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2(辽宁卷)_第1页
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2(辽宁卷)_第2页
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2(辽宁卷)_第3页
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2(辽宁卷)_第4页
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2(辽宁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模拟卷2(辽宁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先秦时期在古皖地区存在过的部分古国

徐国嬴姓,多次抗周,后遭楚、吴、齐的攻击,率部逃离江淮。

舒在今舒城县、庐江、桐城间,为吴楚蚕食并吞。

萧国子姓,在今萧县西北,为殷人之后,与宋关系密切。

许国姜姓,原在河南许昌,前533年被楚国强迁至亳县东南七十里的城父集。

胡国归姓,在今阜阳市,胡与晋、鲁多有交往,曾从楚攻吴。

根据上表可知,古皖地区()

A,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B.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C.主导中国先秦文化发展走向D.频繁兼并战争滞缓文明迭代

2.湖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明确规定:“未受田宅者,乡部以其为户

先后次次编之。”“诸不为户,有田宅,附令人名,及为人名田宅者,皆令以卒戍

边二岁,没入田宅县官”。这些规定反映出当时()

A.土地租佣关系的流动性日益增强B.重农抑商政策因时局而改变

C.户籍制度与田宅管理制度相结合D.关中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3.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迁都

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此举意在()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崇天人感应

C.树立正统地位D.消除改革阻力

4.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仙

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

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这反映了宋代()

A.政府推广经济作物种植B.农民生活日趋富足安稳

C.南方农业的专业化生产D.市镇经济职能得以增强

5.针对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明人郭子章认为“此则千古未闻之说,而暗与《括

地象》《山海经》合”。明人方中履也指出,《坤舆万国全图》中“地与海本是圆

形,而合为一球”与《黄帝素问》《周髀算经》相合。这说明()

A.中西文化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B.历史记忆影响人们认识新生事物

C.明代士人已初步具备世界意识D.外来文化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

6.19世纪60年代以来,东南财赋之区与西北要冲之陕甘始终主要由湘军电驻,

由湘帅或与湘军有密切关系之人任总督,如两江总督自咸丰十年,直至光绪甲午,

皆为湘帅。这一现象反映出清朝()

A.统治基础变化B.地方势力崛起C.军阀割据严重D.选官制度变革

7.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冶吾人之感

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由此可知,“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学说()

A.认识到美育在教育上的核心价值B.源自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经验总结

C.得到当时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响应D.试图以思想启蒙来改造国民精神

8.1928年4月,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的红军造币厂铸造了第一批“工字银元”(如

图)。该币币形模仿晚清以来流行于中国的墨西哥鹰洋样式,币面左上角雄鹰翅

膀位置凿了一个“工”字标记,是红色政权首批金属货币。“工字银元”的出现()

A,密切了苏区与世界经济联系B.扩大了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

C.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D.有助于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9.中共中央发布的1985年“一号文件”规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

粮食和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

卖给国家。其余多数产品,逐步放开,自由贸易。农业税由过去征收实物改为折

征现金。该措施()

A.体现农业领域国家取消计划经济B.旨在协调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D.利于农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

10.史载,阿拉伯人在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军事,他

们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也吸收了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阿拉伯人此举()

A.提升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

B.彰显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D.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1.罗马帝国积极逐利、广泛扩张,征服了欧洲众多民族地区;盘剥底层奴隶的

同时,在所征服地区建立众多行省,借助持续收取大量赋税和劳役而获得巨额利

益,但对各行省的经济发展并不承担什么责任。这导致了()

A.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B.各行省政治认同的弱化

C.奴隶制经济持久繁荣D.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12.法国有一个城市叫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2世纪这里发生

的琅城事件。面对收了赎金又背信弃义的主教高德理,激愤的市民高呼口号,冲

入其家,主教死于乱棍之下,暴尸街头。琅城事件被认为是中世纪历史中的重要

事件,并一直被史家当作市民革命的典型案例。琅城事件()

A.源于城市发展受阻于教会统治B.赢得了城市的完全自治

C.参与者主要是商人与骑士D.保护了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13.如表为当代学者统计的1780—1860年英国生产率增长的部门贡献数据(部

分)。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的英国()

权重生产率贡献(权重X生产率)

棉纺织业0.071.90.13

毛绒业0.035130.05

运河与铁路0.071.30.09

铁业0.020.90.02

农业0.270.70.19

A.纺织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最大B.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

C.农业生产进步助力工业变革D.经济结构整体趋于平衡

14.下表为某国1928年至1937年工业生产发展的部分情况表(1913年为100%)

据此判断该国是()

种类1928年(%)1932年⑻1937年⑻

钢100140419

石油126232309

棉织品104104134

砂糖9561180

A.美国B.苏联C.英国D.法国

15.1958年,赫鲁晓夫宣布凡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而对东欧出

口石油只降价6%。到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石油产品出口价格,对西欧出口

降价55.7%,向东欧只降价8.3%。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由1958

年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4%增长至1963年的89%。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改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B.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展现其石油工业的强大产能D.获取现代化急需的资金技术

16.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

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

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主要得益于()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自亨利八世到丘吉尔,400多年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的均势外交,

即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或是国家集团在欧洲大陆取得霸权。孤悬海外的英国隔英吉

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这样特殊的海岛型地理位置一方面使英国发展十分依赖

对外贸易,一旦大陆强国实现在欧洲的帝国企图,必将影响英国与欧洲各国间的

贸易,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就使英国深受其害。另一方面岛国相对安全的环境

有利于英国集中力量制衡欧洲大陆霸权野心家。同时,英国社会中实用主义氛围

浓厚,造就了英国人务实、稳健、灵活、均衡的行事风格,英国作为“平衡手”

随机变换盟友以对抗不断变化的霸权觊觎者。

——摘编自陈翔《英国欧陆均势政策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权力结构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调整期,各

战略力量之间的实力对比有了大变化。这些“大变化”的趋势是每一战略力量都

倾向于增强自主权和话语权,而这将从客观上“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

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目的是要恢复其在亚太地区被“削弱”的主

导权。

——摘编自杨红柳《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国对欧洲大陆长期实行均势外交

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与美国的

“亚太再平衡”战略有何异同。(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近代大学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

丰富多元的大学理念。下表是中国近代部分大学的校训。

性质学校名称成立时间校训内容出处

博学、审问、

北京大学1898年《中庸》

慎思、明辨

国立学校自强不息、厚

清华大学1911年《易经》

德载物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刚毅坚卓

博学而笃志,

私立学校复旦大学1905年《论语子张》

切问而近思

因自由得真理

燕京大学1919年《约翰福音》

而服务

教会学校

金陵女子文理

1915年厚生《约翰福音》

学院

摘编自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一一大学理念的追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校训自拟论题并展开阐释。(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国际性官方医疗组织发展概况(部分)

时间及地点(总部

组织概况

所在地)

监测鼠疫、霍乱、天花、斑疹伤寒和黄热病

国际公共卫生

1907年,巴黎在全球各地的发病情况,尝试为欧洲国家制

定统一的卫生和检疫标准

其下属的几个特别委员会讨论过疟疾、天

国际联盟卫生花、麻风病等的全球发病情况,实际作用远

1907年,巴黎

处不及美国某基金会发起的攻克黄热病和疟

疾的计划

借助各国政府提供的配合,世界卫生组织开

联合国世界卫

1948年,日内瓦始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的医学知识

生组织

应用于落后地区

材料二: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以后,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对人类生活状

况的影响已经真正地全球化了。在大部分地区,传染病已不再重要,许多传染病

在它们原本多发且严重的地方已呈衰退之势。……现在若要理解传染病曾经对人

类,甚至对我们的祖父辈意味着什么,都需要想象力了。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上半叶国际性官方医疗组织的发展趋势,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背景。(6分)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则观点,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

史实准确,表述清晰。)(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作为启蒙思想核心信条的自由、平等观念,的确有其欧洲本土的历史渊源,但我

们也不能无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这时的西欧人对域外文明的考察了解不仅极

为广泛,而且相当精细,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世界性文化研究兴趣。他们有一

个重中之重的关注中心,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文明。18世纪出现席卷法国的著名

的“中国热”,儒学对整个西方近代经济思想的奠基具有重要意义,以法国魁奈

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虽然以主张重农主义的经济学说而著名,实际上却是以启

蒙运动的自然法理论为指导,对《易经》中天道自然的思想甚为佩服,英国的斯

密也通过“重农学派”吸收了重农的思想,出版了《国富论》,抨击欧洲当时流

行的重商主义。……事实表明,如果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的启迪,法国启蒙运动对

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文化原则的提倡的力度无疑要大打折扣,因而中国文明

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文化特性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容抹杀了一一尽管这种影响

的大小、深浅,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史学课题。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之中法文化在法国大革命问题

上的历史性互动》

材料二:

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的先进分子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从十月

革命的胜利看到了中国的新出路,于是由向西方学习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

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中国的问题。这样,就使

191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

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引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文化如何参与塑造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和

政治文化的特性。(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的

原因。(8分)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古皖地区的古国与周、楚、吴、齐、晋、鲁、宋等多个广泛分布

的政权存在或渊源、或战争、或联合等各种形式的交往,故成为区域文化碰撞的

重要地区,选A;材料没有涉及古皖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文明状况的内容,也没

有将皖地区的文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作比较,不选B;C项中的“主导”和D

项中的“滞缓”在材料中没有支撑性内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未受田宅者,乡部以其为户先后次次编之”“诸不为户,有田

宅,附令人名,及为人名田宅者,皆令以卒戍边二岁,没入田宅县官”可知,国

家授予民众田宅是以编制户籍的先后为主要依据,而立户是合法占有田宅的首要

条件,并且没有登记户籍而占有田宅是违法的,体现了当时户籍制度与田宅管理

制度相结合,C项正确;这些规定反映出当时户籍制度与田宅管理制度相结合,

未涉及土地租佣关系,排除A项;这些规定反映出当时户籍制度与田宅管理制度

相结合,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户籍制度与田宅管理

制度相结合,不能说明关中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

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及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少数民族)建立

的政权,孝文帝模仿汉制建立明堂等做法来说明其政权与汉族政权有共同的祖先,

其目的是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

排除A项;天人感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

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消除改革阻力的目的,表述不准确,排除D

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福建兴化县专门种植“秫糯”,仙游县专门种植“蔗

糖”,福州、泉州一带大片的土地用来种植“荔枝”,反映了农业生产上呈现出专

业化的趋势,某个地区专门种植某种农作物,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福建地区经

济作物的种植,但没有涉及这种经济作物是政府推广还是民间自发,排除A项;

仅通过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得知农民的生活情况,且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

农民勉强自给自足,没有达到“富足”的程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农业生产,

并非市镇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郭子章和方中履都认为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与中国古代文

化中的记载存在吻合之处,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他们观念的影响,说明历史记忆

影响人们认识新生事物,B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来,东南财赋之区和西北要冲都有湘军

屯驻,并由湘帅或与湘军关系密切之人任总督,反映了地方势力的崛起,故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清朝统治基础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地方总督尚未出

现割据现象,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体现选官的变化,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倡导健康向上的美感教育,改变

利己损人等落后的思想,把美育当作思想启蒙的工具,培育情操高尚的新国民,

故选D项;美育虽然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价值,但材料强调的并非这个,排除

A项;这一学说并非来自传统教育理念的经验总结,而是受到西方学说的影响,

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直接推断这一学说是否得到当时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响应,

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字银元”是红色政权首批金属货币,它的出现有利于

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C项正确;“工字银元”是红色政权首批金属货币,

它的出现有利于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而不是密切了苏区与世界经济联系,

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字银元”的出现扩大了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排除B

项;材料与大生产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和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合

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可知,改革开放后,在农村逐步打破计划经济

体制,向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据材料“其余多数产品,

逐步放开”可知,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取消,排除A项;材料中1985年农业措

施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材料不能体现与工业的协调发展,排除B项;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指的是包产到户,分户经营,材料内容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

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阿拉伯帝国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拉伯人注重吸收被征服人民

的文化和其他域外的优秀文化,这对提升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阿拉伯人重视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

没有体现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故排除B项;学习和借鉴

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与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加速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故排

除C项;材料现象不能说明阿拉伯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由于罗马帝国在各行省借助收取大量赋税和劳役获取利益却不承担责任,

使各行省对罗马缺乏向心力,这不利于罗马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融合,A项错误;

各行省在这一政策下,缺乏对罗马的认同并产生离心力,所以对罗马的政治认同

弱化,B项正确;行省对罗马认同的弱化,会冲击罗马统治,不利于奴隶制经济

的持久繁荣,C项错误;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中世纪晚期,材料不能反映,D项错

误。

12.答案:D

解析:城市通过自治运动赢得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故选D

项。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运动根源于城市工商业繁荣,主要原因是封建主义对城

市居民的压迫,故排除A项;城市通过自治运动赢得一定的自治权,故排除B

项;欧洲中世纪城市的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故排除C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业的权重在数据中最大(为0.27),其部门贡献达到0.19,

超过其他部门,反映了农业生产进步助力工业变革,C项正确;材料为1780一

I860年英国生产率增长的部门贡献数据,不代表其在经济中的占比情况,排除A

项;材料数据为1780—1860年英国生产率增长的部门贡献,不能体现基础设施

建设情况,排除B项;材料数据为1780—1860年英国生产率增长的部门贡献,

无法说明经济结构整体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1928年到1937年之间,钢和石油的增长率非常高,

而棉织品和砂糖的增长率则相对缓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从1928年开始

实施“一五”计划,在斯大林模式之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手工业长

期处于落后状态,符合表格信息,故选B项;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

影响之下,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挫伤,其重工业发展速度不会有所增长,排除A

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英国也不会例外,其重工

业发展速度也不会有所增长,排除C项;在经济大危机之下,法国的工业发展也

会受到很大影响,也不会出现增长现象,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在这一时期,美国调整了

其经济遏制战略,局部缓和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苏联赫鲁晓夫政府开

始积极寻求扩大东西方贸易关系,以便为苏联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获得技术和资

金,D项正确;A项并非苏联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苏

联向西欧出口石油与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排除B项苏联向西欧出口石

油,主要是为了获得资金技术并不是炫耀本国石油产能,排除C项。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巨量史料展现”“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

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可知,社会信息化进程加

快,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文化多样性与轻

而易举地查阅到巨量史料以及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无必然因果关系,另外在经济

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史料的丰富和深度,不能

体现史学理论的成就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影响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有利的地理环境;自身的文化和民族

特性;国内分权制衡的政治结构;近代英国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欧洲大陆政治

上的分裂。

(2)异同:相同:二者都是海洋强国;都是为了防止被制衡区域出现具有压倒

性优势的国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不同:从地缘政治来看,英国欲以海权大国的实力地位掌控欧洲大陆上的强国,

即以海制陆;而美国欲以海权大国的地位掌控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与海域,即海

制海。

解析:(1)影响因素:根据材料一“即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或是国家集团在欧洲大

陆取得霸权。”可推出维护国家利益;根据材料一“孤悬海外的英国隔英吉利海

峡与欧洲大陆相望,这样特殊的海岛型地理位置一方面使英国发展十分依赖对外

贸易”可推出有利的地理环境;根据材料一“时,英国社会中实用主义氛围浓厚,

造就了英国人务实、稳健、灵活、均衡的行事风格”可推出自身的文化和民族特

性;根据材料一“另一方面岛国相对安全的环境有利于英国集中力量制衡欧洲大

陆霸权野心家。”可推出国内分权制衡的政治结构;根据材料一“英国作为‘平

衡手'随机变换盟友以对抗不断变化的霸权觊觎者。”可推出近代英国强大的国

力和影响力以及欧洲大陆政治上的分裂。

(2)异同:相同:结合所学可从两者的地理位置分析,即二者都是海洋强国;

从目的分析,都是为了防止被制衡区域出现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为了维护国

家利益。不同:根据材料二“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目的是要恢复

其在亚太地区被‘削弱’的主导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地缘政治来看,英国

欲以海权大国的实力地位掌控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即以海制陆;而美国欲以海权

大国的地位掌控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与海域,即海制海。即英国主要是为了维护

本国的安全;美国主要是为了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18.答案:示例:校训折射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阐释:在传统与现代交替、中西文化并存的近代中国,大学校训源自中国传统经

典著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校训,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又承载着大学对培养“君子”、追求“学问”等目标的追求。

同时校训又折射出了在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中,先进知识分子积

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不懈追求。如清华大学校训中“自强不息”反映了近代中

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道路,西南联合大学校训中的“刚毅坚卓”反映了在抗战背

景下,中华民族坚强勇敢、团结抗战的信心与决心。

伴随着近代的西学东渐,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教会学校的校训体现了教

会大学传播基督福音、服务他人、追求真理的信念。如燕京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

学院校训的制定。近代大学校训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思想,有助于培养适应

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其他论题如校训折射出丰富的精神内涵等亦可。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校

训自拟论题并展开阐释。可按以下思路作答:

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强

调道德品质的养成,而"博

校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

学、审句、慎思、明辨”“博学

综合可知,阐释可

根文化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则注

据从近代民族危机加

材重学习态度的培养

深、近代知识分子

中积极探索救亡图存

校训体现出了在民族危机加深

的之路、西学东渐、中

校<如"自强不息”“刚毅坚卓”和抗战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积极

训国传统文化的用大

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作追求,

内精深及大学对传统

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文化的继承发展等

时伴随着近代的西学东渐,教会大角度进行分析。另

学在中国出现,其校训体现出西有其他论题,只要

如“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

方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情言之有理均可

“厚生”

况,体现了传播基督福音、服务

他人、追求真理的信念

19.答案:(1)趋势:从独立设置到成为综合性国际组织的组成部分;与政府(主

权国家)的合作愈发密切:从主要服务欧洲国家到管理全球卫生事务;从以被动

应对疾疫为主到兼顾先进医疗技术和知识的传播。

历史背景:国际局势整体上由紧张趋向缓和;强有力的国际组织的建立(联合国

取代国联);全球经济联系的加强:世界医学的发展;斑疹伤寒、大流感在20

世纪造成巨大灾难;人道主义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2)示例一:观点:20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公共卫生管理对

人类生活的影响力明显加强。

评析:我赞同这一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福利社会

建设的一环在发达国家得到推广,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搭建起覆盖全国

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这

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保障提供了物质支持。20世纪下半叶,世界医学突飞猛进,

如中国率先使用人工手段合成牛胰岛素,屠呦呦从中药中提炼出抵抗疟疾的有效

成分,这些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病症奠定了

基础。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城乡广泛采取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

便与污水等做法;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

宣传也取得巨大进步。作为联合国下属机构的世界卫生组织在统筹应对国际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观点:在大多数地区,传染病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大为衰

减。

评析:这一观点不完全准确。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加速发展,

人民健康状况大为改善。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

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地消除,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