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对银河进行了观测,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道:“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诗中的“河汉”指的就是银河,“长庚星”指的是金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这首诗中描述的天体类型有()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流星体、卫星 C.太阳、金星、月球 D.星际物质、彗星、小行星2.描述的天体系统有() A.1级 B.2级 C.3级 D.4级〖答案〗1.A2.C〖解析〗【1题详析】诗中的“河汉”指的就是银河,银河由大大小小的恒星组成,“长庚星”指的是金星,属于行星,“孤月”是指月球,属于行星。因此,这首诗中描述的天体类型有恒星、行星、卫星。BCD错误,A正确。故选A。【2题详析】材料中涉及到的天体系统从高到低依次: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3级天体系统。ABD错误,C正确。故选C。在我国史书上有着丰富的黑子目视记录,仅正史上就有100多次。现在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明确的黑子记录是公元前28年我国汉朝人所观测到的。在《汉书·五行志》里是这样记载的:“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古人肉眼观察的黑子,处于太阳表层大气的() A.日冕层 B.光球层 C.色球层 D.电离层4.太阳黑子的增多、变大,预示可能() A.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B.气温将持续升高 C.降水持续减少 D.小船无法使用磁盘导航〖答案〗3.B4.D〖解析〗【3题详析】黑子是太阳光球表面的一种现象。它们是由于太阳表面的磁场聚集而形成的亮度较低的区域,通常在视觉上呈现为深暗色的斑点。帮古人肉眼观察到的黑子,处于太阳表层大气的光球层,B正确,AC错;电离层位于地球的高层大气中,D错。故选B。【4题详析】太阳黑子的增多、变大,可能预示着太阳活动的增强,这可能会影响到无线电短波通信,而不是长波通信,A错;气温的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并不确定,B错;降水的多少与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相关性,这是由观察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不是很精准,也可能会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所以降水持续较少并不一定太阳黑子的增多、变大所决定的,C错;太阳黑子的增多、变大和耀斑活动的增强具有同步起落的关系,可能引起地球磁场的扰动,导致小船无法使用磁盘导航,D对。故选D。下图为45亿年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甲烷气体相对浓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在地质历史时期,导致氧气相对浓度第一次大幅度提升的生物是() A.被子植物 B.蓝藻 C.裸子植物 D.蕨类植物6.地球上陆生生物大量出现开始于距今() A.35亿-25亿年间 B.25亿-15亿年间 C.15亿-5亿年间 D.5亿年后〖答案〗5.B6.D〖解析〗【5题详析】读图氧气相对浓度第一次大幅度上升在距今25亿-20亿年前,根据所学知识该时期为蓝藻大爆发时代,蓝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从而使得地球氧气浓度大幅度提升,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均比蓝藻出现的晚,ACD错误,B正确。故选B。【6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古生代(距今5亿年后)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后期陆上孢子植物大量繁殖,为主要的成煤期,所以地球上陆生生物大量出现开始于该时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与上图中甲地沙丘移动方向和侵蚀、沉积作用一致的是() A. B. C. D.8.该地理现象多出现在我国的()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南方地区〖答案〗7.C8.A〖解析〗【7题详析】读图甲地沙丘的迎风坡以侵蚀为主,背风坡以沉积为主,沙粒从缓坡移动到陡坡,图示C相符,C正确,ABD错误。【8题详析】沙丘为风力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风力地貌,A正确;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不易发育风力地貌,B错误;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多冰川地貌,不易发育风力地貌,C错误;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多流水地貌,D错误,该题选A。当地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日本鹿儿岛县诹访之濑岛的御岳山火山发生喷发,从火山口喷发而出的烟柱高达1600米,可能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火山喷发使图示各箭头所代表的辐射显著变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推测日本此次火山喷发会造成全球短时间() A.气温升高 B.气温下降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答案〗9.A10.B〖解析〗【9题详析】读图可知,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②③是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辐射量,④是太阳辐射未被大气削弱直接到达地面的辐射量,当火山喷发会增加大气厚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故所代表的辐射显著变大的是箭头①,故选A。【10题详析】日本此次火山喷发会造成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故全球短时间气温下降,对降水的影响小,故选B。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下图为海河下游河段河水前行入海的河岸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拍摄者感受到微风阵阵从水面袭来,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此时最不可能是() A.清晨 B.上午 C.中午 D.下午12.如果此时正值东风,河流流向() A.东 B.西 C.南 D.北〖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析】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白天陆地升温比水面快,形成陆地温度高于水面,热空气上升,风从水面吹向陆地,而夜晚陆地降温比水面快,形成陆地温度低于水面,冷空气下沉,风从陆地吹向水面。该日有阳光照射到河面,且有微风从河面吹向陆地,依据图文材料可以推测,此时为白天,因此,排除BCD三项;清晨时分,陆地温度低,河水的温度相对较高,风从陆地吹响河面,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此时最不可能是清晨,A符合题意。故选A。【12题详析】此时为白天,风由河面吹向陆地,若正值东风,说明河风为东风,由图例中的左侧吹向右侧,因此图例左侧为东,右侧为西,上侧为南,下侧为北,河流南北流向,且正前方(上侧)流向为南。综上所述,该题选C,排除ABD。故选C。赶海是指当海滩上的海水退去,人们在海滩上拾捡扇贝、海螺或鲍鱼等贝类软体动物,也或者是捕捉螃蟹、龙虾、鳗鱼等水生动物,是徒手捕捞的一种形式。下图为青岛海滩上人们赶海情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赶海是人们充分利用() A.人类排干海岸的积水 B.洋流大规模定向流动 C.海浪长周期进退现象 D.潮汐周期性涨落现象14.过度赶海活动会造成() A.海岸生态环境破坏 B.海岸环境污染加剧 C.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D.海洋环境污染加剧〖答案〗13.D14.A〖解析〗【13题详析】根据材料赶海人们是在退去海水的海滩上拾捡扇贝、海螺或鲍鱼等贝类软体动物,也或者是捕捉螃蟹、龙虾、鳗鱼等水生动物的捕捞形式,实现赶海的前提是海水的进退,海水受地球、月球、太阳引力的影响,进行有规律的涨落形成的潮汐导致了海水的进退,D正确;海岸积水的进退和人类活动、洋流无关,AB错误;海浪主要受盛行风的影响,不会有规律的进退,C错误,该题选D。【14题详析】根据材料赶海主要在海滩上,导致海岸生态环境的破坏,A正确;赶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较小,C错误;赶海主要是捕捞海滩的软体动物、水生动物等,破坏海滩形态,导致海岸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较小,BD错误,该题选A。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量的黑土分布。黑土有机质层厚度大,土壤肥沃。下图为黑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⑥为母岩,数字与代表的图层,组合正确的是() A.①一有机质层、②一母质层 B.③一淀积层、④一母质层 C.②-腐殖质层、③-淋溶层 D.④-淋溶层、⑤-淀积层16.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原因是() A.成土母质富含有机质 B.气温低导致有机质分解慢 C.生物茂盛使有机质残留量大 D.灌溉水源中有机质丰富〖答案〗15.C16.B〖解析〗【15题详析】依据图例分析可知:①为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层岩。由此可以判定A中②、B中④、D中④⑤匹配错误,而C匹配正确。故选C。【16题详析】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只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有影响,A错;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原因是气温低,微生物不活跃,导致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残留量大,所以土壤肥力好,B正确;热带地区生物数量更多,植被更加茂密,但分解者分解更快,有机质残留量却很小,土壤肥力小,说明生物量的多少不起关键作用,C错误;有机质大都来源于植物的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而不是灌溉水源,D错。故选B。二、综合题(共3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监测数据显示,刚刚进入2024年,北极大约36000米的高空平流层大气出现了秋冬季以来最强的爆发性增温现象(下图),这种变化是相当惊人的。(1)用图示实际监测值,写出此次北极高空大气具体增温数据。(2)指出平流层垂直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3)对比平流层,从气温、气流和天气三方面写出对流层的突出特征。〖答案〗(1)从-80℃上升到-20℃,升温幅度近60℃。(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原因:存在大量臭氧,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增温。(3)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对流显著;天气复杂多变。〖解析〗本题以监测数据为材料,涉及对流层大气的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小问1详析】根据监测数据可知,此次北极高空大气最低温度为-80℃,最高温度为-20℃,从-80℃上升到-20℃,升温幅度近60℃。【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平流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层存在一个臭氧层,臭氧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增温。【小问3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近,大气的温度较高,距离地面远,大气的温度较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气温下热上冷,垂直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存在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喀斯特是克罗地亚西北部的石灰岩高原的名称,在那里发育着独特溶蚀作用而成的各种奇特地貌。19世纪末,地貌学者司威依奇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发生在该类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貌和水文现象的总称。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及地质示意图。(1)判断图示水循环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2)描述河流上游塑造的地表形态特征。(3)说明该地仅发育了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原因。〖答案〗(1)陆地内循环。水汽来自河水蒸发和植物蒸腾,同时径流也未流入海洋。(2)河谷呈“V”字形,山谷两侧坡度较陡。(3)从岩层剖面上看,石灰岩仅分布在地下,地下水流将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而地表出露的是砂页岩,没有可溶性,所以没有发育地上喀斯特地貌。〖解析〗本题以水循环和地质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的类型、河流地貌以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析】读图该地区水循环涉及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发生在陆地和陆地的上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并未汇入海洋,属于陆上内循环。【小问2详析】河流上游坡度较陡峭,流速快,流水下切作用强,深切河谷,河谷两侧坡度陡峭,河谷形成“V”字形。【小问3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读图该地区上层岩石为砂页岩,不具有可溶性,所以不能发育成喀斯特地貌;地下为石灰岩,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发育成了地下喀斯特地貌,所以该地区仅发育了地下喀斯特地貌。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研究地球上各纬度表层海水性质是地球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图是科学家绘制的大西洋各纬度带表层海水密度与年平均温度、盐度的关系。(1)描述大西洋各纬度带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分布规律。(2)解释盐度最高值出现在副热带海区的原因。(3)60°N海域有暖流流经,指出该暖流流向及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4)指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由赤道略北(或7°N附近)地区向南、北纬60°(或高纬度)递减。(2)副热带海区天气晴,气温高;副热带海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所以盐度较高。(3)自南向北(或中纬度流向高纬度)。增温;增湿。(4)具有负相关性;海水温度高,海水的密度会降低。〖解析〗本题以大西洋各纬度带表层海水密度与年平均温度、盐度图为材料,涉及海水的温度、密度、盐度、洋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地理知识、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析】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呈正相关,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由赤道略北(或7°N附近)地区向南、北纬60°(或高纬度)递减。【小问2详析】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降水少;副热带海区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旺盛,且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所以盐度较高。【小问3详析】60°N海域有暖流流经,其方向自南向北;暖流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增温增湿。【小问4详析】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海水温度高,海水的密度会降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对银河进行了观测,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道:“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诗中的“河汉”指的就是银河,“长庚星”指的是金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这首诗中描述的天体类型有()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流星体、卫星 C.太阳、金星、月球 D.星际物质、彗星、小行星2.描述的天体系统有() A.1级 B.2级 C.3级 D.4级〖答案〗1.A2.C〖解析〗【1题详析】诗中的“河汉”指的就是银河,银河由大大小小的恒星组成,“长庚星”指的是金星,属于行星,“孤月”是指月球,属于行星。因此,这首诗中描述的天体类型有恒星、行星、卫星。BCD错误,A正确。故选A。【2题详析】材料中涉及到的天体系统从高到低依次: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3级天体系统。ABD错误,C正确。故选C。在我国史书上有着丰富的黑子目视记录,仅正史上就有100多次。现在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明确的黑子记录是公元前28年我国汉朝人所观测到的。在《汉书·五行志》里是这样记载的:“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古人肉眼观察的黑子,处于太阳表层大气的() A.日冕层 B.光球层 C.色球层 D.电离层4.太阳黑子的增多、变大,预示可能() A.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B.气温将持续升高 C.降水持续减少 D.小船无法使用磁盘导航〖答案〗3.B4.D〖解析〗【3题详析】黑子是太阳光球表面的一种现象。它们是由于太阳表面的磁场聚集而形成的亮度较低的区域,通常在视觉上呈现为深暗色的斑点。帮古人肉眼观察到的黑子,处于太阳表层大气的光球层,B正确,AC错;电离层位于地球的高层大气中,D错。故选B。【4题详析】太阳黑子的增多、变大,可能预示着太阳活动的增强,这可能会影响到无线电短波通信,而不是长波通信,A错;气温的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并不确定,B错;降水的多少与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相关性,这是由观察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不是很精准,也可能会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所以降水持续较少并不一定太阳黑子的增多、变大所决定的,C错;太阳黑子的增多、变大和耀斑活动的增强具有同步起落的关系,可能引起地球磁场的扰动,导致小船无法使用磁盘导航,D对。故选D。下图为45亿年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甲烷气体相对浓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在地质历史时期,导致氧气相对浓度第一次大幅度提升的生物是() A.被子植物 B.蓝藻 C.裸子植物 D.蕨类植物6.地球上陆生生物大量出现开始于距今() A.35亿-25亿年间 B.25亿-15亿年间 C.15亿-5亿年间 D.5亿年后〖答案〗5.B6.D〖解析〗【5题详析】读图氧气相对浓度第一次大幅度上升在距今25亿-20亿年前,根据所学知识该时期为蓝藻大爆发时代,蓝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从而使得地球氧气浓度大幅度提升,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均比蓝藻出现的晚,ACD错误,B正确。故选B。【6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古生代(距今5亿年后)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后期陆上孢子植物大量繁殖,为主要的成煤期,所以地球上陆生生物大量出现开始于该时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与上图中甲地沙丘移动方向和侵蚀、沉积作用一致的是() A. B. C. D.8.该地理现象多出现在我国的()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南方地区〖答案〗7.C8.A〖解析〗【7题详析】读图甲地沙丘的迎风坡以侵蚀为主,背风坡以沉积为主,沙粒从缓坡移动到陡坡,图示C相符,C正确,ABD错误。【8题详析】沙丘为风力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风力地貌,A正确;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不易发育风力地貌,B错误;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多冰川地貌,不易发育风力地貌,C错误;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多流水地貌,D错误,该题选A。当地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日本鹿儿岛县诹访之濑岛的御岳山火山发生喷发,从火山口喷发而出的烟柱高达1600米,可能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火山喷发使图示各箭头所代表的辐射显著变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推测日本此次火山喷发会造成全球短时间() A.气温升高 B.气温下降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答案〗9.A10.B〖解析〗【9题详析】读图可知,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②③是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辐射量,④是太阳辐射未被大气削弱直接到达地面的辐射量,当火山喷发会增加大气厚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故所代表的辐射显著变大的是箭头①,故选A。【10题详析】日本此次火山喷发会造成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故全球短时间气温下降,对降水的影响小,故选B。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下图为海河下游河段河水前行入海的河岸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拍摄者感受到微风阵阵从水面袭来,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此时最不可能是() A.清晨 B.上午 C.中午 D.下午12.如果此时正值东风,河流流向() A.东 B.西 C.南 D.北〖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析】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白天陆地升温比水面快,形成陆地温度高于水面,热空气上升,风从水面吹向陆地,而夜晚陆地降温比水面快,形成陆地温度低于水面,冷空气下沉,风从陆地吹向水面。该日有阳光照射到河面,且有微风从河面吹向陆地,依据图文材料可以推测,此时为白天,因此,排除BCD三项;清晨时分,陆地温度低,河水的温度相对较高,风从陆地吹响河面,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此时最不可能是清晨,A符合题意。故选A。【12题详析】此时为白天,风由河面吹向陆地,若正值东风,说明河风为东风,由图例中的左侧吹向右侧,因此图例左侧为东,右侧为西,上侧为南,下侧为北,河流南北流向,且正前方(上侧)流向为南。综上所述,该题选C,排除ABD。故选C。赶海是指当海滩上的海水退去,人们在海滩上拾捡扇贝、海螺或鲍鱼等贝类软体动物,也或者是捕捉螃蟹、龙虾、鳗鱼等水生动物,是徒手捕捞的一种形式。下图为青岛海滩上人们赶海情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赶海是人们充分利用() A.人类排干海岸的积水 B.洋流大规模定向流动 C.海浪长周期进退现象 D.潮汐周期性涨落现象14.过度赶海活动会造成() A.海岸生态环境破坏 B.海岸环境污染加剧 C.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D.海洋环境污染加剧〖答案〗13.D14.A〖解析〗【13题详析】根据材料赶海人们是在退去海水的海滩上拾捡扇贝、海螺或鲍鱼等贝类软体动物,也或者是捕捉螃蟹、龙虾、鳗鱼等水生动物的捕捞形式,实现赶海的前提是海水的进退,海水受地球、月球、太阳引力的影响,进行有规律的涨落形成的潮汐导致了海水的进退,D正确;海岸积水的进退和人类活动、洋流无关,AB错误;海浪主要受盛行风的影响,不会有规律的进退,C错误,该题选D。【14题详析】根据材料赶海主要在海滩上,导致海岸生态环境的破坏,A正确;赶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较小,C错误;赶海主要是捕捞海滩的软体动物、水生动物等,破坏海滩形态,导致海岸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较小,BD错误,该题选A。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量的黑土分布。黑土有机质层厚度大,土壤肥沃。下图为黑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⑥为母岩,数字与代表的图层,组合正确的是() A.①一有机质层、②一母质层 B.③一淀积层、④一母质层 C.②-腐殖质层、③-淋溶层 D.④-淋溶层、⑤-淀积层16.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原因是() A.成土母质富含有机质 B.气温低导致有机质分解慢 C.生物茂盛使有机质残留量大 D.灌溉水源中有机质丰富〖答案〗15.C16.B〖解析〗【15题详析】依据图例分析可知:①为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层岩。由此可以判定A中②、B中④、D中④⑤匹配错误,而C匹配正确。故选C。【16题详析】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只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有影响,A错;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原因是气温低,微生物不活跃,导致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残留量大,所以土壤肥力好,B正确;热带地区生物数量更多,植被更加茂密,但分解者分解更快,有机质残留量却很小,土壤肥力小,说明生物量的多少不起关键作用,C错误;有机质大都来源于植物的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而不是灌溉水源,D错。故选B。二、综合题(共3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监测数据显示,刚刚进入2024年,北极大约36000米的高空平流层大气出现了秋冬季以来最强的爆发性增温现象(下图),这种变化是相当惊人的。(1)用图示实际监测值,写出此次北极高空大气具体增温数据。(2)指出平流层垂直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3)对比平流层,从气温、气流和天气三方面写出对流层的突出特征。〖答案〗(1)从-80℃上升到-20℃,升温幅度近60℃。(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原因:存在大量臭氧,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增温。(3)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对流显著;天气复杂多变。〖解析〗本题以监测数据为材料,涉及对流层大气的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小问1详析】根据监测数据可知,此次北极高空大气最低温度为-80℃,最高温度为-20℃,从-80℃上升到-20℃,升温幅度近60℃。【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平流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层存在一个臭氧层,臭氧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增温。【小问3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近,大气的温度较高,距离地面远,大气的温度较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气温下热上冷,垂直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存在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喀斯特是克罗地亚西北部的石灰岩高原的名称,在那里发育着独特溶蚀作用而成的各种奇特地貌。19世纪末,地貌学者司威依奇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发生在该类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貌和水文现象的总称。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