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组织系统_第1页
第7章 组织系统_第2页
第7章 组织系统_第3页
第7章 组织系统_第4页
第7章 组织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章组织系统

中国共产党是党政体制的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各部门中,作为组织系统主干的各级组织部在整个党政体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具体来说,以组织部为主体的组织系统承担着干部管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机构编制、公务员管理等重要职责,其中干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就此,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了解中国党政体制、党是如何执政的,“就必须理解各级组织部的职责和对党政机构人事的管理”。讨论:结合中国政治体制,

如何理解“跟着组织部,天天有进步”?

广义上讲,中国党政体制的组织系统,既包括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党的组织体系(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又包括党领导下的国家机构中的人事系统。狭义的组织系统是指以党中央与各级党委(党组)下设置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为主要角色,承担党组织建设、干部、人才、机构编制、公务员管理等工作的系统。。组织系统的历史、构成与功能01一、组织系统的历史(一)建国之前的组织系统从历史阶段来看,组织部一直占据着党内重要而核心的地位,并且其地位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中共中央组织部于1924年与宣传部一同设立,是目前中央的直属工作部门中最早成立的。此后,党的各级组织部内设机构、人员和制度相继建立,并逐步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核心职能部门之一。1924年,在建部初期,组织部力量一度非常弱小,人员缺少,未能发挥组织的优势,权威和权力不足,不仅未能在党内取得中心地位,反而屡遭中央批评,甚至被降格为科。1928年以后,组织部的工作开始有了起色,在大革命失败后提出了在群众中发展党,并逐渐加大了干部工作的份量,同时开展党的秘密工作。至1935年时,组织部已经成了一个“很大的工作”。一、组织系统的历史(一)建国之前的组织系统1943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设立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作为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助理机关。刘少奇任组织委员会书记。组织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中央组织部(包括中央党务委员会)、中央统战部、中央民运工作委员会、中央研究局、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会的基本角色与功能大体相当于后来的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这是党的组织部向党的组织系统转化的重要一步,也体现了整个党内领导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强化了党对组织部及其工作的战略领导与专门指导。一、组织系统的历史(二)建国以后的组织系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干部数量增加,进入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范围和掌握的权力大大超过了以往。党的基层组织快速扩大、党员数量快速上升,这些都强化了组织部的地位。党中央提出各行各业干部要又红又专的观念,并将其用来指导组织干部工作实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组织部经历了机构和人员的极大变动,奉行完全不同的路线方针。但是,组织部获得了无法撼动的优势地位。一、组织系统的历史(二)建国以后的组织系统改革开放以后,组织部重新回到延安时期的干部路线和组织路线,对干部落实政策成为中国政治和社会进行“拨乱反正”的开始。组织部还成功地获取并开拓了新的工作领域,如教育和培训干部、统筹人才工作,以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部获得了批准机构和编制的权力,公务员的管理、老干部的管理等都纳入了组织部的职责范围,中央组织部部长还一度兼任中央党校校长,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部在党政体制中的权力和地位。组织部掌管着党的绝大部分事务,全范围联系着党员和干部,为党的事业发挥着“保证作用”,其地位极具稳定性并持续上升,是党的众多部门中的“第一部门”。正因如此,不明确以组织部为主的组织系统的结构、制度与人员及其功能与运作,就很难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党政体制。二、组织系统的构成(一)结构构成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部是中国党政体制中的组织系统的构成主体。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时就设置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等分工。《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规定,组织系统实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党组)分级分类领导,组织部门专门负责,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中共中央和县级以上各级党委(党组)之下设有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领导全国和各级“党的建设”工作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对党建工作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就日常运行而言,党中央以及地方党委(党组)设置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是党政体制中组织系统的主体。在党中央设置中央组织部(简称“中组部”),在各级地方党委下设组织部。从党内法规规定来看,党内组织系统以各级组织部门为主,直接受党中央和同级党委(党组)的领导。中组部指导各级组织部工作,上级组织部门指导下级组织部门工作,这构成了党内组织系统。二、组织系统的构成(一)结构构成在中国党政体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理论上说,党的组织设置在哪里,党的组织工作就推行到哪里。在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中,中国共产党设置组织工作机构或者专职工作岗位,专门负责组织工作,执行中央与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意志和政策,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开展组织工作。除此之外,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党组织中的人事部门也按照党领导一切、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原则与相关制度,接受本级和上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部门的领导与业务指导。二、组织系统的构成(一)结构构成概言之,党政体制中的组织系统是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的组织部门为主体,以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中设置的组织工作机构或者专职工作岗位和人事部门为延伸的一个庞大立体网络或系统。组织系统所负责领导和管理的基层党组织、党员以及党政干部、公务员、其他成员等,几乎涉及中央地方所有党政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与人民团体,甚至是社会经济文化组织。因此,一般把组织系统称为“组织人事部门”或“组织人事口”,更有学者把组织系统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部门。当然,党政体制中的组织系统与普通的人力资源部门不同,它有其独特的制度、人员与功能。二、组织系统的构成(二)制度构成中国党政体制中的组织系统运行是以一系列相关制度为基础的。这些制度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党中央内部及其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国家机构之间的组织权力关系,特别是干部任免权力关系的制度。根据《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党中央全面领导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干部工作、人才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推荐、提名、任免干部。党中央通过党组或临时党组、全国人大主席团等组织化渠道,将自己确定的干部人选推荐到各个国家机构,按照宪法等制度程序达成预期结果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与干部任免相关的制度体现着党政体制的党管干部原则。2023年3月,中组部部长陈希就中共中央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推荐的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人选建议名单作了说明。他指出,党中央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根据工作和班子结构需要以及个别谈话调研听取意见、组织掌握的情况,经过反复比选、统筹考虑,充分酝酿、多次沟通,兼顾方方面面,提出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名单。二、组织系统的构成(二)制度构成第二,规范中国共产党内部组织体系的制度。由于中国共产党本身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科层制组织,所以它的党内法规几乎都与组织系统的构成或运行相关。首先,作为中国党政体制的重要制度规范之一,《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内组织体系作出了纲领性规定,是党内所有组织、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其次,经党中央授意、领导或批准,由中组部、中纪委、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也对组织系统的不同层级的行为做出了规定。其中绝大部分的规定是由中组部单独制定或联合、参与制定的,以中共中央名义颁布,或是由中组部单独或与中央办公厅联名发布的,而且规定多是对党的某一领域重要关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的全面规定。上述这些制度对党内组织体系及其成员的规定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党的各级各类组织的产生、组成、职权职责;(2)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标准要求、方式方法;(3)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监督、考核、奖惩、保障;(4)党的干部的选拔、教育、管理、监督。这些制度是每个组织、党员干部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为党内组织体系的运行提供基本遵循。二、组织系统的构成(二)制度构成第三,规范国家公职人员的公务员法体系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相关规定。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与人民团体制定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规定,基本上也以党内法规为蓝本或依据。如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规定,公开遴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等标准。上述关于规范组织、党员、干部的党内法规成了整个党政体制的构成部分,对整个党政体制的组织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中国党政体制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各层级的诸多国家机构中嵌入各级组织,组织系统还掌管着公务员系统,国家机构的绝大多数组成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为中共党员。规范着国家公职人员的公务员法体系也是规范中国党政体制中的组织系统的重要制度之一。另外还有《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等,都体现着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和党的组织系统的权力,明确指出行业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职责,从而为中国党政体制中组织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支持。二、组织系统的构成(三)人员构成组织系统的主要构成人员以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及其下设置的组织部的成员为主。各级组织部的领导成员一般由一名部长、一名常务副部长、若干副部长及部务委员组成。1、中央层面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党建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管有关党务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人员组成。中组部部长同时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同时兼任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组部的各项主要工作,一般由一名副部长负责。如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后,将国家公务员局并入中组部,中组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中组部的一名副部长担任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另外有一名副部长担任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二、组织系统的构成(三)人员构成2.地方层面地方各级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同级党委(党组)书记任组长,副组长一般包括主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地方各级组织部部长一般是同级党委常委,并兼任同级党校(行政学院)校(院)长。地方组织部部长的重要性不仅源于其对所管干部的升迁与调动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还源于他们的党委常委身份,以及其承担的上级领导下级干部人事的中介功能。与中组部相似,地方各级组织部负责的各项主要工作,一般由一名副部长负责。例如,江苏省委组织部多名副部长分别兼任省委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书记、省委老干部局局长与省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书记、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公务员局局长、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分管工作的领导职务。二、组织系统的构成(三)人员构成3.其他部门广义的组织系统还包括组织部门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那么这些部门领导层也应该是广义组织系统人员构成的一部分。此外,广义组织系统的人员构成还包括中共党员、干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四类,从狭义组织系统来讲,其中的政党领导干部或人员,扮演着组织系统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双重角色。三、组织系统的功能中国党政体制中的组织系统的主要工作或功能包括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干部工作、人才工作,管理公务员、老干部、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这些功能或工作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党的组织建设与干部人事管理。与此相适应,组织部内部以“组织”命名的部门负责党的建设工作,以“干部”命名的部门负责干部人事管理。无论是从前述组织系统的结构来看,还是从党内法规规定来看,组织系统都是党政体制的“守门者”,也就是说,干部工作都是组织部系统的各项功能中的重点。党是如何管干部的——干部管理的原则与体制02一、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至少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即谁来管、何谓干部、何谓管、管什么、如何管。(一)谁来管谁来管的问题,似乎比较清楚,即由中国共产党管理。细而思之,还是有必要简单地做进一步分析。一个政党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去笼统地管理干部,而是由专门的党的各级组织部门来进行管理。从狭义上讲,“党的干部除军队系统是单独管理外,多年来一向是由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组织部来统一管理的”。从广义上讲,就党政体制整体而言,管理党政干部的绝不仅仅限于党的各级组织部门,至少还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各级党委(党组)及其领导下的国家机构、事业单位的人事或人力资源部门,它们共同构成了党政体制的组织系统,共同管理着各级干部和普通党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党管干部原则(二)何谓干部何谓干部的问题,研究者多有讨论。“干部”一词有着特定内涵,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广义的干部群体一般是指具有干部身份的群体。国家干部身份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计划内大中专毕业生(以派遣证为标志,包括计划内统招、定向、自费、委培的),2001年以前经地市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录用为国家干部的人员;军转干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担任干部职务的人员;新中国成立之初自然形成的干部;经公务员考试录用为公务员的原不具备干部身份的人员;被转为公办的原民办教师;20世纪70年代未经地方革命委员会批准招录的教师。一般来说,进入党政体制,有正式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编制的人员都具有干部身份。干部群体内部又有领导干部和非领导干部之分。根据公务员法规定,综合党内法规的界定,领导干部大体是指担任副科长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干部身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可以直接选拔为领导干部,在调动时,需要填写中组部统一印制的干部履历表。非干部身份的群体,即使在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也不能直接选拔为领导干部,必须通过法定考试才能进入体制,获得干部身份。如此来看,凡是具有干部身份者,都是党管干部中的“干部”。一、党管干部原则(三)何谓管对于何谓管的问题,从党的建设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党管干部中的“管”是管理之义,主要指管理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的干部工作。然而,从党政体制角度来看,这里的“管”有更广泛的含义。所谓‘管’就是领导和控制,即把干部看作权力运作的主体,从执政党运用权力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党政体制组织系统代表中国共产党制定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标准,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培养教育、监督管理等干部工作的各个环节、过程进行控制,保证执政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得到执行,保证党的执政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党管干部就是党领导干部工作。党章规定,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而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这也是“管什么”的主要内容。由此看,党对干部的管理是全方位的。从实际运作来看,“管”的内容还包括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个人生活、福利、退休后的生活和教育进行管理。一、党管干部原则(四)如何管如何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党政体制组织系统的日常干部工作之中。这里包括各级党代会选举党的领导群体;党中央决定干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合理选拔和推荐重要干部到国家机关中去工作等内容。本节主要讨论以党中央和各级党委下设置的组织部门为主的干部管理体制。二、干部管理体制(一)干部管理体制的变迁革命战争时期,除军队系统的干部实行单独管理外,干部管理工作均由中央统一负责,是一种“一揽子”的干部管理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重要部门和机构的干部管理权限都集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后来又调整为分部分级管理。分部管理就是在中央及各级党委原有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的基础上,逐步增设工交、财贸、文教、政法等新的工作部门,分门别类地管理计划工业、财政贸易、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统一战线、政治法律、党派和群众团体及其他各类干部。军队干部仍由军委有关部门负责管理。这是采用苏联的办法,实行党与政府对口设部的开端。分级管理,基本上是仿照苏联建立干部职务名单表的做法,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之间建立分工管理各级干部的制度,即所有干部都按照职级开列干部职务名称表,凡属担负全国各个方面重要职务的干部,均由中央负责管理,其他干部则分别由各级地方党委分工管理。二、干部管理体制(一)干部管理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分部分级的干部管理体制也暴露出与政治和经济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党中央实施了“下管两级”的分级管理安排,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各级党委直接管理干部数量过多的问题。1984年7月,中组部印发新修订的《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明确了“中央原则上只管下一级领导干部”。从职务名称表所开列的职务数量来看,中央直接管理的干部由原来的1.3万多人减少到4200多人,其余的近9000名干部交给了地方组织部门管理,达到了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目的。这种“下管一级”的管理体制一直沿用至今。二、干部管理体制(二)干部的分级管理具体来说,“下管一级”的体制就是:党中央负责管理副部级以上的干部,包括中共中央委员会组成人员及其下设机构的正副负责人;国家中央机关及其下设部级机构正副负责人;中央管理的社会团体领导干部;国有重点企业和金融机构领导干部;中央管理的高校领导干部;中央管理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大新闻媒体的领导等其他中央管理的单位的领导成员,中央管理的国家驻外机构领导干部。这些职务及现任干部则列入《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连同干部档案资料,由中央组织部负责管理,国家级领导干部按党章或宪法法律规定的程序任免,其他则由中共中央按程序任免,中组部有一定的建议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党组)根据中共中央确立的下管一级的基本原则,拟定自己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确定具体管理权限。凡在管理权限范围内的干部任免,都由该党委(党组)做出决定或提名推荐,需按照选任制选拔任用的干部,需要履行相应的法律或章程程序的,依照选举或委任产生。有些机构是受中央有关部门与地方党组织的双重管理,这些干部的考察和任免一般由主管方负责,协管方参与其中的部分选拔工作。二、干部管理体制(二)干部的分级管理在“下管一级”体制下,实际干部管理权限与范围比较复杂。例如,中共中央及其组织部并不是对副部级以下的干部放手不管,而是通过保留任免同意权、备案等制度,对重要的司局级干部任免进行监督。国务院管理的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企事业单位行政领导职务的任免,在上报国务院审批之前,须先征求中组部的意见。对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干部管理也做出单独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正副部长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的干部、人事司(局)正副司(局)长的任免,事先要征得中组部的同意。在地方,有的县处级干部,也被列入省级管理。实行垂直管理部门的处级干部由省级管理。比如法院和检察院系统,县处级干部的人事权均在省级高院和省级检察院,属于“省管”序列;再比如税务部门,各地市的税务局局长及班子成员均由省税务局任命,也是属于“省管”序列;还有海关等垂直管理机关,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地市正职均由省厅任命,也是广义上的“省管干部”。县级党管干部主要体现在县委书记有决定和配置县域内副科级以上干部的权力。副科级以上干部的任免需要常委会通过,主要决定权在县委书记手中,其他常委有推荐干部的权力。另外,乡镇级党委没有法定干部管理权限,其主要领导由其县级党委及组织部门任免、领导和管理。二、干部管理体制(三)干部的分类管理除了对干部进行分级管理之外,还按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区分,对干部进行分类管理。理论上讲,党政干部可分为党组织干部和国家机关干部,前者应该由党委管理,后者应该按公务员法管理。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将企业和事业单位原来称为“干部”的一部分人员,从过去的干部序列中分离出来,从而初步形成了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分类管理的格局。公务员法把国家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又将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同时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职位类别,并分别按照专门法规进行管理。二、干部管理体制(三)干部的分类管理公务员法中界定的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由党的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并对其负责,列入中组部管理干部职务名表。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所界定的“党政领导干部”,即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以上在领导岗位上的干部,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依据相关法规进行管理。对于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称为“领导人员”,以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根据中央编办和民政部核定,我国现有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20多个人民团体,绝大部分都是参公管理单位,这些单位参照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的规定,对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其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则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来实施。干部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03在中国党政体制的组织系统的构成人员中,干部是其中的精英,领导干部又是精英中的精英。如何选拔任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与监督,是组织系统所承担的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也事关干部管理体制运行规则、过程与绩效。在这些工作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各类领导干部和人员的选拔任用。一、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一)选拔任用的主要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既是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标准,也是干部培训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二次组织工作会议对干部任用标准进行了规范化的讨论,今后“必须坚持‘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1957年,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又红又专”的要求。德才兼备或又红又专中的“才”与“专”相对容易理解,主要是指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素质、技术专长与实际治理能力。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都不能仅仅是政治道德性的,更需要各级干部具有各种专业素质与能力,例如领导力、创造力、执行力等内容。在强调德才兼备的同时,又需要以德为先,对德与才的关系进行明确。以德为先与又红又专中将“红”置于“专”之前,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即以“德”和“红”统率“才”与“专”。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最终都需要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干部的身心之中,每个干部都要具有选拔任用所要求的德与才的标准,党所要求的德与才才可能统一到干部的身心之中,从而可能实现德对才的统率与指导作用。讨论:清流VS干吏?一、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二)选拔任用方式:委任制、选任制和聘任制1.选任制选任制一般指选举制,是指具有法定资格的选举人通过一定程序,从被选举人中选择一个人或几个人担任一定职务的任用方式。在中国党政体制中,领导干部的选举制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党内领导干部的选举。二是中国共产党推荐的国家机关干部候选人,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选举确认。三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协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的候选人由参加该委员会的各党派、团体、各民族和各界人士协商提名,经该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对于这三类党政干部的选举过程,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通过控制选举技术与过程,基本上可以决定候选人的提名与最终选举结果。一、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二)选拔任用方式:委任制、选任制和聘任制2.委任制中国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是委任制。委任制也称任命制,是指由任免机关(主要是上级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在其任免权限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指派任用人选担任一定职务的任用方式,本质上是党管干部原则的直接实践和运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三条规定:“凡是成立党的新组织,或是撤销党的原有组织,必须由上级党组织决定”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基层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可以派出代表机关。”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成立的党组,负有做好干部管理工作等责任,包括党组书记在内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组织决定。从这些规定来看,委任制实质上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党组)对下级干部的委任或任命。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党组)通过掌控候选人提名,选前酝酿、组织控制等技术,可以使自己提名的候选人通过法律规定的选举程序,成为各级国家机构领导干部。这实际上“导致各级人大的选举逐渐演变成一种为候选人合法任命的程序”。因此,可以说委任制是中国党政体制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实质方式,现行的选举制更多是一种将委任制合法化的程序。尽管这种选举程序对选拔领导干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它本身不仅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而且它运作的背后隐匿的是委任制原则,并未脱离委任制的整体架构。一、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二)选拔任用方式:委任制、选任制和聘任制3.聘任制除了选任制、委任制之外,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包括国有企业、事业领导人员)实行聘任制。聘任制是以合同契约形式确定用人单位与受聘者基本人事双方权利与责任关系的一种用人制度。聘任制以相对灵活、平等的合同契约形式,改变了原有用人单位与其成员之间的终身性固定关系,有利于实现领导人员的最优化配置,提高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率。实证研究表明,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后,并没有完全落实选人用人上的自主权,“人员能进能出”往往不是由事业单位本身说了算。人事主管部门对用人权限越收越紧。在一些参公管理单位,招聘人员只能由上级人事部门操作,这导致事业单位对录用人员完全不了解。这说明,在党管干部与实行聘任制之间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三)选拔任用具体程序(1)分析研判和动议,即组织(人事)部门根据日常了解情况,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为党委(党组)选人用人提供依据和参考。动议是指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结合综合分析研判情况,提出启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意见。动议内容通常包括选拔任用的职位、条件、范围、方式、程序和人选意向等。(2)民主推荐,即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配备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范围和要求,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推荐领导干部。人选活动。民主推荐是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体现程序民主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方式包括谈话调研推荐和会议推荐等,推荐结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在一年内有效。其主要程序包括五个环节:进行谈话调研推荐、提出会议推荐参考人选、召开推荐会议、对民主推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向上级党委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汇报民主推荐情况。一、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三)选拔任用具体程序(3)考察,即党委(党组)及其所属的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确定的考察对象进行全面了解和公正评价,为干部的选拔任用等提供依据的一项重要工作。考察对象的确定,是整个考察过程的关键步骤。《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确定考察对象,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德才条件,将民主推荐与日常了解、综合分析研判以及岗位匹配度等情况综合考虑,深入分析、比较择优,防止把推荐票等同于选举票、简单以推荐票取人。”考察工作程序包括八个环节:第一是制定考察方案、组建考察组;第二是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第三是在一定范围内发布考察预告;第四是干部考察工作的主体阶段,考察组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走访、查阅干部人事档案和工作资料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根据需要进行专项调查、延伸考察等,注意了解考察对象生活圈、社交圈情况,广泛深入地了解考察对象的总体情况;第五是同考察对象面谈,进一步了解其政治立场、思想品质、价值取向、见识见解、适应能力、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缺点和不足,鉴别印证有关问题,深化对考察对象的研判;第六是综合分析考察情况,与考察对象的一贯表现进行比较、相互印证,全面准确地对考察对象作出评价;第七是向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反馈考察情况,并交换意见;第八是考察组研究提出人选任用建议,向派出考察组的组织(人事)部门汇报,经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向本级党委(党组)报告。一、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三)选拔任用具体程序(4)讨论决定,即各级党委(党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干部任用作出决定的过程。第一,党委(党组)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成员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逐个介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其中涉及破格提拔等需要按照要求事先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的选拔任用有关工作事项,应当说明具体事由和征求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情况;第二,参加会议人员进行充分讨论;第三,进行表决,以党委(党组)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决定之前还存在“酝酿”环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讨论决定或者决定呈报前,应当根据职位和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酝酿”。实际上,酝酿贯穿中国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发扬民主、取得共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有效形式,也是对干部的深化认识。一、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三)选拔任用具体程序(5)任职,即任免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并依照规定程序对干部担任领导的任命过程。任职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环节,是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任用之后,干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必要和重要步骤。干部任职一般有书面任职通知,通常以任命文件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干部选拔任用实行任职前公示制度、任职试用期制度、任职前谈话制度等。一、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三)选拔任用具体程序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方式和具体程序来看,各级党委(党组)在内的组织系统在整个党政体制的干部录用过程中扮演着“把关者”的重要角色,制定并遵守详细严格且具有操作指导性的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干部录用的质量。不过干部选拔作用的制度化和公开性规定的建立比执行起来更容易。实际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受到干部的人际互惠网络、信任关系等非制度因素影响,因此尽管组织系统不断进行制度建设与改革,但这并没有完全消除自上而下以委任制为中心的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用人腐败,甚至在某些地方存在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以及买卖官职的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巡视中对用人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反映突出,违规用人问题十分普遍,干部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地方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严重,有的热衷于寻求政治靠山,搞小圈子,架设‘天线’……用人腐败必然导致用权腐败。花钱跑官买官,一定在当权后用权力把钱千方百计捞回来。”导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腐败的原因极其复杂,因此除了加强制度建设之外,也需要强化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建议科学可行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对干部的监督体系。二、干部培养(一)后备干部的培养后备干部是指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有关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选拔出优秀干部,为补充上一级领导班子干部而准备的后备人选。1983年10月,中组部发布了《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这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成为后备干部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这一制度建立的短期目标是选拔培养年轻干部,以解决迫在眉睫的领导干部老化与新老干部交替问题,长期目标是为各级领导班子培养出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后备干部的人数要保持常数,因提拔和调整而出现的缺额,应及时补充。县以上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人数按正职1∶2、副职1∶1的数量确定。选拔后备干部,应包括党群类、经济类、政法类、科教文卫类、行政监管类等各方面具有不同专长的优秀人才。省、市、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中的女干部,应分别不少于10%、15%和20%,并有一定数量的非中共党员干部后备人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注意培养和挑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后备干部的年龄要形成梯形结构。在后备干部体系中,省部级预备人才规定在45~50岁,厅局级规定在40~45岁,而县处级规定在35~40岁。二、干部培养(一)后备干部的培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任用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实行干部双重管理的单位,其后备干部的管理与干部管理权限一致。后备干部名单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考核,不适宜继续做后备干部的,应及时调整出去。发现优秀人才时,应随时补充,并报有关部门批准。2000年,中组部颁布的《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2019年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提到,要“注重发现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这表明组织系统的干部选拔任用视野应更开阔,不仅仅局限于后备干部队伍。二、干部培养(二)挂职培养干部挂职是指由组织(人事)部门选派干部到下级机关、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担任相应职务,进行锻炼的交流培养方式。挂职期间,干部的行政人事关系仍在原单位,其职务、工资、福利、津贴补贴等待遇不变。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挂职干部需要把临时组织关系转至其挂职单位。挂职期满后,干部一般仍回原单位工作或者留用、提拔。挂职培养主要包括四种:第一种是“下挂”,亦称下派,即上级机关干部到下级机关挂职。中组部等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定期选拔优秀干部到基层一线、边远贫困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交流挂职。深入基层锻炼有助于干部“弯下腰来”,了解民意,触摸基层治理实情,提高处理实际治理问题的能力。第二种是“上挂”,即下级机关干部到上级机关乃至中央国家机关挂职。上挂有助于干部更好地理解顶层设计和宏观战略,形成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第三种是“平挂”,即国家机关各部门之间、各对口省市之间互派干部或单向挂职的形式,这种情况还包括对口、共建单位等。平挂有助于干部开拓眼界、丰富阅历,培养其应对和处理复杂工作的能力。第四种是“行业交叉挂职”,即不同行业(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之间干部的挂职,这有助于干部增进对不同行业的了解。二、干部培养(二)挂职培养评价:【利】干部挂职具有“易地、易岗、易职”的特点,可以提高干部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增进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增长干部的见识和才干,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弊】不过,在一些地方,挂职成为一种福利待遇,挂职干部赋闲领饷;在管理上易处于真空状态,两边不管;干部挂职成为权力跳板,挂职只为“镀金”,成为例行公事,“你来我去”,人浮于事。随着干部挂职成为组织人事系统的日常化工作,部分单位将干部挂职锻炼当成是完成上级任务,甚至将派出干部挂职当成是排除异己的机会。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干部的培养。二、干部培养(三)教育培训中国干部培养的一个主要方式是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种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组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中组部履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制度建设、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管理等职能。全国干部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地方各级干部教育领导小组或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负责指导本行业本系统的业务培训。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干部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本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垂直管理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部门负责。双重管理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主管单位负责、协管单位配合,根据工作需要,经协商也可以由协管单位负责。二、干部培养(三)教育培训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和强化干部对党组织和国家的忠诚度,提高其治理技能与水平。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等方面。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以全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为主。这些机构是“意识形态和组织的交叉点”,构成了一条“干部生产线”。更重要的是,将干部参加培训的表现作为其年度考核、晋升的必要条件,以及将教育培训与干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关键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使教育培训对象在具体场景内更能体会到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的权威性。概而言之,中国党政体制中的以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党组)领导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主管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是促进干部持续保持对党忠诚的重要建制。三、干部考核2019年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对“干部考核”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以全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为主。这些机构是“意识形态和组织的交叉点”,构成了一条“干部生产线”。更重要的是,将干部参加培训的表现作为其年度考核、晋升的必要条件,以及将教育培训与干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关键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使教育培训对象在具体场景内更能体会到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的权威性。概而言之,中国党政体制中的以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党组)领导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主管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是促进干部持续保持对党忠诚的重要建制。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具体考核内容的确定必须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