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长郡斑马湖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长郡斑马湖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长郡斑马湖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长郡斑马湖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长郡斑马湖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下学期长郡斑马湖中学高三入学考试历史考试范围:选修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是秦朝的首创,家天下的政治原则是对前朝的继承,因此B正确;A是行省制度的特征,排除;C是汉初地方行政体制的特征,排除;公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而先秦属于贵族政治,排除。故选B。2.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两人的记载又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色诺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亦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B.文献著述反映历史真实C.社会的变迁影响文献著述D.历史解释依赖文献互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有人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色诺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亦是如此”来看,说明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受到作者自身观点或明或暗的影响,故A正确;B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变迁的影响,故C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3.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B.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D.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唐代科举制度对考生的身份有限制,明确禁止商人、工匠及其后人参加科举考试。白居易在判词中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应该获准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改变了隋唐对商人采取歧视政策的弊端,故选C,AB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D不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4.据史载,汉代每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称作上计。材料表明汉代政府建立上计制度的目的是A.登记户口征收赋税B.整顿财政强化监管C.监察地方控制封国D.考核官吏肃清吏治【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呈送郡国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政绩。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5.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削弱相权,排除C项;设军机处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另设机构,架空专制皇权C.唐朝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唐代宰相权力下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首长制”是一相制,“委员会制”是多相制,说明了中国古代从秦汉到隋唐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而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君主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而不是架空专制皇权,故答案选B。其它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7.如图是东汉画像石《祈雨图》拓本。画面上方刻三神人共拽一辆五轮车,车上一位天神头戴小冠,车后风伯双腿呈跪状,口吐云气,嘘气成风,下方四位雨师在为人间降雨。如图反映了东汉时期()A.循天顺民的传统农耕文化 B.多神崇拜的现象较为盛行C.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D.天人感应的思想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画面上方刻三神人共拽一辆五轮车,车上一位天神头戴小冠,车后风伯双腿呈跪状,口吐云气,嘘气成风,下方四位雨师在为人间降雨。”可得出画面中雨神正在为人间降雨,说明这与人间与农耕经济有关,体现出古代循天顺民的传统农耕文化,A项正确;材料中的神是同一类神,并不属于多神崇拜,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盛行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的信仰,并不能代表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天人感应强调的是人间与上天的统一,上天会对人间的行为进行奖惩,这与材料中的主旨不符,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该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8.明代中后期,皇帝将自己“批红”权利交给宦官管理的司礼监,司礼监向皇帝负责,与内阁没有隶属关系。此后出现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阁臣倾轧异化政治生活 B.司礼监和内阁间相互制约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D.早期民主思想兴起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出现内阁、司礼监,其权力的大小均来源于皇帝,因此题干现象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项正确;结合所学,内阁所掌握的是票拟权,最终的决策权在与皇帝的批红,材料体现的信息与阁臣倾轧异化政治生活不符,排除A项;司礼监和内阁分别掌握着票拟权和批红权,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所以不存在相互制约,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中国还处于君主专制时期,不存在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9.考古学家在南美的秘鲁和印度河谷的摩亨朱达罗(今巴基斯坦境内)挖掘出了4000多年前的棉布碎片:在新疆罗布泊西汉末至东汉的楼兰遗址中,发现了非洲棉的棉布残片,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棉织物。这反映了()A.技术传播突破地理障碍 B.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源性C.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 D.历史研究依赖考古发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印度、中国)。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在美洲、印度、中国分别发现了棉布和棉织物,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前,美洲相对独立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源性,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美在新航路开辟前相对独立于其他地区,其棉纺织业是独立发展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并不相同,不能体现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考古发现有利于推动历史研究,但历史研究并非完全依赖考古发现,排除D项。故选B项。10.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写诗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A.军机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B.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意思来拟发谕旨C.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D.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可以看出,军机大臣是依样画葫芦,这是他们工作状态的写照,他们并不作出任何决策,只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写诏书,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意思来拟发谕旨,B项正确;题干看不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军机大臣是皇帝的亲信,“没有任何地位”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皇帝掌握处理国家大事的实权,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下图为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才程序。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扩大了政府统治基础 B.确立了严密的选官程序C.维护了门阀士族利益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人才选拔要经过登记报名、大小中正官品评、中央审定等程序,流程严谨,即确立了严密的选官程序,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以门第为标准,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做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违反了公正原则,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A项、D项;材料未提及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维护了门阀士族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12.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在选拔文官时看重文官的政治态度,说明执政党希望文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更好地贯彻本党的意志,C项正确;在根据“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可知,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事务官,摈弃了事务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改变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排除A项;政务官不属于文官,本就不存在政治中立,更谈不上打破中立,排除B项;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内阁大臣,无法体现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中国传统农具,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结构简单轻巧,一般不要求高速运动,消耗在移动或转动农具本身的动力也较少。中国传统农具的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中国是金属资源匮乏的国家C.农业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D.中国古代力学研究领先世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结构简单轻巧,一般不要求高速运动,消耗在移动或转动农具本身的动力也较少”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结构简单,但是设计还是比较精巧的,这主要是适应我国小农经济发展的需求,A项正确;中国是金属资源匮乏的国家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传统农具广泛运用竹、木、石等材料,原因是节省劳力的消耗,并非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比,无法得出中国古代力学研究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4.17世纪初,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纺织品,随同欧洲的商品一起被运到广州,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被载运到马尼拉,然后经那里转运到拉美、欧洲等地,材料主要说明了()A.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B.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纺织品,随同欧洲的商品一起被运到广州,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被载运到马尼拉,然后经那里转运到拉美、欧洲等地,说明东西方之间形成了贸易往来,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贸易网络,B项正确;改变亚欧的社会生活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因为经济交流,排除A项;为工业革命提供市场的不是世界贸易,排除C项;是资本的流动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而非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15.有学者指出:“行省是中央与地方沟通的桥梁,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使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这表明行省制度A.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B.协调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C.较好地巩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D.有利于中央完全掌控地方【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使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体现的是行省制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征,具有协调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行省需要服从中央管理,A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6.下表是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表(单位:10亿美元)。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年份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195133.522.98.9196838.710938.5A.经济“滞胀”致使美国债务增长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C.美国抛售黄金以稳定美元汇率 D.美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60年代末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大幅下降,这主要是受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弊端的影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美国要保持长期的贸易逆差才能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国,而长期的贸易逆差又不利于保证美国经济的繁荣,因此为了稳定汇率,美国只能抛售黄金以稳定美元汇率,C项正确;滞胀是在70年代,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70年代才瓦解,排除B项;美国并没有放弃金本位,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材料二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年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年9月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不同之处。【答案】(1)背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对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解放战争;民主党派极力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2)不同之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会代表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制定的宪法具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时间“1946年11月”联系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国统区人民也发起民主运动。【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从全国各个阶层和单位选出人民代表,相比于国民党的“制宪国大”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制宪国大”通过的宪法则不具有民主性。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法文化交流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它既留下了十八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对法国文化影响的痕迹,更烙上了法兰西思想历史对中国革命和历史深远影响的印记,奠定了五四运动及其后法兰西文化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戴高乐在1961年就指出,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法国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是“不正常的”,同中国隔绝的状况应该结束了,并设法了解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同时发表只有两句话的建交联合公报,被西方舆论称为爆炸了一颗“外交核炸弹”。——摘编自雷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法关系研究》等材料二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法文化交流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的具体表现并概括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建交的影响,并谈谈中法关系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具体表现:18世纪中国儒家思想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9世纪法国思想文化对中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国际背景: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对中国实行全面敌视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提升;戴高乐将军对世界发展前途和法国根本利益的深刻思考。(2)影响: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引发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启发了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启示: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可以友好相处;中法关系经历的波折,也体现出改革开放的艰难与曲折;新时期的中法关系将更好造福于世界人民,共同构筑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解析】【小问1详解】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法文化交流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它既留下了十八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对法国文化影响的痕迹,更烙上了法兰西思想历史对中国革命和历史深远影响的印记,奠定了五四运动及其后法兰西文化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并结合所学可得出,18世纪中国儒家思想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9世纪法国思想文化对中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国际背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对中国实行全面敌视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提升;戴高乐将军对世界发展前途和法国根本利益的深刻思考等方面概括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的背景。【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一“……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法国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是‘不正常的’,同中国隔绝的状况应该结束了,并设法了解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可得出,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根据材料一“……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同时发表只有两句话的建交联合公报,被西方舆论称为爆炸了一颗‘外交核炸弹’”,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引发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根据材料二“……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根据材料二“……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启发了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根据材料二“……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启示: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可以友好相处;中法关系经历的波折,也体现出改革开放的艰难与曲折;新时期的中法关系将更好造福于世界人民,共同构筑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等方面谈中法关系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9.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二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描述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2)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答案】(1)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经济政策:重农抑商。(2)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以得出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参加科举;根据材料“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得出供应子女读书。第二小问注意题干给的是“经济政策因素”,所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出“重农抑商”。(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概括出材料二中“悖论”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史实,来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即可。从材料中可以解读出观点一: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二:中国传统经济是停滞的,然后根据此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关史实,来解答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5至18世纪世界历史演进时间中国世界15世纪1405~1433年郑和奉命先后七下西洋,历时29年,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区。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1493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教皇子午线”。16~17世纪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佳权。1567年明穆宗“隆庆开关”。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581年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44年大顺农民政权建立、明朝灭亡。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大顺军,入主中原。1519年美洲爆发第一次大瘟疫。1533年西班牙灭亡印加帝国。1571年西班牙开通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世纪开始“黑三角贸易”。16世纪整个美洲被瓜分殆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18世纪1757年乾隆常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处理对外贸易事务。18世纪末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为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