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临西县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河北省临西县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河北省临西县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河北省临西县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河北省临西县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北省临西县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l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A.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D.促进自然经济瓦解2.在一些地方出土的一些反映汉代孔子与道门关系的汉画中,大部分是孔子见老子,孔子居右执贽处从位,左向对着老子,单向鞠躬行鞠躬礼.这反映了汉代A.道家的黄老无为学说处于正统地位 B.孔子的政治地位比较低下C.尊儒政策对基层思想意识影响有限 D.三纲五常未被统治者采纳3.与以往反对全球化力量来自民间社会不同,近年来英美等国的政府力量成为反全球化力量的主力,如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成功,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TPP、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了国际社会高度警觉。由此可见A.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 B.英美是经济全球化主导者C.逆全球化逐渐变为世界潮流 D.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4.公元前416年,雅典人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然后将该岛作为自己的领土,理由是弥罗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结盟,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这是对雅典权威的蔑视和对其霸主地位的挑战。据此可知,雅典A.直接民主政治已名存实亡 B.以民主形式推行霸权政策C.对外政策取决于内部制度 D.城邦治理体现了人文主义5.革命党人陈天华曾经说过:“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其实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民贵君轻6.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其主要结果是A.封建等级制形成 B.等级君主制形成C.君主专制形成 D.民主制度形成7.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C.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8.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丈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是A.中国社会经济卷入世界市场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C.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9.古罗马法规定:土地和动产都可以完全地为个人所有,个人对其所有物拥有最全面的支配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返还占有权。一个人不能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被剥夺所有权,与此相联系,一个人也不能转让他不拥有的权利。由此可见,古罗马法A.强调所有权的绝对性 B.注重维护权贵利益C.借鉴雅典的人文思想 D.追求执法公平公正10.新中国"一五"期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再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都实行统一分配,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这样的做法旨在A.适应经济建设需要 B.调动生产者积极性C.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D.实现资源合理配置11.美国宪法的起草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分别代表北部资产阶利益和南部种植国奴隶主利益,两人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以他俩为首的代表们在经历了长期激烈争论之后。最终却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决定实行联邦制。这表明A.宪法起草人不同立场引起会议争论B.宪法代表了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C.双方都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D.美国南北方经济矛盾被彻底根除12.近代中国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签订后A.多口通商,闭关政策被打破 B.邓世昌等人进行了英勇抵抗C.列强开始在华掀起瓜分狂潮 D.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13.古代中国的贵族政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因此,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A.标志着世袭制走向消亡 B.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开始出现C.催生了分散的小农经济 D.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14.天津开埠以前,西北和蒙古地区的羊毛除了制成毛毡以外,其余的都用来沤粪,而大量的骆驼毛,则全部扔掉,任其随风飘扬。至于山东、河南在打麦后剩下的麦秆,多数由农家用于烧火做饭。可是天津开埠后,各种皮毛和利用麦秆编织的草帽辫都成了大宗的出口商品,天津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和草帽辫的出口口岸。材料反映出A.北方内陆地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B.天津开埠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C.天津因港而兴发展为商业大都会D.北方内陆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5.资本主义的变化影响着西方诸国的沉浮。一国之强盛,或支配地位被他国所取代,都有其时代大背景。凡能够在资本主义某一发展阶段上捷足先登者,往往抢占发展优势,成为一个潮流的领头人。下列选项中,能够印证以上观点的是A.新航路开辟后的重商主义促使荷兰、英国迅速率先崛起B.工业革命后英法两国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引领资本主义发展C.固守重商主义传统的徳国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实现了真正的统一D.实施“混合经济”的美国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16.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 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 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17.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著作是A.《礼记》 B.《史记》 C.《梦溪笔谈》 D.《几何原本》18.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 B.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C.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中心19.中国历史上,与西汉、南朝齐、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有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20.曾任湖广参政,礼部尚书等职的陶凯自称“耐久道人”,明太祖认为他不署朝廷官爵而署别号,是“轻君路而美山野”,后找借口将其下狱处死。明太祖此举A.是因为其出身贫贱,不理解文人志趣B.是为钳制士人思想,以强化专制统治C.一改宋朝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方针D.意在打压士人风骨,以加强中央集权21.下图分别为中国和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因素是A.战争的影响 B.经济政策的影响C.“左”倾思想的影响 D.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影响22.1796年,华盛顿在告别辞中提到:“我们对待外国应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扩大我们贸易关系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我国位千隔离的和遥远的位置,这要求我们并使我们追寻另一条不同的道路。”结合所学判断,“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指的是A.孤立主义 B.均势政策 C.国际主义 D.门户开放23.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A.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B.编译学习西学C.批判传统儒学 D.传播社会主义理论24.下表为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单位:万公斤)年度粮食产量(原粮)采购量折合原粮数量占产量(%)占上市量(%)1950449057.520398.54.524.61951428382.528413.06.6551952575071.570146.512285A.“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D.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25.2020年1月29日,欧洲议会全会以621票赞成、49票否定、13票弃权,通过了英国脱欧协议。这说明A.欧盟是合作较为松散的组织 B.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受到重大的挑战C.欧洲议会的作用正逐步减弱 D.英国为经济全球化探索出一种新模式26.谢维扬先生说:“宗法制度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私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材料直接说明宗法制度A.具有维护私家政权的性质 B.目的为巩固周天子统治C.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 D.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矛盾27.以下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A.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C.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8.1906年7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此后若再冒用本公司汽水樽者,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A.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B.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C.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D.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破产29.中世纪,欧洲圣诞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圣·尼古拉斯,由他负责赠送礼物给民众,也负责拿鞭子和棍棒抽打异教徒和为恶者。16世纪后,人们彻底摒弃尼古拉斯的存在,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文艺复兴的兴起B.宗教改革的推动C.自然科学的勃兴D.启蒙运动的传播30.1930年,美国率先将平均关税率从40%调至47%。此举遭到34个国家抗议,美国一千余名经济学家也联名反对,但当时美国总统仍执意实施。此举A.促使美国经济逐渐好转 B.导致世界经济加速恶化C.刺激欧洲各国走向联合 D.致使美国总统权力扩张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自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芝诺在《国家篇》中讲的“所有人”,指的并不是生活在这一或那一城邦,这一或那一地区的居民,而是生活在疆域辽阔的亚历山大帝国这一“世界城邦”的所有的“世界公民";他所讲的“看成是我们的同胞和当地居民”,其含义应是消除帝国内各城邦、各地区、各等级居民之间在政治和法律上的不平等,实现作为“世界公民”的人人平等。——段忠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平等观念》材料二《社会契约论》一书是他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的理想中的国家是一个小型的民主共和国。……在立法工作中,每个公民都直接参与法律的制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和表决。他反对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制定法律,他认为在制定法律的工作中,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吴千度、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大西洋宪章》(1)阅读材料一,指出芝诺的观点属千古希腊哪一思想学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学派的主要主张。(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的主要政治主张并论述其影响。(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大西洋宪章》的主要内容,并简述此后英美等国为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所做出的努力。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疫灾多发期。面对肆虐的疫情,(清代前期)政府将应对疫灾视为荒政的一部分,设立施医局。施医送药,但仅是临时临事的偶然之举。与官方相比,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对瘟疫的救疗要积极主动的多,他们与官府合作兴办专门治疗疾疫的医药局,在夏秋时施医送药。由于科学落后,地方社会也常常举行“迎神赛会”、“年终度岁”等集体的祈神活动。——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材料二清末卫生防疫大事记时间机构、章程意义同治12年海港检疫中国海港检疫之始光绪28年天津卫生局现行章程中国地方实行卫生行政的序幕光绪30年北洋卫生局中国第一个区域性防疫机构光绪31年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制度性卫生行政起步宣统3年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全国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宣统3年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材料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面对各种严重流行的疫病,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1953年12月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地方政府对于组织群众,说服教育以及各项防疫具体工作,均予以积极推动。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的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朝前期与清末疫病防治的差异,并分析清末疫病防治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33.材料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出身官宦之家,幼年丧母,个性刚强。谭嗣同师从欧阳中鹄和刘人熙,两师都崇拜王船山(王夫之)。他亦受影响而潜心精研船山学。自1885年起,谭嗣同多次离家漫游,十年时间足迹遍及十余省。1893年,谭嗣同在上海结识英国人傅兰雅,购买了大量外国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科学译著。1895年,谭嗣同在北京加入强学会,结识了梁启超和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不久,他在天津认识了严复,还加入了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在理教。1897年,谭嗣同写完《仁学》。他在书中说道:“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他还引用法国人的口号:“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英勇就义,1899年该书由梁启超代为出版。——据王建华《谭嗣同传》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谭嗣同思想的渊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谭嗣同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指出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政府减轻手工棉布的出口关税,有利于保护和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故答案为B项。A项,“民族工业”是近代企业,采用机器生产,而材料信息是手工业棉布,不符,排除;C项,改善外贸环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等自然经济解体相关的信息,排除。2、C【解析】

地方出土的汉画中,大部分是孔子谦恭拜见老子情形。这反映出汉代政府的尊儒政策对地方影响有限,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道家的地位,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孔子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三纲五常,故D错误。3、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美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行为反映其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利益分配的不满,英国公投脱欧、“美国优先”的策略都是从本国国家利益出来。故答案为A。英美成为反全球化的主力说明它们不再是全球化的主导者,排除B项;世界的主要潮流依旧是全球化,排除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4、B【解析】

雅典城邦的公民投票最后做出灭族、殖民的内部决策,这是以民主的方式制定对外的霸权主义政策。B正确;雅典城邦“投票决定”如何处置弥罗斯岛体现了民主性,A排除;对外是否殖民、扩张与内部是否民主制度没有必然关联,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对外政策和行为,不是城邦治理,另外对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显然违背了人文精神,D排除。故选B。5、B【解析】

材料信息“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以船比喻国家,以东家比喻百姓,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观念,故B正确;天赋人权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故A错误;民主共和指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故C错误;民贵君轻是古代的民本思想,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6、C【解析】试题分析: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国家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统一性框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两者的结合促成了君主专制的形成。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进行7、C【解析】

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这一转变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C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B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一一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8、C【解析】“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指的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性,“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指的是,资本主义瓦解了被侵略地区的原有经济,即自然经济,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指近代工业产生。就中国来说,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输出,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逐渐的解体就是主要的表现,故选C,ABD项都无法体现挖掉“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的内容。【名师点睛】西方工业革命完成,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侵略方式。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就是挖掉“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另一个方面中国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9、A【解析】

材料中个人对所有物拥有最全面的支配权、所有权不能被剥夺等,这些足以表明古代罗马法强调所有权的绝对性,A项正确;罗马法保护个人所有权并非仅针对权贵阶层,B项错误;仅凭材料难以得出罗马借鉴雅典人文思想这个结论,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法律规定,不是执法过程,D项错误。故选A10、A【解析】

对劳动力人才实行统一分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劳动体制是为了最大化的利用人力资源,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动,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以适应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A;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不是最终目的,排除B;这种做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排除CD。故选A。11、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密尔顿和詹姆士·麦迪逊两人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都主张实行联邦制,故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重点说的是最终达成的结果而非争论,A选项排除。宪法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非美国人民,B选项排除。美国南北方经济矛盾被彻底根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12、C【解析】

据材料“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知,体现了《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投资设厂的内容,《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选项正确;多口通商,闭关政策被打破是鸦片战争的结果,故A选项错误;邓世昌等人进行了英勇抵抗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故B选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13、D【解析】

材料中的“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和“削弱世袭特权”等信息说明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色彩逐渐淡化,以军功为主的官僚政治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出现了转型,故D项正确;世袭制度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一个结果,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14、A【解析】

材料“天津开埠以前”“山东、河南在打麦后剩下的麦秆,多数由农家用于烧火做饭”“天津开埠后,各种皮毛和利用麦秆编织的草帽辫都成了大宗的出口商品”反映了天津开埠前、后“羊毛”“麦秆”的用途不同,由之前的“沤粪”“扔掉”“烧火做饭”变为之后的“出口商品”,反映了内陆地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故答案为A项。B项,农产品出口不能代表经济近代化,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天津成为商业大都会,排除;D项,题干不属于自然经济解体特征,而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而天津开埠通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15、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法两国率先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从而引领了资本主义发展,故B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崛起,故A错误;重商主义不是德国的传统,故C错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故D错误。16、D【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解决现实问题,这说明社会时弊有待革新,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选项材料并未比较,排除;C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D。17、C【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著作,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故选C项;《礼记》是典章制度选集,《史记》是史学著作,《几何原本》是数学著作,故排除ABD项。故选C。18、C【解析】

汤因比主张抛弃以自己国家、文明、宗教为中心的历史研究路径,反映了其主张坚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的历史研究方法,C正确;历史研究需要有研究中心,A偷换概念,排除;汤因比是立足于文明史观,而非全球史观,排除B;D只是材料表象,排除。19、D【解析】

根据所学,西汉背面有匈奴,与南朝齐国同时期的是北朝的鲜卑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对峙的有契丹,故D项正确,排除B项;满族、女真主要在明朝时期,排除AC项;20、B【解析】

材料表明明太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首先尊重朝廷官爵然后才能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对士人思想的钳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正确;材料中明太祖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理解文人志趣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材料未反映明太祖要求以文治国的方针,C排除;材料表明明太祖要求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D排除。故选B。21、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949年到1952年中国粮食产量上升,主要和土地改革有关,从1953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主要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关;苏俄从1921年到1925年粮食产量回升,主要和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有关,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正确;苏俄在1921年后国内处于和平状态,A排除;中国在1958年粮食产量下降主要和左倾思想有关,不适合苏俄,C排除;苏俄农业集体化道路是在1928年后推行的,D排除,故选B。22、A【解析】

根据题干“扩大我们贸易关系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追寻另一条不同的道路”可知华盛顿基于美国的地理位置及国家利益主张美国对外应采取孤立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均势主义,排除B项;题干并未主张国际主义,排除C项;门户开放政策针对中国提出于1899年,排除D项。故选A。23、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作者认为清朝初年的学术讲究从大处着眼,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考据从精处着眼,道光咸丰以后洋务运动兴起,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新”应指西学,故B项符合题意;民主共和思潮开始于19世纪末,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对儒学的批判,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排除D项。故选B。24、C【解析】

根据“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两项指标都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增强,C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A项错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国家采购粮食不等同于“城乡一体化”,B项错误;合作化运动是在一五计划期间,D项错误。25、B【解析】

依据材料“通过了英国脱欧协议”并结合欧盟的发展可知,英国脱离了欧盟影响了欧盟一体化进程,表明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受到重大的挑战。B正确;欧盟是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A错误;英国脱离欧盟是欧洲议会投票的结果,体现了欧洲议会的作用,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挑战,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新模式,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B。26、A【解析】

依据材料“宗法制度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私法制度”并结合宗法制内容可知,宗法制具有维护私家政权的性质。A正确;巩固周天子统治的是分封制度,B排除;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强调的是宗法制的结果,不符合‘直接’说明的题意,C排除;宗法制度不可能完全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D排除。故选A。27、A【解析】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1937年的七七事变发生在北平附近的卢沟桥,故答案为A项;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上海,西安事变发生在陕西西安,排除B、C、D项。28、A【解析】

材料“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从侧面说明当时汽水在社会上销量较大,也从侧面说明当时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故A正确;“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并不能说明其就是外国企业,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故C排除;材料中的福兴汽水公司并没有破产,故D错误。29、B【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中世纪将主教圣•尼古拉斯奉为圣诞老人体现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16世纪后,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反映了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的权威被动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与16世纪后欧洲民间圣诞老人形象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这一现象与自然科学没有直接联系;D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出现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0、B【解析】

尽管受到34个国家抗议和美国千余名经济学家反对,美国总统仍执意上调关税率的做法,导致了世界经济加速恶化,B项正确;1930年胡佛总统上调关税税率并未促使美国经济逐渐好转,也没有导致美国总统权力扩张,AD两项错误;1930年代欧洲各国并未走向联合,C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学派:斯多亚学派主张: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2)政治主张:强调“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建立共和政体;实行直接民主影响: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被称为人民主权的捍卫者(3)内容:表示了两国反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努力: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解析】

(1)一问根据材料一“消除帝国内各城邦、各地区、各等级居民之间在政治和法律上的不平等”可知体现了古代希腊斯多亚学派人生而平等的主张,二问结合斯多亚学派的具体主张进行回答即可。(2)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契约论》为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卢梭的代表作,卢梭主张“主权在民”,提出“社会契约”思想,政治上主张建立共和政体,实行直接民主;影响结合所学从否定了封建王权、构建理性蓝图、推动法国大革命、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及捍卫人民主权进行阐述。(3)一问根据材料三“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可知《大西洋宪章》体现了美英反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愿望;二问结合所学从援助苏联、倡导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进行回答。32、(1)差异:前期主要是社会力量主动,官民合作,清末是政府主导;前期防疫措施呈零散性(不系统)偶然性特征,清末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卫生防疫制度(创建专业的卫生机构、颁布防疫法律规章);前期防御措施迷信色彩浓厚,清末注重预防,专业性和科学性增强;前期以地方区域自我防治为主,清末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原因:中外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变革的推动;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传入;近代科学知识的普及;政府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2)原因: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有力的贯彻执行;群众的积极参与;实行现代防疫措施,发挥了体制优势。意义: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增强了人民的防疫意识;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夯实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疫病防控提供了借鉴。【解析】

(1)差异:根据材料一“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对瘟疫的救疗要积极主动的多,他们与官府合作兴办专门治疗疾疫的医药局,在夏秋时施医送药”可知前期主要是社会力量主动,官民合作;根据材料二“中国第一个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