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复习武汉20130310_第1页
第二轮复习武汉20130310_第2页
第二轮复习武汉20130310_第3页
第二轮复习武汉20130310_第4页
第二轮复习武汉201303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8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备考策略湖北黄石二中王长明(湖北名师、特级教师、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一、必修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说明1、湖北省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模块地理2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必修模块地理2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1地理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发展选修3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发展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模块选修模块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选修5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管理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6环境保护湖北省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图2、《地理1(必修)》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章节标准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流动·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地理2(必修)》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章节标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地区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变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化·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布局变化的影响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括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4、《地理3(必修)》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为例·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际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二、2012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地理试题特点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部分与2011年2010年相比总体上变化不大,基本上体现高考试题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的发展思路。从整体来说,2012年的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符合地理学习与认知规律。1、试题总体特点总体来说,2012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地理试题特点是平淡蕴含幽径、平实烘托立意。试题保持以图表作为载体,抽样考查知识点,注重思维能力覆盖,蕴含时代气息。选择题还是以题组形式出现,图表中没有出现景观图。综合题改变了前两年的区域图特点,没有出现36题世界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和37题中国大区域小比例尺地图。2012年高考第37题出现了秘鲁局部地区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并且两个综合题的设问都是3个,两个综合题分值接近(22分和24分),难度不大。选修试题难度不大,设问都是两个,并且第二问都是措施类设问。2、试题成功之处(1)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确保了命题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考查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没有偏题和怪题。(2)试题难易适中,区分度较高,符合高考的选拔性。(3)试题体现出探究性(第37题第2问)、开放性(第37题第3问)、应用性(42—44题的第2问都出现了措施类设问),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地理思维能力。(4)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如:河流的水文特征、干旱气候的原因、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和工业集聚、等值线问题、文化遗产问题、飓风和地震、城市水源问题等。(5)试题结构比较合理,内容比例力求均衡,但必修2部分试题所占分值多。(6)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得到明显体现。关注地理现实问题和热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根据洪涝问题命制的4—5题。三、研究考试大纲,把握命题方向2012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与2011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2013年我认为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无论知识点、题型、能力要求都没有变化。1、《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要求目标ⅠⅡⅢ(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诠释、评价,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①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②突出学科特点,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④关注社会生活,考查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试题仍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即能力立意。注重对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在关注现实生活与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注重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和运用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2012年课标卷、北京卷、天津卷考查内容对比分析试试卷内容课标卷北京卷天津卷自然地理地球、地图不同纬度物种分布4地球运动地球运动4地球运动8气候气候干旱原因10气候对水源影响6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8根据等温线判断季节;气候特征判断4水河流径流变化及原因洋流4;流水地貌4;三角洲成因6水循环4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应用8等高线地形图4;地形特征判断及理由6自然环境英国自然地理特征4;陆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8;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6∑自然地理324434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城市绿地分布特点4城市功能区布局8;城市区位因素4生产生活与地域联系农业生产12;区位因素、区域发展、产业转移;工业生产、工业区位、工业集聚22景区服务设施布局4;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及解决措施8水电站建设影响6∑人文地理421618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汉水谷地与黄淮平原8滦河河道变化人为原因8中新天津生态可利用的自然资源9世界地理新加坡气候特征及其成因6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8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8旅游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作用9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图特点10∑区域地理162634选修地理旅游地理文化遗产10旅游文化6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及保护10绿地作用6CO2大量排放原因6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类型及防范措施10救灾程序及防灾减灾措施8区域自然灾害4;干旱引起的次生灾害2;防灾减灾措施6∑选修地理30/3=1014243、理解新课改,体现新理念(1)注重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试题及参考答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的常见题型A、过程开放型这类开放性试题往往是给出一定的条件和结论,留给考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要求考生感悟条件和结论中间的推理过程,探寻信息间的因果关系,考查学生思维上的探究能力。①②③④暴雨堰塞湖例1.(2011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题)如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1\*GB3①=2\*GB3②=3\*GB3③=4\*GB3④依次是()①②③④暴雨堰塞湖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答案:C结合关联示意图,把试题的一些条件(暴雨)和结论(堰塞湖)展现出来,要求考生探究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是否合理,并作出科学、充分地补充论证。问题的解答就是考生通过猜想解开谜底,进而推理“过程”的心理活动,这一活动相当于一个“微型”的课题研究,对过程的验证揭示,就是对试题所涉及过程的思维开放。B、方法开放型这类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寻找切合实际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广泛性。例2.(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36题第(3)题)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中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3对应的气候资料。(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MM104°00'103°40'1°20'N水坝海洋国界河流、水库14710(月)01002003000153045气温/°C降水量/mm参考答案:(3)=1\*GB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2\*GB3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3\*GB3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本题没有对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方法作出限制,因此考生可根据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维方式,提出不同的方法。本题突出考查学生根据题设条件(人多地少、四面临海、经济发达等)与结论(淡水资源短缺)的内在逻辑关系,寻找适当的探究推理方式,优化解题思路,注重解题的成果与时间的“性价比”。C、结论开放型这类开放性试题由于给定的条件不明确,其结论呈现多样性,只要理由与结论一致即可,考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密性。例3.(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37题第(3)小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参考答案: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本题要求考生能结合区域特点,作出合乎情理的决策,从而使问题的答案多样化,甚至是矛盾、对立的,这种试题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挑战权威,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D、综合开放型这类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自主选取视角(即开放条件),对某一视角进行演绎与想象(即开放过程),并推理论证,然后得出具有独特见解的个性结论(即开放结论)。这是一种条件、过程、结论全面开放的试题形式,也被称之为“综合性开放试题”,对于考查考生基础知识与想象力都有良好的效果。例4.(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37题第(2)小题)如图所示为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的优势条件。140140500强总部个南海诸岛500强总部个南海诸岛答案:(2)提示: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本题要求考生以自我选择为前提,发挥自己对某城市或某区域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进行分析、评判的独特能力。本题可选取一个视角(如上海),然后结合制造业总部的特征,对区域优势条件进行综合性评价,体现考生的地理叙述与重建能力。(2)注重考查学习方法空间定位的方法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的方法区域学习及比较的方法(3)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试题情境设计选用实际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季节差异及生活应对措施中西部地区人口、城市、交通的区位特点及形成原因生态脆弱区农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4)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试题设计选取全球的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能力。对于全球变暖的认识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城市热岛效应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方向4、命题内容与方向知识是抽样考查的,每年涉及到的考点大约占1/3,但能力覆盖是全面的。(1)自然地理(地理1)(2)人文地理(地理2)(3)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4)(5)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1\*GB3①地球与地图经纬网地图的分析应用(在经纬网图中判断地理位置、方位关系、计算时间和距离、比例尺的应用等)。等值线图的分析应用(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线、等震线等的分析判断),关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应用。统计图的分析应用和联系图框的分析。=2\*GB3②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区域地理在近年高考中往往作为一个背景材料出现,单纯性考查区域知识较少,与热点问题结合关系密切,重在考查区域环境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世界重点区域:——要掌握的八个国家: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国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要了解的地区或国家:朝鲜半岛及东北亚、东南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南亚、中东波斯湾地区、中亚、南非、欧洲(英国、法国、意大利)、拉美(阿根廷、智利)、大洋洲(新西兰),北冰洋地区及南极大陆。中国重点区域:长三角地区、长江中三角(湖北、湖南、江西)、泛珠三角地区(含西南地区)、北部湾经济圈(含中南半岛)、南海地区、环渤海湾经济圈、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1+8)、长株谭城市群、成渝地区、青藏地区、喀什经济特区、西北绿洲农业区、宁夏平原及河套地区。(6)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问题(2012、5~2013、4)①能源安全问题(油、气、煤、核电等)②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合作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③“两型社会”、“GGDP”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④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如华北、西南地区的持续旱灾、2012年4月的太平洋与印度洋地区的地震、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⑤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做过点也应该)⑥航天科技与科学考察⑦重大工程建设(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高速铁路、大江大河的治理等水利工程)⑧产业转移问题⑨世界范围的地区性冲突⑩生态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干旱缺水、土壤次生盐碱化、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赤潮、咸潮、灰霾、核辐射等)5、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2)产业转移(3)能源问题(4)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5)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征)(6)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等)(7)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四、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的确定专题复习一般被认为以解决学生作答地理综合题为主要落脚点,文综考试模式中,综合题占地理试题总分的比重较大,成为影响学生文综分数的关键。因此,教师在二轮专题复习中如何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旧知识,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效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效率地为学生构建和分析具有示范性的专题案例,都会对学生应对综合题产生影响。1、常见的八大专题专题一图像分析(等值线图、地理图表)专题二时空分析(季节判断、空间定位)专题三气候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气候类型的判别与气候资源)专题四区位分析(区位概说、农业区位与工业区位、交通、城市、旅游区位)专题五区域分析(区域分析方法、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专题六地理事物的互相关系(地理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人地关系: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专题七地理能力培养(地理计算能力、热点解读能力)专题八地理解题方法指导(选择题的解题方法、综合题的解题方法)2、专题讲解的一般方法不同类型的专题,讲解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把专题讲解落实到位,提高专题的复习效果,可形成一般的操作方法:(1)主干知识呈现——常见题型分析——应试技巧归纳——配套练习讲解(2)主干知识呈现——常见题型印证——配套练习讲解——应试技巧归纳(3)常见题型分析——应试技巧归纳——主干知识呈现——配套练习讲解(4)常见题型分析——主干知识呈现——配套练习讲解——应试技巧归纳五、专题复习课件展示专题一:河流(一)河流的形成及其分类 (二)河流的补给与径流量的变化(三)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四)河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1.河流与地貌(1)地貌对河流有哪些影响?(提示:从发源、流域、流向、流速、水能、航运等角度归纳,结合等高线图回答)(2)河流对地貌的影响有哪些表现?(提示:从河流的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分析回答)2.河流与气候(1)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降水与气温)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2)河流对气候的影响气温(温差变小)、降水(增多)等3.植被对河流的影响①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量;②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含量;4.水库对河流的影响使水库以下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使水库下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少,改变枯水期的水质;改善河流的航运条件(五)河流与人文要素的关系 1.河流与农业

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冲积平原地区,其提供的有利条件有(1)灌溉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湿润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2)河流携带泥沙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冲积扇等,肥沃的土壤。2.河流与工业

工业沿河分布的主要区位优势是:①河流的运输价值②提供丰富的水资源③影响工业的布局:(1)对水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工厂:水污染工厂(印染厂)、水厂的布局等。(2)提供能源(水能):动力指向型工业的布局(有色冶金工业)。3.河流与城市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河流两岸和三角洲地区,其区位优势包括:①提供水资源②提供便利的航运条件(水运与港口)③农业基础好④地貌条件好:地形平坦4.河流与人口分布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地区往往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长江沿岸、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原因分析:工农业发达,城市集中;交通运输便利,历史发展悠久等。5.河流与旅游业河流是一种水景,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景观,如:尼罗河风光、桂林山水、三峡、多瑙河风光、三江并流地区等。一般欣赏要求:坐船或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体会“人在画中游”的佳景。(六)河流的开发与利用(航运、水能、灌溉、养殖、旅游等)(七)河流问题(洪涝、断流、凌汛、水土流失、水污染、咸潮等)1、洪涝原因:受水系形状、河道特点、地势状况、流域内的植被多少、降水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自然因素影响;与人为原因也有关。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策: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在流域内大力植树种草以保持水土。2、断流我国河流“断流”的成因类型(1)东北封冰型断流(2)华北干旱缺水型断流(3)西北冰雪难融与干旱型断流防治措施——统一管理、节水灌溉、跨流域调水3.凌汛(冰坝阻塞河道)河段——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地区——温带和寒带冬季气温在0℃以下时间——初冬和初春措施——炸冰坝,阻止冰坝的形成4.咸潮(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内陆区域)成因:降水少是主要原因;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无序挖沙;海平面上升。时间:多发于枯水季节、干旱时期对策: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节约用水5.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6.水污染——保护水源(八)世界各地重要河流1.、湄公河与萨尔温江2、印度河与恒河3、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4、赞比西河、刚果河、尼罗河5、多瑙河与莱茵河6、伏尔加河、乌拉尔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7、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田纳西河8、拉普拉塔河、亚马孙河9、墨累河与达令河10、阿姆河与锡尔河例题分析36.(36分)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⑵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参考答案(1)盆地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2)领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水面积广。(3)=1\*GB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2\*GB3②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专题二区域地理西北地区(人教版)一.地理位置:本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二.自然特征:1.气候:干旱为主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小于400mm。气候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并有山地阻隔(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与同纬度比较:为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2.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吐鲁番盆地—天山山间断层陷落而成。3.河流与湖泊:河流稀少,以内流河和内流湖为主,主要内流河有塔里木河、弱水、伊犁河;流经本区的主要外流河为黄河,还有额尔齐斯河。4.植被和土壤: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土壤类型有荒漠土壤和灰钙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三.人文特征:1.农业:(1)农业区位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云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③新疆山麓地带、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不利条件: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②降水少,蒸发强,灌溉水源不足。③植被稀少,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2)农业活动: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突出(新疆为绿洲农业)。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地区热量条件较好,部分区域可一年两熟。Ⅰ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防止沙漠化扩大和草场退化,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是本区的主要任务。Ⅱ灌溉农业灌溉水源: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主要分布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3)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4)主要农产品:种植业-小麦、甜菜、瓜果、棉花、胡麻(内蒙古)。畜牧业-三河马、伊犁马、三河牛、骆驼、内蒙古细毛羊、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宁夏滩羊。2.矿产和工业(1)工业区位条件: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能源资源和以稀土和镍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极其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很大,内陆湖泊盛产多种盐类。石油、天然气:克拉玛依、玉门、南疆。稀土:白云鄂博。有色金属:镍(金昌)。(水资源不足)农业基础: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新疆的绿洲地区通过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是我国重要的甜菜产区,新疆是著名的优质长绒棉产地。交通运输:陆地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兰新线、包兰线、南疆铁路。(2)工业部门:包头的钢铁工业,玉门和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金昌的有色金属工业。酒泉的航天工业。新疆、内蒙古的纺织工业。3.人口和城市:农田、村镇、城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平原、沙漠边缘的绿洲,以及铁路沿线的工矿区。4.交通主要交通:古代丝绸之路,现代的公路和兰新、包兰铁路干线,南疆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还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实施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四.生态环境问题:本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荒漠化严重。关注点:(1)西北内陆大陆性特征显著:①气温: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②深居内陆,距海洋远,降水稀少。(2)新疆的黑白红战略:“黑”—石油;“白”—棉花;“红”—西红柿、枸杞、红萝卜等。(3)国土整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保护水源;防止沙漠化(保护草场,植树种草)(4)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水源不足。根本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牧,退耕还林。(5)西部地区的优势与劣势:优势: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尤其能源资源丰富,以及农牧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劣势: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风沙大,盐碱重,水土资源分配不均衡;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技术落后,信息较闭塞;生态环境脆弱。例例题分析: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下图中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12分)(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农业生产的影响。(24分)的三幅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参考答案(评讲时:说题意即命题意图、说条件、说思路、说规律、说感悟)专题三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西气东输背景资料:"西气"主要是指我国新疆、青海、川渝和鄂尔多斯四大气区生产的天然气;"东输"主要是指将上述地区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时也包括输往西宁、兰州、北京、天津和湖南、湖北地区。“西气东输”从广义上讲,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六大含油气盆地,包括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从更大的范围看,正在规划中的引进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管道将与现在的西气东输大动脉相连接,还有引进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天然气管道也正在规划,这两条管道也属“西气东输”之列。从狭义上讲,西气东输又是特指新疆塔里木-上海长江三角洲的输气工程。这条管道全长4200千米,管径1118毫米,途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9个省区,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固定资产投资384亿元。再加上城市管网、工业利用等相关项目建设,整个工程的投资规模高达1200亿元。一.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1.气源: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煤炭71.6%煤炭27%石油19.8%石油40%天然气2.1%天然气23%其它6.5%其它10%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⑵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粉尘污染;酸雨(SO2)⑶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煤炭天然气优点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缺点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⑴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⑵开发利用现状20世纪60年代以来:集中在东北、华北20世纪80年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4.西气东输发展条件成熟⑴有可靠的资源和技术保证一期工程从塔里木盆地、陕甘宁气区输气,年输气量达120亿m³,本区资源可至少保证30年稳定供气,且勘探、开采等工业完备,后备资源充足。二期工程从中亚供气,年供气量可达300亿m³。远期还可从俄罗斯输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长三角能源需求量极大,完全可消费掉所供气源,后期还可供应珠三角及其他东部地区能源需求。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资源输出地区的影响(西部)(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加强天然气的综合开发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钢铁、建筑、建材(水泥等)、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植被的破坏2.对资源输入地区的影响(东部)(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受能地区的粉尘、二氧化硫污染,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降;3.社会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西气东输工程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西气东输西气东输原因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油气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影响社会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生态效益: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缓解沿线地区因能源问题而造成的环境压力经济效益:西部地区:促进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相关产业和基础建设的发展总结1、知识结构2、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方法分布差异分布差异需求差异资源调配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原因目的社会效益四、案例分析(Ⅰ)南水北调1、积极意义: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华北地区用水状况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缓解供水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生态效益: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1)长江径流减少,会引起海水上溯,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2)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差,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5)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Ⅱ)西电东送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西部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中,西电东送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从2001年到2010年,西电东送项目的总投资在5265亿以上(不包括三峡电站)。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以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用电负荷中心送电。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以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用电负荷中心送电。中部通道——将沿长江展开。长江为深谷型河道,可开发22座水电站。随着这些梯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将有数千万千瓦的强大电力,源源不断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等地区。北部通道——是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的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的水电送往京津唐地区。(Ⅲ)北煤南运大秦线大秦线神黄线焦作-兖州-日照北煤南运五、例题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川气东送(图甲)被列为继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新方案中的线路设有宜昌至濮阳支线,还有几条支线分别到达南京、重庆和四川的各城市。2010年该工程达到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是我国又一条能源大动脉。图甲图甲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