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2PAGE2PAGE2南阳一中2023年春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人类法律文化三种类型之一的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其典型特征表现为:道德伦理教条与国家法律同等重要,家族首领兼具部分国家司法职能,国家政治与法律生活中蕴含着家族情感,法律体现了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精神。简言之,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以家族伦理道德为基础,借助“法”的形式体现并强制实施伦理道德。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德”,诸如“明德慎行”、“亲亲尊尊”、“为国以礼”等以德为主的思想贯穿于古代司法过程始终。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说完全依附于“礼”,因而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相对于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来讲),其实质是“法”为载体,“德”为内容。法要服务于德,如“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思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常用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可见,用法可以,但不能动摇或危及封建社会的亲情等级、伦理道德的统治基础地位。传统的“德治”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专制统治,将“礼”的等级差别规范转化为伦理纲常,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便是典范。法律并以此对臣民进行教化统治,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礼”的统治。由此,道德生活成为人性的最高体现。当然,一定时代的主流的法律核心内容通常由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中国古代道德化的法律,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其社会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居于重心地位,虽经游牧部落的侵扰但从未衰败。这种稳定、内向、封闭性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宗法家族的顽强存在,并构成了集权专制政体的社会基础。其二,宗法家族的社会组织机构。宗法家族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单位,它的社会职能之一是把个人束缚在家族里。其三,以权势为核心的政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溯及国家法律起源中战争和实力的作用。其四,农耕宗法性的意识形态。从农耕生产方式和宗法家族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产生了平均和集权专制的思想,以及宗法道德伦理观念。以上四方面决定了中国传统道德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并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法系法律文化的一系列特征。(节选自《论中国古代法律之特性——伦理道德性》)材料二:思想强调和谐观念,认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依赖于对“礼”的遵循和对礼治的推崇。作为一种法律体系,“礼”在内在目的性和自然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惩戒和预警机制的有效性方面尚不能完全发挥法治的作用。如何在新时期将礼的和谐因素与现有法治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法治社会是一个具有规律的社会,其运作程序和范围是固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意识形态是稳定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民众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心态平和,社会和谐昌盛。因此,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
“礼”作为一种法律,自古以来就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约束力。然而,“礼”与“法”有所不同。法律主要关注外在的衡量和施加力量,而“礼”更注重内在的道德意识和自觉性。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中西方的法治理念并非相互冲突且无法调和,而是具有本质上的协同性。西方法治强调人本、关注人心;而中国儒家礼治则注重道德感和自律意识,强调民本思想,主张君权行使应合理有度。如《论语·乡党》中所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展现了对人生命的珍视。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君民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由此可见,二者均极为看重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与内在规律性,差别在于西方从人权角度界定,而中国儒家则从道德方面予以权衡。总之,笔者认为,在新时期礼治的转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人的内在道德意识培养,并借鉴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进行审视。通过分析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和的不同层次,揭示“礼”的重要性。新时期礼治的本质在于“以德治国”,树立德行不仅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积极响应,还需要落实到个体层面。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挖掘个体德性是最为关键和紧迫的任务,重塑“礼”有助于个体德性的恢复和完善。自从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市场经济即法治经济”的观念逐渐普及。在市场经济中,物质利益的权衡与分配至关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法治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市场将陷入无序和混乱。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面。物质主义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人们的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但精神层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德性逐渐丧失,人们的信仰缺失,法治观念淡薄。这些问题反过来对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礼”的挖掘和重塑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在新时期,礼治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融合了西方法治的元素。以法治为核心,以礼治为关键。在关注个体权益保护的同时,也要遵守道德规范;遵守法律底线是基本要求,更需要关注道德底线的维护;以法治、人权为信仰,更要以道德、良知为信念。
“善”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分国界、社会、种族和风俗。法治与礼治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下来的“善”的理念,二者不仅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节选自刘田田《“礼”“法”合一的现代诠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以“德”为核心,其法律充满了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精神,家族首长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行国家司法职能。B.相较于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中国古代法律缺少自身的独立性,它依附并服务于“礼”,是统治者对臣民进行教化统治的工具。C.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在古代中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具有稳定、内向等特征,是形成古代中国的法律文化的重要因素。D.“法”侧重于外在的衡量与施加力;而“礼”更多的关注人的内在的道德意识和自觉性,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制约的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道德型的法律文化,其中“德”为载体,“法”为内容。B.中国儒家礼治关注道德感和自律意识,这与西方法治不同,但在本质上它们是相同而非冲突的。C.人们若过多关注自身物质利益,一定会带来信仰缺失、法治观念淡薄,因此,德治是不可缺的。D.对待古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应该持扬弃的态度,注重对“礼”的挖掘和重塑,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作用的一项是(3分)A.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慎子·君臣》)B.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在《水浒传》的第52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李逵在柴进的庄园内击败并杀死了殷天锡。柴进一方面急切地要求李逵离开,另一方面又安慰和安抚着李逵,表示他无需担心:“我已有誓书铁券保护自身,你可以离开了。”那么,柴进的这番话揭示了宋代法律的哪些特征呢?请结合材料一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在音乐学院,孙长宁看见一间门上写有“招生委员会”字样的房间,便推门进去。“喂,孩子,请你出去,这是考场!”孙长宁舔着由于几天来的疲劳、没有睡眠、不正常的饮食而变得干裂的嘴唇,十分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也是来参加考试的!”“你来晚了,复试都要结束了!”桌子后面的监考老师骚动起来,主考傅涛教授向擅自闯进考场的孙长宁严厉地瞪视着。人们的淡漠使孙长宁那敏感的自尊心感到了极大的难堪,他真想退出这个使他的脊背冒汗的房间。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呢?离开就是了,很简单,只需转过身去,抬起头,推开房门。他想起了梁老师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他说过的那些话。不,不能走!必须把梁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没有完成的事,一生一世地、永不懈怠地继续下去。他双腿分开,比以前更稳固地站在那里。他那低垂着的、羞涩的眼睛抬起来了——那是一双像秋日的晴空一样明澄的眼睛——坚决而迅速地说起来:“老师们!还是请你们听一听吧,哪怕是只听一个曲子!”傅涛教授不由得细细地打量着这个固执而古怪的孩子。孩子手里那个装长笛的盒子不知为什么引起了教授的注意。盒盖左上角的护皮脱落了……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盒子似的。“老师,让他演奏一下吧!”七位考生一齐为他力争。就是这七个人,已经是难分高低上下,让教师们一个也舍不得丢下啊!一股热乎乎的激流,冲击着每一个教师的心!教师们不由得同意了这个顽强的孩子。孙长宁脱下了那件几个昼夜也未曾离身的大皮袄,摘下了大皮帽子。一缕柔软的、卷曲的额发立刻垂落到平平地展开着的眉毛上,带着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局促,孙长宁开始了演奏。不久,孙长宁被乐曲所传达的情感深深打动。他逐渐忘记了这是考场,仿佛重新站在那无边无际的森林前吹奏;对着山脚下宛如童话中的小木屋吹奏,小屋顶上积满了厚厚的雪,从冰花凝结的小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那里,是他深爱的故乡.教授在明亮、质朴且优美如散文诗般的旋律流淌时,深受感动。他从敞开的心扉中看到了一个未出现在考场上的人,一个优美而高尚的灵魂。那人与这少年共同倾诉着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不知为什么,他对这少年人渐渐地产生了一种歉疚。他是从哪里受到了这样严格而正规的训练呢?他的表现手法严谨而细腻。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了教授的联想。他又想起了那个好像在哪见过似的装长笛的盒子。孙长宁轻轻地收住了音响。傅涛教授却早已忘记了自己应尽的一个主考教师的责任,仿佛在参加一个精彩的音乐会似的,神情恍惚地说:“再演奏一个吧!”孙长宁更自如地一个乐曲又一个乐曲地演奏下去。此时此刻,除了那片在春风里快乐地摇曳着嫩绿枝条的、朴实无华的白桦林以外,他什么也看不见了。没有一个人愿意扰乱这些旋律在大家心里形成的感觉——干净的、纯洁的、向上的感觉。那七个考生突然热烈地喊起来:“老师,这才是真正的第一名!”孙长宁觉得好像一下子被人从深谷推上了山巅。“告诉我,这是谁写的?我怎么从来没有听到过?”“我的老师!”“他现在在哪儿?”“他……他在森林里!”“在森林里?”那飘飘渺渺、若有若无的呼唤一下子变成了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站在教授的眼前。难道真的是他?难道这个少年是他的学生?孙长宁慢慢地把长笛放在教授面前的桌子上,又从背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乐谱,含泪说道:“这是老师留下的!”在乐谱的封面上,教授看到了工整而熟悉的笔迹,端正地写着:“梁启明!”啊,果然是他!教授想到了那位最亲密的朋友,同时代人里最有才华的一个。他轻抚着长笛和乐谱,心中涌起对这位才华横溢、勤奋事业、忠诚理想的人的无尽怀念。然而,这仅仅是他留在世上的部分遗产吗?不,远远不是。教授抬起一双泪眼,慈祥地看着站在面前的少年,拉过他的手,将少年人那热泪盈眶的脸贴近自己的心田。不,生命并未在那片白桦林中画上句号,往事也未曾成为过眼云烟。这就是他生命的延续,永恒不息。夜晚,当孙长宁躺进教授那松软的、散发着肥皂的清新气味的被窝里的时候,从浅绿色的窗帘的缝隙里,他又看见……陈年的腐叶在他脚下沙沙作响,风儿在树叶间飒飒拂过,蝴蝶翩翩起舞,甲虫和蜜蜂嗡嗡地哼唱。啄木鸟敲击着树干。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发出一声鸣叫,然后停下来,森林深处另一只鸟儿的微弱啼鸣似乎在回应它。远处,伐木工人时不时传来“顺山倒”和“横山倒”的呼声,如同河水波浪般荡漾。突然,一种奇特的声音传入耳中,既不像鸟儿啼鸣,也不像急雨拍打绿叶,既不像远处伐木工人的呼声,也不像林涛,却似大森林里的一切声响。它朦胧而含混,如同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那是童话里的魔笛吗?在已伐倒不少树木的林间空地上,梁老师与父亲住在帐篷里,他手中吹着一根长长的、闪闪发亮的东西。朦胧中,梁老师弥留之际的话萦绕耳际:“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孙长宁“干裂的嘴唇”和“皮袄”“皮帽”的穿着,可知他自寒冷的地方长途跋涉而来,也暗示了他朴实憨厚的性格特征。B.孙长宁擅闯考场遭到了老师质问、漠视,在获得了其他考生的同情和老师们的许可后,他的表演便轻松自如渐入佳境了。C.孙长宁的演奏逐渐唤起了傅涛教授对梁启明的记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随着音乐渐渐清晰,最终乐谱印证了他的判断。D.结尾处孙长宁在梦境中听到自然之声、伐木工人的呼声和梁老师的笛声,这些“声音”由近及远,传达出他再次回到森林的期盼。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叉开两腿,比以前更牢地钉在那里”,这里用“叉”“钉”两个动词,表现出此刻的孙长宁因想到梁老师的嘱托,信念更加坚定。B.文中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如孙长宁由遇挫时的难堪,到演奏时的忘我,再到演奏成功后的喜悦和兴奋,呈现出他心理的变化。C.本文两次写到“白桦林”,既照应了题目,又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自然环境,预示着孙长宁美好的人生前景。D.本文结尾含蓄隽永,可以预见孙长宁将会在音乐的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并且他也将更好地完成梁老师弥留之际的心愿。8.这篇小说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作家刘恒在多年之后仍然记得当年被这篇小说深深打动的情形:“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有一种人格的力量,给我以强烈的震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起初,选拔人才李公义陈述了他的观点,请求利用铁龙爪来疏浚河流。他的方法是将几斤重的铁制成龙爪形状,沉入水底,用绳子连接船只拖动它以便行进。宫官黄怀信认为铁爪不实用,只在木桩下排列成耙子的形状,用石头压住,两旁系上大绳子,两端安装大船,相距八十步,各自用皮革车绞拉它们,来回搅动泥沙。完成后,又移动船只继续疏浚。这个建议交给大名安抚司处理,安抚司命令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同试验,都表示不可行。正巧范子渊进京师,王介甫问他:“疏浚河流的铁耙、龙爪方法很好,为什么不可行?”范子渊于是改变话题说:“这确实是好方法,只是当时同僚们意见不合罢了。”王介甫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范子渊为都水外监丞,设立疏浚川司,让他实施这个方法。范子渊就在河上指派监督役卒,用这两种工具疏浚,记录他的工作成果:“某日疏通若干步,深若干尺。”实际上水深时耙子无法触及底部,虚浮地拖拉来回,水浅时齿状物会阻碍泥沙,拖拉不动。正逢都水监丞程昉在大名河弯曲处开通直河,范子渊嘱咐程昉称直河浅,禀报疏浚川司使用铁耙疏浚,程昉听从了。当时,天下人都认为疏通河流就像儿戏一样,只是用来谈笑的话题。王介甫也听说过这件事,于是派遣河北安抚司去调查。正巧王介甫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文潞公上书说:“河水巨大,不是耙子能疏通的,秋天河水枯竭是正常现象。即使是河边的愚昧之人,都知道疏通河流的耙子对事情没有帮助。我不敢跟随众人一起保举,以免共同欺骗皇上。”奏章呈上后,皇帝不高兴,命令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一起前往视察。
那些参与疏通的人说:“水都是夏天溢出,秋天又恢复原状,不仅仅是这一年。”他们便上奏说:“水位下降并非耙子所导致。”皇帝又命令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试着疏通河流的耙子。每次测量都有比原来深的地方,也有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的地方,大致分为三等各占其一。冯宗道每天都如实报告给皇帝,皇帝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正好荣泽河堤涨得很急,皇帝诏令判都水监俞充前去治理,河堤危险即将决口,幸好用疏通河流的耙子疏导得以避免,详细地图呈上后,皇帝赞赏了他。(节选自《涑水记闻》)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𫄠以船曳之而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论语》中“死而后已”的“已”意思相同。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C.“往治之”的“治”,意为治理,与《兼爱》中“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治”意思不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成语“置若罔闻”的“罔”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4分)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分)14.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龙吟①·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②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③。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此。问何人又却,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注释】:此词创作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当时辛弃疾53岁,在闲居11年后被重新起用。然而,他后来又因受到主和派的诬陷而失去了职位。
2元龙:陈元龙,生活在三国时期,为人忠诚、正直、豪爽,怀有拯救世界、造福百姓的远大抱负。
3冰壶凉簟:指喝冷水、睡凉席的生活,形容一种隐居自适的悠闲生活。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作者一登上楼头,便举头望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国土的沦陷。B.“斗牛光焰”与《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相同,都指斗宿和牛宿。C.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写双溪冲击峡谷激起巨大的浪花,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D.本词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借“一时登览”抒“千古兴亡,百年悲笑”。16.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如果能做到,就不会失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互联网媒体迅猛发展,使信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人们渴望把更多的外在知识纳入自我知识系统中,于是①地学习,却不知不觉地引发了知识焦虑。这种知识焦虑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特征。从表面上看,知识焦虑是个人渴望更多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其实,从深层来看,知识焦虑源于个人对知识的错误认知。现代社会的知识,即使是某一个很小的方面,对于个人而言也是无限的。因为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没有明确且坚定的方向,就会急于找人带路,陷入盲目跟风。结果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同时也把自己的钱袋变成别人的提款机。任何一种成熟的知识都有其内在体系,学习这些知识都需要经历复杂而深入的思考过程,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专业、严谨甚至痛苦的训练,难以习得真正的知识。而知识付费平台提供的一些所谓“干货”,则简化和省略了其中复杂的思考过程和痛苦的训练过程,给学习者带去一种智力快速上升、知识量暴涨的幻觉。其实,没有经过思考而被灌输的知识最终都是②想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知识,结果只能是③知识是通往进步的阶梯,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享受着海量且便捷的信息,同时也见证着环境瞬息万变。然而,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拥挤和孤独。在这个知识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明智的人,正确地看待知识,这样才能减轻一些焦虑。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上述材料内容简要说明画面内容和含义,不超过120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相较于传统的语言机器人,ChatGPT具备理解聊天场景的上下文语境的能力,并采用更接近人类日常交流方式的语言进行对话。此外,ChatGPT还能完成邮件撰写、视频脚本编写、翻译、代码生成等任务,甚至能够创作小说、解答考试题以及撰写学术论文。自开放以来,ChatGPT在人工智能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短短几天内吸引了数百万人注册,许多人将其誉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另一方面,ChatGPT对教育和学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能够通过大学和专业资格考试,还可以自动撰写文章。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甚至连专业研究者都难以分辨真伪。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至少有4篇已发表和预印本上的论文将ChatGPT列为“合著者”。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完全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机器人撰写学术论文。例如,《自然》杂志明确规定了学术论文中不允许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而《科学》杂志则声明不接受使用ChatGPT生成的投稿论文。尽管学术工作者普遍认为,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具有很高的趣味性,但它们距离真正的学术写作(或科学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工具开发者所指出的:“ChatGPT有时会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根据文段三个小节内容,以“ChatGPT”为开头,运用被动句的形式分别对ChatGPT作出评价。(3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②不要低估你的能力,不要高估你的毅力。——知乎高赞回答③刀口向内,与自己的欲望作战,与自己的散漫、好逸恶劳的天性作战!——知乎高赞回答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南阳一中2023年春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A.“家族首长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行国家司法职能”曲解文意。原文为“家族首长代行部分国家司法职能”。“一定程度上”修饰“代行”,“部分”修饰“国家职能”,二者的内涵、外延均不同。2.D.A项,“法”为载体,“德”为内容,张冠李戴.B项,“但在本质上它们是相同而非冲突的”曲解文意,应为“但在本质上它们有着协同性而非冲突”,协同性并非相同。C,过于绝对。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强调“礼治”“德治”,认为德化人心。官职不施与自己的亲人,法网不遗漏自己喜爱的人,上下相安无事,一切依据法律来办。强调公平执法。单纯凭借刑法而想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以致伤害自己关系最亲近的亲属,伤害亲属间的恩爱关系,疏远亲友间的感情。谈法治的负面作用。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无需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百姓,就无需遵守旧的礼制。强调法律、礼制应与时俱进。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百姓只求不犯罪免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意。强调“礼治”“德治”。
以上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三个特点首先,我们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在新时期,如何将礼的和谐因子与法治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分析了法治和礼治的特点,并得出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协同性的观点。然后,我们指出了礼治转型的重点方向。最后,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阐述了现今应对“礼”进行挖掘和重塑的观点,认为只有使法治与礼治相互补充,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每个要点1分,共计4分。写出“提出”“观点”“进而指出”“侧重点”“针对”“问题阐明”等论证语言给1分;语句通顺1分)5.特征:1反映了宋代法律强调“礼治”,充满了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精神;2柴进作为后周皇族后裔,手握太祖皇帝御赐誓书铁券这一免死金牌,而李逵则身为平民,只能依法偿命。
评价:1这种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体现了古代礼治中的不足之处;2在当今法治和德治并重的社会,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不平等现象。6.C(A“暗示了他朴实憨厚的性格特征”错;B“在获得了其他考生的同情和老师们的许可后,他的表演便轻松自如渐入佳境了”错;D“由近及远,传达出他再次回到森林的期盼”错)7.C(“预示着孙长宁美好的人生前景”错)8.1文章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以孙长宁的赶考为主线,同时通过梁启明对孙长宁的音乐和人生的启蒙作为暗线来叙述故事。
2在文中设置了伏笔和照应。例如,围绕孙长宁、梁启明和傅涛的人物关系,设置了多处伏笔。长笛盒盖的出现为下文揭开梁启明的身份埋下了伏笔,两处“嘱托”前后照应。
3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但作者的感情强烈渗入其中,使得笔下的人物得到了礼赞式的描绘。
4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叙事顺序。在顺叙的同时,插入了对故乡森林景色的描写;文末则通过梦境补叙了孙长宁与梁老师初见时的情景。9.1小说中的人物都散发着鲜明的人格魅力:孙长宁的坚定和执着、梁启明的信念和追求、傅涛教授的友善和热爱、七个考生的诚挚和无私。他们对事业的热忱、对理想的忠诚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将唤起读者对纯洁、向上等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总分:4分,每点2分)10.JNP“其法”是主语,“用铁数斤”是状语,“为”是谓语,“龙爪形”是宾语,结构完整。然而,在J处断开;“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断开,即N处断开;“系𫄠”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P处断开。11.AA.“意为停止”应改为“不久”,句意: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死而后已”的“已”表示完成。C.“兼相爱则治”的“治”意味着安定。D.“置若罔闻”的“罔”表示没有,该成语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12.B“以铁、木、石为材料”错,原文“以石压之”,可见“石”不是制作材料;“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于文无据,从后文得知,对于新工具浚川耙的效用,存在一定争议。13.(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兼听广纳”,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拥蔽”,堵塞蒙蔽;“通”,通达。)(2)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或”,有人;“封”,封赏;“所用”,使用的方法)14.皇上并未偏向王安石的保荐,也没有偏向文潞公的上奏;2他先派熊本去视察,又派冯宗道到汴水进行试验。(不偏信:王安石也听说了这件事,于是下令河北安抚司进行保荐。但在王安石罢相后,文潞公上书说:“河流浩大,不能仅靠耙子来疏通,秋季河床干涸是正常现象。即使是河边的普通人,都知道用耙子疏通河流是没有效果的。我不敢盲目跟风保荐,以免误导陛下。”皇上采取了兼听则明、广纳良言的态度。尽管如此,皇上仍然对熊本的报告感到不满,并命令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一同前往视察。同时,皇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试验疏通河流的方法)15.C:“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的理解是错误的。接下来的诗句“峡束苍江对起”描述的是:两边的高山夹住苍江的水流,使得东溪和西溪的浪花相互碰撞,激起的浪花虽然越过高楼,但最终在漩涡激荡过后还是会逐渐平缓收敛。(1)两句话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叹。
(2)“元龙老矣”这句话,通过借用陈元龙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年岁已高,甚至觉得不如归隐,用反语的方式传达了自己报国无门所带来的抑郁和愤懑。
(3)“廉颇老矣”这句话,借助廉颇虽然年事已高但仍被人起用的典故,与自己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达了对报国无门的无奈叹息。"元龙老矣"这句话中,“元龙”是指三国时期的陈登。作者在这里借用陈登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无法为国家效力的悲哀。陈登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凭借自己的智慧,为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对稳定当时的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者将自己比作陈元龙,表达了对自己虽然拥有非凡才能,却无处施展的惋惜,只能在闲居中逐渐变老的无奈。因此,在这里作者借陈元龙的典故暗示自己的年老,认为还不如归隐山林,以反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忧郁和愤怒。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借用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典故。尽管廉颇年事已高,但仍具备作战能力。然而,由于受到小人的陷害,他无法为国家效力。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廉颇相似,因此在这里借用廉颇虽年老仍有人起用他的例子,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感慨报国无门。所以两词所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18.①如饥似渴②空中楼阁③一无所得【解析】①结合“人们渴望把更多的外在知识纳入自我知识系统中”可知,此处形容渴望学习的状态,可填“如饥似渴”。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②此处用来形容没有经过思考而被灌输的知识是虚幻而没有根基的,可填“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③此处说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知识是毫无用处的,可填“一无所得”。一无所得:什么也没有得到。形容毫无收获。句子修改:如果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没有明确且坚定的方向,就会急于找人带路,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①“因为……就会”关联词使用不当,前后句子内容是假设关系,改为“如果……就会”;②“陷入盲目跟风”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状态”。(改对一处2分,改对两处4分)画面描绘了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子在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中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书籍散落一地,他满头大汗却仍未找到目标,感慨道:“资料找时方恨多啊!”这幅画寓意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应该正确看待知识,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对信息进行筛选,以减轻知识焦虑。【解析】画面内容:注意描述男子的行为,包括细节——满头大汗;描述周边环境——书橱、书籍很多,地上散落书本;更要注意画面中的文字——资料找时方恨多啊!含义:漫画中人因在众多资料中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而焦虑万分,再结合材料“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没有明确且坚定的方向,就会急于找人带路,陷入盲目跟风”“信息爆炸的时代带来了海量和便捷的信息,也带来了环境的瞬息万变,却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的心灵变得更为拥挤和孤独。在一个知识漫天飞舞的时代,要做一个明白人,正确看待知识,这样才能少一点焦虑”可分析出,此漫画意在警示人们在信息爆炸时代,要正确看待知识,学习知识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对信息进行取舍,减少知识焦虑。21.①除了聊天机器人的功能②撰写专业性极高的学术论文③多家学术期刊也发表声明【解析】①内容上:原文“ChatGPT能够理解聊天的上下文语境,并且使用更接近人类日常的语言进行聊天”“不少人称誉它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根据上下文可知,ChatGPT聊天功能的强大,ChatGPT是智能聊天机器人。句式上:后文“ChatGPT还能完成撰写邮件”句式上与关联词“还”相照应。可补写:除了聊天机器人的功能。②原文“ChatGPT对教育界和学术界造成了重大的冲击”“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甚至连专业研究者也无法轻易分辨出来”根据上下文可知,该句强调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专业性高。可补写:撰写专业性极高的学术论文。《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作为知名的学术期刊,明确了在学术论文中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规定。其中,《自然》杂志表示不接受使用ChatGPT生成的投稿论文。近期,这些学术期刊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强调了对人工智能机器人撰写的学术论文的态度。22.①ChatGPT被誉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②ChatGPT被用于撰写专业性学术论文。③ChatGPT撰写的学术论文被认为答案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解析】①原文“不少人称誉它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本段强调“ChatGPT”的聊天功能。主语为“ChatGPT”,添加“被”字,改写为:ChatGPT被誉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②原文“它不仅能够通过大学和专业资格考试,还能撰写专业性极高的学术论文。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甚至连专业研究者也无法轻易分辨出来”这段强调“ChatGPT”生成的专业性学术论文难以分辨。主语为“ChatGPT”,添加“被”字,改写为:ChatGPT被用于撰写专业性学术论文。③原文“ChatGPT有时会写出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这段强调“ChatGPT”生成的专业性学术论文的答案存在问题。主语为“ChatGPT撰写的学术论文”,添加“被”字,可概括为:ChatGPT撰写的学术论文被认为答案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曾问魏征:“作为君主,为何有时明智,有时昏庸?”魏征回答:“君主若能广泛听取意见,就会变得明智;若只相信一方,就会变得昏庸。君主若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显贵的大臣就无法蒙蔽君主,而下级或群众的情况和心意也能上达于君主。”唐太宗说:“说得好!”唐太宗曾询问魏征:“君主如何行事才能明智,又如何行事会变得昏庸?”魏征回答道:“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以求明智;偏信片面之词则容易昏庸。君主若能广开言路、采纳意见,权臣便无法蒙蔽君主的双眼,下情也能上达。”太宗称赞道:“言之有理!”材料二:初,选人陈述言辞,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沉之于水底,系粗绳索以船曳之而行。宫官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之,大绳索,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修1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B版高三英语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二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冀教新版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冀少新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数学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企业战略管理
- 2024离婚协议书起草过程中涉及的税收问题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带专业储藏空间的公寓买卖合同文本3篇
- 平衡火罐护理个案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 高考语文备考之从小说考点解读《哦香雪》(知识点解读+精品课件+比较阅读+模拟命题)
- 2022年中医馆相关制度
- 异常反应调查诊断ppt课件
-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3.1空气与氧气(3课时)(68张PPT)
- 道路减速带减速模型分析
- 身体健康状况自测表
- 50T汽车吊吊装施工方案
- 陕西医院目录
- PID控制原理与调整方法
- 花键强度校核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