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艺界常常谈论继承和借鉴的问题。继承是纵的关系,是如何对待本国文艺的遗产和传统;借鉴是横的关系,即如何看待外来文艺的影响。这两种关系有时交叉在一起,若是处理得当,则能促进文艺的兴旺和发展;若是处理不好,则会给文艺发展带来损失。关于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开始,一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新文学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进步文学的传统,一种说是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这两种看法各自有它的理由,但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把两者结合起来,才符合实际。可是先后次序要明确一下,那就是先有了西方文学的影响,新文学才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不是相反。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存在着革命的进步文学,如南社的诗歌,春柳社的戏剧,尤其是鲁迅的《摩罗诗力说》,都充满反对君主专制、抵抗列强、争取民主的革命激情,但在当时并没有形成文学运动,影响不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人民从沉睡中觉醒,随着“五四运动”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的新文学也从死寐中产生、成长起来了。为了使中国文学焕然一新,西方文学的翻译介绍蓬勃开展。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的介绍者与此大不相同,他们大都配合文学革命、社会革命的需要,介绍什么,不介绍什么,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他们无视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兴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专心致志地介绍欧洲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这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主要有两点。一点是翻译过来的作品启发读者更深入、更细致地观察人生,剖析社会,并给新文学提供适合表达新思想、新内容的新形式,如新诗、话剧、短篇小说等。另一点是使人了解什么是文学,因而改变了中国过去对文学因袭的看法,不再把载道的古文和一些骈体文看作文学的正宗,使小说、戏剧和各种体裁的诗歌在文学史上获得主要的地位。我这里只谈第二点。鲁迅在《〈草鞋脚〉小引》一文中说:“在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在轻视的眼光下,自从18世纪末的《红楼梦》以后,实在也没有产生什么较伟大的作品。小说家进入文坛,仅是开始‘文学革命’运动,即1917年以来的事。自然,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小说家”,是现代的小说家,可是西方文学的影响,不只使现代的小说家进入文坛,它也使古代的小说进入文学史。人们读了欧洲18、19世纪著名的长篇小说,回来再看《红楼梦》,对比之下,才逐渐认识到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它进行研究。同样情形,在诗歌戏剧方面,过去被轻视或被忽视的李煜、李清照等人的词,以及元代的戏曲和散曲都被提升到与《诗经》《楚辞》、唐诗同等的地位。那时,人们用西方文学这面镜子来照中国文学,便发现了许多被埋没、被轻视的精品。这些精品被发现,得到了应得的评价,形成一个新的传统,这就改变了五四以前中国文学史的陈腐面貌,有利于新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因为只有看到了本国文学里富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新文学才能有稳固的基础。就以个人而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和郭沫若在他们早年都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也写过一些东西,但他们在中国社会与文学最黑暗的时期,都停止了写作。直到五四前后,(正如鲁迅所说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才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为新文学的建立做出杰出的贡献。新文学的继续发展要做好也必须做好继承和借鉴。无论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人,往往在一定的时期内要通过与完全生疏的事物相对照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若是故步自封,其结果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孤陋无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700多年前《诗经·小雅》里的诗人就懂得这个道理了。(摘编自冯至《新文学初期的继承与借鉴》)材料二: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如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当如何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并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学首先要认识到其肩负的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文学创作既需要从当代生活中挖掘底蕴,也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血脉。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是文学创作的文化宝库,更是激励华夏儿女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才能坚定对创作的自信、对作品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结合来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需要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并利用当下新的传播手法与策略,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两者互为支撑,互为动力。只有正确理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新时代文学的突破。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要求文学创作者同时要注重人民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如此才能更好地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万千人民群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直面考验,鹰击长空,展现出伟大的发展力与创造力。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传承和创新的原动力。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笔墨讴歌伟大的新时代,赞颂伟大的人民群众,让文学成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号角,描绘鲜活、生动的人民形象。同时,坚持从人民群众当下的生产生活实践入手,获取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灵感,使创作出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心声与呼声,体现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社会性。文学创作还要从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各民族的文化厚土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拓展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精神。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文学工作者要敢于、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新的知识,发现社会新的变化,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推动文学创新发展。(摘编自胡蓉《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继承是如何对待本国文艺的遗产和传统,借鉴是如何看待外来文艺的影响,继承与借鉴这一纵一横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关系。B.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的介绍者介绍了欧洲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主要影响是提供了文学表达的新形式。C.用西方文学这面镜子做参照,人们发现了中国文学中的许多被埋没、被轻视的精品,这就改变了中国文学史的陈腐面貌。D.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学创作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血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坚定对创作的自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括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在内的革命的进步文学充满着反对君主专制、抵抗列强、争取民主的革命激情,但在当时影响不大。B.作者引用《诗经·小雅》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指出一个民族或一个人故步自封的结果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孤陋无知。C.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要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传承和创新的原动力,要从中获取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灵感。3.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阐述了新文学初期的有关继承与借鉴问题,认为如果处理不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就会给文艺发展带来损失。B.材料一引用鲁迅的有关说法,阐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不只使现代的小说家进入文坛,也使古代的小说进入文学史。C.材料二整体上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证深入,最后指出文学工作者要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总结了全文内容。D.材料二阐述了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要推动文学创新发展。4.下列有关材料一行文思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先阐述文艺的继承和借鉴的关系,指出若是对这种关系处理得当,则能促进文艺的兴旺和发展。B.然后指出中国新文学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进步文学的传统,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后者要先于前者。C.着重回顾新文学在初期的发展历程,阐述西方文学对新文学继承和发展中国进步文学的传统的作用。D.最后指出新文学的继续发展要做好也必须做好继承和借鉴,在两者之间借鉴比继承更重要。5.做好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可以从两则材料得到哪些借鉴?请简要概述。〖答案〗1.D2.D3.C4.D5.①要在古今中外文艺创作的对照中更清楚地认识新时代的文艺创作,看清长处和短处,不能故步自封,要学会继承和借鉴。②要平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结合来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③要注重人民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文学成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号角,能够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心声与呼声。〖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继承与借鉴这一纵一横之间是完全对立关系”不合文意,原文是“……这两种关系有时交叉在一起”。B.“主要影响是提供了文学表达的新形式”分析不当,原文是“影响主要有两点。一点是翻译过来的作品启发读者更深入、更细致地观察人生,剖析社会,并给新文学提供适合表达新思想、新内容的新形式,如新诗、话剧、短篇小说等。另一点……”,并没有涉及主要影响。C.“这就改变了中国文学史的陈腐面貌”断章取义,原文是“人们用西方文学这面镜子来照中国文学,便发现了许多被埋没、被轻视的精品。这些精品被发现,得到了应得的评价,形成一个新的传统,这就改变了五四以前中国文学史的陈腐面貌”。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所以”因果不当,原文“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传承和创新的原动力”,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不当,材料二先提出问题,然后总说“新时代文学首先要认识到其肩负的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主体部分二、三、四段分别具体论述应该怎么做,最后总结“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文学工作者要敢于、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新的知识……推动文学创新发展”,可见应是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D.“在两者之间借鉴比继承更重要”错,与原文不符,原文“新文学的继续发展要做好也必须做好继承和借鉴……若是故步自封,其结果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孤陋无知”,意思是不能故步自封,没有说借鉴比继承更重要。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先有了西方文学的影响,新文学才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新文学的继续发展要做好也必须做好继承和借鉴。无论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人,往往在一定的时期内要通过与完全生疏的事物相对照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若是故步自封,其结果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孤陋无知”可知,要在古今中外文艺创作的对照中更清楚地认识新时代的文艺创作,看清长处和短处,不能故步自封,要学会继承和借鉴。②根据“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结合来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可知,要平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结合来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③根据“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要求文学创作者同时要注重人民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如此才能更好地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可知,要注重人民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文学成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号角,能够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心声与呼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下铁凝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又何至于差点被炭火烫到脚呢?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应该说,电话里的项珠珠是很热情的。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那边项珠珠就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了老于,欢迎老同学有时间到家里去。这晚老于骑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项市长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就足够了。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和老于探讨作家的长短、得失。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他又提到了作家的想象力,他认为很多当代中国作家是缺乏想象力的,他们用借来的想象力填充他们的小说。他称赞《热冰》的想象力,讲述着里面的故事,老于被自己的讲述感动着,变得欲罢不能,有一瞬间他觉得这是他给自己提供的一个机会,他已经很久没对什么人谈起过这类感想了。他欲罢不能,由小说又展开去说起电影,提到了《莫扎特之死》,老于咽了一口茶,并观察了一下项珠珠的表情,他确认她是专注的,没有因为他冗长的讲述感到疲乏。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自己: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偏在这时项珠珠又饶有兴致地问起老于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于是讲起有关陈寅恪的一本书,后来他又五花八门地说了一大堆杂书,有关二十世纪的重大发明。他滔滔不绝,心中却一遍遍问着自己:难道这是求人办事的样子么?这不是请求这是挑衅,是在向这客厅这市长挑衅,拿他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奇闻向他不可企及的这房子和房主人叫板。他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莫扎特他们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老于差不多要声嘶力竭了。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她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项珠珠的怀里叫她妈咪。老于的叙述被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项珠珠怀里的孩子。时间太晚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出得门来,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在一棵龙盘槐下站定,又想起了那个叫着妈咪的睡眼惺忪的小女孩,他对那一声妈咪感到十分别扭,那分明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优越。他老于的女儿是永远不会管他叫爹地的,可这并不妨碍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不会妨碍的绝对不会妨碍!他顽强地思想着简直是大声地思想着,可他的心依旧是憋闷的。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仿佛就因为这龙盘槐伞状的树冠为他遮蔽了冬夜的燥热。他于是就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就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于的女儿差点被炭火烫到脚,既说明老于家的住房情况,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B.文中的项市长礼貌谦逊、温和友好,询问老于是否需要帮助,是一个不摆官架的领导。C.老于觉得小女孩有优越感,是因为她打断了老于的交谈,让他没机会说出自己的诉求。D.寒夜,老于却心里燥热,因为他内心煎熬,既有求人的不情愿,也有求人不成的自责。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贯穿于找项市长的整个过程,深入地塑造了老于的形象。B.聊天内容的精彩和趣味,让老于忘记自己此来的目的,最后耽误了时间,他后悔不已。C.项市长家的环境看似和老于“无关”,实际上对老于的心理和言行都有一定影响。D.结尾段老于临走时仍声称自己没事,与第二段老于在电话中坚持说真的没事相呼应。8.小说第六段突出了老于的矛盾,请结合全文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性格原因。9.小说以“树下”为题,意蕴深长,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B8.①爱家人,有责任心。为了女儿,他不得不放下面子在冬夜骑五十分钟的自行车去找当市长的老同学,想让市长帮忙解决房子问题。②清高,自尊。本来是去求人办事的,却又羞于启齿,他为了让自己的谈话“配得上”项市长,大谈文学与电影,十分自尊。9.①“树下”是老于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地方,在这里他卸下重负,让自己释怀了。②项市长是整个城市的大树,她友好、有耐心,是可以为老百姓解决问题、造福一方的人。③老于是家庭的大树,为妻子儿女遮风挡雨。他为了孩子不受冻,逼着自己去找项市长帮忙。〖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老于觉得小女孩有优越感,是因为……”错误,老于认为身份不同,因为“那分明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优越”。“优越感”于“打断了老于的交谈”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让老于忘记自己此来的目的”错误,从文中第五、六两段可以看出,老于在聊天时也时时记得自己的目的,并且为之纠结、痛苦。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第六段突出了老于的矛盾:在高雅的精神追求和苦寒的物质生活的不和谐中造成的纠结、内心的痛苦。苦寒的物质生活在第一段就提到:“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又何至于差点被炭火烫到脚呢”。所以第三段“老于骑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而且“在他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也体现了他生活的苦寒。文章第四段“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揭开人物关系。到这里,谈话的背景全部展现,也展现了老于疼爱女儿,即使不情愿求人,但是为了家人也去求昔日的同学,表现了他对家庭的一份责任心。谈话中,老于“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就与市长谈论文学,却始终无法提到房子,表现了老于有很强的自尊心。自己越谈,越觉得感觉“莫扎特他们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清高使他放不下面子去谈物质方面的问题,最后只能“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分析标题意蕴,要结合小说情节,谈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象征等等)“树下”是实指,是文章结尾出现的“龙盘槐下”。“他在一棵龙盘槐下站定”,“就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龙盘槐使老于卸下重负,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请求,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而不是“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地陪市长大谈文学。“树下”也是比喻。这棵树首先是整个城市的大树——市长项珠珠。“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能够为这个城市的百姓解决各种问题,所以老于想求她解决取暖问题。“这龙盘槐伞状的树冠为他遮蔽了冬夜的燥热。他于是就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而且“电话里的项珠珠是很热情的”,而且很友好“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耐心地陪老于谈文学到“时间太晚了”。“树下”还比喻老于。他是家庭的大树,为解决妻子女儿的取暖问题,不再让“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硬着头皮,踏上去市长家的路,去求市长帮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钴姆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母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刘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潜潜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有删改)材料二:柳宗元,字子厚。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子本均,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已钱助赎。(选自《新唐书》,有删改)〖备注〗①西山在湖南永州。②沣:水名,流经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镐:地名,在今西安市西南。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石之突A怒偃蹇B负土C而出D争E为奇状者G殆H不可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文中意为“在”,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于”意思不同。B.胜:本义为美,文中指美景,与《项脊轩志》中“亦遂增胜”的“胜”本义相同。C.所以:用来……的,与《兰亭集序》中“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意思相同。D.既:文中指……后,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既自以心为形役”的“既”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找到西山后又找到了钴姆潭,在钴姆潭西边有一座小丘,小丘上石头很有特色,柳宗元用牛马和熊喻指这些奇特的石头。B.柳宗元在永州只花了四百文就买到了唐家遗弃的小丘,非常高兴,因为自己以前在京城长安时,花几千文都买不到同样的小丘。C.柳宗元买下小丘后,跟李深源等人着手清理草木,使小丘焕然一新,他们小丘上欣赏周边山、云等景色,卧在地上享受,心旷神怡。D.柳宗元受到王叔文的牵连,被贬到偏僻荒凉的永州,他纵情山水,把心思全都寄托在文章里面,仿照《离骚》作几十首诗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2)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14.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柳宗元的形象特点。〖答案〗10.BDG11.C12.B13.(1)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2)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14.①有才华。他考取进士,因才能出众被王叔文等人赏识。②同情贫困百姓。百姓无力赎回的子女,他设法予以救助。〖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偃蹇”,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二者共用主语“其石”,A处不能断开,B处应断开。“而”,连接先后两个动作,“负土而出”结构完整,C处不能断开,D处应断开。“争”修饰“为”,E处不能断开;“者”表停顿,“殆”,几乎、差不多,领起“不可数”,H处不能断开,“者”“殆”中间停顿,G处应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在。/比。句意: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B.正确。均是“美景”的意思。句意: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也就增加了美景的光彩。C.错误。用来……的。/……的原因。句意: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相遇。/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D.正确。……后。/既然。句意:柳宗元被贬斥放逐后。/既然自己曾经使心灵为形体所奴役。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为自己以前在京城长安时,花几千文都买不到同样的小丘”错,材料一的意思是把永州的这个小丘放到京城,大家会争相购买,恐怕花几千文也买不到。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匝”,满;“旬”,十天;“虽”,即使;“或”,也许、或许。(2)“陋”,意动用法,以……为陋,鄙视;“贾”,售价;“售”,卖。【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由“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可知,柳宗元文章高超壮美细致周密,深受当时同辈人的推崇,后考取进士。由“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可知,柳宗元因才能出众被王叔文等人赏识。这些体现了柳宗元有才华。由“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后,“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已钱助赎”可知,柳宗元设法救助百姓无力赎回的子女,这体现了他同情贫苦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母潭。钴姆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小丘小得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好看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飘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相遇。 (有删改)材料二: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年轻时精细敏捷无与伦比,写的文章高超壮美细致周密,深受当时同辈人的推崇。柳宗元考中进士,授任校书郎,调任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任监察御史里行。柳宗元和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友好,这二人都敬重他有才华。等到(王叔文)掌管朝政,把他引入宫禁之中,一起商议大事,提升他为礼部员外郎,准备进一步重用。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他赴任的半路上,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被贬斥放逐后,由于所处的地方荒凉偏僻险恶,因而便自我放任于山泽间,由于四处阻塞而感到忧闷,便把心思全部寄托在文章中,仿照《离骚》作了几十首诗歌,读过这些作品的人都深感悲伤。元和十年,柳宗元转任柳州刺史。柳州人以子女做抵押贷钱,超过期限不赎的,待子女的身价和所贷本钱相等了,债主则没收抵押的子女为奴婢。柳宗元想方设法,将做抵押的子女全都赎出送回。尤其贫困的,便写下受雇的文字,等和所贷之债的价值相当时,返回其人质。已被没收为奴婢的,柳宗元拿出自己的钱财帮助赎回。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刘长卿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②,陶令自相携。〖备注〗①明府:官取称请,汉魏时期为郡守尊称,唐朝以后多指县令。②白衣酒典出《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照应题目,点明诗人登高望远,俯瞰远望,只见树木低矮,苍苍茫茫,衬托出楼宇之高。B.诗的颔联描绘近景湖光山色,县衙楼台西面,山色青翠,人流如织,烟雾缭绕,草木茂密,郁郁葱葱。C.诗的尾联运用典故,写无须李明府带酒招待,诗人自己会亲自带酒去;赞誉李明府的高雅,抒写诗人的感激之情。D.诗歌用浅显简洁的词语,勾勒出一幅重阳节登高远望、把酒言欢的优美图画,措辞精练,状物精妙。16.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情景交融。“霜降”“秋深”写出深秋天气变凉,深秋景物凋零,引发诗人的羁旅之情。②动静结合(烘托)。以“鸿雁”的声声鸣叫,烘托出深秋的寂静,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无须李明府带酒招待,诗人自己会亲自带酒去”错误。结合注释可知,“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一句运用典故,是写李明府亲自带酒招待,把酒言欢。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是“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客”点明诗人在外旅居,“霜降”“秋深”写出深秋天气变凉,深秋景物凋零,联系“鸿声切”“客思迷”,表明霜降日的断鸿之声格外悲切,深秋时节羁旅之思也分外低迷,所见景引发诗人的羁旅之情。这是用情景交融手法表达诗人情感。“霜降”“秋深”是静景,“鸿声切”写鸿雁声声鸣叫,是以声衬静,烘托了深秋的寂静,整体上是动静结合(烘托)手法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想要奉诏为朝廷效力、但因祖母病重而不能赴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陶渊明顺应自然变化、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以种树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类比治民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答案〗(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虽康桥令人①,但诗人还是要离开。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肯定和否定的过程,对生命过程中的每个变化、每一个选择都应②,充满敬畏之心。这就不难理解诗人为何要“轻轻的来”,又要“轻轻的”“走了”。这是对生命的重视与珍惜。没有寻找,生命就没有了动力;没有告别,就不会有新的寻找。《再别康桥》告诉我们在追寻人生意义过程应持的态度,现代人有了自由,而且我们带给自由的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更重的责任。正因为责任,所以任何选择与放弃都必须轻轻的,但又是③的,没有丝毫犹豫。人生处处是围城,然而在《再别康桥》中,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康桥,天上虹也会被揉碎在浮藻间,作为美的象征的彩虹在康河里仍然可能被撕碎而沉淀,成为一个虚幻的梦。但这并不影响康河的美,并不影响它作为美的寄存地的品质。同样的道理,尽管现实会撕碎梦想,苦难会溶解幸福,生活会限制自由,但是这并不影响苦难生活作为幸福自由的寄存地的品质。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而寻找的地方在坎坷经历的波涛中,在苦难生活的海洋中,这可能是徐志摩游康桥获得的重要启示,也是他再次告别康桥的原因之一吧。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而寻找的地方在经历中,在生活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8.①流连忘返(恋恋不舍)②小心翼翼(小心谨慎)③义无反顾(义不容辞)19.示例:《再别康桥》告诉我们在追寻人生意义过程中应持的态度,现代人有了自由,但(但是)自由带给我们的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更重的责任。20.①原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把“坎坷经历”比作“波涛”,把“苦难生活”比作“海洋”,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经历的坎坷和生活的苦难,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②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没有生动的描绘,内容简单,只是叙述寻找的地方所在。〖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由“但”“还是要离开”可知诗人舍不得离开康桥,可填“流连忘返(恋恋不舍)”。流连忘返:留恋美好的景色或事物,舍不得离去。恋恋不舍: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②由“充满敬畏之心”可知对生命过程的选择要慎重、小心,可填“小心翼翼(小心谨慎)”。小心翼翼:形容恭敬小心,一点不敢疏忽懈怠。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③由“没有丝毫犹豫”可知,对于选择和放弃都要坚定、勇敢,可填“义无反顾(义不容辞)”。义无反顾:道义上只能勇往直前,不容徘徊退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①成分残缺,在“过程”后面添加“中”;②不合逻辑,前后句子是转折关系,应将“而且”改为“但(但是)”;③语序不当,将“我们带给自由”改为“自由带给我们”。【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寻找的地方在坎坷经历的波涛中,在苦难生活的海洋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本体是“坎坷经历”,喻体是“波涛”;本体是“苦难生活”,喻体是“海洋”。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经历的坎坷和生活的苦难,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②改句“寻找的地方在经历中,在生活中”没有运用修辞,没有生动的描绘,内容简单,“在经历中,在生活中”只是叙述寻找的地方所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影响面粉气味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品种。不同品种的小麦,①。有研究对丹麦81份小麦品种或地方品种的香气进行了分析,一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成分,不同品种的小麦粉香气也会不同。二是产地环境。②,在不同的水土、气候、栽培措施等条件下种植,香气也会不同。③。通常来说,越新的小麦麦香味越浓。新鲜小麦不管是气味还是营养,都是比较好的。因储藏条件,比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