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4_第1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4_第2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4_第3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4_第4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6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4)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运用冰鉴。冰鉴缶的运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起先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记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2.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依次排列正确的是()①各自分署,干脆对皇帝负责②隶属于中书省③隶属于尚书省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A.③②①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3.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埋怨:“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反映了当时()A.中心集权加强B.专制皇权强化C.社会冲突尖锐D.军机大臣懒政4.《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常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精确的是()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5.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削减6.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夫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很多农夫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夫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夫多从事纺织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农夫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加B.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C.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D.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7.北宋时期,政府变更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干脆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表明北宋时期()A.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B.激励私营工商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更D.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8.“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9.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见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10.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斗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同等条约。下列条约内容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序号信息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②“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③“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A.③④②①B.②③①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11.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相识清晰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需用些柔软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材料表明()A.“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B.孙中山主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宏大力气12.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将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③①②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13.据《中国近代通史》记载,俄国政府虽然赞成列强向中国用兵,但不愿出头公开领导联军与清政府为敌。当时法国驻德大使明确告知德国政府说,没有人会信任英国的领导。这一记载反映的侵华斗争应是()A.鸦片斗争B.其次次鸦片斗争C.甲午中日斗争D.八国联军侵华斗争14.《江西第一次全省农夫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我们,此次因组织了农夫协会,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点——南昌,开我们……第一次代表大会”,“江西农夫久受军阀压迫,一旦闻革命军到来,即出死力帮助”。此次大会召开于()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斗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前夕15.中国共产党在某历史时期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上述主见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化B.扩大农村革命依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斗争最终成功16.1936年温涛创作了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木刻连环版画《她的觉醒》,其中一幅画中主子公高举“为生存而战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条幅进行游行示威。与这幅画所反映的时代呼声一样的是()A.“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7.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〇师毛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陕北南泥湾开荒种地。到1944年,三五九族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数公粮1万石。该事务()A.推动中心苏区的经济好转B.为百团大战供应有力支持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D.为抗战成功供应物质基础18.1938年6月,蒋介石提出了新的外交方针,“应运用英美之力,以解决中日问题”,“对俄应与之联络”,“对德应不即不离”。该外交方针()A.切合了当时的国际形势B.体现了长久抗战的意图C.奠定了抗战成功的基础D.坚决了国人抗战的决心19.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及其军队之间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斗争”,国民党则称其为“戡乱史”。这表明()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说明得以呈现B.立场的差异影响对事务的推断与相识C.历史行为的正值性取决于其是否成功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0.下图为国民政府中心高校(现南京高校)“五二〇血案处理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一幅讽刺漫画(注:图片上方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对着一门冒着硝烟、碾压着一具尸体的大炮生气地呼喊。)它反映了当时()A.国民党统治呈现全面危机B.国民政府教化政策的失败C.学问界暴力抗拒政府的经济政策D.官僚资本的经济掠夺侵入到高校21.刘少奇系统地从经济角度阐释了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建立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还不具备,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须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中国经济。这一经济理论提出的背景是()A.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B.农村革命依据地的开拓C.解放斗争即将取得成功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2.1947年12月,在中共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气对比的优势问题,今日解决了。孤立蒋介石的问题,过去在长时间内没有得到解决。土地革命斗争时期,我们比较孤立。进入抗战时期,蒋介石渐渐失掉人心,直到抗战成功以后这一两年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材料说明()A.国共之问存在的力气对比问题得到根本解决B.土地革命时期被孤立的根源就是政策上亲苏C.中共始终是抗战的主力并取得最终的成功D.中共走向逐步成功得益于政策的适时调整23.1946年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时局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走上了和平民主新阶段,所以从今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要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形式。”这一论断说明()A.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愿B.中共已经放弃了武装力气C.重庆谈判消退了国共分歧D.议会制在中国已完全确立24.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需兼顾,必需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夫,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行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假如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需放在城市,必需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提出这一主见的背景是()A.抗日斗争即将取得最终成功B.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歼灭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5.清朝末年进行过三次改革即“同光新政”、“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作为清王朝的实际限制者慈禧在这些改革中所起的作用说明()A.慈禧致力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稳定B.失败于慈禧玩弄权术C.慈禧专注皇位稳固,无心国家转型D.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26.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①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②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③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④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7.建国初期,为变更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国家激励创作新年画。下图《拖拉机》在1950年全国新年画评奖中获甲等奖。该画“新”在()①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②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③展示了合作化运动的新成就④描绘出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8.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其意在()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C.供应反清革命理论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29.宋代自然灾难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多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夫自身抵挡自然灾难的实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①实行均输法②兴建水利工程③激励百姓养马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夫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0.关于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光绪帝是否知情的问题,有多种记载。袁世凯在他的《戊戌日记》中称光绪皇帝完全不知情;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载,9月20日袁世凯“请训”时,光绪帝曾赐以“硃笔密谕”。这表明()A.文献史料往往带有主观性B.阶级属性确定史料价值大小C.同一事务具有不同的理解D.日记比二手史料更具真实性非选择题31.(12分)“茶”字发音的传播史材料一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起先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日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日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干脆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1)读上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4分)(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途有亲密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缘由。(8分)32.(10分)司马光修史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材料一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材料二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觉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材料三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依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4分)(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状况下会采纳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6分)

石家庄市其次中学2024级历史学科自习考试试卷·答案(44)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运用冰鉴”可知,冰鉴缶是贵族的礼器,且《周礼》中记载了其运用规范,故冰鉴缶的运用展示了贵族日常礼仪规范,故选C项;依据所学,宗法制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内容无关,解除A项;依据所学,夏、商、周被誉为“青铜时代”,青铜铸造工艺已经成熟,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B项;依据所学,新兴地主阶级是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冰鉴缶的运用无关,解除D项。2.【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后,权分六部,六部干脆对皇帝负责,故①发生在明朝,依据所学,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故②发生在元朝,依据所学,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下设六部,故③发生在唐朝,依据所学,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六部之名渐废,故④发生在清末,按时间先后排序是③②①④,选择A项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据材料“驾车之马”“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可知,康熙帝政务极其繁忙,甚至得不到休息,说明皇帝大权独揽,无人帮助决策,反映了宰相制度废除后,专制皇权的强化,故选B项;中心集权体现的是中心和地方关系的处理,不符合题意,解除A项;材料仅提及皇权,并未提及社会其他方面,无法体现社会冲突尖锐,解除C项;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才设立的,解除D项。4.【答案】D【解析】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故选D项;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被废除,解除A项;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地位,解除B项;C项只是表面的现象,非本质理解,解除C项。5.【答案】B【解析】通过对比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多,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趋被打破,故选B项;对比题干中供应的“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上的经营行业种类,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解除A项;依据“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可知,“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活动区域明显增加,交易活动没有完全限制在“市”内,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有所放松,解除C项;题干中的示意图仅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官府设坊和市数量的变更,解除D项。6.【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江南湖州的农夫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很多农夫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夫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夫多从事纺织业”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经济发展出现区域分工现象,反映了各地区发挥资源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利用市场实现资源互补,体现了农夫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加,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南北方经济的差异,也未反映南方经济超过北方,解除B项;材料中反映了湖广一带农夫以种粮为主,但不能反映南方粮食产量是否提高,解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明中叶以后经济区域分工的现象,并未反映手工业超过农业,解除D项。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政府变更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干脆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可知,北宋时期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垄断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但并未显示激励工商业发展,解除B项;依据所学,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变更,解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北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不能得出政府财政困难的结论,解除D项。8.【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魏晋时期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可知,魏晋以来“清乐”不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相融合,隋统一后被称为“华夏正声”,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材料中反映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后得到新发展,并未消亡,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乐府与其他民族音乐融合,并非汉代礼乐制度的复原,解除C项;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现象,不能说明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解除D项。9.【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题干中所列举的几种观点属于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代表的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范畴,这些观点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挑战,故选B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与传统儒学对立的新思想,解除A项;宋明理学自南宋起先,始终到近代,它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解除C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仍旧没有脱离传统儒家思想的藩篱,更没有促进社会的转型,它并不具备启蒙思想的特点,解除D项。10.【答案】B【解析】“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出现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出现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出现在1843年《虎门条约》中;“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出现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依据依次排列是②③①④,选择B项符合题意。11.【答案】D【解析】“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相识清晰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中可以体现中国人的力气的只有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他们不得不变更一味镇压的方式,故选D项;“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相识清晰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这时的历史事务主要指对帝国主义造成冲击的事务,而不是赔款,增加赔款只加促进中国人的抗拒,解除A项;“必需用些柔软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反应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方式的转变,无法体现孙中山的外交思想,解除B项;“必需用些柔软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是指扶持中国人来管理中国人,不是条约的内容,解除C项。12.【答案】C【解析】①中的老虎被西方国家瓜分,反映的是1911年革命党人对中国将来被瓜分命运的担忧,即“将来之中国”,②中的老虎呈现出孱弱之态,西方列强伸出双手显有觊觎之势,应为“咸(丰)同(治)时之中国”,③中的老虎将西方国家赶跑,应是强盛的康乾时期,且此时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④中老虎正被几个西方国家屠戮,表明此时中国正遭遇几个西方国家的侵略,应是“现在之中国”,故正确的对应依次是③②④①,选择C项符合题意。13.【答案】D【解析】俄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列强向中国用兵”,组成联军“与清政府为敌”,反映的侵华斗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斗争,故选D项;鸦片斗争没有德国、俄国和法国参与,解除A项;其次次鸦片斗争没有德国参与,俄国没有干脆出兵,是帮凶,解除B项;甲午中日斗争没有德国、英国、法国和俄国参与,解除C项。14.【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此次因组织了农夫协会”“江西农夫久受军阀压迫”结合所学可知,农夫协会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夫群众组织,此时要推翻的反动统治是军阀,可知此次大会召开于国民革命时期,故选B项;依据所学,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还未成立农夫协会,且辛亥革命要推翻的反动统治是清政府,解除A项;依据所学,《江西第一次全省农夫代表大会宣言》发布于1927年3月1日,与抗日斗争时期的时间不符,解除C项;依据所学,《江西第一次全省农夫代表大会宣言》发布于1927年3月1日,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时间不符,解除D项。15.【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知,此时共产党取消了反对国民党和打击封建地主的政策,其目的是团结国民党、地主阶级一起抗日,故选C项;依据材料“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并结合所学“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心政府在江西中心苏区成立”学问可知材料所述时间为1931年之后,此时国民革命已经结束,解除A项;依据材料“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可知这一主见不利于扩大农村革命依据地,解除B项;依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知,此时共产党取消了反对国民党和打击封建地主的政策,为抗日斗争时期,解除D项。16.【答案】D【解析】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蚕食侵范华北地区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因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定是时代呼声,故选D项;A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解除A项;B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解除B项;C见于李大钊1918年发表的《庶民的成功》中,解除C项。17.【答案】D【解析】据材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〇师毛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陕北南泥湾开荒种地。到1944年,三五九族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数公粮1万石”,可知八路军通过艰苦奋斗、自食其力发展生产,为抗战成功供应了物质基础,故选D项;中心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解除A项;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下半年,解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主要在国民大革命时期,解除C项。18.【答案】A【解析】依据“应运用英美之力,以解决中日问题”,“对俄应与之联络”,“对德应不即不离”可知,蒋介石提出的新外交方针与利用英法等国主导的国联的制裁、苏联对日本的防范、德国尚未发动二战等亲密相关,该外交方针切合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故选A项;蒋介石的新外交方针主要反映的是利用国际环境来抵制日本侵华,而不是主见长久抗战,解除B项;奠定抗战成功基础的是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外部势力,解除C项;该外交方针的实质是利用国际调整来实现中日和平,并不能起到坚决国人抗战决心的作用,解除D项。19.【答案】B【解析】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代表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视这场斗争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的斗争,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视这场斗争为维护专制统治、镇压人民抗拒的“戡乱斗争”,表明立场的差异影响对事务的推断与相识,故选B项;历史说明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体现了历史说明者的看法和实力,因此有时不能夸大历史说明的作用,解除A项;历史行为的正值性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最广阔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解除C项;“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与材料无关,解除D项。20.【答案】A【解析】由材料“五二〇血案处理委员会”可知为1947年5月20日发生在南京的把反内战和反饥饿结合起来的学生示威游行,表达民众对国民党政治经济政策的不满,国民党统治出现危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出国民政府的教化政策,解除B项;五二〇游行不仅仅抗拒政府的经济政策,还反对政治政策,解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官僚资本,解除D项。2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刘少奇从经济角度系统阐述了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立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还不具备,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中国经济,可以看出刘少奇当时关注的是经济建设问题,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应当即将取得成功,故选C项;中共一大在1921年召开,当时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解除A项;农村革命依据地的开拓是在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这一时期中共尚未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概念,解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而材料反映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解除D项。22.【答案】D【解析】材料“土地革命斗争时期,我们比较孤立。进入抗战时期,蒋介石渐渐失掉人心,直到抗战成功以后这一两年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反映国共两党力气对比的变更,中共赢得人心,结合所学中共开拓农村依据地、坚持团结抗日和追求和平建国政策都赢得民心得出中共走向逐步成功得益于政策的适时调整,故选D项;国共之间存在的力气对比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三大战役结束之后,解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被孤立的根源是左倾错误,解除B项;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但并不始终是主力,解除C项。23.【答案】A【解析】由材料“1946年2月”、“中国已经走上了和平民主新阶段,所以从今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要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形式”可知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国家和平,推动民主政治的建设,代表人民的意愿,故选A项;“放弃了”表述过于肯定,解除B项;重庆谈判并未消退国共之间的分歧,解除C项;“完全确立”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24.【答案】C【解析】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三大战役中国民党主力被歼灭,故选C项;抗日斗争时间不符合该会议,解除A项;1946年夏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标记内战爆发,解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记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除D项。25.【答案】C【解析】慈禧生活奢侈奢侈大量钱财给“同光新政”即洋务运动带来了严峻影响,“戊戌变法”慈禧发动政变导致变法失败,“清末新政”组建“皇族内阁”使清政府进一步失去人心,说明三次改革的失败都与慈禧专注皇位稳固忽视国家民族利益无心国家转型有关,故选C项;“致力推动国家进步”与历史事实不符,解除A项;“慈禧玩弄权术”不是改革失败的根本缘由,解除B项;三次改革的失败都与慈禧忽视国家民族利益有关,这无法体现“艰难曲折”,解除D项。26.【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可知,晚清竹枝词并非官方档案,故①错误;依据材料“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可知,晚清竹枝词是诗歌体裁,属于文学作品,通过竹枝词可以了解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和时代新特征,具备肯定的史料价值,故②正确;依据材料“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可知,晚清竹枝词依据时代变更,内容不断更新,使民众的眼界得以开阔,故③正确;依据材料“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可知,晚清竹枝词仅增加的是介绍外国风俗的内容,并非引进西方文学风格,且我国文学革命开启于新文化运动中,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27.【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传统年画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闻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福的心情和对华蜜生活的向往,而图中获奖的新年画,选用了描绘社会现实生活,表现劳动人民酷爱祖国、酷爱集体、酷爱劳动的新题材,故①正确;图中获奖年画呈现了现实生活风貌,变更了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故②正确;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与题干中年画的时间不符,故③错误;此时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尚未起步,还未实现农业机械化,该年画表达人们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28.【答案】D【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据材料“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可知,梁启超强调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意在唤起民众民族意识,故选D项;梁启超强调的是民族主义,与封建礼教无关,解除A项;1901年维新变法运动已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B项;据所学维新思想的内容可知,梁启超主见改良变法,并非主见革命,解除C项。29.【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均输法是调整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救荒思想无关,故①错误;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保障农业的长远发展,符合其“希望培育农夫自身抵挡自然灾难的实力”的救荒思想,故②正确;激励百姓养马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增加北宋军事力气,与救荒思想无关,故③错误;低息借贷钱谷给农夫可以解决农夫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开高利贷的盘剥还能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符合其救荒思想,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30.【答案】A【解析】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中称光绪皇帝完全不知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记载光绪帝曾赐袁世凯以“硃笔密谕”,这表明两人对同一事务的记载都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即文献史料往往带有主观性,故选A项;阶级属性不行能确定史料价值大小,解除B项;“同一事务具有不同的理解”是材料的现象,不是反映的本质,解除C项;日记未必比二手史料更具真实性,解除D项。二、材料阅读31.【答案】(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动身,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拓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解析】(1)本题属于识图题,看清题目要求,找到cha和tea发音系统在地图中的分布位置即可。如cha发音系统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tea发音系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2)依据题意,不同的发音系统和茶叶贸易路途有亲密关系,故回答不同的发音系统形成的缘由即回答不同发音系统所走的贸易路途。依据材料一中“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日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和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