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1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2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3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4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考古学者在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较为完整的环壕聚落结构。这些聚落规模较大,在壕沟圈护的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确,除聚落内部生活区规划整齐外,环壕外墓葬区也多经过有意识的规划,墓葬依序排列。这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A.已形成鲜明的社会等级B.聚落内外部规划有序C.部落内部社会分工显著D.建筑设计注重规模化2.《孟子·告子上》中说道:“圣人与我同类者,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体现出孟子A.具有超越阶级差别的政治理念B.主张社会审美应该有统一标准C.反思西周礼乐文化中的等级性D.认为审美共识有助于社会和谐历史第1页(共8页)3.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4.汉武帝时期,一改少府(负责皇室财政)掌握盐铁等资源以及皇帝的赏赐从少府支取的做法,让本属于宰相管理的大司农直接上奏盐铁丞的奏章,并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盐铁等矿产资源。汉武帝此举A.完善了中央官僚机构职能B.加快了盐铁官营政策出台C.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D.旨在增加皇室的财政收入5.魏晋时期,以曹植为首的魏晋名士开启了“任诞放达”之风,曹植在其《赠丁翼诗》中写道:“滔荡固大节,时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该诗主要体现了A.魏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没落B.魏晋士人对虚伪礼法名教的批判C.魏晋文学注重对现实的探寻D.儒学思想推动士人自我意识觉醒6.关于隋朝的三省制中尚书省的地位问题,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忌惮尚书省长官的位高权重,长期不设左右仆射,参掌朝政的“五贵”无一是尚书省官员,这使得尚书省全面退出了参与机密、决策的环节。对此观点的合理解释是A.削弱尚书省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贵族政治传统对隋朝政治的影响C.提高门下、内史两省地位的政治考量D.皇权是中央行政制度的主导因素7.下表所示资料能够反映出,唐代后期资料出处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江淮“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唐会要》唐宪宗“(元和)初,江淮米至渭桥者(长安附近粮仓,又称渭仓)才二十万斛”。《新唐书》唐宣宗大中五年二月(847年),江淮“漕米岁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旧唐书》A.藩镇割据阻断国内商业贸易B.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移C.关中对江南的经济依赖弱化D.政局变化阻碍漕粮运输历史第2页(共8页)8.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国主元昊正式称帝,宋廷“诏削夺官爵、互市”。元昊虽屡战屡胜,但困于财力,于庆历四年(1044年)上誓表臣服,宋廷随即复其官爵,“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据此可知,当时A.榷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B.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C.经济重心发生重大转移D.西夏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9.根据下表内容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民族政权制度契丹辽中央“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汉制待汉人”,地方州县制与部族制并行。党项西夏仿宋设中书、枢密、三司分管行政、军事、财政,又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地方州、县官员多由部族首领充任。女真金中央沿袭唐宋制度,地方以猛安谋克制管理游牧部族,以州县制管理汉人。A.完成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B.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C.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扩展D.注重本民族先进制度的保留10.辽代邑社是在当时佛教兴盛的背景下,以平民为主体自发结成的民间宗教组织。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以及对民间邑社的宽容态度,辽代邑社蓬勃发展,僧俗都可参与,“千人邑”成为邑社的代名词。辽代邑社的发展A.体现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C.弱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D.限制了寺院经济的发展11.有学者认为,宋代理学家的儒佛争论集中于人性论,长于“内圣”而短于“外王”。其负面影响在于理学家们对孔孟之学或中华文化特殊性的固执坚持、对异己思想流派的坚决抵制,不仅使儒学失去了“见贤思齐”的优秀品质,也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在文化上走向狭隘和故步自封。据此可知,理学的问题在于A.缺少富有哲理的思辨性B.未能摆脱传统儒学的桎梏C.丧失改造社会的使命感D.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第3页(共8页)12.明代废行省,地方“都、布、按三司呈鼎立之制”,明中央又派监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巡按各差,与各省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等均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且凌驾于三司之上。这一制度设计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发展了三权分立体系C.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D.异化了中枢权力运行1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后来官府为完成上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这种现象表明A.制瓷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B.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C.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手工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14.绍兴七年(1137年),帝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帝以海外诸番朝贡,附带货物交易者,须有官专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明朝这一举措A.适应了对外贸易的政治化B.推动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C.源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15.清朝入关后,在辽东地区设置盛京将军辖区,其地理范围与明辽东都司大致相符。自顺治朝起,清朝打破了明朝在辽东不设府、州、县的制度格局,设置奉天府,并将其升级为与北京(顺天府)同级的京府。至乾隆时期,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盛京将军与奉天府尹双轨管理制度。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A.清朝宣扬政权合法性与优越性的诉求B.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C.清初期加强满洲贵族政治权力的需要D.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16.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历史第4页(共8页)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材料二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变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遇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加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延议的举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12分)历史第5页(共8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据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材料二唐代谏议渠道是比较丰富的,面谏、廷议、章奏、封驳、诗谏都成为实现谏诤目的的手段,特别是投甌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时期的谏议制度……所谓“甌”,类似于今天的检举箱,而投區制度也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武则天这四匦分别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称为“知匦使”。匦函设置后,为防止投状内容琐细、伪滥及匿名诬告等现象,唐政府逐渐制定了检验副本制度。即规定投匦者应先出具副本由知使检验,发现伪诈或事涉繁琐,可以不予受理……唐代谏官打破了以前谏官多为加官、有职无权的传统,继承隋唐,使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起居郎、补阙、拾遗,官职由三品到从八品,责权也渗透到了朝政的各个层面。而每个层面上的谏议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据刘松柏《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影响。(8分)历史第6页(共8页)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有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渎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世风貌。—摘编自黄锡之《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与说明。历史第7页(共8页)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主要围绕“四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古代关于生产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禀赋论、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以及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第二个维度是古代关于交换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展开;第三个维度是古代关于运输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陆路运输和海运通道;第四个维度是古代关于治理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围绕义利观和天下观展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基本涵盖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并基于中国历史现实,从政府作用和价值观维度赋予了国际经济理论更多意涵。——摘自刘斌、朱晓梅《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与现实借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这一主题,任选朝代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加以论述。(要求:朝代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历史第8页(共8页)辽宁名校联盟高三9月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B【解析】据材料“……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外墓葬区……有意识的规划”可知,半坡遗址的环壕聚落都经过精心规划,这些遗址信息反映了这一阶段聚落内外部稳定有序的状态,故选B项。半坡遗址聚落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尚未形成鲜明的社会等级,排除A项;材料中的描述与社会分工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房屋建筑设计规模化,排除D项。2.D【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有审美共识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人围绕同一种艺术形成普遍共鸣(审美共享)的可能性,共同的艺术趣味孕育出共同的情感和观念,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凝聚力,故选D项。孟子的思想并未突破阶级差别,排除A项;材料强调审美共识的存在,但并未提出审美的统一标准,排除B项;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文化中的等级,排除C项。3.A【解析】材料说明秦朝统一后,秦朝并没有对新拓展的地区采取差别对待,这一措施的目的是推动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体制的一致化发展,强化东北地区对国家的认同,故选A项。这些措施是在秦朝统一后施行的,因此这些措施的施行与建立大一统的国家无关,排除B项;秦朝尚无地方割据问题,排除C项;这些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排除D项。4.C【解析】本题题干主要研究的是汉武帝通过机构改革,强化对全国盐铁等资源的掌控。其目的之一是通过控制经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武帝设置大司农时,盐铁等已经属于少府所管,盐铁官营政策已经出台,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汉武帝的这一做法本质是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项错误。5.B【解析】材料中曹植的诗句表达了自己不愿被世俗礼教所束缚的思想,故选B项。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并未没落,排除A项;材料中曹植的诗句并不能代表魏晋文学,排除C项;D项中“觉醒”用词不当,排除D项。6.D【解析】根据材料,隋炀帝出于对尚书省长官权力的忌惮,削弱尚书省权力,以加强皇权,体现出古代政治体制人治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中做法无法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贵族政治,排除B项;隋炀帝的做法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C项。

7.D【解析】根据材料,唐代后期大运河运到关中的粮食越来越少,这反映出当时藩镇割据和国势衰落,政局变化阻碍了漕粮运输,故选D项。漕运不属于国内商业贸易,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唐代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而关中对其经济也越来越倚重而不是弱化,排除C项。8.B【解析】据材料“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可知,宋夏之间开设榷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这说明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故选B项。宋夏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榷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是指由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而西夏位于西北,排除C项;材料中讲的是西夏与北宋进行经济联系,属于经济方面,并不是西夏在制度上模仿北宋,排除D项。9.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辽、西夏和金政权都部分地采用了汉制,这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扩展,故选C项。由材料中的“以国制治契丹”“部族制”“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部族首领”“地方以猛安谋克制管理游牧部族”等信息可知,辽、西夏和金还保留着少数民族的某些制度,所以并未完成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少数民族部分采纳汉族制度,并不是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排除B项;辽、西夏和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其制度都比汉族制度要落后,所以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注重本民族先进制度保留的结论,排除D项。10.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辽代邑社平民化发展,加上政府政策宽松,有利于邑社发展,传播佛家思想,故B项正确。邑社的发展并不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佛学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宋代理学家们致力于儒家概念范畴的重新诠释和概念系统的重建,希望将纯粹的圣贤之道及其积极意义展现给世人,据此可知,理学的缺陷主要局限在未能摆脱传统儒学桎梏,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和相关史实,故排除A、C、D三项。12.A【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央派总督、巡抚和巡按在地方上总领三司,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三权分立不对,排除B项;行政效率低下与目的和效果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非中央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1··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13.B【解析】据材料“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可知,明末,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而未涉及制瓷业产品种类,排除A项;材料中民窑迅速崛起,未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窑规模扩大逐渐超过官窑,而未涉及劳动分工,排除D项。14.A【解析】根据材料“帝以海外诸番朝贡,附带货物交易者,须有官专主之”可知,在海禁政策的推行下,对外民间贸易基本停止,为了迎合官方贸易的需要,政府加强对市舶司的官方控制,体现了对外贸易的政治化趋势,故选A项。明代奉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海禁政策导致民间贸易基本停止,主要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的主要目的在于政治意义,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政府强化了对市舶司的控制,与市舶司自身的管理职能无关,排除D项。15.A【解析】根据材料清朝在辽东地区设立奉天府,并将其升级为与北京(顺天府)同级的京府,清朝统治者的目的是提高清朝隆兴之地的地位,进而宣扬政权的合法和优越性,故选A项。材料中举措是针对辽东地区,不体现全国范围内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清初加强满族贵族政治权力不利于君主专制和政治稳定,排除C项;清朝地方行政区划变迁无法体现,排除D项。16.A【解析】材料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故选A项。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关注现实问题,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6分)(1)原因: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笼络东方六国知识分子、消弭六国反抗意识的需要;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2)特点:规范完备;议题广泛,主要讨论国家重大事务;参加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地点相对固定。(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评价:有利于制约专制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科学性;明代以后皇权的强化决定了其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后期逐渐沦为党争的工具。(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18.(16分)(1)原因: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唐代诗歌的不断发展;“经世致用”的风气盛行;科举制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社会阶层变动,庶族地主崛起。(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2)主要特征:形式多样;职能完备;运作机制规范;责权鲜明,分工明确;均为实官,握有实权;责权涉及朝政的各个层面。(每点1分,任答四点4分)影响: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谏议制度提供借鉴。(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19.(8分)《盛世滋生图》是乾隆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