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4年中考五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2024年中考五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2024年中考五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2024年中考五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2024年中考五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2024年中考五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

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

1.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②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③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

然有个界线。④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⑤友谊需要两造,假如双方都想结交比自己好的,那就永远交不起来。⑥

我想一来只是指品学而言,二来只是说不要结交比自己坏的,并没有说一定要我们去高攀。

A.②④③①⑥⑤B.①⑥②④③⑤C.③②④①⑤⑥D.③②④①⑥⑤

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契珂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

是俄国作家。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龊”、“不惑”、“弱冠”、“耄老”。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

“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还于旧都休衩降于天

B.可以一战皆以美于徐公

C.弗之怠公将鼓之

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学业重要,分秒必争。然而,我想说:何不留点时间来“浪费”?(甲)因为“浪费”,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

美好。就拿我来讲吧,不学一有空,我敢一定会去打篮球①,我有心模仿姚明的动作,让球在众人瞩目中划出漂亮的弧

线。尽管姿势很酷,进球却总与我无练。(乙)打篮球,不但有助于磨炼意志,而且能增强了我的体质。把时间留一点

“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真好!留点时间来“浪费”。②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张有弛,生活才能更快

乐。

A.第①处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改为”

B.第②句的位置不当,应该放在(乙)处。

C.划线句“打篮球,不但有助于磨炼意志,而且能增强了我的体质。”这个句子有语病。

D.语段中加点的一对关联词“只要…就…”是递进关系复句。

5.根据课文默写。

①日暮乡关何处是?o(崔颍《黄鹤楼》)

②,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o(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⑤金樽清酒斗十千,o(李白《行路难》)

⑥,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⑦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淳朴民风,以及表达热爱传统文化的句子是:

6.名著阅读

(1)下列对相关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岩》中,为了粉碎敌人限水的阴谋,狱中难友在放风时挖掘水源。龙光华在打水过程中被特务发现并毒打致死,

狱中难友为表达抗议集体绝食。

B.《朝花夕拾》中,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和鲁迅曾经共事过,和鲁迅的关系一向很好。

C.《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蒋姬在洞中面临困境时,禧姬害怕到了极点,汤姆则沉着勇敢,他尽力安慰蒋姬。

D.《小王子》中,小王子看到一座盛开的玫瑰园时,他非常伤心。因为他的玫瑰对他说谎,说她是宇宙中一朵独一无

二的花。

(2)阅读《水浒传》选段,完成填空。

那人托地从树上跳将下来,拔出解腕尖刀,割断绳索,劈碎盘头枷,就树边抱住卢员外放声大哭。卢俊义开眼看

时,认得是A,叫道:“小乙,莫不是魂魄和你相见么?”……卢俊义道:“虽是你强救了我性命,却射死这两个公人,

这罪越添得重了。”

A是谁?o

(3)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那国王滴泪道:“朕切切思思,无昼无夜,但只是没一个能获得妖精的。岂有不要她回国之理!”行者道:

“我老孙与你去伏妖邪,那时何如?”国王跪下道:“若救得朕后,朕愿领三宫九嫔,出城为民,将一国江山,尽付

神僧,让你为帝”。

①“没一个能获得妖精”,这个妖精是=

②简要谈谈孙悟空是如何智取这妖精的宝物的。

二、阅读

7.(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

之蔽甚矣。”秦欲攻周①,周最②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④天下。天下以声

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⑤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罢,则令不

横行⑥于周矣。”

(节选自刘向《秦欲攻周》)

[注]①周:西周。②周最: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③秦王:指秦昭襄王。④声畏:名声不好。畏,恶。⑤罢:

通“疲”,疲惫困顿。⑥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入朝见威王朝:_____臣之妻私臣私:莫不私王莫:

周最谓秦王日谓:令不横行令: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

3.(甲)文中,邹忌指出齐王身边的人,齐王难以听到真实的话;(乙)文中,周最分析了

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周最分别是如何谏言的?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完成下列小题

夏原吉,字维皓,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词而异

之。擢户部主事。

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署不张盖,日:“民劳,吾何忍

独适。”事竣,还京师。

宣德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根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日;“军中犹有馁者。"原吉日:“将帅,国爪

牙,奈何冻而毙之?”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

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日:“勿

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或问原吉:“量可学乎?”

日:“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

1.下列与“人莫能测其际”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B.不能名其一处

C.专其利三世矣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2.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原吉在宫中抄写诏令时,因性格沉稳受到皇帝破格提拔。任职户部时,又因处理

繁杂公务条理清晰,受到上司赏识。

B.夏原吉恪尽职守,与民同甘共苦。在治理浙西洪水时,他体恤民艰,弹精竭虑,身着布衣徒步奔走,在炎热的的

夏日也不打伞,最后解决了水患问题。

C.夏原吉不图物质享受。从北巡期间,皇帝发现他的干粮低劣,他趁机进言,皇帝深感惭愧,赐给他大官的食物,

还犒劳了将士。

D.夏原吉气量深沉,待人宽容平和。对于同僚,他总是隐恶扬善,对于小吏,他更是包容体贴。这种雅量,也是靠

刻苦修炼而来,即由忍到无须忍。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诸生更喧笑②攫户部主事

③为卿释之④同列有普

4.翻译下列句子原吉日:“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文言文阅读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

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③为民上:作为人民

的统治者(君王)。

1.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本国还乡B.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易之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民之乐者D.鸣声上下/不得而非其上者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或异二者之为未之有也

B.以: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

C.而:然则何时画乐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其:则忧其民不得而非其上者

3.下列关于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了全文中心。

B.(乙)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C.(丙)段中看出孟子之所以要强调君王要“与民同乐”,是因为统治者自己好“乐”,由己及人,民亦好“乐”,

推恩于民,与民同乐,这样天下才会归服,国家才会稳固,这是治国之本。今天,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为人民服务,

就是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D.(甲)(乙)(丙)三个选段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与民同乐”、“民本”或“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5.拓展探究。请用原文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的观点分别是什么?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不重要的军人

(冰心)

①小玲天天上学,必要经过一个军营。他挟着书包儿,连跑带跳不住地走着,走过那营前广场的时候,便把脚步

放迟了,看那些兵丁们早操。他们一排儿地站在朝阳之下,那雪亮的枪尖,深黄的军服,映着阳光,十分的鲜明齐整。

小玲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喜欢羡慕得了不得,心想:“以后我大了,一定去当兵,我也穿着军服,还要捅着枪,那时

我要细细地看枪里的机关,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思想,天天在他脑中旋转。

②这一天他按着往常的规矩,正在场前凝望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人附着他的肩头,回头一看,只见是看门的那个

兵丁,站在他背后,微笑着看着他。小玲有些瑟缩,又不敢走开,兵丁笑问,“小学生,你叫什么?”小玲道,“我

叫小玲。”兵丁又问道,“你几岁了?''小玲说,“八岁了。”兵丁忽然呆呆地两手拄着枪,口里自己说道,“我离

家的时候,我们的胜儿不也是八岁么?”

③小玲趁着他凝想的时候,慢慢地挪开,数步以外,便飞跑了。回头看时,那兵丁依旧呆立着,如同石像一般。

④晚上放学,又经过营前,那兵丁正在营前坐着,看见他来了,便笑着招手叫他。小玲只得过去了,兵丁叫小玲

坐在他的旁边。小玲看他那焦黑的面颜,深沉的目光,却现出极其温蔼的样子,渐渐地也不害怕了,便慢慢伸手去拿

他的枪。兵丁笑着递给他。小玲十分地喜欢,低着头只顾玩弄,一会儿抬起头来。那兵丁依旧凝想着,同早晨一样。

⑤以后他们便成了极好的朋友,兵丁又送给小玲一个名字,叫做''胜儿”,小玲也答应了。他早晚经过的时候必

去玩枪,那兵丁也必是在营前等着。他们会见了却不多谈话,小玲自己玩着枪,兵丁也只坐在一旁看着他。

⑥小玲终究是个小孩子,过了些时,那笨重的枪也玩得腻了,经过营前的时候,也不去看望他的老朋友了。有时

因为那兵丁只管追着他,他觉得厌烦,连看操也不敢看了,远望见那兵丁出来,便急忙走开。

⑦可怜的兵丁!他从此不能有这个娇憨可爱的孩子,和他作伴了。但他有什么权力,叫他再来呢?因为这个假定

的胜儿,究竟不是他的儿子。

⑧但是他每日早晚依旧在那里等着,他藏在树后,恐怕惊走了小玲。他远远地看着小玲连跑带跳地来了,又嘻笑

着走过了,方才慢慢地转出来,两手拄着枪,望着他的背影,临风洒了几点酸泪

⑨他几乎天天如此,不知不觉地有好几个月了。

⑩这一天早晨,小玲依旧上学,刚开了街门,忽然门外有一件东西,向着他倒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杆小木枪,

枪柄上油着红漆,很是好看,上面贴着一条白纸,写着道,“胜儿收玩——爱你的老朋友”。

n小玲拿定枪柄,来回地念了几遍,好容易明白了。忽然举着枪,追风似的,向着广场跑去。

c这队兵已经开拔了,军营也空了——那时两手拄着枪,站在营前,含泪凝望的,不是那焦黑慈蔼的兵丁,却是

娇憨可爱的小玲了。

1.小玲对兵丁的情感经历了起伏,请按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一|友好|fj一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玲趁着他凝想的时候,慢慢地挪开,数步以外,便飞跑了。

3.文章写的是兵丁与小玲的故事,为什么多次提到“枪”?请作简要分析。

4.题目”一个不重要的军人”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赏析。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刻画了小玲的心理活动,表明小玲对军人的羡慕与好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铺垫作用。

B.小玲认识了兵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小玲年龄小不甚理解兵丁对他的关爱,这令兵丁很伤心。

C.文章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兵丁深切的爱子之情,令读者感动,却也让读者感到些许无奈。

D.本文的主人公是小玲,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多种描写凸现他娇憨可爱的形象。

1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怀念山西

胡柱明

在电视剧《走西口》中又听到了山西民歌《走西口》。凄婉的乐曲在耳边飘过,苍凉的黄土高原便在脑海里无垠地

铺展开来,沟沟坎坎里的风萧萧索索地吹拂着我层层叠叠的思绪。三十年过去了,山西,我的山西,你好吗?那大漠

的风沙还在拍打着你皱皱折折的面孔,黄河的浊浪还在撞击着你肋骨袒露的胸膛吗?

1969年的冬天,从南国的泉州来到山西,我在山西生活了差不多十年。1974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和湖南老乡许

天雄同志漫步于迎泽公园的崎岖小道,天雄用他沙哑的歌喉给我唱起了《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也实在难留,

手拉着那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

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

汪汪泪水扑肚里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早回家门口。

我呆了,泪水滚滚而流。我仿佛看见一对小夫妻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地流连在黄土垒成的院墙门口,一挂新衣还

散发着昨夜新婚的温馨,口外凄厉的寒风已裹着黄沙扑面而来。前面,灰蒙蒙的土路弯弯曲曲地延伸向看不到尽头的

远方,远方有一线微弱而渺茫的希望。那希望是什么?在这首缠缠绵绵、凄凉婉转的山西民歌中,凝聚了多少多情男

女依依不舍而又不得不舍的离愁别恨,多少牵肠挂肚、含血带泪的期盼?出去的路是那么渺茫,回来的路也是那么渺

茫,有多少人从此就漂泊甚至葬身在塞外的凄风苦雨中,只留下土墙柴扉下婆姨们一年又一年以至地老天荒的翘望。

走西口,为的是开拓,进取,创业,发家。为此他们割断了身前身后的一切羁绊,一代又一代勇敢地走向迷茫的远方,

将山西人雄伟粗旷的情感演化成石缝里淙淙流出的清泉,于是就有了这另一种极致的幽雅。

平遥古老的城楼,祁县乔家大院长长的石铺甬道,灵石旧县衙大院里耸立着的那块乌黑的陨石,运城安邑镇上那

座环裂了几百年还依然耸立着的古塔,还有盐湖上成群飞起的野鸭和天鹅……我看见山西汉子一大早就从土炕上的旧

被窝里爬出来,用布带扎上宽大的裤头,光脊梁裹上黑乎乎的破棉袄,取一个又冷又硬的馍馍从中掰开,夹上一些盐

和辣椒面塞进破棉袄里,然后再用粗毛巾沾上水擦把脸,便提上镶头上工去了。

生活是粗砺的,生命是粗砺的,就象粗砺的矿石,蕴含着的却是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走西口》把山

西深深地刻在我的生命里,时不时从心底出来撩拨我一下,把我平静的情感撩拨起层层涟漪。我的山西老乡啊,你们

可知道,几十年过去了,你们还深深地藏在那个湖南青年军人的生命里?

尽管我相信,今天的山西已经不会再是往日的模样,但我更相信山西人的坚毅、顽强、奋发、开拓的精神本质不

会改变,忠贞、朴实、率直、爽朗的文化品格不会改变,他们那从历史深处凝视未来的目光和于荒原之巅一揽江海的

胸怀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亘古长流的黄河和巍然耸立的黄土高原赋予他们的秉性,是一时的花花世界所不能改变的。

回头再想电视剧《走西口》,我忽然就明白了它显得那么浅薄的原因:我们的编剧和导演都没有深切理解和把握“走

西口”的生命内涵,那荒原上崛起的愿望和沟壑里流淌的辛酸。

山西,我该去看看你了...

(有删改)

在“读美文•学写作”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阅读散文《怀念山西》。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

(1)作者胡柱明是一个仅在山西生活了不到十年、离开山西已有三十年之久的湖南人,为什么会把山西称为“我的山

西”?山西的什么让他难以忘怀?

(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你从以下问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将自己的阅读收获写下来。

①文章由一首民歌起笔,又由这首民歌收笔,在结构上和主题上有怎样的作用?

②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山西浓浓的情感,请分析作品语言的特点。

③文章感情基调深沉压抑,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写作提示: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写,也可以将其中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写;②如果自己有新的角度,也可以自己

命题写作;③不少于100字;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三、应用

12.综合性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学校拟开展“走进科幻小说”活动,请根据下列材料,对科幻小说进行介绍,不超过200字,要求运用下定义和举例

子两种说明方法。

①对于科幻小说,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在七年级下册学过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

②科幻小说就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必须具备

“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③为中国科幻敲响第一声锣鼓的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本世纪初叶,他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

杰》。

④20世纪,中国科幻的发展大致在时间上划分为两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由一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所统治。第一

时期起源于1902年,而第二时期起源于1919年。

⑤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

奖。

⑥老师还领着我们读过《海底两万里》《基地》《朝闻道》《真实姓名》等科幻小说。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题目:从此相信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A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语段在谈论交友话题。②④句的作用是引出作者的观点,③句是作者的观点“交朋友也

讲究门当户对",①句用孔子的话支撑观点,⑥句是对孔子话的进一步阐释,⑤从反面论述观点。故正确的排序为:

②④③①⑥⑤。

故选A。

2、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化和文学常识。C:从小到大排列:“始龊”、“弱冠”、“而立”、“不惑”、“耄老”。故

选C。

3、D

【解析】

D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都是“……的原因”之意。A前者介词“到”,后者介词“从”。B前者“凭借”,后者

“认为”。C前者代词,前置宾语;后者音节助词。

4、D

【解析】

D.语段中加点的一对关联词“只要…就…”是条件复句。

5、①烟波江上使人愁②不义而富且贵③甲光向日金鳞开④受任于败军之际⑤玉盘珍羞直万钱⑥

五岭逶迤腾细浪⑦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

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鳞、直、逶、迤、箫”都是

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6、(1)B(2)燕青(3)①赛太岁(金毛狙)②与金圣宫娘娘联手,孙悟空扮做侍女春娇连连斟酒给那

怪,在他醉后又拔了毫毛变做虱蚤、臭虫进入妖王身内,那妖王燥痒难耐,脱下衣服,悟空拿假金玲换了真的。

【解析】

(1)B”和鲁迅的关系一向很好”对相关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范爱农青年时期在日本留学,刚到横滨时遇见了来接

他们的鲁迅和子英。关吏检查范爱农等人的行李时翻出给师母带的的绣花的弓鞋,鲁迅看到后嗤之以鼻,摇了摇头,

被范爱农看到了,范爱农从此对鲁迅不满。范爱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鲁迅又看不过去,摇了摇头。1907年日本

留学生们接到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的消息,举凡同乡会时他反对鲁迅等人主张发电回国的

想法,专门跟鲁迅作对,从此与鲁迅作对。后来范爱农由于没钱回乡,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只得在乡下教几个小

学生糊口。革命的前一年再次遇到鲁迅,两人熟识了,范爱农解释了为何当年与鲁迅作对,鲁迅表示歉意,两人冰释

前嫌成为好友。

(2)考查名著阅读。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

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

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水浒传》有

关的文学常识。选段中A是燕青。选段节选自《水浒传》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场石秀跳楼”。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

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阅读《西游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①“没一个能获得妖精”,这个妖精是赛太

岁,也就是“金毛狙”。②孙悟空扮做侍女连连斟酒给那怪,在他醉后又拔了毫毛变做虱蚤、臭虫进入妖王身内,那

妖王燥痒难耐,脱下衣服,悟空拿假金玲换了真的。原著为“假春娇道:'大王,拿铃子来,等我也与你捉捉虱子。'

那妖王一则羞,二则慌,却也不认得真假,将三个铃儿递与假春娇。假春娇接在手中,卖弄多时,见那妖王低着头抖

这衣服,他即将金铃藏了,拔下一根毫毛,变作三个铃儿,一般无二,拿向灯前翻检;却又把身子扭扭捏捏的,抖了

一抖,将那虱子、臭虫、蛇蚤,收了归在身上,把假金铃儿递与那怪。那怪接在手中,一发朦胧无措,那里认得什么

真假,双手托着那铃儿”。

二、阅读

7、1.(1)朝延(2)偏爱(3)没有谁⑷对……说(5)命令,号令

2.(1)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

(2)为大王的国家利益着想的话,不应该攻打西周。

3.阿谀奉承不能攻周的原因(或“攻周的害处”)

4.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劝说齐王除弊纳谏;周最采用直接谏言(单刀直入)的方法。劝说秦王放弃

攻周的想法。

【解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

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私",偏爱;“谓”,

对……说;“令",命令,号令。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

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诚”确实;“攻”,攻打。

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

观之,王之蔽甚矣。”得出:邹忌指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结合“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

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罢,则令不

横行于周矣。”得出周最分析“不能攻周的原因”。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邹忌是通过自己的家事设喻,引出劝说齐王除弊纳谏。乙文结合''周最谓秦王

曰"分析:是采用直接谏言的方法,指出秦攻打周的坏处。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

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

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

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有一千多里,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

妾、侍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

蒙蔽很深了!”

(乙)秦打算进攻西周,周最对秦王说:“真的为大王的国家利益着想的话,就不应该攻打西周,秦如果攻打西周,

对秦国自己毫无现实利益,反而会在国际间把名声搞臭,为天下诸侯所唾弃。到时诸侯们不再联合秦,相反都会到东

边和齐国联合。秦为攻周陷于疲惫,天下诸侯联合了齐国,那么秦国就不能称霸诸侯了。可见攻周一事,完全是诸侯

们为了使秦军精疲力尽,才怂恿君王干的。当秦国和天下诸侯们的实力都消耗尽了,那么任何国家的号令都不能通行

于周了。”

8、1.D

2.C

3.①或:有人;②擢:提拔,提升;③释:放;④善:好的建议

4.(1)原吉说:“将帅,是国家的栋梁,怎么能将他们冻死"(2)这是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的一类事,可以凭借它作

战,作战请允许我跟从。

【解析】

1.D与“人莫能测其际”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代词,代人。A表反问的副词,难道。B代词,其中。C代

词,这个。

2.C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文中没有体现“皇帝深感惭愧”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3.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

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有人。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擢”作为

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

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

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爪牙”:武士,引申为国家的栋梁。“属”:类。“可以”:可

以凭借。还有“将帅,国爪牙”判断句的翻译。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

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

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夏原吉字维哲,他的祖先是德兴人。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努力学习,奉养母亲。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

令。诸生中有的人大声说笑,夏原吉端正地坐着很严肃。明太祖暗中观察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做户部主事。

浙西发大水,主管官员治水不见成效,永乐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夏原吉穿着布衣徒步行走,日夜治理谋划,

最热的天气不张伞盖,他说:“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舒适呢。”治水完毕,他回到京城。

明宣宗三年,随从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啊?"夏原吉回答说:

“军队中还有挨饿的人呢。”原吉说:“将帅,是国家的栋梁,怎么能将他们冻死?”皇帝命令把高官的饭食赐给他,

而且犒劳了将士。

夏原吉有宏大的气量,人们不能测量它的边际。同在朝班的官员有优点,他就采纳接受;有的人有小过失,他一

定为他们掩盖不张扬。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他所穿的皇帝赐给的金织衣服,夏原吉说:“别害怕,脏污可以洗掉。”

又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精微的文书,磕头请求死罪。夏原吉不追问,自己入朝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换了

文书。有的人问夏原吉:“气量可以学吗?”他说:“我年幼时,有人触犯了我,我不曾发怒。开始在脸色忍耐,中

间一段时间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可忍耐的了。”

9、1.A

2.D

3.C

4.(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

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为什么呢)?

(2)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这样做却(还)不能称王(统一天下)的,从

来没有这种情况。

5.孟子的“忧乐观”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1.A项,去:离开;B项,异:不同/对……感到诧异;C项,乐:以……为快乐/快乐;D项,上:方位词/统治者。

故选Ao

2.A项,之: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以:因为/用;C项,而:表修饰/表顺承;D项,其:代词,

他的。故选D。

3.仔细阅读文章,逐一辨析四个选项可知,C项表述不准确,丙文作者强调,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

乐,是不对的,君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4.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尝:曾经;求:探求;异:不

同;王:称王。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

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仔细阅读甲、丙两文,从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观

是“先忧后乐”;从丙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可知,孟子的忧乐观是“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比较作答即可。

(甲)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年代:北宋

(乙)选自《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

(丙)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

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

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

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

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

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

(丙)齐宜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说:“你们这些贤人也有这样的享受吗?”孟子回答说:“有啊。(您的这种享

受)人们得不到,那么就要责怪他们的统治者了。因为得不到(享受)而责怪统治者,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人民的统治

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

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启己的忧愁。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10、1.畏惧(害怕)厌烦(讨厌)内疚(期待)

2.运用动作描写,“趁着”“挪开”“飞跑”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刻画出小玲急于逃离兵丁时的机警形

象,从而表现他对兵丁畏惧、提防的心理。

3.“枪”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枪”又是兵丁和小玲情感联结的纽带;“枪”也寄托着

兵丁对儿子无尽的爱和思念。

4.他是一个岗位不重要、普通平凡的军人,对小玲而言,他也只是一个不重要的外人;但对于胜儿而言,他是父亲,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章以兵丁的普通、平凡更加衬托出父爱的普遍性、深沉和浓烈,更好的突出了作者对父爱的

赞美。

5.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按情感经历起伏完成填空”,考查的是人物情感的变化,读懂文章,把握情节最为重要,答案:

畏惧(害怕)厌烦(讨厌)内疚(期待)

2.试题分析: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要抓住关键性的动词,分析这些动词对描写人物的作用:“趁

着”“挪开”“飞跑”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刻画出小玲急于逃离兵丁时的机警形象,从而表现他对兵丁

畏惧、提防的心理。

3.试题分析:简要分析为什么多次提到“枪”?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了解“枪”这一物件在情节中出现的情况,再

分析其具体的作用:“枪”贯穿了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枪”又是兵丁和小玲情感联结的纽带;“枪”也寄托

着兵丁对儿子无尽的爱和思念。

4.试题分析:题目“一个不重要的军人”的含义,题目的关键词是“不重要”,所以要把“不重要”在哪答出来。

既然这个军人“不重要”,那为啥还要以此为标题?所以他又有重要的一面。答案:他是一个岗位不重要、普通平凡

的军人,对小玲而言,他也只是一个不重要的外人;但对于胜儿而言,他是父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章以兵丁

的普通、平凡更加衬托出父爱的普遍性、深沉和浓烈,更好的突出了作者对父爱的赞美。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

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

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5.试题分析:D项“本文的主人公是小玲,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多种描写凸现他娇憨可

爱的形象”有误。本文的主旨应该是“以兵丁的普通、平凡更加衬托出父爱的普遍性、深沉和浓烈,更好的突出了作

者对父爱的赞美。”“小玲”不应是主要人物,他是线索人物。

11、(1)围绕“山西人的坚毅、顽强、奋发开拓的精神本质”“忠贞、朴实、率直、爽朗的文化品格”“从历史深处

凝视未来的目光和于荒原之巅一揽江海的胸怀”来谈

(2)示例一:文章由《走西口》写起,一下子把人带到苍凉的黄土高原,带到苦难与奋斗的山西,结尾也由这首民歌

作结,愈加引起作者对山西的怀念,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脉贯通。同时《走西口》又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者从

中看到了山西人民的顽强与忠贞,奋发与朴实追求的胸怀。

示例二:这篇文章语言细腻生动,运用了大量地联想,由实而虚,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发自心底的对山西的热爱与祝福。

作者描述了几十年前的山西,在沉重的感情基调中我们感悟到山西的苦难和艰辛,山西的追求与奋斗。特别是《走西

口》想象出的画面,让读者热泪盈眶,满怀伤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定位到第六自然段,“我更相

信山西人的坚毅、顽强、奋发、开拓的精神本质不会改变,忠贞、朴实、率直、爽朗的文化品格不会改变,他们那从

历史深处凝视未来的目光和于荒原之巅一揽江海的胸怀不会改变”,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2)本题考查对文章

的赏析。根据题意,可以从民歌的作用、语言的特点和感情基调三个方面赏析。民歌的作用,要从结构和主题两方面

分析。结构上,文章由《走西口》写起,“凄婉的乐曲在耳边飘过,苍凉的黄土高原便在脑海里无垠地铺展开来,沟

沟坎坎里的风萧萧索索地吹拂着我层层叠叠的思绪”,一下子把人带到苍凉的黄土高原,带到苦难与奋斗的山西,结

尾由这首民歌作结,“我们的编剧和导演都没有深切理解和把握'走西口’的生命内涵,那荒原上崛起的愿望和沟壑

里流淌的辛酸”,引发了“山西,我该去看看你了……”所流露出的作者对山西的怀念,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

完整;内容主题方面,由《走西口》的内容“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只恨妹妹我

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早回家门口”等可知,民歌写出了山西人民的顽强与忠贞,奋发与朴实追求的胸怀,由此

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即表达了作者对山西的热爱、对山西人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细腻生动,运用

了大量地联想,结合具体句子回答,如第一段由民歌联系到“苍凉的黄土高原”“大漠的风沙”“黄河的浊浪”,第

三段,“我仿佛看见一对小夫妻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地流连在黄土垒成的院墙门口,……,远方有一线微弱而渺茫的

希望”,文章由实而虚,表达了作者发自心底的对山西的热爱与祝福。文章的感情基调,沉重而感伤,“我仿佛看见

一对小夫妻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地流连在黄土垒成的院墙门口,一挂新衣还散发着昨夜新婚的温馨”“出去的路是那

么渺茫,回来的路也是那么渺茫,有多少人从此就漂泊甚至葬身在塞外的凄风苦雨中,只留下土墙柴扉下婆姨们一年

又一年以至地老天荒的翘望”“那荒原上崛起的愿望和沟壑里流淌的辛酸”等句子让我们感悟到山西的苦难和艰辛,

山西的追求与奋斗。

三、应用

12、示例:什么是科幻小说呢?科幻小说就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对于科幻

小说,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