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9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9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9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9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9一、单项选择题1.

如图为初中物理某教材的片段,该片段用于演示的是______。

A.重力B.加速度C.光导纤维D.光的折射正确答案:C[解析]光会在水流的内壁多次反射后在地面射出,光导纤维也是利用这个原理来远距离传输光信号。

2.

如图,虚线表示初速为VA的带电粒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则______。

A.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B.A点场强大干B点场强C.粒子带正电D.A点电势能大于B点电势能正确答案:C[解析]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所以A选项错误:据场强大小与电场线疏密程度关系,可知B答案错误:电场力总是指向运动轨迹的内侧,据图中电场线方向可知,带点粒子所受电场力沿电场线方向,则该粒子带正电,所以C答案正确:带点粒子从A电到B点电场力做负功,带点粒子的电势能增加,则D答案错误。

3.

如图所示,甲木块的质量为m1,以v的速度沿光滑水平地面向前运动,正前方有一静止的、质量为m2的乙木块,乙上连有一轻质弹簧。甲木块与弹簧接触后______。

A.甲木块的动量守恒B.乙木块的动量守恒C.甲、乙两木块所组成系统的动量守恒D.甲、乙两木块所组成系统的动能守恒正确答案:C[解析]甲木块与弹簧接触后,由于弹簧弹力的作用,甲、乙的动量要发生变化,但对于甲、乙所组成的系统因所受合力的冲量为零,故动量守恒,AB错误C正确;甲、乙两木块所组成系统的动能,一部分转化为弹簧的势能,故系统动能不守恒,D错误。

4.

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位移是矢量只有方向没有大小B.给定初末位置,路程有无数种可能,位移只有两种可能C.若物体作直线运动,位移就等于路程D.位移是物体运动径迹的长度,路程描进了物体位置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正确答案:A[解析]A、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故A正确。B、给定初末位置,路程有无数种可能,位移只有一种。故B错误。C、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故C错误。D、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故D错误。故选:A。

5.

如图A、B两物体又叠放在一起,用手托住,让它们静靠在坚直墙边,然后释放,它们同时沿墙面向下滑,已知mA>mB,则物体B______。

A.只受一个重力B.受到重力和一个摩撺力C.受到重力、一个弹力和一个摩擦力D.夏到重力、一个摩擦力和两个弹力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物体受力的分析,AB物体虽然与墙壁接触,但没有挤压作用,因此下滑中不受摩擦力作用,AB之间也不存在作用力,二者加速度相同,故它们都只受重力:A正确。

6.

如图所示,两个共点力F1、F2的大小一定,夹角θ是变化的,在θ角从0°逐渐增大到180°的过程中,合力F的大小变化情况为______。

A.逐渐增加到最大B.从最大逐渐减小到零C.从最大逐渐减小到最小D.先增大后减小正确答案:C[解析]当两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两力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所以θ角从0°逐渐增大到180°的过程中,合力F从最大逐渐减小到最小,C正确。

7.

关于点电荷和元电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只有很小的球形带电体才叫做点电荷B.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本身的尺寸大得多,以至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带电体就可以视为点电荷C.元电荷就是电子D.带电体的电荷量可以是任意数值正确答案:B[解析]当带电体的形状对它们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时,这个带电体可看作点电荷,与电荷本身大小无关,故A错误: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至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带电体就可以视为点电荷,故B正确;元电荷是与电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但不是电子,故C错误:带电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D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

8.

关于物理量或物理量的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速度为三个基本物理量B.“m”“kg”“N”都是国际单位制的单位C.1N/kg=9.8m/s2D.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牛顿”作为力学中的基本单位正确答案:B[解析]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米为三个基本物理量,故A错误;“m”“kg”“N”是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故B正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得:F的单位是N,m的单位是kg,a的单位是面m/s2,则知:1N=1kg·s2,得1N/kg=1m/s2,故C错误;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牛顿”作为力的单位,但不是力学基本单位,故D错误。

二、简答题1.

以初中物理“透镜”为例,简述三种新课导入的方法。正确答案:(1)演示实验导入:老师准备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请一个视力正常的学生试戴这两种眼镜,并请他说出自己的感受。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引入本节课关于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2)生活实例导入: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学生与老师一起讨论并列举出各种镜子:穿衣镜、三棱镜、哈哈镜、广角镜、平角镜、老花镜、近视眼镜等。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平面镜、透镜。学生认识老花镜、近视眼镜是透镜。引入新课。

(3)设置情境导入:展示古代“用冰取火”的图片。用冰块制成中间厚、周边薄的圆饼,正对着太阳,把易燃的艾草放在太阳光的会聚点上,便能将其点燃。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的“冰圆饼”能够取火?引入新课。

2.

以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为例,简单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提问猜想。正确答案:(1)首先通过故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让学生阅读阿基米德的灵感,两千多年以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为了鉴定金王冠是否是纯金的,要测量王冠的体积,冥思苦想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一天,他跨进盛满水的浴缸洗澡时,看见浴缸里的水向外溢,他忽然想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不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吗?(2)实际操作,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做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的实验,进一步体会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

因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所以我们就把决定浮力的两个因素就改成: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3)理性思考,提出疑问。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跟液体的质量有什么关系?跟液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进一步思考浮力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就是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题案例:

下面是某位同学对一道习题的解答。

问题:1.

指出该生解题中的错误之处,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正确解法。正确答案:该生的错误主要在于没有读清楚题目当中所给条件是露出液体的体积,而非浸没在液体当中的体积。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审题不仔细,马虎大意。

正确选项是D。根据二力平衡可得水和煤油对木块的浮力都等于木块的重力,所以一样大;设木块的体积为V,由于ρ煤油<ρ水,根据ρ水g(V-V1)=ρ煤油g(V-V2),得V1>V2,所以选D。

2.

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该生正确解答此类问题。正确答案:教学思路:

①首先要看清楚题给条件:露出液面的体积,而非浸没在液体当中的体积,所以排开液体的体积应该是木块的体积减速去露出液面的体积。

②接下来主要是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考察,在计算过程中要清楚ρ煤油<ρ水,向学生说明注意积累常识,在做题的过程有时题目不会直接结出,最后,公式带入,分析得出结果。

案例:

某教师讲授完“二力平衡”的平衡状态后,需要让学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片断如下:

师: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时候,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我们如何断定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大家开始阅读书上关于实验的叙述,学习实验的步骤。

生:老师,书上说“保持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呀?

师:先往下看,看完了,我统一讲。

师:大家都看完了吧?这个实验就是改变两边的砝码质量然后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从而判断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保持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它是平衡的。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等,小车就会运动,而且受力不为零,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就不是平衡状态。然后将小车扭一下,小车又会转回原来的位置,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一定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现在,我将实验现象告诉大家了,大家将实验现象填入表格中。然后,总结二力平衡的规律。

问题:3.

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正确答案:①这是一个探究实验,对于科学探究实验过程,需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过程。该教师的教学过程仍然没有跳出灌输式的思维。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学生主动探究。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体现,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寻求答案,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能力没有提升。

②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解答,没有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

③教师直接将实验现象告诉学生,没有探索过程,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打击学生学习兴趣。

4.

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断,以改进上述问题。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说若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就说物体受到的几个力平衡。在平衡状态的物体中,二力平衡是其中最简单的情况,即,只受两个力保持平衡状态。那么,任何物体受两个力都能保持平衡状态吗?二力平衡有什么条件吗?现在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

师:首先我们要保持物体只受两个力,这个比较简单,大家看到书上的图也能明白应该怎么操作,不过在这里老师要让同学们猜想一下,二力平衡都有哪些条件呢?

生:两个力相等!

师:很好,这很可能是一个条件,还有没有其他的条件呢?

生:(沉默)

师:看来大家跟我一样,都认为两个力相等是显而易见而又唯一的条件,现在,就让我们来实验一下。若要验证平衡条件,只需要总结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即可。现在,我们分组进行实验。分别探究小车两侧受力相等以及受力不相等的运动状态。

生:如何判断受力相等呢?

师:这位同学问的非常好!如果用手拉,又难以测量,又难以保持稳定,所以我们使用砝码,利用砝码的重力来代表对小车的拉力。准备好了吗,开始实验。

生:(开始动手实验)

师:实验结果出来了吗?谁能跟我说一下?

生:受力相等时保持静止,受力不等时会开始运动。

师:很好。看来,受力相等是正确的。大家思考一下父母在开车时双手旋转方向盘,是不是受力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

生:(若有所思)是。

师:大家讲两边托盘的砝码质量调整成为相等的情况,让小车保持静止,然后将小车水平旋转90°然后释放。发生了什么?

生:小车旋转了!

师:这时小车处于平衡状态吗?

生:不处于。

师:很好,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现在将各自的实验现象填入表格中,我们一起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学设计题材料:

题目:1.

为何不使用铁做导线?正确答案:铁的电阻高,使用铁做导线会造成比较大的损耗。

2.

基于上述实验,以师生交流对话的形式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如果仔细观察过我们之前实验时用过的导线,就会知道,我们使用导线的内部,都是铜。我们知道铜是导体,可以导电,但为什么不使用同样也是导体并且价格更低的铁做导线呢?

生:可能铁比较沉吧。

师:我们学过密度,查一下密度表就可以知道,铜的密度比铁高,也就是说,铜比铁更沉。显然这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同学们仔细观察接下来的这个实验。这里有两根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现在我依次将他们接入电路。大家观察实验现象。

生:小灯泡亮度变了。

师:上面这根是铜丝,下面的是镍铬合金丝,哪个的小灯泡亮度更亮啊?

生:铜丝的。

师:没错。这两个金属丝都是导体,都能够导电,但是他们对于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我们称之为,电阻不同。铜丝的电阻小,镍铬合金丝的电阻大,对电流阻碍大,小灯泡就暗一些。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电流的测量”的内容要求:

“知道电流。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电流的测量”的实验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前面学习过电流和电路,知道电流的概念。

任务3.

实验室用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正确答案:一个量程为0~3A,分度值为0.1A;还有一个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

4.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流的测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及单位换算,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用电器的工作电流;认识电流表,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能用电流表测电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掌握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使用电学仪器的技能和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电流的强弱;以及学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启发提问法、类比法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展示水轮机路径和电流路径,教师提问:电路中当开关闭合以后,小灯泡为什么会亮呢?学生观察对比两种路径,找到相同点,回管:小灯泡发光是因为有电流经过用电器。学生了解电灯发光时存在电流,将抽象问题类比到学生熟悉的情境。新课讲援教师提问:如何让电路中的灯更高一些呢?对比展示图片:加快水{轮机辖动的方法和增加灯泡亮度的方法。教师总结:灯泡越亮,表明电路中的电流越强,灯泡越暗,表明电路中的电流越弱,即是说电流有强弱。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种方法,找到相同点:通过水轮机的水赢越虽,水轮机转动越性;通过灯泡的电流越强,灯泡越亮。学生了解电灯发光时电路中电流有强弱之分,引入下面的课题。电流的强弱师:同学们,物理学中如何表示电流的强弱?电流的单位是什幺?知道一些常见的用电器中的一些电流。教师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的生平事迹。学生看课车自学后回答:电流的强弱用电流表示,其符号是I。电流的基本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常用的单位还有mA和μA。换算关系:1mA=103A,1A=106μA。学生观看幻灯片上的内容,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和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认识电流表教师展示各种各样的电流表,教师结每一位学生发放一个实验室用的电流表。提问:①电流表上都能看到什么信息?②0三个接线柱分别表示什么?③电流表的刻度为什么会有两种标度?教师总结:指针偏转程度相同,大里程读数是小里程读数的5倍电流表的使用教师演示实验并展示: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串联。教师强调电流的连接方式不一样,左边是和用电嚣串联,右边是和用电器并联,右边这个电路只能用试触的方式。教师简单介绍右图的实质是导致了短路,电学生回答①:电流表上有一个标志符号A,电流表表盘上有两排均匀刻度;电流表上有三十接线柱,分别标有“-”“0.6”和“3”。学生回答②:“0.6”和“3”是“-”接线柱,因为电赢有方向,“+”和“-”接线柱告诉我们,电流应该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学生回答③:两种标度是因为电流表有两个里程。一个是“0~0.6A,分度值为0.02A。一个是0~3A,分度值是0.1A。学生练习电流表的读数。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右图的连接方式会导致灯泡不亮,且电流表的指针迅速偏转到最大刻度,从而理解了电流表需要和用电器串联。通过电流表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