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选择的科技》课件第15章_第1页
《西方经济学-选择的科技》课件第15章_第2页
《西方经济学-选择的科技》课件第15章_第3页
《西方经济学-选择的科技》课件第15章_第4页
《西方经济学-选择的科技》课件第15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源泉第二节经济增长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第四节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本章小结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含义和特征

1.含义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产出的增加,反映了一国生产能力的扩张程度。

库兹涅茨的定义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经济增长集中表现为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者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2)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3)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

2.特征

库兹涅茨根据英、法、美等14个国家近百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总结出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征:

(1) GDP和人口不断增长,但GDP的增长率要高于人口增长率,才能保证人均GDP增加。

(2)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3)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率很高。经济增长不断改变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它使农业过剩人口转向城市和工业,小业主转向大企业,从而促成了农业向非农业、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变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更快地增长。

(4)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经济增长使过去僵化的社会结构变得比较灵活,使传统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等新意识。

(5)经济增长不是一国的独特现象,它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6)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平衡的,因而世界经济增长会受到限制。

(二)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可以用实际GDP计算得到。如果用Yt来表示

t时期的实际GDP,Yt-1表示t-1时期的实际GDP,则经济增长率Gt可表示为

(15.1)如用y来表示一国(或地区)的人均GDP,yt来表示t时期的人均GDP,yt-1表示t-1时期的人均GDP,则人均GDP的增长率gt为

(15.2)

(三)经济增长的事实

当一国GDP以固定的速度持续增长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以中国经济增长为例,自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每年经济大约以9.8%的速度增长。图15-1中国经济总量(1978—2008年)二、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1.劳动

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是影响一国产出水平的重要因素。劳动数量的增加与劳动质量的提高,都会促进产出的增加。劳动数量的增加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人口数量的增加;②现有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③现有劳动者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为现有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2.资本

资本是投入到生产中的另一个要素,它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分。物质资本也称有形资本,主要是指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技能、素质、能力、健康状况等。

3.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是在一定的劳动和资本的条件下能决定经济生产出多少产品的因素。如果技术水平高,则在投入同样多的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能提供更多的产品,即可提高劳动生

产率。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三个重要因素外,经济学家还认为企业规模、资源配置、经济结构变化以及人口结构、法律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变化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三)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初,丹尼森在分析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后,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七小类:①生产要素投入总量的增加,包括四小类:就业人数与工时、就业者的年龄与性别构成、就业者的受教育年限、资本存量的大小;②每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产出量(即要素生产率)的增加,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知识进步等。第二节经 济 增 长 理 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一)二战前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自亚当· 斯密(AdamSmith)以来,经济学家几乎都把经济增长作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二战前的增长理论把重心放在资源配置问题上,以稀缺为前提研究如何更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尽管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研究了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指出持续的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二战前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并未形成经济增长理论体系,以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没有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1.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时的研究大多是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生产能力的长期增长上,着重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探寻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和相应的政策。

2.零增长理论

二战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科学家们对以往的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怀疑,认为经济增长是有限的。

3.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最前沿的理论,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经济学家P. 罗默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提出,他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的差异。罗默提出该理论后得到了经济学家的广泛支持和响应,由此,人们开始致力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一)生产函数

前面提到产出的增加依赖于资本、劳动和技术水平的变化,我们可以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用下式表示:

(15.3)

上式被称为宏观生产函数,其中,Y表示总产出,K表示资本,N表示劳动,A表示技术水平。上式表明,产出随资本和劳动的增加而增加,随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而提高。假设不考虑技术水平的变化,则上式可改写成

为简化问题,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

上式表明,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x倍,那么产出也将增加x倍。如果x=1/N,则有

其中,Y/N表示单位劳动创造的产出,又称劳动生产率;K/N表示单位劳动配备的资本。可将上式进一步改写为

(15.4)图15-2平均劳动生产函数

(二)产出决定投资

第11章我们得到两部门下产品市场均衡条件是投资等于储蓄,即I=S。在短期,投资并不一定总是等于储蓄,但是长期看,我们可以认为投资总是等于储蓄。由于经济增长模型关注的是总产出的长期趋势,因此这里可以假设长期中投资等于储蓄,即

I = S

由于储蓄是国民收入(总产出)的函数,因此可进一步假设储蓄函数为

S=sY

(15.5)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等于储蓄与产出的比,即s=S/Y,Y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将式(15.5)代入I=S,可得到

I = sY

(三)投资是资本的增量

投资在弥补了折旧—机器设备、厂房的自然损耗后还有剩余,则会使得一国资本量增加,因此,t期资本的增量可表示为

其中,Kt+1表示t+1期期初的资本存量或者说t期期末的资本存量,Kt表示t期期初的资本存量,It表示t期投资,δ表示折旧率,δKt表示t期折旧。由于

I = sY

因此有上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N,可得到

(15.6)

将人均生产函数代入式(15-6)右边的投资函数得到

(15.7)

(四)产出与资本的相互作用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人均资本决定人均产出,人均产出决定人均储蓄和人均投资,人均投资又影响人均资本,反过来人均资本又影响人均产出。产出与资本相互影响,相互决定,那么什么时候二者达到均衡,停止变化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如图15-3所示,横轴为人均资本,纵轴为人均产出。图15-3产出与资本的动态过程

(五)储蓄率的影响

从式(15.7)可知,储蓄率增加,会使得投资和人均投资增加,使得资本和人均资本、产出和人均产出增加。下面通过图15-4来看储蓄率的上升对经济的影响。图15-4储蓄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六)技术进步的影响

1.技术进步对资本的影响

前面我们假定技术水平不变,现在不再做这样的假设,而是假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设技术水平提高的程度——技术进步率为gA。在这一假设下,企业因技术进步必须添置新的设备,而新设备的添置依赖于投资的增加。因此,投资不仅要能够弥补折旧,还应该能够满足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增加资本的需要。如果投资恰好满足折旧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增加的需要,即有上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N,得到下面举例说明技术进步对资本的影响。假设经济在t期没有技术进步,此时劳动量N = 10,Kt = 1000,It = 100,δ = 10%。t + 1期期初发生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率为10%。假设要使得技术进步变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在现有资本的基础上增加10%的机器设备。根据所给条件,试说明人均资本和人均投资发生了什么变化。

(1)技术水平没有变化时的情况。根据所给条件,t+1期期初的人均资本增量的计算过程如下:

(2)技术进步后的情况。由于t+1期期初技术水平提高了,且技术进步率为10%,要使得技术进步变为现实生产力,则必须在现有资本的基础上增加10%,因此有:

t+1期技术进步所需要的人均资本增量=

=10

t+2期期初人均资本量=t+1期期初人均资本量+t+1期人均资本增量=100+10=110要使得人均资本增加10,则t+1期的人均投资在满足人均折旧的需要后,要增加10单位来满足技术进步对资本的需要,因此有:

t+1期人均投资=t+1期人均折旧+技术进步所需要的人均资本增量=10+10=20,如表15-2所示。

2.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

前面我们假设宏观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性,其人均生产函数也同样具有这一特性,即

令x=gA,则

由上式可知,当发生技术进步后,人均资本将增加gA,人均产出也将增长gA。第三节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及其表现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特征

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也叫经济循环或商业周期,是指经济总体围绕其长期发展趋势所经历的扩张与收缩交替更迭。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组成。其中萧条阶段和繁荣阶段是经济周期的主要表现,衰退和复苏两个阶段是过渡阶段。经济活动由高潮到低潮的循环波动,并非是围绕着某一个固定的经济水平进行的。实际上从长期看,经济活动有增长的趋势,因而经济周期是围绕着一种向上的趋势而波动的。如果把经济趋势略去,单独考察一个经济周期的形态,可用图15-5表明经济周期的各个相继阶段。图15-5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1.复苏阶段

2.繁荣阶段

3.衰退阶段

4.萧条阶段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一)基钦周期

(二)朱格拉周期

(三)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四)熊彼特周期

(五)库兹涅茨周期第四节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一、纯货币理论

纯货币理论主要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周期之所以会发生,“货币流动”是唯一的具有充分理由的原因。二、投资过度理论

1.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

2.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斯庇索夫(又译施皮特霍夫)和瑞典经济学家卡斯尔(又译卡塞尔)。非货币投资理论与货币投资理论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投资过度。非货币投资理论也提到货币力量,但把它放到了从属的、被动的地位。对他们来说,货币因素是必然现象,但不是一种推进力量。三、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将经济萧条的产生归因于消费不足,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理论。它认为,随着人口的增加,新发明的出现,工具和其他生产手段的改进,生产量有一种长期增长的趋势,这样就要求有相应的消费能力与之相适应。但由于购买力不足,或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过度储蓄,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相对下降,从而出现消费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四、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的现实使得萨伊定律破产,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律的基础上,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会有经济危机,其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五、创新周期理论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用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指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源于创新。熊彼特把创新一词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产品之新的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新的技术;③开辟一个新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六、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集中研究需求面冲击以解释对充分就业的偏离。1973年、1974年的石油冲击使人们意识到实际的“供给面”冲击对产量的决定也相当重要。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就是从供给面冲击着手来研究产出的波动的。七、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金融体系显著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20世纪80年代,Bernanke等人的开创性研究—对货币和证券中性论的批判,使得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们逐步建立起金融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框架。本章小结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