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深度解析_第1页
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深度解析_第2页
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深度解析_第3页
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深度解析_第4页
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深度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深度解析高考作文写作备考:2022年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深度解析

作文题:

有人说,作为年轻人,确认我是谁比拒绝我是谁更重要。也有人不以为然。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文题解析

材料理解上最大的困难是“我是谁"的内涵。如果从日常生活角度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我是谁”并不构成问题。如果排除失忆等生理情况的出现,只要有出生医学证明、身份证、户籍簿、人事档案等身份信息文件,即使不想知道“我是谁"似乎都办不到。那么,“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有什么价值呢?实际上,“我是谁"是一个带有哲学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人类的终极思考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向何方”,而这三问的核心就是“我是谁"的问题。那么,以哲学的视角看,“我是谁”的内涵是什么呢?实际上,如果从哲学的眼光看,“我是谁"的内涵就是人的自我建构。自我建构是一种人的内在需求,从人类整体看,这一需求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的整个进化过程,从人类个体来看,这一需求是伴随着个体整个生命历程。因此,从本质上讲,人的生存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种自我建构主要体现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也就是说,人主要是在社会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而一旦脱离社会,人就不能完成自我建构从而获得独立人格。

可见,对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而言,理解自我建构是人的内在需求,从而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非常重要,这是问题讨论的前提和理性思考展开的基础。议论文的写作,明确写作对象至关重要,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就是,对议论对象的概念内涵认识不到位,要么受到字面意思的干扰,要么难以对概念的内涵做深入的剖析,从而造成对材料主旨理解上的偏差。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初学者缺乏理性思考的习惯,缺乏理性思考得以展开的知识储备与理论基础。由此可见,写好议论文不扩大知识面,不提升理论水平,不建构一套相对完整的人文思想体系,或者说最起码有一些人文素养,而只寄希望于拿到题目后泛泛而谈,拼拼凑凑,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那么,对于个体而言,自我建构主要体现在身份定位和文化归属两方面。这里需要插上一句,分而析之永远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想实现深刻就必须学会分析,从而看清事物的内在性质,因而能够厘清事物的内在关系,也就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论证逻辑。身份定位是需要参照系的,而身份定位的参照系是人类社会。比方说,小镇青年来到一线大城市,很有可能会遭遇心态失衡的情况,撇除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其人际关系结构发生了大的改变,从乡土社会结构的人际关系转变为都市社会结构的人际关系,而这一过程中的第一个挑战可能就是人际交往的边界问题,要适应这一变化就需要有一个身份的重新定位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形象的称为“狗蛋变托尼”问题。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身份定位往往受到物质基础等具象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比较容易找准自身的身份定位的,而文化归属的问题就显得较为突显了。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这个文化环境既指当下的文化环境,也指历史的文化环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既生活在当下之中,又生活在历史之中。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气质的形成与其生长环境有紧密的联系,而其思维方式与认知态度往往是由其成长的文化环境所塑造的。就像上文提到的小镇青年,在一线大城市生活一段时期后,其消费方式、生活理念可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但是其思维方式还是会受到其过往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文化环境是塑造自我的重要因素,它在潜移默化中赋予了人精神底色。打个比方,作家的创作往往都是受到其成长的文化环境的制约,老舍作品中的四合院,鲁迅作品中的乌篷船,路遥作品中黄土,莫言作品中的高粱,这些作品中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从中也就能够看出,文化底色在一个人自我形成中的比重。

拒绝“我是谁"的倾向意味着什么呢?没有哪个人能真正做到拒绝自我建构,除非遭遇精神错乱。即使有些人声称其拒绝“我是谁”,然而即便拒绝“我是谁"也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表现。由此可见,拒绝“我是谁”并非拒绝自我建构,而是以一种“拒绝"外部世界的姿态来彰显自我存在,实现自我建构。那么,这种“拒绝”的内涵是什么呢?排斥身份标签与对抗主流文化是最为典型的“拒绝"方式。比如,古代社会中,像苏轼笔下的方山子那样的隐士,他们毁冠服,抛功名,弃圣绝智,归隐山林,追求另类人生,寻求自我存在。再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嬉皮士”运动,就是当时带有反战精神、追求个性解放的美国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运动。他们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从而塑造属于他们的文化形态。这些人的行为方式就是通过拒绝“我是谁"的姿态来实现自我的建构,这种拒绝“我是谁”,既可能表现为相对温和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可能表现为非常强烈的“狂飙突进”,既可以让胡适成为一位“微笑的异端”,也会让少年维特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拒绝“我是谁”以实现自我建构,当然有着其积极的一面。通过“拒绝"外部世界来避免随波逐流,浑浑噩噩。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子,到“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孟子,到“变法流血请自我始”的谭嗣同,再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一代代的中国志士仁人,无不致力于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这一切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拒绝“我是谁”,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独立人格、独立价值观的培养和造就。但其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小觑,一味地“拒绝"外部世界,容易将自我与外部世界对立起来,将“小我”与“大我"割裂开来,一方面容易造成自我迷失,另一方面容易滋生文化虚无。当前,年轻人中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嘻哈文化等文化形态也对他们的“三观"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二次元带来的审美冲突与隔阂问题,二次元审美的强项是自我表达和情绪宣泄。90后、00后一代人已经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异类”,与他们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许多人闻所未闻,“出格"的举动也令主流文化界难以理解,而造成网络一代与主流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正是当下流行文化中的“二次元审美”。实际上,二次元文化是一种“逃避的文化”,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解决方式往往过于浪漫诗意。由此可见,一味地拒绝“我是谁”,过分强调“次元壁"的存在,过度宣扬所谓“不走寻常路”“我就是我"拒绝被定义”等价值理念,容易导致认知偏差和心态失衡,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尤为不利的。

那么,如何才是自我建构的合理方式呢?相较于一味地拒绝“我是谁”,而采取确认“我是谁”的方式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在追求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学会处理好自我与外界、个性与共性、“小我"与“大我”,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让我们以通融的姿态来面对这个世界。或许苏子的人生态度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在遭遇了世间的风霜雪雨之后,苏子没有“遗世独立”,也没有“营营此生”,而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蓑烟雨路”,实现了人生的突围。确认“我是谁”并不容易,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就镌刻着“认识你自己”,以此来提醒我们每个人确认“你自己”是一场一生的修行。生活可能常常以痛吻我,但我依然要报之以歌,或许你早已看清生活的真相,但你依旧热爱生活;确认“我是谁"不一定能让你摆脱世间的疾苦,但却可以让你在“回首向来萧瑟处”的转瞬间,感受到那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与自信。

或许拒绝的理由比比皆是,或许可以毫无顾忌的拒绝,但我们总是需要在拒绝之后确认的,不一定就在今天,但一定在明天。“为什么我的眼中噙满泪水,因为我爱你爱的深沉”,就是因为确认“我是谁"能够赋予我们爱与勇气,温暖与热望。有人说,拒绝“我是谁”就能让你翱翔云端,而确认“我是谁"只能让你踟蹰大地,但维特根斯坦却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参考例文:

___拒绝我是谁

___一考生

有人说,作为年轻人,确认我是谁比拒绝我是谁要重要,而私以为,拒绝我是谁才是寻找自我成为自我的根本。

诚然,在年轻时期确认自己是谁可以让自己在往后的时间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可以防止因为一时的挫折而迷茫。然而,过早确认自己是谁,却可能造成对自己认知不完全而导致误判,而使这种“确认"变成一种限制,扼杀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比起确认自我是谁,我认为年轻人更要重视拒绝我是谁。拒绝我是谁可以使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防止随波逐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扑面而来的信息使年轻人措手不及,这时,保持个人清醒的判断就尤为重要。叔本华说:“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反观历史,社会的重大转折都是由于有人拒绝成为社会上的大多数而发生。只有拥有清醒的头脑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拒绝在随波逐流中成为社会上的乌合之众,才能达成真正的“自我"。

况且,“年轻”意味着拥有探索世界和自己的资本,因此拒绝我是谁既是在缩小前进范围,也是在寻找目标。洛克的“白板理论"提出,人心就像一块白板,所有的理智和知识都是在经验中获得的。这样看来,在年轻时期给“我是谁”下结论是不切实际的,拥有探索和积累的经验才能使自我逐渐清晰。而拒绝我是谁那么是利用已经积累的经验,建立起自己的三观的过程,同时也保持了继续寻找自我的无限可能。

再进一步讲,拒绝我是谁是确认我是谁的根本和基础,在拒绝我是谁的过程中,年轻人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三观和清晰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喧闹中体会到“自我”,是在为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打下基础。而只有成为心智完全的人才能进一步确认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和责任。假设不能拒绝自己是谁,那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即使“确认”了自我是谁,也很容易动摇。

当然,拒绝我是谁,并不是对于所接触到事物的全盘否认。如果一味拒绝自己是谁便也会导致固步自封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年轻人拥有寻找自我的意识是成长的第一步,而拥抱“年轻"带来的无限可能,拒绝我是谁那么应当成为认识自我,寻找自我,成为自我的根本方式。

抵达

一考生

现代化的清晨之后,人类夺回了对于自身价值定义的掌控权。在寻找自我同一性的旅程中,确认自我与发现自我,抵达“自我”的岛屿比单纯驶离他人建构的终点,更有其价值和意义。

“拒绝"是向外的抵抗,而“确认”是指向自身的认同。不可否认,在当今这个主流声音越发喧腾和强势的时代,拒绝必要且紧迫。倘若年轻人被消费主义塑造下的理想生活范本所遮蔽,倘若青年人刚刚踏入社会,就被划定的身份要求所束缚捆绑,倘若孩子们依循“鸡娃"的父母的期待决定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那么人生广阔的画卷就无法展开,自我的禀赋无从发现,社会的面貌也会日趋向主流靠拢而变得同质与单一。时代的嘈杂似乎注定了年轻人只有先学会拒绝,而后才有发现与确认的可能。

然而“拒绝”只是前提而非终点。船只行驶在无定的大海上,驶离并不意味着前方路途的明晰,唯有叩问内心,在实践中确认内心的浮标,才可择定远方,构筑归处。

确认“我是谁"的过程中,是真正有力的排斥外力,构筑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如今一批人常以“社牛症”,以刻意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身份的突围,然而这种拒绝与排斥只是一种绵软的抵抗,它并未在旧价值的废墟上建立新的价值,无以指导此后的人生实践,而唯有确认,才是找到锚点,才意味着一种明确的精神奔赴性,才是有方向、有终点的积极的灵魂姿势。

青年人确认了自我,才能在时代的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坐标,明确自己的位置。“拒绝"指向的是一种“排异”与敌对,而“确认"意味着积极的融入与改变,时代需要的不是年轻人一味的发出反抗叛逆的嘶喊,是有义务感的个体发光发热,构建、修订、创造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