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周——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每周一测1.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一修改有利于()A.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C.消除各民族出现差距的根源 D.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开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传授先进的生产方式,送医送药,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奠定基础。这一现象反映出(
)A.群众路线巩固民族关系 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愿望强烈C.人民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渐完善3.据1953年普查统计,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据此,我国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4.自2000年开始,我国在提交给国际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的国家报告中将“少数民族”的英文版表述由原先的“nation”改为“ethnicminority”。正好对应了我国法学理论和实践中对于“民族”的两种解释,“中华民族”对应“nation”一词;第二种则是指族群,对应的是“ethnicgroup”这个概念。上述改动体现了()A.我国深入贯彻民族平等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的实现C.国际法对国内法的指导作用 D.我国民族问题的国际化趋势5.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C.民族居住交融的现实国情 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6.2020年夏,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情况,在金星镇金花园社区,总书记深情嘱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旨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7.1901年,清政府在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清军击毙处建立“克林德碑”;1918年,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亚太区域和平会议又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上述碑名的变化主要缘于()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8.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到1957年共获得苏联约22亿美元的贷款和156个援助项目,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97%。这些举措()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目标 B.适应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C.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孤立和封锁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9.1971年,美国总统外交咨文重申美国愿意与中国建立接触,并且再向中国担保,美国没有不良意图:“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表明美国()A.着手调整对华战略 B.意图改善中美两国关系C.愿与中国结盟对抗苏联 D.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10.“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11.蒋纬国在《国民革命史》中写道:(此战)迫使日军将主力作战由华北移于华东。因此日军将其原可由北平南下汉口最有利的作战线,改由上海西向汉口最不利的作战线,使国军获得一年又两个月时间……将华东、华中凡可供应建设抗战基地之人力物力概行西迁。此战()A.为持久抗战创造了一些条件 B.正面战场取得了首次大捷C.敌后战场进行了积极的配合 D.推动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A.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新中国外交开始走向成熟 D.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裂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陈陶《陇西行四首》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民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伊始确立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综合以上材料,为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合理建议。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材料二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是在列强强大的武力逼迫下被迫实行的。一个自视为“天朝上国”、拥有众多藩属国的泱泱大国,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既是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转变,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形象的转变……国际社会也逐渐认可了中国的存在,如:1920年初,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有利形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顾维钧被推选为国际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材料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面对的是共和国初建、美苏“冷战”激烈进行、新中国尚属孤立的复杂国际局面,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以及融入国际社会变得更加迫切,这是艰难局势造就的新中国外交使命……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使命变得更加明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定性了中国外交注重国内发展和促进国际和平的外交使命,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对这一使命最好的实践。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民族复兴于是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使命。——摘编自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体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简要评价。(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外交使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由题干信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可知,在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我国宪法的上述修改就是使得社会主义事业更加蓬勃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福祉,巩固民族关系,C项正确;少数民族不仅仅处于边疆地区,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心,未涉及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意愿,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而非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内容,排除D项。3.答案:C解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是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此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故B错误;村民自治制度是村民民主议事制度,故D错误。故选:C。4.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原先的“nation”改为“ethnicminority”,丰富了“少数民族”保护的涵义,族群不仅是一个整体,还包括我们目前民族区域自治中的少数民族,说明我国对种族歧视的界定更广泛,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平等,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1984年就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了,排除B项;这是国内法影响国际文件,而非国际法指导国内法,排除C项;民族问题是内政问题,是国家主权,不可以国际化,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象,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也未反映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也与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无关,排除A、B、D三项。6.答案:A解析:材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脱贫以及实现小康而非国家统一,排除B项;民族地区并非高度自治,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D项。7.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国的战胜国,1952年,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因此题干相关碑文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故D正确;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故排除A;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提醒瓦解,故排除B;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排除C。故选:D。8.答案:B解析:材料所示的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故选B项;这些举措只是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并未实现工业化目标,排除A项;材料中所提及的措施只是经济措施,对于打破政治和军事封锁作用不大,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主要是1949~1952年,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在1971年美国就对中国建立接触持开放的态度,并且没有不良意图,可知美国意图改善中美两国关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美国就对中国建立接触持开放的态度,但“开始”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只是愿意和中国接触,不是与中国结盟,排除C项;1972年发表的“上海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A项;BD项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1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迫使日军将主力作战由华北移于华东”和“改由上海西向汉口最不利的作战线”可知此战役为淞沪会战,且此次战役“使国军获得一年又两个月时间……将华东、华中凡可供应建设抗战基地之人力物力概行西迁”可知淞沪会战为持久抗战创造了一些条件,A项正确;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排除B项;淞沪会战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排除C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武汉会战,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A解析:1949年毛泽东提出“一边倒”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保卫国家安全,在国家建设中争取援助,1973年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是因为苏联对中国构成威胁,需要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苏联,两次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A项正确;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就已出现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1)方式:战争;和亲;册封;互市;等等。(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影响: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共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丰富了边塞诗歌的创作灵感。(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答出两点即可)建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尊重、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方式,据材料一“羌戎贺劳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知,战争是古代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之一;据材料一“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知,和亲通婚也是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民族交往的方式还有册封和互市等。(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所学可知,民族交往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共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丰富了边塞诗歌的创作灵感。(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第一小问基本原则,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境内一切民族平等;据材料二“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间要民族团结;据材料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答出两点即可)第二小问建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时代中华民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尊重、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4.答案:(1)特点:没有形成正式的外交理念;恩威并施,厚往薄来;形成朝贡体制,建立宗藩关系(或没有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礼仪);缺乏常设的外交机构。(2)发展趋势: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外交;从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闭关锁国到开放。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外交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3)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目的是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以及融入国际社会的外交使命;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注重国内发展和促进国际和平的外交使命:中共十八大之后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使命。主要因素:中国国内中心任务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局势的变化。解析:(1)根据材料“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得出:没有形成正式的外交理念;根据材料“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得出:恩威并施,厚往薄来;根据材料“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得出:形成朝贡制,建立宗藩关系(或没有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礼仪);根据材料“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得出:缺乏常设的外交机构。(2)第一小问发展趋势: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是在列强强大的武力逼迫下被迫实行的”1920年初,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有利形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得出: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外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社局聘用合同范本
- 制造业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 2024年企业改制中的股权调整协议
- 医院职工信息公开与沟通制度
- 高校疫情防控期间宿舍管理制度
- 力的合成与分解、受力分析 专项训练(学生版)-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 营养支持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 中班主题活动教案:不怕冷的企鹅
- 中班健康活动教案:我会穿衣服
- 2024年办公楼装修设计合同
- 工伤赔偿和解书协议书(3篇)
- 热交换器的定期检验-全国压力容器检验员RQ-1
- GB/T 13611-2018城镇燃气分类和基本特性
- 融资担保机构担保代偿管理指引
- GB 14194-1993永久气体气瓶充装规定
- FZ/T 93074-2011熔喷法非织造布生产联合机
-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22
- 如何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课件
- 引发火灾的原因课件
- 汽车点火系实训项目
- 注氮机司机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