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一、选择题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生产力3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A布鲁钠B赞可夫C舒尔茨D皮亚杰4“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A1948年B1952年C1958年D1960年5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6教育能推进科学的()A制度化B系统化C体制化D全面化二、填空题1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力量。3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5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7是学校文化的缩影。8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9学校的精神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10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三简答题1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6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8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9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10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11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12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3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四论述题1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2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第二章选择、填空题答案一、选择题1(3)2(4)3(3)4(4)5(2)6(3)二、填空题1政治经济制度2舆论3生产力4人力资本5科学技术6学校文化7校园文化8校园文化9观念文化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二)【中学】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3.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A.1957年
B.1982年
C.1986年
D.1990年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5.()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A.18世纪9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19世纪5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6.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
A.专业结构
B.布局结构
C.层次结构
D.需求结构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下列描述属于“网络教育”特点的有()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教育
D.跨时空教育
E.终身教育
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它的标志是()
A.计算机
B.机械化
C.网络技术
D.数字通讯
E.电子科技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______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
2.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_____。
3.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______、______的再生产。
4.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四、名词解释
1.教育影响
2.人力资本五、简答题
1.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六、论述题
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故科技进步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2.【精析】A这句话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精析】C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
4.【精析】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
5.【精析】D19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6.【精析】A人们所学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紧密挂钩,故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二、多项选择题
1.【精析】ABCD四个选项均为网络教育的特点。
2.【精析】AC第三次信息技术的标志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三、填空题
1.斯宾塞
2.科学的体制化
3.有计划高效率
4.校风四、名词解释
1.教育影响: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2.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五、简答题
1.(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2.(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六、论述题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生产力对教育起()。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8.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2.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4.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6.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8.“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9.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0.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1.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22.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上。
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25.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26.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27.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28.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
A.观念和制度
B.精神和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2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意识形态
30.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A.校训
B.校规
C.办学思想
D.校风
31.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
32.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3.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具有()。
A.正式性
B.特殊性
C.非正式性
D.情感性
34.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35.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舒尔茨
36.关于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7.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
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38.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
B.人才
C.劳动力
D.科学知识
3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的关系。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4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41.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42.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具有()作用。
A.促进
B.整合
C.制约
D.拓展
43.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44.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5.下列()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46.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47.“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48.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说明()。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49.《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
A.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D.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0.不能突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
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B.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
C.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
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
2.通过__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3.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4.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_______的要求。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_______理论。
7.教育是一种________的文化现象。
8.教育与文化是________的关系。
9.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11.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
12.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1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16.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7.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______为核心。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________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9.________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0.____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2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________、多样性和互补性四个特征。
22.________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传递的________上。
2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作用。
25.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________和教育的观念。
26.________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7.________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2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________、________。
29.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________、制约________。
3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________和教育________。
31.1960年l2月,美国经济学家________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32.17、l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_______。
3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
34.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________,教育可以促进________。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3.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6.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8.教育从哪些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9.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0.学校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11.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2.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四、论述题。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2.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3.对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应如何理解?
4.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5.试分析教育与人口状况的关系。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编辑同志:
今天我冒昧地给你们写信,目的是想说一说我的困惑。回忆我刚参加工作时,学生大多比较听话,能配合老师的工作,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放学后能主动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今,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科研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摆脱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减轻了部分家长的负担。按道理,也应该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和工作压力才对。可是相反,某些孩子负担减轻后,却变得更难教了。
请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上述现象。一、选择题
1.B2.A3.D4.B5.C6.C7.A8.C9.B10.C11.D12.D13.A14.B15.D16.C17.B18.A19.B20.B21.D22.B23.B24.A25.C26.A27.C28.B29.B30.D31.D32.D33.C34.B35.D36.D37.B38.C39.A40.B41.B42.C43.C44.A45.D46.A47.C48.B49.A50.C二、填空题
1.培养人2.培养人才3.生产力水平4.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等中级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5.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6.人力资本7.特殊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9.政治经济制度10.需求11.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2.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13.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14.政治经济制度15.生产力水平16.校风17.课程改革18.教育资本储藏量19.科学技术20.学校教育21.非正式性22.信息技术23.教学内容24.动力25.学习26.校园文化27.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28.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29.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30.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31.舒尔茨32.“科学的体制化”33.思想观念;行为方式34.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35.舆论力量;政治民主三、简答题
1.(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2.(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3.(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4.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一个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存到发展,从审美到情绪等,无一不被一种特定的文化所浸染、熏陶。
(2)文化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各门学科),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将某一种新思想、新认识、新的科学成果等直接移植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舍并不完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家财富的多少制约,还与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
(3)“校园文化”是潜在的、稳定的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既是一种文化形式,那么,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学校秩序、环境卫生状况、师生关系、师生员工的仪表修饰,甚至是教态、对学生的感情等,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们的教育观念又与整个社会观念有关,而观念其实也是文化。总之,文化对教育的支配、影响是直接的、整体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6.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摈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其精华。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选择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与“文化化”,并培养、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更新。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新的一代,通过教育可以迅捷丽有效地占有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这一功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在他们正式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前,都必须先经过学校的选择。教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分层功能,是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包括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价值观念、知识和智能结构等,从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内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8.(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的功能。
9.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①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人与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差距,一位教授和一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②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根据专家统计,二战以来,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原有意义上的固定场地、固定班级、固定活动的学校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10.(1)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这种文化。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丽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他们可能会因性别问的差异,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因年龄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断地在发挥着作用,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纠结在一起互为补充的。
12.学生文化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这表现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表现在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他们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映也就随之各异。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受家庭的影响。
(5)社区的影响。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四、论述题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知识。
2.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本位主义。以往的科技革命都以解放人的体力为要务,新科技革命则旨在解放人类的脑力,把人的智慧从繁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这场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
(2)个别化模式。新科技革命对传统的大一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有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同样的产品,规格一律。但是,在新科技革命时代,人工智能控制的机器可以很便利地更改预先的设计和流程,使一种规格的产品迅速地转型为另一种规格的产品,从而实现生产的非标准化和多样化。新的教育革命可能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它要求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个别差异,使培养目标定向于特定的个人,使个体的教育产品表现出独特的品质和性格。
(3)广泛采用高科技教学手段。新科技革命将为教育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并将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软件和专家系统。在高科技教学手段普遍采用之后,学校承担传统教学的职能,或者说是传授知识的职能将逐渐减弱,学习组织、学习指导、学习服务职能将逐渐加强,而与教育无关的一些社会部门,诸如企事业单位及至家庭,将参与甚至承担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
(4)高情感、高创造的教育。新科技革命不仅通过物质手段更新教学技术和形式,而且还会以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影响人,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为达到这一要求提供物质上的保证。技术越先进,对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要求就越高。因此,新教育革命除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之外,必将要求更加重视高情感的教育。但是机器的作用主要限于事实性知识的教学,并不能胜任能力培养和方法的训练,只能代替教师的部分机械性的劳动,而不能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新教学技术的重大优点是能使教师们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作为一个教育者所应担负的使命。
3.(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流行音乐器乐演奏(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与范围
- 公司年度总结与展望模板
- 市场营销成果报告模板
- 业务操作-房地产经纪人《业务操作》模拟试卷2
- 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预测试卷3
- 医生辞职报告怎么写
- 二零二五年度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合同6篇
-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参考答案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高一(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完整版:美制螺纹尺寸对照表(牙数、牙高、螺距、小径、中径外径、钻孔)
- 2024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1
-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投标文件
- 专题24 短文填空 选词填空 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分类汇编
- JT∕T 794-2011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车载终端技术要求
-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题200道及答案
- 再生障碍性贫血课件
- AQ/T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正式版)
- 2024年湖北三江航天江河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采购人员管理制度
- 矿卡司机安全教育考试卷(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