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长山路历史建筑_第1页
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长山路历史建筑_第2页
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长山路历史建筑_第3页
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长山路历史建筑_第4页
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长山路历史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建筑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长山路片区一、片区总体特征本片区西起新疆路、冠县路,东至热河路、乐陵路,南至东西快速路,北至普集路,片区总范围约129公顷。本片区共涉及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长山路片区内的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总计280处,其中文保单位11处,历史优秀建筑13处,重要历史建筑60处,控制历史建筑196处。本片区自然风貌独特,以丘陵地势为主,在片区中部武定路、上海路、长山路两侧区域,形成了贯穿片区南北的高地,自然的将片区划分为东西两片,东高西低。片区内纵向道路在规划伊始就均按照地形等高线布局,在局部地区道路结合铁路下穿,形成独具特色的路网模式。本片区临近大港火车站、大港码头,片区发展呈现出依托铁路、港口发展金融商贸,文教卫体、混合居住的总体特征。整体空间格局形成于1930年左右,期间德战时期依托规划构建了本片区的基本路网格局,初步形成了西起冠县路、新疆路,东至热河路、铁山路的城市功能区,是片区的雏形阶段;第一次日占时期,本片区进入了的高速发展阶段,片区内形成了以馆陶路为主的金融商贸区,以大港火车站为核心的港区配套生活区,以柏林信义会、礼贤书院、普济医院为主的文教卫体片区。国民政府时期(1924-1937年)的成熟稳定阶段,片区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提升。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本片区建设放缓,区域内金融办公业等主导功能逐渐转移,居住建筑逐步开始建设。60年代末至80年代,人口急剧增长,片区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扩容改造。90年代至今,片区内以旧城改造、特色街道塑造等房地产开发为主。二、片区历史沿革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始于德占时期,根据1900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制定的《青岛城市规划》,本片区内包含了规划中的大港火车站、馆陶路“洋行区”、小鲍岛区。在本次规划中明确规划了馆陶路、陵县路、上海路、长山路等主要道路,并规划建设了由行政中心至大港火车站的城市主干道,江苏路—热河路—包头路。片区大的街道格局基本形成。本区域西侧因临近港口、铁路,被德国人视为青岛重要的港口贸易区,德国驻胶市政当局将此规划为“洋行区”,各国的许多驻青机构最初也是先在这里涉足。本区域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优先发展,20世纪的头十年内,随着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多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纷纷来此设立,构筑了片区内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雏形,并为本片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片区东侧在本时期主要沿上海路两侧发展,临近胶州路的附近,由西方传教士在此集中建造以宗教建筑为主的教会功能片区。在教会片区内出现了以柏林信义会、礼贤书院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教育建筑,并配建了传教士的居住建筑。其余地区作为了城市拓展空间予以控制。本片区北侧在本时期已经建成了大港火车站,此火车站为华人专用车站,因此来青岛的客商、小贩、务工人员都从大港火车站上下车,沿商河路两侧形成了华人铁路商业带。日本首次占领时期本时期,片区内的发展基本遵循德占时期的规划思想。片区西侧将金融贸易临港区的功能进一步加强,沿馆陶路建设大量公共建筑,如青岛取引所(现金锚公司办公楼)、横滨正金银行(现青岛银行馆陶路支行)、汇丰银行(现汇丰苑大酒店)、三菱洋行(现纺联控股集团办公大楼)、日本大连汽船株式会社(现青岛中远物流办公楼)、朝鲜银行青岛支行(现工商银行市北二支行),同时中国人在本时期二十年代末在馆陶路上建立了齐燕会馆(海军青岛保障基地修接船管理处)。此外,日本人提出城市中心扩张的计划,在聊城路、临清路开辟新商业区,沿陵县路、广东路、宁波路配建了日本人居住区。同时,把城市中心的扩张由中山路辐射到北侧馆陶路、堂邑路。片区东侧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完善道路网体系,新增、扩建公共服务建筑为主,其中以普济医院(现市立医院)、日本第一寻常小学旧址(现青岛警备区办公楼)、青岛邮局大和町所(现青岛邮政局辽宁路邮局)为最具代表性建筑。本时期,片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武定路以西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金融办公、港口贸易、城市商业、仓储物流为主的功能区,武定路以东区域形成了新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居住功能区。片区内进一步完善了广东路、宁波路、吴淞路、恩县路、临清路、市场一路、淄川路等城市支路,形成了沿用至今的片区路网结构。片区北侧则利用铁路运输建设了大英烟草公司(现青岛卷烟厂原址)、上海蛋业公司(现青岛罐头食品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日本仍掌握着青岛的经济和政治控制权。因局势不稳定,日本侨民又占有和承租大片土地,使得青岛的城市建设难以顺利开展。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胶澳商埠暂行章程和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开放青岛为“自由港”。该时期片区未有大规模的建设,基本按照日占时期的街区格局进行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市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于1932年颁布《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则》,1935年颁布《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在《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的指导下,本片区内的建筑得到了第一次统一的控制规定。片区武定路西侧,由于金融业在德日时期的迅速膨胀和扩张,使得片区内的土地已拥挤不堪,大部分金融建筑不得不迁至中山路南部。片区武定路东侧,主要以完善居住功能为主。本时期,国内经济发展稳定,给国内的资本家提供了投资建厂的有利环境,借助临近铁路、港口的有利区位,在片区北侧出现了以华人投资建设的港口贸易区、食品加工区等,其中以青岛茂昌蛋业冷藏股份有限公司(现青岛罐头食品厂有限公司)最为代表性。在此期间,流行于30年代的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在青岛迅速传播,沿馆陶路两侧出现一些现代主义建筑的模仿和探索。同时,沿陵县路、宁波路、上海路、武定路两侧出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富商刘子山沿武定路西侧出资所建的独立式住宅群。综观这一时期,是本片区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在此期间,片区西侧的馆陶路、大港火车站及周边区域已经成为青岛的“金融贸易中心”,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其中,馆陶路又被称作是“青岛的华尔街”。片区东侧武定路两侧则聚集了综合医院、中小学、宗教、邮政等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功能区。本时期,片区已经成为了青岛城市发展重要的综合功能区域,形成了完整的片区路网,汇集了丰富的建筑类型,街区发展进入阶段性饱和。日本二次占领时期在第二次日占时期(1937-1945年)内,统治者于1939年编制《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这时期片区的主要功能以围绕日本军事服务及维护其殖民利益需要为主。片区内的公共建筑,除日本本国建筑外,其余建筑均被统治者占有,并成为统治机关、金融体系、娱乐场所等需求的所在地。伴随着日本的投降,该片区的金融、贸易出口、航运等产业初步显现了逐步萎缩的迹象。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45-1949年),受内战困扰,社会经济陷入空前危机,经济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城市建设也基本停滞,片区进一步衰败。其中影响片区发展格局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片区北部的“商河路军火爆炸案”,1948年3月9日上午11时,商河路29号内的国民党第八军第三军火库发生了大爆炸,附近建筑均被炸毁。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解放初期(1949-1960年),人民政府明确提出了城市建设要“为国防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同时根据1950年《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和1957年《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进行城市建设。该计划主要集中于战后重点项目建设,主要是住宅和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建筑,城市发展的侧重点依然集中在历史老城区内。因此,城市传统功能布局尚未发生根本性变革,片区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延续。本片区延续了原有金融商贸、出口贸易等功能,在武定路以西区域,部分建筑有合并、改动,但整体面貌基本保存下来。其间插建部分建筑,但数量很少。武定路以东区域,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服务功能,建设了青岛第二体育场。局部街坊进行了改造,零星新建了部分办公建筑、多层居住建筑。60年代末至80年代,人口急剧增长,片区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峰,在陵县路、临清路、广东路、阳信路、铁山路沿线街坊内出现了大量多层居住建筑,致使片区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居住环境逐渐恶化。综观这一时期,伴随着战争的结束及战后的重建,片区渐渐失去了往日辉煌的一面,金融办公业功能逐渐消失,居住建筑取而代之。因缺少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措施,新建建筑对本片区风貌影响较大。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九十年代至今,片区西侧因受《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控制,历史建筑风貌维持的较好,局部街坊出现了居住功能为主的整体改造,并在馆陶路南侧,新建了高层办公建筑。影响了街区风貌。片区东侧主要受东西快速路建设、辽宁路信息城建设,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对片区风貌影响较大。2002年至今,在片区周边出现了大面积的旧城改造:片区西侧有小港湾改造,东侧有信息城建设,南侧有轻纺联等高层办公建筑,片区外围基本被高层建筑所围合。三、片区历史建筑特征分析本片区聚集了诸多历史功能,在青岛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存的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承载的重要载体,凝聚了诸多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建筑群空间分布特征从现状遗留的历史建筑分布来看,本片区历史建筑主要形成了四大主题建筑群,分别为馆陶路、陵县路两侧金融办公主题建筑群;上海路、武定路、包头路、热河路文教卫体主题建筑群;商河路、长山路铁路运输、工业仓储主题建筑群;吴淞路、上海支路、广东路居住主题建筑群。建筑年代分析片区内现状历史建筑年代跨度从1890年至1950年,期间横跨了解放前的全部历史时期,由此可见,片区是城市历史发展的主要片区。片区内历史建筑年代来看,片区历史建筑的建设主要集中与1920—1930年,建筑数量共计228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82%。建筑功能分析片区内历史建筑现有使用功能主要分成办公、商业、教育、医疗、居住、工业六类。其中以居住类建筑为主,居住建筑数量232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82%。办公、商业建筑数量21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8%。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筑数量20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7%。工业建筑5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2%。从片区历史建筑使用功能来看,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历史建筑功能不变,但也出现了与原有建筑功能不吻合的情况,此类情况主要集中与公共建筑。如馆陶路5号的汇丰银行旧址,在2009年馆陶路德国风情街改造中,变为汇丰苑酒店。馆陶路2号的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旧址(现办公建筑)、馆陶路22号的青岛取引所旧址(现北舰办公)、武定路29号的日本第一寻常小学旧址(现青岛警备区办公楼),现三处建筑原有办公主体已经搬迁,建筑无具体使用功能。建筑结构征分析从片区历史建筑分析来看,现有历史建筑主要体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砖石木结构、框架结构四类。其中,片区内砖混结构建筑数量101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36%;砖石木结构建筑数量90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32%;钢筋混凝土建筑3处,分别为馆陶路22号的青岛取引所旧址(现北舰办公),馆陶路24号的青岛日本商工会议所旧址(现37003部队门诊部)、馆陶路12号的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现青岛工商银行市北第二支行);框架结构1处,为青岛茂昌蛋业冷藏股份有限公司旧址(现青岛罐头食品厂有限公司)。从片区内建筑结构来看,居住建筑以砖石木结构为主,公共建筑主要以砖混结构为主。片区内最具代表性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此类建筑代表了青岛市在20世纪30年代初已经与引入当时国际最先进建造技术。相比较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青岛市的建筑建设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建筑形式分析从建筑形式来看,片区内历史建筑主要有办公、别墅、厂房、公寓、里院、宿舍、筒子楼、乡土民居七类。其中以里院、公寓建筑形式为主,建筑数量118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42%;别墅建筑65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23%;其他建筑类型数量、比例较低。其中上海路、吴淞路、甘肃路沿线区域存在里院建筑,历史上该片区与四方路里院分布比较集中。相对于四方路德占时期里院的规整、有序,片区内日占时期的里院布局更为灵活,局部有后续插建的表现。但目前大部分里院主体已经遭到破坏。建筑质量分析片区内历史建筑质量共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建筑18处、二类建筑64处、三类建筑157处、四类建筑40处。现状建筑质量完好或基本完好,占到总建筑数量的28%;现状建筑质量一般的建筑,占到总建筑数量57%;现状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占到总建筑数量15%。从建筑质量分布来看,沿馆陶路两侧、上海路、武定路两侧的公共建筑建筑质量较好,居住建筑质量普遍一般,集中分布于陵县路两侧,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吴淞路北侧、包头路北侧的里院建筑内。建筑产权分析片区内的建筑产权主要为公产建筑为主,公产建筑数量241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86%;军产建筑23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8%;私产和混合产权建筑16处,约占现状历史建筑总数的6%。从建筑产权构成来看,本片区公产建筑占据了绝对数量,依据现有房产政策,对此类公产建筑的改造难度较低。片区自然风貌与建筑选址分析片区内的历史建筑布局充分遵循了自然风貌的地理特征,沿片区西侧地势平缓、临近港口、铁路的地区,集中布置金融办公、出口贸易等与港口物流功能、铁路运输功能城市对外公共服务功能建筑,并在道路与铁路交叉口附近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处理方式。沿片区中部地势高的区域,殖民统治者在本区域内集中布置了教会建筑、医疗建筑、教育建筑等城市对内公共服务服务区。片区内居住建筑主要围绕功能区外围布置,沿片区西侧主要以中西结合的里院建筑为主,局部地段为独立式别墅群;片区东侧围绕西方教会建筑,沿“三阳路”两侧布置独立式住宅。片区历史文化价值 1、本片区是青岛市二十世纪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主要体现地本片区的发展历程与二十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片区经历了德、日殖民统治、北洋政府统治、国民政府统治等一系列二十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变革的历史过程。其中,片区的主要成就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见证了青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并在代表了一个时期的高端、精致的城市消费、闲暇生活方式。2、本片区是青岛市近代完整按规划实施的城市功能区,是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的重要体现地。本片区也是近代完整按规划实施的城市功能区。本片区在城市还没有建设时,就首先编制了规划,以后一直保持规划先于建设的特点,从而使片区能够完整按规划得以实施。片区虽经历多次历史时期的演变,但基本的规划格局几乎原本得到了贯彻,这一点明显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城市。3、本片区是青岛市滨海城市土地开发模式探索的重要体现地本片区西侧紧邻胶州湾、小港,片区的演变与港口的发展密不可分。不同的历史阶段,港口的功能由军事、物流、进出口贸易向生态保护、旅游娱乐等方向转变,本片区作为其重要的历史发展腹地,也不断的完善提升片区功能。在20世纪30年代,片区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海、港、城联动的开发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典型意义。4、本片区是青岛市传教文化、教育文化的重要聚集区本片区沿上海路两侧,地势较高的地区聚集了西方传教建筑、日本医疗建筑、教育建筑等城市级公共服务建筑。传教文化在德占时期已经在本片区内产生影响,教会在此区域内兴建学校、传播西方文化。后在日占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新建了综合医院、小学、邮局等城市公共建筑,并进一步扩大教会文化、殖民文化在青岛地区的传播。因此,本片区是青岛市传教文化、教育文化的重要聚集区,是青岛市接受西方文化传播,殖民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5、本片区是青岛市近代建筑创作集中体现地。本片区因其突出的历史地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形式的建筑在本片区内得到了集中式的体现。片区从风格上包括了欧式建筑、折衷式建筑、中西合璧式、现代主义等;从建筑形式上包括了别墅、里院建筑、办公建筑、教育建筑、文化建筑等。本片区丰富的建筑类型,独特的建筑风貌,是青岛市近代建筑集中体现的重要区域。四、现状问题馆陶路、陵县路两侧金融办公主题建筑群本历史建筑群以金融商业办公功能为主,现状沿馆陶路两侧点状分布,居住建筑沿陵县路两侧集中成片布置。本建筑群建筑主要建造于日占时期,片区内的公共建筑基本上完整的纳入了文保单位及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名录内。(1)馆陶路沿线文保单位建筑群,经历多次建筑整治,现状保存状况良好。但围绕文保单位周边的历史建筑则未纳入整治范围,此类建筑多为里院、公寓等居住建筑。片区内的历史建筑保护往往有较强的针对性,重点对文保单、历史优秀建筑传统进行了的建筑综合整治。因此,对于点式分布的公共建筑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此类整治的措施往往针对性过强,难以在成片去的里院、公寓、别墅等居住建筑群中发挥明显的作用。2009年,“德国风情街”改造项目,对沿线建筑进行了整治,对居住类建筑也提出了整修的尝试,在个别建筑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缺少对居住建筑的保护措施,导致了片区内各类居住建筑难以套用公共建筑保护的措施,居住建筑保存质量较差的现象,此类居住建筑本次纳入了控制历史建筑保护范畴内。(2)现存的居住历史建筑大部分存在超负荷使用的情况。居住人口密度高,居住设施配备情况差,往往一个院落只有一处上水和下水,无供热供气。由于居民生活设施没有解决,建筑内多有搭建,对建筑整体结构和院落肌理有很大影响。上海路、武定路、包头路、热河路文教卫体主题建筑群本片区的历史建筑大多建设于德、日占时期。呈现路点、线分布的现象。以医疗、文化、教育为主的公共历史建筑沿上海路、武定路点状分布,以独立式住宅为主的居住建筑沿阳信路线性分布。片区内公共历史建筑多为历史优秀建筑,个别建筑纳入了文保单位级别,现存状况较好。片区内的居住建筑以独立式住宅建筑形式为主,本次对本片区的历史建筑评价多以重要历史建筑为主。(1)本片区作为青岛历史上重要宗教、文化、医疗、邮政等城市公共服务建筑的聚集区,现存的公共历史建筑保护状况良好,基本延续了原有历史建筑功能。片区内的居住建筑以当时传教士的住宅为主,建筑顺应地势,沿阳信路两侧形成了线性历史建筑带。此类建筑由于历史价值认知度的缺失,现状存在人口密度较高、建筑院落搭建现象严重、建筑质量一般的现象。商河路、长山路铁路运输、工业仓储主题建筑群本片区建筑群以青岛罐头食品厂的工业遗产建筑为核心代表。沿长山路现存历史建筑均为居住建筑,建筑形式涵盖了里院、集合住宅、独立式住宅等形式。现存的历史建筑以控制历史建筑为主,主要建设于30-50年代,建筑质量一般。(1)本片区现状问题主要集中在居住建筑内,淄川路、高苑路、长山路区域历史建筑较为集中,建于二次日占及解放前期。里院、集合式住宅、独立式住宅等多种建筑形式融合于此。现有居住建筑形制保留较为完整,但建筑质量较差。且周边大量的多层居住建筑开发对本片区建筑尺度、建筑风貌产生了较大的破坏。(2)片区内的工业建筑唯一遗存了青岛罐头食品厂,此建筑见证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全过程,是见证本片区围绕铁路发展的工业、仓储建筑代表。虽然此建筑从使用上与周边的居住功能有一定冲突,但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看,此建筑应作为见证片区历史发展的标志予以保留。吴淞路-上海支路-广东路-武定路居住主题建筑群历史建筑群为居住、商住功能,以控制类为主,主要建设与一次日占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1)武定路(宁波-上海路段)沿线独立式庭院建筑为居住功能。建筑组群形制完整,建筑主体保留较好。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建筑立面未进行统一改造;建筑内部年久失修,木质结构损坏严重;一栋建筑别墅多户居住现象严重(个别甚至有十余户共住)。(2)甘肃路-上海路-陵县路日占期里院建筑为居住、商住功能,为控制类历史建筑。甘肃路、宁波路、区域里院形制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只留有沿街一层,且分布零散。目前街区内只有上海路-吴淞路之间区域、陵县路东侧局部地块的里院保存较为完整。但里院建筑内部搭建现象极为严重,居住环境恶劣,基本环卫设施严重匮乏,建筑内部构造损坏严重。(3)甘肃路(宁波-上海路段)三栋形制完全一致的集合式住宅,但搭建、加建现象严重,建筑质量稍好于里院建筑。吴淞路以南商住主题建筑群历史建筑群为商住建筑功能,以控制类为主,建设于一次日占时期。建筑形制为里院,但主体已经遭到严重破坏,里院基本格局已经残缺不全,在地块内零散分布。居住环境恶劣,沿街立面改造已经破坏原有建筑风貌,且周边一般建筑无论在体量、形式上都产生较大冲突。五、改造措施馆陶路、陵县路两侧金融办公片区——采取维修、改善的保护方式建筑利用措施:完善金融、商务办公等公共服务功能,控制馆陶路现状两侧居住功能比例,积极引导公共服务功能注入。具体改造措施:主要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控制范围内居住建筑,具体措施参照已划定的文保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保护控制。其具体要求如下: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吴淞路-上海支路-广东路-武定路居住片区(1)武定路(宁波-上海路段)沿线独立式庭院建筑利用措施:延续居住功能,提升环境品质,以发展高端居住、会馆为主导思想。改造措施:重要历史建筑,建筑立面、平面布局、结构体系、重要装饰和屋顶造型不得改变,以维修为主,内部结构加固,局部损害严重的依原样重建。整治周边环境,拆除乱建搭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2)甘肃路-上海路-陵县路里院建筑(控制类历史建筑)利用措施:置换居住功能为商业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品牌店、小型商业、个人工坊、茶馆咖啡馆等休闲餐饮、娱乐功能。改造措施:甘肃路41-51号、甘肃路32-40号、宁波路23号,以及上海路-吴淞路片区里院建筑保留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