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心理调节探索_第1页
记者的心理调节探索_第2页
记者的心理调节探索_第3页
记者的心理调节探索_第4页
记者的心理调节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记者的心理调节探索【摘要】记者是很有挑战性的职业,素质要求高,工作压力大,他们面临很多心理调控问题,既要调控别人又要调控自己。在对记者工作特点认识的基础上,本文从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记者心理的自我调控和外部调控三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记者心理调控

新闻活动中,记者至关重要,通过采访、写作和发稿,记者把采集到的信息传播给更广泛的人群,从而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对信息渴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无论从信息传播的信源、信道、信宿三大要素看还是当今从报纸、电视、网络三大媒介看,无不包含着记者不可或缺的作用,故有人把记者称为“社会活动家”。

记者承担了新闻传播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人们自然对其职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有限的个体能力承载着人们不断攀升的期望,这对记者素质是个巨大的考验,也是记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记者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是多方面的,紧张的工作既要求“质”,又要保“量”,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工作压力大,如长期紧绷的弦,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记者的活动首要的是采访活动,本文所指的心理调控既包括记者的自我心理调控,也包括记者对其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前者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最佳工作状态,后者是为了获取最佳采访效果,说到底都是为了获取最有效的信息资源,实现工作目标。

1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

采访是记者最重要的活动,获取素材是新闻报道的第一步,记者的采访活动就如开采矿石,要取得“富矿”,让采访对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供给记者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新闻创作才有坚实的素材基础。因此,记者要打开被采访者的话匣子,善于“牵着”采访对象“鼻子走”,巧于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让对方像老朋友一样愿意向记者介绍他所知道的情况。

采访可以视为记者与采访对象相互感应的心理过程,采访对象对记者的反应,有积极的、符合意愿的,也有消极的、不符合意愿的,记者如何应对来自采访对象的消极反应,并迅速进行调控,矫正和消除对方的消极反应,是保证采访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作为一种交际活动,采访必须讲究艺术,进行心理调控,才能深入采访对象内心,深入了解新闻事实,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1.1记者在采访前必须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有尽可能多的了解

采访是针对其他人的活动,特别在对人物的采访中,事先了解显得尤其重要。记者在事前要花时间去搜集将要采访对象的资料,有针对性地创设采访的问题。有了基础,采访过程中就很容易拉近双方距离,消除对方的紧张、疑惑、陌生感等消极反应,从共同的已知话题入手,展开讨论或进行问答就很容易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对做过一次卓有成效的专访,她后来告诉别人,在访问前,她看了好几公斤的关于的材料,如此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了解采访对象,做“够格的采访者”。与此相反,有位年轻记者去采访老作家叶圣陶,叶老本想对他一吐为快,但是采访刚开始,该记者就问:“您是哪里人,今年多大年纪?”年已八旬的叶老顿时烦躁起来,觉得很悲哀,这种问题的答案很随便就能了解到,他不想为一位什么也不懂的人浪费时间,很客气地拒绝了采访,送记者出门。我们没有理由批评叶老脾气,更不能说他“耍大牌”,而只能批评那位记者的无知和冒失。在当今社会日趋浮躁的氛围中,提倡“采访十分钟,准备十天功”的精神尤其显得重要,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个朴素的道理,对记者更加必要。

1.2平等尊重,诚以待人,创设轻松友好的采访情境

由于记者的特殊地位,占有一定的话语权,拥有隐形的力量去影响他人、影响甚至改变大局。在美国,新闻舆论被视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这种地位容易让一些记者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对采访对象不能平等尊重对待,因此引起对方的反感,当然也就无法获得有效信息。所以,记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有对记者职业的合理定位,自己也是社会服务者,接受采访是别人对记者工作的支持与尊重,要与被采访者搞好关系,尊重对方,以真诚换真诚,倡导交流中的情感和情感中的交流,有了亲近感,采访也就成功了一半。

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交流环境,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记者要尊重对方的意愿,不能强人所难。刘备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在约定采访时,记者往往也要有这种精神,热切而不缺少真诚,是可以打开别人心扉的。记者要主动说明自己身份,注重礼节,从衣着相貌到言谈举止,处处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尽力给对方一种亲近感。良好的形象、恰当的礼仪是采访活动的“通行证”,被采访者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容易建立与记者合作的基础。例如衣着,一个有经验的记者要善于“包装”自己,采访对象不同,仪容仪表大有讲究,有些要庄重,有些要朴素,有些要体现活力,衣着的不合时宜,会刺激对方的视觉,甚至引起反感。试想一个记者西装革履地去采访一个在田间劳动的农民或在车间忙乎的工人师傅,显然就不合适。但是换一个场景,去采访官员或外宾,则西装革履更为合适。外表并不一定要赢得对方的赞许,但至少不使对方产生不利于采访的情绪。再如采访环境的选择一定要合适,一般应客随主便,到被采访者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去了解情况和开展采访,容易消除各种干扰因素。如采访农民在农家小院或田间地头,采访工人在车间、工地,采访官员一般选择办公室或会客厅,采访学者在书房等,就是这个道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紧密关注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和各种需要,及时调整采访的进程。交流中,双方都会通过对方的神情捕捉某种信息,也会有意无意地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记者要善于掌握捕捉、传递信息的主动权,对对方情绪作出及时的反应,趋利避害进行调控,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这也是对对方尊重的表现。

1.3要锤炼交流技巧、研究谈话规律、掌握提问艺术

采访主要通过谈话进行,善于提问是记者最需要掌握的艺术。除了事先设计好问题外,在真正的采访过程中,要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修正、创设新的问题。采访应该有个好的开场白,让对方对采访时间有个概念,记者要尽力缩短采访时间,至少应控制在预定时间内,除非对方主动要求多谈,否则不宜延长时间。提问要用简短、具体、容易理解的语句,充分考虑对方的回答能力,每个问题要让对方有时间考虑,避免进行争论或记者自顾自说;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采访对象的话题偏离了采访主题,没完没了谈那些与采访无关的事,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礼貌地打断对方,把话题巧妙地引回正题。

被采访者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常会有紧张情绪,容易以一种谨慎、被动的姿态接受采访,体现在谈话中,往往会答非所问、避重就轻,因此,记者与之交谈时,亲切自然的语调、恰如其分的语气、有礼有节有内容的语言、启发诱导的提示方式等能迅速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记者提问时,多用平等商讨性的祈使句为佳,如“请您谈谈……好吗”等,这样能缓和对方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使采访在积极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如果使用生硬、尖锐、粗暴的语气、音调,甚至像审问犯人般提问,就很难让对方敞开心扉,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还有,记者的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信口开河会大大影响采访对象的配合,记者也要避免过多重复或解释并不深奥的问题,要相信对方的理解和判断力,少说多记,切忌反客为主。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始终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新闻敏感性,不能先显示出疲态,往往捕捉不到后面有用的信息,而且打击了对方的谈兴,会不再愿意继续话题。

采访中要避免一开始就提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尽量采用采访对象喜欢或者熟悉的话题或表达方式提问,由简入难,层层推进。当谈起一些问题而自己又不熟悉的时候后,不要怕向对方请教,这更容易拉近双方距离。

采访要深入地挖掘内容,追问必不可少,但一定要注意避免尖锐泼辣的提问方式,要刚柔相济、彬彬有礼而绵里藏针,这在对那些反感于记者采访而又拒之不能、欲少谈不谈或转换话题掩盖事实的对象进行采访时尤其重要。但有一点必须把握住,那就是采访效果的获得总是需要双方的密切配合,提问尽管尖锐,但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不能损害现场气氛,否则对方就不会接受采访了。曾有一日本记者1983年赴中东采访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当时巴解组织因以色列的入侵而严重受挫,尽管在转移中,阿拉法特还是很友好地接待了他,可采访中该记者突然问道:“你为什么不穿军装,不戴头巾,是不是与当前的形势有关?”这种提问顿时激怒了阿拉法特,两名巴解组织战士当即夺下记者的相机,没收了胶卷并将他驱逐出去。日本记者或许本身并没有嘲弄的意思,只是语言不当,伤害了阿拉法特。从这一失败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作为记者应该对自己的语言严格把关,三思而后言。

综而言之,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包含在采访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之中,一个记者必须要细心,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揣摩采访对象——可能是任何人的心理,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尤其是采访心理学,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既要把握规律又要随机应变,主观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气质、道德品质和应变能力,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合适的情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活跃采访气氛,通过积极的心理调控活动克服采访对象的消极反应,将自己的个性、思维、情感与采访对象的思维、情感水乳交融起来,保证采访活动顺利进行。

2记者的自我心理调控

除了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外,记者的职业特点、工作压力对记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职业认同、自我定位、来自上下的压力、各种关系的处理等,都容易导致记者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记者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势必对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记者要面临哪些压力呢?台湾学者郑占铭归纳了社会功利主义、人际关系、迎合市场需求、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等九个方面。此外,还有其他压力,如社会与群众的期望压力,工作条件有限的压力等;虽然我国新闻监督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记者在报道、揭露社会不正之风和阴暗面的过程中,常常面临重重压力,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而深入危险斗争一线的记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面临这些压力和危险,需要记者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记者自杀的消息也有所闻,至于辞职转行的更是数不胜数。听过一个曾经是记者的自述,他曾任职于南方某大报两年,收入还可以,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后来还是选择了离开。他说自己跑社会新闻,时常接触各种纠纷、事故现场、弱势群体的呼号等,看多听多了,心里颇是愁苦,总“硬”不下心对很多事情熟视无睹而只是为“做”新闻而写。有些人奉记者为救星,求告呼吁,记者往往无能为力;有些人却视记者为草芥,冷嘲热讽甚至无理相向,记者往往也无能为力。

心理学认为,个体如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工作而得不到缓解,或压力过于强烈而超出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会破坏人的身心平衡,影响工作与学习,损害身心健康。记者要训练自己,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提高承受力。

首先,要对压力、压力源有正确的分析和认识,了解压力对个体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压力未必就是坏事,有些压力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分析,区分不同性质的压力,生活的、工作的还是其他方面的?短期的还是长期存在的?自己能解决的还是不能解决的?等等,然后对症下药。例如,有些记者尤其是新记者在采访重大事件或大人物时会不由自主精神紧张,一方面是兴奋,一方面又怕完不成任务。这其实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表现,可以采用以下办法进行调节,一是以报社、群众的名义进行采访,而自己只是个代表而已,增强自信,消除落差感;二是强化自己的记者意识,有知情权、采访权,视采访对象为一般人一般事,而且是由你来了解情况,占据采访的主动权。

其次,记者要有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强化职业属性,做人做事既要有原则,又要豁达大度。记者应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树立职业自豪感。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播信息的责任,是公众知情权实现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承担者。某女骨干记者本擅长写“调查报道”,但一阶段其报道质量明显下降,后来才了解到是她发现自己的作品在网上被人恶意贬损,导致她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一到采访和写作就发生心理障碍,患得患失之间,报道质量当然就下降了。对类似情况,记者一定要有正确认识,做人做事,没有谁不存在问题,应该正视自身的缺点,要精益求精但不要苛求完美。记者要坚持原则,胸襟坦荡,对媚俗、媚上风气切不可随波逐流。面对困难时要泰然处之,不必患得患失,对自己无法处理也不属于自己处理的问题,即使拒绝也不必有愧。

记者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有些批评是由于理解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产生的认识歧异,可以求同存异;还有些批评是真诚的,也正是自身缺点的体现,则应虚心接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记者要努力达到的境界。

再次,记者要学会心理调控的办法。心理调控是一门学问,记者要正视自己遇到的问题,学习心理学知识,借助于科学的手段,善于排解压力。例如转移注意力是个很好的办法,暂时放下工作,隔离压力,愉悦自己之后重新回来,压力可能顿减。还有向人倾诉、专业咨询等。记者还应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尝试新的爱好,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各种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办法,记者可以“学而时习之”。

最后,记者要加强学习和锻炼,注意积累经验。缺乏自信、缺少准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经验缺乏往往是压力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记者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有备才能无患,充足的储备和丰富的经验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综言之,记者要适应工作的需要,核心是自我调节,这是建立在诸多良好基本心理品质之上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调节有多方面内涵,既包括通过学习持续提高自身修养和知识、技能水平,也包括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角色定位等,锻炼和改善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3记者心理的社会调节

良好心理状态的建立离不开社会对记者的关心和支持,只强调记者应该去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和通过新闻报道调控大众心理,以及记者在面临压力时进行自我调节是不够的,人文关怀的阳光不应忽略记者,也正因为记者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而工作压力大,这种关怀才更显得重要,一定程度上说,记者的工作状态决定了我们获得信息的质量。

3.1组织上的关怀

绝大部分记者都是某一个媒体的成员,从属于某一个单位,由此就有组织人事上的关系。上级组织和领导对下级的各种保障和关怀十分重要,思想上的指导、业务上帮助、生活上的关心、物质条件的保证、心理上的导引以及合理的激励机制等,有利于记者增强归属感和成就感,让记者觉得工作有条件、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形成既紧张又和谐的氛围,能激发记者的工作热情。

3.2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记者作用很大,但不是万能的,很多问题记者解决不了,而且也不是他们的工作职责所在,不必对记者的无能为力或拒绝横加指责。其实,记者是社会的服务者,工作目标是与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应该理解记者的工作,严要求但不是苛求,不要因某些不具代表性的反面个案而丑化甚至妖魔化记者,从而对记者的工作设置障碍。记者群体绝大部分是好的,坚持正义,认真辛劳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