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季新版语文专题四 《狼》讲义(解析版)_第1页
2024秋季新版语文专题四 《狼》讲义(解析版)_第2页
2024秋季新版语文专题四 《狼》讲义(解析版)_第3页
2024秋季新版语文专题四 《狼》讲义(解析版)_第4页
2024秋季新版语文专题四 《狼》讲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狼》讲义知识导入“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过去的题材,有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情感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內蒲松龄故居题联,赞其创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虑入骨三分”。《聊斋志异》全书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它不仅大大拓展了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花妖狐魅等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在人物塑造方面,蒲松龄采用了复合统一的塑造方式,即以作品人物的独特之处,亦鬼亦人出发,将两方面有机结合,对立统一,成为一种以人性主体、人性与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主要分两种方式:(1)在花妖狐魅表现出来的人的社会性中融合进他们的本体的固有气质。(2)在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中融进他们本体的某些自然属性。这样,一方面使这类形象具有了充分的社会性,得以寄托作家在现实中产生的思想、感情、理想;同时这类形象所蕴含着的各种形式的非现实性,又契合读者在传统中形成的对花狐妖魅的认识,从而具有了特殊的真实感。2.情节的内在逻辑和虚幻性情节的夸张作用聊斋中无论写世人还是写鬼狐,其情节往往带有强烈的虚幻色彩,但情节的发展无论怎样光陆离、幻诞荒谲:在作品中的特定情垸内都是真实可信的,原因就谷它的情节蕴含着令人信服的逻辑。(1)人物性格逻辑。作家在开篇即点出人物的基本性格,以后情节的发展即使幻象丛生,但人物的性格逻辑却贯穿始终,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以幻为真。(2)是鬼狐妖魅的幻想逻辑,它与性格逻辑交织在一起,给读者以特的真实感。聊斋中的虚幻情节,既是顺应着人物性格的逻辑设计的,又往往顺应着表现主题的需要,因而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起到了夸张放大的作用。(3)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相统一的文学语言首先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无论是在人物语言还是作者的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另外,还善用譬喻来描摹幻烧,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其次,由于聊斋中塑造的花妖鬼魅既是现实的,又是神秘的,因此,它的文言体式与生活精髓相统一的,语言又恰与艺术形象的神秘性特点相适应,是语言与内容铸成了一个和谱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课文梳理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遣代文学家。早年即有文名,但始终未中举,直至七十一岁才援例贡生。长期为塾师、幕友,郁郁不得志,所著这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亦工诗文,著作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创作背景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闸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次《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原文注释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1】【翻译】①(有)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层解】第一部分第一层(①),故事的开端—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翻译】②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另一只狼仍跟从。再拿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层解】第一部分第二层(②),故事的发展—屠户惧狼。表现了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6】狼不敢前,眈眈相向。【7】【翻译】③屠户非常困窘,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他)看见田野中有一个麦场,场主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就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层解】第一部分第三层(③),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屠户御狼。表现了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屠]屠户。[止]仅,只。[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从]跟从。[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顾]看,视。[积薪]堆积柴草。[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弛]解除,卸下。[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凶狠注视的样子。内容理解【1】第①段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交代了一个屠户卖完肉,在回家的路上被两只狼紧追不舍的情景。简单几笔,写出了屠户处境的危险,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扣人心弦,为后文做铺垫。【2】体会“止”“从”的表达效果。一“止”一“从”,写出了狼贪婪、狡诈的本性。【3】“复投”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体现了屠户抱有侥幸心理,对狼一再妥协退让。【4】骨头扔完了,两只狼却“并驱如故”,屠户的迁就策略失败,他没有了可以引开狼的东西,处境更加危险。情节引人入胜。【5】“大窘”写出了屠户危险的处境。屠户在危急关头,考虑如何防止“前后受其敌”,转退为守。【6】“顾”“奔倚”“弛”“持”,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屠户当机立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说明屠户已经认识到狼贪婪凶残的本性,做好了与狼搏斗的准备。【7】“狼不敢前”说明屠户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这是敢于斗争的初步成果。原文注释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8】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9】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0】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1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12】【翻译】④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正要走,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露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层解】第一部分第四层(④),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屠户杀狼。表现了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第一部分(①~④):记叙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经过,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3】【翻译】⑤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第二部分(⑤):议论,点明故事主题。【注释】[少(shǎo)时]一会儿。[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久之]时间长了。[瞑]闭上眼睛。[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暴]突然。[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22.[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23.[尻(kāo)]屁股。24.[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26.〔黠〕狡猾。27.〔顷刻〕一会儿。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文句解读【8】在紧张的气氛中,两只狼的反常行为让屠户捉摸不透,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9】屠户虽不明白狼的用意,但抓住机会,趁机“暴起”,果断出击,杀了那只“意暇甚”的狼,屠户的做法表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勇敢机智。【10】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屠户具有较高的警惕性,另一方面表现了狼的狡诈。【11】屠户没有松懈,由防卫到勇敢出击,连毙两狼,痛快淋漓。【12】这句话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说明屠户明白了前面的狼假装睡觉的原因。作用是照应前文,解释了之前两只狼的反常举动。【13】最后这段议论有什么作用?这两句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考屠户胜利原因(1)丢掉幻想,树立了与狼搏斗的思想。(2)观察环境,占据有利地势。(3)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击。(4)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除恶务尽。四、人物形象原文描写角度心理特点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动作紧跟其后,伺机吃人凶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动作穷追不舍,不甘罢休贪婪、凶残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动作、神态有所顾忌,审时度势;威慑屠户,放弃抵抗凶残、狡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动作、神态分工合作,配合默契;麻痹屠户,放松警惕狡诈、阴险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动作诱敌包抄,前后夹击凶残、狡诈、阴险“屠户”形象原文描写角度心理特点屠惧,投以骨复投之心理、动作紧张害怕,迁就、侥幸怯懦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心理恐惧至极,认清狼性,面临生死抉择怯懦顾野有麦场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动作情急之下,认清地势,放下幻想,绝地反击勇敢机智沉着冷静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动作不为迷惑,抓准时机,出其不意,直击要害沉着冷静勇猛果断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动作保持警惕,小心谨慎细心谨慎机智冷静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动作、心理恍然大悟机智勇敢果断能干五、基础知识一词多义止止有剩骨(副词,仅,只)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敌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敌意思)盖以诱敌(名词,敌人,这里指屠户)前狼不敢前(动词,上前)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意意暇甚(名词,这里指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打算,企图)以投以骨(介词,把)以刀劈狼首(介词,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来)其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狼)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麦场)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柴草堆)其一犬坐于前(代词,指狼,可译为“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乃屠乃奔倚其下(副词,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副词,才)之久之(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2.词类活用(1)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作动词,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意思)(2)狼不敢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3)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挖洞)(4)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3.古今异义(1)盖以诱敌(古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今义:由上而下地遮掩,蒙上)(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几何学,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3)止增笑耳(古义: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4.特殊句式(1)倒装句投以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骨投”)(2)省略句顾野有麦场(句首省略主语“屠夫”)六、内容主旨本文记叙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同时也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主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才能取得胜利。七、写作特色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本文篇幅较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本文将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上的变化。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等,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和斗争精神。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狼施威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选自吴妍人《俏皮话》)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意暇甚()(2)语未竟()(3)其一犬坐于前()2.下列加点“之”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C.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D.尽扑杀而食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B.【乙】文说明的道理是不要总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应谦虚低调做人。C.【甲】文最后一段以说明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讽刺的味道。D.“暴起”“劈”“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5.蒲松龄的《狼》和吴妍人《狼施威》对狼的描写方法有何不同?【答案】1.神情同“尽”,结束像狗一样2.D3.(1)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能和我相比呢?(2)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4.C5.蒲松龄《狼》通过对狼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了狼的阴险狡诈,将它的本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狼施威》则通过对狼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它的凶残。【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神情十分悠闲。意,神情。(2)句意为:话还没说完。竟,同“尽”,结束。(3)句意为: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犬,像狗一样。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的;C.结构助词,的;D.代词,它们;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汝,你。蠢然,愚蠢的样子。焉,怎么,哪里。及,比得上。(2)洞,打洞。意,意图。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C.有误,甲文最后一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是对狼进行评价,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不是说明;故选C。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甲文“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并驱如故”“一狼洞其中”是动作描写,“眈眈相向”“目似瞑,意暇甚”是神态描写,刻画了狼的贪婪狡猾和凶残;乙文“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是动作描写,“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是语言描写,描写了狼是一个狡诈的终结者角色。【点睛】参考译文:甲文: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跟随屠户)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十分害怕,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狼也很狡猾,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文:狐狸笑猪说:“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上做了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做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就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跑过来,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都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杀了,然后把他们全都吃掉了,笑着说:“这是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总是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也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噫!农人中乃有悌弟如此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选自《聊斋志异》)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乃悟前狼假寐()

(2)盖以诱敌()(3)蟒亦负痛去()

(4)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标两处)。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竟曳兄出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9.结合选段内容,具体分析“屠户”与“弟弟”两人形象的异同点。【答案】6.才大概,原来是也到7.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竟曳兄出8.(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弟弟)看到哥哥被蛇咬,于是愤怒地拿出砍柴的斧头砍蟒蛇的头。9.同:屠户和弟弟都非常勇敢,屠户面对狼抓住时机砍杀狼,弟弟砍了蛇头后又把哥哥从蛇口中拽出来。异:屠户还非常机智,识破了两只狼的诡计。弟弟重情义(敬爱兄长),本来很害怕想要逃走,但是仍然留下来帮助哥哥脱险。【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乃:才。(2)句意: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盖:大概,原来是。(3)句意:大蟒也因受伤负痛走了。亦:也。(4)句意:一路上歇息了十几次,才背回家。至:到。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为:弟弟在紧急中没有别的办法可施,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用力与蟒争夺,竟然把兄从蟒的口中拖了出来。“弟急极无计”是原因,“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是弟的行动,“竟曳兄出”是结果。故断为: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竟曳兄出。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变诈,巧变诡诈;几何,能有多少。(2)重点词:遂,于是、就;出,抽出;斫,砍。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文章大意,找出人物的言行表现,进行分析。甲文中,屠户面对凶恶的两只狼,勇敢机智地战胜了他们。从“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见屠户的机智,借助草垛防备狼的袭击;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知,屠户抓住时机把狼杀死,显说明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乙文中的弟弟,“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等,表现出他的英勇无畏;“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弟弟看到哥哥被巨蟒咬往,最初非常害怕,几欲逃走,但立刻又上前奋不顾身地与巨蟒搏斗,从蟒口中救出了哥哥,可见他重情重义,舍命也要救兄长。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二人形象的异同点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地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乙)胡田村有家姓胡的,兄弟二人到山上砍柴,无意中走到深山峡谷中。突然遇到一条大蟒,长兄走在前边,被大蟒咬住。弟弟在后面见了,最初惊吓得想逃跑,见到哥哥被蟒咬住向下吞,就奋不顾身地抽出砍柴的斧头,向大蟒的头砍去。大蟒头部虽然受了伤,但仍然咬住不放。长兄的头虽说被吞进去,幸而肩膀吞不下去。弟弟在紧急中,没有别的办法可施,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用力与蟒争夺,竟然把兄从蟒的口中拖了出来。大蟒也因受伤负痛走了。细细一看长兄,鼻子耳朵都已经化掉,气息奄奄,很是危险。他用肩扛起长兄往回走,一路上歇息了十几次,才背回家。请医生给医治,在家养了半年才好。唉!在农人中,竟有这样的弟弟!有的说:“大蟒没有杀死他的长兄,那是被他弟弟的德行与义气所感化。”的确是这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A)。(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①,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B)。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②(C)!(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厅事:住所的堂屋。②贻患:留下祸患。10.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词语解释参照今义推断缀行甚远结合字形推测将啮其喉联系本义引申信不诬哉根据语境理解阳为亲昵11.请将“矣”“耳”“耶”还原到文中括号内。A.()

B.()

C.()12.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13.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4.请从甲文中摘录一句话,评价乙文中“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的行为。15.甲乙两文中都有“杀狼”的情节,乙文写得简略,甲文则较详细。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甲文描写杀狼的情节好在哪里?【答案】10.(1)紧跟(尾随、连接)

(2)咬

(3)确实(的确)

(4)表面11.耳矣耶12.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13.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14.狼亦黠矣15.甲文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屠夫果断、迅速、连贯的动作,表现了屠夫丢弃幻想后,抵抗行动之坚决,使杀狼情节扣人心弦。【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第一空,该句意为:紧随着他走了很远。“缀”在现在有连接、组合的意思,再联系句意可推断此处“缀”意为:紧跟(尾随、连接)。第二空,该句意为:要咬他的喉咙。“啮”这一字由“口”和“齿”组成,其意也应该与此有关,联系句意可推断此处“啮”意为:咬。第三空,该句意为:确实不是诬蔑。“信”本义有诚实,真实;凭证;信用;相信等,这里联系句意可知此处“信”意为:确实(的确)。第四空,该句意为:表面上假装亲昵。联系后文“而阴怀不测”可知,这句话是说狼子野心的人表面上假装亲昵,而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据此可推断此处“阳”意为:表面。1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使用。A处,应使用“耳”。“耳”作为一个文言虚词,常用于句尾,表示限制或仅仅如此的意思,有时也用来加强语气。“止增笑耳”能够描述出前面“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的情况仅仅带来了笑声或者笑料,没有其它实质意义。“耳”字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仅仅增加笑料”的意思,并且符合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同时加强了句子的语气,使嘲讽的语气更生动。B处,应使用“矣”。“矣”作为文言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感叹、陈述已毕或事情的发展变化。“更不止于野心矣”是对前面狼表面上假装亲昵,背地里却心怀不轨这一狼子野心行为的总结。在“更不止于野心”后使用“矣”,可以强调狼“不止于野心”这一观点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增强语气的力度。C处,应使用“耶”。“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这里明显表达了一种反问的语气。而“耶”是一个常见的疑问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问。在这里它可以用来增强句子的反问语气,使句子意思更加完整和准确,语气更强烈。1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该句意为: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们是狼。这句话中,“稍长”是一个完整的时间状语,表示小狼长大了些。“亦颇驯”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亦”是副词,表示“也”,“颇”是程度副词,表示“很、相当”,“驯”是形容词,表示“温顺、驯服”。这个句子描述了小狼长大后的性格变化。“竟忘其为狼”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与前文形成逻辑上的转折关系,这里的“竟”表示出乎意料的结果,即主人竟然忘记了它们原本是狼。据此可断句为: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该句重点词: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同时还应注意翻译出反问句的句式。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乙文中“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意为: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联系前文“亦颇驯吗,竟忘其为狼”可知,两只狼经过长时间的驯养后,与家犬杂畜相安无事,给人一种温驯的错觉。但是从后来主人假装睡觉的时候才发现,两只狼竟然想要趁着他没察觉的时候咬他的喉咙。由此可知,两只狼“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的行为是十分阴险狡黠的,所以可以甲文中“狼亦黠矣”一句话进行评价。据此总结作答即可。15.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与赏析。根据题干定位甲文描写杀狼的情节在第④段“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这句话中的“暴起”和“劈”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屠夫在抛却幻想后,突然跃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狼发起攻击的场景,既写出了他迅猛、连贯的动作,也凸显了屠夫的机警和果敢。其中的“断”字,既准确又形象地描绘了屠夫从狼的后方攻击,斩断狼的大腿,最终杀死狼的过程。整个杀狼的抵抗行动十分坚决,一系列动词将杀狼情节描述地扣人心弦。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乙: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们是狼。一天,主人白天躺在客厅里睡觉,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于是就杀了狼取它们的皮用。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确实不是诬蔑。它们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假装亲昵,而暗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会这样而留下祸患呢?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阅读古文,可以帮助我们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各题。【甲】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乙】童寄者,郴州荛牧儿①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②,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③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而逃。(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注释:①荛(ráo)牧儿:打柴放牧的孩子。②反接:反背着手捆起来。③虚所:集市。16.在梳理这两个故事时,小语对一些字词的释义产生了疑问,请你帮他解答。字词文言解词的方法释义目似瞑语境释义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1)贼易之查找字典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易:①换。②改变。③容易。④书名。《周易》的简称。⑤轻视。(2)(填选项)以缚背刃词类活用法:传不习乎(《论语》)(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3)得绝而逃联系成语法:络绎不绝(4)17.“阅”见成长。小文想把乙文改成白话故事在交流会上讲述,为了让故事更生动丰满,请你一起完成下面这份改写手记。原文角度改写(可合理推测人物当时的神态、心理等)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神态(1)先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2)再为强盗选一个表情填在横线上,并说明理由。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A.愤怒

B.得意

C.不满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心理(3)请简要分析童子区寄当时的心理。18.古文专栏中有“仁”“智”“忠”“勇”四个主题,你建议他把两文共同放在哪一个主题中,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6.闭上眼睛⑤捆人的绳子断17.区寄一边打柴一边放牧,两个凶悍的强盗把他绑架,反绑了他的双手,又用布蒙住他的嘴。B区寄假装像小孩一样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是为了让强盗放松警惕,以便寻找机会逃脱。18.放在“智”的主题中。甲文屠户运用自己的智慧,识破了狼的阴谋,最终获得了胜利;乙文区寄运用自己的智慧,摆脱了强盗的控制,成功逃脱。两文都体现了“智”的主题。【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眼睛像要闭上一样。瞑:闭上眼睛。根据“语境释义法”,联系第①段“意暇甚”可知,此处的“瞑”译为“闭上眼睛”,写出了狼的放松神态。(2)句意:盗贼轻视他。易:轻视。根据给出的解释,依此代入句子,当译为“轻视”的时候,最符合语境。故“易”译为“轻视”。故选⑤。(3)句意:将捆人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缚:捆人的绳子。传不习乎(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故“缚”应该也属于动词用作名词,译为“捆人的绳子”。(4)句意:割断了绳索,趁机逃跑了。绝:断。络绎不绝(句意):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绝”在这里译为“断”,根据方法提示可知,“得绝而逃”的“绝”也译为“断”。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和文章内容的理解。(1)注意:豪贼:凶悍的强盗。囊:堵。(2)根据乙文“贼易之”“郴州荛牧儿也”可知,寄只是一个儿童,强盗成功绑架了区寄,并且反绑了他的双手,还用布蒙住了他的嘴,以确保他不会反抗或求救。这种顺利的操作让他们感到自己计划得逞,因此显得得意洋洋,这个表情更能体现出强盗的猖狂和对区寄的轻视,为下文区寄机智逃脱做铺垫。故选B。(3)根据“贼易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可知,他只是一个儿童,面对这种情况他非常害怕和恐惧,但他知道如果不保持冷静,就无法逃脱。因此,他假装哭泣,表现出孩子应有的害怕和颤抖,以此麻痹强盗,为逃脱做准备。1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中,根据第①段“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屠夫在面对两只狼的围攻时,冷静地观察狼的举动,并巧妙地利用狼的贪婪和狡猾,最终成功地将两只狼杀死。乙文中,根据“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可知,区寄在面对两个凶悍的强盗时,虽然年纪小且身体瘦弱,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挣脱束缚并杀死了其中一个强盗,最终逃脱了险境。两文都体现了主人公在面对危险时,能够冷静思考、巧妙应对的智慧,因此建议将两文共同放在“智”的主题中。【点睛】参考译文:【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乙】儿童区寄,是郴州一个打柴放牧娃。他一边放牧,一边打柴时,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他,把他的双手反绑到背后捆绑起来,用布堵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假装像小孩一样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全都喝醉了。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区寄偷偷地看到那个强盗睡着了。就把捆在双手上的绳索背对着刀口,用力地上下锯,最终割断了绳索,趁机逃跑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善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聊斋志异》)【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①行室②,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④吹之。极力吹移时⑤,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选自《聊斋志异·狼》其三,有删改)【注】①遗:留下。②行室:俗称“窝棚”。③顾:然而,可是。④吹豕之法:猪被杀后,屠户在猪脚下割开皮吹气,便于去其皮毛。豕(shǐ),猪。⑤移时:过了一段时间。19.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1)顾野有麦场(2)一狼洞其中(3)令不可去

(4)股直不能屈2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B.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C.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D.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禽善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22.文中的屠户用(方法)杀死恶狼。【答案】19.看,视挖洞离开大腿20.B21.(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如果不是屠户,哪能想到这样的办法呢?22.吹豕之法【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①句意为: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顾:看,视。②句意为:等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洞:挖洞。③句意为:不让它离开。去:离开。④句意为: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股:大腿。20.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本句句意为: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遂”是文言连词,表示顺承关系,于是的意思,其前应断开。“以吹豕之法吹之”是杀死恶狼的具体方法。故断句为: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故选B。2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①重点词: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②重点词:非,不。乌,哪里、怎么。谋,计策,办法。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乙]文内容,从“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中可知,屠户用吹豕的方法杀死恶狼。【点睛】参考译文:[甲]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哪能想到这样的办法呢?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狼》)[乙]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2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缀行甚远(2)狼亦黠矣(3)故遂与之行(4)以为畏狐也24.根据括号内的要求,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各标一处)(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5.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26.概括[甲]文狼的形象。根据[乙]文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答案】23.连接、紧跟狡猾所以害怕24.(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5.(1)另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来攻击屠户。(2)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首领,今天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天的命令。26.①贪婪、狡诈、凶狠②狐假虎威【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1)句意:紧跟着(他)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2)句意:狼也是狡猾的。黠:狡猾;(3)句意:所以就和狐狸同行。故:所以;(4)句意:以为是害怕狐狸。畏:害怕。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1)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应在主语“其一”后断一处;故断为:其一/犬坐于前。(2)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禽兽之变诈”为主语,“几何哉”提出疑问;故断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洞:打洞;隧入:从通道进入;以:来;(2)子:敬词,您;使:派;长:做……首领今;逆:违背。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根据甲文“缀行甚远”“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见两只狼不满足于吃骨头,它们想吃掉屠户,写出了狼的贪婪的特点;“眈眈相向”“意将隧入以攻其后”写出了狼想吃掉屠户的凶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两只狼图谋前后夹击攻击屠户,一只狼还用假寐的方式迷惑屠户给另一只打动的狼创造机会,表现了狼的狡诈。②根据“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可知,狐狸借助老虎的威严吓跑群兽;相应的成语是“狐假虎威”,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点睛】参考译文:【甲】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得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仔。”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缀行甚远

(2)犬坐于前2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具体描绘了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B.【乙】文记叙了张五听取母亲劝告不再打猎的故事。C.【甲】【乙】两文都以生动的故事反映深刻的主题。D.【甲】【乙】两文都重在体现人与动物的聪明才智。2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0.从屠户的杀狼,到张母的“”,再到张五的“”,让我们明白:。【答案】27.连接,紧跟像狗一样28.D29.(1)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2)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30.破网出鹿(或:破网纵仔);永不复猎(或:焚网);面对像狼那样狡猾、贪婪、凶狠的敌人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但在面对不对人类产生危害的动物时,我们应多加保护,跟它们和谐共处。【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2)句意为: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犬:像狗一样。2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D.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甲文表现的是狼的狡猾;结合乙文张母放母鹿的故事可知,乙文表现的是天下所有母亲都是伟大的,不仅是人,动物也是一样的,因此“都重在体现人与动物的聪明才智”有误;故选D。2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1)尽:没有。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并驱:一起追赶。如故:像原来一样。(2)意:意图,打算。隧:从通道。以:来。3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第一空:由乙文“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故破网纵仔”可知,张母面对保护幼鹿的母鹿,很不忍心,因此把鹿给放了,因此应填“破网出鹿”或“破网纵仔”。第二空:由乙文“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可知,张五听母亲说了之后,内心很是感动,因此烧了自己的网,从此以后不再打猎,因此应填“焚网”或“永不复猎”。第三空:由甲文“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知,面对像狼这样狡猾、贪婪的敌人时,我们不能一味害怕、退让,而是要勇于斗争;而由乙文“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可知,面对如鹿这样不对人类产生危害的动物时,我们要懂得保护,不可伤害它,要与之和谐共存。【点睛】参考译文:【甲】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跟随屠户)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十分害怕,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狼也很狡猾了,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休宁县有一个村民叫张五,依靠打猎谋生。张五曾经追赶一只母鹿。母鹿带着两只鹿仔走,不能迅速逃跑,于是被张五追赶上。母鹿猜测自己不可能幸免于难,看见旁边有一个土堆,于是带着鹿仔到土堆下,用土覆盖在小鹿身上,而自己却投向张五的网中。正赶上张五的母亲出门,远远地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她就跑到布网的地方,把看到的详细情况都告诉了儿子。她立刻割破了猎网放出母鹿,连同两只小鹿仔也放了。张五的母亲说:“人类有着母子之情,牲畜也有。我不忍心看到母鹿被杀死而两只鹿仔变成孤儿,所以割破了猎网放了幼鹿。”张五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心中感动。自此烧毁了猎网,永远不再打猎了。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问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属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贴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狼》,有删减)【乙】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旗,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蟒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辨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态将气尽。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噫!农人中乃有悌弟如此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选自《聊斋志异》,有改动)3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乃悟前狼假寐()

(2)盖以诱敌()(3)蟒亦负痛去()

(4)途中凡十余总始至家()3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标三处)。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3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34.结合选段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屠户面对狼抓住时机砍杀狼,弟弟砍了蛇头后又把哥哥从蛇口中拽出来。B.奄奄一息的哥哥在家养了半年才痊愈。C.屠户非常机智,识破了两只狼的诡计。D.弟弟重情义,义无反顾地留下来帮助哥哥脱险。【答案】31.才大概,原来是也到32.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竟曳兄出33.(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2)见到哥哥被蟒咬住向下吞,就奋不顾身地抽出砍柴的斧头,向大蟒的头砍去。34.C【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乃:才。(2)句意: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盖:大概,原来是。(3)句意:大蟒也因受伤负痛走了。亦:也。(4)句意:一路上歇息了十几次,才背回家。至:到。3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为:弟弟在紧急中没有别的办法可施,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用力与蟒争夺,竟然把兄从蟒的口中拖了出来。“弟急极无计”是原因,“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是弟的行动,“竟曳兄出”是结果。故断为: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竟曳兄出。3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变诈:巧变诡诈;几何:能有多少。(2)重点词:遂:于是、就;出:抽出;斫:砍。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结合甲文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屠户是在杀死两只狼后,才明白狼的诡计的,体现不出他的机智来;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乙】胡田村有家姓胡的,兄弟二人到山上砍柴,无意中走到深山峡谷中。突然遇到一条大蟒,长兄走在前边,被大蟒咬住。弟弟在后面见了,最初惊吓得想逃跑,见到哥哥被蟒咬住向下吞,就奋不顾身地抽出砍柴的斧头,向大蟒的头砍去。大蟒虽然受了伤,但仍然咬住不放。长兄的头虽说被吞进去,幸而肩膀吞不下去。弟弟在紧急中,没有别的办法可施,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用力与蟒争夺,竟然把兄从蟒的口中拖了出来。大蟒也因受伤负痛走了。细细一看长兄,鼻子耳朵都已经化掉,气息奄奄,很是危险。他用肩扛起长兄往回走,一路上歇息了十几次,才背回家。请医生给医治,在家养了半年才好。唉!在农人中,竟有这样的弟弟!有的说:“大蟒没有杀死他的长兄,那是被他弟弟的德行与义气所感化。”的确是这样!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