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的角度浅析高校女大学生管理2_第1页
从就业的角度浅析高校女大学生管理2_第2页
从就业的角度浅析高校女大学生管理2_第3页
从就业的角度浅析高校女大学生管理2_第4页
从就业的角度浅析高校女大学生管理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就业的角度浅析高校女大学生管理梁倩妮(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和确立的阶段。其理性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尤其是女大学生,其面对各种就业压力的心理和能力普遍较弱。她们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通常缺乏社会经验、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无论是在年龄,还是心理、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非常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漩涡。本文以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阻力为指导,旨在归纳高校女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进而结合高校学生管理现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和思想提出有针对性的高校女大学生管理意见或措施,为促进转型期的社会和谐有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学生管理在今天就业大局十分紧张的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显突出。根据女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对女大学生的教育,对帮助引导她们健康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女性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一)、社会原因:1、传统的社会性性别歧视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它是一种文化构造与社会建制,与自然存在的性别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1]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世纪末诞生起,就已经打上了“男性中心”的烙印,其实整个社会都有一条隐形的以男性为主线的发展路径,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学生工作;无论是从教育培养、管理制度上还是从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等都是由男性决定并为男性服务,女性的个性特点和需要常常被忽略。2、对生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忽视女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相关生理以及有关性知识的缺乏,以及相关的咨询机构的缺失或不完善,使许多常识性的知识由于没有及时的掌握而造成严重后果。许多高校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也相应的开设了相关的性知识讲座,但其主要针对的是青春期性保健知识的教育。但是在讲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谈及一些方面时也是一句带过而羞于开口。其实,当代女大学生不仅缺少性生理方面的知识,更缺失的是性心理、性道德的教育。因为个别女生在两性交往中做出与其身份不符的举动,这些恰恰说明这一事实。还有一些高校对女生可能面对强暴、抢劫等危机事件教育的思想意识非常淡化。这些诸多生理常识的缺失,其后果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以后的职业生涯。3、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尽管我国《宪法》、《妇女法》、《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就业促进法》也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性别等因素歧视劳动者”。但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且执法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很多具体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也没有可操作的制约和惩罚措施。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成为保障女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有力武器。[2](二)、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协作精神人们常说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新颖活跃,实际上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问题。正确的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有比较全面和到位的了解,能够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不对己估计过高,也不妄自菲薄,这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其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们也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的行为方式,凡事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为主,常常期待别人的主动友好付出,而不懂得尊重、理解、宽容他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团结协作的基本素质。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加强,对于个体的成熟和发展,以及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这种心理特质往往也会给她们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观念仍十分强烈的国度里,使得女大学生特别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和暗示,使她们有意识地用传统的性别角色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这种潜在的影响一方面无形中束缚了女大学生在学习、竞争、择业甚至婚姻等方面的新观念和现代意识。另一方面,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与现代意识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女大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2、缺乏社会责任感,情感心灵敏感脆弱相对过去,现在的小孩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尤其是女大学生们由于生理和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从小享受无尽的呵护和关爱。而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在求学生涯中不能自理,更不懂得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去努力争取成功,只是片面觉得所有人对自己的好都是应该的。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甚至产生退学、自杀的念头。据报道:现今大学校园中的自杀现象发生比例逐年增多。这正是她们的软弱心态以及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严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针对以上这些个性特征,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主要的是能够激发她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方法,从而塑造她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二、女大学生的特点与过去的传统知识女性相比,今天的女大学生具备突出的特点。总体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女大学生的特征。(一)、具有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发展迅速,更加自信、独立和以往传统妇女不同,今天的女大学生,少了对他人的依附,多了独立自主的强烈意识;然而自信和独立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似表面坚强,实际上是强迫自己必须如何,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我们说的是身心两方面的坚强和独立。(二)、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物质化的现实潮流中强调人性的解放,追求"精神"的自我完善。在道德追求上,她们冲破传统界限,充满个异,叛逆。但同时,就大多数女大学生来说,她们的道德状态更符合道德本身的界定,即更强调自觉性、自律性,更多地去追求精神的完善和真实的自我。切忌叛逆意味着新潮时尚。(三)、思想开放,价值观从单一走向了多元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甚至以个人利益为标准,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总体上仍居于主导地位;她们思维独立,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悟性强,个性明显,思想活跃,想象丰富,接受新事物快等等。当代女大学生的这些特点给高等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我们的工作,包括对女大学生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4]三、创新教育模式与管理方法,在工作实践中完善管理措施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和众多的机遇,学校应该根据女生的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对她们进行引导教育,注重女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进行人格教育、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女性学教育、美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注重开发女大学生的潜能,塑造女大学生的个性,实现其个人价值。总体来讲,需要进行集思想品德、女性知识、身心健康、意志力、创新能力等高素质的培养、训练和开发于一体的教育,具体如下:(一)、学校党政应将女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纳入学生德育工作日程把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把对女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加强女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形成女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团队,队伍的人数不在多,要“少而精”,能致力于女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工作,尤其是在相关知识讲授,以及心理方面的咨询工作。在此,女教师更应该利用性别优势,更有利于深入女生心灵世界,并可通过言传身教,给女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与此同时,可以深入到女大学生内部,及时了解并掌握女生的思想动态,在生活上成为好朋友,随时关心和体贴她们;另一方面,遇到问题能及时向相关老师反馈,把事情解决在萌芽状态。(三)、对女大学生进行专场就业指导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教育她们要丰富自身,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要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鼓励她们“先就业、后择业”,以减小就业压力,从容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和用人单位等为女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实践活动,开展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在校感受招聘程序及氛围,通过不断的实践,增强自信心。[5](四)、创新教育与管理模式新形势下的教育与管理要有所创新,针对不同的学生,应因人而异。女大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她们的认知程度不一样,开展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一年级女大学生的依赖感较强,抓住她们单纯这一特点,应加强新生入学教育,以增强她们的自立、自理能力,二、三年级学生心理上日渐成熟,应加强她们的恋爱观、人生观教育,教育她们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大四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应加强她们的就业观教育,激励她们奋发向上。善于分析每个人的心理特点,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综上所述,我们对当代的女大学生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通过采用多种教育形式,为女大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提高素质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要提高她们的审美情趣,完善她们的知识结构。在以后的教育生活中,以科学的思想和意识为指导,根据个人的特点和特色,不断接触和创新女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当然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比如我们也可以在学生的各个阶段加强她们的就业观教育,使她们在一开始就对社会的大环境和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做有侧重的选择。在大学的各个阶段都很有必要接受此教育。相信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参考文献:[1]邵存林.高校女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缺失与对策[J].教研教改,2008,10[2]杨洁.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