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性善到仁政——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导入预言家孟子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选自《孟子·粱惠王下》)导入预言家孟子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这?”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王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导入预言家孟子导入预言家孟子齐宣王不行仁政,与燕结下世仇,同时导致后来五国讨伐齐国,印证了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预言:“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齐宣王去世17年后,齐湣王时期,五国伐齐,瓜分齐国。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导入预言家孟子滕文公做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思考孟子的这些论断对自己有哪些启示。知人论世孟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__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宣扬______思想,最早提出__________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尊称孟子为“______”。
轲子舆战国孔孟仁政民贵君轻亚圣孟子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当时社会流行“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齐宣王、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礼遇,但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为诸侯所用,孟子退隐与万章等弟子一起著书。背景链接“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滕文公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时势英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先秦______体散文集。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其学说出发点为________论,主张德治。《孟子》长于论辩,运用逻辑推理,反复诘难,迂回曲折。更具艺术的表现力。风格气势浩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文气磅礴,气势恢宏。
到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语录性善《孟子》结合本篇文章和以下资料,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____________。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突出____________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____________。在哲学方面,他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善论仁政、王道舍生取义尊重天道修养自身孟子思想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历史评价
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现代青年人,应该多度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预学检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解题
研读文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2)斯:才(3)运:运转,转动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研读文本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2)内交:结交。内同“纳”。(3)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4)恶:厌恶。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研读文本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是:代词,这、此(2)之:补充音节,无实义(3)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4)辞让:谦逊推让。(5)端:萌芽,发端。由此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己和他人的恶感到羞耻、憎恶的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谦逊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研读文本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四体:四肢。(2)贼:伤害。(3)然:通“燃”。(3)达:流通,指泉水涌出。(4)保:安定。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认为不行的,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大充实起来,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终必不可扑灭),泉水刚刚开始流出(终必汇为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课堂探究
思考探究一:分析开篇的推论仁心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政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思考探究二:作者用“孺子入井”的举例想要说明什么?举例论证: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王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思考探究三:如何理解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结合现实案例说明)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本心即是向善的力量。思考探究四: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扩而充之研究辩论艺术任务一:用思维导图描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孺子将入井排比犹四体比喻四心—四端可行不忍人之政对比扩充“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应有“四端”若火、泉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任务二:总结孟子的论辩特色①观点明确,立场坚定。②注重推理,逻辑性强。③善于譬喻,生动形象。④借题发挥,循循善诱。1.全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
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薄葬”。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②。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
孟子主张“执中,权变。”他认为墨子提倡“兼爱”,是行仁过了头;杨朱提倡“为我”,是行义过了头。任务三:分析孟子与杨朱、墨子的论辩
杨子取“为我”,即“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理论核心是世界如果要想好的话,只需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世界自然就好了。每个人的重点是修好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干好。一部大机器,每个零件都干好自己的事情,机器没有道理转不好的。如果中间有齿轮不好好干活,机器就没办法保持正常运作了。事实上,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做好自己本分,是很难实现的,有人反而会以此作为自私自利的借口。所以孟子说杨朱是行义过了头。
墨子讲兼爱,从政治正确角度来说,是绝对正确的,但因为道德标准定的太高,不符合人性的真相,大多数人无法真正做到,结果就会培养出一堆伪君子。任务三:分析孟子与杨朱、墨子的论辩《吕氏春秋》有个典故《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回国后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不接受国家报销。孔子说:“你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再愿意为在外的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接受了国家报销,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感谢他就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子贡赎人”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孟子说墨子是行仁行过了,也是同样的意思。孟子认为太走极端了,导致的结果会让社会更糟糕。任务三:分析孟子与杨朱、墨子的论辩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孟子认为“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任务四:分析孟子与荀子的论辩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孟子认为“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退役军人就业扶持合同
- 高速铁路招投标政策解读表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情境补写(原卷版+解析)
- 综合考查(一)-2023年中考语文重点必刷100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 卖平房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工程沥青材料供应合同
- 2024版租赁合同补充协议
- 家用电器购销合同经典
- 水果种植合作合同范例
- 活动验收合同范例
-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系统组成》多媒体课件
-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人口作业设计案例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 庭审结束后提交补充意见范本
- 锤击管桩施工方案
- 2023安全生产法全文
-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My+New+Brother+读后续写学案 高三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经济法教学大纲
- 产品代销合同翻译(中英对照)
- 涉诈风险账户审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