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材料重组教学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材料重组教学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材料重组教学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材料重组教学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材料重组教学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0小学数学课堂中材料重组教学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摘要』在对小学阶段全册数学教材解读中发现:新教材有的编排内容比较重过程发展,而忽视最终结果;有些知识点内容跨度大,跳跃性比较强;有些教学内容繁多,单靠老师的描述和课本的提示远远不够,需要大量的辅助材料来帮助教学;新教材教学知识点也脱节现象,需要在课堂中适时适量地补充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有效地对教学资源进行一些改变,对现有的教材通过增补、调整、合并、分散和扩充等教学策略的选用处理过程,从而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的数学知识。重组材料以增强教材的生活性、实用性,降低教材难度和坡度为目标,让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促进学生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使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充分得以实现。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材料信息的甄别选择,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关键词』材料重组教学策略独特价值一、问题的提出1、为什么要对材料进行重组?教学材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即知识”,教材是教学的主宰,教师的教即为了钻研教材内容,传递教材信息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也只是围绕着感知、理解、运用教材展开。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应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要关注数学学习对促进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数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要充分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要选择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设计适合性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使学生能够最大成效地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必须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自主探究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创设合适的情境,为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增长经验和智慧。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虽然现行的数学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更加完整,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如在素材选择上,都十分关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力求创设贴近儿童的生活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在呈现方式上,都选用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游戏活动、表格、对话、甚至卡通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教材内容,力求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探究空间和交流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新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遵循由浅入深、以旧带新、循环扩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知识结构特征,本人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进行了“小学数学学科教材知识体系的梳理”工作(附件1: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教材知识体系整理数学学科)。但是,在分析、处理、整理中发现新教材有的编排内容比较重过程发展,而忽视最终结果;有些知识点内容跨度大,跳跃性比较强。有些教学内容繁多,单靠老师的描述和课本的提示远远不够,需要大量的辅助材料来帮助教学;新教材教学知识点也脱节现象,需要在课堂中适时适量地补充完善。基于教材的编排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市级课题“小学学科教学活动类型及实施策略的研究”引领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材料重组教学研究活动。目的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兴趣,提供学生亲身体验、实践的机会和材料,帮助学生在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2、什么是材料的重组?材料重组以学生所能获取的信息和材料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有效地对教学资源进行一些改变,对现有的教材通过增补、调整、合并、分散和扩充等教学策略的选用处理过程,从而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的数学知识。重组材料以增强教材的生活性、实用性,降低教材难度和坡度为目标,让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促进学生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使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充分得以实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材料信息的甄别选择,拓宽视野,发展思维。3、材料重组有什么独特价值?(1)弥补教材的跨越性(教材衔接);(2)学习的自我监控与调整(学习单);(3)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获取更多信息,对本质内涵的立新;(4)促进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课例简述1、材料的增补策略(教材中没有安排的,教学内容空白处的增加)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知识点的空白处,增加一些铺垫知识,作为迁移,便于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内容。即数学课堂上教师提供一些学习材料,补充一些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教学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研究,降低学习坡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者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增补一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发展学生思维的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行程问题》的教学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只有在五年级第二学期中有系统的学习,但这时是利用等量关系让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理解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因此,可以在三年级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后,教师有意识地补充一些相关内容的习题。再在四年级中增补两个物体间运动的行程问题算术解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对行程问题有一个清晰数量关系,便于下阶段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

这样的材料补充、增加,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不仅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不断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能使思维不断扩展,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并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动力。2、材料的调整策略(教学知识点不变,对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取舍、调整)数学的内容以知识体系为本,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编排方法,分课时编写教材、练习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等都是我们课堂教学可取的部分。但作为一个比较合理的教材结构,必须既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知识本身的科学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织、联系紧密的主体式的知识网络。因此,课堂上可以强化基本和主干知识,舍去一些不利学生终身发展的、无足轻重的繁琐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信息,及时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一些合理有效地调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在努力贯彻现行教材合理意图的同时,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期望使教材结构更趋合理。五年级教材中《小数的四则运算运用》就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作为背景,提出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从计算水费、电费、煤气费引出四则混合运算题。教师在课堂中要改变教材给我们的一些数据,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使学习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有助于对学生情意的激发。学生围一定会围绕问题深入展开探讨与分析,促进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思维内化,才能产生最佳效益。3、材料的合并策略(对教材提供的分几课时教学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在一课时内完成)数学知识体系中有不少内容反映了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等分与包含、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以及反映同一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等,习惯上一般采用分别教学方式。这样安排使学生接触的知识单一,从一节课的狭小范围看,似乎减轻了负担,如果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思维呆板。而且把紧密联系的概念拆散,一个个地孤立出现,最后仍要用相当多的时间进行综合练习,才有可能完全掌握。课堂上教师有机地把这些联系紧密的概念和反映同一数量关系的应用题,集中在一节课或一段时间内,采用交叉、比对的形式重新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或学习工具,让学生从“这点”会想到“那点”,很自然地联系、重组思维结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整体地把握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能举一反三。如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材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利用数射线,让学生掌握一个数乘(或者除以)1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第二课时,通过计算器的操作探究,进一步探究、学习并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三课时,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分析教材发现此教材内容较散,每课时内容单一,故把三课时内容进行“合并”,先研究“小数乘10、100、1000……”,先在数射线上讲清一个数乘10的方法。这时,学生只停留在表象模仿。再让学生猜测“一个数乘10、100……”小数点将如何移动,利用计算器验证后,总结出一般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学具等操作演示归纳总结出小数×10、100……的方法。有关相应的除法教学,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来探索研究。这样把三课时内容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材料、学习的工具,课堂的含量增强了,教学内容在紧凑中也能接受。4、材料的分散策略(对课时内容份量较重或较难理解的教学分几课时完成)数学教材中某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或知识点是重中之重,或对于知识体系中课时内容份量较重、较难理解的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及时在课堂上放慢教学速度,分几个课时来进行教学,降低学习要求,分散教学难度,帮助学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熟能生巧,形成一定技能,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四年级数学《增加几倍》一课时教材中有两个内容:让学生正确理解“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不同含义;能借助实物图和线段图正确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考虑到第一教学内容是前提,如果解决得好自然学生会解答复合应用题了,因此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实施“分散策略”,降低了学习难度,把一课时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重,主要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不同含义,在具体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增加了……”的含义和运用,第二课时重点教给学生一些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能正确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解题思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经历比较标准的方法,验证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思维,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就能正确解答相应的复合应用题了。5、材料的扩充策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增加)对于某些数学知识点,教材在所提供的内容或例题比较“简单”,或直接描述、或点到即止,缺少层次性、研究性,教师可以适时适量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学生在深入研究后,获得新知识,从而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对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体系的梳理工作中,我发现“统计初步”知识中“数据的收集统计”在新教材中是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而这一知识是学生学习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因此在一年级《百以内的数数》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教给学生用记号或“正”字来帮助记忆。数学的“平均数”知识在五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才出现,学生没有一定的基础积累,很难理解“平均数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比较不同数量的几组同类数据”、“平均值应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对一些有变化的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很难分析理解,因此我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小统计》教学时段就适时一些教材内容,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来计算一下统计内容的总数量,建立学生“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平均数问题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做好知识教学衔接,为今后学习内容打下铺垫。小学数学第一学期材料重组教学内容周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一年级第一学期第13周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增补第14周加减法(二)—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练习课调整第15周讲讲算算——文字应用题扩充第16周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增补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周5的乘法(2)分散第4周2的乘法(2)分散第14周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扩充第19周求一倍数应用题增补三年级第一学期第1周加法交换、结合,减法运算性质思想分散第1周加减混合计算一些常用的巧算方法分散第9周求一倍数、几倍数(两个事物之间)扩充第17周和倍问题(算术方法解)增补第17周差倍问题(算术方法解)增补第18周和差问题(算术方法解)增补四年级第一学期第8周分数墙合并第14周归一问题(算术方法解)2教时增补第14周归总问题(算术方法解)2教时增补第15周相遇问题(两个物体之间的运动)2教时增补第16周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1教时扩充五年级第一学期第2周归总(有变化)2教时增补第3周三步以上复合应用题1教时扩充第4周稍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算术解法)2教时增补第8周平均数应用题(份数相同情况下)扩充第9周等式性质2教时增补第13周归一应用题(用方程解)2教时扩充第14周归总应用题(用方程解)2教时扩充第15周调配应用题(用方程解)2教时扩充三、实施途径1、回归教材的生活情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学习内容的“现实性、趣味性与挑战性”应是首当其冲的。因而在重建数学学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努力开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学过《圆》的有关知识之后,可让学生探索这样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多边形?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实地现察、作图实践等活动,不难作出较为科学的解释:车轮为圆形,它比多边形和地面的接触面很小,摩擦力能够减少到最低程度,车子行驶时非常省力。而且,车轴到车圈的距离(半径)相等,行进时车子平稳,便于人们载物,还能延长车子的使用寿命。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2、挖掘教材的隐形内容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不仅需要充分关注学习内容的生活化问题,还需要特别强调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隐形问题。教材中的隐形内容具有一定的生成力,它含有导向发现的魅力,有进一步刺激、诱发探究活动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教师充分去挖掘教材的知识点,由“点”引出“线”、“面”的数学知识,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会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举一反三的数学解题能力。在《植树问题》教学中,由剪绳子引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不种树的情况,在学生理解间隔数的意义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学具操作、作图观察,深入研究了“在道路两端都种树、一端种树一端不种”植树问题的另外两种情况。揭示了规律后,并没有“到此为止”,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知识结构逻辑起点,但学生们还不能将知识结构逻辑起点与自己的认知起点相互结合,要真正理解还应从深度、广度中发展。于是,教学中适时以“3个间隔之间种树”为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数没有发生变化,由于植树的方法位置不同,种的棵数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的规律,抽取出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这个“从感知经表象达到认识”的思维过程,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形成多样的思维习惯。3、重组教材的结构体系学习取决于学习过程中的言语材料的逻辑结构是否能够同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任意的(非人为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而教材的内容是静止的,有些是不真实的,以致不能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时,有时设计不很合理,有的不够简便,有的缺少变化,有的探索性较差。教学时,可在权衡利弊之后对教材的设计作一些更动或者改造。比如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材引导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经过旋转,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过程较为繁杂。教学时,教师提供一些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然后重叠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恢复原样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同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从而顺利地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把教材内容“倒过来”教学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同样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想办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或将一个三角形剪拼成一个梯形,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梯形上底下底的关系,进而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吃透”教材,“利用”教材,“整合”教材、“补充”教材和“更新”教材,既从根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取舍,让能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4、延伸教材的探索内容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着力突出教学内容的探索性、开放性,更多体现“让学生做数学、研究数学”的价值取向,从而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提升数学素养创造更为积极、有利的条件。在学习《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已掌握形如(a+b)×c=ac+bc、(a-b)×c=ac-bc的运算规律,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较好且易于接受,课堂上我马上出示这样一组题:(a+b+c+d+e)×f=?,(a-b-c-d-e)×f=?,(a+b-c+d-e)×f=?这样的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本质的理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大部分学生都能依据乘法分配律作出类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依据内容储备的信息,选择不同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掌握不同的策略,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求不同的结论。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出现没有条件的、缺少条件的、条件多余的,甚至没有问题的应用题。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思考交流、实践、探索、发现创造的空间与平台,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造,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能力等也在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应有的拓展与提升。四、材料重组的独特价值1、弥补了教材的跨越性(教材衔接)教学实践中,教师分清主次,把握重点,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了能力训练,淡化了知识点训练;针对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分散知识点,以旧带新,温故知新,逐步积累,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在分散渗透中真正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课堂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扩展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从而打开了学生思维,为学生创造了发展的空间。2、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获取更多信息,对本质内涵的立新课堂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教学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从深度、广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教师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活动。对教材采用的这些增补、扩充、调整、分散策略,用活教材,用深教学,让学生所学知识过程化,学生体验更加深刻,掌握知识更加牢固,让学生知其然,更使学生知其所以然。3、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与调整数学学科学生自我监控调查问卷请根据平时数学学习的情况认真如实地进行填写,若符合要求的,请在填“√”,若不符合,请填“×”。()1.在解数学习题时,自己一般清楚地知道需要做的每一个步骤(指能审清题目意思,理清解题思路,正确解决问题等)。()2.能够自觉地做好错题记录,对错误的原因仔细分析。()3.经常对做过的习题进行再思考:为什么用这种解法求解,不这样做,行不行?()4.对所解的习题经常试图用多种方法求解,并对比优劣,选择最优做法。()5.了解每一种解题思路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6.对做错过的习题及同类型习题,再次发生错误现象较少。()7.能够经常自己改变题意的关键字词,从不同角度变通性地分析问题。()8.对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唤起回忆,引发重视。()9.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能对自己常犯的解题错误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再犯。()11.客观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并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12.在解决问题时能清楚了解自己思考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寻求有关知识点进行有效复习。()13.有比较强的记忆能力,脑海中能及时反馈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14.学习中能经常与别人交流探究问题,做到取长补短。()15.复习时,能做到做好知识总结,明确重点难点,进行查缺补漏。()16.学习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建立,并已有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技能。()17.喜欢学习数学,“盼望”着数学课的到来。()18.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乐意做数学题。()19.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善于思考,正确解决问题。()20.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能够经常进行检查和反思。运用材料重组的合并策略教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附件2:案例分析),实验班与常规班相对水平各20名学生练习测试后的问卷调查情况统计:问卷题号常规班实验班问卷题号常规班实验班符合不符合符合不符合符合不符合符合不符合112人8人19人1人116人14人17人3人29人11人17人3人129人11人16人4人37人13人16人4人1311人9人19人1人46人14人15人5人1413人7人20人0人55人15人15人5人1510人10人18人2人613人7人19人6人169人11人14人6人74人16人14人0人1714人6人18人2人810人10人20人2人1813人7人18人2人98人12人18人2人1912人8人17人3人107人13人18人2人209人11人17人3人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策略寻找最佳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教学,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我监控和调整。课堂上教师强调变通思维过程,使学生能选择解题方法,教师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要求学生总结提高,改变了以往的课堂上,学生想到的“我是否能够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正确?”的现象,现在学生们较多关注的是“我为什么这样想?”“我的思维过程有什么漏洞吗?”教师材料重组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自己去猜想、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把相关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组织学生研究讨论,调动起学生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然后从逻辑上把它们整理成系统,这不但使学生真正建立了数学知识模型,也会使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与调整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学习效能。4、促进了学生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在材料重组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了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增补、分散、合并、扩充、调整的方法进行重组,教学内容的呈现更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不同的学生从中可获得不同的发展。再者,课堂上教师创设了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学生学习的材料,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发展了智慧,形成了技能。另外,材料重组的学习内容更注重引领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常用的科学的探索方法、促使学生逐渐实现对知识、思维、方法的主动建构,发展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五、实验成效在整个实验期间,本人不仅进行了微格教学片段分析、案例分析,同时注意作出实验质量的对比分析,贮存有关数据,进行一些专项性抽查,为实验的可行性提供判断依据。一年多来,“小学数学课堂中材料重组教学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孩子们带着创新、乐趣学习着数学。(一)学习方面1、学生学习数学态度兴趣盎然实验前,本人对实验班进行了抽测,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了有关数据:“每天最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5.6%;“认为一定要减少数学课程”的学生占总人数67.5%;“喜欢看数学课外读物”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9.6%;“长大后有信心成为一名数学家”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2.8%。实验后,“每天最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2.4%;“认为一定要减少数学课程”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5.6%;“喜欢看数学课外读物”的学生占总人数93.6%;“长大后有信心成为一名数学家”的学生占总人数76.7%。另外对于“我认为数学作业最难、很烦”这个问题有8.2%的同学选择“完全是”,而实验前却有58.9%的学生选择这—项。现在,学生上数学课兴趣倍增、情绪高涨,每节课都沉醉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他们积极发言、思维活泼,已从过去单一、沉闷的课堂气氛里解脱出来,尽情在欢快的情境中邀游数学王国。2、学生学习数学负担根本减轻以前课堂教学,教师霸占了大量时间,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少之又少。自从在课堂中进行材料重组教学的实验研究,本人的教学立足于“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启迪,然后教师提供一系列材料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进而讨论、综合、运用知识。这样的教学,教师讲的少、学生动的多,花时少、收获大、效果好,课本作业基本在课堂上完成。表1:作业练习情况对比班别平均每节课练习作业每次课外作业时间常规班5题30分实验班8题20分通过表1,对比实验的抽查,实验班平均每节课可练习8题,错误率只有10%左右,课外作业也只是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性实践题,不用交给老师批改;而常规班平均每节课只练习5题,课外作业近半小时,错误率有时超过20%。实验后的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提高了,思维活跃了,他们从心理上根本减轻了课业负担,真正从繁重的作业堆见解脱出来,不需要搞题海战术,有充足时间和空间实践活动、交流探究,创新意识强烈,学习的综合素质也正在一定基础上提升了。3、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实验班学生通过选用一系列材料重组教学策略的学习,主动创新学习能力明显改变了。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带着“为什么”的创新学习已成为一种习惯。表2:自学能力对比项目班别自学课本学习概念(人)时间认识理解掌握熟练常规班(20人)5分12秒128108实验班(20人)3分12秒17151812表3:主动探究能力对比班别主动阅读(人)主动提问(人)探究交流(人)创新学习(人)常规班20人12886实验班20人17131412实验证明,实验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兴趣浓厚,思维灵活,能力较强,现已形成了“乐学一爱学一善学一探究、创新性地学”的学风。4、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提高由于现在的教学注重的是在教师适度、有效、合理地引导下进行材料重组教学,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数学的解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提高了。-1-0.9-0.8-0.7-1-0.9-0.8-0.7-0.6-0.5-0.4-0.3-0.2-0.912012.42012.62012.102012.122013.1常规班实验班表5:实验前后数学成绩——优秀率的对比0%10%20%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2.42012.62012.102012.122013.1常规班实验班(二)教学方面通过实验的研究与探索,在课堂教学上有了重大突破:1、材料重组丰富了“学科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资源进行某种开放,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调整和分散的艺术处理过程,增强教材的情趣性、生活性,降低教材难度和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适当教材重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