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八校联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八校联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八校联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八校联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八校联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八校联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

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

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

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批评家写小说为什么就引人注目呢?细究起来,就是大众普遍都有这种担忧和质疑:擅长“纸上谈

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

辑。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

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

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

“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

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

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

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

To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镇书的《围城》也被有些

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

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

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张柠很清楚批评家写小说可能存在的陷阱:思想性大于形象性。因此他是时时警惕

的,他说自己的写作就是“蹲下在下面,把我的人物举起来”。)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

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

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

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

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

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

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

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

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

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

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二: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

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

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

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

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

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

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

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

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

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

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

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一定程度透露出当代文学与读者越来越高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的不匹

配。

B.批评界对待批评家小说的态度,要和对待非批评家的作品一样,既无须不切实际地赞美,也不能视而

不见。

C.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只是局限在文学内部,所以成不了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作

家。

D.很多评论家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不写日常琐事、家长里短,他们想恢复现实主义的传

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写作实际上要和文学史进行潜在对话,没有文学史的参照而在黑暗中摸索的文学创作,很难登上

艺术高峰。

B.批评家小说如果脱离普通读者,就可能造成尴尬;普通读者想读读不懂,专业读者可以直接读理论而

没必要读作品。

C.批评家小说中对时代、人事的理解特别有思考深度,是源于批评家具备了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

理论修养。

D.文学史上评论写得好、小说写得也好的大有人在,比如鲁迅、钱锤书等,这可以作为新时代批评家写

小说是回归传统的依据。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优势”的观点的一项是()

A.房伟的《血色莫扎特》充满了理性的理解和判断,既展现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史,也是几十年来中国社

会的发展史。

B.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开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来阅读,目的是获得或强化自己的

文学史视野。

C.张柠在《三城记》中用分类的方法,让故事产生一种智性诙谐的效果,将当代文学的智性审美风格推

向了新的高度。

D.钱锤书《围城》虽然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却没有给普通读者阅读

造成障碍。

4.批评家张柠说自己的写作就是“蹲下在下面,把我的人物举起来”。树人中学文学社成员准备就这个话

题对张柠进行采访,下列不适合作为采访要点的一项是()

A.评论家要穿上隐身衣写小说,降低读者的阅读障碍,不能有意炫技。

B.评论家不能在读者面前跑来跑去,不能有意识在作品中为人物代言。

C.评论家要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需要借鉴小说现实主义传统。

D.评论家写小说需要把自己强大的思想性带给小说人物,以突出理性。

5.批评家身份对小说创作是一种促进,还是一种桎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l.C2.C

3.B4.D

5.示例一:是促进。①批评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②

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生产、传播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③当前小说

创作现状令人不满,批评家有通过写小说改变文学生态的雄心,可能为文学带来新风气。示例二:是桎梏。

①批评家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②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

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③批评家写小说有可能会陷入误区,使作品思想性大于形象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评论家写小说只是局限在文学内部,所以成不了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家”错,材

料二说“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

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可见,原句中李云雷认为评论家不敢奢

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仍可以做一种尝试。选项的说法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C.“是源于批评家具备了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强加因果,材料一说“批评家有开阔的

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见,原文只是说

批评家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没有说这是

批评家小说中对时代、人事的理解特别有思考深度的来源。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路遥开列近百部长篇小说来阅读,其目的是获得或强化自己的文学史视野,他的做法表明他文学批评

理论方面比不上批评小说家,也就是说,他不具有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的优势,所以不能支撑

“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优势”的观点。

故选B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D.“评论家写小说需要把自己强大的思想性带给小说人物,以突出理性”错。由材料一说“张柠很清楚

批评家写小说可能存在的陷阱:思想性大于形象性。因此他是时时警惕的,他说自己的写作就是‘蹲下在

下面,把我的人物举起来’”分析,"蹲下在下面,把我的人物举起来”是说作为批评家的张柠写小说

时,他警惕小说思想性大于形象性,时刻做到形象性大于思想性,所以,采访中“思想性带给小说人物,

以突出理性”的话题有悖于张柠的创作主张,所以不适合作为采访要点。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认为“批评家身份对小说创作是一种促进”,也可以认为“批评家身份对

小说创作是一种桎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如果认为是促进,理由如下:

由“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

种独特的文体一一'批评家小说'”可知,批评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

地形成良性循环。

由“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

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可知,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生产、传播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

品。

由“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

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

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

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可知,当前小说创作现状令人不满,批评家有通过

写小说改变文学生态的雄心,可能为文学带来新风气。

(2)如果认为是桎梏,理由如下:

由“大众普遍都有这种担忧和质疑: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这种‘跨界’的接

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可知,批评家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

很多。

由“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钱锤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

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

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可知,批

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由“张柠很清楚批评家写小说可能存在的陷阱:思想性大于形象性”可知,批评家写小说有可能会陷入误

区,使作品思想性大于形象性。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

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

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

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

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

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

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

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

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趁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

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

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

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

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

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

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混在这些鬟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

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鬟发的人

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

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

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回忆哈尔滨生活

(选自《萧红散文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段写春意来到哈尔滨,营造了风暖人笑、花开草绿的春天氛围。既照应题目,又为下文人物

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场景。

B.“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这几句单独成段,不单纯是对春天环境的描写,而

是充满感情的文字。

C.看似繁华的中央大街竟有好些外国人,他们有别于众多底层的国人,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享受春天,这

正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在日伪统治下的社会现状,令人心酸。

D.倒数第二段的“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与上文呼应,形成反复,意在强调北方的春天

花开得晚,人们还不能感受到浓浓的春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自然的春意带动两类人的活动:“快乐的人”逛街,说笑,唱歌;“哀哭的人”乞讨,哀哭。

它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现状恰好地融合在一起。

B.本文除了多用对比和描写之外,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在展现几个场景的同时,自

然穿插议论,突出感情。

C.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组织材料,思路清晰,结构谨严,展现了哈尔滨的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场景,但重点

不同,白天着重描写“面”,黑夜则着重描写“点”。

D.本文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乏清丽,如“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运用通

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

8.文章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请谈谈这个题目的丰富意蕴。

9.对于萧红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读者们的看法各异,有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乐观和豁达,有

人则认为作者过于消沉和悲观。请结合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D7.C

8.①展现了季节和自然景色的特点,富有生机和活力;②和文中底层民众的生活形成对比,反衬了大部分国

人的悲惨生活境遇;③富有象征意味,表达了作者对人间春意的时唤,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出作者对民

众的悲悯情怀。

9.

①前一句话看似冷酷无情,实则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

②后一句看似对事实的认命,”快乐的人们”不分四季享受快乐,”哀哭的人们”不论四季难逃苦难,实

则写出作者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和对人们悲苦生活的感伤,心怀一种悲天悯人的善良;

③这两句议论性的话语字面上的意思会让人感到消极和悲伤,这是作者分别针对白天和夜晚所见到的情景

而抒发的感慨,触景伤怀,有意为之,能收到一种反讽的效果,同时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表达了

对生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希望。情感态度实则是积极乐观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意在强调北方的春天花开得晚,人们还不能感受到浓浓的春意”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

花香”这段话的反复出现有更深的意味,并非强调北方的春天花开得晚,而是暗示春天已到,但并不是人

人都能感受到春的气息,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白天着重描写‘面‘,黑夜则着重描写‘点'”错,点面错位了,应该是白天着重描写“点”,写个

体,如汪林;黑夜则着重描写“面”,写群体,如年轻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开头和主体部分照应题目,点出春意,“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展现了季节和自然景色的特

点,树发芽,草绿了,富有生机和活力;

②春天是美好的,给人融融暖意,但和文中底层民众的生活形成对比,化子吃着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

的,反衬了大部分国人的悲惨生活境遇,瞎人摸不到春天,坏了腿的人走不到春天;

③春天具有象征比喻意味,作者希望人间如大自然的春意般挂上树梢,可是“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

到花香”,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情感,点明了主旨一一悲悯情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

第①处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也隐含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不平,看似冷酷无情,实则饱含

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

结尾处与标题貌似相矛盾,却能收到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这正是作家的高明之处,造成“期待落空”的

效果,让读者深深思考,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作者以暖写冷、先扬后抑,用饱含忧虑的笔触书写了“春

意,,下的不平等,表现出自然的春意悄然而至,人间却冰火两重天,呼吁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两处画线句表达方式为议论,表面看会让人感到消极,其实这些负面情绪也来自上文,作家给我们展现了

一幅极不协调的哈尔滨春日街景图,将两种很不协调的情景同时展现,通过对比,写出了社会的冷酷,也

反衬出了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公太中①,讳瑜,字伯温。前后五得任子,以均诸父子孙。所得俸钱,分赡亲戚之贫者。伯母刘氏

寡居,公奉养甚至。甚女之夫所公迎丛文又必归教养甚王均于子侄。一时小官禄薄,克己为义,人以为难。

公慈恕而刚断。平居与幼贱处,惟恐有伤其意;至于犯义理,则不假也。

娶侯氏。侯夫人事舅姑,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先公赖其内助,礼敬尤至。而夫人谦顺自

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仁怒宽厚,抚爱诸庶,不异己出。勺本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

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

也。汝如是大时,能为此事否?”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日:“子之所

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男子六人,所存惟二,其爱慈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

少假也。才数岁,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尝不呵责,日:“汝若安徐,宁至踣

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食絮羹,即叱止之,目:“幼求称欲,长当何如?”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

服无所择,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与人争忿,虽直不右,目:“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

长,常使从善师友游。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

《伊川文集•卷八》(节选)

材料二: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诚阚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

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建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

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珍怜。有偏宠者,蚤欲以

厚之,更所以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越王之残,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

灵龟明鉴也。

——《颜氏家训•卷一》(节选)

【注】①本文为程颐所述,程瑞)为程颐之父。太中:太中大夫的官职。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女之夫死A公B迎从女C兄D以归E教F养G其子H均于子侄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周到,与《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和《与妻书》“吾至爱汝”的“至”意义和用

法均不相同。

B.从叔,即父亲的堂弟,古代用“从”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关系,”薛蟠之从弟薛蝌”中的“从

弟”即堂弟。

C.翻,用作副词,反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的“翻”意义和用法相

同。

D.矜,怜悯,同情,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矜”意思相

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痢当时官职较低,所得的俸禄并不多,却能约束自己,帮助他人,大家认为十分难得。

B.母亲把年幼的奴仆当成儿女,反对呵斥奴仆,是因为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C.程颐兄弟年幼时吃羹汤要加上盐、梅等调料,母亲严正地指责他们过分耽于口腹之欲了。

D.颜之推列举共叔段、刘表、袁绍等例子,都是为了说明偏爱某一个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与幼贱处,惟恐有伤其意;至于犯义理,则不假也。

(2)日:“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

14.选文中程母教育子女的理念方法和《颜氏家训》所论及的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0.AEH

11.D12.B

13.(1)平常与年纪小或地位低贱的人相处,唯恐伤害他们的自尊,可是对于他们违犯义理的行为则不轻

易饶恕。

(2)母亲说:“你如果慢慢走,怎么会跌倒?”用餐时,总把我们俩放在自己的座位边上。

14.①都主张对孩子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宠;②都主张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要严格要求,如饮食有节

制等;③都主张从小开始教育孩子,不因孩子年纪小而有所溺爱;④都主张在孩子犯错时应加以训诫教

导。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伯母刘氏的女儿丈夫不幸过世,先父就把她接回娘家,并教养她的子女,与自己的子侄一样(对待

她)。

“其女之夫死”主谓句,其后A处断开;

“迎从女兄以归”与“教养其子”是“公”的两个行为做法,各自后面EH处断开。

故选AEH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A.正确。形容词,周到;介词,到……时候;副词,非常。句意:先父奉养她无微不至。/到秦始皇的时

候,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我非常喜欢你。

B.正确。

C.正确。句意:本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回来物是人非,我反而像烂柯之人。

D.错误。怜悯,同情;看重、推崇;怜悯,同情。句意:顽劣愚钝的孩子也应该予以同情和怜惜。/本来

就是为了仕途通达,看重个人的名节。/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愚昧诚心,允许我完成这个小小的心愿。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错误,母亲的原话是“贵贱虽殊,人则一也”,可见,她认为人

与人之间的地位是有贵贱之分的。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幼贱”,年纪小或地位低贱的人;“至于”,对于;“假”,宽恕,饶恕。

(2)“徐”,慢慢走;“宁”,怎么,哪里,难道,表反问语气;“踣”,跌倒;“置之坐侧”,省略

句,置之(于)坐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抚爱诸庶,不异己出。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

此弊多矣”可知,都主张对孩子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宠;

②由原文“尝食絮羹,即叱止之”“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诚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可知,都主张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要严格要求,如饮食有节制等;

③由原文''才数岁,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尝不呵责”“孔子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可知,都主张从小开始教育孩子,

不因孩子年纪小而有所溺爱;

④由原文“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

长,终为败德”可知,都主张在孩子犯错时应加以训诫教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父官拜太中大夫,名珀J,字伯温。曾因高祖父的荫庇前后五次得到官职,都分给了伯父、叔父的子

孙。所得到的俸禄,都分给亲族中贫苦的人。伯母刘氏寡居,先父奉养她无微不至。伯母刘氏的女儿丈夫

不幸过世,先父就把她接回娘家,并教养她的子女,与自己的子侄一样(对待她)。此时他官职小俸禄

少,能够克己行义,人都认为难能可贵。先父生性慈爱宽恕,但刚决果断。平常与年纪小或地位低贱的人

相处,唯恐伤害他们的自尊,可是对于他们违犯义理的行为则不轻易饶恕。

先父娶侯家女为妻。侯夫人事奉公婆,非常孝顺,为人所称道。她与先父相敬如宾。先父也倚重她处

理家内事务,对她十分敬重有礼。而夫人待人接物谦恭和顺,就算小事也不曾专擅,一定禀告之后才做。

夫人性情仁恕宽厚,抚养小妾所生的子女就像亲生一般。我的堂叔自幼失去父母,夫人照顾他,就像照顾

自己儿子一样。夫人治家颇有法度,不严厉而家道自然齐整,不喜欢鞭打奴仆,看待年轻的奴仆像自己儿

女一般。自己儿女如果怒声责骂他们,她一定会告诫说:“地位贵贱虽然有别,但同样是人。你像他们这

么大的时候,能做这些事吗?”每当先父生气时,夫人一定从旁宽慰劝解。但当儿女犯了过错,从不加遮

掩,她常说:“子女之所以不贤,大多因为做母亲的掩饰过错,使父亲不知道,(以致无法及时劝诫教

导)。”夫人生了六个儿子,但只活下我们兄弟俩,所以特别疼爱我俩,但对于我们的教育,没有一点点

放松。我们小时候,走路跌倒,家人赶前扶抱,恐怕孩子受惊啼哭,夫人未曾不怒声责骂:“你如果慢慢

走,怎会跌倒?”用餐时,总把我俩放在自己的座位边上,以便随时教育。我们爱吃味道鲜美的羹汤,就

叱责禁止说:“小时候就老是要满足欲望,长大了那还得了?”所以我们兄弟一生对于饮食、衣服从不讲

求精美享受,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夫人教育出来的。我们与人争吵,纵然有理,夫人也不袒护,她说:

“我只担心你们遇事不能迁就而已,从不担心你们有理不得伸张。”等我们长大了,常让我们跟随良善的

师友交往学习。虽然家中贫穷,如果需要请客,还是高兴地帮我们准备。

材料二:

我看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而只是一味溺爱,常常不以为然。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起居、

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本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孩子懂事以

后,还以为按照道理本当如此。子女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时才去管教、制止,即使将他们鞭抽

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

长大成人以后,终将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是很对的。俗话说:“教育

媳妇要从刚进门的时候开始,教育孩子要从婴儿的时候开始。”这话确实很有道理。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很少能做到一视同仁,从古到今,这方面的弊端太多了。贤能俊秀的孩子固然

值得赏识和喜爱,顽劣愚钝的孩子也应该予以同情和怜惜。那些有偏宠之心的人,虽然本意是想厚待自己

偏爱的孩子,却反而因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上是他母亲造成的。而赵王如意的被杀,则是他的父

皇促成的。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都可以作为灵应的龟兆和明亮的镜子,为后人提供借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①

李益

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②已拟惠休诗③。

[注]:①贾校书:即贾奔(ya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

②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写法。

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就难以预期。

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

16.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短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校计划将本诗拍摄成

一个短视频,请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场景静夜拟诗

音乐特点—

远镜头—

特写镜头—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

角度解说;不超过60字)

【答案】15.D16.①.抒情低沉、略带伤感(低沉、伤感)②.暮色,前林送别(雁、山、马)

③.李益提笔伏案写诗(沉吟、叹息)④.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诗

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写诗背景及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错,颈联意思是,眼看友人远去,山峦随着马匹行进,天色已晚,道

路延伸进寒冷的城池,而我还独自一人迟迟没有离去。“山随匹马”“路入寒城”写的是友人行为。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短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考生需要对脚本的写作

要求有所了解。填写表格涉及的能力要求有信息筛选和概括、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意思相近即可。

尾联意思是,我已经有了像谢惠休那样的离别之情,我将告知东州的故友,诉说我心中的感慨。

诗人要伏案写诗抒发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故背景音乐应该是低沉抒情的,满含着思念之

情、伤感之意;

远镜头多为远处、空间范围大的场景,此处应该把离别的时间“暮色”、地点“前林”作为背景,镜头包

括雁、山、马等场景。

特写镜头应为某一细部的镜头,也就是语言上的细节描写,此处细节场景就是李益提笔伏案写诗;

视频解说,可以介绍李益写诗的背景及李益内心的情感,即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

照振上人的诗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以澄江翠峰、残阳西风展现金陵黄昏秋景,又以

“,”两句为画面增添明丽色彩。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乐声已停,听众却仍久久沉浸在美妙

的情境中,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3)人们常用“青眼相加”表示对人喜欢或尊敬,“青眼”的故事源自阮籍。古代文人也常常借用

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黄庭坚《登快阁》“,"。

【答案】①.彩舟云淡②.星河鹭起③.东船西舫悄无言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朱弦

已为佳人绝⑥.青眼聊因美酒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彩、鹭、舫、唯、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的题方即使建古老的城处,、一一个轮船码大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

江水还(①)着黄色。中间所(②)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意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富船上,反而,不仅

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几大片鱼鳞般的云(③)在浅碧的天空里。山岭(④)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

在船影里来,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色彩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飘②横③布④披B.①浮②横③粘④披

C.①飘②画③布④裹D.①浮②画③粘④裹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美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乃至任何的地方”,表达

效果有什么不同?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黄”“青”两字后面都可以加逗号,作者却有意不加,为什么?

【答案】18.B19.①原句更能突出观察的立足点是“轮船码头的上面”。②原句将镜头由远逐渐拉近,

更具有画面感、空间感。

20.参考答案:这是因为:句子不加逗号,语气更连贯、更顺畅,更能摹绘出江面上几种色彩紧密相连的情

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飘:随风摆动或飞舞。浮:漂在液体表面。这里是说“江水”,用“浮”合适;

横:与水面平行的。画:(用图画)装饰。这里是说江岸与水面平行,挡在江水中间,用“横”合适。

粘:附着在别的东西上。布:陈设;设置。这里说的是云贴在天空中的样子,用“粘”合适;

披:盖或搭在肩上。裹:包。这里是说古铜色附着在山岭上,只是在山岭的表面,用“披”合适。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用“即使”表明后面是列举,把“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后置,起到强调作用,更能突出观察的立

足点是“轮船码头的上面”。

②原句先说美在“任何的地方”,再列举特殊,写出“城外”,再具体到“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这样

将镜头由远逐渐拉近,最后突出重点,更具有画面感、空间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逗号起到停顿作用,如果加上逗号,需要有两处停顿,句子变成三个短句;而不加逗号,不用停顿,语气

是连贯的,一气呵成,更顺畅,句子写的是江水由近到远的色彩变化,实际上江水是一体的,色彩也并不

能截然分开,界限分明,不加逗号更能摹绘出江面上几种色彩紧密相连的情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关于太阳是早晨更近还是中午更近,两小儿各执一词,使得孔子“不能决

也”。今天我们从科学角度来分析。

一小儿是①推断太阳远近,并不可靠。太阳升起时,以树木、房屋和一小角天空为背景,

背景之小可衬托出太阳之大;加上天空较暗,也使得太阳看上去要大一点。到了中午,太阳以辽阔的天空为

背景,就显得小了。另一小儿则是根据体感的凉热来推断,同样不可靠。②,直射热量比较

高,所以人们觉得热,而早晨太阳斜射大地,加上夜里地面热量已消散,所以人们觉得凉快。

那么,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观测者更近?可以审车的是,观测者在地球上的位置会影响测算结果;而地

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会使得观测者与太阳的距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科学家经过多次精确测算最终得

出的结论,可大致表述为:在同一观测点,有些时期太阳早晨比中午更近,③,情况不能一概

而论。

21.下列句子中的“肯定”和文中加点的“肯定”,含义相同的一项()

A.由于难以肯定,所以我较为相信,开始是六先令,后来是七先令。

B.她猜测同桌的那只铅笔盒来自遥远的大城市,而价钱肯定非同寻常。

C.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D.“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答案】21.A22.①根据太阳的大小/根据视觉上的大小;②中午太阳直射大地;③有些时期则相反/有

些时期比中午更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加点的“肯定”表示“确定”。

A表示“确定”;

B.一定,无疑问;

C.表示承认、认可;

D.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要写一个小儿推断的根据,由“太阳升起时……背景之小可衬托出太阳之大……到了中午……就显

得小了”,可见这是说看到的太阳的大小并不准确,与背景等有关,可见一小儿是“根据太阳的大小/根

据视觉上的大小”来推断的;

②此句与“早晨太阳斜射大地”相对,且要照应“直射”,可见是中午的太阳,可填:中午太阳直射大

地;

③由后文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可知,此句与“有些时期太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