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全国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全国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全国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全国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全国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汪曾祺散文专练

汪曾祺作品:《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文游台》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蔡德惠》

《牙疼》

《徙》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汪曾祺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

年。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去逛书店,看一本

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裱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

还是大西门一带。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

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一

一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

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

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菊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

----西南联大校歌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

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

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露陋而辉煌的,奇迹一

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西边是

学生宿舍。土墙,草顶。

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

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

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有些

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

我和一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

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

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

英文了。

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惟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每天一早,就

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大图书馆藏书不少,但指

定参考书总是不够用的。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

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傍的《黄冈竹楼记》。这些

教室里面放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

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

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

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洁

的,上课时军阀商人家的小姐也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男同学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

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

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

名士不止一人,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

送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

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覆檀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

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

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

很紧张。

回头一看,是化学教授曾昭伦。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

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跋着),因此发出梯里突鲁的声音。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

用尽,有些同学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

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

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

老鼠屎。菜常备的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二种,“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

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

鸟来!

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比较明显的、普遍

的影响是在教育方面。有些联大师生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实事。联大学生在中学

兼课的很多,这对昆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日勺。更重要的是使昆

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

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

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摘编自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中国作家》,有删改)

文本二:

国家兴难,哀鸿遍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是战在沙场,还是守在后方读

书?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存活。

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尝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负起国家兴

亡”的信念,风采奕奕唱着《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的栋

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掀起来了!8年时间仅仅只毕业三千余人,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

100多位人文大师。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了真心、正义、无畏

与同情。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摘编自《西南联大*最困难时,往往最心怀美好》)

文本三: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

选了。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

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

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

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

实。我也没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独感、荒谬感、绝望感。我写不出卡夫卡的《变形

记》那样痛苦的作品,我认为中国也不具备产生那样作品的条件。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回忆丰富多彩的市内生活,一方面呈现了西南联大周边人文气息和

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衬托出西南联大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B.吴宓先生讲课,为学生“搬椅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吴先生的修养,而他的言传

身教、率先垂范也展现了西南联大教师优雅的君子风范。

C.文章大量笔墨刻画教授们衣着“残破”,而描写联大人读书的细节却不多,这正

是为了表现联大人虽条件简陋却孜孜不倦做学问的志趣。

D.结尾“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化用杜甫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重在

表现西南联大的精神气质和自由与随性的学术氛围。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禹便的《黄冈竹楼记》即《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北宋文学家王禹便被贬为

黄州刺史后写作的一篇小散文,抒发自己怅惘落寞却又不甘沉沦的心绪。

B.西南联大校歌里唱到,将举国栋梁之才移往艰苦偏远的边疆,将其保护起来免受

日寇的摧残,这正是为了保全民族未来的希望。

C.闻一多先生是19世纪中国爱国主义诗人,以《红烛》《死水》《女神》等诗集,

开一代诗风。他创作的著名,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响彻中华大地。

D.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对社

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8.文本二中的“巨浪”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9.如欲以“朴素为文”为主题,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列

出评论要点。(6分)

【答案】6.D7.C

8.学术方面:①条件极其艰苦却重学问轻名利的学术氛围;②联大的民主思想、自

由开放的精神,品格修养;③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④乐观积极的心态;⑤高尚的

君子人格和道德修养。(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9.①“朴素为文”是指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屑的题材入文,不刻意追求精致的结

构、深奥的题旨,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方式;②“朴素为文”是

指文章语言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娓道来,如话家常;③汪曾祺的“朴

素为文”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在平淡的叙述中,让真与美、日常生活

的恬淡回归散文。(每点2分)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重在表现西南联大的精神气质和自由与随性的学术氛围”错。结合“但是这种

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可知,化用诗句不是重在表达“自由和随性”,

而是表达西南联大对云南在教育方面的影响确实存在。

故选Do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及文学文化常识等的识记能力。

C.“19世纪”错,闻一多是20世纪的诗人;另外《女神》是郭沫若的作品。

故选C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及分析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

“巨浪”指的是西南联大在学术方面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题干要求分析“巨浪”

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看联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

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

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几年下来,衣服

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

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瘪,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窥

一斑而见全豹,西南联大师生的条件极其艰苦;但是他们的学术氛围却极其浓厚,

“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一一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可见能

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条件极其艰苦却重学问轻名利的学术氛围;

其次看联大师生的思想和精神,文中提到一件小事,就是胡适讲《红楼梦》时“一

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

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由此可见

联大师生的品格修养;文本一末尾写联大学生在昆明一些中学任教,“更重要的是

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

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联大的民主思想、

自由开放的精神,品格修养;

文本二中有“国家兴难,哀鸿遍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是战在沙场,还是守

在后方读书?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

是否存活。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藏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

负起国家兴亡'的信念”,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K;

文本一中还提到西南联大食堂的伙食,以及师生们的玩笑,“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

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一一恐怕飞出只鸟来!”,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

是乐观积极的心态;

文本二末尾总结了西南联大精神,“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了真

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

敢,无问西东”,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高尚的君子人格和道德修养。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朴素为文”为主题,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写一则文学短评。“朴

素”可从写作内容、语言等角度分析;“朴素为文”也是作者的创作理念。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选取了在西南联大的很多琐碎的小事,比如写到校舍、图

书馆、联大师生的服装、联大的伙食、联大学生对于昆明教育的贡献等,这些内容

写得很“散”,很随意,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刻意追求精致的结构、深奥的题旨,

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方式;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从语言来看,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娓道来,

如话家常。如“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

堂。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

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密掩的‘一口钟'”“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

可张嘴一一恐怕飞出只鸟来!”等。体现了其“朴素为文”的特点;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虽然没有选取“宏大”的题材,只是罗列了写琐琐碎碎的

小事,但在平淡的叙事中却不乏真善美的真情。如写闻一多先生穿的意见亲戚送的

“灰色夹袍”,写朱自清先生穿的“一口钟”,写联大食堂的“八宝饭”“通红的

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等,在平淡的叙述中却让人怀想联大师生对于

真理的执着追求,他们虽然物质贫乏,精神却富足。“朴素为文”体现了一种独特

的文学创作理念:在平淡的叙述中,让真与美、日常生活的恬淡回归散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游台

汪曾祺

文游台是我们县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

台在泰山庙后。

泰山庙前有河,日澄河。河上有一道拱桥,桥很高,桥洞很大。走到桥上,上

面是天,下面是水,觉得体重变得轻了,有凌空之感。这正是杂花生树、良苗怀新

的时候,放眼望去,一切都使人心情舒畅。

澄河产瓜鱼,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脂玉,无鳞无刺,背部有细骨一

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

鱼只有我的家乡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里有。不过别处的这种鱼不似澄河所

产的味美,倒是真的。因为都经过冷藏转运,不新鲜了。

泰山庙亦名东岳庙,差不多每个县里都有的,其普遍的程度不下于城隍庙。所

祀之神称为东岳大帝。泰山庙的香火是很盛的,因为好多人都以为东岳大帝是管人

的生死的。每逢香期,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进庙门就闻到一股触鼻的香气。

正殿的对面有一座戏台。戏台很高,下面可以走人。这倒也好,看戏的不会往

前头挤,因为太靠近,看不到台上的戏。大都是站着的,也有自己从家里扛了长凳

来坐着看的。

唱戏的是“草台班子",没有什么名角,也没有什么好戏,唱的是京戏,但有些

戏是微调,没有准调准词。只有一年,来了一个叫周素娟的女演员,在南方的科班

里学过戏,唱戏很规矩,能唱《武家坡》这类的戏,甚至能唱《祭江》……现在却

混得到里下河来搭班。还有一个大花脸,嗓子很冲,姓颜。有一回,我听他在戏台

旁边的廊子上对着烧开水的“水锅”大声嚷嚷:“打洗脸水!”我从他的产音里听

出了一腔悲馈。江湖艺人,吃这碗开口饭,是充满辛酸的。

泰山庙正殿的后面,即属于文游台范围。沿砖路北行,路东有秦少游读书台。

更北,地势渐高,即文游台。台基是一个大土墩。墩之一侧为四贤祠。四贤,说法

不一。明代张诞《谒文游台四贤祠》诗云:“蒲圻先生独好古,一扫陋俗隆高风。长

绳倒拽淫像出,易以四子衣冠容。”我小时到文游台,连“四子衣冠容”也没有,

只有四个蓝地金字的牌位。墩之正面为盍簪堂。“盍簪”之名,比较生僻,出处在

《易经》,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快来堂”。我觉得“快来堂”也挺不错。我们

小时候对“快来堂”的兴趣比四贤祠大得多,因为堂的两壁刻着《秦邮帖》。小时候

以为帖上的字是这些书法家在高邮写的。不是的。是把名家的书法杂凑起来的(帖

都是杂凑起来的)。帖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师亮采的地方官属钱梅溪刻的,皆取

苏东坡、黄山谷、米元章、秦少游诸公书。曾有人考证,帖中书颇多“潢鼎”,是

假的,我们不管这些,对它还是很有感情的。

盍簪堂后是一座木结构的楼,是文游台的主体建筑。楼颇宏大,东西两面都是

大窗户。我读小学时每年“春游”都要上文游台,趴在两边窗台上看半天。东边是

农田,碧绿的麦苗,油菜、蚕豆正在开花,很喜人。西边是人家,鳞次栉比,最西

可看到运河堤上的杨柳,看到船帆在树头后面缓缓移动,缓缓移动的船帆叫我的心

有点酸酸的,也甜甜的。

文游台的出名,是因为这是苏东坡、秦少游、王定国、孙莘老聚会的地方,他

们在楼上饮酒,赋诗,倾谈,笑傲。实际上文游诸贤之中,最感动高邮人心的是秦

少游。苏东坡只是在高邮停留一个很短的时期。王定国不是高邮人。孙莘老不知道

为什么给人一个很古板的印象,使人不大喜欢。文游台实际上是秦少游的台。

秦少游是高邮人的骄傲,高邮人对他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因为他是大才子,“国

士无双”,词写得好,著过《蚕书》,书中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还因为他一生

遭遇很不幸。他的官位不高,最高只做到“正字”,后半生一直在迁谪中度过。四

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五十岁,迁横州。五十一岁迁雷州。

几乎每年都要调动一次,而且越调越远。后来朝廷下了赦令,迁臣多内徙,少游启

程北归,至藤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终年五十三岁。

迁谪生活,难以为怀,少游晚年诗词颇多伤心语,但他还是很旷达,很看得开

的,能于颠沛中得到苦趣。明陶宗仪《说郛》卷八十二:

秦观南迁,行次郴州遇雨,有老仆滕贵者,久在少游家,随以南行,管押行李

在后,泥泞不能进,少游留道傍人家以俟。久之盘跚策杖而至,视少游叹曰:“学士,

学士!他们取了富贵,做了好官,不枉了恁地,自家做甚来陪奉他们!波波地打闲官,

方落得甚声名!“怒而不饭。少游再三勉之,曰:“没奈何。”

我以为这是秦少游传记资料中写得最生动的一则,而且是可靠的。这样如闻其

声的口语化的对白是伪造不来的。这也是白话文学史中很珍贵的资料,老仆、少游,

都跃然纸上。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文游台”为题,开头叙写文游台周边的桥、鱼和庙等,真实表现了故乡

的风土人情,丰富了文游台的人文风景。

B.文章叙述唱戏的周素娟和颜大花脸,表现了他们命运的落魄和生活的辛酸,并且

借此衬托秦少游仕途坎坷和命运不幸。

C.文中引用明代张诞《谒文游台四贤祠》的诗句,既交代了四贤祠的来历,又引出

了作者小时候未见“四子衣冠容”的遗憾。

D.作者儿时在台上看到船帆缓缓移动,心中有些“酸酸的”“甜甜的”,流露出他小

时候就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和重逢的喜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把澄河里的瓜鱼与冷藏转运的鱼进行对比,不仅突出家乡瓜鱼味道鲜美,而

且表现了家乡人对故乡的由衷热爱。

B.文中援引明陶宗仪的《说郛》,表现了秦少游颠沛中旷达的人生观,同时说明这样

的传记写有很珍贵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C.全文以儿童的视角来写家乡的文游台,作者回想了小时候在文游台的所见所闻所

感,显得淳朴自然,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D.文章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先写拱桥、瓜鱼,再写庙中香火、戏台,最后写庙后的

文游台,文脉清晰,层次井然有序。

8.高邮人为什么对仕途落魄的秦少游“最感动”?请简要分析。(4分)

9.汪曾祺曾说:“在文风上,我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我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

但时时会跳出一两个奇句、古句……我希望融奇崛于平淡。”请从文中找出“奇句”

“古句”各一例,并简要分析如何“融奇崛于平淡”。(6分)

【答案】

6.B7.C

8.①秦少游是高邮人;②秦少游才学卓越;③泰少游关心人民生活;④秦少游贬谪

中表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9.示例:①“听出了一腔悲愤”:一般来说,“听出”的应该是声音,这里“听出”

的却是“悲愤”,奇特的表达与“打洗脸水来”的口语化叙述融为一体,灵动新奇。

②“削秩徙郴州”借用“削秩徙”文言词,言简意丰。这与前面的“四十八岁因为

有人揭发他写佛书”的平淡语言结合在一起,文白交错,恬淡典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衬托秦少游仕途坎坷和命运不幸”错误,无论是“周素娟”,还是“颜大花脸”,

他们都是底层人,所以叙述这二人是为了表现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全文以儿童的视角来写家乡的文游台”错误,全文并非都以儿童的视角来写,

也穿插了作者的议论抒情,如文章后半部分提到文游台出名的原因。

故选Co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最感动高邮人心的是秦少游。苏东坡只是在高邮停留一个很短的时期。王定国

不是高邮人……文游台实际上是秦少游的台”“秦少游是高邮人的骄傲”可知,第一

个原因是秦少游是高邮人。

由“除了因为他是大才子,‘国士无双',词写得好,著过《蚕书》”可知,第二个原

因是秦少游的才学。

由“书中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秦观南迁,行次郴州遇雨,有老仆滕贵者,久在

少游家,随以南行,管押行李在后,泥泞不能进,少游留道傍人家以俟”可知,第

三个原因是秦少游关心人民的生活,体贴家中老仆。

由“还因为他一生遭遇很不幸……他还是很旷达,很看得开的,能于颠沛中得到苦

趣”可知,第四个原因是秦少游在贬谪之中表现出的旷达的人生态度。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语言特点的能力。

首先理解“奇句”和“古句”。所谓“奇”,应当是别人所没有过的,自己独有的,

比如描写姓颜的大花脸,“有一回,我听他在戏台旁边的廊子上对着烧开水的‘水锅'

大声嚷嚷:‘打洗脸水!'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了一腔悲愤”,“听出”应当与“声音”

搭配,而此句却与“悲愤”的组合,就很新奇;且这样独特的表达与“打洗脸水来”

的口语化叙述融为一体,灵动新奇。类似的还有“看到船帆在树头后面缓缓移动,

缓缓移动的船帆叫我的心有点酸酸的,也甜甜的“,“帆船”让人心里“酸酸的”“甜

甜的”,这种新奇的表达传达了更为丰富的感受。

所谓“古”,应当是比较“文言”的表达,文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杂花生树、良

苗怀新”的文言表达与前面“上面是天,下面是水”的口语表达随意混搭,却没有

丝毫不和谐之感,反而文白交错,恬淡典雅;还有“削秩徙郴州”,“削秩”指削掉

官阶,“徙”指被贬谪外放,几个文言词语言简意丰,这与前面的“四十八岁因为有

人揭发他写佛书”的平淡语言结合在一起,文白交错,恬淡典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汪曾祺

香港多高楼,无大树。

中环一带,高楼林立,车如流水。楼多在五六十层以上。因为都很高,所以

也显不出哪一座特别突出。建筑材料中钢筋水泥已经少见了。多是飞机钢、合金铝、

透亮的玻璃、纯黑的大理石。香港马路窄,无行道树。寸土如金,无隙地可种树也。

这个城市,五光十色,只是缺少必要的、足够的绿。

半山有树。

山顶有树。

只是似乎没有人注意这些树,欣赏这些树。树被人忽略了。

海洋公园有树,都修剪得很规整。这里有从世界各地移来的植物。扶桑花皆如

碗大,有深红、浅红、白色的,内地少见。但是游人极少在这些过于鲜艳的花木之

间流连。他们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乘坐“疯狂飞天车”、浪船、“八脚鱼”之类的富

于刺激性的、使人晕眩的游乐玩意。

我对这些玩意全都不敢领教,只是吮吸着可口可乐,看看年轻人乘坐这些玩

意时兴奋紧张的神情,听他们在危险的瞬间发出惊呼。我老了。

我坐在酒店的房间里,想起北京的大树,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

的柏树,北海的白皮松。

渡海到大屿岛梅窝参加内地和香港作家的交流营,住了两天。这是香港人度

假的地方,很安静。海、沙滩、礁石。错错落落,不太高的建筑。上山的小道。我

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居住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们需要暂时离开紧

张的生活节奏,需要安静,需要清闲。

古华看看大屿山,两次提出疑问:“为什么山上没有大树?”他说:“如果有

十棵大松树,不要多,有十棵,就大不一样了!”山上山下是有树的。台湾相思树,

枝叶都很美。只是大树确实是没有。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然而没有乔木,是不成其为故国的。《金

瓶梅》潘金莲有言:“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大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至少

在明朝的时候,北京的大树就有了名。北京有大树,北京才成为北京。

回北京,下了飞机,坐在“的士”里,与同车作家谈起香港的速度。司机在前

面搭话:“北京将来也会有那样的速度!”他的话不错。北京也是要高度现代化的,

会有高速度的。现代化、高速度以后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想起那些大树,我就

觉得安心了。现代化之后的北京,还会是北京。

文本二:

留住城市的时代芳华(节选)

肖复兴

那几年,我常常游走于城南这些大街小巷,完全像一个“胡同串子”。有时候,

会遇见不少逛胡同的北京人,他们都很年轻,成群结队,背着专业的相机,拼命地

为这些即将消失的老北京景象拍照留档,他们有自己的网站,可以将这些照片传到

网上,让更多关注北京的人看到。有时候,也会碰见外国人,有的骑着自行车,有

的背着旅行包,他们大都不会说中国话,我们只能相视一笑。那些有些年代感的胡

同和院落,让他们觉得还像老北京。有一次,我碰见一些来自美国的大学生,会说

一些中国话,他们对我说,以前门楼子为中心,东西两边的胡同,他们都去看了一

些,觉得西边拆得少,更像他们读过的老舍写的《骆驼祥子》里的老北京,东边不

像了。

游走在这样的老街,碰见这样的新旧朋友,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有一种仿佛在

往昔时光中穿越的感觉,回忆和现实、幻觉和错觉,交织一起、碰撞一起,常让我

感到似是而非而无所适从。我想起梁思成先生1947年写的《北平文物必须整理和

保护》文章;北平和平解放以后,他又多次陈情相告:北京城的整体形制,既是历

史上可贵的孤例,又是艺术上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是各个历史时期的至宝,

它们综合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他特别强调,承继祖先留给我

们的这一笔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遗产,需要做的是整体保护这一文物环境。

加拿大学者雅各布斯曾写道:“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的不可或缺,如果没有

了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失去活力。”她特别强调:“必须保留一些各个年代

混合的旧建筑。保留这些旧建筑的意义绝不是要表现过去的岁月在这些建筑上的衰

败和失败的痕迹这些旧建筑是不能随意取代的,这种价值是由时间形成的。”

她说,这些旧建筑“对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街区而言,只能继承,并在日后的岁月

里持续下去”。

如今走在北京,簇新的建筑比比皆是,即使走在旧城老街区,那些雅各布斯所

说的“老建筑”“旧建筑”,也已经所剩无几。随着这些“老建筑”“旧建筑”的

消失,更可怕的是和它们连在一起的记忆,也一并消失,以为新改造完成的城市空

间,就是以往老北京历史的倒影和地理的肌理。如果这样,老北京真的就彻底消失

而无可追回了。北京城的时代流动与历史变迁的影子和轨迹,也就荡然无存了。

古诗说:往来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这个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更

何况北京经历过的岁月漫长,其中的发展变化是极其正常不过的。但重要的是,

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古都,不要忘记老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在这样的变

化之中,寻找到有规律的变法,要依据历史的罗盘,还要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以

及在回家的路上扑面而来的浓烈的乡愁。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香港“高楼林立,车如流水”,既表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和高度现代化,

也表现了这里的生活节奏之快。

B.汪曾祺在酒店联想到北京的大树,采取了一一列举的形式,传达出对这些树

真切的想念和如数家珍的自豪感。

C.汪曾祺通过写自己在香港看树,古华发出关于树的疑问,表达出本文的主旨:

香港作为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应该有大树。

D.“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原意是说明故国与大树无关,文本反用

其意,认为大树是构成“故国”的重要元素。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我”串胡同的经历,为后文关于城市发展的思考作了铺垫。

B.引用中外学者的论述,是为了说明北京的老建筑值得也应该保留。

C.“回家的路”是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留存。

D.文章描写了北京建筑的过去与现在,表达出了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8.文本一反复写到香港的树,有怎样的用意?(4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画线句中,两位作者对北京发展看法一致,心态不同,请就此简

要分析(6分)

【答案】

6.C7.D

8.①写香港树少,表现城市繁华但绿化不足。②写香港虽然有树却被人忽略,表现

香港生活节奏紧张,人们追求刺激。③用香港的树与北京的大树构成对比,突出北

京的历史底蕴。

9.看法:①都认为北京会走向现代化,发展不可回避。②都认为北京在发展中应当

保留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心态:文本一表达出对北京能保留历史底蕴的信心,文本

二表达了对历史积淀随同旧建筑消失的担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

C.“表达出本文的主旨:香港作为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应该有大树”错。汪曾祺

通过写自己在香港看树,古华发出关于树的疑问同北京作对比,强调北京有大的树

木,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独具魅力。

故选Co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

D.“表达出了对城市发展的思考”错,应是表达了作者对北京历史积淀随同旧建筑

消失的担忧。

故选D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香港多高楼,无大树”“香港马路窄,无行道树。寸土如金,无隙地可种树也”

“这个城市,五光十色,只是缺少必要的、足够的绿”,写到香港树少,强调了香港

城市繁华但绿化不足。

②“半山有树。山顶有树。只是似乎没有人注意这些树,欣赏这些树。树被人忽略

了”“海洋公园有树,都修剪得很规整。这里有从世界各地移来的植物。扶桑花皆如

碗大,有深红、浅红、白色的,内地少见。但是游人极少在这些过于鲜艳的花木之

间流连。他们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乘坐'疯狂飞天车'、浪船、‘八脚鱼’之类的富于

刺激性的、使人晕眩的游乐玩意”,写的是香港虽然有树却被人忽略,游人极少在这

些过于鲜艳的花木之间流连,表现了香港生活节奏紧张,人们追求刺激。

③反复写到香港的树和古华发出关于树的疑问与“我坐在酒店的房间里,想起北京

的大树,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的柏树,北海的白皮松”“‘所谓故国者,

非谓有乔木之谓也。'然而没有乔木,是不成其为故国的”写到的北京的大树构成对

比,突出北京的历史底蕴。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看法:①结合文本一“回北京,下了飞机,坐在'的士'里,与同车作家谈起香港

的速度。司机在前面搭话:'北京将来也会有那样的速度!'他的话不错。北京也是

要高度现代化的,会有高速度的”和文本二“这个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更何况

北京经历过的岁月漫长,其中的发展变化是极其正常不过的”可见,文本一中“现

代化之后的北京”和文本二“如果这样”都对北京会走向现代化,发展不可回避进

行了强调。

②由文本一中的“至少在明朝的时候,北京的大树就有了名。北京有大树,北京才

成为北京”和文本二中的“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古都,不要忘记老北京悠久的历史和

文化的积淀,在这样的变化之中,寻找到有规律的变法,要依据历史的罗盘,还要

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以及在回家的路上扑面而来的浓烈的乡愁”可见,文本一中的

“现代化之后的北京,还会是北京”和文本二中的“如果这样,老北京真的就彻底

消失而无可追回了”都强调了北京在发展中应当保留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心态:文本一中的“现代化之后的北京,还会是北京”,强调的是面对古老的北京必

然高速向现代化发展的未来,作者坦然接受并抱有美好的期冀。同时,又对北京在

新时期传承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持有深切的自信与自豪。文本二中的“如果这样,

老北京真的就彻底消失而无可追回了”结合后文“北京城的时代流动与历史变迁的

影子和轨迹,也就荡然无存了”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积淀随同旧建筑消失的担

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蔡德惠

汪曾祺

我与蔡德惠君说不上什么交情,只是我很喜欢他这个人,同在联大新校舍住了

几年,彼此似乎是毫不往来。他不大声说话,也没有引人留意的举动。除了他系里

学术的集会,他大概是很少参加人多的场合,我们那个时候认得他的人恐怕不多。

我只记得有一次,一个假日,人多出去了,新校舍显的空空的,树木特别的绿,他

一个人在井边草地上洗衣服,一脸平静自然,样子非常的好,自此他成为我一个不

能忘去的人。他仿佛一直是如此。既是一个人,照理都有忧苦激愤,感情失常的时

候,蔡君短短一生中自必也见过遇过若干足以扰乱他的事情,凡我历次所见,他都

是那么对世界布满温情、平静而自然的样子。我相信他这样的时候最多。也不知怎

的一来,彼此知道名字,路上见到也点点头。他人颇瘦小,精神还不错。

我离开联大到昆明乡下一个中学去教书,就不大再见到他。学校同事中也有熟

识他的人,可谈话中未听到提过他的名字,想是他们以为我不认得他。再,他人极

合营,一身也无甚“故事”可以作谈话资料,或说无甚可以作为谈话资料的故事,

我就知道他在生物系书读得极好,毕业后研究植物分类学,很有希望,研究室在什

么地方,我亦熟悉,他大概经常在里面工作.有一次学校里教生物的两个先生告诉

我要带学生出去看一次,问我高兴不高兴去走走,说:“蔡德惠也来的。”果然没几

天他就来了。带了一大队学生出去,大家都围着他,随便掐一片叶子,找一朵花,

问他,他都娓娓地说出这东西叫什么,生活情形,分布情形如何,有个什么故事与

这有关,哪一篇诗里提到过它,说话还是轻轻的,温和清楚。现在想起来,当时不

觉得,他似乎比以前更瘦了些。是秋天,野地里开了些许红白蓼花,他似乎是穿了

一件灰色长衫。

后来,有一次,雨季,我到联大去。太阳一收,雨忽然来了,相当的大,当时

正走过他的研究室,心想何不进去看看。一推门就进去了,我来,他毫不觉得突兀。

稍为客气的接待我,仿御谁都可以推开他的门进去的一样,一进门我就看见他墙上

一只蛾子,颜色如红宝石,略有黑色斑纹。他指点给我看,说了一些关于蛾蝶的事。

他四壁都是植物标本,层层叠叠,尚待整理。他说有好些都是从滇西采来的。拿出

好些东西给我看,都极其特殊。他让我拣两样带回去玩,我挑了几片木蝴蝶。这几

片东西一直夹在我一本达尔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