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启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插班生测试卷语文满分9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帐”。“算帐”“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材料二:以人情来解读中国日常社会,首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家庭或者亲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血缘中的人情,但论述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材料一侧重人情的作用,材料二侧重其含义和特性。B.材料一认为,血缘关系限制冲突和竞争,孕育出“人情”社会,但也指出血缘社会中人情的亏欠不遵守对等交换的原则。C.材料二指出聚族而居、有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乡亲间一般没有矛盾冲突,即使发生也不会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会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D.材料二指出,因为人情具有稳定性,所以这辈子还不清的人情可以下辈子还,但如果人情双方都离开人世,人情运行就可以终止。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然亲密的社群间无法不互欠人情,那么当不欠时,这一社群就变得不再亲密。B.如果人情往来难以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时,可以辅助当场算清的往来。C.村子里开店面的大多是外来“新客”,原因是买卖双方可以讲价钱,不必讲人情。D.契约的约定是陌生人之间进行的,可见有血缘的人之间或亲密社群间不适合约定。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二段运用比喻论证,将发出的人情比作投资,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B.材料二首段在论述“亲情”的基础上提出“人情”,指出人情比亲情更适合乡土社会。C.材料一以“客边”担当商业活动媒介的例子,进一步突出血缘社会是非商业的社会。D.材料二末段举春节回乡例子意在强调人情网的稳定性,同时也指出其也有不稳定性。4.血缘社会和地缘社会,人们交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章华常年在外打工,每逢家乡有重要事务活动时,他总会回乡参加,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夜访鲁迅故里曹凌云入夜,白天所有的活动都已结束,我似乎带着未尽的兴致独自步出下榻的咸亨酒店,来到鲁迅路,漫步在鲁迅故里。刚过中秋,天空明净,皎洁的月亮高挂在鲁迅故里的上空,我踏着一地的月光,从鲁迅故居、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周家新台门、土谷祠、绍兴鲁迅纪念馆等景点前走过。我曾多次参观、瞻仰过这些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如此夜访却是第一次。馆舍一律大门紧闭,路上也少遇行人,我在静谧中感受鲁迅故里的深沉与丰富。一路走来,月影中的粉墙灰瓦、古木垂萝、小桥流水,给我以感官上的宁静与慰藉,走了一圈,我仍然不想就此回到酒店休息,就在景区入口处的乌篷船游船码头选了一处又低又宽的石栏,坐下来细细观景。码头并不开阔,却停靠着十余只乌篷船,挤挤挨挨;河道是狭窄的,波光在月色灯影下微微闪动。眼前此刻,一切都显得安详。这与白天的鲁迅故里,是截然不同的情景。白天,初秋的阳光依然猛烈,天气热如酷夏,每一个景点,都是人头攒动。我想,那么多游客来绍兴寻访鲁迅旧迹,跟随队伍耐心静听鲁迅和鲁迅故乡的故事,这反映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说明了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是伟大的生命。这个生命孕育在绍兴的水土里,而且,绍兴给予他取之不尽的写作背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人物形象。地域的元素,让他的作品呈现出迷人的风貌。他的文学之根、创作之魂,无疑在绍兴;绍兴,也一直藏匿在他厚实的灵魂里。新台门周家是一座聚族而居的大宅院,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鲁迅就出生在这个殷实的周家。年幼的鲁迅在这里过着衣食无愁的日子,继祖母蒋氏给他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民间故事,保姆长妈妈给他买来绘图本《山海经》,让他得到最初的文学滋养。十二岁时的鲁迅到绍兴城内的私塾三味书屋去读书,虽然塾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他的乐趣还在自家后面的百草园里,或者与母亲一起坐船到离绍兴三十里的安桥头外婆家去看社戏。少年鲁迅的心底,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萌芽。鲁迅十三岁时,家里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做官的祖父周福清被卷入了科场作弊案,鲁迅与弟弟避难在乡下亲戚家。寄人篱下的生活,使鲁迅过早地感受了人情冷暖,而面对突然重病的父亲,身为长子的他承担起一些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更使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窘迫。现实残酷,世态炎凉,却磨砺了他的锐气和壮气,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与聪慧的道路。1898年5月,鲁迅怀揣八块银元的路费,辞别了垂泪的母亲,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长途,他开始憬悟人生,感知使命,走向成熟。鲁迅是在绍兴开始文学创作的。风华正茂的青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时,写出了反映辛亥革命在乡村引起反响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那是1911年冬天。虽然不久他便离开了绍兴,但故乡的凋敝、人民的疾苦却时刻触动着鲁迅的心,他陆续写出了《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名篇,字里行间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故乡是鲁迅最湍急的文学河床,在他的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四篇取材于绍兴或以绍兴为背景。对故乡的人与事的描写,也是鲁迅作品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故乡的美好让鲁迅的心灵有了安顿之处,故乡的苦难激发了鲁迅潜在的生命张力。在北京,在上海,鲁迅长时间生活在弥天的大黑暗里,他遭到围攻,腹背受敌,甚至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恐怖威胁,他毫不畏惧,坚强不屈,在冷冽的风中始终保持挺立的身姿。他同时又是一个极其温和、宽厚、透彻、丰盈,有着一颗柔软之心的人,他热衷扶持青年作家,于后学提携不倦,影响着无数青年人。他以丰沛的精力、火烫的情怀、勇敢的进取、逼人的才华和从未改变对自己国家的眷恋与热爱,对民族和人类命运有着深切关怀,让世人肃然起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号召力,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鲁迅先生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家里人称呼他“大先生”;鲁迅先生的思想、人格、情怀、作品都堪称“大”者,许多人尊称他“大先生”。深刻得“说不尽”的鲁迅,离不开绍兴,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称越州的水乡绍兴,也离不开鲁迅,因为鲁迅,使得绍兴更有风韵,更有风骨。新时代的绍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鲁迅也成为今日中国一个意义非凡的文化标帜。绍兴,用各种形式纪念鲁迅,推动着鲁迅文化深入民众、走向世界。绍兴的人民懂得,古城的活化与发展,最后发力的还是文化。夜色似水,明月如霜,湿润而微凉的夜风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到现实,这一坐,已坐到夜半时分,周边寂静无声,闻无一人,鲁迅故里已经沉浸在一帘好梦中,我也要回酒店休息了,明天还得奔赴去远方。(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众多一律大门紧闭的景点,是为了弥补白日游览留下的遗憾。B.“挤挤挨挨”“人头攒动”从不同角度突出了白日游客游览鲁迅故居时的热闹景象。C.鲁迅少年时特殊的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打下基础,让他开始感知使命,走向成熟。D.之所以说“鲁迅,离不开绍兴”和“绍兴,也离不开鲁迅”是因为二者互为成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画横线句运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鲁迅与故乡绍兴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生动而且富有韵律感,留给读者美好回味。B.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写自己夜访鲁迅故里的一次独特经历,叙述鲁迅的成长、创作和斗争,平实中寓含深沉的赞美之情。C.本文“明月如霜”和朱自清《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都运用比喻手法来描写月的动态之美,营造幽美、静谧的意境。D.本文和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都以“游访”为线索,都在游访中表达了对相关人物的怀念,但具体情感并不完全相同。8.文中画波浪线处说“鲁迅先生的思想、人格、情怀、作品都堪称‘大’者”,请选取其中两个方面简要分析鲁迅先生“大”的体现。(4分)9.本文在构思上十分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本题共5题,共17分)【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赤壁赋》)【乙】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酒属客(属:劝) B.白露横江(横:充满)C.摄衣而上(摄:脱下) D.开户视之(户:门)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赤壁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B.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C.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D.苏轼与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询、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B.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C.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D.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13.苏轼的两篇《赤壁赋》在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赋侧重写水,在水月风光中表现景物的安谧幽静。B.后赋侧重写山,通过写登山情景,渲染出令人惊怖的气氛。C.前赋通过写箫声而引出主客问答,借此表达作者的苦闷矛盾,对仕途遭遇无可奈何,只能超然豁达以求解脱。D.后赋写鹤写道士,人、物互化,虚无缥缈,作者勘破人生境遇、幻想超凡脱俗,反映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4分)②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刻画了一位辛勤劳动的农夫形象,借此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B.诗人写老农因牛饿了而夜里起身来喂耕牛,来表现农夫对耕牛的喜爱之情。C.诗人通过写农夫的妻子、孩子齐来参与农事活动,以表现农事活动的繁忙。D.诗人以议论结尾,直言纷纭多样的政令无补于农事,要靠全年风雨的适时。16.本诗和杨万里《插秧歌》都通过选取特定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两诗选取的场景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0分)(1)移情于物是古诗词常用手法,《诗经•静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采用这一手法,移情于茅草,称赞茅草美是因为它是恋人送的。(2)在《赤壁赋》中,苏轼写夜游赤壁时,在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开阔江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凌空驾风而行,畅游之乐从笔下泉涌而出。(3)雪后,小刚和同学一同去登山,但见登山石阶被迷雾笼罩、冰雪覆盖,攀登十分困难,他禁不住吟出姚鼐《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强调学习中不断积累的重要性。(5)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用俗语来形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做法可用韩愈《师说》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诗人幻想中从早到晚畅游天姥山的游程,一个“忽”字,充分体现了诗人纵情山水,流连忘返,浑然不觉时间流逝的游兴。(7)悬挂在天上的月亮时常会进入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这在高一必修上册课本所学的诗词中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的设计者竟然是一位高校在读女生——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谭昊瑜。谭昊瑜告诉记者,当时看到标识征集时,她对能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既满怀期待,也隐隐有一些①。“我当时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投稿的,前前后后修改了四版,希望尽量做到最好。”谭昊瑜说,她在学院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花费半个多月时间提交了最满意的版本。在设计调研阶段,我深入研究了历次国内载人航天任务标识,明确了以“庄重大气、蓬勃向上”作为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的主要方向设计。对于自己设计的标识,谭昊瑜这样解读:标识中央展示了此次飞行任务中神舟十七号对接空间站的前向端口,并将神舟飞船发射时喷射的尾焰与数字“17”相结合,既突出了本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飞船,又寓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②、蓬勃发展。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启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插班生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1.(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都论述了血缘中的人情”不正确,材料二论述的是宗亲以外即血缘亲情以外的人情。C项,“一般没有矛盾冲突”不正确,曲解了原文“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的意思;“会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不正确,原文该句前还有“但不到万不得已”这一限制条件,可见不是始终维持着。D项“人情双方都离开人世”不正确,原文“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是指人情双方都因社会流动而离开当地的人情网络,而不是说离开人世。故选B。2.(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D项“可见有血缘的人之间或亲密社群间不适合约定”不正确,前后句间强加关系,由前句不能必然推出后句的意思。故选D。3.(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指出人情比亲情更适合乡土社会”不正确,选项说法曲解了原文“‘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的意思。故选B。4.(4分)①血缘社会的交易方式是人情,这一社会关系中的人彼此是自己人,他们聚族而居,彼此有无相通、相互馈赠,靠人情往来的交易方式维持长期的关系;②地缘社会的交易方式是契约,这一社会关系中的人彼此是陌生人,不用讲“情面”,可以通过契约的方式,以货币为媒介当场算清。(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紧扣题干要求,找出文中对“血缘”和“地缘”的相关论述,然后进行筛选、分析。(6分)①乡土社会,血缘和地缘具有稳定的力量,深深影响着他,让章华回乡参加活动;②现代社会,章华随社会流动外出打工,但家乡的人情网络还在,他仍是网络中的一员,他有义务回乡参加活动;③章华要靠回乡参加活动来稳定他的人情网络,否则,他就会游离网络之外。(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运用文章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要求,在分析原材料内容、筛选出文章的基本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概括。(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是为了弥补白日游览留下的遗憾”不正确,原文“白天所有的活动都已结束”表明游览并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我”夜晚只是“带着未尽的兴致”再次游访。故选A。7.(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都运用比喻手法来描写月的动态之美”不正确,从喻体的选取看,“明月如霜”突出的是静态美,不是动态美。故选C。8.(4分)①思想:关注国家与人类命运,关注人民疾苦,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人格:面对围攻与威胁,毫不畏惧,坚强不屈,始终保持挺立的身姿。③情怀:他温和宽厚、透彻丰盈,内心柔软,热衷扶持青年作家,提携后学,关心青年人成长。④作品:他才华逼人,创作出反映家乡、国家、民族命运的《怀旧》《孔乙己》《阿Q正传》等伟大作品。(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紧扣题干“思想、人格、情怀、作品”的要求,从文中找到答题区域,分析这些在文本中的体现。9.(6分)①线索清晰:以“夜访”为线索,串起作者在鲁迅故里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内容集中;②结构巧妙:文章以离开酒店来到鲁迅故里开篇,又以离开鲁迅故里回酒店结尾,首尾圆合,相互照应;③虚实相生:文章实写了眼前鲁迅故里中秋月夜景象,虚写鲁迅故里的白日景象和鲁迅的大致生平,虚实结合,生动形象,突出鲁迅的伟大与影响。(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作品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紧扣题干中的提示,结合本文实际,答出线索、结构、虚实等方面的特点即可。10.C[解析:根据文意,C项“摄”意思应该是“提起”。]11.D[欧阳询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改为欧阳修]12.D13.C[解析:前赋侧重写水,景物安谧幽静。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作者带来了舒畅心情,悲怆的洞箫声和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失、月的盈亏中领悟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C项说苏轼“借此表达作者苦闷矛盾,对仕途遭遇无可奈何,超然豁达以求解脱”显然不符合原文主旨。]14.解析:(1)注意“将”“曾不”的准确含义(2)注意“玄裳缟衣”“掠”的准确含义答案:(1)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停止。(4分)(2)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南省安全员知识题库
- 2025年贵州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中医内科学-瘿病
- 【大学课件】建筑设备工程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flash课件
- 语文课件-画蛇添足
- 三年级语文《炮手》课件
-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课件
- 万科穿插施工与施工计划
- 《急腹症幻灯》课件
- 1-6年级健康教育课程安排表
- 《石墨类负极材料检测方法 第1部分:石墨化度的测定》
- 红色经典影片与近现代中国发展期末考试答案
- 施工图审查要点-全专业
- 千字文毛笔楷书描红字帖-米字格A4版
- 高中数学竞赛真题9平面几何(学生版+解析版50题)
- 科教版2023-2022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3360机dp c2255维修手册中文版06chapgeneral
- (42)-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 糕点生产检验记录表
- GB/T 1040.3-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