文》。“斥武后罪。后读,但嬉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JUE)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P266作)其下落有几种说法:A、李敬业败,被诛。《旧唐书本传》;B、李敬业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首来降,《资治通鉴》;C、投江而死,张鷟《朝野佥载》;D、兵败后,不知所终。《新唐书本传》;E、兵败,逃遁,后为僧,落灵隐寺。四杰身后也很可怜,王骆两族被灭,杨卢无子嗣。
四杰的成就:(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2)重视声律;(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陈子昂——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1、陈子昂,字伯玉,四川射洪人。“惟蜀有材”。他生于富有之家,至京师,用尽心思,以期引起社会注意。《唐诗纪事》: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弛走京毂,碌碌无为,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其一生与武后政治相始终。其矛盾在于,既迎合武周,上《大周革命颂》,又谴责武后政治,屡屡上言。他既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又不被重用。曾随武攸宜功契丹,上良策而遭降职,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后辞职归乡侍父亲。被县令段简诬陷人狱而死,42岁。(按:陈回乡归隐是带官职的。段简受武三思指使,贪图陈家资财,罗织罪名,陷害陈。)
2、革新主张:“初唐四杰”与陈都自觉革新齐梁诗风,陈更彻底。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P30史)明确提出“风骨”、“兴寄”的口号: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不是指什么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古1986、4,P108)兴寄——有比兴、寄托。如《感遇》“兰若生春夏”。
3、创作《陈子昂集》收诗110首。著名《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和《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中《燕昭王》、《郭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如果说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则《登幽州台歌》就是这里程碑上的碑文。
4、成就与不足: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黄周星《唐诗快》:胸中自有千古,眼底更无一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陈诗古体多,近体少,“复多变少”(皎然《诗式》),有些作品缺少文采和充足的性情。胡震亨《唐音癸签》:“其诗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五、《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初盛唐之交的诗人普遍有一种对生命的留连和伤感——实际上这正是那个时代所赋予人的,也是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现了许多《代悲白头吟》、《白头翁》这样诗题的诗,感伤生命的流逝。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希夷的一首。(P232史)张若虚,扬州人,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初盛唐之交。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篇,但《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宪天问》)《春江花月夜》与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同为当时名篇。一为颂春,一为惜春,对生命意识的感受是敏感的:“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唐新语》记载:刘希夷舅宋之问喜后二句。求外甥将此诗尤其后二句让给自己,刘不同意,宋就用土袋压死了他。)《春江花月夜》成就:1、虽用乐府旧题,而内容一新。洗尽艳情诗的绮罗香泽脂粉,借月怀人,极写相思离别之苦。2、构思巧妙,紧扣题意,由春、江、花、月、夜,逐层铺展,而又以月贯穿之。对月的描写又是多角度的:初出——天上——斜月——落月。3、章法整齐而有变化。四句为一韵群、意群,构成一节,忽平忽仄,产生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4、情景理融为一体,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感悟。5、语言清丽,绝弃了宫体诗的绮靡。还具有民歌的特点:如反复歌咏。春江、海、月(15次)反复出现;又如对偶、顶真的运用。
清人毛先舒:“张之‘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清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宪天问》:“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附:“兴象”——兴,钟嵘:“文有尽而意无穷,兴也。”指的是诗歌表现上具有的那种言近旨远,吞吐不尽的美学属性和艺术情趣;象,物象,指文学作品里写到的事物图象,即客观事物。兴是潜隐的,象是显在的。兴象,要求诗歌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以外,还需具备内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透过外表事物表象的描绘,导引和展示出内部涵蕴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春江花月夜》最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就是这样的境界。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也是这样的境界。需要指出的是,“兴象”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比较:谢朓的《玉阶怨》与李白的《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第二章盛唐诗人群体
教学目的:了解盛唐主要诗人群体诗歌特点。重点:王孟山水诗与高岑边塞诗。难点:王孟山水诗风的异同及高岑边塞诗诗风的异同。
一、盛唐诗歌概述(一)盛唐诗的划定(713—765)盛唐时期的诗歌包括安史之乱后的十年。原因:1、生活在盛唐的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还活着,且创作更丰富。如李杜。2、安史之乱后的十年的诗歌与乱前的诗歌相比虽有变化,但其总体风貌是一致的。
(二)盛唐诗坛的新趋势1、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2、表现新的体验。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三)盛唐诗的风貌特点盛唐诗歌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代表了唐诗的貌特点。盛唐诗歌之盛,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韵度风貌上而不是指“量”。如果从时间跨度和作家、作品的数量上看,盛唐不及中唐。此时期的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1、殷璠、严羽的论述殷璠《河岳英灵集·叙》:“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齐梁诗)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SI),将何用之?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初唐沈宋重声律,陈子昂重风骨——盛唐声律风骨兼备。殷璠在评陶翰诗时说:“既多兴象,复备风骨。”风骨,指情辞劲健;兴象,指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有形象,有感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学诗当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认为盛唐诗为学诗者“第一义”。且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指语言劲健有力;气象浑厚——指感情浓郁、内容充实。注:殷璠“声律风骨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严羽“雄壮浑厚”,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2、现代学者的论述缪钺:“浑雅空灵,情辞丰腴”。如芍药、海棠。(《诗词散论》)李泽厚:盛唐诗对人世现实充满憧憬,有着青春、自由、快乐。(《美的历程》)罗宗强:追求风骨,又追求兴象玲珑的境界,情景合一,达到兴在象外,意在象外的境界。袁行霈: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余恕诚:“盛唐气象”指的是一种美学风貌(以“雄壮浑厚”为主),与诗歌内容不能简单等同。(四)“盛唐气象”的表现1、盛唐诗歌的两个时期:(以天宝后期为界)前期:表现为诗人具有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具有高度的自信和自尊。以李白为代表。后期:表现为诗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以杜甫为代表。2、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思考:(1)李白怨怼诗仍然突出地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为什么?(2)杜甫安史之乱后的作品仍然突出地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为什么?李白有高度的自信,且具有投身参与政治的热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天生我才必有用”,“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当受到挫折时,他就大声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一点与中唐时不同。如孟郊:“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李是激愤,是呐喊,孟是碰壁后的无奈,甚至怀疑天地的宽。杜甫安史之乱后的作品仍然具有大气象,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些诗句都壮阔、雄大。又如《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虽是落日、暮年、秋风的伤感,但不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而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1、隐逸之风。读书山林、“走终南捷径”、隐居山川等。2、漫游之风。其中名山大川是主要地之一。3、贬谪。仕途坎坷,寻求解脱,消极避世,心向佛老。4、佛道盛行。求仙拜佛到名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以生好入名山游。”(李白)5、魏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等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由模山范水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抒写情致。(二)孟浩然及其诗歌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十分繁荣,作家作品很多,后人将这一具有大致创作倾向的作家列为一派,称之山水田园诗派,此外还包括裴迪、常建、储光羲、綦毋潜、祖咏、张子容等。1、生平概况孟浩然,襄阳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年辈较老的诗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689),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比王维、李白大13岁。是终生未仕的诗人,40岁前后为界,由隐居求仕——真隐。关于他的生平,《旧唐书·文苑传》记载比较简单,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稍多一些,记载他在太学赋诗,在王维署中偶遇玄宗,令俑已作,他诵诗《岁暮归南山》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二句深为玄宗所不满,故而见放。又载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一同入京,想将他推荐给朝廷,他却故意爽约,弄得韩朝宗很生气,京城也没有去成,等等。内容仍然很空泛。由于史书记载比较简单,陈贻焮先生根据他的诗歌所透露的情况,以及同时代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的记载,参考两《唐书》的记载,理出了一个线索。据这些材料知,孟浩然出身于一个小庄园地主家庭,四十岁以前,除了短暂的出游外,主要隐居于家乡襄阳的鹿门山,过着以诗自适的生活,同时也为乡里排患释纷(王士源说他是“救患释纷以玄义表,灌园艺竹以全高尚。”)这一时期,他一方面过着隐居的生活,与一些禅师、上人、山人、逸人交往,同他们谈玄说道,妙悟玄理。另一方面,也闭门苦读,为应举做准备。他曾说:“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秦中苦雨赠袁左丞》):“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南阳阻雨》),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大概他觉得有把握了,便在开元十六年(728)赴京应举,不料却失败了。在长安逗留了一年,便回到家乡,临别有一首留别王维的诗云:“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扇。”回家后不久,大概为了排遣失意的痛苦,他便去吴越一带作了较长时间的漫游。他在《自洛之越》一诗中说:“惶惶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可见他是带着愤懑的心情去漫游吴越的。这次漫游,历时四年之久,足迹遍及吴越一带的名山胜水。也正是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四年之后,他回到家乡,不久又一次入蜀之行。开元二十二、三年,友人张子容休沐还乡,他在家乡与张子容过了一段诗酒唱和的宴游生活。二十四年又有一次湘赣之游。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召他入幕,他在张幕中呆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大概在张幕中,张九龄告诉了他一引起朝政的实情,他便潜心归隐了。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来到襄阳与他相会,当时他“疾疹发背”,因“食鲜疾动”,旧病复发而逝,终年五十二岁。孟浩然在同时代的人心目中,是被当做一个不慕荣利的高人而得到人们的推崇的。王维曾替他画过一幅像,据张洎的题识,是“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是一幅隐士的神态。王士源说他是“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李白《赠孟浩然》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间。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孟浩然》中说:“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又说“唐代的士子都是登第狂,独浩然超然物外,而晚唐的士子因为政治不明,更多落第机会,往往爱拿孟浩然来遮羞,于是编造浩然‘大内诵诗遭黜’的谣言,竟把这位心怀澹泊的风流雅士变成了东方名利场中的唐吉诃德,这是自有诗人以来少有受到的侮辱和诬蔑。”其实,这种看法,只看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说,孟浩然的思想中,确有向往隐逸的一面,这从他诗所写的对于慧远、庞德公等隐士的追怀与向往可以看出。但是,从他的诗中也可以看出他有着强烈进入仕途或者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如《洗然弟竹亭》:“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共有鶺鴒心。”《田园作》中说:“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著《甘泉赋》?”所以他的一生实际是在隐与仕的矛盾中度过的。2、诗歌创作特点创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春晓》都是淡远之作。(被称之为“清雅”)孟浩然的诗歌今存260余首。从总体来看,他的诗中,以山水诗居多,田园诗只占一少部分。就山水诗而言,他的诗大多写旅游中的所见所感,一部分是他登临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还有一部分是漫游吴越时所作,所以可称为行旅山水诗。这种山水诗与王维的山水诗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观物方式上,他是以旅人的眼光来看山水,自然物象在诗中往往具有流动感,它是随着诗人的眼光而渐次出现的,不象王维是在静态中观察景物,物象具有相对稳定的视角。其次,孟浩然作诗,往往是“伫兴而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挟挟异”。殷璠在评论孟稍浩然时说他“无论兴象,兼复故实”,重视“兴象”,可说是孟浩然诗的普遍特点。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的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他的诗,往往是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因此,他的诗往往没有惊人的字眼,一篇之中没有特别用力精警动人的句子,但由于诗人是“伫兴而作”,是在对自然景物中有所领悟引起创作的冲动而写的,因而他的诗整体上显得很浑融完整。所以,闻一多先生说他的诗“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之中,淡到看不见诗了。”其三,就风格而言,孟诗以冲淡为主调,诗的境界清淡恬远。他往往运用白描手法,风味天然,但却韵味醇厚。清人沈德潜说他是“语淡而味终不薄”,即说出了他诗的这一特征。不过,孟浩然诗在平淡的主调下,也有雄浑壮逸之作。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指出他的部分诗“雄浑劲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吟谱》说他的诗“冲淡而有壮逸之气”。这些评论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孟诗的风格特征是颇有启发的。
3、评论:孟浩然主要写家乡襄阳附近的风光及吴越山水(漫游时),“冲淡而淳美”。与陶潜作比:陶——把自己作为农民中一分子,反映田园生活和劳作,有着浓郁乡土气息。孟——无陶诗的境界,在恬淡中有热情,孤清而又亲切。
闻一多《唐诗杂论》: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建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语淡而味终不薄。胡震亨《唐音癸签》: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殷璠《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苏轼: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终无材料。
(三)王维——“最伟大的自然诗人”1、生平:701—761,与李白同时。取“维摩诘”为名、字。梵文中,维,无也;摩诘,诟也。官至尚书右丞,称“王右丞”。又有“诗佛“之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从父亲处廉时迁于蒲(今山西永济)。维与弟缙均为早熟的才子。《新唐书》本传云:“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太平广记》引《集异记》云:“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歧王所重。”约十五岁左右,他与弟缙由家乡来到长安与洛阳活动,由于能诗、懂音乐,擅长绘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所以在当时深受贵族社会的欢迎,因而经常出入王公、驸马等权贵之门。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第。据《太平广记》,他是随歧王入公主府,因奏《郁轮袍》而得解头,事或不可信,但他精通音乐则是事实,且中举后被任命为大乐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黄狮子舞而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青县)司仓参军。十几年后,约开元二十一、二年回到长安,此时他已是三十三、四岁了。王维这次回长安任京官,是由于张九龄的赏识与提拔。他的诗《献始兴公》,即是投献干谒张九龄之作。诗中称赞张九龄:“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并表示他的干谒并非出于“曲私”。张后来擢他为右拾遗。在张九龄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他深感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表示要辞官归隐,但王维并不敢与李林甫公开决裂,所以并未真的辞官。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劳军,并任判官。这次出塞使他目睹了奇异的边塞风光,写了《使至塞上》等边塞诗。两年后回京,又任侍御史。开元二十八年赴襄阳,主持南选考试事,有《江汉临眺》等诗。回京后即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先隐于终南山,后又在蓝田辋川得宋之问的别业,修葺后作为其母奉佛之所,他也隐居于此。经过他的修整后,辋川共有二十多个景点,如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鹿柴等,他便与友人裴迪隐居于此,“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辋川集》即是他与裴迪的唱和之作,共收入他诗歌二十首,裴迪和诗二十首,主要是歌咏辋川的二十个景点,全为五言绝句。这一时期他还写有《渭川田家》、《山居秋暝》、《新晴晚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具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乱军攻破长安,玄宗奔蜀,王维等官员扈从不及,为乱军所俘,被授予伪官,王维曾装病推托,但也不敢反抗。一日,安禄山大宴其徒于洛阳凝碧池,招梨园诸公合乐,诸公皆泣。后裴迪看望王维,告知此事,维悲伤不已,写了一首七绝寄意:“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长安收复,维以受伪官定罪下狱,因此诗怀念朝廷,传到行在,为肃宗所嘉许,又加上弟缙平乱有功,愿削己官为兄赎罪,因得宽恕,责授太子中允,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等,最后官至尚书右丞,后世因称他王右丞。不过经过这场重大的政治变故,他深感内疚,情绪更加颓唐,无意于仕进荣辱,更倾向事佛。妻死后,暮年无子,独居三十余年,吃斋奉佛。“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在《酬张少府》诗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旧唐书》本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就是这一时期生活的写照。几年后,这位卓越的诗人画家就与世长辞了。王维是以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云:宿世谬词客,前生应画师。他擅长山水,承“南宗画”,重写意而不重写实,如“雪里芭蕉图”。在音乐上,他也极精通。《旧唐书·文苑传》: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2、创作:四百余首,收录于《王右丞集》。王维一生以天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向往开明的政治,对功名亦有热烈的追求,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也有所揭露。由于这一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气息,因而他的诗歌中反映出那个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即“盛唐气象”。或写游侠的豪迈、大将的英武、大唐的国威、征戍的辛苦、凯旋的欢乐等,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如他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游侠身上的豪迈之气,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后期,思想日趋消极,政治上的积极进取转为消极退隐,作品在内容与风貌上均与前期有所不同。后期半官半隐的生活,创作重点也转向了山水田园题材,在感情基调上虽不如前期作品那样充满热烈、明朗、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但在艺术上却具有杰出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派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前期,积极进取,有政治诗、边塞诗;后期,隐遁事佛,以山水田园诗为主。)
3、山水田园诗特点——诗画乐禅的合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征:第一,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创造。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南朝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大家,陶渊明则开创了田园诗创作的先河。但是,山水诗在谢灵运的笔下,往往追求形似,写景繁富,而情与景两者则是割裂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以写意为主,并不着力于景物的刻画。王维则不同,他吸收了两家之长,把写景与抒情密切结合,熔抒情与写景于一炉,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了一种玲珑剔透、不可凑泊的意境。王维早年即归心于佛法,后来又受到南宗禅的影响。禅的境界就是要达到人、物合一,由静而悟的境界,这样就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创作对明秀之美的诗歌意境的创造,因而也就形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独特个性。第二,绘画技法的运用与诗歌的画意。苏轼曾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中有诗”姑且不论,“诗中有画”则是古今评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时一个经常运用的话语。现代学人对这一命题作了一些现代学理意义上的阐释。大致而言,所谓“诗中有画”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把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中。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特点是强调经营位置,王维诗歌把绘画手法运用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也非常注重所描写景物的构图。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有两句:“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行客渐行渐远,融入远树,为远树映带着,孤城承受着落日的余晖,更渲染了别后的惆怅。“带”、“当”二字,巧妙地交待了景物间的关系。前人曾评曰:“带字当字极佳,非得画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再如《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善于景物布局的例子。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而“孤烟直”三字,使画面有了立体感。“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二是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如《新晴晚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白水”、“绿田”、“碧峰”,互相映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层次分明。他的《终南山》一诗,更是运用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以诗的语言同时表现出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来。《田园乐》中“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则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使画面富有层次感与纵深感。其三,善于给画面设色敷彩。如《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其中的绿、红、白、黄,色彩鲜明,使画面清新鲜润,给人以愉悦之感。第三,注重音响处理,使诗歌具有音乐美。王维不仅是诗人、画家,而且还是一个音乐家,因此,他对声音的感觉敏锐而且精细。他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音,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等等。正由于他具有对声响的敏锐感受,所以他的诗中常常表现出对声响的描摹,并使之与画面结合,形成有声有色的胜境。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许多诗可以入乐以歌,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三叠之说:每句再叠;每句三唱,应三叠之说;句首不叠,而每句再唱。东坡论三叠调法,以三说为是。证曰:乐天《对酒歌》“相逢且莫推辞,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进一杯酒。”第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富于禅意与禅趣。尤以他的《辋川集》二十首为代表。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前一首刻画了春山月夜的空寂宁静和离世绝俗;后一首写美丽的辛夷花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而自开自落。这里只有一片自然而然的静寂,一切似乎都与人世毫不相干。胡应麟曾称赞这些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其境界与所蕴涵的禅意。王维与禅宗:王维母崔氏师北宗神秀大弟子普寂禅师三十多年,其兄弟、妻皆信佛。维习南宗,他买下宋之问辋川别业,方圆几十里,体悟自然界变化:“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沈德潜说他的山水田园诗是“不用禅语,时得禅理”。这主要是因为他把佛教禅宗所追求的静寂之境转化为诗歌境界,达到了诗境与禅境的合一。正由于此,王维富于禅理的诗歌,不是枯燥的佛教教义的宣传,而是借助于艺术形象,充满了生机与趣味。王维这类诗歌主要表现为对静寂之乐的追求,“维至孝,母死,毁几不欲生。以辋川第为寺,自己也葬其旁。”王维诗多写离尘绝世,物我合一的体悟,及他在自然界中体悟出的禅意。诗人通过禅定,使心澄静,使心处于寂灭(无生无灭)的虚空状态,以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作者就把这样的境界以诗境来表达,使诗具有禅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水穷处是空寂无人处,云出时无心,自然生成。一切都是无心而澄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无生无死,自然圆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寂静安然,尘虑皆空。(《竹里馆》)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诗情、画意、琴音与禅趣,这四个方面的高度结合,使王维山水田园诗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4、影响中唐尤其大历诗人受王维影响很大,如钱起。南宋“学诗如参禅”的诗学观导源于他;清王士祯讲“气韵生动,神超言外”也受其启发。在山水诗上,王维诗开风气之先。山水在谢灵运之前作为背景出现,谢始以山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创作出真正的山水诗。但谢模山范水,刻意逼真细致、雕琢堆砌;王诗以新的面貌出现,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在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王维从晋宋之际陶、谢古诗脱化而愈益精致,《辋川集》融情入景,画趣盎然,幽玄秀雅。
附1:王孟诗比较:王——题材广泛,孟——狭窄,绝大多数是山水田园诗;王——丰韵生动,孟——质朴简淡;王——自觉地以画法入诗,孟——重在诗境。王维比孟浩然以画入诗的自觉性更强。如《田园乐》与《春晓》相比:红桃复含宿雨,绿柳犹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李东阳《麓堂诗话》:“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
附2:王孟山水诗如何体现“盛唐气象”的?王孟山水诗虽然与隐逸有关,但他们的隐与魏晋南北朝及晚唐人的逃避战乱和厌世不同,他们笔下的景物与人是亲切和美的融合,常透露着时代安适康乐的气息。他们诗中的意象是明朗的,或壮美、或优美。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袁行霈《王右丞集笺注》清赵殿成上古1984年《孟浩然集校注》徐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袁行霈《王维的佞佛与他的山水诗》曲世川《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孙昌武
三、盛唐边塞诗派所谓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的创作尽管源远流长,但是其繁荣却在唐代。据统计,唐以前收在《乐府诗集》及《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涉及边塞内容的诗歌约180首左右,而《全唐诗》中边塞题材的诗歌则约有2000首。而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又以盛唐为最。不仅作品质量高,而且形成了一个创作人数较多的群体,即盛唐边塞诗派。这一派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包括王之涣、王昌龄、崔颢、李颀等诗人。(一)盛唐边塞诗概况1、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1)唐代疆域广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2)唐王朝国力的强盛,一些安边战争和开边战争时有发生。战事频繁,卫国、拓边。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南昭、吐蕃也有,但较少。(3)与唐代文人的入边塞幕府的风气有关。唐代文人在科举及第后,由于不能立即出仕任官,为解决生计,只好转入军幕以求升迁,一些边帅能武喜文,延揽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获得横槊赋诗的创作环境。而文人入幕自然就为他们创作边塞诗提供了条件,因而,边塞诗也就成为当时诗歌创作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题材。如高适、岑参(4)尚武之风,统治者鼓励建立军功。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边塞风光、军事生活、征人思妇的情感、议论战争的得失等。高适《燕歌行》。
3、边塞诗的体裁:多七言古体、绝句(山水诗多五言古、近体)。
4、盛唐边塞诗的时代色彩总体风貌:气势雄浑、豪迈遒劲、慷慨而悲壮。表现了士人昂扬向上的豪迈激情,以及对建立军功的渴望。如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高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岑参)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王维)盛唐边塞诗的作者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如李颀《古从军行》
5、唐代边塞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战士之歌,出自社会上一般诗人之手,抒情主人公可以看作边防士卒。如李白、王昌龄、李颀等人的作品。有许多是揣摩体会边防戍卒的情怀而写出的作品,多少带有“拟”、“代”倾向。一类是军幕文士之歌,是被聘到边防节度使幕府中的文士之作,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如岑参、高适等人的作品。(二)高适(702——765)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父高从(崇)文官终韶州长史。他幼年侍父做官,曾至岭南,父死北归。后曾客居梁、宋,生活贫困,但他却耻预常科,落拓不羁。《旧唐书》本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居梁、宋,以求丐取给。”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本欲直取卿相,但却失望而归(见《别韦参军》)。开元二十年,曾到过蓟北,写了一些反映戍卒生活的边塞诗,如《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相会于梁、宋,赋诗流连,传为诗坛佳话。天宝八载,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又道科,但只得到封丘尉这样的卑职。县尉“主盗贼案,察奸宄”,高适不堪其职,不久即辞去(《封丘作》:“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天宝十二载,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掌书记,十四载还朝,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之乱”爆发,又佐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兵败失守,高适见玄宗于行在,详陈潼关失守的内幕,为玄宗所欣赏,擢谏议大夫。后又做过淮南节度使、彭、蜀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因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云:“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有《高常侍集》十卷,今人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高适诗今存二百四十余首,就内容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反映个人早期沦落、怀才不遇的诗,以《别韦参军》为代表。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数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尽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见交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条令.新亮点-内务条令解读
- 2024年度卫生间工程承建协议
- 基建类和生产类标准差异条款
- 2024宾馆租赁与管理协议
- 2024年产品销售与购买具体协议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刘胡兰》精美课件
- 2024年食品加工定制服务协议模板
- 厂房钢结构搭建工程劳务分包协议
- 2024年坯布市场交易购销协议
- 2024年度企业绿化服务协议范本
- 期中测试卷(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KF思维技术-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与决策完整课件
- GB_T 4857.23-2021 包装 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 第23部分:垂直随机振动试验方法(高清-现行)
- 雪铁龙世嘉用户使用手册
- 学生操行扣分记录统计表
- 服装专业英语综合词汇
- FIT与PPM转换
- 灯饰中英文术语
- 提高出院病案7天回收率PDCA持续改进方案
- 施工方案及施工三措
-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案例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