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本构模型:粘塑性模型:粘塑性模型的参数识别与优化_第1页
结构力学本构模型:粘塑性模型:粘塑性模型的参数识别与优化_第2页
结构力学本构模型:粘塑性模型:粘塑性模型的参数识别与优化_第3页
结构力学本构模型:粘塑性模型:粘塑性模型的参数识别与优化_第4页
结构力学本构模型:粘塑性模型:粘塑性模型的参数识别与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构力学本构模型:粘塑性模型:粘塑性模型的参数识别与优化1绪论1.1粘塑性模型的简介粘塑性模型是结构力学中用于描述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非线性行为的一种理论框架。它结合了粘性和塑性两种材料特性,能够更准确地模拟材料在动态载荷、高温环境或长时间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和流动行为。粘塑性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粘性: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变形时,其变形速率与应力水平成正比,这种特性称为粘性。粘性材料的变形需要时间,且变形速率受应力影响。塑性:当材料受到的应力超过一定阈值时,即使应力保持不变,材料也会继续变形,这种行为称为塑性。塑性变形是不可逆的,即使应力去除,材料也不会完全恢复原状。屈服准则:定义材料从弹性状态转变为塑性状态的条件。在粘塑性模型中,屈服准则通常与时间相关,以反映粘性效应。流动规则:描述材料在屈服后如何继续变形。流动规则可以是增量型的,即变形速率与应力增量相关,也可以是全量型的,即变形与应力历史相关。硬化/软化行为:材料在塑性变形后,其屈服应力可能增加(硬化)或减少(软化)。粘塑性模型需要考虑这种行为,以更准确地预测材料的长期性能。1.2粘塑性模型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粘塑性模型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广泛,特别是在以下领域:高温结构分析:如核电站的反应堆压力容器、高温管道等,这些结构在高温下工作,材料的粘塑性行为显著。动态载荷分析:如爆炸、冲击等极端条件下的结构响应,粘塑性模型能够捕捉材料在高速变形下的非线性行为。长时间应力分析:如桥梁、建筑物等长期承受载荷的结构,粘塑性模型能够预测材料的蠕变和松弛行为。复合材料分析:复合材料的粘塑性行为复杂,模型能够帮助理解其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性能。1.2.1示例:基于Python的粘塑性模型参数识别假设我们有一组实验数据,记录了材料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我们的目标是使用这些数据来识别粘塑性模型的参数。这里,我们使用一个简单的粘塑性模型,即Burgers模型,它由两个串联的弹簧和两个并联的粘壶组成。Burgers模型的本构方程可以表示为:σ其中,σ是应力,ε是总应变,ε是应变率,εp是塑性应变,E1和E2是弹性模量,η1.2.1.1数据样例假设我们有以下实验数据:时间(秒)应力(MPa)应变(无量纲)00011000.00121000.002………1001000.011.2.1.2代码示例我们将使用Python的scipy.optimize.curve_fit函数来拟合Burgers模型的参数。importnumpyasnp

fromscipy.optimizeimportcurve_fit

#定义Burgers模型的本构方程

defburgers_model(t,E1,eta1,eta2,E2):

#假设应变率和塑性应变率是已知的

epsilon_dot=100/t#应变率

epsilon_dot_p=0.001/t#塑性应变率

#计算应变

epsilon=E1*epsilon_dot*t+eta1*epsilon_dot+eta2*(epsilon_dot-epsilon_dot_p)+E2*epsilon_dot_p*t

returnepsilon

#实验数据

t_data=np.array([1,2,3,...,100])#时间数据

epsilon_data=np.array([0.001,0.002,0.003,...,0.01])#应变数据

#初始参数猜测

initial_guess=[100,1,1,10]

#使用curve_fit进行参数识别

params,covariance=curve_fit(burgers_model,t_data,epsilon_data,p0=initial_guess)

#输出识别的参数

E1,eta1,eta2,E2=params

print(f"识别的参数为:E1={E1},eta1={eta1},eta2={eta2},E2={E2}")1.2.2解释在上述代码中,我们首先定义了Burgers模型的本构方程burgers_model。然后,我们使用了实验数据t_data和epsilon_data,并通过curve_fit函数来识别模型参数。curve_fit函数通过最小化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来优化参数。最后,我们输出了识别的参数值。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基于实验数据,识别出粘塑性模型的参数,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材料在复杂载荷条件下的行为。2粘塑性模型的基本理论2.1粘塑性模型的数学描述粘塑性模型是结构力学中用于描述材料在高温、高压或长时间载荷作用下,同时表现出粘性和塑性行为的本构模型。这类模型的数学描述通常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原理,结合热力学和流变学理论,以微分方程的形式表达材料的应力-应变-时间关系。2.1.1应力-应变关系粘塑性模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表示为:ε其中,ε是总应变率,εe是弹性应变率,εp是塑性应变率,2.1.2本构方程粘塑性模型的本构方程通常包括弹性、塑性和粘性部分。例如,一个简单的粘塑性模型可以表示为:σ这里,σ是应力,Dεe是弹性部分,σp2.2粘塑性流动法则粘塑性流动法则描述了材料在塑性流动和粘性流动之间的转变。它通常基于vonMises或Tresca屈服准则,结合时间依赖的流动规则。2.2.1屈服准则vonMises屈服准则可以表示为:f其中,σij′2.2.2流动规则粘塑性流动规则通常包括塑性流动和粘性流动两部分。塑性流动规则可以表示为:ε这里,γ是塑性流动率。粘性流动规则则通常基于时间依赖的粘性系数,可以表示为:ε其中,η是粘性系数。2.3粘塑性硬化法则粘塑性硬化法则描述了材料在塑性流动后,其屈服应力随塑性应变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常见的硬化法则包括理想弹塑性硬化、线性硬化和非线性硬化。2.3.1理想弹塑性硬化理想弹塑性硬化模型中,屈服应力在塑性流动后保持不变,即:σ这里,σy2.3.2线性硬化线性硬化模型中,屈服应力随塑性应变线性增加,可以表示为:σ其中,H是硬化模量。2.3.3非线性硬化非线性硬化模型中,屈服应力随塑性应变非线性增加,通常采用幂律硬化模型,可以表示为:σ这里,n是硬化指数。2.3.4示例代码:粘塑性模型的数值实现importnumpyasnp

#定义材料参数

sigma_y0=100.0#初始屈服应力

H=10.0#硬化模量

n=0.2#硬化指数

eta=1000.0#粘性系数

#定义应力和应变

stress=np.array([150.0,0.0,0.0])

strain=np.array([0.01,0.0,0.0])

strain_rate=np.array([0.001,0.0,0.0])

#定义vonMises屈服准则

defvon_mises(stress):

stress_prime=stress-np.mean(stress)*np.ones_like(stress)

returnnp.sqrt(3/2*np.dot(stress_prime,stress_prime))

#定义屈服应力

defyield_stress(strain_p):

returnsigma_y0+H*(strain_p)**n

#定义塑性流动率

defplastic_flow_rate(stress,strain_p):

return(stress-yield_stress(strain_p))/eta

#计算塑性应变率

strain_p_rate=plastic_flow_rate(von_mises(stress),strain[0])

#更新塑性应变

dt=0.1#时间步长

strain_p=strain[0]+strain_p_rate*dt

#更新屈服应力

sigma_y=yield_stress(strain_p)

#输出结果

print("屈服应力:",sigma_y)

print("塑性应变:",strain_p)2.3.5代码解释上述代码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粘塑性模型,包括vonMises屈服准则、屈服应力计算、塑性流动率计算和塑性应变更新。通过迭代计算,可以模拟材料在不同应力和应变率下的粘塑性行为。通过上述理论和示例代码,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粘塑性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应用这些模型进行材料行为的模拟和分析。3粘塑性模型的参数识别3.1参数识别的重要性在结构力学中,粘塑性模型用于描述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非线性行为,尤其是材料在长时间载荷作用下表现出的粘性和塑性特性。参数识别是确保模型准确反映实际材料行为的关键步骤。不准确的参数可能导致模型预测与实际行为之间的显著差异,从而影响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精确的参数识别对于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工程应用的可靠性至关重要。3.2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3.2.1数据采集实验数据采集是参数识别的基础。常见的实验包括单轴压缩、单轴拉伸、三轴压缩和剪切实验。这些实验在不同应力速率和温度下进行,以全面了解材料的粘塑性行为。数据采集应确保:精度:使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重复性:多次实验以验证数据的一致性。范围:覆盖材料可能经历的所有应力状态和环境条件。3.2.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涉及将原始实验数据转换为可用于参数识别的格式。这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和噪声。数据转换:将应力-应变曲线转换为模型所需的格式。数据标准化:确保所有数据在相同的尺度上,便于比较和分析。3.3参数识别的基本方法参数识别方法旨在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模型参数。主要方法包括:3.3.1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最常用的参数识别方法之一。它通过最小化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之间的残差平方和来估计参数。假设我们有粘塑性模型的预测函数fx,θ,其中x是输入数据(如应力、应变、时间),θ是待识别的参数向量,实验数据为yi,i最小。3.3.1.1示例代码importnumpyasnp

fromscipy.optimizeimportleast_squares

#假设的粘塑性模型函数

defviscoplastic_model(x,theta):

"""

x:输入数据,例如应力、应变、时间

theta:参数向量

"""

returntheta[0]*x[0]+theta[1]*x[1]+theta[2]*x[2]

#残差函数

defresiduals(theta,x,y):

"""

theta:参数向量

x:输入数据

y:实验数据

"""

returnviscoplastic_model(x,theta)-y

#实验数据

x_data=np.array([[1,2,3],[2,3,4],[3,4,5]])#示例输入数据

y_data=np.array([4,5,6])#示例实验数据

#初始参数估计

theta0=np.array([1,1,1])

#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识别

result=least_squares(residuals,theta0,args=(x_data,y_data))

#输出识别的参数

print("识别的参数:",result.x)3.3.2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遗传学原理的优化方法,适用于解决非线性、多模态和多参数的优化问题。它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如选择、交叉和变异,来搜索最优参数组合。3.3.2.1示例代码importnumpyasnp

fromdeapimportbase,creator,tools,algorithms

#定义问题

creator.create("FitnessMin",base.Fitness,weights=(-1.0,))

creator.create("Individual",list,fitness=creator.FitnessMin)

#工具箱初始化

toolbox=base.Toolbox()

#定义参数范围

toolbox.register("attr_float",np.random.uniform,low=0,high=10)

toolbox.register("individual",tools.initRepeat,creator.Individual,toolbox.attr_float,n=3)

toolbox.register("population",tools.initRepeat,list,toolbox.individual)

#定义评估函数

defevaluate(individual):

"""

individual:参数向量

"""

#假设的评估函数,计算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

#这里简化为计算参数向量的平方和

returnsum([x**2forxinindividual]),

#注册评估函数

toolbox.register("evaluate",evaluate)

#注册遗传操作

toolbox.register("mate",tools.cxTwoPoint)

toolbox.register("mutate",tools.mutGaussian,mu=0,sigma=1,indpb=0.2)

toolbox.register("select",tools.selTournament,tournsize=3)

#创建初始种群

pop=toolbox.population(n=50)

#进化算法参数

CXPB,MUTPB,NGEN=0.5,0.2,40

#进化过程

pop,logbook=algorithms.eaSimple(pop,toolbox,cxpb=CXPB,mutpb=MUTPB,ngen=NGEN,verbose=True)

#输出最优个体

best_ind=tools.selBest(pop,1)[0]

print("最优参数:",best_ind)3.3.3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ANN)可以用于参数识别,特别是在模型复杂且参数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时。ANN通过训练来学习输入数据与输出(模型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3.3.3.1示例代码importnumpyasnp

fromsklearn.neural_networkimportMLPRegressor

#创建训练数据

X_train=np.array([[1,2,3],[2,3,4],[3,4,5]])#输入数据

y_train=np.array([4,5,6])#目标参数

#初始化神经网络模型

model=MLPRegressor(hidden_layer_sizes=(10,10),max_iter=1000)

#训练模型

model.fit(X_train,y_train)

#预测参数

X_test=np.array([[4,5,6]])#测试输入数据

y_pred=model.predict(X_test)

#输出预测的参数

print("预测的参数:",y_pred)以上方法提供了粘塑性模型参数识别的不同途径,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模型的复杂性、数据的可用性和计算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方法以获得更准确的参数估计。4优化算法在参数识别中的应用4.1优化算法概述优化算法是解决寻找函数极值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在结构力学的本构模型参数识别中,优化算法被用来寻找能够使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最接近的参数组合。这些算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确定性算法和随机性算法。确定性算法如梯度下降法、牛顿法等,依赖于函数的梯度信息;随机性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不依赖于梯度信息,通过模拟自然界的进化过程来寻找最优解。4.2遗传算法在粘塑性模型参数识别中的应用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遗传学原理的搜索算法,适用于解决参数识别问题。在粘塑性模型参数识别中,GA通过编码参数,然后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逐步进化出最优参数组合。4.2.1示例:使用遗传算法识别粘塑性模型参数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粘塑性模型,需要识别的参数有弹性模量E、塑性模量Q和粘性系数η。我们有实验数据,包括应力σ和应变ε的关系,目标是找到一组参数,使得模型预测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实验数据最接近。importnumpyasnp

fromdeapimportbase,creator,tools,algorithms

importrandom

#定义问题的大小和参数范围

IND_SIZE=3#参数个数

E_MIN,E_MAX=100,200#弹性模量范围

Q_MIN,Q_MAX=50,100#塑性模量范围

ETA_MIN,ETA_MAX=1,10#粘性系数范围

#创建DEAP框架

creator.create("FitnessMin",base.Fitness,weights=(-1.0,))

creator.create("Individual",list,fitness=creator.FitnessMin)

#初始化个体和种群

toolbox=base.Toolbox()

toolbox.register("attr_float",random.uniform,E_MIN,E_MAX)

toolbox.register("individual",tools.initRepeat,creator.Individual,toolbox.attr_float,n=IND_SIZE)

toolbox.register("population",tools.initRepeat,list,toolbox.individual)

#定义评估函数

defevaluate(individual):

#这里应该有模型预测和实验数据比较的代码,简化为随机数

returnrandom.random(),

#注册评估函数

toolbox.register("evaluate",evaluate)

#定义交叉和变异操作

toolbox.register("mate",tools.cxTwoPoint)

toolbox.register("mutate",tools.mutGaussian,mu=0,sigma=1,indpb=0.2)

toolbox.register("select",tools.selTournament,tournsize=3)

#创建种群并运行遗传算法

pop=toolbox.population(n=50)

hof=tools.HallOfFame(1)

stats=tools.Statistics(lambdaind:ind.fitness.values)

stats.register("avg",np.mean)

stats.register("std",np.std)

stats.register("min",np.min)

stats.register("max",np.max)

pop,logbook=algorithms.eaSimple(pop,toolbox,cxpb=0.5,mutpb=0.2,ngen=40,stats=stats,halloffame=hof,verbose=True)

#输出最优解

print("最优参数组合:",hof[0])4.2.2解释上述代码使用Python的DEAP库实现了遗传算法的基本框架。evaluate函数应该包含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的比较逻辑,这里简化为返回随机数。通过运行遗传算法,我们逐步进化出最优参数组合。4.3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粘塑性模型参数识别中的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PSO)是另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模拟了鸟群觅食的行为。在粘塑性模型参数识别中,PSO通过粒子在搜索空间中移动,寻找最优参数组合。4.3.1示例: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识别粘塑性模型参数importnumpyasnp

frompyswarmimportpso

#定义优化函数

defoptimize(params):

#这里应该有模型预测和实验数据比较的代码,简化为返回参数的平方和

returnnp.sum(np.square(params))

#定义参数范围

lb=[E_MIN,Q_MIN,ETA_MIN]

ub=[E_MAX,Q_MAX,ETA_MAX]

#运行PSO算法

opt,fopt=pso(optimize,lb,ub)

#输出最优解

print("最优参数组合:",opt)4.3.2解释在上述代码中,我们使用了Python的pyswarm库来实现PSO算法。optimize函数同样简化为返回参数的平方和,实际应用中应包含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的比较逻辑。通过运行PSO算法,我们找到了最优参数组合。通过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我们可以有效地识别粘塑性模型的参数,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哪种算法取决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对计算效率的要求。5案例分析与实践5.1粘塑性模型参数识别的案例研究在结构力学领域,粘塑性模型用于描述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非线性行为,尤其是材料在长时间载荷作用下表现出的粘性和塑性特性。参数识别是确保模型准确反映实际材料行为的关键步骤。本节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识别粘塑性模型的参数,并使用Python进行数据拟合。5.1.1案例背景假设我们正在研究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的粘塑性行为,该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加载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已通过实验获得。我们的目标是确定能够最好地描述这些实验数据的粘塑性模型参数。5.1.2数据准备实验数据包括在不同温度(T)和加载速率(ε)下的应力(σ)和应变(ε)值。数据格式如下:data=[

{'T':20,'epsilon_dot':0.001,'sigma':[100,120,140,160],'epsilon':[0.01,0.02,0.03,0.04]},

{'T':20,'epsilon_dot':0.01,'sigma':[120,140,160,180],'epsilon':[0.01,0.02,0.03,0.04]},

{'T':100,'epsilon_dot':0.001,'sigma':[80,100,120,140],'epsilon':[0.01,0.02,0.03,0.04]},

{'T':100,'epsilon_dot':0.01,'sigma':[100,120,140,160],'epsilon':[0.01,0.02,0.03,0.04]}

]5.1.3参数识别方法我们将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来拟合粘塑性模型的参数。首先,定义粘塑性模型的函数,然后使用实验数据来优化模型参数。5.1.3.1粘塑性模型函数粘塑性模型可以表示为:σ其中,A、B、n、m、Q、P是待识别的参数,R是气体常数。5.1.3.2Python代码示例importnumpyasnp

fromscipy.optimizeimportcurve_fit

#定义粘塑性模型函数

defviscoplastic_model(epsilon,epsilon_dot,T,A,B,n,m,Q,P):

R=8.314#气体常数

returnA*epsilon_dot**n*np.exp(Q/(R*T))+B*epsilon**m*np.exp(P/(R*T))

#准备数据

epsilon=np.array([0.01,0.02,0.03,0.04])

epsilon_dot=np.array([0.001,0.01])

T=np.array([20,100])

sigma=np.array([100,120,140,160,120,140,160,180,80,100,120,140,100,120,140,160])

#数据重组以适应curve_fit

xdata=np.column_stack((epsilon.repeat(len(epsilon_dot)*len(T)),np.tile(epsilon_dot,len(epsilon)*len(T)),np.tile(T,len(epsilon)*len(epsilon_dot))))

ydata=sigma

#初始参数猜测

initial_guess=[1,1,1,1,1,1]

#使用curve_fit进行参数识别

params,_=curve_fit(viscoplastic_model,xdata,ydata,p0=initial_guess)

#输出优化后的参数

print('OptimizedParameters:',params)5.1.4结果分析优化后的参数将用于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将优化参数代入粘塑性模型函数,我们可以生成预测的应力-应变曲线,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5.1.4.1验证与分析#使用优化后的参数生成预测曲线

sigma_pred=viscoplastic_model(epsilon,epsilon_dot,T,*params)

#计算误差

error=np.mean((sigma-sigma_pred)**2)

#输出误差

print('MeanSquaredError:',error)

#可视化结果

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

plt.figure()

plt.plot(epsilon,sigma,'o',label='ExperimentalData')

plt.plot(epsilon,sigma_pred,'-',label='ModelPrediction')

plt.xlabel('Strain')

plt.ylabel('Stress')

plt.legend()

plt.show()通过比较实验数据和模型预测,我们可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参数识别的效率。如果预测曲线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说明参数识别成功,模型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分析和设计。5.2参数优化结果的验证与分析参数优化后,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包括比较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还涉及模型的敏感性分析,以确保模型对参数变化的响应是合理的。5.2.1验证步骤数据比较:将模型预测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误差指标,如均方误差(MSE)或决定系数(R2敏感性分析:通过微调模型参数,观察模型输出的变化,评估参数对模型预测的影响程度。5.2.2分析方法5.2.2.1均方误差(MSE)MSE是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之间差异的平方平均值,计算公式为:M其中,yi是实验数据点,yi是模型预测值,5.2.2.2决定系数()R2R其中,y是实验数据的平均值。5.2.2.3敏感性分析通过改变模型参数的值,观察模型输出的变化,可以评估参数对模型预测的影响。这有助于识别哪些参数是关键的,哪些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模型结果的影响较小。5.2.3Python代码示例#计算MSE和R^2

defcalculate_mse_r2(y_true,y_pred):

mse=np.mean((y_true-y_pred)**2)

r2=1-(np.sum((y_true-y_pred)**2)/np.sum((y_true-np.mean(y_true))**2))

returnmse,r2

#执行验证

mse,r2=calculate_mse_r2(sigma,sigma_pred)

print('MeanSquaredError:',mse)

print('R^2:',r2)

#敏感性分析

#以参数A为例,微调其值并观察模型预测的变化

A_sensitivity=np.linspace(params[0]*0.9,params[0]*1.1,10)

sigma_pred_sensitivity=[viscoplastic_model(epsilon,epsilon_dot,T,A,*params[1:])forAinA_sensitivity]

#可视化敏感性分析结果

plt.figure()

plt.plot(A_sensitivity,sigma_pred_sensitivity)

plt.xlabel('ParameterA')

plt.ylabel('PredictedStress')

plt.title('SensitivityAnalysisofParameterA')

plt.show()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全面评估粘塑性模型的参数识别结果,确保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6结论与展望6.1粘塑性模型参数识别与优化的总结粘塑性模型的参数识别与优化是结构力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如何准确地确定模型中的参数,以确保模型能够精确反映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行为。这一过程通常需要结合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通过优化算法来调整模型参数,使其与实验结果尽可能吻合。6.1.1参数识别方法参数识别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通常基于实验数据,通过解析或数值方法直接求解模型参数。例如,对于一个简单的粘塑性模型,可以通过单轴压缩或拉伸实验,直接测量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然后拟合曲线以确定模型中的参数。间接法则利用优化算法,通过最小化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来识别参数。这种方法更为灵活,可以处理更复杂的模型和实验数据。例如,可以使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或梯度下降法等,来优化粘塑性模型中的参数。6.1.2优化算法示例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和scipy.optimize库中的least_squares函数进行参数优化的示例。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粘塑性模型,其应力-应变关系由以下公式描述:σ其中,σ是应力,ε是应变,εp是塑性应变率,E是弹性模量,η是粘性系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数据来确定E和ηimportnumpyasnp

fromscipy.optimizeimportleast_squares

#实验数据

strain=np.array([0,0.01,0.02,0.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