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策略_第1页
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策略_第2页
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策略_第3页
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策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类课文共有30多篇。由于这一类课文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而且这个历史背景在课文中属于隐性内容,给学生理解课文和接受革命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在革命文化类课文学习中逐渐树立文化自信。一、了解背景资料革命文化类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多数是远离学生当下生活的,教师要重视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中隐含的革命文化内容,寻找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李星华回忆了父亲李大钊遇难前后的事情。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李大钊是谁,课文中说的1927年4月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课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显然就属于隐含在课文中的革命文化内容。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课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如理解李大钊这个人物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中是怎么介绍李大钊的。学生回答:“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北京地区党组织的重要负责人。”学生抓住这些信息,既能理解课文中的“党组织”是指共产党的组织,又能理解李大钊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坚持不离开北京的原因——原来,他一切都是为了党组织的安全和领导党组织革命。在理解课文中的“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1927年4月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革命陷入低潮,也处在十分危险的阶段。由此可知,那时候公开活动的共產党员,随时都有被反动派杀害的危险。李大钊的身份决定了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不顾个人安危依然坚持斗争,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精神。二、开展语用学习革命文化类课文中的人文性因素比较强,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语用训练,体会革命者的品质、意志。如教学《黄继光》,这是一篇描写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雄壮举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理解黄继光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革命品质和意志,不是用“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等词语做标签贴上去的,而是需要抓住文本中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词句进行品读。在黎明前,志愿军屡次突击敌人占领的高地都受阻,黄继光主动请战,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他愤怒地注视着,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这些表情和语言描写透露出黄继光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在爬向敌人火力点的过程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黄继光身上被像冰雹一样射过来的子弹打伤了多处,还是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他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把手雷投向了敌人的火力点……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黄继光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在这些描写中,无论是艰难地“爬”向火力点、在枪林弹雨中勇敢地“站起来”投手雷,还是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黄继光所思所想所为都是为了消灭敌人,取得战斗的胜利,这就是一个英雄的思想。三、创设情境革命文化类课文中经常描写革命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气质,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不仅不理解甚至还有隔膜感。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理解那种环境中的革命者身上的精神,感悟革命者的气概。如教学《七律·长征》,课文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写的一首诗。在诗中,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在诗人看来是“只等闲”,飞夺泸定桥的浴血奋战也只有“铁索寒”三个字轻轻带过,过草地、爬雪山的九死一生反而是“更喜”的心态,全然没有人们认知中的难以想象的苦难不断和生死难料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教师首先需要创设真实情境呈现红军长征路上所经历的无数磨难,可以选择《七律·长征》中重点诗句涉及的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历史事件,精心剪辑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中的画面,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到红军将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勇敢向前冲的革命精神,这是红军能够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七律·长征》时为什么看不见长征中的悲与苦,只写喜与乐呢?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作者是选择长征胜利者这样独特的角度来表达对长征的看法。当胜利者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时,曾经的一切苦难自然都不再话下,更重要的是诗人写《七律·长征》是鼓舞全国人民去抗击更强大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寓意再大的困难都能被红军战士踩在脚下,这体现的是何等的革命胸襟啊!四、拓展阅读在学习革命文化类课文时,为了消除由历史原因带来的隔阂,教师不仅需要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还需要适度拓展阅读相关的典范文本,更好地理解革命者的精神与形象。如教学《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反映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历程的小说,主人公老班长接受把掉队的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后,一路上照顾三个病号,最后自己牺牲了,生动地诠释了老班长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草地这一无比艰难的环境见证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课文对于草地这一环境的描写并不多。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对红军长征中经历的这一绝境还是理解不够。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既可以选择同类作品《草地夜行》,认识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品质,也可以选择阅读“百度百科”中的“红军过草地”等资料。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草地的地理位置与真实环境和红军过草地的时间、具体部队;红军过草地前的准备情况,主要是筹到的粮食严重不足;红军过草地时的行军之难的具体体现,有行路难、吃饭难、御寒难……这样的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