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某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_第1页
2024年湖南某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_第2页
2024年湖南某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_第3页
2024年湖南某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_第4页
2024年湖南某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湖南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地球只有一岁(节选)®

①第三次物种大灭绝结束两小时后,中生代继之而来。首先登场的是槽齿龙和板龙。不过,要想称霸

地球,静候又一场大灭绝的“洗礼”。12月15日,地球迎来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这一回,适应不了新时

代的生物只能被淘汰出局,特别是那些古代大型裸子植物,几乎无一幸免。接下来的两天,现代蛙类、海

龟和咸水鳄这些现存的活化石登场,令人欢欣鼓舞。恐龙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它们非但没有

灭绝,割据三地。尽管爬行动物看似统治了这个时代,但内部却已经出现了分化。有一部分爬行动物悄然

变身,成了早期的哺乳动物,它们在大地上游走,为日后的霸权易主埋下了伏笔。但此时的哺乳动物只有

老鼠般大小,在狭缝中求生和挣扎。

②还有一部分爬行动物向往天空,于是,始祖鸟诞生了。随之而来的则是有羽毛的温血鸟类。12月

26日,恐龙家族的巨无霸霸王龙登场了,它们横行于大地。12月26日,恐龙全军覆没。一个主流说法是,

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了火山爆发,鸟类动物和哺乳动物“登基”,新生代展开了。12月28日,它们属于现

代鲸类,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哺乳动物。12月29日,后来,变成了今天的乳齿象。这个星球又成了大型

哺乳动物的乐园。

③灭绝,也不尽然都是坏事。一方面它迫使不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出局,另一方面也为躲过一劫的物种

争取到更好的生存空间和演化机会,最终令强者有担纲主演的机会。

④相比之下,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纵使再奋力向前追溯,人类起源也只能设到700万一300

万年前,只几个石头磨过”。若是按照人类文明史算,更是只有短短的几万年时间。也就是说,万物之灵

才披挂上阵。12月31日10时,人猿相揖别。人类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森林,始祖地猿出现,他们掌握了直

立行走的技能,就进入了人类发展的快车道。21时8分,人类第一次使用火,掌握火的使用方法无疑是既

酷炫又实用的技能。22时30分,海德堡人出现,北京人出现。额骨高突的北京人,拥有取用天然火和保

存火种的能力

⑤23时37分,尼安德特人登场。就脑容量而言,他们更胜智人,尼安德特人的一部分基因存留了下

来,延续至今。23时58分03秒,山顶洞人亮相。人类有了原始宗教,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23时58

分51秒,有了远古农业。23时59分05秒,人类进入了陶器时代,人类工具中出现了青铜器。在古埃及,

一座座金字塔拔地而起。文明时期开始,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23时59分36秒,人类开始使用

铁器。23时59分57秒,蒸汽机车上路。23时59分59秒,计算机问世,人类登上月球。

⑥严格意义上说,从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到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刻,万物之

逆旅也;光阴者,都不过是地球“一年”最后一分钟的一支短小插曲。

⑦或许,在整个宇宙演化的138亿年间,也曾有无数行星和地球一样,这些生命已到访过地球,却在

返乡之后走向了毁灭。人类及目前推测出的大约870万种地球生命,在这有限认知内,成了一棵绝无仅有

的“独苗”。然而,原因不外乎气候变迁、天灾突降。人类不曾经历前五次物种大灭绝,却有造成大灭绝

的能力,新篇即将翻开;未来何去何从,俯察品类之盛。”对自然怀有敬畏,牢记人性之本

(摘编自尹炜《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有删改)

【注】①地球迄今已存在46亿年,作者以一天代表1260万年,把地球历史浓缩成365天。经历了生命

的诞生与前三次大灭绝中物种的更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以后,部分爬行动物演变成了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三者轮流担任地球上的“霸主”。

B.人类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就成为了更高级别的生命,而且“人类的先驱”这一称号也由此而来。

C.人类在“一年”的最后“一小时”起源,若想在种族的竞争中胜出,仅凭脑容量的优势难以做到。

D.人类作为地球上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尽管是独一无二的,但也可能面临物种大灭绝的风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灭绝的影响要辩证看待,五次物种大灭绝让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巨大冲击,却也形成了地球生物演化新

格局。

B.“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在文中指的是人与猿开始产生区别,是因为人类会打磨石头和制造

使用工具。

C.我们只能将大型物种当成时间线上的主角去看待,却不能说清演变的具体过程,生命的起源仍是未解

之谜。

D.人类有造成大灭绝的能力,要对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与自身负责,怀揣对自然的敬畏

(3)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分析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文明这一现象,设想到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其他行星也许有智慧生命的踪迹,

运用了发散思维。

B.本文采用假设的方式浓缩了地球的生命历程,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获得了对地球生命的诞生与发

展的相关知识的了解。

C.本文用语精准,如“几乎无一幸免”中的“几乎”重在强调“全被淘汰出局”,“看似统治了这个时代”

中的“看似”含有否定意味。

D.文章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地球上生命的演变过程,这不但使文章条理清晰,而且兼顾了读者的认知

习惯与阅读体验。

(4)结合第④段中“人类使用火”的相关表述,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物证与环境关联可信度

经过构建的火塘(凹坑、围石),最好与烧骨、确凿的证据:人类有控制用火的意图明确,可一锤定音。

烧石、烧土等共生。

在不会生长树木的洞穴内出现原地埋藏的木基本可信的证据:人类用火的可信度较高,一般会被采

炭、灰烬。信。

在单一地层单位出现烧骨、烧石与石制品等人指向性证据:表明人类用火的可能性,但不十分确定。

类遗存共生的现象,但相互关系并不十分明确。

烧过的材料散布在沉积物中,缺乏与人类遗物无法确定的证据:发生过火烧现象,但无法证明是人类

直接的共生关系。有意识用火的结果。

A.人类取用或使用天然火有遗迹作证,在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上文化层发现具有结构的火塘遗迹,可归

入人类控制用火用于取暖、熟食等意图的确凿证据。

B.在遗址地层发现黑褐色的斑块、条带,并且成层,经分析这些褐色物质的成分是铁、镒、煤炭

C.在地层内大量集中分布的木质灰烬,烧结的土块和烧石,燃烧物与相关遗迹集中、有序分布

D.在人类遗址中发现一些断口处表层颜色呈黑褐色的碎骨,从而推断人类掌握了使用火来做熟食的技

能,不能判定为指向性证据。

(5)第⑤段中出现了大量以“秒”为单位的时间词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7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水间

金仁顺

①初听“仙岩”“瓯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越品越觉得有意思,有意味。瓯海是小海,一

小块海,配着仙岩,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梅雨潭,没有龙,写的就是梅雨潭。

②我们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

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己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越州卓

儿用情吧。

③仙岩在瓯海,或说在温州,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

安。

④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

水,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40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⑤谢安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跳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

看一眼捷报,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谢安名垂千古。

⑥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泗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聪慧过人,家底丰足,喜好纵情山

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屐”。

⑦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大张旗鼓,

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恋,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

能总想超越谢安,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

念念,争强好胜,恃才傲物,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

转迥,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

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

⑧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

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

不相遇”。谢安40多岁出仕;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落实

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是两不辜负,互相成

全。

⑨这次在圣寿禅寺,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来到温州,第二年

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

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

⑩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

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笃志苦行,皈依自心,为世人景仰赞叹。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

倘若山水能言

⑪弘一法师有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安与山水的缘分,在《兰亭集序》中表现为他与当时名士共赏永嘉春色,吟诗弄文

B.文章再现了谢安听闻泗水之战获胜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将谢安的举重若轻写得活灵活现。

C.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徜徉永嘉山水,用诗句描写永嘉山水的特色,连细微草木小景都被摄入笔端。

D.文章最后引用的弘一法师的言论,既体现了法师的思考,也抒发了作者此次山水之行的感悟。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处地名,照应了标题,同时也提示了文章主体内容的地理空间。

B.朱自清在《绿》中,已细致描写了梅雨潭的风景,因此作者对仙岩、瓯海的美景不再关注。

C.文章集描写、抒情、叙述、议论于一体,表达方式多样,文本内容既丰富生动又理性深刻。

D.文中包含大量的文史知识,又穿插了丰富的诗文名句,呈现出意趣盎然又典雅隽永的特点。

(3)文章第⑧段结尾说“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4)文学作品中常说“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本文为什么却要“就说点儿闲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

详矣。至于采经摭传,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论大道则先黄

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

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节选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二:盖三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①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

求督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磕索隐,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

匹TO*o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②。逮《史》《汉》继作,

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

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可胜纪哉!故曰

“废兴,时也。穷达,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P皆,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扬名于后世者乎!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鉴识》)

【注】①孔宣:孔子。②二传:《公羊传》《谷梁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1分

班氏式遵A曩例B殊合C事宜D岂谓E虽浚发于巧F心G反受嗤于拙H目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文中指叙说,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序”意思不相同。

B.所蔽,文中指短处,其中“蔽”与成语“一言以蔽之”中的“蔽”意思不相同。

C.质,文中指质朴,与《〈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的“质”意思不同。

D.三王,在文中专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史记》的历史是非观和圣人大不相同,他不认同司马迁有关黄老之学等的观点。

B.刘向、扬雄对《史记》的评价与班固有所不同,他们高度肯定了司马迁的“良史之材”。

C.刘知几认为研究历史不必关注隐微之处,而要探求深远的事理,这样才能明辨利害得失。

D.刘知几将史书能否流传与人的命运好坏类比,具有一定的唯心色彩,可见其历史局限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②欲求锋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

(5)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找出刘知几得出这个观点的事实依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赠徐干①(节选)

曹植

文昌②郁云兴,迎风高中天③。春鸠鸣飞栋,流森④激根轩。

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薇蕾弗充虚,皮褐犹不全。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

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亮⑤怀巧燔⑥美,积久德逾宣。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

【注】①徐干(170—217):“建安七子”之一,一生坎坷不遇,号曰中天之台。④森:同“飙。暴风,

实在。⑥巧璘:美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运用夸张笔法描绘了邺都宫观之巍峨壮丽,以此反衬了下文徐干处境的困窘。

B.“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写徐干的顾影自怜,为自己衣食不周的贫贱生活而感伤。

C.“无晚岁”“多丰年”“巧蟠美”比喻人才最终不会被埋没,时间愈久则美德愈显著。

D.诗歌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层层有序而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2)诗中运用和氏璧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写诗人借酒浇愁,结果愁上

加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2)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将华山、黄河作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

(3)古人的夜晚星星满天,他们的诗文中常常出现“二十八星宿”,诸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8分)

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嗅觉是人体最早形成的感官之一。鼻子像一个高度灵敏的检测器,通过数以百万计的嗅觉神经,我们

能够感知和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结构特性的气味分子。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模仿人类嗅觉感知的人工智能(AI)嗅觉识别技术得到快速发展。①AI能否“闻

到"气味?②AI“闻到”气味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根据分子结构来寻求谜底的“猜谜游戏”。③气味来源于

特定结构的分子,④这些分子就像一个个的“信使”,⑤携带着气味的信号。⑥此外,关键在于辨析分子

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AI依赖于一个庞大且被精细整理过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被视为一本高级的“气

味分子翻译词典”,其中详尽地列出了己知分子结构与其相应气味之间的联系。每一种分子与气味的关联

都被细致地记录与归档。当面临一个新分子的气味预测任务时,寻找与新分子结构相近的已知分子,并从

中推测可能的气味属性。

尽管AI在嗅觉科技方面展示出了令人瞩目的潜能,并己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其尚未

全面超越人类。两者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我们有理由期待AI在嗅觉方面将会实现更多的突破。

(1)文中第二段画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AI嗅觉识别技术主要是从数据库中寻找与新分子结构相近的已知分子,从而推测可能的气味属性。

请根据材料,写出此工作原理的两个前提条件。

条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12分)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

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

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

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一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

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

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

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还听见一阵喧闹,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

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1)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然才是最神奇的灵感宝库。

B.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

C.有些事不要强求,应该顺其自然。

D.他是第一次上台演出,不过,演得还挺自然的。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和括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互换不妥。请结合朗读要求和上下文

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我们不单是靠物质活着”,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在野外拾到一块石头,觉得形状奇异,颜色温润,不禁掩嘴笑出声来:“这根本不是玉石,和

瓦片没什么区别。”主人听了很生气,依然珍惜不已。

以上寓言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湖南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地球只有一岁(节选)①

①第三次物种大灭绝结束两小时后,中生代继之而来。首先登场的是槽齿龙和板龙。不过,要想称霸

地球,静候又一场大灭绝的“洗礼”。12月15日,地球迎来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这一回,适应不了新时

代的生物只能被淘汰出局,特别是那些古代大型裸子植物,几乎无一幸免。接下来的两天,现代蛙类、海

龟和咸水鳄这些现存的活化石登场,令人欢欣鼓舞。恐龙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它们非但没有

灭绝,割据三地。尽管爬行动物看似统治了这个时代,但内部却已经出现了分化。有一部分爬行动物悄然

变身,成了早期的哺乳动物,它们在大地上游走,为日后的霸权易主埋下了伏笔。但此时的哺乳动物只有

老鼠般大小,在狭缝中求生和挣扎。

②还有一部分爬行动物向往天空,于是,始祖鸟诞生了。随之而来的则是有羽毛的温血鸟类。12月

26H,恐龙家族的巨无霸霸王龙登场了,它们横行于大地。12月26日,恐龙全军覆没。一个主流说法是,

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了火山爆发,鸟类动物和哺乳动物“登基”,新生代展开了。12月28日,它们属于现

代鲸类,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哺乳动物。12月29日,后来,变成了今天的乳齿象。这个星球又成了大型

哺乳动物的乐园。

③灭绝,也不尽然都是坏事。一方面它迫使不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出局,另一方面也为躲过一劫的物种

争取到更好的生存空间和演化机会,最终令强者有担纲主演的机会。

④相比之下,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纵使再奋力向前追溯,人类起源也只能设到700万一300

万年前,只几个石头磨过”。若是按照人类文明史算,更是只有短短的几万年时间。也就是说,万物之灵

才披挂上阵。12月31日10时,人猿相揖别。人类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森林,始祖地猿出现,他们掌握了直

立行走的技能,就进入了人类发展的快车道。21时8分,人类第一次使用火,掌握火的使用方法无疑是既

酷炫又实用的技能。22时30分,海德堡人出现,北京人出现。额骨高突的北京人,拥有取用天然火和保

存火种的能力

⑤23时37分,尼安德特人登场。就脑容量而言,他们更胜智人,尼安德特人的一部分基因存留了下

来,延续至今。23时58分03秒,山顶洞人亮相。人类有了原始宗教,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23时58

分51秒,有了远古农业。23时59分05秒,人类进入了陶器时代,人类工具中出现了青铜器。在古埃及,

一座座金字塔拔地而起。文明时期开始,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23时59分36秒,人类开始使用

铁器。23时59分57秒,蒸汽机车上路。23时59分59秒,计算机问世,人类登上月球。

⑥严格意义上说,从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到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刻,万物之

逆旅也;光阴者,都不过是地球“一年”最后一分钟的一支短小插曲。

⑦或许,在整个宇宙演化的138亿年间,也曾有无数行星和地球一样,这些生命已到访过地球,却在

返乡之后走向了毁灭。人类及目前推测出的大约870万种地球生命,在这有限认知内,成了一棵绝无仅有

的“独苗”。然而,原因不外乎气候变迁、天灾突降。人类不曾经历前五次物种大灭绝,却有造成大灭绝

的能力,新篇即将翻开;未来何去何从,俯察品类之盛。”对自然怀有敬畏,牢记人性之本

(摘编自尹炜《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有删改)

【注】①地球迄今已存在46亿年,作者以一天代表1260万年,把地球历史浓缩成365天。经历了生命

的诞生与前三次大灭绝中物种的更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以后,部分爬行动物演变成了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三者轮流担任地球上的“霸主”。

B.人类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就成为了更高级别的生命,而且“人类的先驱”这一称号也由此而来。

C.人类在“一年”的最后“一小时”起源,若想在种族的竞争中胜出,仅凭脑容量的优势难以做到。

D.人类作为地球上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尽管是独一无二的,但也可能面临物种大灭绝的风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灭绝的影响要辩证看待,五次物种大灭绝让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巨大冲击,却也形成了地球生物演化新

格局。

B.“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在文中指的是人与猿开始产生区别,是因为人类会打磨石头和制造

使用工具。

C.我们只能将大型物种当成时间线上的主角去看待,却不能说清演变的具体过程,生命的起源仍是未解

之谜。

D.人类有造成大灭绝的能力,要对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与自身负责,怀揣对自然的敬畏

(3)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分析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由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文明这一现象,设想到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其他行星也许有智慧生命的踪迹,

运用了发散思维。

B.本文采用假设的方式浓缩了地球的生命历程,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获得了对地球生命的诞生与发

展的相关知识的了解。

C.本文用语精准,如“几乎无一幸免”中的“几乎”重在强调“全被淘汰出局”,“看似统治了这个时代”

中的“看似”含有否定意味。

D.文章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地球上生命的演变过程,这不但使文章条理清晰,而且兼顾了读者的认知

习惯与阅读体验。

(4)结合第④段中“人类使用火”的相关表述,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B

物证与环境关联可信度

经过构建的火塘(凹坑、围石),最好与烧骨、确凿的证据:人类有控制用火的意图明确,可一锤定音。

烧石、烧土等共生。

在不会生长树木的洞穴内出现原地埋藏的木基本可信的证据:人类用火的可信度较高,一般会被采

炭、灰烬。

在单一地层单位出现烧骨、烧石与石制品等人指向性证据:表明人类用火的可能性,但不十分确定。

类遗存共生的现象,但相互关系并不十分明确。

烧过的材料散布在沉积物中,缺乏与人类遗物无法确定的证据:发生过火烧现象,但无法证明是人类

直接的共生关系。有意识用火的结果。

A.人类取用或使用天然火有遗迹作证,在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上文化层发现具有结构的火塘遗迹,可归

入人类控制用火用于取暖、熟食等意图的确凿证据。

B.在遗址地层发现黑褐色的斑块、条带,并且成层,经分析这些褐色物质的成分是铁、镒、煤炭

C.在地层内大量集中分布的木质灰烬,烧结的土块和烧石,燃烧物与相关遗迹集中、有序分布

D.在人类遗址中发现一些断口处表层颜色呈黑褐色的碎骨,从而推断人类掌握了使用火来做熟食的技

能,不能判定为指向性证据。

(5)第⑤段中出现了大量以“秒”为单位的时间词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答】(1)A.无中生有,“三者轮流担任地球上的‘霸主于文无据。

B.根据原文可知“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是“人成为更高级别的生命”的必要条件,而选项“人类掌握

了使用火的技能就成为了更高级别的生命”为充分条件。

C.由“人类起源也只能设到700万―300万年前”“12月31日10时,人猿相揖别”以及注释中“作者

以一天代表1260万年”。

故选:D。

(2)C.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生命的起源仍有很多谜题。

故选:Co

(3)C.“‘几乎‘重在强调'全被淘汰出局理解有误,“几乎”是“十分接近。“‘看似’含有否定意

味”属过度推测,但是统治这个时代的确实还是爬行动物。

故选:Co

(4)B.“褐色物质的成分是铁、锅、煤炭”缺乏与人类遗物直接的共生关系、黑褐的疑似经历过高温

烧烤的物质,而应该做进一步观察和燃烧及成分分析。

故选:B»

(5)①大量以“秒”为单位的时间词语,如“23时58分03秒”“23时58分51秒”“23时59分05

秒”“23时59分15秒”等,能增强说服力。

②这些时间都有纪念意义,如标志着“山顶洞人亮相”“进入陶器时代”“青铜器”“蒸汽机时代”等,

标志着人类发展的速度极快。

③本文的标题是“假如地球只有一岁”,根据文中“严格意义上说,再到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刻。'天地者;

光阴者。'人类灿烂辉煌的文明,用“秒”与“一岁”相照应。

答案:

(1)D

(2)C

(3)C

(4)B

(5)①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依据一天代表1260万年的时间比例。

②以“秒”为单位,标识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③紧扣标题“假如地球只有一岁”,强调人类灿烂辉煌的文明,引发读者对人类行为与未来命运的深刻

反思。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0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水间

金仁顺

①初听“仙岩”“瓯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越品越觉得有意思,有意味。瓯海是小海,一

小块海,配着仙岩,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梅雨潭,没有龙,写的就是梅雨潭。

②我们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

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感鬼卓

儿用话吧。

③仙岩在瓯海,或说在温州,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

安。

④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

水,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40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⑤谢安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泗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

看一眼捷报,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谢安名垂千古。

⑥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泗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聪慧过人,家底丰足,喜好纵情山

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屐”。

⑦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大张旗鼓,

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恋,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

能总想超越谢安,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

念念,争强好胜,恃才傲物,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

转迥,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

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

⑧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

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

不相遇”。谢安40多岁出仕;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落实

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是两不辜负,互相成

全。

⑨这次在圣寿禅寺,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来到温州,第二年

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

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

⑩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

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笃志苦行,皈依自心,为世人景仰赞叹。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

倘若山水能言

⑪弘一法师有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谢安与山水的缘分,在《兰亭集序》中表现为他与当时名士共赏永嘉春色,吟诗弄文

B.文章再现了谢安听闻泗水之战获胜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将谢安的举重若轻写得活灵活现。

C.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徜徉永嘉山水,用诗句描写永嘉山水的特色,连细微草木小景都被摄入笔端。

D.文章最后引用的弘一法师的言论,既体现了法师的思考,也抒发了作者此次山水之行的感悟。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处地名,照应了标题,同时也提示了文章主体内容的地理空间。

B.朱自清在《绿》中,已细致描写了梅雨潭的风景,因此作者对仙岩、瓯海的美景不再关注。

C.文章集描写、抒情、叙述、议论于一体,表达方式多样,文本内容既丰富生动又理性深刻。

D.文中包含大量的文史知识,又穿插了丰富的诗文名句,呈现出意趣盎然又典雅隽永的特点。

(3)文章第⑧段结尾说“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4)文学作品中常说“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本文为什么却要“就说点儿闲话”

【解答】(1)A.“共赏永嘉春色”有误,兰亭集会是在“会稽山阴”。

故选Ao

(2)B.“作者对仙岩,结合文中“我们能描述的。既然有景道不得。

故选B。

(3)①结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知,使庐山瀑布闻名天下、瀑

布的磅礴也成就了李白的诗名。

②结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可知,描写了泰山的雄伟,

使泰山更深入人心。

(4)①结合“我们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我们也是写作

的人,我们能描述的,本文题为“山水间”,而是要表现由山水引发的文化思考。

②结合“仙岩在瓯海,或说在温州。永嘉太守中,提起谢灵运,文本所言“闲话”为叙述与山水密切关

联的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对山水禅意的领悟,紧扣中心。

答案:

(1)A

(2)B

(3)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用夸张等手法描写了香炉峰的美丽和庐山瀑布的雄奇,使庐山瀑布闻名

天下、瀑布的磅礴也成就了李白的诗名。

②杜甫的《望岳》抒写了望岳的所见所想,描写了泰山的雄伟,使泰山更深入人心。

(4)①本文题为“山水间”,但作者意不在描写景物,写法颇有新意。

②文本所言“闲话”为叙述与山水密切关联的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分析了他们与山水的缘分。闲

话不闲,富有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

详矣。至于采经摭传,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论大道则先黄

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解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

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愿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节选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二:盖三壬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①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

求督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质索隐,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

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久逮《史》《汉》继作,

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

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可胜纪哉!故曰

“废兴,时也。穷达,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P皆,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扬名于后世者乎!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鉴识》)

【注】①孔宣:孔子。②二传:《公羊传》《谷梁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1分

班氏式遵A曩例B殊合C事宜D岂谓E虽浚发于巧F心G反受嗤于拙H目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序,文中指叙说,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序”意思不相同。

B.所蔽,文中指短处,其中“蔽”与成语“一言以蔽之”中的“蔽”意思不相同。

C.质,文中指质朴,与《〈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的“质”意思不同。

D.三王,在文中专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班固认为《史记》的历史是非观和圣人大不相同,他不认同司马迁有关黄老之学等的观点。

B.刘向、扬雄对《史记》的评价与班固有所不同,他们高度肯定了司马迁的“良史之材”。

C.刘知几认为研究历史不必关注隐微之处,而要探求深远的事理,这样才能明辨利害得失。

D.刘知几将史书能否流传与人的命运好坏类比,具有一定的唯心色彩,可见其历史局限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②欲求铿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

(5)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找出刘知几得出这个观点的事实依据。

【解答】(1)句意:班固遵循过去的惯例,非常合适恰当,反而要受到见识浅薄的人讥笑?

“班氏式遵曩例"中“曩例”作宾语,故在“曩例”后断开,故在“岂”前断开,故在“于巧心”后断

开。

故选BDG»

(2)C.“意思不同”错。两个“质”都是“质朴”的意思。/质朴胜过了文饰。

故选C。

(3)C.“不必关注隐微之处”错误,据原文“学者苟不能探膜索隐,乌足以辨其利害,刘知几认为学

者如果不能窥探求索它的幽深隐微之处,怎么能够辨别它们的利害得失。。

故选C。

(4)①“核",真实,虚假赞美,掩饰丑恶译文: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掩饰丑恶。

②“钱”,评价;“核”,考查;“其……乎”。译文:要想求得评价核验恰如其分!

(5)由“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其唯千载一遇乎”可知。

事实依据:由“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魏,竟不列于学官,而盛推二传”可知,但经历汉,儒者

也不尊崇,踵武相承,既甲班而乙马,又劣固而优迁,虽互有修短,而大抵同风,《汉书》继承《史记》

的风格;由“若乃《老经》撰于周日,遭文,值嵇,扬名于后世者乎”可知,才得以扬名于世。

答案:

(1)BDG

(2)C

(3)C

(4)①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所以称作实录。

②要想求得评价核验恰如其分,大概千年才能遇到一次吧!

(5)观点:评论者的鉴识会影响史书命运。

事实依据:①《左传》是三传中最优者,但经历汉,儒者也不尊崇,二者却因评论者见识不一而褒贬不

同,才得以扬名于世。

参考译文:

材料—•:

司马迁根据《左氏春秋》《国语》,陈述《楚汉春秋》的史实,截止于天汉年间、汉时期的历史十分详

尽、拾取经传,有许多地方粗疏简略。还有他涉猎的范围广博,驰骋于古今上下几千年之间。再有他的是

非观和圣人非常不同,而以六经为辅,则贬退隐士而推举奸雄,则崇尚权势财利,这些是他的短处,从刘

向到扬雄,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明辨而不华丽,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不做虚假的赞美,所以称

作实录。

材料二:

三王受到诽谤;五霸享有名望。这就是事物有一定的标准,要想求得评价核验恰如其分!何况作为文

献的史传,学者如果不能窥探求索它的幽深隐微之处,怎么能够辨别它们的利害得失。看看《左传》这部

书,而在汉,竟然不列入学官,而极力推崇《公羊传》《谷梁传》,前后相承,已经称班固第一司马迁第二,

又贬低班固而褒扬司马迁,虽然互有长短,但它们大抵上风格相同。班固遵循过去的惯例,难道说虽然是

费尽神思创造出来的著作?

人的废弃兴起。人的困窘显贵。而史书的命运。至于老子《道德经》撰著于周代,遇到汉文帝,碰上

嵇康。像这一类的遭遇!所以说“废弃兴起;困窘显贵。假使当时没有识宝的人,就像《论衡》没有遇到

蔡伯P皆,这些书就将会烟消火灭,哪里还有埋没而不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赠徐干①(节选)

曹植

文昌②郁云兴,迎风高中天③。春鸠鸣飞栋,流淼④激根轩。

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薇蕾弗充虚,皮褐犹不全。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

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亮®怀巧燔⑥美,积久德逾宣。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

【注】①徐干(170—217):“建安七子”之一,一生坎坷不遇,号日中天之台。④淼:同“飙”,暴风,

实在。⑥巧璘:美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开头四句运用夸张笔法描绘了邺都宫观之巍峨壮丽,以此反衬了下文徐干处境的困窘。

B.“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写徐干的顾影自怜,为自己衣食不周的贫贱生活而感伤。

C.“无晚岁”“多丰年”“巧燔美”比喻人才最终不会被埋没,时间愈久则美德愈显著。

D.诗歌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层层有序而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2)诗中运用和氏璧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B.并非徐干顾影自怜,而是诗人想起徐干居住在茅屋、同情。

故选B。

(2)“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中,指壁玉。“和氏”,古代能识宝玉的人。这里比喻自己,前两句用

和氏献璧典,表示自己援引无力的歉意,自己无力是因为无权,故“知己谁不然”微露愤激。

答案:

(1)B

(2)①以卞和献璧的典故为喻,将徐干比作“宝璧”。②将自己比作和氏、自责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写诗人借酒浇愁,

结果愁上加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2)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将华山、黄河作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然后践华为

城,因河为池

(3)古人的夜晚星星满天,他们的诗文中常常出现“二十八星宿”,诸如“人生不相见,动如参

与商

【解答】故答案为:

(1)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重点字:酌)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重点字:践)

(3)示例一: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重点字:参

示例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字:徘

示例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重点字: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8分)

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嗅觉是人体最早形成的感官之一。鼻子像一个高度灵敏的检测器,通过数以百万计的嗅觉神经,我们

能够感知和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结构特性的气味分子。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模仿人类嗅觉感知的人工智能(AD嗅觉识别技术得到快速发展。①A[能否“闻

到"气味?②AI“闻到”气味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根据分子结构来寻求谜底的“猜谜游戏”。③气味来源于

特定结构的分子,④这些分子就像一个个的“信使”,⑤携带着气味的信号。⑥此外,关键在于辨析分子

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AI依赖于一个庞大且被精细整理过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被视为一本高级的“气

味分子翻译词典”,其中详尽地列出了己知分子结构与其相应气味之间的联系。每一种分子与气味的关联

都被细致地记录与归档。当面临一个新分子的气味预测任务时,寻找与新分子结构相近的已知分子,并从

中推测可能的气味属性。

尽管AI在嗅觉科技方面展示出了令人瞩目的潜能,并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其尚未

全面超越人类。两者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我们有理由期待AI在嗅觉方面将会实现更多的突破。

(1)文中第二段画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AI嗅觉识别技术主要是从数据库中寻找与新分子结构相近的已知分子,从而推测可能的气味属性。

请根据材料,写出此工作原理的两个前提条件。

条件一:不同气味分子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

条件二:有一个庞大的被精细整理过的“气味分子”数据库。

【解答】(1)①“能否”与后文的回答不搭配,应改为“如何”或“怎样”。

⑥“此外”表示另说内容,此处与前文为因果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