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建议探析13000字(论文)】_第1页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建议探析13000字(论文)】_第2页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建议探析13000字(论文)】_第3页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建议探析13000字(论文)】_第4页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建议探析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对策研究摘要: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置身于法庭,接受各方询问和质证。证人需要出庭陈述证言,接受控辩双方的讯问,方能让其证言成为适格的证据,提高司法审判的质效。不同于书面证人证言,证人出庭为证人证言的效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证人出庭作证是保证证言真实性和法官判断认证案件事实的基础,对于法院查实案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进刑事诉讼的民主化、公开化和完善整个刑事诉讼制度,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并不健全,立法上存在些许空白,其中也有需要探讨完善之处。关键词:出庭难、证人保护、心理疏导、惩戒、完善正文目录TOC\o"1-3"\h\u12530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基本理论 621816(一)刑事证人的含义 619925(二)刑事证人证言的特点 7862(三)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意义 721910二、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821417(一)刑事证人出庭的现状分析 821420(二)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原因 870661.对于证人的事前保护不足 820132.对证人及其相关人的保护范围不够全面 9253733.对证人权益的保障程序并不明确 9278294.对于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惩罚并不严重 9193495.证人缺少高度的作证正义感 1048436.证人对于作证被报复存在担忧 11195137.保护的义务主体不明确 112068.保护的措施有限性 12220859.对证人保护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1232297三、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对策 1218387(一)完善相关立法 12144031.制定专门的证人保护法 1226462.完善打击报复证人罪等刑法规定 1318152(二)完善刑事证人的保护制度 13250961.增强对证人及其相关人的预防性保护 1388532.扩大保护对象的范围 14240223.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 14238794.确立规范相关证人保护程序 1450005.最大限度对证人身份进行保密 15149706.细化对证人保护的补偿标准 1529234(三)扩大强制证人出庭的法定豁免情形 1626710(四)增强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感 161333(五)明确刑事诉讼各机关的保护责任 1627428(六)重视人文关怀,增设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 1752171.为证人及其近亲属提供相关心理疏导服务 1754992.定期对证人进行回访 1712781(七)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 1731430四、结语 18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基本理论在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证人出庭率低这一现状,被看作是“困扰刑事诉讼正常进行乃至影响司法公正的一大顽疾”[1]。我国刑事诉讼一直存在着证人作证难的问题,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三难”现象,即“证人配合作证难”“到案真实作证难”“要求证人出庭接受质证更难”。[2]当一件刑事案件中的证人由于各类原因拒绝配合,司法活动便会遭到阻碍,正常秩序便会受到影响。而我国正面临着不符刑事证人制度本意之难题,证人到案率、出庭率,证人发挥作用之实效率等情况皆不理想,如此现状令人担忧。在审判中心主义中,证人出庭无法常态化,容易导致“法院的审判活动形式化,仅成为对前期侦查结论的形式审查和确认,无法纠错,失去了以己为中心,自行产生诉讼结论的能力。”,令证人的存在甚至于形同虚设。当传闻证据充斥法庭审理,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出庭作证就失去了意义。[3]因此,在理论上需要建构一种以“审证人”为主要内容和表征的刑事庭审模式[4]。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证据组成中不应缺失的一环。在实践中,书面证人证言是证人在庭审前便作出的作证描述,而证人出庭作证是为证人证言加持可信度的关键行为。证人出庭率低意味着实践中书面证人证言大行其道,证人证言的说服力和效力都被削减,影响实质庭审与司法公效。(一)刑事证人的含义证人“是指对于法律有关事实,就其五官察觉所得而陈述者”。[5]刑事证人,即在刑事案件中,除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外,对案件事实有相关接触,能够描述部分案件事实,并依法有作证义务的自然人。见证者通过自身在案发之时对外界信息的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描述,由于法律赋予了此类见证者作证的义务,证人这一身份便产生了。我国法律赋予了刑事证人作证的义务,包括出庭作证、如实作证、回答质询,保守国家机密等。有关刑事证人的规定侧面显示了刑事证人在司法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刑事证人参与到司法活动中,作为佐证刑事案件事实的部分,为刑事司法活动增加了现实生动性。一起刑事案件的侦办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通过一般的间接证据通常难以精准认定案件事实。而刑事证人往往是除了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外,在时间和空间上最接近犯罪现场的人。尤其是在没有监控设备的地方,由于其他客观证据的缺失,证人更有着独一无二的还原案件事实之价值。(二)刑事证人证言的特点证言,即证人根据自身的记忆与相关记录,作出的关于案件事实的描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诸多引由之下,证人作出的证言可为真实、真假掺半,甚至虚假。在收集、运用时必须注意对其来源、形成过程及内容,结合实际案情和其他证据进行严谨的审查,并在庭审中经控辩双方讯问、质证,查证属实,方能作为确定案件事实的根据。适格的证人证言作为证据,为刑事诉讼环节提供了较为真切的描述,有利于客观,忠实地还原案件事实。刑事证人证言是加入实际庭审的一项充满活力的因素,但随之包含着许多不稳定性与不可控性。由于证人的加入,控辩双方的辩论内容便不止于原先既存的物体、书面材料,而更要对于刑事证人的发言进行相关的质证与辩驳。证人证言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产物,对于还原案件事实有其不同于其他证据的独特意义。在刑事案件中,司法判决的裁量依托于案件事实还原的细节精确程度,记忆需要精准确校。对法官而言,除开还沾染鲜血的匕首外,再无其他比目击证人言词更有力的事物。[6]刑事证人证言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于此,对于证言真实性的确认便需要细致考量。我们既需要证人证言的存在,也需要谨慎严格地采用。(三)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和庭审实质化的改革,这表明,我国庭审在朝着控辩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机制下,证人出庭最主要的作用是为辩方提供了对证的机会,即所谓“眼球对眼球”的权利,

[7]它跻身于侦查和审判之间,使“流水化作业”的审判方式能够转变为“审判中心”的审判方式,这无疑是程序正义的进步。[8]在没有刑事证人参与的案件中,法庭审判时,控辩双方的博弈容易局限于现有既存的客观证据材料,使庭审有沦于形式化的风险。僵硬的庭审有违推进庭审实质化的目标,不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的诉权和受害人的权益。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置身于庭审之中,接受各方讯问和质证。证人需要出庭陈述证言,接受控辩双方的讯问,方能让其证言成为确切适格的证据,提高司法审判的效率。不同于书面证人证言,证人出庭为证人证言的效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证人出庭作证是提高证言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对于法官断案,法院查实案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进刑事诉讼的民主化、公开化和完善整个刑事诉讼制度,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刑事证人出庭的现状分析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许多法院的证人出庭率未达10%,甚至有些法院全年审理的刑事案件中根本没有证人出庭。[9]根据2012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对相关证人出庭试点法院的调研,一审法院证据部分有证人证言的案件中,证人出庭率最高不超过2.3%,最低仅为0.33%;二审法院的统计中,有证人证言的案件中证人出庭率最高也只有7.38%,最低仅1.35%。[10]2014年S市某三个基层法院普通程序案件证人出庭率分别仅为0.8%、2.2%、1.2%,2015年该三个院普通程序案件证人出庭率分别仅为0.8%、3.0%、1.3%。[1]由这些实证数据可以窥见,我国刑事诉讼中存在着证人出庭率较低的难题,持续已久,这是目前刑事活动中的一堵难以克服的厚墙,负面问题突出,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司法效率的提升,影响了刑事活动的严正。我国法律要求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否则其证言不能作为适格的证据。倘若刑事证人拒不出庭,则代表刑事案件失去了一环关键的证据,我国目前行驶证人出庭率低下,现状严峻程度可见一斑。(二)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原因望古今中外,证人证言一直是刑事诉讼活动中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环,也正由于其不可替代性,现如今,证人出庭作证作为一项义务被多国法律所明确。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证人出庭作证这一要求却并未得到高度的贯彻落实。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情形时常发生,细细琢磨,顾虑之中,可以发现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尚未达到高度健全,立法上存在些许空白,其中也有需要探讨完善之处。1.对于证人的事前保护不足事前保护重在隔断证人和利害关系人的联系性,要使证人不因恐惧报复而拒证,依靠惩罚报复分子之威慑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伤害到来之前就杜绝证人受侵扰的可能,方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我国刑法第307条第1款规定了“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及308条“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7条刑罚在时间上总是滞后于罪行,这种属于事后保护的条例占相关保护制度的绝大部分,而预防性的事前保护更多出现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四类犯罪,并未在全局铺展开,如此便不能起到很好的消除证人内心顾虑的作用,证人的内心需求的安全感不足,便不愿作证,更遑论为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7条2.对证人及其相关人的保护范围不够全面我国刑诉法第63条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3条当今社会人际关系进一步变化,倘若有人要对证人进行报复,除本人及其近亲属外,仍有许多证人熟识并可以报复的对象,如恋爱关系中的男女朋友、有所来往的老师学生、甚至只是证人在意牵挂的人。法律对于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范围仍过于狭小,证人一旦心中有畏惧作证,担忧会因作证拖累身边人的念头,得不到妥善的保证和安抚,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3条且于保护内容而言,只保护证人及其相关人的人身安全而罔顾其他权益,势必无法妥善地消除证人的顾虑。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公民而存在于社会,能够对个人产生影响的权益数不胜数,如对财产安全和精神层面权利的保护,也是每一个证人不可或缺的权益保障。3.对证人权益的保障程序并不明确目前,在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相关制度中,对于证人权益保障程序的启动之事,尚未作出细致规定。由于司法资源有限,若直接将保护机制常态化,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但是,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保护程序只能在证人及其近亲受到威胁时才能启动。其中的时间点便不好把握。我国立法依案件性质对于某些特定类型案件的证人明确规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这些保护措施的启动条件尚不明确,仅规定“人身安全面临危险”时可启动,但何为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标准仍较为模糊,也没有赋予清晰权限的预估主体。[4]

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刑事证人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未知的人身危险,司法保障程序的启动不明确,自然会影响证人作证的意愿。[11]保障程序不完善,实践中就会面对困难,对证人周全的保护便无从谈起。4.对于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惩罚并不严重像一些学者们推测那般,许多潜在的证人不愿出庭作证,是因为拒证不会承担法律后果,或者担忧被报复以及经济损失得不到赔偿。然而,2014-2016年和2019年中国政法大学的调查都发现,强制出庭和其他惩罚拒不出庭的措施在实践中很少被使用,因此并没有起到预期的震慑作用。[12]立法之中的感性人文关怀必不可少,出于各方面考量,我们并未僵硬地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如我国刑诉法第193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93条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并未针对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行为进行严重的惩罚,仅是承担训诫或十日以下拘留的后果,与可能遭受的报复与危害相比,证人不会因此受到震慑,反而可能在心里更排斥出庭作证。这就会导致此项规定适得其反,与敦促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目的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93条5.证人缺少高度的作证正义感总体而言,我国证人普遍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作证意识。证人出庭作证一般不是为了社会正义,而是充满了现实的利益算计。在与自身利益无关的案件中,大部分证人会因避免麻烦而拒证,而当证人与被告人关系较近时,部分证人出庭会容易被理解为“情感背叛”,部分证人出庭是为了维护与自身有关的关系或利益。尽管可以强制不愿出庭的证人到庭,但不能保证有沉重心理负担的证人讲出实情。[13]我们只在法律中看见规定证人的作证义务,但在自幼的学习中并没有接受到相关的教导,社会意识也未将其上升至天然道德中。人们的作证义务感得不到培养,自发的觉悟可能性也不高,突于此要求其为刑事活动作证,罔顾道理,强制证人作证也必然适得其反。思想教育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是十分有限的。在与同证人本人并无利害关系的案件中,被要求出庭作证,在证人看来更像是被施加了一项无对等权力的义务。除非证人本身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否则对于作证的积极性并不会很高。在司法效力与个人利益的平衡面前,更多人可能偏向于维护自身固有权益,而避免作证带来的隐患风险。如何调动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值得思考。同样有一点不容忽视: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无权利便无义务,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推行着一种国家本位主义的诉讼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我国刑事诉讼中对义务的强调力度远远超过对权利的保障力度。一味强调义务的履行而罔顾权利,势必效果不佳。因此,认为证人不出庭是证人态度问题,这种看法是不合适的,不愿出庭作证的原因并不能归结于证人个人。[8]人性之中必然有利己的因素,人在社会中便是一予一求的交互。若是一昧要求证人不顾个人,做出牺牲,也违背了现代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法治深入推进。6.证人对于作证被报复存在担忧但我们也要看到,证人出庭作证不仅是司法环节中的证据组成,却也是证人作为自然人公民的人生经历,出于各方面利益考量,案件相关人很少会为了司法效益而置风险对本身生活的影响于不顾。我国法律对刑事证人保护的规定尚需完善,如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尚且已经预设了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对于证人的报复行为,可想而知证人内心的认知与恐惧。我国虽有保护证人的法律规定,但侧重于事后保护的立法,难免让人觉得为时已晚,不如一开始就不作证,才能减轻风险。有一澳大利亚研究表明,在人口贩卖案件中,由于证人和受害者会担心自己或家人的人身安全,故通常不愿作证或提供证据,也因为这种现象,澳大利亚法律委员在一描述中强调了固存的恐惧观念。创伤通常伴随着恐惧——不仅仅是对作证遭受报复的恐惧,对社会大众的恐惧,对被驱逐出境的恐惧,还有对刑事司法系统本身的恐惧。[14]可见证人的恐惧感处处易生,伴生着作证这一活动而贯穿始终。在证人的恐惧尚未得到妥善安抚前,我们不能僵硬地强制要求证人作证或出庭作证,证人也会因为各种担忧而拒绝作证。且我们对证人的在意者保护力度不够,事前预防性措施也不足,在司法效率社会责任感与个人对于将来未知风险之间,并未做好平衡。证人被教导要为了司法效力作证,但并未感受到相应的权利保护,这是导致证人出庭作证积极性弱甚至逃避出庭作证的重要内因。我们不能低估被告人的报复心,生活中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报复行为严重侵害了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更令公众对作证产生恐惧,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应通过立法进行震慑,通过司法进行严格评价。7.保护的义务主体不明确我国刑诉法规定,公安司法机关应承担保护证人的责任,但未细致分配三机关的职责。在实践中,这常常导致证人难以寻求到可靠的保护。因此,证人权益得不到保障,即便冒着良知的谴责也不愿意去作证,更使得其他旁观者对作证一事产生反感。公检法三机关不积极履行职责,导致人民对公安司法机关产生信任危机,是证人出庭率下降的根本原因。[15]各环节的义务分配给不同的机关,其中衔接程序却并不清晰,这势必导致机关间为了避免承担责任而行推诿之事。保护证人的义务主体无法确定,证人得不到妥善保护。倘若国家机关都对证人的保护消极怠工,那么根源于利害关系人的报复情绪,对于证人的社会性保护便更无从谈起了。8.保护的措施有限性为了周全地保护刑事证人相关权益,对刑事证人的保护事宜需要贯穿刑事活动始终。但实践中关于刑事证人及其近亲属受威胁的界限并不明确,这易造成保护程序启动时间滞后或超前。超前保护尚且不造成严重后果,保护滞后却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恶劣影响。不仅是保护的时间点易生偏差,实行保护的措施也十分有限。实践中,公检法三机关在保护证人方面的人员配备与被赋予的权力都有限。保护的力度随证人的受威胁程度不尽相同,保护力度与司法资源的投入也不易界定。在人身安全方面,除了派出警备人员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近处保护外,我们难以找到一种有向未来延展之功能的保护方法,对证人的保护措施不妥善周全。这便会导致证人在作证时缺乏安全感,降低作证的意愿。9.对证人保护的配套措施不到位加之,虽然我国已规定了对刑事证人的误工费等相关补偿,但对于没有工作单位的刑事证人,尚未作出是否补偿误工费之规定。对于是否应原价补偿刑事证人因出庭作证导致的财产损失的问题,也未作出明确规定。[11]一项制度没有切实完善的配套细则规定,可从侧面反映出立法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即立法机关并未将对刑事证人权利的保障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规则体现立法本意,后而转化为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意识,如若立法都不重视,实践中的各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没有妥善周全的保护措施,刑事证人在作证时缺少被法律支撑的底气,便容易对出庭作证生出反感之情。在关于刑事证人的规定中只讲义务不讲权利,权利义务不相一致,会极大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三、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对策健全完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并非简单易决的事。我们要细致分析我国当前的具体状况以及存在的法律空缺,参考国外已有实效的证人保护制度,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15]各个国家地区的情况不同,政策的制定就必须与实行地相适应。制度存在缺漏,便要细致地进行填补。要改变证人出庭率低这一现状,使得证人作证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首要之事,便须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制度,这便需要群策群力的研究与探讨。(一)完善相关立法1.制定专门的证人保护法我国目前并未制定专门的刑事证人保护法,关于刑事证人保护的规定分散在刑法和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这就让刑事证人保护这项制度显得不够重要。出于更好地保护刑事证人的考量,我们需要制定专门的刑事证人保护法,将保护刑事证人这一事项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让保护刑事证人权益深入人心,赋予刑事证人保护一定的独立地位。为刑事证人保护制定更完善的流程,具体的落实措施,明确的义务主体等,将有关证人保护的规定统一在证人保护法中,为保护证人提供更全面的制度支撑。2.完善打击报复证人罪等刑法规定目前刑法中对于打击报复证人罪规定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也只升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虽然人身权利犯罪可追及刑罚更重的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但将打击报复证人罪单列而出,刑罚上限却比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更低,难免让人觉得打击报复证人罪只是轻罪,从而消减了对于潜在犯罪分子的震慑力,不利于对证人的保护。而完善刑法规定,结合刑事证人保护法,加大打击报复证人罪对刑罚力度,重视其背后的危害性,使证人感受到妥善的保护,更有利于证人作证意愿的提升。(二)完善刑事证人的保护制度切实地惩罚犯罪,是司法部门被社会所期许的责任。刑事证人证言是独特于其他证据,更客观、直接、真实地反应案件事实的证据环节。这份影响案件的真实来自于证人的自然人属性,也正因此,证人会因对案件的作用而可能受到当事人的相关影响。若要令刑事证人证言安全持久地出现在刑事案件中,势必需要对相关的证人进行高度有效的保护。我们不能一昧地谴责证人不作证的态度,也要反思对证人的保护是否有可信度,保护其不因作证而受侵扰。而刑事证人的保护制度并非一个微小的领域,除了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的参与,更需要全社会对这一司法程序的维护。建立完善周全的制度,落实制度中各项保护手段。要用切实有效的制度赋予证人充足的安全感,使其免除对于作证负面影响的担忧,增加其作证的积极性。通过改变现状的良性引导,为证人作证提供大力支持。我们应全方面地,通视各机关与证人的需求,在司法实践中归纳总结,借鉴其他国家法治经验,完善健全法律制度。1.增强对证人及其相关人的预防性保护刑事诉讼法第64条对在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毒品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等案件中作证的证人、被害人,鉴定人作出了特殊保护。采取了对个人生活信息进行保密,隐藏外观与音色出庭作证,防止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被特定人员接触,专门保护其人身安全与住宅等措施,以期更周全地保护有关这四种犯罪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但论及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害性,实然这四种犯罪与其他犯罪的潜在危害性都无法定量确定。对证人的预防性保护,应从这四种犯罪扩展到更多的犯罪类型中,方能保护更多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相关利益。甚至可以将此种特殊保护一般化,使其作为证人作证的基本规则,在事前解决证人的后顾之忧,让证人和鉴定人只以“思想”出现在庭审中,不被相关损益人所接触了解。2.扩大保护对象的范围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人际关系较旧时更为复杂。在犯罪者欲要报复时,除本人及其近亲属外,仍有许多证人熟识并可以进行报复的对象,如恋爱关系中的男女朋友、有所来往的老师学生、甚至只是证人在意牵挂的人,都可能成为犯罪分子不法侵害的对象。保护证人所在意的,证人才会维护国家所注重的社会效益。故与此,我们应当扩大对证人及其相关人的保护范围,加入证人的考量,增加其他社会关系,如恋爱关系对象,师生关系,甚至十分深刻的友情关系,都可以进行程度不尽相同的保护。不局限于其本人与近亲属,应考虑社会生活的紧密程度,并以合理标准确定界限,全面地杜绝对于证人而言可能受到的伤害。3.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仅依靠公检法三机关对证人进行保护,已无法满足实践中日渐复杂的证人保护需求。我们应该建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以防止责任分散,出现多个机关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导致无法有效保护证人。[16]当前把对证人的保护责任根据不同的阶段分配给公检法三机关,由于侦查、起诉、审判及执行阶段各有特色,对于证人保护的程序衔接上并不十分方便。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落实体系化的保护责任。把证人的保护工作独立于其他机关之外,使之能更好地整合相关资源,精益求精地在保护证人这项重大工作中发光发热,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举足轻重的砖瓦。4.确立规范相关证人保护程序尽管刑诉讼法保护证人人身安全列为公检法机关的责任,并列出四项具体的保护措施,但是该规定涉及的罪名包含较少,只是列举了四类重大恶性案件,有关其他一般刑事案件则规定不明。此外,该法条虽然规定了相关保护措施,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如刑诉法规定不公开证人的真实姓名,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就不强。一些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使得证人保护制度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17]在刑事案件中,我们应对各项规定进行细化,从犯罪嫌疑人或受害人能接触到情况的一开始就杜绝证人为他们所知,控辩双方的证人都只以“思想”出现在作证活动中便足够了。做好相关保密措施,在公开信息中隐藏证人身份。在案件结束后,应明确相关机关的保护责任,妥善安排好证人在作证后的正常生活。确立相关启动程序,一旦证人求助,暂不考虑司法资源也需要及时对接证人,在事后也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5.最大限度对证人身份进行保密究其根本,证人只需以“思想”出现在庭审中即达成了自身的使命。与其光明正大地让证人在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前露面,引致不必要的仇视,不如从一开始就将证人身份保密,在庭审中保护证人的面貌声音等个人特质不被泄露,保障证人内心的安全感。我们需要建立证人身份保密制度,周密地保护证人的身份信息,使证人得以不动声色地进入庭审,只留下证言便离去。我们要将证人身份保密制度作为审判公开原则的例外,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贯彻落实证人身份保密制度。[15]目前我国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毒品犯罪这四项犯罪都规定了相关保密制度,应将证人身份保密这一制度推向全部案件,只要证人要求,便为之保密,方能解决证人的后顾之忧,增加其作证出庭的可能性。6.细化对证人保护的补偿标准证人由于作证而被影响到的预期收益与已存损失,都应纳入对其补偿的考虑范围。我们应细化对证人的补偿标准,细化条例,在补偿内容及程序上都妥善地复原证人的现实利益。要进一步对证人的经济补偿的标准细则和范围进行完善,不仅可将因出庭作证而造成误工费、差旅费、经济损失、因受打击报复所造成的财产及精神损失、证人及其近亲属因出庭作证所引起的财产及财产性利益损失等,都纳入经济补偿范围内。其次,针对生活水平低下的证人,可提前发放部分补偿费用,以鼓励其出庭作证。[11]当利益得到保障,证人才会有余力和底气去做更多被要求做的作证之事。若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对证人作证进行奖励。只有妥善保障证人权益,才能消减证人由于作证而带来的后顾之忧,才能提高证人的出庭作证意愿,周全证人作证制度规范。(三)扩大强制证人出庭的法定豁免情形我国刑诉法第193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93条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93条恋爱关系与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无需行政确认便可达成的一种较为自然的亲近关系。将此类对象纳入强制出庭作证法定豁免范围,在立法目的与效用上与“配偶、父母,子女”相近,能避免相关不合理情形发生。且除近亲属外,我们也需要考虑被告人的其他亲戚是否适合作证,回归本源而言,将与被告人有良性关系的相关人加入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定豁免范围,实然更符合社会运行的规律,更有利于证人作证的效率。(四)增强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感趋利避害在道德上本不可谴责,但这对于司法实践造成的消极影响却也实然严重。我们或许可以先找到更合适的作证方式,各机构协调工作,使被告人绝对无法获取控方证人的相关信息,使受害人及其家属无法获取辩方证人的相关信息,排除证人的后顾之忧。在消解顾虑之后,通过劝服教育等手段,唤醒证人的作证义务感,使证人认识到他在一刑事活动中的重要性,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调动其作证的积极性。让所有公民认识到,作证是公民之于社会的义务,是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从对学生的培养或平时的宣传中就应加入作证义务感的相关指引,提升全民的作证义务意识。(五)明确刑事诉讼各机关的保护责任为防止公检法机关之间推卸责任,无法贯彻落实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刑事司法活动中各保护主体的各项责任。[11]各个机关权属不同、各司其职。法院和检察院的日常工作重心在于司法领域,而重在执法的公安机关更有对证人施行保护的能力。基于此,考虑人力物力资源,让公安机关承担更多保护证人的责任或许更加合理。可以让公安机关进入到证人保护的各个环节,对证人保护进行兜底负责。在检察院和法院对接证人时,由相关对接机关进行专门保护。案件进行中的其余时间及案件结束后,相关保护责任便可重点落在公安机关肩上。只有明确了各方责任,方能在司法实践中落实对证人的保护措施。责任悬于前,各机关更能尽心尽力,更好地维护证人的合法权益,令证人能够安心作证。(六)重视人文关怀,增设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心理学最先介入法律领域,研究重点便是证人证言方面。当下,证人证言可靠性研究仍然是全球法律心理学研究中成果最多、热度最高的一项。在该领域中,较为突出的成果有:证言形成的过程,证人证言可靠与否的判断方法,证人作证的动机和意愿分析,如何说服证人进行作证和作实证的心理学技巧,心理学专家所能够发挥的作用等。[18]对于证人出现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各阶段,有关劝导证人尽责作证,判断证人证言真伪,敦促证人出庭作证,各项活动都可有专业的心理学专家参与,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如司法机关般正式化的相关心理疏导机关,我们要勇于探索,可以发掘心理学领域对于证人作证的利与弊,这也不失为一种更现代化的制度。1.为证人及其近亲属提供相关心理疏导服务我们应该从根源上改善证人拒证的情况,以实际制度规则为本,支撑证人敢于作证的信念。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机构,在证人拒证、相关人担忧时,令心理疏导机构及时对接证人及其相关人,和缓,理性而不失温度地阐释证人作证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肯定证人的独特价值,排解证人的后顾之忧,提高其作证的意愿。2.定期对证人进行回访案件结束之后,公安机关终将解除对相关证人的特殊保护。尝试代入证人的角度思虑,一些证人可能会出现“作证后遗症”,内心常有恐惧,担忧往后岁月被报复。相关心理疏导机关便需提供相关心理服务,依托于现代科技与法律制度的底气,消解证人内心的恐惧,令证人及更多人感受到潜在的危害可以妥善防范,如目前监控设备发达,对罪犯的控制也能更严格等提醒,维护好证人的心理健康。(七)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刑事证人保护这一事项需要多方配合,群策群力方能达成。完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目的是令证人得以安全作证,消除其后顾之忧,从而增强证人的作证意愿,为刑事司法活动的证据一环增加重要支撑。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推进的同时,我们也要在其他配套措施方面加以投入。如加大证人保护的宣传力度,让证人保护这一制度深入人心,形成积极作证的社会风气。在要求证人作证时,要分类不同年龄段的证人,照顾其心理状态。要注重询问方法,告知其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保障其作为证人的权益。落实好程序性事项,尽一切所能减少证人身份信息外泄的可能性。给予证人能够随时联系上保护机关的方法,安排专员随时对接。在证人受威胁的时候即时提供公权力帮助,以免证人因作证受到不利影响。这不仅是为证人提供安全感的方法,也能让保护机关更好地落实对证人的保护工作。四、结语强迫证人出庭作证,立足于司法效力立场,容易忽视证人本身的利益,不利于长久性发展,且容易适得其反。而为证人考虑过于周全,事无巨细地关怀,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全局发展。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关键因素。即便以社会效率为出发点,也不能忽视每个人的自身需求。我们需要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制度,维护立法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的本意,完善证人作证在刑事领域的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