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
—.试题(共20小题)
[甲]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①_______
②_______
[乙]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①(节选)
岑参
十日过沙磺②,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③苦,岂为妻子谋。
【注释】①宇文判官:安西四镇节度使属下判官。②沙磺(qi):指沙漠。③塞垣:边关城墙。
(1)补写甲诗中所缺的诗句。
(2)下列对乙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从各个方面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路途遥远、天气恶劣、道路坎坷艰难。
B.“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表达了岑参对宇文判官以身许国、公而忘私精神的赞赏。
C.”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表现出戍边将士因思念家人而倍感痛苦无奈。
D.这首诗写事、写景、写情真切,展现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3)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诗写边塞的苦寒,是为了突出了宇文判官及将士们的英勇。
B.乙诗中表现的宇文判官渴望报效国家的志向,也是岑参的追求。
C.甲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
D.这两首诗展现出了边塞生活的孤寂,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作者淡泊的心态。
2.在爱国诗词朗诵会中,同学们就以下诗歌展开讨论。
题江湖伟观
宋•刘暧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释】①刘赧(fii),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此诗写于南
宋亡之前。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1)同学1:诗人借意象造境。首联以、、萧瑟的西风与孤独的异客
给“伟观”笼罩上了阴沉凄凉的影子。
(2)同学2:诗人在尾联直接抒怀。我们可以重读上句的“北望”一词,突出诗人
(情感)。我们读下句中“鬓毛霜”三字时应语速放慢,以抒发诗人(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溪。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②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③醉,狂歌五柳④前。
【注】①裴迪,作者好友。②馀:同“余”。③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因不愿为官而假装疯癫。④五
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检拳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一派秋日景致,寒山苍翠,水流潺潺,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B.颔联描绘了诗人立于柴门之外,迎着秋风聆听暮蝉吟唱的情景。
C.颈联将两处景象巧妙组合,构图巧妙,画意盎然,抒发了诗人凄冷孤寂之情。
D.本诗山水、人物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中两处用典的妙处。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
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葬
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本词格调高昂激越,请任选一角度赏析划横线的词句。
(2)本词结尾“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②,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谢将军: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
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②帆席:船帆。
(1)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意境辽阔空明,诗人的悠然神远与大自然的空阔邈远融为一体。
B.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宏大场景。
C.三、四句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D.“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间再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2)清代王士祯评价这首诗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请结合王士祯的评价从抒情角度赏析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的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行路难》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
望。
B.诗歌三、四句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
荡变化。
C.五、六句通过实写“欲渡黄河”“将登太行”,却遭遇“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
阻,仕途的艰难。
D.七、八句运用“姜尚”和“伊尹”受到重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
强烈愿望。
(2)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成长格言。请结合诗句的
内容,说说老师的用意。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①,岂如春色嗾②人狂。
【注】①入骨:刺骨。②嗾:sub,教唆;指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将春和秋放在一起对比,写出了秋天的朴素、爽朗与纯净。
B.本诗对秋色的描写,突出明朗的山、纯净的水、夜里的霜,都如此清透、洁净。
C.诗人将秋天的骨气与景色,都融化在了舒远与旷达中。
D.诗人的两首《秋词》,展示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操,都表达了作者的心地高洁和志向远大。
(2)一个“嗾”字,足见诗人对春色的心态。请结合诗境,赏析诗中写春的作用。
8.阅读回答问题。
端午即事①
[南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②,三湘隔辽海③。
【注释】①诗人出使元军,因据理抗争被扣留,逃脱后又被诬陷通敌,作诗明志。②灵均:指屈原。③
辽海:泛指北方。
端午
[南宋]胡仲参
千年流水去滔滔,此日人来吊汨罗④。
江上画船无买处,闭门风雨读离骚⑤。
【注释】④屈原因政治理想受阻,自投于三湘地区的汨罗江,以此明志。⑤《离骚》:屈原创作的诗篇,
用来表达坚持理想、忠贞爱国的意志。
请阅读以上两首诗歌,补全表格内容。
诗歌标题诗人所做之事诗人情感
《端午即事》文天祥我欲从灵均0_______________
《端午》胡仲参闭门风雨读离骚②________________
探究结果:诗歌中两位诗人都在以③___________的方式过端午节。可见,过端午的形式可以多
种多样,除了活动一的几种形式外,还可以像活动二中的两位诗人那样过端午。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甲】
鹏鹃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濯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④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被免去了隆兴通判的官职,退居在镜湖三山时所作。②玉源:美酒。③黄庭:道家
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④造物:指上天。
(1)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鹃天》这首词上片开头勾画闲居环境,苍烟落照,一尘不染,仿佛与污浊的尘世完全隔离。
B.《鹏鸽天》下片转发感慨,说自己毕竟贪恋江湖生活,即使终老也要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事。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七言绝句,结构谨严,承转有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鲜明而强烈的感情。
(2)两首诗词中,作者都用到了“卧”字,两个加点的“卧”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①。
树深②时③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④,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⑤两三松。
[注释]①带露浓:挂满了露珠。②树深:树丛深处。③时:偶尔、有时。④青霭:青色的云气。⑤倚:
°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充满了野趣。
B.“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
照。
C.颈联用字精妙,一个“分”字描画了野竹青蔼两种相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一个“挂”字显示出
白色飞泉与青山碧峰相映成趣。
D.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即使“不遇”却依然在景色中得到解脱的惊喜、愉悦
之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道出了此
诗的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阅读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对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湖水平”意为八月洞庭湖水大涨,几乎与岸齐平。
B.“端居耻圣明”写出了诗人有负君王的英明而感到羞愧,只能闲居在家。
C.“徒有羡鱼情”的意思是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D.这首诗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张九龄的举荐。
(2)颔联中“蒸”“撼”有何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12.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春夜洛城闻笛》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紧扣“闻”字来写,合理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感情真挚,余韵悠长。
B.作者写“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设问句,借此抒发情怀。
C.“暗”字写出这深夜的笛声低咽、幽微,给人一种时断时续、听不真切的感觉。
D.前两句写不知深夜吹笛之人身在何处,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2)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全诗表达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磺中作①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①磺(qi)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诗。
(1)找出诗人在边塞所见到的景物,并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2)本诗和《逢入京使》都写于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请分析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14.阅读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健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天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①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精妙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古今文人对“竹”情有独钟,“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意象。诗中官舍竹具有怎样的特
征?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禹健?
15.在研读古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春题湖上》一诗很感兴趣,请仔细阅读,完成问题。
春题湖上①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事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白居易为躲避朝廷党争而自请外任,来到杭州作刺史,本诗作于任期将满时。
(1)《古代汉语词典》中,“重”有“ch6ng”和“zhbng”两种读音,你认为《春题湖上》颔联中加点
的“重”字,应该是哪个读音?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在尝试分类辑录古诗的过程中,同学们确定以下几个专题,你认为把《春题湖上》放入哪一个专
题最合适?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A.离愁别绪
B.壮志难酬
C.白描勾勒
D.取景设色
16.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歌咏,是古代劳动人民表达对生活热爱的一种民俗活动方式。学习《诗经》让我们得以一探古人的生
活面貌,小文搜集了以下诗句,希望带领同学们走近古代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
瞻彼淇①奥,绿竹猗猗。有匪②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倜兮③,赫兮喧兮④。有匪君子,终不
可谖⑤兮。
(《诗经•卫风•淇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黄,承筐是将⑥。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⑦。
(《诗经•小雅•鹿鸣》)
[注]①淇:淇水,奥(yu):水岸深曲处。②匪:有文采的样子。③瑟:仪容庄重。倜(xian);神态威
严的样子。④赫:显赫。喧(xudn):有威仪的样子。⑤谖:忘记。⑥承筐是将:指献上礼品。⑦周行
(ha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1)小语朗诵《淇奥》一诗,她认为此诗与《兼葭》一样,都描绘了一个令人执着、无法忘怀的角色,
所以应该使用悲戚哀婉的背景音乐,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2)小文在赏读时有些疑惑,《鹿鸣》为什么与《关雎》一样,都要先写周边环境,再写自身行为。请
你结合《鹿鸣》的内容为他解答。
17.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风•泽陂①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②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④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⑤且卷⑥。寤寐无为,中心惘惘⑦。
彼泽之陂,有蒲菌茗。有美一人,硕大且俨⑧。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注】①泽:池塘。陂(bei):堤岸。②伤:因思念而忧伤。③无为:没有办法。④涕:眼泪。泗(si):
鼻涕。⑤硕大:高大,修长。⑥卷(qudn):头发卷曲而美好的样子。⑦惘惘(yuanyudn):忧伤愁闷
的样子。⑧俨:庄重威严,端庄矜持。
(1)请解释“寤寐”的意思。
(2)诗歌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3)发挥联想与想象,描述画线句的景色。
18.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用的好在哪里?
(2)全诗白雪画面在不断变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抒发
的情感与《逢入京使》中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19.古诗阅读。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①兮,行②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③兮,行与子逝④兮。
(选自《诗经•国风•魏风》,中华书局2015年9月版)
[注释]①闲闲:宽闲、从容的样子。②行:走。③泄(yi)泄:人多的样子。④逝:返回。
你觉得诗中的“兮”可译作什么(选填序号)?请分析。
兮:文言助词。
①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②表示赞叹语气,可译作“哇二
③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作“吗”。
选,分析:O
20.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首两句以极其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优雅的溪桥野渔图。
B.“春风花草香”一句,通过视觉、嗅觉来表现春天花草的芬芳,给人美的享受。
C.“江山如此待”句,词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
D.本词借景抒情,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2)本词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20小题)
1.
[甲]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_______
②_______
[乙]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①(节选)
岑参
十日过沙磺②,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③苦,岂为妻子谋。
【注释】①宇文判官:安西四镇节度使属下判官。②沙磺(qi):指沙漠。③塞垣:边关城墙。
(1)补写甲诗中所缺的诗句。
(2)下列对乙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从各个方面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路途遥远、天气恶劣、道路坎坷艰难。
B.“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表达了岑参对宇文判官以身许国、公而忘私精神的赞赏。
C.“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表现出戍边将士因思念家人而倍感痛苦无奈。
D.这首诗写事、写景、写情真切,展现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3)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乙诗写边塞的苦寒,是为了突出了宇文判官及将士们的英勇。
B.乙诗中表现的宇文判官渴望报效国家的志向,也是岑参的追求。
C.甲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
D.这两首诗展现出了边塞生活的孤寂,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作者淡泊的心态。
【考点】内容理解;主旨情感;词句赏析.
【答案】(1)①马上相逢无纸笔
②凭君传语报平安
(2)C
(3)D
【分析】《逢入京使》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
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逢事,一经艺
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全诗大体可分为三层,开头六句叙述离长安西行情景;中间十六句叙述路
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后八句叙述夜宿陇山情景。全诗写初过陇山途中情景,时而有急促的行进,时而有
深沉的乡思、,时而有边塞的艰辛,时而有昂扬的斗志,使诗的情调如波浪汹涌,充分表达了初赴边塞的
诗人复杂的情怀;而以“呜咽令人愁”开头,以“不愁前路修”结束,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这种慷慨昂扬的格调乃是作品的主旋律。由于有深刻的切身体验,诗中写景写事写情都极为真切,生动
地展现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解答】(1)本题考查默写诗文。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
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纸”“凭”等字词容易
写错。
(2)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ABD.正确。
C.有误,“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意思是并非不知边塞艰难辛苦,岂是为了妻子儿女打算。直接揭
示戍边将士的内心世界,以身许国,公而忘私。“因思念家人而倍感痛苦无奈”错误。
故选:Co
(3)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ABC.正确。
D.有误,《逢入京使》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
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借歌颂宇文氏表
现了诗人为国从军,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高扬的乐观无畏精神。“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作者
淡泊的心态”错误。
故选:D。
答案:
(1)①马上相逢无纸笔
②凭君传语报平安
(2)C
(3)D
译文:
逢入京使: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①(节选):
十天间越过了浩瀚沙漠,狂风吹起沙土从早到晚
战马行走在那碎石道上,四蹄磨出鲜血洒在路间。
置身万里之外报效朝廷,自己并无任何追求贪恋。
并非不知边塞艰难辛苦,岂是为了妻子儿女打算。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
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
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在爱国诗词朗诵会中,同学们就以下诗歌展开讨论。
题江湖伟观
宋•刘献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释】①刘赧(fu),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此诗写于南
宋亡之前。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1)同学1:诗人借意象造境。首联以残败的柳树、枯萎的荷叶(花)、萧瑟的西风与孤独
的异客给“伟观”笼罩上了阴沉凄凉的影子。
(2)同学2:诗人在尾联直接抒怀。我们可以重读上句的“北望”一词,突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
忧之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之情/对故土的留恋之情)(情感)。我们读下句中“鬓毛霜”三字时应语
速放慢,以抒发诗人对年华老去的伤感(壮志难酬、功业未成的无奈)(情感)。
【考点】形象意境;主旨情感;诗.
【答案】(1)残败的柳树枯萎的荷叶(花)
(2)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之情/对故土的留恋之情)对年华老去的伤感(壮
志难酬、功业未成的无奈)
【分析】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作者刘赧把他对南宋社会生活的体验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从中可
以看出都城临安既繁华又荒凉的特殊风貌,表现出作者忧国伤己的情怀。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结合首联“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中“柳残荷老”可知,该处写了“残败的柳树”
和“枯萎的荷花”两种意象。故小空①填:残败的柳树;小空②填:枯萎的荷叶。
(2)尾联“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意为:“我向北望去,不知中原故土如今在何方?半
生漂泊,只落得鬓发如霜。”这里的“北望中原”通常指的是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无法返回的无奈
之情。而“半生赢得鬓毛霜”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整个句子充满了诗人对
家国天下的深切关怀和对自己命运的沉重叹息。故小空③填:对故土的思念;小空④填:对年华易逝的
感慨。
答案:
(1)残败的柳树枯萎的荷叶(花)
(2)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之情/对故土的留恋之情)对年华老去的伤感(壮
志难酬、功业未成的无奈)
译文:
柳残败的树、枯萎的荷叶让客居异乡的人倍感凄凉,站在高处独自面对萧瑟西风。临安城中繁华无限,
是因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有王气存在。湖水清澈、古塔秀丽、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
在夕阳的映照下,小舟从远处的江上归来。北望中原地区不知在何方,劳碌半生只是落得双鬓白发。
【点评】诗歌赏析的步骤: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作品的语言。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溪。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②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③醉,狂歌五柳④前。
【注】①裴迪,作者好友。②馀:同“余二③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因不愿为官而假装疯癫。④五
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描写了一派秋日景致,寒山苍翠,水流潺潺,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B.颔联描绘了诗人立于柴门之外,迎着秋风聆听暮蝉吟唱的情景。
C.颈联将两处景象巧妙组合,构图巧妙,画意盎然,抒发了诗人凄冷孤寂之情。
D.本诗山水、人物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中两处用典的妙处。
【考点】内容理解;表达技巧;诗.
【答案】(1)C
(2)借“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
之情,借“五柳先生”陶渊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分析】《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律。此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
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
境,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开头二句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
苍翠,水依旧潺流。三、四两句,转而写情。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自在。五、六句又
间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山村风物。最后两句再写人情。接舆、五柳、洁身自好,高风脱
俗。风光无限,加之人物疏狂,令人情趣陶然。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颈联“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描绘的是夕阳西下,渡口的余晖以及村落里升起的一缕孤烟
的景象,这两幅画面营造出的是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而非凄冷孤寂之情。
故选:Co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尾联两处用典,一是以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接舆,借指
朋友裴迪;一是用《五柳先生传》的作者陶潜自比。借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形象,表达
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进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案:
(1)C
(2)借“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
之情,借“五柳先生”陶渊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拄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
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
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
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葬
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本词格调高昂激越,请任选一角度赏析划横线的词句。
(2)本词结尾“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词句赏析;主旨情感.
【答案】(1)①句式:这一组三字短句简短有力,写出了词人虽生的女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的性情。
②内容: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
“竞雄”精神。
(2)词人知音难遇,泪湿衣衫,表达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尽
心尽力的忧郁与感慨。
【分析】词的上片描写作者离家后的矛盾心情。在旧式封建家庭里的八年贵妇人生活,其实是对自己的
摧残和折磨,现在终于得以解脱,作者心情愉悦,看见满地的菊花,心中清爽而明净,对那所谓的贵妇
人的生活表示唾弃和蔑视。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人在异乡的中秋节,欢欣之余还是很思念自己
故乡浙江的美好风光,“徒思浙”反应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下片写作者虽有一腔豪情但知音难觅的迷茫。
开始作者把自己的身、心与男儿对比,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接着却笔锋一转,说在世俗的人间,谁又
能理解我一个从家庭中出走的女子呢?担心与忧虑之情溢于言表。秋瑾是一位女中豪杰,但此时的她也
感到迷茫: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的叛逆又能得到多少的同情与肯定?这首词基调高昂,曲折地反映了
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心情,真切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秋瑾的自
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
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
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2)本题考查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注意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概括。结合前一句“何处觅知音”可知,
词句表达了一种知音难遇的情怀;再从词的下片的整个内容分析,下片主要是词人回想以前的生活,以
前生活在家庭里的情形,表达了词人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答案:
(1)①句式:这一组三字短句简短有力,写出了词人虽生的女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的性情。②内
容: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
雄”精神。
(2)词人知音难遇,泪湿衣衫,表达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尽
心尽力的忧郁与感慨。
参考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
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
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
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
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点评】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
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②,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谢将军: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
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②帆席:船帆。
(1)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诗意境辽阔空明,诗人的悠然神远与大自然的空阔邈远融为一体。
B.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宏大场景。
C.三、四句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D.“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间再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2)清代王士祯评价这首诗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请结合王士祯的评价从抒情角度赏析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的妙处。
【考点】内容理解;词句赏析.
【答案】(1)C
(2)①结尾两句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萧索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
纷纷飘落。
②两句都是写景,景中寓情。凄清萧索的秋景寄托诗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③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明朝送别诗人的无言飘落的枫叶,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的寂寞惆怅。
【分析】《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叙写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
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全诗
结构层次分明,波澜起伏,意象瑰丽,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意境高远,
风格宏伟。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ABD.正确。
C.有误,三、四句由望月过渡到怀古,并非是“正面怀古
故选:Co
(2)“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
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
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这是情景交融,景中寓情。
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写景放在诗歌末尾,属于以景结情。在漫天纷纷飘落的枫叶中,诗人寂寞地乘舟离
开,只有落叶为他送行,像是同情他的孤独寂寞,更像是叹息他的难遇知音。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意犹
未尽。
答案:
(1)C
(2)①结尾两句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萧索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
纷纷飘落。
②两句都是写景,景中寓情。凄清萧索的秋景寄托诗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③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明朝送别诗人的无言飘落的枫叶,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的寂寞惆怅。
译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
起东晋谢尚将军。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
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点评】把握诗词内容,就是要把握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词
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
词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行路难》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
望。
B.诗歌三、四句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
荡变化。
C.五、六句通过实写“欲渡黄河”“将登太行”,却遭遇“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
阻,仕途的艰难。
D.七、八句运用“姜尚”和“伊尹”受到重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
强烈愿望。
(2)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成长格言。请结合诗句的
内容,说说老师的用意。
【考点】诗;词句赏析;拓展延伸.
【答案】(1)C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
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借用南朝宗意“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达了
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用典不是得分点,作者情感主旨才是。老师用它作为成长格言,
其用意在于鼓励学生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分析】《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包含三首诗作。此组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
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
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欲”“将”意思为想要,将要的意思,因此“欲
渡黄河”“将登太行”是诗人想象的虚景,是虚写,选项“实写”表述有误。
故选:Co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
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意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校长用“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赠言送给大家,是希望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非常合适。
答案:
(1)C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
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借用南朝宗愈“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达了
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用典不是得分点,作者情感主旨才是。老师用它作为成长格言,
其用意在于鼓励学生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
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像姜尚垂钓溪,
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
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点评】诗歌赏析的步骤: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作品的语言。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①,岂如春色嗾②人狂。
【注】①入骨:刺骨。②嗾:sub,教唆;指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将春和秋放在一起对比,写出了秋天的朴素、爽朗与纯净。
B.本诗对秋色的描写,突出明朗的山、纯净的水、夜里的霜,都如此清透、洁净。
C.诗人将秋天的骨气与景色,都融化在了舒远与旷达中。
D.诗人的两首《秋词》,展示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操,都表达了作者的心地高洁和志向远大。
(2)一个“嗾”字,足见诗人对春色的心态。请结合诗境,赏析诗中写春的作用。
【考点】内容理解;主旨情感;词句赏析.
【答案】(1)C
(2)以反比衬托诗旨,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景让人,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
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狂。
【分析】诗歌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
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
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
色嗾(sbu)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不是秋天的骨气,是指凉气刺骨。
故选:Co
(2)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岂如春色嗾人狂”一句的意思是: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关于公司合作经营合同
- 2025上海市微型计算机商品采购合同(合同范本)
- 2025各行业劳动合同范本
- 科技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与优化策略研究
- 校园创新文化与素质拓展教育策略
- 教育新模式下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 科技助力下的老年人日常健康监测与管理
- 跨文化交流与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 【平安证券】24年全球服务器出货恢复增长AI服务器占比有望达12%
- 二零二五年度窗帘清洗消毒与环保材料使用合同范本3篇
- 【寒假预习】专题04 阅读理解 20篇 集训-2025年人教版(PEP)六年级英语下册寒假提前学(含答案)
- 2024年智能监狱安防监控工程合同3篇
- 2024年度窑炉施工协议详例细则版B版
- 幼儿园篮球课培训
- 【企业盈利能力探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100道20以内的口算题共20份
- 高三完形填空专项训练单选(部分答案)
- 护理查房高钾血症
- 项目监理策划方案汇报
- 《职业培训师的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