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9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29/wKhkGWbYDTqAau6kAAQXlVS52SI753.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9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29/wKhkGWbYDTqAau6kAAQXlVS52SI7532.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9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29/wKhkGWbYDTqAau6kAAQXlVS52SI7533.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9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29/wKhkGWbYDTqAau6kAAQXlVS52SI7534.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9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29/wKhkGWbYDTqAau6kAAQXlVS52SI75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9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江南博哥)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A项“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说法错误。
2.
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不是用下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意象与意境B.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鉴赏主体有较充分的思考权C.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D.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正确答案:D[解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意象、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而不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向学生讲解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故事梗概,在介绍《三国演义》时,精选出几个经典片段。以下片段不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一项是______。A.“草船借箭”B.“白帝城托孤”C.“智取生辰纲”D.“借东风”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
4.
教师在讲授完高中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时说:“这篇课文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这时有学生指出,不能说荆轲是侠义英雄,也不能说秦是“暴秦”。针对这一情况,最恰当的做法是______。A.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询问还有没有相同看法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布置成课后作业,下节课组织讨论B.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但否定这种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归纳,要求学生准确识记C.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押后下课时间,组织五分钟的讨论D.请学生阐明原因,如果觉得合理,吸取并重新归纳;如果不合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总结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学生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对“秦”的角色评价提出质疑,这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阅读精神,教师应对此提出表扬,学生存在疑问,教师就应给出合理、恰当、有说服力的解答,但并不一定要当堂解决,尤其是在问题复杂,并且快要下课的情况下。综合以上几点,教师最恰当的选择是A项,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为自己和其他学生争取了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了解文本背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5.
某教材选编了韩愈《师说》一文,编者在课文后补充介绍“说”这一古代议论文体,这一内容属于哪个教材系统?______A.助读系统B.范文系统C.作业系统D.知识系统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知识系统包括关于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培养的知识;关于语言的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关于文体的知识和文学知识等。题干中“古代议论文体”是关于文体的知识,属于知识系统,故当选D项。
6.
在讲授课本中“赏析名著,导读文章”部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一文时,教师成功引用巴金先生的《家》中“觉新”这一角色来进行对比性学习,并要求学生运用这一方法与其他文章进行比较。以下是学生对比分析后的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_。A.普希金的这篇文章成功地塑造了奥涅金这一“多余人”形象B.赫尔岑的《谁之罪》和屠格涅夫《罗亭》中也都成功地塑造了“多余人”形象C.《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公卡西莫多也是“多余人”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D.“多余人”的特点是本身出身名门望族,受到文化教养,能够看到社会弊端,但是却对改变现状空有抱负,缺乏实践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多余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身名门望族,而《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卡西莫多是敲钟人,出身低微,并不是“多余人”。
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周蘩漪——周朴园妻子,三十五岁。周萍——周朴园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冲——蘩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鲁侍萍——周朴园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教师问: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教师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年前到27年前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都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为了更逼真地写出人物的心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水平的高超。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一段教学过程。以下有关这段教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因而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起了桥梁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B项说法过于绝对。并不是所有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都能够让他们产生陌生感和新奇感,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容易忽略的知识点都值得他们去品味,值得教师去把握。这个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的且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必须是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知识点。
8.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该生声音响亮,语调平静)
生:他有才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
师: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年轻时未被重用,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心里长期积压着沉重的牢骚。
师:是啊,才不尽其用,这么大的打击,让烛之武心里很是委屈,所以推辞了郑伯的请求。在回答中,他用了“也、犹、矣、也已”,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
幻灯片显示资料文字:
烛之武,考城人,年过七十,事郑国而为圉正(养马的官),三世不迁官……
师:“圉正”是养马的官,当时作为三朝老臣的烛之武养马几十年,已经七十多岁。
(学生们私下议论,感叹不已)
师:请这位同学重新将刚才这段话再读一遍。(该生语速缓慢,声调低沉)
(全班齐读一遍,感情表达很到位)
师:烛之武最终还是丢掉私怨,去游说秦伯。对描写他出城的“夜”与“缒”两个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众):被包围,很危险。
师:这时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生(众):很勇敢,有爱国心。
师:烛之武,年纪已七十多岁,还被绳子捆绑着从高高的城墙上放下,淹没于夜色,赶向敌营,这是怎样一颗勇敢与炽热的爱国心啊!
以下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的评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教学实录片段的教学目的是完成“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这一知识与能力目标B.教师从重读字词切入,结合人物生平分析人物形象,抓住了文本特点,深入浅出C.教师通过思维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借助语言还原事物本相的能力D.学生以读促思,层层推进对课文人物复杂心理的深入理解,体现了学生的主导性正确答案:D[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故D项说法错误。
9.
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一生举手,读)
师:好,这位女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把握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
生(众):感情。
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技巧吗?
生1:要注意停顿、重音。
生2:还要注意语速、语调。
生3:抑扬顿挫。
师:那我们试着注意这首词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把词的情感读出来。首先,我提示一下,看屏幕,把重音和停顿读出来。
(投影展示重音和停顿,生读)
师:好,老师试着读几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读的节奏和重音来读一遍课文,注意突出节奏和重音。
(生看屏幕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只是有两句需要注意,节奏要更加明显点。“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来,再把这两句读一遍。
(生齐读)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和默读B.教得很详细,教学步骤略显烦琐C.提问具有启发性,且与实践相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D.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掌握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先由一生试读,然后就该生所读情况分析感情这一要素在诗歌朗读中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学生对朗读技巧的讨论;之后教师又强调朗读中需要注意的节奏和重音。整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每个过程都是必要的,并不烦琐。
10.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某单元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学习,教师在上课之前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篇目。下列文章适合学生阅读的是______。A.《寡人之于国也》B.《荆轲刺秦王》C.《烛之武退秦师》D.《晋灵公不君》正确答案:A[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古代散文中有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寡人之于国也》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体现了孟子“民本”的思想,是议论性散文。《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是古代叙事性散文。
11.
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的难度较大,于是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学生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
对上述教学案例分析不合适的一项是______。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B.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C.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D.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理解上的差异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B项为学法,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中并没有体现。
12.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留心作者是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以教材中的名著选段为契机引导学生拓展到名著原文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但不能说其是教学重点。
13.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在明确要求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良好的指导方法,可以使口语交际教学事半功倍。以下采用的指导方法中不恰当的是______。A.演讲与辩论法B.合作讨论法C.示错法D.内容填补法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常见的指导方法有模仿法、示错法、表演法、对话与讨论法、演讲与辩论法、接龙与擂台法、内容填补法、技巧点拨法等。B项合作讨论法是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14.
教师在讲《离骚》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作品同为“骚体诗”。下列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九歌》B.《九章》C.《天问》D.《采薇》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D项《采薇》是《诗经》中的作品,A、B、C三项均为屈原的代表作品,属于骚体诗。
15.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么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把后来的事情说出来,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做口头作文。这篇口头作文的要求:第一,内容要和原文衔接,不得另编故事;第二,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必须和原文一致;第三,口头作文的中心思想,要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第四,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想象力,添加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的教学小结,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任何教学都是围绕课文展开的,都是基于教学目标基础之上的教学,课堂小结虽然可以发挥拓展作用,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但是也必须是基于文本内容之上的拓展,这位教师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意在提醒学生不要忘了发散迁移的基点——文本,不要随意地去发散。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离骚》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刚才大家在朗读的时候体会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了吗?
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
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
生:好像没感觉。
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从中可以得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直接给我们翻译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译,又有方言词,翻译成现代文后诗歌的味道肯定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用点新方法。
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翻译一点字词了。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
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问题:
分析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正确答案:材料中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并根据学生具体学情改变教学方法,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能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独立提炼重点内容的能力,使教学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考点]教学案例(中)
阅读以下学生的作文,回答问题。
浮生若茶
①每个人的生活都好比是一杯香茶。当茶叶散发出阵阵清香时,那是你的幸运,然而不断地被水冲泡、荡涤、洗礼才是生活的常态,就如同生活中注定要经受风雨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获得灵魂的自由。
②那一缕涩香,在我的嗅觉中弥漫。那是朱生豪在家徙四壁的环境下,孜孜以求地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那是史铁生在合欢树下,坐着轮椅寻找母亲的痕迹;那是尼采在不被人信任时,对真理的坚持;那是袁隆平烈日下,行走在稻田间的滴滴汗水……我们的生命中不仅有财富、健康、理解与成果,少不了困难。就像生命的最初状态是一包等待沸水浇至的茶叶,各种考验与挑战必将如影随形。然而人类的特性,却是愈被打倒,愈会站起来。
③那一抹清香,抿进了我的嘴角。是,不屈的灵魂也许正对将要来临的暴风雨顾盼生姿,他们渴求用生命的热爱去加热水的温度,以使自己的价值能得以历久弥新。经过焚烧的金刚石终能成为钻石,受过沙砂疼痛的蚌终能吐露珍珠。《宽容》序言中的先驱者历经数载终于打开了通往光明之门,那无数伟人为世人指明了真理的方向。“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没有那些灾难的洗劫,我们如何看到霍金用智慧征服宇宙;如何能体会《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字字诛玑;如何能看见一片曾洒满前人鲜血、如今成了湛蓝得令人流泪的天空……
④林清玄曾将生命中的记忆比作旅店,而生活的常态则是在马上不断选择奔跑的方向;罗梭将生命比作一道弧,“我们都将按照这个轨迹运行下去”。可是我认为这些比喻都未能揭示生活苦难的本质和其间精彩纷呈的过程。我们是杯具中的茶叶,温水无法溢出生命的智慧和芳香;唯有用沸水无间断煮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流芳千古的生命常态。
⑤“一个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浮生若茶,命运多舛,但更重要的是能直面痛苦、化解痛苦并转之溢出生命清香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生命从容时获得安心,在惶惑时面无惧色,在生命苦难时获得一份内心的镇定与勇敢。
问题:2.
从第②③段中,分别找出一个错别字,并改正;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②段中,“家徒四壁”的“徙”应改为“徒”;第③段中,“字字诛玑”的“诛”应改为“珠”。
病句:我们的生命中不仅有财富、健康、理解与成果,少不了困难。
以上病句成分残缺,应改为:我们的生命中不仅有财富、健康、理解与成果,也少不了困难。[考点]学生习作(下)
3.
请分析这篇习作的优点。正确答案: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技巧,以茶喻人,茶经沸水的洗礼最终芳香四溢,而人生则需经苦难的历练才能达到大成境界。正如作者所言“唯有用沸水无间断煮的人生,才是真的有意义的、流芳千古的生命的常态”。这种写法,不仅起到了将难于把握的题目化繁为简的效果,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味道,既是写作功力的体现,亦是创作灵感的体现。
文章的主题思想明确,表达“浮生若茶”的中心思想,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来论证作者观点,有极强的说服力。[考点]学生习作(下)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司马迁《项羽之死》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杖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四单元的课文,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庖丁解牛》《阿房宫赋》。
单元说明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比较多,理性较强。但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做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生情况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班额45人。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语言,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合作学习,探究项羽所体现的人格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确定依据
①《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里自主赏析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鉴赏要点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视野,增强审美感知,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和能力。因此,本课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形象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②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学生经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比较容易把握课文情节、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高三学生已经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思想认识、审美能力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思维品质、思想方法等方面也日趋成熟,已经基本能够做到辩证分析,多角度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而《项羽之死》这篇文言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文章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一具有争议的悲剧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审美和评价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帮助。[考点]教学设计题(上)
2.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师:请大家将课文整体默读一遍,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并说出这些句子体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讨
(一)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①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②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二)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乃陷大泽——决意快战
①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
②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①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②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突显了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指南艺术领域》课件
- 《ERP培训讲稿》课件
- 《理发师简谱》课件
- 《部分企业分配》课件
- 《细节图如何拍摄》课件
- 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11.25-【课件】
- 探索农学新领域
- 绿色插画风运动健身营销宣传主题
- 咨询业务季度报告模板
- 员工入股申请书
- 船舶轮机英语_专业用语
- 羊水栓塞的处理)
- 初中英语考试答题卡(可编辑WORD版)
- 风光高压变频器用户手册最新2011-11-17
- 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登记表
- 第四代建筑悬挑阳台脚手架施工
- 三相四线及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研究分析及更正
- 线务员之歌(电信线务员朗诵词)
- (完整版)fluent炉膛仿真教程文档
- 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表
- 浅谈六解放思想指导下的以水墨为主的幼儿园美育实践活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