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 百所名校高考模拟题分类汇编 第七单元 变异与进化_第1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 百所名校高考模拟题分类汇编 第七单元 变异与进化_第2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 百所名校高考模拟题分类汇编 第七单元 变异与进化_第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 百所名校高考模拟题分类汇编 第七单元 变异与进化_第4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 百所名校高考模拟题分类汇编 第七单元 变异与进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一、选择题1.(.江苏常州模拟)右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根本来源是基因重组B.Ⅱ2和Ⅱ4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C.Ⅱ2与一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患病概率为1/2D.Ⅱ1与一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女孩都是纯合子【答案】C2.(.广州模拟)某对夫妇的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所示,A、b、D分别为甲、乙、丙三种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他们的孩子()A.同时患三种病的概率是1/2B.同时患甲、丙两病的概率是3/8C.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2D.不患病的概率为1/4解析:由题意可知,父亲产生ABD和aBd两种精子,母亲产生Abd和abd两种卵细胞,后代的基因型为1/4AABbDd(同时患甲病和丙病)、1/4AaBbDd(同时患甲病和丙病)、1/4AaBbdd(只患甲病)和1/4aaBbdd(不患病)。【答案】D3.(.华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人类X染色体上的某遗传病系谱图。若第Ⅱ-2个体与一正常男性结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Ⅱ-2的后代中男孩得病的概率是1/4○正常女性□○正常女性□正常男性■●遗传病患者C.Ⅱ-2的后代中男孩都会携带此致病基因D.图中女性皆会携带该致病基因【答案】B4.(.山东滨州模拟)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体,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aa,有关该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a产生的两种精子(或卵细胞)的比例为1∶1B.Aa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C.若通过单倍体育种方式可得到100%的纯合体D.育种过程中没发生突变,该物种没有发生了进化解析:Aa的精子(或卵细胞)的类型为A:a=1∶1。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若通过单倍体育种方式可得到的个体全是纯合体。育种过程中虽然没发生突变,但是有选择,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该物种已经发生了进化,所以D正确。【答案】D5.(.天津模拟)玉米株色紫色对绿色是显性,分别由基因PL和pl控制。玉米株色遗传时出现了变异(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子一代株色因染色体变异有紫色和绿色B.该变异不能传递到子二代C.该变异是由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引起D.该变异无法用显微镜观察鉴定解析:本题综合考察染色体变异和遗传定律,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亲本紫株发生了染色体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该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鉴定,C、D项错误。图中子一代中含有缺失染色体的个体由于没有显性基因,表现型为绿株,该变异可以遗传给子二代,A项正确,B项错误。【答案】A6.(.重庆模拟)研究发现,癌变前的衰老肝细胞能被由肿瘤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清除。利用这一成果可以对癌变前衰老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免疫监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癌变前衰老肝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免疫B.癌变以后的肝细胞容易向其他组织转移C.在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肝脏中,衰老肝细胞不会积累D.衰老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解析:衰老细胞是被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吞噬,或细胞自身启动程序性死亡机制,溶酶体释放各种水解酶,进而消化自身细胞。所以在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肝脏中,衰老肝细胞会不断积累。【答案】C。7.(.重庆模拟)下图表示一定时间内某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分析该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Q点时环境发生了变化,此时如果发生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P点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C.该种群中基因型Aa的频率会越来越高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解析:从图示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可知,在Q点时环境条件可能发生改变,使得A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基因频率渐渐降低,Aa的基因型频率也会随之降低。如果Q点时环境发生了变化,此时如果发生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因为在Q点之前该环境已经有生物的存在。【答案】C8.(.武汉模拟)图1表示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图中①、②、③表示有关细胞),图2表示此过程中某阶段的细胞。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细胞Ⅱ中含一个染色体组B.图1中的细胞Ⅱ、Ⅲ中均不含同源染色体C.正常情况下,细胞Ⅳ可能的基因型有四种D.图2对应于图1中的②,细胞Ⅳ的基因型为B解析:图1中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卵原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细胞中含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均等分裂,应为极体,对应于图1中的②,A、a属于同源染色体,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而图2中A、a进入同一细胞中,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分离,所以,图1中的细胞Ⅲ中含同源染色体,细胞Ⅳ的基因型只能为B,故B错误,D正确;图中卵原细胞中含两对等位基因,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的可能种类有四种,C正确。【答案】B9.(.重庆模拟)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多倍体育种过程都要使用秋水仙素B.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定向培育优良品种C. 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都是纯合子D杂交育种与单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答案】B10.(.汉口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量增加C.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粒不能分裂而形成多倍体【答案】C11.(·临沂模拟)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1与新物种2可能是同一物种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C.图中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析:新物种1与新物种2可能是同一物种,也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图中显示了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种群产生不同性状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有利性状个体保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表示若干次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C12.(.枣庄模拟)泉州湾浴阳江河口红树林每年八九月间发生由小卷蛾引起的局部病虫灾害,导致红树林中的桐花树大面积枝叶泛黄枯死。下面叙述错误的是()A.桐花树大面积枯死,将提高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保护食虫鸟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用黑光灯诱捕小卷蛾成虫,可用于调查小卷蛾种群密度D.喷施农药杀死小卷蛾,将定向改变小卷蛾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答案】A13.(.福州模拟)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长期的地理隔离通常会形成生殖隔离,因此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B.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含三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水稻C.精原细胞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现象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D14.(·泰安模拟)“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这个老问题,最近又引起了新讨论。下列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A.一般动物吃不到较高处的树叶,但脖子较长的长颈鹿却能吃到,因此有生存优势,能留下更多的后代B.在求偶季节,雄长颈鹿会挥动长脖子互相撞头进行决斗,脖子越长,就越容易获胜,取得更多的交配机会C.长颈鹿生活在土壤贫瘠的非洲内地,因此它不得不尽力伸长脖子去吃树叶,这导致它脖子变得较长D.长颈鹿种群中脖子普遍很长,其根本原因是与长脖子相关的基因频率的提高【答案】C15.(.杭州模拟)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种种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又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为抗药性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C.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D.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答案】D16.(.山东聊城模拟)某海岛上生知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与个体数的关系如图甲所示(横坐标为个体数,纵坐标为翅长度)。该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图乙中的()解析:由于大风对昆虫的翅的长度进行选择,翅极不发达和翅极发达的个体适应大风的天气,翅特别发达的昆虫可以飞回来,而无翅或翅极不发达的昆虫在大风来临时躲在无风的地点,所以B选项正确【答案】B17.(.武汉模拟)普通果蝇的第3号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按猩红眼—桃色眼—三角翅脉的顺序排列(St—P—DI);同时,这三个基因在另一种果蝇中的顺序是St—DI—P,我们把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方式称为倒位。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倒位和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一样,属于基因重组B.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完全不能发生联会C.自然情况下,这两种果蝇之间不能产生可育子代D.由于倒位没有改变基因的种类,发生倒位的果蝇性状不变解析: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大部分相应部位还存在同源区段,依然可能发生联会;两个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后代或后代不可育;染色体结构变异会改变生物的性状。【答案】C18.(.马鞍山模拟)以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细胞中,第二次减数分裂正常,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B.F1为四倍体,具有的染色体数目为N=10、n=10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D.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解析:甲和乙有性杂交产生的F1是不育的,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F1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10条染色体,其中5条来自甲,5条来自乙;F1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利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四倍体。【答案】C19.(.陕西渭南模拟)研究发现,将同种果蝇分别在淀粉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上培养多代,果蝇仍倾向与在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交配。对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两类培养基为果蝇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B.这种交配偏好可视为一种选择作用C.长期选择性交配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差异D.出现了选择性交配说明果蝇间已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在培养过程中,不同培养基上的果蝇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分别发生定向改变。交配时,仍倾向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但也可与其它果蝇交配,未产生生殖隔离。如若发生生殖隔离,则不能交配。【答案】D20.(.合肥模拟)下图所示为四个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图都可能表示白化病遗传的家系B.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基因携带者C.甲、丙、丁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是正常女儿的几率是1/4解析:白化病为隐性遗传病不能用丁图表示;家系乙中若为伞性遗传则患病男孩的父亲不是该病基因携带者;红绿色盲遗传为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不能用甲、丙、丁图示表示;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是正常女儿的几率是1/4X1/2=1/8.【答案】C21.(.广州模拟)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生殖细胞中既有性染色体也有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能表达;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一定含Y染色体。【答案】B22.(.济南模拟)果蝇翅膀后端边缘的缺刻性状是X染色体的一段缺失所导致的变异,属于伴X显性遗传,缺刻翅红眼雌蝇(没有白眼基因)与正常翅白眼雄蝇杂交,F1出现了缺刻翅白眼雌果蝇且雌雄比为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缺失片段恰好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基因所在的位置B.F1缺刻翅白眼雌蝇的X染色体一条片段缺失,另一条带有白眼基因C.缺刻翅雄蝇不能存活,F1雄蝇的成活率比雌蝇少一半D.X染色体发生的片段缺失无法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解析:缺刻翅红眼雌蝇(没有白眼基因)与正常翅白眼雄蝇杂交,F1出现了缺刻翅白眼雌果蝇且雌雄比为2:1,说明亲本缺失片段恰好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基因所在的位置,F1缺刻翅白眼雌蝇的X染色体一条片段缺失,另一条带有白眼基因,从“雌雄比为2:1”看出,缺刻翅雄蝇不能存活,F1雄蝇的成活率比雌蝇少一半,X染色体发生的片段缺失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答案】D23.(.山东日照模拟)血友病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h)控制的遗传病。下图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患者,Ⅲ-2和Ⅲ-3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XY非血友病的儿子(Ⅳ-2),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均正常。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Ⅳ-2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Ⅲ-2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Y没有分开B.此家族中,Ⅲ-3的基因型是XHXh,Ⅳ-1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C.若Ⅲ-2和Ⅲ-3再生育,Ⅳ-3个体为男性且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2D.若Ⅳ-1和正常男子结婚,所生育的子女中患血友病的概率是1/4解析:Ⅳ-2不患病,其性染色体异常原因不是Ⅲ-2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Y没有分开;由于III-2患病,则Ⅳ-1的基因型不可能是XHXH;若Ⅲ-2和Ⅲ-3再生育,Ⅳ-3个体为男性且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8;Ⅳ-1基因型为XHXh和正常男子结婚,所生育的子女中患血友病的概率是1/2X1/2=1/4。【答案】D24.(.武汉模拟)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杂合子也会出现患病症状,但症状会轻于此病的纯合子。下图示该病的遗传图谱,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Ⅱ4和Ⅱ5的遗传信息传递规律有差异B.此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异常C.Ⅱ5和Ⅱ6生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4D.若Ⅱ5同时为红绿色盲携带者,Ⅱ6色觉正常,则他们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1/4解析:从图示看出,Ⅱ4和Ⅱ5的遗传信息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Ⅱ5和Ⅱ6生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2X1/2=1/4;若Ⅱ5同时为红绿色盲携带者,Ⅱ6色觉正常,则他们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1/8.【答案】C25.(.湖北武汉模拟)(多选)已知小麦中高秆对矮秆(抗倒状)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以纯合高秆抗病小麦和纯合矮秆不抗病小麦为亲本,培育抗病抗倒状小麦,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单倍体育种利用了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及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等原理B.杂交育种过程需要不断筛选、自交,直到矮秆抗病个体的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C.利用射线、亚硝酸盐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可实现人工诱变,但成功率低D.育种中筛选过程实质上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种群中抗病基因频率的定向提高解析:培育抗病抗倒状小麦可通过单倍体育种,利用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及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等原理进行,也可通过杂交育种过程需要不断筛选、自交,直到矮秆抗病个体的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获得,也可利用射线、亚硝酸盐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可实现人工诱变,但成功率低,育种中筛选过程是人为因素,不是自然选择。【答案】ABC26.(.杭州模拟)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的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B.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C.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D.③→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解析:从图示看出,①→②为杂交育种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③过程为单倍速体育种,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②过程发生基因重组,不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③→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都是单倍速体育种。【答案】.C27.(.安徽淮南模拟)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这种现象属于 ()A.优胜劣汰 B.过度繁殖 C.生殖隔离 D.性状分离解析:从题意可知,两种杜鹃花在自然状态下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因此不能杂交,应属于生殖隔离。【答案】C28.(.北京模拟)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味”,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头部和后冀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从题意看出,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与普通蜣螂相比,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其头部和后冀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只是外表发生的变化,不能说明与普通蜣螂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D29.(.天津模拟)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A.施用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解析:施用农药后通过其选择作用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只有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基因频率的改变可引起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A30.(.黄山模拟)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和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只有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从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才标志生物在进化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能产生生殖隔离D.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之一解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是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答案】D31.(.矿山模拟)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物种的迁徒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B.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解析:研究物种的迁徒规律,要研究种群的迁徙行为;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答案】C32.(.五台山模拟)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解析: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基因的频率大于取决于自然选择;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小于女性群体。【答案】B33.(.长白山模拟)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种种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又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为抗药性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C.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D.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的产生标志新物种的形成;在使用杀虫剂时,不含抗药基因的个体被淘汰,含有抗药基因的个体得以保存并繁殖后代。在自然选择中,适应环境的变异即有利变异。【答案】D34.(.湖南株洲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出现的新性状一定能遗传给后代B.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肯定会表现出新的性状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不一定会导致基因种类、数目的变化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解析: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若此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是不会遗传给后代;基因重组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只可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新的基因组合也不一定就表现出新的性状,如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重组,但没有表现出新的性状;染色体片段缺失过程中如缺失的部分对应DNA片段上没有基因存在,则不会导致基因种类、数目的变化;非同源染色片段的移接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能发生。【答案】C35.(.华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关于育种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引起染色体变异,它突破了自然生殖隔离的限制B.高产、抗逆性强的水稻可通过诱变育种获得C.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二倍体西瓜雌蕊柱头培育无子西瓜新品种D.转基因技术实质上是DNA的重组,可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答案】C36.(.成都模拟)某电池厂旁的河流淤泥中的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经过几代繁衍,研究人员发现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清除镉后的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B.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说明出现了蠕虫新物种C.清除镉后蠕虫种群发生了退化D.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是镉定向诱导的结果【答案】A37.(.山东潍坊模拟)如果一个种群中存在着某一对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分别是50%,一段时间后,基因频率变为5%和95%。据此进行以下的判断,错误的是()A.该种群很可能能进行有性生殖 B.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该种群所处环境可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D.该种群中有95%的个体表现出了更加适应环境的性状【答案】D38.(.湖北荆门模拟)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答案】D二、非选择题39.(.安徽合肥模拟)右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甲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__染色体上,乙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_遗传病(2)Ⅱ2的基因型为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4)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解析】(1)根据Ⅱ1、Ⅱ2和Ⅲ2,可判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Ⅰ1—Ⅱ2,可判断甲病的致病基因不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综上甲病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从题干: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而表现型正常,可直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Ⅲ3、Ⅲ4—Ⅳ2或Ⅳ3,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已知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可推知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①据Ⅲ2患甲病,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Aa,据Ⅳ2或Ⅳ3患乙病,则Ⅲ2的基因型为XBXb,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②据Ⅲ2患甲病,可推知Ⅱ1、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可推知Ⅲ3的基因型为AA或Aa,据Ⅳ2或Ⅳ3患乙病,则Ⅲ2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3)从患甲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Ⅲ4的基因型为Aa,可推知后代患甲病的几率为1/4×2/3=1/6。从患乙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XBXb,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Ⅲ4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后代患甲病男孩的几率为1/4,因此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6×1/4=1/24。(4)从患乙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XBXb,Ⅲ4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Ⅳ1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后代患乙病男孩的几率为1/4×1/2=1/8。【答案】(1)常X隐性(2)AaXBXbAAXBXb或AaXBXb(3)1/24(4)1/840.(.北京模拟)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属于________,乙病属于________。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E.伴Y染色体遗传病(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__,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___。(3)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___,患乙病的概率是________,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4)若Ⅲ11是21三体综合征患者,则其可能是由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的卵细胞和________的精子受精发育而来,这种可遗传的变异属于染色体________的变异。(5)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与母亲年龄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①适龄生育②基因诊断③染色体分析④B超检查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解析】由Ⅱ3、Ⅱ4患病,Ⅲ9正常,可确定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Ⅱ7患病,Ⅱ8正常,而Ⅲ12正常,Ⅲ13患病可确定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Ⅰ1、Ⅰ2、Ⅱ5、Ⅱ6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aaXBXb(或aaXBXB)、aaXBY。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Ⅱ3基因型为AaXBY,所以Ⅲ10为2/3Aa(或1/3AA),3/4XBXB(或1/4XBXb),Ⅲ13基因型为aaXbY,Ⅲ10与Ⅲ13个体婚配,有2/3Aa×aa→(2/3×1/2)aa,正常概率为1/3,故后代中患甲病概率为1-1/3=2/3。对乙病来说,1/4XBXb×XbY→(1/4×1/4)XbXb、(1/4×1/4)XbY,后代中患乙病的概率为1/16+1/16=1/8,不患乙病概率为7/8,两病均不患的为1/3×7/8=7/24。21三体综合征,即21号染色体为三条,若精子不正常,则精子染色体为23+X(或23+Y),卵细胞染色体为22+X;若卵细胞不正常,则精子染色体为22+X(或22+Y),卵细胞染色体为23+X。在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时,要对胎儿进行染色体分析。从题中所给图示分析,当母亲年龄大于30岁后,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大,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迅速增大,所以预防此遗传病要适龄生育。【答案】(1)AD(2)1/2aaXBYⅡ-8(3)2/31/87/24(4)22+X(或23+X)23+Y(或22+Y)数目(5)A41.(.北京西城模拟)根据图一至图三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回答相关问题。(1)上图中表示脱氧核苷酸长链的字母是,能够发生A与T相互配对的是图。(2)图三过程不可能发生在中。A.神经元 B.肝细胞 C.心肌细胞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3)完成图一和图二生理过程需要的同一种酶是。(4)若图三合成的产物中有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原因之一是。(5)图一至图三中没有发生的过程是,中心法则完整表达式是。【解析】(1)从图示看出,图一为DNA的复制,能发生A与T的配对,P链T链A链B链表示脱氧核苷酸长链;(2)图三为翻译过程,而成熟红细胞不仅无细胞核,而且也无线粒体、核蛋白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图一为DNA的复制,图二为转录,两个过程中都要用到解旋酶。(4)由于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因此图三合成的产物中如果n个氨基酸组成,则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应远大于3n。(5)从图示看出,图一至图三中没有发生的过程是逆转录和RNA复制。【答案】(1)P链T链A链B链(答案不全不给分)图一(2)D(3)解旋酶(4)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5)逆转录和RNA复制42.(.河北衡水模拟)右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__染色体上,乙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2)Ⅱ2的基因型为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4)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解析】(1)根据Ⅱ1、Ⅱ2和Ⅲ2,可判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Ⅰ1—Ⅱ2,可判断甲病的致病基因不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综上甲病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从题干: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而表现型正常,可直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Ⅲ3、Ⅲ4—Ⅳ2或Ⅳ3,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已知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可推知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①据Ⅲ2患甲病,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Aa,据Ⅳ2或Ⅳ3患乙病,则Ⅲ2的基因型为XBXb,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②据Ⅲ2患甲病,可推知Ⅱ1、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可推知Ⅲ3的基因型为AA或Aa,据Ⅳ2或Ⅳ3患乙病,则Ⅲ2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3)从患甲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Ⅲ4的基因型为Aa,可推知后代患甲病的几率为1/4×2/3=1/6。从患乙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XBXb,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Ⅲ4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后代患甲病男孩的几率为1/4,因此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6×1/4=1/24。(4)从患乙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XBXb,Ⅲ4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Ⅳ1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后代患乙病男孩的几率为1/4×1/2=1/8。【答案】(1)常X(2)AaXBXbAAXBXb或AaXBXb(3)1/24(4)1/843.(.天津模拟)人类的性染色体为X和Y,两者所含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存在同源区段(Ⅰ区)和非同源区段(Ⅱ区,X特有的区段为Ⅱ1区、Y特有的区段为Ⅱ2区),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对由该对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疾病进行调查,如下表格中记录了5个独生子女家庭的患病情况,但所患疾病类型忘记记录。回答以下问题:一号家庭二号家庭三号家庭四号家庭五号家庭父亲母亲儿子父亲母亲女儿父亲母亲女儿父亲母亲儿子父亲母亲女儿患病情况正常正常患病患病患病正常正常正常患病患病正常患病患病正常患病疾病类型(1)与正常基因相比,突变基因的碱基对数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伴性遗传相比,常染色体遗传病子女患病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显性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Ⅱ1区,则________号家庭符合该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如果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Ⅱ2区,则________号家庭符合该遗传病的遗传规律。(4)如二号家庭的遗传病受A、a这对基因控制,三号家庭的遗传病受B、b这对基因控制,则二号家庭的父亲和三号家庭的母亲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如二号家庭再生一个儿子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三号家庭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__________。(只考虑每个家庭的基因控制情况)【解析】(1)基因突变指的是DNA上某一位点的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故突变基因的碱基对数可能增加(由碱基对增添所致)、减少(由碱基对缺失所致)或不变(由碱基对替换所致)。(2)伴性遗传子女的患病情况往往出现性别差异,而常染色体遗传病一般不出现性别差异。(3)显性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Ⅱ1区,该遗传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遗传特点是父亲患病,女儿一定患病,所以五号家庭符合;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Ⅱ2区,该遗传病为伴Y遗传,遗传特点是家庭中只有男性患病,且父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四号家庭符合。(4)二号家庭,父母亲均患病,女儿正常,可推导出该病为显性基因控制且位于Ⅰ区,父亲和母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aYA和XAXa,再生一个儿子患病的概率为100%,而三号家庭父母亲正常,女儿患病,可推导出该病为隐性基因控制且位于Ⅰ区,父亲和母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YB和XBXb,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4。【答案】(1)增加、减少或不变(2)儿子和女儿患病概率相同(或子女患病没有性别差异)(3)五四(4)XaYA、XBXb100%1/444.(.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构成人血红蛋白的一个珠蛋白分子包括两条α链(各有141个氨基酸)和两条β链(各有146个氨基酸)。α链由位于第16号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如果出现有关基因缺失而使α链全部或者部分不能合成,则会导致患α地中海贫血,该遗传病在我国南方各省发病率较高。(1)一个珠蛋白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CO-NH-”结构。(2)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珠蛋白α链合成的两对基因中,每对基因之间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基因之间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在患α地中海贫血的个体中,由于基因缺失的数目不同,表现型也不尽相同(见下表):缺失基因数目血红蛋白含量(mg/dL)贫血程度寿命110~15轻度正常27~10中度比正常人短3小于7重度无法活到成年①不考虑其他基因,轻度贫血患者产生的生殖细胞有________种,中度贫血女患者一个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能产生________种卵细胞。②一对夫妇,育有一名重度贫血患儿,有一方的血红蛋白含量为7~10mg/dL,则另一方贫血程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对夫妇均为轻度贫血,则他们所生子女寿命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④某中度贫血女子与一轻度贫血男子婚后生下一名血红蛋白含量小于7mg/dL的贫血患儿,则下图中(黑点代表基因)可反映出该女子相关基因情况的是________,该夫妇生一名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CO-NH-”结构指的是肽键,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41+146)×2-4=570(个)。(2)控制α链的两对基因均位于第16号染色体上,所以同对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同对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①轻度贫血患者能产生缺失一个基因和不缺失基因的两种生殖细胞。无论是何种情况,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②重度贫血患儿缺失3个基因,其父母的精子和卵细胞一个缺失一个基因,一个缺失两个基因,又因重度贫血者无法活到成年,所以能产生缺失两个基因的生殖细胞的只能是中度贫血者,能产生缺失一个基因的生殖细胞的可能是中度贫血者也可能是轻度贫血者。③轻度贫血者产生缺失一个基因和不缺失基因的两种生殖细胞,缺失一个基因的生殖细胞占1/2,所以缺失两个基因的受精卵占1/4,缺失一个基因的受精卵占1/2,不缺失相应基因的受精卵占1/4,再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寿命正常的个体占3/4。④某中度贫血女子与一轻度贫血男子婚后生下一名重度贫血患儿(血红蛋白含量小于7mg/dL),说明该女子缺失的两个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丙图符合,产生不缺失基因的卵细胞的概率为1/2,轻度贫血男子产生不缺失基因且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概率为1/4,故该夫妇生一名正常男孩概率为1/2×1/4=1/8。【答案】(1)570(2)遵循不遵循(3)①21②中度贫血或轻度贫血③3/4④丙1/845.(.广州深圳模拟)下图表示果蝇的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性别、育性等。人工进行X射线辐射处理会产生多种基因突变类型(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的是显性突变,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的是隐性突变)。请回答下列问题:(1)白眼雌果蝇(XbXbY)与红眼雄果蝇(Xb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2)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bXb)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B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则F2中红眼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用分数表示),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用分数表示)。(3)若-只雌果蝇经X射线辐射,使得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让其与野生型雄果蝇杂交得F1,再从F1取出野生型、突变型的个体进行杂交得F2。表现型如下表:由此可知该基因突变类型是_______且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答案】46.(.天津模拟)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刚毛和截毛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D、d控制。某科研小组用一对灰身刚毛果蝇进行了多次杂交实验,F1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1)果蝇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2)上表实验结果存茌与理论分析不吻合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3)若上述(2)题中的假设成立,则F1代成活的果蝇共有____________种基因型,在这个种群中,黑身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让F1代灰身截毛雄果蝇与黑身刚毛雌果蝇自由交配,则F2代雌果蝇共有种表现型。(4)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研究发现,眼色基因可能会因染色体片段缺失而丢失(记为Xc);若果蝇两条性染色体上都无眼色基因,则其无法存活。在一次用纯合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的实验中,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欲用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这只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请简要写出实验方案的主要思路。实验现象与结论:①若子代果蝇出现红眼雄果蝇,则是环境条件改变导致的:②若子代果蝇,则是基因突变导致的:③若子代果蝇,则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答案】47.(.菏泽模拟)科研人员以大白猪和梅山猪为实验对象,对FUT1和FITI两种基因开展研究,结果如下:(注表中未显示出的碱基序列在两品种中是相同的)(1)相对于大白猪,梅山猪中的FUTI基因和FITI基因分别发生了碱基对的_(替换/增添/缺失);另外,测定梅山猪FITI基因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发现多出了组氨酸和丝氨酸,根据上表信息可推知,决定两氨基酸的密码子应分别为_(已查知,组氨酸的密码子有:CAU,CAC)。(2)研究表明,FUT1基因与猪抗水肿、腹泻病(肠毒素大肠杆菌F18侵染所致)有关;FITI基因能影响脂肪代谢,从而决定背膘厚度(即皮下脂肪厚度)性状。若大白猪中的FUTl基因和FITI基因分别记为A和B;梅山猪中的FUT1基因和FITI基因分别记为和,则不同基因型个体的表现型如下表:①据表可知,基因A与A'B与B'中,属于显性基因的分别是。若综合考虑FUT1和FITI基因的影响,基因型为的个体为抗病、背膘薄的优良猪品种。②现以大白猪、梅山猪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则代可获得上述优良品种,比例为【答案】(1)替换、增添CAC、UCC(2)①A`和BAAB`B`②F2(或子二)1/1648.(.福州模拟)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其生化机制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A的表达过程包括。据图判断,报春花的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定律。开黄花的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 。(2)若基因型AaBb×AaBb的亲本个体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请用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用点(·)表示相关基因位置,在下图圆圈中画出亲本体细胞的基因型示意图。(3)将一个报春花细胞的DNA用15N标记,放入含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连续分裂4次后,含15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4)科学工作者欲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报春花品种,宜采用的育种方法是。(5)若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报春花的原生质体和水仙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报春花—水仙”杂种植株。此技术涉及的原理是。【答案】(1)转录和翻译(基因分离和)基因自由组合AAbb或Aabb(2)白色:黄色=13:3(3)1/8(12.5%)(4)诱变育种(5)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49.(.重庆模拟)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甲病和乙病两类遗传病进行调查。以下是他们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材料。材料一调查中发现甲病在患有该病的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世代相传;乙病的发病率较低,往往是隔代相传。材料二统计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见下表)表现型人数性别有甲病无乙病无甲病有乙病有甲病有乙病无甲病无乙病男性27915064465女性2811624701材料三绘制甲病和乙病在某一家族中的系谱图(见下图)。(甲、乙病分别由核基因A和a、B和b控制)。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二可以推断,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染色体上,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染色体上,主要理由是。从来源看,导致甲、乙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2)分析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可以得出:①Ⅰ-3的基因型为,Ⅱ-6的基因型为。②Ⅲ-10为纯合子的概率为。③Ⅳ-11患甲病的概率为_,只患乙病的概率为_。因此,Ⅲ-9和Ⅲ-10若生育性后代,其患病的可能性会更低些。(3)若该地区的某对表兄妹(都表现正常)婚配,后代中患遗传病的概率将,其原因是。(4)禁止近亲结婚是控制人类遗传疾病的重要措施,除此以外,你还会提出怎样的建议来有效预防遗传疾病的发生?。【解析】本题以资料分析的方式综合考查了学生对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控制遗传病的基因的位置判断和遗传定律的应用及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1)根据材料Ⅰ甲病往往是世代相传,乙病往往是隔代相传可以推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材料Ⅱ甲病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率相同,而乙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所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从根本来源上分析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①3号为患乙病但不患甲病男性,所以基因型为aaXbY,6号为正常女性,所以基因型有aaXBXB或aaXBXb两种可能;②因7、8号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所以10号基因型有XBXB和XBXb两种可能,各占eq\f(1,2);③9、10号与甲病有关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所以Ⅳ-11患甲病的概率为eq\f(1,2),9、10号与乙病有关的基因型分别为XBY、eq\f(1,2)XBXB和eq\f(1,2)XBXb,所以患乙病的概率为eq\f(1,2)×eq\f(1,4)=eq\f(1,8),所以只患乙病的概率为eq\b\lc\(\rc\)(\a\vs4\al\co1(1-\f(1,2)))×eq\f(1,8)=eq\f(1,16)。因9、10号所生孩子患乙病的都是男性,所以生女儿患病的可能性会低些。(3)近亲结婚由于表兄妹之间携带同种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增大,所以后代患病概率增加。(4)预防遗传病的常用措施有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答案】(1)常X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同,乙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基因突变(2)①aaXbYaaXBXB或aaXBXb(不全不对)②eq\f(1,2)③eq\f(1,2)eq\f(1,16)女(3)增加表兄妹之间一部分基因相同(携带同种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4)遗传咨询,产前诊断50.(.江苏常州模拟)神经性耳聋、腓骨肌萎缩症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B、b和D、d基因控制。下图为某家族相关的遗传系谱图,其中已死亡个体无法知道其性状,经检测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据图分析回答:(1)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第Ⅳ代出现多个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主要原是。(2)Ⅴ-1与Ⅴ-2分别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是,。(3)腓骨肌萎缩症属于性性状,为了确定腓骨肌萎缩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科研人员对Ⅲ-1~Ⅲ-5号个体含相关基因的DNA片断扩增后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并进行电泳分析,得到如下结果:根据电泳结果,你可以作出的判断是。(4)根据以上分析,Ⅲ-1的基因型为。若Ⅴ-1与Ⅴ-2婚配,他们后代中男孩不患病的概率是。【解析】从Ⅲ-1、Ⅲ-2和Ⅳ-2的情况可知,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1、Ⅲ-2都带有神经性耳聋的基因,他们的婚配是近亲婚配,后代出现隐性纯合体的可能性达到1/4,远远超过随机婚配时神经性耳聋的发病率。根据Ⅳ-6、Ⅳ-7和Ⅴ-2的情况可以判断,腓骨肌萎缩症基因是显性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腓骨肌萎缩症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用限制酶切割后电泳,如果是在常染色体上,Ⅲ-4的情况应该和Ⅲ-2、Ⅲ-5情况相同,所以该基因一定是位于X染色体上。综合上述分析,Ⅲ-1的基因型为BbXdY。Ⅴ-1的基因型为Y,Ⅴ-2的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可能性各占1/2。Ⅴ-1和Ⅴ-2婚配后所生男孩不患病的概率为1/2×1/2+1/2×3/4×1/2=7/16。【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1、Ⅲ-2属于近亲婚配,均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后代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2)11/2(3)显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4)BbXdY7/1651.(.天津模拟)下图甲是无籽西瓜育种的流程图,但无籽西瓜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空心果,科研人员发现这种现象与P基因有关(以P+表示正常果基因,p-表示空心果基因)。他们利用生物技术对此基因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甲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或时,可诱导四倍体的产生,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植株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能有。(2)图甲中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依据的原理是;依据图甲所示过程培育二倍体西瓜制种过程很烦琐,因此可以采取植物细胞工程中技术进行培育。(3)根据图乙分析,正常果基因成为空心果基因的根本原因是;已知限制酶X识别序列为CCGG,若用限制酶X完全切割图乙中空心果的p-基因部分区域,那么空心果的基因则被切成长度为对碱基和对碱基的两种片断。(4)若从某三倍体无籽西瓜正常果中分离出其中所含的各种P基因有关区域,经限制酶X完全切割后,共出现170、220、290和460对碱基的四种片段,那么该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基因型是。【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和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理解能力。(1)培育无籽西瓜时,秋水仙素可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植株,被秋水仙素处理的部分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而没有被秋水仙素处理的部分(如根部)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还会出现8个染色体组的细胞。(2)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植物组织培养可以保持亲本的性状。(3)根据图乙分析,空心果基因有一对碱基对被改变,属于基因突变;空心果p-基因只存在一个限制酶x识别序列,因此基因被切成两个片段,(290+170)和220。(4)若出现170、220、290和460对碱基的四种片段,则该三倍体无籽西瓜存在p+和p-两种基因,基因型可能为p+p+p-或p+p-p-。【答案】(1)萌发的种子2、4、8(注:根部细胞染色体组数可以为2)(2)染色体数目变异植物组织培养(3)碱基对的替换(基因突变)460220(4)p+p+p-、p+p-p-52.(.湖北荆州模拟)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发生改变。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表所示。甲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个体数2022420123982100乙基因型AATTAaTTaaTT个体数19616836400(3)甲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4)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___。(5)已知表中乙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几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___。【解析】(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这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个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C。(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海洋环境的变化。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是不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4)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20×2+22+20×2+12+2×9+8)/200=0.7。(5)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答案】地雀A和B地雀A、B与C海洋环境的变化基因频率基因库(4)0.7(5)8053.(.广东汕头模拟)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1)从系谱图上可以看出,第Ⅰ代将色盲基因传递给Ⅲ-10个体的途径是__________(用数字和“→”表示),这种传递特点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2)如果色觉正常基因为B,红绿色盲基因为b,正常肤色基因为A,白化病基因为a,Ⅱ-4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Ⅲ-7个体完全不携带这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3)红绿色盲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而白化病基因则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4)假设Ⅰ-1个体不携带色盲基因,如果Ⅲ-8个体与Ⅲ-10个体婚配,后代两病都患的概率是__________。【解析】(1)Ⅲ-10个体的色盲基因来源是:Ⅰ―2→Ⅱ―5→Ⅲ―10,这种现象叫交叉遗传。(2)由于Ⅲ-8个体是白化病患者,故一定有一个白化基因是来自Ⅱ-4个体的,因此,Ⅱ-4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Ⅱ-3个体基因型是AaXBY,按分离定律,Aa×Aa→1/3AA、2/3Aa,又从图中可知Ⅲ-7不是色盲男子,由此可以判断Ⅲ-7个体完全不携带这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3)由遗传系谱图可推断出色盲病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4)Ⅲ-8个体1/2aaXBXb,Ⅲ-10个体的基因型为2/3AaXbY,因此后代两病皆患的概率是1/12。【答案】(1)Ⅰ2→Ⅱ5→Ⅲ10交叉遗传(2)AaXBXb1/3(3)X常(4)1/1254.(.攀枝花模拟)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含56条染色体,ZZ为雄性,ZW为雌性。(1)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研究条染色体上的基因。(2)在正常情况下,雌蚕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W染色体的数量可能是条。(3)甲品种家蚕的W染色体上有来自10号染色体的片段,且其10号染色体又缺失了B基因所在的片段,上述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蚕受精卵同时具有A、B基因时为黑色,否则为白色。雄蚕有很多优点,请选用上述品种,设计一个简明实验方案(一句话概括即可),实现只通过选择蚕卵色就能孵化出雄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红脸人”喝一点酒就脸红;“白脸人”喝很多酒,脸色却没有多少改变;研究发现:红脸人贪杯易患食道癌,白脸人暴饮易患肝癌。还有一种人被笑称为“酒篓子”,可喝很多酒而不醉,但易出汗。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1)“红脸人”体内只有ADH,饮酒后血液中________含量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2)由上述材料推知,酒量大小与性别无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脸人”实质上两种酶都缺少,其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Bb个体的ALDH活性比bb个体的低100多倍,效果与BB个体几乎相同)。(4)若B对b基因为完全显性,“红脸人”各种基因型出现的比例相等,“白脸人”各种基因型出现的比例也相等,则“红脸人”与“白脸人”婚配产生的后代中aabb个体的比例是________。55.(.广东湛江模拟)图1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X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图2表示5号个体生殖腺中某个细胞的连续分裂示意图。请回答:(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12号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I代的号个体。(2)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14号个体是纯合体的概率是(用分数表示)。(3)图2中细胞c1的名称是。正常情况下,细胞d1和d4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是通过图2的(填图中数字)过程实现的。若细胞e1和e2的基因组成并不完全相同,其原因可能是发生了。56.(山东师大附中模拟)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控制小麦高杆的基因A和控制小麦矮杆的基因a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小麦抗病的基因B和控制小麦感病的基因b是一对等位基因,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1)若要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所选择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表现型为矮杆抗病小麦是否为理想类型的最适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同学设计了培育小麦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另一种育种方法,过程如右图所示。其中的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技术,乙植株中矮杆抗病个体占__________________。(3)为探究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某同学首先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的DNA全部被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标记,然后转移到不含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基培养,观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的标记情况。①对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进行观察时,最佳选择是有丝分裂_____________期的细胞。②转移培养基培养后,细胞第一次有丝分裂的标记特点是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__条染色单体被标记,细胞第二次有丝分裂的标记特点是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被标记。57.(.北京东城区示范校模拟)下图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1)植株A的体细胞内最多时有个染色体组,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2)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的形成。(3)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填编号)过程。(4)利用幼苗2培育出植株B的育种过程的最大优点是,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5)植株C属于单倍体是因为,其培育成功说明花药细胞具有。【解析】58.(.江苏南京建邺高级中学模拟)现有两株纯种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含有42条染色体),一株普通小麦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株普通小麦的性状是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所示的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1)方法Ⅰ的主要育种原理是;方法Ⅱ的育种名称是。(2)(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此时细胞中有对同源染色体。(3)(三)过程常用的方法为,此过程一个细胞中最多可含有个染色体组。(4)(四)过程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5)(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体占;如果按(六)过程自交1次,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59.(.河南洛阳模拟)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分别获得棕色(纤维颜色)和低酚(棉酚含量)两个新性状的品种。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回答下列问题:(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__________,低酚是__________性状。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___;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__。(2)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尽快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Ⅰ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再将该纯合体与图中表现型为_________的植株杂交后,取其子代花粉进行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即可获得纯合的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60.(.吉林长春实验中学模拟)图示为5种不同的育种方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至D方向所示的途径一般从F2代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2)为了得到稳定遗传的抗倒伏、抗锈病的优良品种,根据提供的材料:a.小麦的高秆(显性)抗锈病(显性)纯种b.小麦的矮秆(隐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要尽快得到所需品种,选择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途径最合适。(3)B过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C过程常用药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G过程需要的基本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法3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方法4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方法2育种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要观察F过程是否成功,可进行装片检测)。首先用__________________浸泡待观察组织0.5~1h,其目的是固定细胞形态,用95%酒精冲洗后制作装片。为使染色更简便、更稳定,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染色。【解析】试题分析:(1)在杂交育种过程,一般从F2开始选种,原因是F2代出现性状分离。(2)单倍体育种61.(.河北正定中学模拟)罗汉果甜苷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它分布在罗汉果的果肉、果皮中,种子中不含这种物质,而且有种子的罗汉果口感很差。为了培育无子罗汉果,科研人员先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罗汉果,诱导其染色体加倍,得到下表所示结果。请分析回答:(1)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选取芽尖生长点作为处理的对象,理由是。(2)上述研究中,自变量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