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于课标 行于教材_第1页
思于课标 行于教材_第2页
思于课标 行于教材_第3页
思于课标 行于教材_第4页
思于课标 行于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平时的历史中考备考中,课标是教学备考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得怎么样的评判参照。教材是执行课标相关要求的桥梁和工具,教师对教材的阅读和深入思考,及领会编者的意图,理解相关的意旨至关重要,如何较好地领悟课标要求,尽可能最大限度的使用教材,“思于课标,行于教材”是较好的路径。关键词:课标教材备考策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引领一线历史教师教学前行的航标,是指引中学历史教师中考备考的灯塔,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用书的相关素材。统编版教科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正文叙述精炼,辅助资源非常丰厚,包含大量的图片资源、相关史事、知识拓展、课后活动、问题思考、材料研读;配套的地图册和地图填充册;很多资源或是选自一手史料、或是学术界比较经典且新颖的学术成果、或是教材编写者的学术研究成果等等,是最直接、最便捷的资源,教师可以甄选史料价值高的教材资源进行深挖,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如何在课标和教材之间寻找中考备考复习秘方?“思于课标,行于教材”是较好的路径。一、思于课标就中考备考而言,要关注新课标之“新”的突出表现:一是凝炼了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二是组织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两个关注:①设计了“教”与“学”两条主线并行的教学方式。②提供了两个样题。关于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两个关注本文不再赘述。下面,本文将谈谈如何在中考备考复习中运用学业质量标准的三个层次。学业质量标准的第一层: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重要史事包括历史上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九年级复习课堂首推“基本要素特征分析法”,即PTA量表法,即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六个基本要素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学业质量标准的第二层: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因果联系、横向联系、中外联系等。在九年级复习中要树立从“模块知识”到“通史知识”,从“区域历史”到“世界历史”的理念。(1)通史意识:从历史的整体、完整全貌来解读历史。(2)世界意识: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置于世界角度分析。(3)近代意识:从近代化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4)阶段意识:加强对基本线索、历史分期、阶段特征的梳理与叙述。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科内知识的整合能力。示例一:你是怎样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要回答好这一问题,不仅从课本提到的意义,学生必须从八年级下册所有单元进行横向思考,从多领域切换角度学习。涉及1949至1956年的政治(包括重大会议)、经济、外交、国防事业、科技文化、民族关系、社会生活,需从以上多个层面来进行联接和说明。如何理解历史的古今联系,帮助学生打通相关领域的学习要素是关键。就农业发展及儒家思想演变而言,如下表:就因果联系来说,嵌入试题比比皆是。(此部分示例略)除以上外,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举行了“纵横千年,我来串历史”的活动,参赛学生以统编版七、八年级历史教材内容为依托,选取一个或两个单元的内容,梳理出大事件(依据课标),自拟一个主题,自选不同的形状,将历史事件嵌入形状图中,并在历史事件之间,用一、二句连接语表述事件的关联(即为什么从A事件到B事件)。示例如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玩弄”于手掌,构建于时空,“爬写”于白纸方格,以便于让学生将历史联系的理念深藏于脑海,根植于内心,在中考考场上才会得心应手,临场不乱。学业质量标准的第三层: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1]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它实际是要学习者理解历史应具备的大趋势感和大历史观。大趋势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前进的方向或指引。观念:是人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所表达的可以社会化的具有公认普遍意义的思想。[2]大历史观念:长时段下具有可契约性认可的基本的“历史观念”。[3]关注课文内容的处理,如:关于“人民解放战争”,新课标要求: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如果将之放入历史长河,从纵向历史大时段看,人民解放战争是隶属于中国近代史。与近代史的趋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相联系,就不难理解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关注学术界的新提法,如:明清是早期全球化和早期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如何让学生了解这一趋势?一是回归教材,找出与之相关的史实,如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西方向亚洲的殖民贸易、农业物种的交换、白银输入、瓷器、丝绸、茶叶输出、明清有限开放等。二是用好新课标解读中关于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的阐释: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群体化、白银的货币化。总体来看,明清社会正在由单一农业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4]三是对知识进行拓展。自1553年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后,很快形成的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这一网络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与主要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贸易网络。与此同时,美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新课标涉及的学业质量标准的三个层次不是绝对可以分割的、非此即彼的,他们之间是紧密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应同时进行而不是“单层”处理的。二、行于教材在平时的备考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踏踏实实抓基础、真真实实求理解、实实在在寻套路,为此对应的措施和方法:依据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材料的选用必须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教材内容本身就能实现教学任务的,尽量不用其它史料和材料,避免加重学生负担。如果教材的一些知识点的安排难以达到课程标准、学生难以理解的,可适当补充并拓展相关素材。(一)依据教材:针对课标的内容要求,复习时要分解、分点,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教材功能1.对单元课标内容进行分解及分点在九年级教学复习中,如以教材单元为线索进行教学,新课标的表述是以整段内容呈现,师生在处理时,会有多而繁杂之感,甚至在掌握知识要点中会挂一漏万,建议对单元课标要求进行分解、分点,让重要内容了然于心,清晰明了。2.对教材单元导读的提问单元导读内含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单元特征、重要概念、重要事件的价值。如教师不认真思考,点到为止,学生就会留下知识盲点。精确地对单元导读设计出“好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意识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和思维,是唤醒学生对历史带有拓展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考。示例:3.充分利用好教材习题统编版教材的习题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八年级上册出现的习题设问(题型)如下表:以上的设问词,在各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未曾出现,如宣传单、解说词,为图拟一段文字说明等。这些问题实际是在考察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关键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引领。如,宣传单包括:原因(或目的)、宣传内容(提出口号,突出主题)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形式等。配以图片、地图等,占的版面不要太大。有清晰的指引,学生在考场上遇到创新的题目或别样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二)不限于教材不限于教材:是指拓展课标,渗透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1.采用整合、逆向、倒推的方法拓展知识如部编版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如何突显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特征?如只从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涉及夏商周时期的内容提炼,显然是不完整的。必须从本单元所有课的内容,从分散的、个别的和特殊的到结构的、整体的和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利用逆向、倒推的方法,如从秦国商鞅变法的“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可推出早期国家是世卿世禄制、世袭特权、土地国有。从春秋战国的铁器牛耕,可推出早期国家是木石生产。由此可知早期国家的特征如下:(1)政治:神权色彩、依据血缘、世卿世禄制、等级制度(2)经济: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集体劳作(3)文化: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敬天保民2.从历史史事及历史长时段的史实中,概括提炼,突破课标任何特点都是基于历史事实及历史现象而提炼的,课标有较多理解和认识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从纵向的历史联系,让学生去体验、感知和感悟中华优秀文化的承接与突破。示例:部编版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内容要求: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通过对史事的归纳提炼,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如下:通过长时段史实的梳理及问题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下:材料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提问:根据上表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书得到发展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