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汉卷)-2024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_第1页
化学(武汉卷)-2024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_第2页
化学(武汉卷)-2024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_第3页
化学(武汉卷)-2024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_第4页
化学(武汉卷)-2024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武汉卷)

化学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lC-12N-140-16Na-23Si-28S-32Cl-35.5Cu-64Ba-137

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

共24分)

1.《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工艺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B.棉纱织布C.楠木造船D.白土烧瓷

2.正确的实验操作不仅可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还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下列基本操作

正确的是

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和气体肥料

B.活性炭净水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C.家中燃气泄漏,需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D.洗洁精能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4.石油分储可以制得煤油.煤油中含有少量的睡吩(C4H4S),睡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燃

C4H4S+6O24CO2+X+2H2O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试卷第1页,共6页

A.石油分储是物理变化

B.睡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

C.X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反应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1

5.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O氢原子

•O+8-4Ao+先o碳原子

甲乙丙丁•氧原子

A.反应前后所有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B.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丙

C.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6:9

6.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BCD

实FeAg

锡铅合金

I■稀硫酸铅痉玄锡

和的

清铜片

方灰

CuSO4

溶液■七

M1M本

验比较CO2和空气探究铁、铜、银的金验证中和反应是探究合金及其成分

目的密度属活动性顺序放热反应金属的熔点高低

A.AB.BC.CD.D

7.已知某无色溶液X是Na2cO3和(NHJSO4溶液之一,又知甲、乙、丙三种试剂分别是

稀盐酸、NaOH溶液、Ba(NOj?溶液三种溶液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无色溶液X,分别向其

中加入适量的甲、乙、丙三种试剂,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下列推

试卷第2页,共6页

断中,不合理的是

加入试剂甲乙丙

实验现象有气泡冒出无明显现象产生沉淀

A.无色溶液X可能是Na2cO3溶液

B.甲一定不是Ba(NO)溶液

C.若无色溶液X是NazCOs溶液,则乙是NaOH溶液

D.若无色溶液X是(NHJ2SO4溶液,则丙是稀盐酸

8.向一定质量的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CU(NO3)2的质量

随加入锌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时,溶液的总质量与反应前相比减小

B.b点时,溶液为Zn(NO3)2和AgNC>3的混合溶液

C.c点时,溶液呈蓝色

D.d点时,过滤所得滤渣为Cu和Ag的混合物

第II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据央视网报道,我省三门峡盆地中部发现大油田,估算原油资源量将达1.07亿吨。

(1)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

⑵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自然界中co2的来源之一,大气中CO2过多会导致效应增强。

co2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0.室温20。(2时,将129.0gNaOH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搅拌后固体全部消失,放置到力

时刻开始析出固体,到t2时刻析出10g固体。

已知:NaOH、Ca(OH)2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C010203050

试卷第3页,共6页

NaOH溶解度/g42.051.0109.0119.0129.0

Ca(OH)2溶解度/g0.180.170.160.150.13

(1)2(TC时NaOH的溶解度为g

⑵口时刻所得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TC时,实验中常用NaOH溶液吸收CO2而不用Ca(OH)2溶液的原因:。

(4)另称取11.55g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含少量氢氧化钙)先将其全部溶于10g水中,再冷却

到室温20。(2时,析出固体0.5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

A.常温下NaOH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

B.口时刻溶液的温度高于50。。t2时刻溶液的温度为3(TC

C.实验能证明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

D.11.55g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0.15g

11.过氧化钙(CaC^),在常温下稳定,在潮湿空气及水中缓慢反应放出氧气,因而在水产养

殖中常用作供氧剂。CaO2,8H2。是一种白色固体,难溶于水、乙醇,在0。(2时稳定,13(FC

时逐渐变为无水CaO2,实验室可用氯化钙制取CaO2・8H2。,再经脱水制得CaO2,其制备流

程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①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与酸发生反应;

②乙醇与CaO2不发生化学反应;

③反应II化学方程式为:CaC12+H2O2+2NH3«H2O+6H2O=CaO2«8H2Oi+2NH4Cl«

(l)Ca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o

(2)反应I中稀盐酸不应过量,原因是o

(3)反应II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主要原因是防止CaO2・8H2。受热分解,防止浓氨水挥

发,=

(4)该流程得到的副产品是o

(5)过氧化钙供氧时还会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2.某化学小组对一包食品袋中的石灰干燥剂产生了探究兴趣,猜测该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氧

化钙可能已变质。为确定该干燥剂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如表所示(假设其他成分不参加

试卷第4页,共6页

反应也不干扰检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烧杯壁变热,酚酰试样品中含有氧化钙

液变为红色和氢氧化钙

取少量干燥剂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搅拌,静置,

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酸试液②烧杯底部有白色固

样品中含有碳酸钙

【交流讨论】

(1)小组讨论后,同学们认为:“现象①”不足以证明样品中有氢氧化钙,原因是

CaO+H2O=Ca(OH)2,“现象②”不足以证明样品中有碳酸钙,原因是。

兴趣小组同学为准确测定该干燥剂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固体中都有哪些成分,各成分的质量比是多少?

【查阅资料】

380℃

氢氧化钙在一定温度下能分解:Ca(OH)2^=CaO+H2Oto

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设计并实施实验】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取10.0g该氧化钙

样品放在装置B的玻璃管中,先通入一会空气,再称量C、D装置的质量,然后边通入空气,

边用酒精喷灯加热(能达到1000OC高温),至固体不再发生变化,继续通一会空气,实验后测

得C装置增重0.9g,D装置增重1.1g。

【形成结论】

(2)该氧化钙样品中的成分是,它们的质量比是=

【反思评价】

(3)E装置的作用是o如果没有A装置,可能会导致氧化钙样品成分中的测定结

果偏大。

试卷第5页,共6页

【拓展应用】

(4)为废物利用,兴趣小组打算用这包变质的干燥剂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再蒸发制取产品

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与变质前的氧化钙相比,变质后的氧化钙对产品氯化钙的产量没有

影响,其理由是o

13.航母舰体需要定期除锈维护,为实现对除锈废液(溶质主要成分为HC1、FeCb、其他杂

质忽略)的综合利用,需测定废液中HC1的质量分数,取200g废液样品,依次加入100g溶

质质量分数相同的NaOH溶液,过滤,称重,相关数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I'®*-w-----------*加入>1_

hoi)|gL-......一二I(MigAi~...........^~|//

、____X.、1、

⑼—

士成flitSIQ".疝祝管21”d

(1)第③次过滤后,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为—(用化学式表示)。

⑵所用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6页,共6页

1.D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

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棉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楠木造船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白土烧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A、取用块状固体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先将试管横放,用镶子把固体放在试

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图示操作错误;

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

部,用手拿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图示操作错误;

C、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示操作

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要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示操作错误;

故选:Co

3.C

【详解】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是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可用作气体肥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B、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则活性炭净水利用了活性炭

的吸附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燃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爆炸,家中燃气泄漏时,不能立即

打开排风扇,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燃气引爆,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则可用洗洁精能

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o

4.D

【详解】A、石油的分储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答案第1页,共6页

物理变化,故A说法正确;

B、睡吩(C4H4S)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x4+1x4+32=84,故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4个C、4个H、1个S、

12个0,反应后有4个C、4个H、10个0,则X中含有1个S和2个0,化学式为SO2,

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说法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x44):(2x18)=44:9,故

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5.D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甲醇

高温

和水,化学方程式是:3H2+CO2=CH.OH+H2O;

【详解】A、该反应中乙为氢气属于单质,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一定改变,该说法错

误;

B、甲为二氧化碳(CO2),相对分子质量为44,乙为氢气(H2),相对分子质量为2,丙为

甲醇(CH3OH),相对分子质量为32,丁为水(H2。),相对分子质量为18,其中相对分子

质量最大的是甲,该选项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为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3个氢分子,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分

子个数比为1:3,该选项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CEOH)和丁(H2O)的质量比为(12+1x4+16):

(1x2+16)=16:9,该选项正确;

故选D。

6.C

【详解】A、实验中,将二氧化碳气体倾倒入烧杯中,若观察到充空气的气球上浮,说明二

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将铁、银伸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说明铁的活动性大

于铜,银丝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银不如铜活泼,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铁、铜、银,故

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烧杯中溶液变浑浊(析出了氢氧化钙固体,其溶解度降

低),但不能确定是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也可能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

答案第2页,共6页

温度升高,故选项符合题意;

D、同一酒精灯同时加热铜片,根据熔化的快慢,可以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

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7.D

【分析】由于甲能与X反应生成气体,丙与X反应产生沉淀,而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能与硝酸钢反应生成碳酸钢沉淀,则X为碳酸钠、甲为稀盐酸、丙

为硝酸钏溶液、乙为氢氧化钠溶液。

【详解】A、由分析可知,无色溶液X为碳酸钠溶液,该选项推断合理;

B、甲为稀盐酸,该选项推理合理;

C、若无色溶液X是碳酸钠,则X与乙没有明显现象,乙是氢氧化钠溶液,该选项推断合

理;

D、若无色溶液X是硫酸镂,硫酸镂和稀盐酸不能生成沉淀,该选项推断错误。

故选D。

8.ACD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粉加入混合溶液中会先与硝酸银反应,再与硝酸铜反应,

图像中0〜b是锌与硝酸银反应,化学方程式Zn+2AgNO3=Zn(NC)3)2+2Ag,所以硝酸铜的质

量不变;b〜d是锌与硝酸铜反应,化学方程式Zn+Cu(NC>3)2=Zn(NO3)2+Cu。

【详解】A、a点代表锌与硝酸银还没有反应完,溶液中有新生成是硝酸锌和未反应完的硝

酸银,未参加反应的硝酸铜,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硝酸锌的总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硝酸

银,所以溶液质量减小,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b点正好锌将硝酸银反应完,溶液中应有生成的硝酸锌和未反应的硝酸铜,说法不正确,

不符合题意;

C、c点的硝酸铜溶液的质量未降为0,所以溶液颜色为蓝色,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d点代表硝酸铜也刚好反应完了,所以滤渣中有铜和银,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CDo

9.⑴不可

—■定条件

(2)温室CO2+2NH3=CO(W2)2+H2O

答案第3页,共6页

【详解】(1)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短时间内不能形成,属于不可

再生能源;

(2)大气中CO2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co2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定条件

CO2+2NH3=CO(W2)2+H2Qo

10.(1)109.0

⑵饱和

(3)2(FC时NaOH的溶解度远远大于Ca(OH)2的溶解度,能吸收更多的CO2气体

(4)AC

【详解】(1)由表中数据知,20。(2时NaOH的溶解度为109.0g。

(2)h时刻析出固体,说明溶液中再不能溶解该固体,此时为饱和溶液。

(3)2(TC时,NaOH的溶解度远远大于Ca(OH)2的溶解度,能吸收更多的CO2气体,故实

验中常用NaOH溶液吸收CO2Q

(4)A、物质的溶解性是根据在2(TC(室温)时的溶解度来划分的,溶解度大于10g,属

于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属于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g〜1g之间的,属于微溶物质;

小于0.01g的,属于难溶物质。根据表格数据知,常温下NaOH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

水,选项正确;

B、50。(2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29.0g,ti时129.0gNaOH固体完全溶解到100g水中,则溶

液的温度250。。t2时析出10g固体,溶质质量为119.0g,即t2为30。。选项错误;

C、室温2(TC时,氢氧化钠溶解度为109.0g,将129.0gNaOH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搅拌

后固体全部消失,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冷却到室温

20。(2时,析出的固体为氢氧化钠,此时溶液中氢氧化钠达到饱和,室温20。(2时,氢氧化钠

溶解度为109.0g,即10g水中最多溶解10.9g的氢氧化钠,理论上则11.55g固体样品中氢氧

化钙的质量为11.55g-0.5g-10.9g=0.15g,但是该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只有0.16g,10g水

中最多溶解0.016g氢氧化钙,故选项错误。

故选ACo

答案第4页,共6页

11.(1)-1

(2)防止盐酸和浓氨水反应,降低CaO2-8H2O产量

(3)防止过氧化氢受热分解

(4)氯化镂##NH4cl

(5)2CaO2+2H2O=2Ca(OH)2+O2T

【详解】(1)CaC>2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氧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

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贝U+2+2x=0,解得x=-l。

(2)盐酸能和浓氨水反应,则反应I中稀盐酸不能过量,防止消耗浓氨水,降低CaC)2・8H2O

产量。

(3)过氧化氢受热分解为水和氧气,则反应II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还要防止过氧化氢受热

分解。

(4)根据反应n可知,得到的副产品为氯化镀。

(5)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aO,+2H2O=2Ca(OH)2+O2T。

12.(1)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固体也可能是没有溶解的氢氧化钙

(2)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38:37:25

(3)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氢氧化钙、碳酸钙

(4)没有影响,是因为无论是否变质,最终钙元素完全转化到氯化钙中

【详解】(1)小组讨论后,同学们认为:“现象②”不足以证明样品中有碳酸钙,原因是氢

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固体也可能是没有溶解的氢氧化钙;

(2)实验后测得C装置增重0.9g,说明氢氧化钙分解生成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