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2临床分离中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型特征第一部分罗红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 2第二部分erm基因簇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作用 4第三部分mefA/mel基因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流行情况 7第四部分核糖体甲基化酶抑制基因型耐药机制 9第五部分23SrRNA突变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影响 11第六部分马克罗环内酯耐药基因在临床菌株中的分布 14第七部分罗红霉素耐药临床检测方法 17第八部分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型的流行趋势 19
第一部分罗红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罗红霉素耐药表型与23SrRNA基因突变
1.罗红霉素耐药菌株中,23SrRNA基因A2058C(Escherichiacoli编号;另见2059C)、A2059G突变最常见。
2.这些突变通过扰乱罗红霉素结合位点,降低了药物与核糖体的亲和力,从而导致耐药性。
3.23SrRNA基因其他部位的突变,例如A2062C、A2603C、A2057G,也与罗红霉素耐药性相关。
主题名称:罗红霉素耐药表型与mefA基因
罗红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
引言
罗红霉素耐药性是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了解罗红霉素耐药的分子机制至关重要,有助于指导耐药感染的管理。本文概述了罗红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并讨论了影响耐药性的关键因素。
表型检测方法
罗红霉素耐药表型通常通过抗生素敏感性试验(AST)或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来确定。这些方法根据细菌对罗红霉素的抑制反应来评估耐药性水平。
基因型检测方法
罗红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可以通过分子方法(如PCR、测序)进行。这些检测可以识别导致耐药性的特定基因突变或基因修饰。
耐药基因的类型
罗红霉素耐药主要由以下三类基因介导:
*erm基因:编码甲基化酶,修饰核糖体23SrRNA的腺嘌呤(A2058),从而干扰罗红霉素的结合。
*mefA和ermB基因:编码外排泵,负责将罗红霉素从细菌细胞中排出。
*msr(A)基因:编码甲基化酶,甲基化50S核糖体亚基的C2057残基,降低罗红霉素的亲和力。
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
罗红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然而,这种相关性并非总是绝对的,并且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甲基化耐药:携带erm基因的细菌通常表现出甲基化耐药表型,对罗红霉素高度耐药。
*外排泵耐药:携带mefA或ermB基因的细菌通常表现出外排泵耐药表型,对罗红霉素具有中度到高度耐药性。
*msr(A)基因:携带msr(A)基因的细菌通常表现出低水平耐药性,并且可能对罗红霉素敏感或中间敏感。
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可以影响罗红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
*基因拷贝数:erm基因的多个拷贝可以增加耐药性水平。
*其他抗生素耐药性:对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可能与罗红霉素耐药性有关。
*细菌物种:不同细菌物种对罗红霉素的固有敏感性不同,这可能影响耐药性表型。
*抗生素暴露史:先前的抗生素暴露可以促进耐药基因的传播和选择。
临床意义
了解罗红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对于临床感染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基因型检测,可以快速识别耐药细菌,指导经验性治疗的选择并监测耐药性的传播。
结论
罗红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密切相关,但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面的表型和基因型检测对于准确诊断耐药感染,优化抗生素治疗并减轻抗生素耐药性问题至关重要。第二部分erm基因簇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作用关键词关键要点【erm基因簇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作用】
1.erm基因簇编码的甲基转移酶作用机制:erm基因簇编码甲基转移酶,可通过甲基化23SrRNA的腺嘌呤2058位点,从而干扰罗红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进而导致耐药性。
2.erm基因簇的组成和表达调控:erm基因簇通常包含ermX、ermA和ermC三个核心基因,分别编码甲基转移酶不同亚基。这些基因的表达调控复杂,涉及转录因子、核糖开关和双组分调节系统。
3.erm基因簇的亚型和流行病学:erm基因簇已鉴定出多个亚型,包括erm(A)、erm(B)、erm(C)和erm(F)。它们在不同细菌物种中的分布和流行情况各异,可能受宿主宿主因素、抗生素使用压力和水平转移等因素影响。
【erm基因簇的临床意义】
erm基因簇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作用
erm基因簇是一组由erm(A)、erm(B)和erm(C)基因组成的编码甲基化酶的基因簇,这些甲基化酶负责甲基化23SrRNA的腺嘌呤2058位(A2058)。甲基化A2058位可阻止罗红霉素与23SrRNA的结合,从而导致罗红霉素耐药。
erm(A)基因
erm(A)基因编码甲基化酶Erm(A),负责甲基化23SrRNA的A2058位。Erm(A)甲基化酶具有广谱底物特异性,可以甲基化来自不同细菌物种的23SrRNA。
erm(B)基因
erm(B)基因编码甲基化酶Erm(B),也负责甲基化23SrRNA的A2058位。与Erm(A)相比,Erm(B)甲基化酶具有较窄的底物特异性,主要甲基化来自革兰阳性菌的23SrRNA。
erm(C)基因
erm(C)基因编码甲基化酶Erm(C),负责甲基化23SrRNA的C2611位。C2611位甲基化可稳定甲基化A2058位,从而增强罗红霉素耐药性。
erm基因簇的调节
erm基因簇的表达受多种调控因子的影响,包括转录因子、抗生素诱导和环境信号。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调控因子:
*Lsa调控因子:Lsa调控因子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激活erm基因簇的表达。Lsa受罗红霉素和其他抗生素诱导,表明erm基因簇的表达受抗生素存在的影响。
*抗生素诱导:罗红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的存在可以诱导erm基因簇的表达。这种诱导是通过Lsa调控因子介导的。
*环境信号:环境信号,例如温度和pH值,也可以影响erm基因簇的表达。例如,低温可以上调erm基因簇的表达,从而导致罗红霉素耐药性的增加。
erm基因簇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流行
erm基因簇在罗红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中非常普遍。一些常见的耐药菌种包括: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阳性菌中erm基因簇最常见的耐药菌种。erm基因簇介导的罗红霉素耐药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个主要问题。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是另一种常见的erm基因簇耐药菌种。erm基因簇介导的罗红霉素耐药是肺炎链球菌肺炎和中耳炎等感染的一个主要因素。
*链球菌(Streptococcuspyogenes):链球菌是引起咽喉炎、猩红热和蜂窝组织炎等感染的细菌。erm基因簇介导的罗红霉素耐药在链球菌感染中越来越普遍。
结论
erm基因簇在罗红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甲基化23SrRNA的A2058位,erm基因簇编码的甲基化酶可阻止罗红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从而导致耐药性。erm基因簇的表达受多种调控因子的影响,包括Lsa调控因子、抗生素诱导和环境信号。erm基因簇在罗红霉素耐药菌种中广泛存在,是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mefA/mel基因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流行情况关键词关键要点【mefA/mel基因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流行情况】:
1.mefA/mel基因是罗红霉素耐药的关键基因,广泛存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肺炎链球菌(SP)中。
2.mefA基因编码一个23SrRNA甲基转移酶,可修饰23SrRNA的腺嘌呤2058位点,从而降低罗红霉素的亲和力。
3.mel基因编码一个操纵子编码的ABC转运蛋白,可将罗红霉素从细菌细胞中外排。
【罗红霉素耐药机制的区域差异】:
mefA/mel基因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流行情况
背景
罗红霉素耐药基因mefA和mel编码甲基转移酶,可通过甲基化23SrRNA的腺嘌呤2058位点,阻碍罗红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从而导致细菌对罗红霉素耐药。
流行情况
全球
*mefA/mel基因是罗红霉素耐药中常见的基因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7个国家收集的1460株肺炎链球菌中,67%携带mefA/mel基因。
*2017年的一项研究报道,在39个国家收集的4937株肺炎链球菌中,58.4%携带mefA/mel基因。
中国
*mefA/mel基因是中国肺炎链球菌罗红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200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北京收集的150株肺炎链球菌中,64%携带mefA基因。
*200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上海收集的200株肺炎链球菌中,59%携带mefA/mel基因。
其他细菌
mefA/mel基因也可在其他细菌中发现,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
传播机制
mefA/mel基因主要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传播,包括:
*转化:细菌直接吸收环境中的游离DNA。
*缀合:细菌交换质粒或其他可移动遗传元件。
*转导:病毒介导的遗传物质转移。
影响因素
mefA/mel基因的流行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罗红霉素的滥用
*患者年龄(儿童和老年人感染率较高)
*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率较高)
*住院环境(医院环境中耐药菌传播风险较高)
意义
mefA/mel基因的流行对临床治疗构成严重挑战,因为罗红霉素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结论
mefA/mel基因是罗红霉素耐药中常见的基因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中国也是mefA/mel基因流行的重灾区。mefA/mel基因的传播威胁着罗红霉素的有效性,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感染控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应对这种耐药性威胁。第四部分核糖体甲基化酶抑制基因型耐药机制核糖体甲基化酶抑制基因型耐药机制:罗红霉素耐药的靶向治疗
概要
核糖体甲基化酶抑制剂(MLSIs)是一种抗生素,通过靶向核糖体甲基化酶(一种修改细菌核糖体的酶)发挥作用。罗红霉素是一种MLSIs,是临床环境中常见的抗生素。然而,罗红霉素耐药性日益增多,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MLSIs耐药基因型主要通过以下机制介导:
核糖体甲基化酶甲基化位点突变
这种耐药机制涉及改变核糖体甲基化酶的甲基化位点。这些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干扰MLSIs与核糖体甲基化酶的结合。最常见的突变是在23SrRNA的A2058G位点,该突变会改变甲基化酶的亲和力,从而降低MLSIs的活性。
甲基化酶过表达
这种机制涉及增加核糖体甲基化酶的产生。这可以通过erm基因(编码核糖体甲基化酶)的突变或启动子区域的改变来介导。甲基化酶过表达导致核糖体上MLSIs结合位点的甲基化增加,从而阻碍MLSIs的结合和活性。
外排泵介导的耐药性
这种机制涉及外排泵的增加表达,外排泵会将MLSIs排出细胞。在革兰氏阳性菌中,与MLSI耐药性相关的常见外排泵包括MsrA和MefA。这些外排泵通过主动将MLSIs排出细胞,降低细胞内MLSIs的浓度,从而降低MLSIs的疗效。
MLSIs修饰
这种机制涉及MLSIs自身被细菌酶修饰,从而降低MLSIs的活性。最常见的修饰是甲基化,由Erm甲基化酶催化。甲基化会影响MLSIs的结构和与核糖体甲基化酶的结合能力,从而降低MLSIs的活性。
罗红霉素耐药的临床意义
罗红霉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临床环境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耐罗红霉素的细菌与较高的治疗失败率、延长住院时间和更高的死亡率有关。在某些情况下,罗红霉素耐药性可能会导致一线治疗方案的失败,从而需要使用其他抗生素,这可能更昂贵且毒副作用更大。
针对MLSIs耐药基因型的靶向治疗
鉴于MLSIs耐药性的日益增多,有必要开发针对耐药菌株的靶向治疗方法。以下是一些有前景的策略:
*结构修饰MLSIs:设计结构修饰的MLSIs,这些MLSIs对耐药菌株具有活性。
*外排泵抑制剂:开发抑制外排泵活性的抑制剂,从而提高细胞内MLSIs的浓度。
*新靶标:鉴别核糖体或MLSIs途径中的新靶标,以便开发新型抗生素。
结论
核糖体甲基化酶抑制基因型耐药机制是罗红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对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构成重大挑战。通过深入了解这些耐药机制,我们可以开发靶向耐药菌株的创新治疗策略,从而改善抗生素耐药性的管理。持续进行研究对于控制罗红霉素耐药性的传播至关重要,并确保抗生素在对抗细菌感染中仍然有效。第五部分23SrRNA突变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23SrRNA突变和罗红霉素耐药性
1.23SrRNA突变是导致罗红霉素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涉及到抗生素结合位点或邻近区域的突变。
2.常见的23SrRNA突变位点包括A2058G、A2059G、A2062C和A2063G,这些突变会影响罗红霉素与核糖体结合,降低其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能力。
3.不同类型的23SrRNA突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罗红霉素耐药性,例如A2058G突变通常导致高水平耐药性,而A2059G突变则导致中度耐药性。
23SrRNA突变的检测方法
1.23SrRNA突变的检测方法包括PCR-测序、杂交探针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2.PCR-测序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通过扩增目标基因区域并测序来确定突变位点。
3.杂交探针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是基于寡核苷酸探针的特异性杂交,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特定突变位点。
23SrRNA突变和耐药性监测
1.监测23SrRNA突变对于监测罗红霉素耐药性的流行趋势至关重要,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定期监测23SrRNA突变的流行情况可以识别耐药性的新兴趋势,并采取预防措施来减缓耐药性的传播。
3.监测数据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对耐药菌无效的抗生素。
23SrRNA突变和新药开发
1.了解23SrRNA突变的机制可以为新药开发提供靶点,设计出能够克服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
2.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靶向23SrRNA突变位点的抗生素,以恢复罗红霉素的活性或增强对耐药菌的抑制作用。
3.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对于应对罗红霉素耐药性的挑战至关重要,可以提高感染治疗的有效性。
23SrRNA突变和感染控制
1.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对于防止23SrRNA突变引起的罗红霉素耐药菌传播至关重要。
2.这些措施包括适当的手部卫生、隔离感染患者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3.监测耐药菌的传播情况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耐药性的传播。
23SrRNA突变的前沿研究
1.研究人员正在探索23SrRNA突变的分子机制,例如突变如何影响罗红霉素与核糖体的相互作用。
2.研究还集中在开发新型检测方法,以提高对23SrRNA突变的快速和准确检测。
3.此外,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非抗生素方法来克服罗红霉素耐药性,例如靶向细菌翻译过程的替代途径。23SrRNA突变在罗红霉素耐药中的影响
23SrRNA突变是罗红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罗红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与23SrRNA50S亚基的V域结合,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23SrRNA突变改变了罗红霉素的结合位点,导致药物与核糖体的亲和力下降,从而产生耐药性。
23SrRNA突变的类型
23SrRNA突变的位点主要位于V域的A2058、A2059和A2062位点。其中:
*A2058G突变:这是罗红霉素耐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导致氨基酸Ala2058变为Gly2058。该突变极大地降低了罗红霉素对核糖体的亲和力,从而产生高水平耐药性。
*A2058T突变:与A2058G突变类似,A2058T突变也导致Ala2058变为Thr2058,产生高水平耐药性。
*A2059G突变:该突变导致氨基酸U2059变为Gly2059,产生中等水平耐药性。
*A2062G突变:该突变导致氨基酸U2062变为Gly2062,产生低水平耐药性。
突变对罗红霉素抗菌活性的影响
23SrRNA突变对罗红霉素抗菌活性的影响取决于突变的类型和位置。一般来说,V域中的突变比其他区域的突变产生更强的耐药性。
*低水平耐药性:A2062突变通常产生低水平罗红霉素耐药性(MIC值在2-8μg/mL)。
*中等水平耐药性:A2059突变产生中等水平罗红霉素耐药性(MIC值在8-32μg/mL)。
*高水平耐药性:A2058突变产生高水平罗红霉素耐药性(MIC值≥32μg/mL)。
流行病学数据
23SrRNA突变在罗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中非常普遍。据报道,在全球范围内,罗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中约有80%携带V域突变。其中,A2058G突变是最常见的,约占罗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的50-70%。
临床意义
23SrRNA突变导致的罗红霉素耐药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大影响。耐药菌株感染会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和降低治疗效果。此外,罗红霉素耐药性与其他抗生素耐药性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如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
应对措施
应对罗红霉素耐药性的措施包括:
*限制罗红霉素的使用:谨慎使用罗红霉素,避免滥用。
*监测耐药性:定期监测菌株的罗红霉素耐药性模式。
*选择替代抗生素:对于罗红霉素耐药感染,选择其他有效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或克霉唑。第六部分马克罗环内酯耐药基因在临床菌株中的分布关键词关键要点【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在常见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布】
1.约40%-6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罗红霉素中度耐药或高度耐药;
2.甲型耐药基因(ermAMech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罗红霉素耐药最常见的机制;
3.新生儿肺炎、菌血症等严重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ermAMechA检出率较高。
【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在肺炎链球菌中的分布】
马克罗环内酯耐药基因在临床菌株中的分布
引言
马克罗环内酯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包括肺炎、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然而,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严重限制了这些抗生素的有效性。其中,罗红霉素是常用的马克罗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出现对临床治疗提出了挑战。
耐药机制
罗红霉素耐药主要通过以下机制介导:
*靶点突变:细菌核糖体23SrRNA中的某些位点突变可降低罗红霉素的亲和力。
*外排泵:细菌通过外排泵主动将抗生素排出胞外,从而降低其胞内浓度。
*甲基转移酶:甲基转移酶可将罗红霉素的23SrRNA结合位点甲基化,从而阻碍其与罗红霉素的结合。
耐药基因类型
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erm基因组:甲基转移酶编码基因,可引起高水平耐药。
*mefA基因组:外排泵编码基因,可引起中度耐药。
*msr基因组:与甲基转移酶介导的耐药有关。
临床分离菌株中的耐药基因分布
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在临床分离菌株中的分布因地区、细菌种类和感染类型而异。以下为常见致病菌中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分布的概况:
肺炎链球菌
*ermB基因组是最常见的耐药基因(高达80%)。
*mefE基因组也广泛存在。
金黄色葡萄球菌
*mecA基因组介导的甲氧西林耐药菌株通常也对罗红霉素耐药。
*外排泵编码基因(如mefA和msrA)在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中常见。
溶血性链球菌
*mefE基因组是耐药的主要机制。
*erm基因组也存在于某些菌株中。
肺炎克雷伯菌
*ermB基因组是最常见的耐药基因。
*外排泵编码基因(如mexA和oprM)也参与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
*罗红霉素耐药相对罕见。
*当出现耐药时,通常与ermB和mexA基因组有关。
影响因素
罗红霉素耐药基因的分布受以下因素影响:
*抗生素使用:罗红霉素的过度或不当使用会促进耐药菌株的产生。
*感染部位:不同部位的感染可与不同的耐药基因有关。
*宿主因素: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更容易感染耐药菌株。
*地域差异:耐药基因的流行率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差异。
*细菌克隆类型:某些细菌克隆类型与特定的耐药基因有关。
临床意义
罗红霉素耐药基因的分布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些耐药基因的流行率有助于:
*引导抗生素的选择,避免使用无效的药物。
*监测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演变。
*开发新的抗菌策略以克服耐药性。第七部分罗红霉素耐药临床检测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罗红霉素耐药临床检测方法
主题名称:宏观稀释液法
1.按照NCCLS标准,在MH琼脂培养基中,依据耐药临界值分别设定一系列罗红霉素浓度的稀释液。
2.将检测菌悬液稀释至McFarland标准的0.5管菌浓度,接种于罗红霉素不同浓度的琼脂培养基上。
3.培养后,测量抑菌圈直径,参照NCCLS标准判断菌株对罗红霉素的耐药程度。
主题名称:E检测法
临床罗红霉素耐药检测方法
临床罗红霉素耐药检测对于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优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罗红霉素耐药检测方法包括:
1.D型平皿琼脂扩散法(D型试验)
D型试验是用于检测罗红霉素耐药的一个经典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在含有罗红霉素的琼脂平皿上接种研究菌株。
-在接种菌株周围放置D型圈。
-培养过夜。
-测量D型圈边缘与抑制圈边缘之间的距离。
-根据抑菌圈扩大直径与D型圈直径的比值(D型值)判断耐药性。
2.E型平皿琼脂稀释法(E型试验)
E型试验与D型试验类似,但采用不同的琼脂平皿稀释法来确定罗红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具体操作如下:
-在含有不同浓度罗红霉素的琼脂平皿上接种研究菌株。
-培养过夜。
-确定没有明显生长的最低罗红霉素浓度,该浓度即为MIC。
-根据MIC值判断耐药性。
3.分子检测
分子检测可以检测罗红霉素耐药基因,这是引起罗红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常见的分子检测方法包括:
-聚合酶链反应(PCR):PCR可以检测特定的耐药基因,如erm(编码甲基化酶)和mef(编码外排泵)。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qPCR是一种定量PCR技术,可用于检测耐药基因的拷贝数。
-核酸杂交:核酸杂交使用已知的探针来检测耐药基因。
4.表型检测
表型检测可以评估菌株对罗红霉素的耐药性。常见的表型检测方法包括:
-Kirby-Bauer扩散法:该方法使用罗红霉素抗生素碟片,测量抑制圈的大小以判断对罗红霉素的敏感性。
-Etest:Etest使用梯度浓度的罗红霉素试纸条,测量MIC值以判断耐药性。
5.菌种鉴定
菌种鉴定可以确定研究菌株的种类,因为不同的菌种可能具有不同的罗红霉素耐药机制。常见的菌种鉴定方法包括:
-形态学鉴定:基于菌株的形态和生长特征。
-生化鉴定:基于菌株对不同生化试剂的反应。
-分子鉴定:基于DNA序列分析。
选择检测方法
临床罗红霉素耐药检测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因素:
-实验室资源
-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检测通量
-检测成本
对于需要快速结果的临床环境,D型试验或E型试验可能是首选。对于需要更准确结果或检测特定耐药机制的情况,分子检测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第八部分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型的流行趋势关键词关键要点【耐药基因型流行趋势】
1.罗红霉素耐药菌株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增加,导致治疗感染更加困难。
2.耐药基因的传播主要通过横向基因转移,包括质粒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转移。
3.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医院环境中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型的分布存在差异。
【主要耐药机制】
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型的流行趋势
随着罗红霉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其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型主要包括23SrRNA甲基化改变、50S核糖体蛋白L4和L22突变、外排泵基因过表达三大类。近年来,罗红霉素耐药基因型的流行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23SrRNA甲基化改变:
23SrRNA甲基化改变是最常见的罗红霉素耐药机制。主要涉及甲基转移酶基因erm(B)和erm(C)的突变,导致23SrRNA上的腺嘌呤(A2058)或鸟嘌呤(G2057)甲基化位点发生改变,从而干扰罗红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erm(B)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中广泛存在,是罗红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50S核糖体蛋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搬家服务2024年度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KTV消防安全检查与整改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方管产品绿色包装设计与实施合同3篇
- 2024年高端定制家具制造合同
- 2024无人机航拍与监测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技术咨询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废铁回收处理与环保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薪资隐私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白酒质量检测与认证服务合同2篇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世界音乐文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合集
- 2023年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整式的乘法》单元质量检测(含答案)
- 气柜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GB/T 28750-2012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
- GB/T 18791-2002电子和电气陶瓷性能试验方法
- 分子生物学本基因组及基因组学概论
- 《人工智能》全册配套课件
- 统编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优秀课件【全册】
- 高职大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预防艾滋病讲座PPT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病PPT课件(带内容)
- 测量仪器自检记录表(全站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