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二、七中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安庆二、七中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安庆二、七中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安庆二、七中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安庆二、七中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安庆二、七中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同学在课外活动中收集了下列一组近代报刊,其中创刊于上海、引领时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漫画不仅带有时代烙印,而且还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重温和思考。右幅漫画可以引起我们重温和反思的历史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3.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最终通过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的方针。随后,人民日报发表论:二战历史不容翻案。从国际法层面看,日本“国有化”钓鱼岛违反了①《联合国家宣言》②《开罗宣言》③《雅尔塔协议》④《波茨坦公告》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4.“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计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大权。”这首江西遂川的歌谣最有可能传唱于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5.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口红效应”经济理论首次被提出,即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特点,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美国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也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这一现象说明A.新政促进了第三产业繁荣B.经济危机引发精神危机C.人们面对危机能够淡定应对D.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认同6.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三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六说:“我读过《天演论》。”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这个说谎的人是A.张三 B.李四 C.王五 D.赵六7.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A.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B.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C.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8.古代雅典社会口传特征贯穿于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中,政治生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口头辩论。从决议在议事会提出,经过公民大会上的辩论,到最后形成决议,几乎都是口头进行。这一现象A.弱化了雅典的政治理性 B.推动了智者运动的兴起C.使雅典缺乏法律的保障 D.源于雅典公民素养欠缺9.一般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下列与此相关,阐述不正确的是A.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立 B.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C.三大宗教均起源于非洲 D.基督教的经典被称为《圣经》10.有学者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不是原型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去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的主旨是A.史学研究依赖于史料学 B.理论争斗推动了史学发展C.史学理论的价值有限 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研究11.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 B.扩大统治区域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 D.完善宗法制度12.“王者承天意以从事。”这体现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 B.荀子的“人之性恶”思想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D.朱熹的理学思想13.1923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的观点是,托拉斯是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的国家机构。”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这反映出苏联A.加大了扶植垄断组织的力度 B.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C.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已经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14.观察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15.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C.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D.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16.曾担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的郑观应:认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据此可知,郑观应A.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先驱 B.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思想已经突破“器物"限制 D.对器物变革的失败作出反思17.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梁启超言论中可以反映出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C.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学”D.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18.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19.中国夏商之际的“方国”名称来源于商朝晚期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称呼这些诸侯部落或国家,它们与中原共主王朝夏、商构成一种政治联盟关系,而西周在广阔的疆域内授土授民,既封且分。这表明A.夏商实现了对方国的直接统治 B.方国与夏商王朝政治关系平等C.分封制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D.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20.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宗法制是按照等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宗族组织制度,是文明社会对千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的改造和进一步利用。下列关于宗法制的阐述,正确的是A.这种等级原则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宗法制为血缘关系在文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C.该制度首创千西周,是对传统制度的升级改造 D.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在高度集权基础上的分权21.地名的变更往往同时代背景有关,长春市有一条南北交通主干道,始建于1934年,被称为长春市的十里长街。这条大街曾经发生下列名称的变化①中正大街②大同大街③人民大街④斯大林大街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22.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强调“美国不应当把中国永远排斥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尼克松这一理想变成现实是在A.1971年 B.1972年 C.1979年 D.1984年23.《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24.在当今中国史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所反映出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B.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C.开创了另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D.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25.东汉后期以来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然而世道颓废,名士们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身价"。这反映了东汉末期A.人才名与实相背离问题突出 B.道家思想受到大族重视C.儒家思想影响地方官员选拔 D.贵族阶层普遍崇尚技艺26.明中后期,河南地区棉农种植的棉花,除满足自身需要及供给本地棉纺织业外,还有大批被输往江南,供应松江、苏州等地的棉纺织业,因而钟化民认为“中州地区所产棉花虽然数量很大,却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A.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B.自然经济日趋瓦解C.长途贸易较为兴盛 D.经济分工更加细化27.如图是某学者关于英国历史的著作目录的局部残缺部分。下列历史事件有可能出现在第三章的有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被美德赶上②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引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③分别与法、俄签订和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8.有学者认为:“17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对该段材料最为正确的解读是A.作者视该时段为东西方由盛转衰的分水岭B.东西两个君主分别是康熙皇帝和查理一世C.作者站在欧洲立场上看历史所以是片面的D.作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社会形态转变29.清朝江浙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甩卖土地现象。“有力之家,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已买者,或者直接卖给佃户,或者以之“投送缙绅,以图脱累”。其中以城市商人地主为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税制调整引发了社会异动C.租佃关系在日益普遍化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30.“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为此,当时某政府发动了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日俄战争 D.北伐战争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4年2月苏美、英、法提议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3月开始的奠边府战役在中国帮助下最终取得胜利,但战争随时有复杂化国际化的危险,美国提出了“联合行动”的倡议,着手筹建东南亚条约组织。在美国看来,“如果能这样做,我们就将以强大而团结的姿态进入会场,从而有望令共产党人在会上作出让步”。周恩来在赴日内瓦会议前向印度驻华大使指出:“摆在亚洲国家和人民面前的问题,是它们如何能够自救”,而自救的办法便是“要团结友好,反对侵略,不参加军事侵略性的集团”,这样,“美国的阴谋就不能得逞”。中国代表团的任务是要在会上“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回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并要尽一切努力达成某些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道路”。——摘编自李丹慧《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解决印支问题再探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外交策略并分析外交活动的意义。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安石把学校看成“一道德、造人才”的重要场所,把其组织编修的《三经新义》作为教材,颁于太学。宋神宗熙宁四年太学开始实行三舍法,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又规定诸路州、府学也实行三舍法,有关制度于太学相同,各州、府学向太学输送生员,直到南宋末年。——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推行“三舍法”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作用。33.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留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主要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解决农村问题,重点解决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确立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问题:第二步是解决城市问题,即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这两个步骤一方面摧毁毁了城乡封建主义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在摧毁的圆仕推毁的基础上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英国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不是盲目进行的,是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英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政治经济学理论家的学说便指导了资产阶级进行社会制度改革,例如培根、爱尔顿、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学说与国家理论指导了君主立宪制及其自我完善化的改革。——摘编自张天《论英国社会制度近代化》材料二近代英国的“主权在议会”体制引起政治领域其他方面的进一步变革,例如现代文官制度的出现、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和选举制度的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制度保护、进而推动了近代英国经济制度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这此新的安排产生了一个强国,它足以在一种前所未有程度上以有效的方式获取资源。并且,促进了英格兰在国际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一个世界性大帝国的产生以及最终形成无人匹敌的格局。”——摘编自张旭东《从制度变革角度看近代英国的崛起》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两步走的措施及其启蒙运动时期指导英国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理论。(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近代英国“政治领域其他方面进一步变革”的政治制度,并概括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变革所呈现的关系。(3)有人认为“近代英国制度的变革决定了英国的崛起”。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①是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②是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创刊于天津的,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创办的,④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创办于上海的,据以上分析,创办于上海、引领时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是①④,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故选C。2、B【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以英、美、法、德、俄、日、奥、意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发动,排除A项;题干与一战无关,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中国的只有日本,排除D项。故选B。3、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期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宣布钓鱼岛等为中国领土,日本将其国有化违背了这些国际法,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协议》没有专门明确钓鱼岛等是中国领土,①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错误。4、B【解析】

依据材料“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计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大权”“江西遂川”来看,这指的是共产党在江西进行了土地革命。依据所学可知,共产党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江西进行的土地改革。B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未进行土地改革,A错误;抗战时期土地改革的内容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不符合材料,C错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未在江西进行土地改革,D错误。故选B。5、B【解析】

根据材料“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虚构的美好”“口红效应”等词可知,经济危机的创伤让人们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故B项符合题意。A项,“口红效应”不能说明第三产业的繁荣,故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材料并未体现现代艺术的发展,故排除。6、C【解析】

东交民巷在《辛丑条约》中被划分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故王五说谎,C正确。【详解】7、B【解析】

明朝政治中心在南京,后来搬迁到北京,这一政治中心的转移是导致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原因,B正确;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与材料中信息无关,C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朝中后期出现,D错误。8、B【解析】

口传以及口头辩论在雅典的社会生活中意义重大,这种对辩论术重视的现象促进了专门教授类似知识群体的兴起,即智者运动兴起,B正确;重视辩论并不会削弱雅典的政治理性,反而更加追求逻辑、理性,排除A;题干与雅典法律无关,排除C;雅典城邦政治下,公民素养较高,排除D。9、C【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佛教起源于印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亚洲,C符合题意,故选C;ABD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10、D【解析】

从材料“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可以看出史学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史料,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史料对于史学研究的作用,但“依赖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论斗争的信息,故B不正确;C向本身说法不正确。11、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礼器和兵器”,尤其是青铜铭文中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内容,强化了国家政权机能,A正确;B与材料无关;C违背史实;D材料未涉及。【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读取和描述能力,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强化国家政权机能。12、C【解析】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意味着王和天相结合,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C正确;“仁政”思想主要指的是军主要爱惜民力,更注重民本,排除A;题干与人性善恶无关,排除B;朱熹理学思想强调天理和三纲五常,与题干所涉内容无关,排除D。13、C【解析】

1923苏俄正在执行新经济政策,对托拉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正确;苏联只是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并不是扶持垄断组织发展,A错误;这些政策是当时新经济政策下的做法,并没有发展新经济政策的理念,B错误;当时苏联还没有形成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提到了英国,没有涉及其他国家;材料中只能看出英国资本的增长,看不出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从图中的年代只能得到的信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迅速增加,故选D项。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15、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材料“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是对雅典民主实质的描述,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雅典民主的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BD选项体现的是雅典民主范围的狭小,与材料无关,排除。16、C【解析】

依据材料“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来看,郑观应认为中国要想强大,必须设置宪法,改变封建专制制度,表明其思想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到学习西方的制度上。C正确;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A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而郑观应要求改变封建制度,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材料信息不能反映,D错误。故选C。17、C【解析】

“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从材料中的这段信息可见梁启超借助中国传统的绅权来宣扬近代西方的民权思想,故选C。“绅”是一种非官非民的身份,多有学历或有党派身份,不仅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故A表述不准确,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也没有体现“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的信息,故排除D。18、C【解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19、C【解析】

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和地方诸侯方国构成政治联盟,到西周时期“授土授民、既封且分”建立诸侯国,形成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表明分封制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C项正确;夏商时期中原王朝与方国是政治联盟,还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统治,A项错误;夏商王朝是各方国的“共主”,与方国不是平等关系,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不仅局限于边远地区的开发,D项错误。20、B【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的宗法制……是文明社会对于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的改造和进一步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为血缘关系在文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故B项正确;西周并未实现周天子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宗法制确立于夏朝,排除C项;周并未实现最高执政集团的高度集权,排除D项。故选B。21、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街始建于1934年,①中正大街是1946年5月下旬,国民党占领长春之后改名;②大同大街是1938年日本设立的据溥仪的年号取名;③人民大街是1996年正式更名为人民大街;④斯大林大街是1945年前苏联红军进入长春而改;综上所述,正确顺序是②④①③,排除ACD,所以答案为B。22、B【解析】

“美国不应当把中国永远排斥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变成现实是指中美关系缓和,指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B正确;排除ACD项。23、C【解析】

根据“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认为,通过三省六部制,皇帝可以将自己不确定的事情,召集百官商量,做出正确的决定,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2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根据材料“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的模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5、A【解析】

本题以古代选官制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东汉后期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但“重德”竟最终演绎成重视虚伪与无用的道德行为,这说明汉末名士们名与实相悖问题突出,A项正确;“道艺”并非是指道家思想,B项错误;材料中的选才并非限于地方官员的选拔,且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影响,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说法过于绝对。26、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中后期,棉花等农作物开始面向市场,说明的是农业经济的商品化,A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排除;长途贸易兴盛的说法不符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排除;材料与经济分工细化无关,D排除。故选A。27、B【解析】

根据第三章目录“1918年:受到威胁的帝国”,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被美德赶上,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俄签订了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①③正确,故选B;1919年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排除②,排除AC;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④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紧扣关键时间区间1870-1918年分析解答。28、D【解析】

根据“17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可知此时西方开始向近代民主政治转型,而中国依然固守原有的社会形态,作者的着眼点是社会形态的转变,选D项;作者虽然认为“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但此时不一定是东西方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排除A;两个君主分别是查理一世和崇祯帝,排除B项;作者并不是站在欧洲的立场上看问题,排除C。29、B【解析】

据“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改革税制,实行摊丁入亩,赋税负担较重,由此带来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应该是带来购买土地,排除A;租佃关系普遍化与题意无关,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故选B。30、D【解析】

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为此国民政府发动了北伐战争,故答案为D项;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是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与“卖国之军阀”无关,排除A、B项;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背景: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对峙,亚洲出现“热战”;朝鲜战争基本结束;越南取得奠边府战役胜利;美国插手东南亚。(2)策略:团结亚洲各国,分化美国阵营;坚持大国协商。意义:有利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解析】

(1)由材料“1954年2月”,,结合所学,当时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对峙,亚洲出现“热战”;,结合所学,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朝鲜战争基本结束;由材料“奠边府战役在中国帮助下最终取得胜利”,可得出越南取得奠边府战役胜利;由材料“筹建东南亚条约织”,可得出美国插手东南亚。(2)关于“策略”,由材料“要团结友好,反对侵略,不参加军事侵略性的集团”,可得出团结亚洲各国,分化美国阵营;由材料“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道路”,可得出坚持大国协商。关于“意义”,由材料“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回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