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毛泽东在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指示信中,要求各地各级政府发布命令。规定“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这田由分得田的人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买卖”。这一指示A.为大革命赢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B.沿袭了太平天国的土地分配制度C.保护了农民自由支配土地的权利D.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迅速确立2.“该国际会议召开于20世纪50年代,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进行了会谈和讨论。”该解说词描述的会议当指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汪辜会谈 D.第26届联大3.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①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②隐含了面向全民大众的价值取向③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理想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4.“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郭沫若在1937年用“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诗句来形容抗日战争。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面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材料体现出A.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B.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并引领了政局的走向C.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D.抗日战争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限性5.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6.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 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 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7.“1870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中,……如果得不到贷款,工厂的扩大或现代化往往就无法实现。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说明A.金融家经济地位发生变化B.垄断资本获得发展C.工业资本代替了金融资本D.资本主义性质改变8.观察《明朝各代朝贡次数统计表》,据此可反映出明朝A.朝贡贸易解体 B.财政能力下降C.私人贸易取代官方贸易 D.改变了对外开放的政策9.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养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自由所在。这反映出苏格拉底A.主张实现人格绝对平等 B.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现世的幸福C.全盘否定了智者的主张 D.对“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的反思10.下列这四幅画反映的主题是A.人文主义B.新航路开辟C.人和世界被发现D.基督教统治世界11.“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克服重重困难,在科技和外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包括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③中国与美、日正式建交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1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互惠关税协定,降低进口税率;1849年取消了《航海条例》;到1875年,英国工业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税率降到几乎为零。这反映出英国A.自由主义成就了工业革命 B.与荷兰经济竞争关系结束C.彻底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 D.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能力提高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材料:在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过程中,为确保地方稳定,鄂尔泰提出:“若不视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对改土归流之土司,“虑其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徒以杜其后患”。在改流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恤,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摘编自李世愉《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14.(20分)材料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也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从思想渊源和理论形式看,虽然与古代儒家的传豌思想和王守仁的“良知”说有关,但是在实际内容上却有着重大的区别……王艮认为,“日用”就是“本体”。他所说的“百姓”,不仅是指受压迫的下层群众,而且包括广大士、农、工、商;“道”,亦非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道”,而是指百姓日用常行之道,即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如果不能保障百娃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丧失生存权利,挨饥受冻,那就不是“圣人之学”了。——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思想主张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思想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土地所有权和产品支配权的肯定,保护了革命根据地农民的利益。C正确;这一指示是在土地革命期间发出的,时间不符,A排除;中共的土地革命不同于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分配方式,B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结束,中国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排除。故选C。2、B【解析】

根据材料“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进行了会谈和讨论”可知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标志着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故答案为B;万隆会议主要是亚非国家发展问题,排除A;1993年的汪辜会谈是针对大陆与的海峡两岸的事件,时间不符,排除;D是1971年,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3、A【解析】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体现了北大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图案中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北大的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不是面向全民大众,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和D。故选A。4、D【解析】

据材料“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面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表明抗日战争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限性,D正确;A错在“消除”;材料没有体现抗战胜利的影响,B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抗战胜利的原因,C错误。5、C【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1929到1933年大危机时期,图书借阅和报纸阅读人数的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众急需找到精神慰籍,C项正确;成年人读书报增多,不能说明国民整体素质大幅提升,A项错误;材料只有读书报人数增多,并无相关产业受益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出版业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信息,D项错误。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由“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得知这是由于工业革命工厂制的广泛推行,要求按时上班下班。所以钟表流行。所以选B。7、A【解析】

依据材料“如果得不到贷款,工厂的扩大或现代化往往就无法实现”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发生新变化,出现了金融资本主义,金融对工业发展作用重要,金融家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资本,包括工业资本、金融资本等,但材料侧重说明的是金融资本的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业资本已经离不开金融资本,不是工业资本代替了金融资本;D选项错误,金融资本的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这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又一局部调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8、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彰显国力,随着财政能力的下降,朝贡贸易次数随之减少,故B正确;题干显示朝贡贸易依然存在,故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私人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A;明朝实行海禁的政策,而且朝贡贸易与对外开放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9、D【解析】

苏格拉底对人的认识中突出理性,“培养完整的道德人格”,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说明他在反思智者学派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局限性,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苏格拉底主张人格绝对平等,排除A项;B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排除;苏格拉底是对智者学派观点的反思和发展,不是全盘否定,排除C项。10、C【解析】

前两副图是文艺复兴时的作品,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故文艺复兴运动被称为发现了人的运动;后两副图是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与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故新航路的开辟称为世界被发现,故选C;A不符合后两幅图片,排除;前两幅图片不符合B,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基督教统治世界,排除D。11、D【解析】

依据所学,文革期间我国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科技上,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外交上,1971年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④符合题意;①发生在1964年,此时还未开始文革,排除;③中美正式建交在1979年,文革已经结束,排除。D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2、D【解析】

在重商主义的指导下,英国制定了《航海条例》,而后来英国完成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导致关税税率的下调。D正确;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家要求“自由竞争”,因此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主义,A错误;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两国竞争关系不会结束,B错误;彻底放弃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特点:切合当地实际改流具有灵活性;革除土司异地安插具有强制性;改流地区的体制与内地一体化具有统一性;流土并治具有不彻底性;重视善后具有渐进性。(2)意义: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确保了地方的稳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解析】

本题考查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若不视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虑其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徒以杜其后患”“在改流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恤,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加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等方面来回答。14、(1)特点:体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将儒学伦理民生化;蕴含人文色彩。(2)意义:泰州学派的思想批判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主张;推动了儒学与百姓生活的结合;有利于当时工商业经济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