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7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7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7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7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特殊虚词的用法时,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分类。以下不适合与其他三项归为(江南博哥)一类的是______。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正确答案:C[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A、B、D三项中“乃”都表“才”的意思,C项中“乃”意为“却,竟然”。

2.

语文教学课堂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会增加课容量,提升效率。下列多媒体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出示重点字词的词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使知识点被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以便学生抓住重点B.教学《雷雨》,教师可以通过链接一些经典剧目的影视剧,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从人物的语言语气、神情、肖像等来理解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爱憎等情感的体验C.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可以适当地给学生链接一些名家名讲,比如《百家讲坛》D.教学《琵琶行》,可以通过下载一些名家朗诵,使学生能充分地通过形象的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寻找一些比较匹配的音乐,供学生配乐朗诵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百家讲坛》多以讲座形式讲述文史,与《我有一个梦想》关联不大。

3.

教学《祥林嫂》时,课堂上出现了下面的小插曲:

师: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身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祥林嫂也有她婚姻生活的经历,那么,现在大家不妨来看一看,祥林嫂到底经历过怎样的婚姻呢?

生:她的婚姻都不是很幸福。第一次婚姻实际上是做一个童养媳,而第二次婚姻一开始则是被逼的。虽然祥林嫂在第二段婚姻生活中也有快乐,但没有多久她老公就挂了……

这位学生还没说完,就被学生笑声打断了。

如果你是当堂的语文教师,你将如何处理?______A.课堂上我们阅读的是规范的文本,使用的也应该是规范的语言B.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挂了”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值得夸奖C.对这位学生积极发言应予肯定,但对其缺点也不必避讳D.一个“老公就挂了”将整篇文章的悲剧气氛扫得一干二净,这是值得深思的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这位学生的分析有可取之处,但也有措辞不当的问题。C项做法最恰当。

4.

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作品中,不能反映这一主题的是______。A.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B.柳青《创业史》C.周立波《暴风骤雨》D.茅盾《子夜》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A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以农民、农村斗争为主题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农村反封建土地制度的伟大斗争,突出了土改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只有把恶霸地主斗倒,土改才会取得胜利。B项,《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C项,《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为背景,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D项,《子夜》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展现了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但并没有反映题干所述主题。

5.

在学习必修课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篇导游词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故都的秋》。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A.任务设计综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B.任务设计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C.要求以导游词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D.任务要求更多的是语言上的渲染,不必聚焦于文本细节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导游词需要在文本的把握度上有一定的控制,任务要求不仅是语言上的渲染,还要聚焦于文本细节。

6.

在学习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中外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整理,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下列选项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作业布置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后作业,而是培养学生搜集同类文章的能力B.留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出发,题干中这一作业主要从读文章这个角度出发C.更多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下也能更好地学习D.课下应给学生布置固定的篇目去读,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教师布置的作业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生观,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浪费学生的时间。

7.

学习鲁迅的《药》后,学生提问:“药”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下列解说不正确的是______。A.“药”贯穿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B.表达了鲁迅对现实中国人民以英雄血为药的愚昧的不满C.表达“我”的内心世界,更为深刻地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D.体现作者一心向往拯救社会和人们心理的主观情绪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鲁迅的小说《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华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并未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C项表述属于无中生有,当选。

8.

阅读以下《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才做点拨。第一遍听读:校正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很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身受益。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其次我加强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第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下对该教学反思(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D.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正确答案:D[解析]文言文教学应该走出“解经”误区,打破先“言”后“文”模式,重视“以读代讲”,通过反复诵读,体查文本气韵。重点要引导学生潜心文本,经过阅读、思考、体验、感悟,进入作者的情感深处,而不是将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设成重点。

9.

教师在讲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冒号的用法,举出以下例子。其中冒号用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B.一般地说: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强。C.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我的孩子们还在上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D.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正确答案:B[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B项中“一般地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毛病是”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

10.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间”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A.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空隙)D.从骊山,道芷阳间行(从小路)正确答案:C[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文言实词“间”一词多义:①时候,期间;②间或、偶尔;③参与、夹杂;④空隙;⑤小路,从小路。C项中“又何间焉”中的“间”应为“参与”的意思。

11.

教师带领学生在名著导读课上学习了莫里哀的《悭吝人》,作品刻画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下列作品中也刻画了“吝啬鬼”形象的是______。A.《死魂灵》B.《玩偶之家》C.《项链》D.《红与黑》正确答案:A[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欧洲四大吝啬鬼”分别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12.

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在文本分析后使用了下列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沁园春·长沙》书法艺术赏析(刘志刚)

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书家认为这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

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

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拓展书法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B.从对作者的书法风格的拓展中再次品味文本的思想内涵与气度、气势C.实现学生掌握书法技能的教学目标D.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书法的技巧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C项不正确,展现书法评析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法技能。

13.

学习宋词《醉花阴》,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李清照的词风理解“人比黄花瘦”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引导学生品析词句,鉴赏用词之妙B.回顾李清照的词风,巩固基础知识C.从不同角度赏析诗词,加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D.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创作特点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结合李清照的词风理解”主要体现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和创作风格。

14.

巴金的《小狗包弟》写的是作者一家与一条小狗之间的故事。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时,提出“为什么作者会以描写小狗为中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的问题,以下学生的回答中不正确的是______。A.小狗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是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该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B.通过写失去小狗包弟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声讨、控诉C.写小狗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表达对小狗的歉疚和忏悔之情D.作者通过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了在“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避免受到侵害的事实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文章并没有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充满了作者的自责、自省,并以歉疚、忏悔为本文的感情基调来做出反思,唤起人们的良心。

15.

教师在教学高中某版教材的课文《老人与海》一课时指出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基本以战场生活、打猎、钓鱼、拳击为主。为了佐证这一说法,教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适合的一项是______。A.《永别了,武器》——海明威用精练的语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批判了战争的荒谬、虚无和非理性B.《战争与和平》——海明威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19世纪初俄国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C.《丧钟为谁而鸣》——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讲述的是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的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生命的故事D.《太阳照常升起》——描写了一群美英青年知识分子战后滞留在欧洲大陆的生活情境。战争不仅给他们带来身体的伤残,更严重的是他们在精神上也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使他们的思想和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B项,《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作者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前后的种种人物形象,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国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其与海明威及海明威作品题材、主题无关。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醉翁亭记》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时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生答)

师:的确,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之际。那么,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抑郁、感伤。

师:古人常“借酒消愁”,通过预习说说你们发现的作者排解内心苦闷的方式。

生:游览醉翁亭。

师:游览了醉翁亭之后,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醉翁亭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师:下面老师先朗读一下课文。(稍停)给点掌声啊!(生微笑鼓掌)还有点儿要求,在听老师朗读时,要做好圈点批注,并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师朗读,生边听读边做圈点批注)

师:好,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生:旷达。

生:洒脱。

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情态?

生:“醉”。

师:非常准确。我们能感受到此时的作者已不再满腹忧愁,而是纵情林木、醉在山水。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并尝试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本文。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1.本文结构精巧,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2.本文语言出色,品一品,作者是如何锤炼的?3.本文意境优美,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创设的?)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研讨问题,师从旁点拨、指导)

师: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不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而有神,散而不乱。本文在结构上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课件展示研讨问题1)

生:本文思路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师:请你给大家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好吗?

生:第1段,主要写亭周围的环境,亭名的由来;第2段,写景;第3段,写游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游;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师:很好。这位同学为大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请看屏幕,结合提示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课文的思路)(生结合课件提示,朗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从思路上进行了分析,谁能从其他角度说说?

生:文章线索用得好,行文中作者始终抓住了一根“彩线”。

师:这根“彩线”是什么?

生:这根“彩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山肴铺地,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上下,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这一切都是为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精彩。全文围绕一个“乐”字一路写来,将诸多材料巧妙而有序地连缀起来,如同一根彩线串起了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成为熠熠生辉的珠链。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行文中还处处讲究呼应。

师: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吗?

生:例如文章一开始写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是谁暂不表,埋下伏笔,直到结尾才揭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使文章内在结构严谨。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又从线索、呼应方面进行了分析,还有其他发现吗?(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生自由读第1段)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作者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写醉翁亭。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引出醉翁亭?

生:这样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师:除此之外,为使文章层次清晰,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生纷纷举手)

生:每一层都用一个“也”字结尾。

师:老师也发现了。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不仅帮助结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但绝无单调之感。奥妙何在呢?(课件展示研讨问题2)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比较。大家齐读一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几句。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会有什么不同?(生细读品味)

生:没有了“也”字,读起来感觉有点不自然。

生:也表现不出原句作者的那种得意的心情。

师:看来“也”字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生:老师,还有25个“而”字!

师:能说说它的用法吗?(生摇头)

师:“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但在分析其用法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谁判断得又快又准。

(课件展示练习: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生抢答,师点拨、讲解)

师:同学们对“而”字的用法了解很全面。同学们在句式上有没有新发现?

生:有。成对句子多。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共同感受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课件展示研讨问题3)(听配乐朗读,并鼓励学生想象画面)

师:美吗?

生:美!(生显出陶醉的神情)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景物?

生:有山、有水、有林、有泉,简直是一幅山水画。

生:我看到了早晚之景。

师: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太阳出来,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气消散,又显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乌云聚拢,山谷一片昏暗。

师:看来你是真进入课文中了。大家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四季变换之美。

师:让我们齐读感受一下。(课件展示醉翁亭四季变化的优美画面,师生齐读感受四季之美)

师: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生讨论)

师:谁能谈谈?

生:我觉得是为酒而醉。

生:我认为是为美景而醉。

师: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百姓的和乐而“醉”。

师:你考虑得很深入。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醉翁”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醉翁”性格深处那坦荡的文人习气和旷达自适的生活智慧。好,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大家的才艺展示。

生:我画了一幅画。

师: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展示图画)

生:老师,我们几个表演一下“众宾欢”可以吗?

师:可以啊!掌声鼓励!(生表演)

师:几位同学的表演不但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而且还适当地加入了想象。

生:我想领大家游览一下“醉翁亭”。

师:那就请吧。(该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还自备了“道具”)

师:最后让我们一同背诵课文,再次感悟本文的诗情画意。(生集体背诵课文,师请几位同学当堂背诵,并对他们进行鼓励)

问题:

以上是某位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醉翁亭记》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自选两个角度进行评析。正确答案:(1)问题设计巧妙

这堂课教师从结构、语言、意境入手,可以说抓住了教学本文的“要害”。与此同时,围绕切入点精心设计了3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指向文本的主要特色,是理解文本的关键。这里没有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替代学生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重视诵读

“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声,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在教学中,这位教师把诵读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用示范朗读、自由读、听读等不同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考点]教学案例(上)

阅读以下学生的作文,回答问题。

微笑的味道

①每一颗健康的心都会有一些黯淡的时光,在这些时光里我们都会需要微笑。

②每一个人都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其他人分割不开。鲁滨孙在海外飘泊的十几年中,幸好有星期五的陪伴,他才有机会等到船队到来的那一天。

③还记得自己在刚上初中的那段时间里十分想家,可是我上的是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只能两个月回一次家,那段刚进校的时间里我想家想到会半夜哭醒,把我寝室的人吓个半死,可我又是个死倔的人,总是不喜欢和别人说自己的心事,就一直憋着。所有的人都以为我只是太小不适应,可是没有一个人安慰我。后来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学校不放假,因为想家,我在走廊里哭了。班上一个同学小心熠熠地安慰我叫我别想家,说她也和我一样想家,她陪着我一起望着我家的方向,时而对我微笑。

④我一直很感谢这位同学,虽然她可能只是碰巧安慰了我,所以我到现在还记得她。那个时候,她的微笑对我来说就像是福音。有些人在最害怕的时候希望有人看出自己的恐惧并得到安慰,我就是那一类人。我很感谢那位同学,虽然我们现在不在一个班,但是我们依然是朋友。

⑤给别人一个微笑,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但对那些正处在悲伤中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天使般纯洁的东西,是上帝的恩赐。一个微笑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是很多微笑,很多人一起展开这些微笑,那力量就是无穷的了。

⑥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他人微笑,不管是对待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不管是对待友好的人还是不友好的人,不管是对待年长的人还是年幼的人。微笑的对象没有熟悉度的差别,没有友好度的差别,更没有年龄的差别。这不但能给他人快乐,还能带给自己快乐。

⑦微笑很小,但这个世界很大,当所有微笑汇集在一起,就可以改变很多的事情。没有可以拒绝一张微笑的脸。

⑧微笑的味道,是最美好的味道,对每一个人微笑,自己才会收获微笑。

问题:2.

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②段中“飘泊”的“飘”应改为“漂”,第③段中,“小心熠熠”的“熠熠”应改为“翼翼”。

病句:我一直很感谢这位同学,虽然她可能只是碰巧安慰了我,所以我到现在还记得她。

以上病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我一直很感谢这位同学,虽然她可能只是碰巧安慰了我,但我到现在还记得她。[考点]学生习作(中)

3.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正确答案:不足:该文章的标题是“微笑的味道”,应该通过具体事例来体现自己对微笑的感知,但是在叙事的过程中背景叙述过长,作者本人对微笑的体会过于平淡,没有深刻体现出来。

建议:可以借助周围环境的改变、自我心境的变化描写同学当时微笑的情景,尤其是可以通过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来进行细节刻画,通过具体可感的情感变化来点明主旨。[考点]学生习作(中)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韩愈《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确定依据

①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其用法。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②《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创作的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社会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作者以娴熟的表达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③《师说》一文被放在了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中,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师说》作为尊师重道的优秀范文,其观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考点]教学设计题(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