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教育”主题作文写作例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教育”主题作文写作例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教育”主题作文写作例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教育”主题作文写作例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教育”主题作文写作例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教育”主题作文写作例析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教育主题作文写作例析

【教材母题】

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根据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解说】

此题来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5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中的原题称作母题,即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应紧扣教材,吃透教材上内容,全面把握编者通过所编内容来贯彻教学大纲的意图,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有的放矢。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教材中题的分析把握,然后围绕本章教材的要点,拟出若干题,即是子题。其实高考中有些题就是从母题衍生出来的。(我已具体分析过教材内容与高考作文的联系)

要写好这篇作文,前提是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粗看起来,这句话很不好理解,但仔细思考,父母、教师、社会的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也许能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了。来自父母和教师的教育是正面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社会的教育是不能够确切说是教育,或者说教训或者经验更确切;来自父母与教师的教育是系统的教育,而来自社会的教育则是零碎的;来自父母与教师的教育偏重于理性的教育,而来自社会的教育则偏重于感性的认识。来自父母、教师的教育是有意愿,并且是善意的教育,而来自社会的教育则是自然的,是无意识的熏陶。但无论哪一种教育,对于青年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两种不同教育的结果是一样的,就是铸就了你——一个不平凡的人!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立意:

①既要接受来自父母、教师的教育,也要接受来自社会的教育。

②当来自父母与教师的教育与来自社会的教育相抵触时,不要怀疑前者的正确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要能辨别是非,坚持初心。

③在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所接受的来自父母与教师的教育。

【真题展示】

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70分)

【写作指导】

首先,在审题上要求考生认真读懂材料,明确考题要求。

①通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明确材料的问题指向是正确审题所需的基本能力。材料以“音乐”为例,是探讨的依据。“由此"表示前后分句存在着因果逻辑关系。这里接触到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是“因”,由此“因"结出的“果”是“由此对间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就包含着一个比较辨析的意义在内,即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往往可以通过与同类事物的比较而得到凸显。“比较”,这个关键词的获取是建立在考生对于材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也是本次高考作文在审题上难于往年的地方。

还有一个重要的关联词“从而”,更容易为考生忽视。“从而”同样也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且有表示“进一步行动"的意思。“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更"是包含着在已有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它启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熟悉事物的独特性并非是认识事物的终点,还需要形成一个由无意识感知到有意识探寻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探求事物的独特性,同时提升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在审题过程中,如果只关注例如“音乐”“中国味"等,则可能出现偏题、套作等情况。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是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或者可以这样说,上面的话只是一个个例,我们要从这个例子出发,抽象出一个普遍意义的事理。那么,我们可以作如推理,在音乐方面通过与域外的音乐比较,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的认识,音乐是从属于文化,那么,通过比较我们对于本国的文化不更有了一种文化的自信,如扩大如社会上的一切事物的认识,不也需要这种方法。

对于名言警句类为题材的作文,应在读懂名言警句的基础上来立意。而读懂名警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①名言警句所关涉的内容,即它是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来阐释什么问题的。

②仔细分析理解名言警句所包含的深刻的含义。包括它的表层意义,深层意义,引伸义,比喻义等

③仔细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假设关系、层次关系还是条件关系或并列关系等。

④理解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尤其是动词的含义。

⑤理解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大学校长说过:“今后的学生是走入森林的猎人。我们应该教会他们使用猎枪,而不能老让他们带干粮。"

这句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认识和感悟。

【写作指导】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的词语,一个是“教会他们使用猎枪”,一个是“让他们带干粮”,这其实是进入森林之后两种求生的方法。这位校长用比喻的手法,告诉人民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困难。掌握方法,就掌握了智慧,智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后天磨练出来的。

进入森林,带的干粮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而学会使猎枪,你可以猎取森林中不尽的飞禽走兽。哲人说“要授人以渔勿授人以鱼”,因为给你的鱼再多也有吃完的时候,而教会了你捕渔的方法.你可以有吃不完的鱼。学习也一样,高明的老师教学生学习方法,普通的教师只传授知识。由“方法"联想到教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向学生填充知识。

“方法”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观念。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学习西方国家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更重要的是掌握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培养出具有先进思想的人。

【作习修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数、学历越来越重要,家长们对各种昂贵的课外补习班趋之若鹜。殊不知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却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儿"。时代像筛子,筛得所有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粹(萃)。在我看来,这些出类拔粹(萃)的人定(“定”改为“应"或者“就”)是(增加“材料中所指的")“会使用猎枪的人”、会“捕渔"的人。所以我要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头扣住了材料,言简意赅,点明中心。(想一想,本段中有两处作了修改,想一想,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在去年热播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这一观点便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用这句话承上启下)邓超饰演的父亲带着儿子体验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学习方法,他们带着课本,作业踏上了旅途。白天,他们去参观、游玩,增长了见识,在实践中体味(“体味"二字用在此处不准确)知识;晚上,父亲和孩子则在台灯下认真研读课本,回归理论知识。这样(加“一边旅游,一边学习”)寓学于旅,寓教于乐,小孩子的见闻与知识也日渐丰富,生活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在一次特大洪水中小孩子凭借着爸爸传授给他的知识成功自救,最终与爸爸团聚。这是很多人都不能做到的,不管成绩有多优异,如果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都是空谈。所以正如那位校长所说的:今后的学生都是走入森林的猎人,我们应该教会他们使用猎枪,不能老让他们带干粮“同样,"授人以鱼“__________________,是远远不够的,这反而会营造一种假象,让人自负,而唯有”授人以渔“__________________,注重技能的培养,才能真正催人独立,让人成长。(举例典型,但对事例的分析还应展开,从而得出结论,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

所谓分数、学历,这些通通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同样也启发了我们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分数、学历,学习的目的在于充盈内心,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灵魂,用技能装备自己,进而将这种认知传递给更多的人,从而唤醒民族魂,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反观当今的“填鸭式“教育,培养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巨婴“。一北大留美博士曾发长文控诉父母对他的畸形的教育导致他自卑、心灵脆弱,甚到在小学时还曾因为不会剥鸡蛋被人嘲笑……这样的”血淋淋“的现实更说明"授人以渔“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在对于子女的教育上真正重视技能的传授,教会孩子”使用猎枪;如果学校重视实践,做到了“授人以渔”,那是否还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现象呢?(本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的内容谈教育的本质是可以的,但第二层次反观当今的教育却出了混淆概念的错误,“填鸭式”是一种教学方法,前面所谈的问题是教育的目的,这两者有区别,这样会削弱论证的力量,所以还应从追求分数等方面来谈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唯有父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对此重视起来,才能推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育出有思想有能力的新青年。(结尾简洁,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作文推优】

示例一

在比较中重塑独特的自我

考生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一体化促使文化正在冲破国家、民族的壁垒。在频繁的国际文化合作交流中,如何不迷失自我,并向世界展现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味,是我们需慎重思考的。

首先我们要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什么是独属我们的中国味?以音乐为例,要认识音乐的“中国味”,需要我们广泛地接触、聆听中国各式的曲调,辨析我国不同民族乐器的差异,体会悠扬的乐曲中传递的文化情怀。

当然,这只是我们认知中国味的方式之一。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聆听过西方音乐强烈的节奏感,感受过西方音乐对于力度、强度的极致追求,我更能感悟到中国音乐独有的柔和委婉、细腻淡然。“中国味”的音乐尚虚无、讲韵味,追求空灵的意境,这些教科书上的抽象的文字,在聆听、比较异域音调之后变得具体而真切。因此,除了深入探究自身特点之外,接触各具特色的同类事物更能唤起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加深我们对自身独特性的认识。

认识音乐如此,认识其他艺术门类,乃至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如果我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仅仅将目光锁定于所要认知的事物本身,感触和认知终究是有限且浅层的,我们会受自身见识、感受所局限,为传统的观念、固化的标签所左右;而广泛地接触各具特色的同类事物,将认知对象放到一个更为纷繁复杂的背景中,对事物间的差异性进行感受和比较,才能获得对事物最为鲜活、直观的感受和认知,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认知对象。

而当我们通过比较对事物的独特性有了深刻感知之后,我们方能获得动力和方向,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它。认知不是目的,将认知的结果转化为实践,从而进一步寻找、发展事物的独特性才是最终的目的。任何不具特性的趋同注定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想要在文化界限日益模糊的当今世界中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仅仅对所谓的独特性沾沾自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以谦虚、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存在的差异,在不断地挖掘、融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