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S203石阡板桥至冷龙公路改扩建工程工程地质勘察大纲(详勘)PAGE0PAGE1目录TOC\o"1-2"\h\z\u1工程概况 12勘察目的与任务 12.1勘察的目的 12.2勘察的具体任务 12.3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 12.4以往地质工作成果 23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地形地貌 23.2气象水文 23.3地层岩性 33.4地质构造 33.5区域稳定性及地震 43.6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岩土 44勘察工作重点、难点 75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 75.1勘察方法 75.2预计勘察工作量 96提交的勘察成果资料 107工期及进度 108施工组织 108.1机构及人员组织 108.2主要设备组织 109质量保证措施 1110安全保证体系 1110.1安全保证体系 1110.2安全保障组织机构 1210.3安全规章制度 1210.4安全教育 1210.5安全措施 1210.6施工设备安全保护措施 1211.后期服务保证措施 13贵州省S203石阡板桥至冷龙公路改扩建工程工程地质初勘大纲广高路红庙至石垭、九龙至酉溪段、酉兴路、秦团路道路改建工程工程地质施工图勘察大纲1工程概况拟建的S203石阡板桥至冷龙公路改扩建工程,位于石阡县境内,该项目的建成将大力提升该区域的交通运输能力,对石阡县乃至整个铜仁市的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本项目将成为是石阡境内南北向的重要纽带,对促进贵州省高速公路路网的规模效益显著。现有S203石阡板桥至冷龙公路的技术等级基本满足三级,部分指标为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宽度7.5米,路面宽度6.5米。由于平面线型差,技术指标偏低,安全隐患大,虽然经多次改造,路况有一定好转,但由于受资金限制,交通条件很难得以根本改善,给车辆通行和养护带来一定困难。现有公路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交通运输及经济的发展需要,急需改建升等。S203石阡板桥至冷龙段公路改扩建项目推荐线路线起点位于思南境内下曾家寨,近石阡县界碑约两公里,接S203线K48+020,沿老路布线,通过三处回头曲线抬坡至猪槽井;继续沿老路布线至本项目地形最高点观音岩(K52+980,高程704.16m);然后继续沿老路随垭口布线,继而南下至尖峰山西侧老路连续弯道段(K54+400~K56+000段),在原老路的基础上,通过对老路回头弯的改善、连续弯道之间的间距进行改善,基本以老路幅配合新线的方式实现平纵面的彻底改善。随后经K56~K60+908.582段,对老路的拟合利用,途径了枫香湾、黄泥巴田、黄坡屋基、坡脚村、石板坳。进入石阡县城城区规划范围后,道路按规划线位进行拟合,途径雷家屯、浮桥口、荆棘坪、水井湾,至白塔寺与佛顶山大道对接,终点里程K66+623.773(老路里程K65+100)。路线全长18.603773公里。道路以路基为主,设涵洞51道。2勘察目的与任务2.1勘察的目的本次勘察为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应的详细勘察阶段。勘察目的通过资料收集、系统地开展专门的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钻探、采样试验及现场测试工作,查明路线区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定量评价路基工程、边坡工程等的工程地质条件,为编制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全面、系统地工程地质依据及参数。2.2勘察的具体任务①.进一步收集,掌握路线区的区域地质、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区域稳定性及地震的资料。②.通过深化、细化初勘工程地质测绘成果,查明合同段及连接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层序,提取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系统地进行线路区的岩土体工程质分类、分级,完善工程地质划分成果。③.探明路线区岩石的风化类型,风化带厚度,风化岩体结构、构造、声波波速及强度指标变化等,评价岩石风化现象对工程的影响。④.评价松散岩类孔隙水、风化带裂隙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分布、水量及影响;各含水岩组地下水富水性、渗透性、补给、迳流、排泄特征等,水质及侵腐蚀性等。⑤.进一步控制特殊土体—过湿土、软土的分布范围、厚度、岩性变化等,评价其影响和措施建议。2.3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主要执行下列规范、规程:《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05-8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GE42-2005);《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建设部2002年115号文《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49号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4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路线区前人为不同目的,先后开展过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以及路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本次搜集和利用的前人成果有:(1)《S203石阡板桥至冷龙改扩建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2013.8)。(2)《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732部队1978)。(3)《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贵州省地质局108八地质队1971)。(4)由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2013年11月完成的《贵州省S203石阡板桥至冷龙公路改扩建工程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以上资料对路线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时代的划分、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基础地质工作研究比较深入,特别是《贵州省S203石阡板桥至冷龙公路改扩建工程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专门针对本线路经过区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勘察,指出了线路区工程地质特点和详勘的重点,为本次勘察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对勘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3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贵州省S203石阡板桥至冷龙段公路改扩建工程推荐线路线起点位于思南境内下曾家寨,近石阡县界碑约两公里,进入石阡县接S203线K48+020,经猪槽井、观音岩、绕尖峰山西侧,经枫香湾、黄泥巴田、黄坡屋基、坡脚村、石板坳,进入石阡县城城区规划范围后,道路按规划线位进行拟合,途径雷家屯、浮桥口、荆棘坪、水井湾,至白塔寺与佛顶山大道对接,终点里程K66+623.773(老路里程K65+100)。路线全长18.603773公里。改建工程主要沿旧省道改建,部分新建段均有乡间道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3.2气象水文3.2.1气象石阡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暖湿共节,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8℃左右,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在2~6℃,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在24~28℃;境内在相同高度比较下,西部气温高于东部;境内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在1100~1400毫米,集中于4~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65%。全年日照总时数为870.7小时,年无霜期达250天。3.2.2水文石阡河,又名龙川河、龙底河。发源于施秉县九龙山。北流经石阡县,入思南县转西北流至至塘头折东北流,于芭蕉乡江口附近注入乌江。主河道长114公里。属乌江一级支流。主要支流有凯峡河、孟溪河等。流域面积2128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44.7立方米/秒,自然落差502米。上、中游河谷深切狭窄,河床比降大;下游束放相间,河流平缓。流域石灰岩分布区多洞穴、井泉和伏流段,并有多处地热点出露。勘察期水位约为441.40m~448.50m,3.3地层岩性区域出露地层从老至新分别有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以上地层沿线都有出露。3.3.1、奥陶系(奥陶系中上统(O2-3):灰绿色中厚至厚层状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龟裂纹灰岩。厚0~60m。3.3.2、志留系(龙马溪群(S1ln):中、上部为灰绿色薄层钙质粉砂岩;下部为灰绿色页岩。厚0~127m。石牛栏群(S2sh):中上部为灰绿色页岩夹砂岩、泥质灰岩;下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生物碎屑灰岩、榴状灰岩。厚0~189m。韩家店群(S2-3hn):一段为紫红色及少量灰绿色页岩、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砂岩,厚0~137m;二段为灰绿色页岩、泥岩,夹少量薄层砂岩、灰岩及灰岩透镜,厚0~336m。3.3.3、二叠系(栖霞组(P2q):深灰色灰岩,夹灰黑色波状泥质条带灰岩燧石灰岩。厚70~160m。茅口组(P2m):一段为灰至深灰色石灰岩夹薄层燧石灰岩或硅质岩,厚100~140m吴家坪组(P3w):灰、灰黑色粘土岩、硅质岩互层夹粉砂岩、燧石灰岩、菱铁矿、煤,底部含黄铁矿。厚80~140。长兴组(P3c):顶部为灰色薄层硅质岩及粘土岩,其3.3.4、三叠系(夜郎组(T1y):一段为灰、深灰、黄绿色页岩、钙质泥岩、泥灰岩,厚5~29m;二段为浅灰至深灰、浅肉红色薄至厚层灰岩,夹鲕状灰岩、泥灰岩,136~311。3.3第四系地层主要为残坡积粘性土(Qel-dl)和全新统冲海积土层(Q4al-m),局部见零星分布的人工填土(Qml)。分别覆于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基岩岩性主要为灰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页岩等,大多数属于坚硬岩类,有利于工程建设。厚0~10m。3.3冲洪积层(Q4al+p1):主要沿江河两岸分布,岩性以砂卵砾石、粘土夹砂砾为主。残坡积层(Q4e1+d1):冲沟内堆积粉质粘土、红粘土一般厚0.50~8m,呈可塑~硬塑状,据初勘成果,局部冲沟和地表水塘、水田分布地带有流塑状和软塑状粉质粘土和红粘土分布,对线路工程影响较大。丘间谷地及平缓斜坡上多有粘性土堆积,一般面积不大,厚度较小,约0.5~2.0m,局部厚达3~5m,呈可塑~硬塑状。崩坡积层(Q4col+dl):块碎石土,呈杂色,石质成份与上方基岩岩性相关,主要为灰岩、泥灰岩,个别为页岩,风化强~弱,块径60mm以上为主,地面调查最大块径达l米以上,厚度约2~6米,密实度为松散~中密,表层松散。主要分布于浅丘斜坡部位及溪沟两岸之后缘近斜坡脚部。3.4地质构造3.4石阡县处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冈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由一系列的平行展布的北北东向褶皱及北东向断裂组成,北北东向构造以北北东向带状褶皱为主,伴生断裂构造,形成一幅大致平行排列的“多”字形褶皱断裂群。背斜狭窄,向斜宽缓,向斜轴部多伴生压性断层,并与背斜同步呈“S”变曲;北东向构造,主要表现为北东向大型压扭性断裂带。线路调查区内主要构造有龙硐北东-南西向断裂(F1、F2)及龙硐-北塔背斜。区内构造条件较简单,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龙硐-北塔背斜:该背斜沿龙硐-北塔一线近南北展布,核部地层为志留系龙马溪群(S1ln),两翼出露地层有志留系石牛栏群(S2sh)、韩家店群(S2-3hn)及奥陶系中上统O2-3。岩性为灰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等,风化较为严重,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南东翼产状为300°∠12°,北西翼105°∠4°,该向斜轴向与路线呈近平行关系,且线路距核部较近,对路线有一定影响。3.4F1:断层走向200°,倾向290°,倾角76°,影响宽度3~5m,长度小于5公里,岩石极度破碎,岩石具明显构造岩化特征,节理裂隙发育。位于线路外侧,对两侧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F2(龙硐北东-南西向断裂):产状不明,长度小于5公里,岩石极度破碎,岩石具明显构造岩化特征,节理裂隙发育。位于线路外侧,对两侧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3.4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晚更新世以来,调查区处于相对稳定期,新构造运动逐渐减弱,上升幅度有限,各断块升降幅度逐渐降低,全新世以来区域内处于相对稳定阶段。3.5区域稳定性及地震新构造运动系指喜山运动的缓慢上升区。自更新世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不强烈,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大面积抬升运动为主,河谷间段性下切,全新世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及夷平面,以及山地峰顶出现的三角形沟谷。河溪沟底下切形成狭窄的“V”形谷乃是近期地壳缓慢活动的表现。热水自溢是新构造运动的直接表现,在本构造区内之南部地区盆地均有热水温泉发育,揭示了近期新构造仍在活动;据记载,区内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发生,说明区内新生代以来断裂构造无活动表现。据上述综合分析,本项目在区域构造上属稳定。贵州省地震烈度区划分布图据贵州省地震烈度区划分布图资料,场区地震发震频率较小,不存在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路线区内地震活动较弱,震级小,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400万,2008修改版)的划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的规定,拟建道路沿线抗震设防烈度为小于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小于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3.6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岩土经地表地质调绘结合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路线未发现大型采空区、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历史上无大的地震灾害记载,也无明显的新构造活动,工作区区域地质整体稳定。工作区内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3.6.1风化脱落由于工程区局部分地段出露薄层状页岩、中厚层状泥岩、泥灰岩等软质岩类,其抗风化能力差,具遇水软化、脱水干裂崩解脱落特性,长期暴露下会产生边坡岩体表层风化脱落;在水体浸泡下抗剪强度降低,加上不合理施工开挖活动作用下易导致挖方边坡失稳。3.6.2崩塌工程区内出露灰岩、泥灰岩,为较硬岩,受构造影响,局部岩体裂隙较发育至发育,呈碎石或碎块状结构,在不同结构面组合作用下形成楔形体,由于地形切割,从而形成灰岩不稳定块体,易产生崩塌。开挖形成高切坡时,在地表水入渗及重力作用、震动作用下结构面抗剪强度降低及结构面发育程度加剧,边坡岩体稳定性变差,易产生小的垮塌及局部滑塌现象。坡体上的危岩坡脚处的崩塌体3.6.3岩石的风化岩石风化也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深刻地影响岩体的完整性、均一性和工程地质性质的稳定性,是区内部分路段工程地质问题的内在原因。(1)岩石的风化类型受内外营力的综合作用,岩体风化作用强烈,主要表现为层状风化和夹层风化。层状风化从地表至深部由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逐渐变化的规律。夹层风化主要存在于软硬相间的岩性之间,灰岩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强,泥岩、页岩及泥灰岩抗风化能力弱,位于灰岩中风化层之下的页岩夹层,其风化特征仍为强风化层。最典型的是形成凹岩腔现象。(2)泥化夹层及影响泥化夹层是夹层风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见于强风化带岩石中,据观测泥化夹层具有缓倾角产状特征,与夹层平行或小角度相交,虽然岩层产状平缓,在裂隙组合切割下,它往往是部分地段岩体失稳和边坡稳定性的控制性结构面。3.6.3经工程地质调查同时结合1:20万区域水文调查报告,线路区大部分路段为碳酸盐岩区,岩溶发育,主要为裸露型岩溶。在裸露型岩溶分布区,经工程地质测绘统计,区内裸露型岩溶以峰丛、孤峰、残丘为特征。岩溶以垂直发育为主,峰丛、孤峰、残丘为降水的补给入渗区,易形成垂直岩溶和落水洞,且在峰丛、孤峰、残丘边缘下部以岩溶泉的形式排泄,每一个峰丛、孤峰、残丘中的岩溶水往往自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体系。根据调查地表岩溶形态较齐全,形成石漠化地形和溶洞,落水洞和岩溶洼地。石漠化地形照片溶洞1照片落水洞1照片溶洞1位于线路区K58+045左侧约31m.洞口方向为205°,呈不规则多边形,高1.50m~3.00m,宽2~3m,现已被人为堵上,有水流出。落水洞1位于K58+125左侧约35m.洞口呈梯形,长边长约1.70m,宽约0.50m,可见深度约2.50m,调查时溶洞1内出水流入。据访溶洞3、溶洞4及溶洞5相连,溶洞对拟建道路有一定影响,建议采物探剖面查明断层的位置、发育规律。距离线路较远,对线路影响小。溶洞2照片溶洞3照片溶洞2位于线路区K58+200右侧约105m.洞口方向113°,洞口呈圆形,宽约5~15m,宽约8~10m,可进入深度约50m,调查时洞内潮湿,雨季有水流出,沿裂隙发育。距离设计线路较远,对线路影响小。溶洞3位于线路区K58+303左侧约2m.洞口方向260°,向下发育,洞口平面呈椭圆形,短轴方向2.5m,长轴方向5m,可见深度约10m落水洞2照片溶洞4照片落水洞2位于K58+700右侧约37m.洞口方向30°,呈半椭圆形,洞口宽约4m、,高约1.5m,可见深度3m,常年有水流入,调查时有水流入,流量约1.5L/S,顺岩层面发育。距离线路较远,对线路影响小。溶洞4位于线路区K58+807左侧约7m.洞口方向为132°,出口形状呈椭圆形,宽约1.5m,高约0.5m,无法进入,据访问与落水洞2相同,有水流出。距离线路较近,对线路影响大。落水洞3照片溶洞5照片落水洞3位于K58+760左侧约30m.洞口呈圆形,直径约5m,深约8m,呈锥形,雨季有水流入。距离线路较近,对线路有一定影响。溶洞5位于线路区K59+020左侧约33m.洞口方向约10°,洞口呈圆形,直径约2m,可见深度约8m,延伸裂隙发育,洞内有土,岩层产状122°∠25°溶洞6位于线路区K59+260左侧约170m.洞口方向228°,呈扁圆形,高约1.8m,宽约5m,入洞约3m后变窄,可见深度25m,据访该处与卫生院北侧落水洞相连,目前水量约5L3.6.5特殊性岩土(1)红粘土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有红粘土,该类土岩性为黏性土,局部地段含砾石,含量约5%~15%局不等,黄褐色、桔红至暗棕红色,干强度高,遇水易软化。根据红粘土遇水易软化,道路沿线可能存在上硬下软的现象。该类土不具膨胀性,液限为高液限,无腐蚀性或弱腐蚀性的土。(2)软土区内软土主要为淤泥质土和黄褐色软塑状粉质粘土对拟建公路影响较大。淤泥质土在农田区上部多为黑灰色淤泥质土,多呈软塑状,一般含有机质较多,韧性高,厚度一般0.50~3.5粘土软土主要在常受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地区,比如鱼塘、农田和沼泽淤泥质层的下部和与灰岩层接触带,主要为原生红粘土、冲洪积成因粘性土经地表水,长期浸泡形成。在灰岩区,岩溶水上升下降活动频繁,与灰岩接触带的次生红粘土也易成软塑状,使得工程性能大大降低。该类土一般呈黄、黄褐色,粘性较强,韧性高,摇振反应缓慢,高含水量,高液限,灵敏较高,透水性低,工程性能较差。线路区局部水田存在软土路基,为农田蓄水引起,厚度一般0.1~0.8m,软土路基对线路有一定影响,建议作翻挖晾晒或清除处理。4勘察工作重点、难点本项目勘察工作量大、任务重、工期紧。勘探施工的组织必须周密,人员配置必须合理,同时勘察手段和工作要切合场地的实际情况。施工难度上主要是线路工程勘探点间距较远,且穿过的地段地形复杂,钻机搬家距离较远,部分地段施工条件差。经对初勘资料分析,本次详勘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为:(1)要加强分析石阡河岸坡岩体发育的卸荷裂隙对道路工程建设的影响,为设计支挡方案提供准确详实的依据;(2)区内广泛分布的淤泥质土和过湿土,对填方路基影响较大,本次需在初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布范围及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5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5.1勘察方法本项目地质条件较复杂,地貌类型较多样,线路较长,勘察工作难度较大,工程地质勘察必须实施综合勘察方案。勘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软弱路基的工程地质勘察。主要勘探手段有:工程地质测绘和水文地质测绘、工程测量、机械钻探和简易钻探、坑(槽)探等常规勘探手段;试验项目主要有常规土工试验、岩石抗压强度试验、水质分析试验和筑路材料试验等;原位测试项目主要是标准贯入测试、动力触探试验等。5.5.1利用沿线控制点上的坐标采用全站仪进行钻孔定测,其误差应符合规范要求。5.1采用全站仪对各工点段的勘探线剖面进行实测(比例尺:1:500),其误差应满足相应的测量规范要求。5.(1)1:2000线路工程地质测绘范围为路中线两侧各200m,工程地质测绘的填图、成图单元以工程地质岩性层为单元。涵洞工程地质测绘精度1:2000,范围一般为400m×200m。(2)工程地质测绘结合构造物拟建区地形、地貌、江河枯、洪期水位线、岩土分界线、裂隙统计、地下水露头、特殊岩土体、斜坡特征及变形现象等进行定点观测与记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视具体情况增大调查范围,以达勘察目的,受已有图幅限制时,可采用较小比例尺的地形图。(3)野外观测、记录要求准确记录各种地质现象的位置、规模、数量、特征及对线路安全的影响。观测现象位置结合线路工程,用里程桩号加左、右的距离表达。调绘采用仪器法、半仪器法进行,采用追索法,结合穿插法沿线路测绘,必要时采用仪器法定位测量,使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基本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对实测剖面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实测方式。.3(1)工作量布置原则路基:高边坡和挡墙,横断面布置间距约60~80m,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至少应设1(2)勘探深度确定边坡钻孔孔深进入设计高程或边坡潜在破裂面以下2~3m;填方路堤和一般路基:孔深进入基岩面以下2~3m控制。(3)孔位未经设计组同意,桥位及其他定位钻孔施工孔位与设计孔位水平位移不得大于0.50m(4)孔径为鉴别和划分地层,钻孔孔径不宜小于91mm;需采取土、岩样的非岩石段、软质岩石段和软硬质岩石互层段,孔径不宜小于110mm;硬质岩石段孔径不宜小于(5)孔斜孔深超过50m的钻孔应测孔斜,孔斜要求不得大于1°/100(6)孔深终孔深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并不得超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规定。孔深、岩土层面深度、地下水位深度的量测误差应不小于±0.05m,孔口高程测量误差不超过±0.01(7)采芯率岩芯采取率在坚硬完整岩层中,不宜小于90%;在强风化、破碎的岩层中,不宜小于65%;重点研究的孔段(断层破碎带、滑坡滑动带等)应尽量提高岩芯采取率;粘性土地层,不宜小于85%;砂类土地层不宜小于65%;碎石类土不宜小于50%。对较难采取的岩土层段应采用适用的取芯方法和机具。从岩芯管提取岩芯时,不得颠倒岩芯顺序。钻探中应特别注意控制循环水水量,避免对层间泥化带(夹层)、软弱夹层的扰动破坏,努力提高采芯率,尤其是可能控制挖方边稳定性的软弱夹层的采芯率、试件采取质量及数量。对层间泥化带(夹层)、软弱夹层必须使用原状取土器取样送试。(8)回次进尺要求为了尽力提高岩土采芯率,以确保勘探钻孔质量,一般岩层段不大于2.0m,非岩层段、软质岩段不大于1.0m,软弱夹层、松散和破碎岩土段不大于(9)对需采样的松散、软化或易干燥、水解的岩土芯要妥善保存并及时采样。钻进中应有主要工程地质岩土层段的判层纪录,对孔内异常(包括破碎带、空洞及可钻性突然变化等)亦应及时进行判别和如实记录。(10)对钻探全过程应详细编录,对每回尺、每节岩芯应分别进行编号。受泥浆等污染的岩芯要用清水洗净(易水解的除外),岩芯全部放入岩芯箱并码放整齐,回次岩芯票完整、防水、防风,易于保存。终孔后对岩芯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并就近挖坑掩埋(顺序摆放、编号、设标记)备查。5.1.4对公路沿线的溪沟流水采用三角堰法、矩型堰法测其流量,调查最大流量,查明地表水系的分布和排泄规律。在钻探过程中应对钻孔作好必要的水文观察(测)工作,如水位变化、冲洗液的消耗、漏失、终孔后的水位观测等。终孔后还应进行简易抽水试验,稳定时间1~2小时,查明其浅层地下水的埋藏及其变化规律。.5.11)当巨粒土厚度>3.00m2)查明巨粒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具体要求按有关规程执行。3)划分土层了解地基承载力值,为选择地基持力层提供依据;)当细粒土(或砂层)厚度>3.00m时,在钻孔内作标贯入测试试验;当细粒土(或砂层)厚度>5.002)标贯间距:孔深0~6.0m时为1.00m,63)划分土层了解原生土地基承载力值,为选择地基持力层提供依据;4)估算土的物理状态;5)判定地震液化可能性及液化等级。5.1.6区内岩溶以较为发育,为查明桥位地段岩溶发育情况,在桥位墩台位置采用地质雷达进行物探测试,初步查明桥位区岩溶发育情况。5.1.7为查明线路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应在沿线不同的工程地质单元及重要工点采取试样作物理力学各项目试验;对岩、土样应进行石蜡密封、防止失水风化,改变其原有物理力学性质。沿线选取地表水、地下水试样作水质分析,评价地表水、地下水对砼及砼中钢筋的侵蚀性。5.2预计勘察工作量预计勘察工作量如下:表5.2-1预计勘察工作量统计项目德江初勘工作布置1:2000测绘简易勘探(孔)钻探(孔)触探(m)岩样(件)土样(件)水样(件)9.5Km70个33孔/700m1012636提交的勘察成果资料勘察报告应根据岩土工程特性和工程情况进行编制,编制深度应满足有关要求。主要提交以下成果:6.1工程地质总说明书6.2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6.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2000)6.4简易勘探点成果一览表6.5不良地质地段表6.6涵洞工程地质条件表6.7沿线筑路材料分布图6.8路基、桥梁等工点勘察报告6.9工点工程地质平面图(1:500~1:2000)6.10工点工程地质断面图(1:500~1:1000)6.11钻孔柱状图(1:100)6.12有关试验成果及照片等资料6.13电子成果资料7工期及进度20132014年2014年8施工组织8.1机构及人员组织根据工程特点,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要求,全面完成该路段的勘察工作,我司成立了“贵州省S203石阡板桥至冷龙公路改扩建工程”,全面负责该项目的地勘工作,其组织体系及人员安排见下图: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生产负责人技术组原位测试组钻探组后勤及质量监控组(2人)(1人)测量1人地质5人专业安全员(2人)技工(16人)8.2主要设备组织根据勘察场地情况和工程特点,结合工作量和工期的要求,拟配备下列勘察仪表和机械设备。表7.2-1主要勘察施工设备一览表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地质罗盘DQY-1个5相机佳能G2部8测量全站仪TC1610台1钻探回转钻机XY-100型台2含水泵、柴油机螺纹钻套4现场试验薄壁取土器φ110套2标贯仪N63.5套2触探设备N63.5~120套2其他设备笔记本ThinkPad台8打印机Eps1270台1工具车越野车辆29质量保证措施针对该项目特点和我院CCRDI质量保证体系要求,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量把关,确保勘察质量。1、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层层把关,下级对上级负责,逐级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权利。勘察项目负责人为勘察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质量全面负责,行使勘察质量管理权。各专业勘察处负责人对本处勘察质量负责,各作业班组负责人对本班组作业质量负责,班组作业人员对自己所作工作负责,形成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的局面,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2、在地勘组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全院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院上下对本项勘察的质量监督管理,以确保质量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勘察工作之中,实现我院对本项勘察承诺的质量目标。3、把总体质量目标分解到各分项工作中,进行勘察过程质量跟踪控制,从源头抓起,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消除隐患,杜绝质量事故产生。4、项目负责人依据设计文件、勘察规范和我院质量体系文件,编制《质量管理计划》,制订出工程程序控制图及质量控制点,编制勘察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细则和岗位责任制等。对勘察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确保整个勘察过程连续、稳定地处于受控状态。5、建立勘探旁站制度,对钻探、简易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取样等实物工作量由质量监控组统一验收,随时接受业主检查,凡进行的实物工作量必须100%进行旁站验证。6、组织项目参与人员认真学习有关规范和勘察文件,牢记各分项工序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目标。7、根据业主所提出的要求做好全面质量管理的自检工作。8、建立以总体组为主的质量检查验收小组,行使内部各分项工序的质量检查和对完工工序的质量验收、等级评定。并以此为依据,考核班组和个人业绩,确定奖励或处罚力度,兑现质量管理责任制。每道勘察工序都要做到事前有布置,中间有检查,成果有审核,质量有评定。9、质量检查验收小组依据院《质量保证手册》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编制《质量计划》,每周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以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10安全保证体系10.1安全保证体系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和贵州省有关规定,本工程项目部成立安全领导小组,由项目生产负责人负责,另设一专职安全员,任领导小组副组长。每个作业班(组)都要有兼职安全员。安全保证体系框图如图10.1。图10.1安全保证体系框图10.2安全保障组织机构本工程成立以项目生产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领导小组,安全保障组织机构如图10.2。图10.2安全保障组织机构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