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80.01CCSP664401DB4401/T230—20232023-10-13发布2023-11-13实施IDB4401/T230—2023前言 III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5缩略语 6设计标准 7路基与垫层 8底基层与基层 9沥青路面 9.1一般规定 9.3设计参数 9.4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9.5原材料设计指标与要求 9.6混合料组成设计 9.7特殊路段路面结构设计 10水泥混凝土路面 10.3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10.4原材料设计指标与要求 11桥面与隧道路面铺装 12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 13沥青面层加铺设计 13.1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13.2沥青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IIDB4401/T230—2023 附录A(资料性)新建道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图谱 附录B(资料性)新建道路水泥路面典型结构图谱 附录C(资料性)桥面铺装层典型结构图谱(水泥混凝土桥面板) 附录D(资料性)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典型结构图谱 附录E(资料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典型结构图谱 附录F(资料性)沥青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典型结构图谱 IIIDB4401/T230—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市道路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肖宁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事务所有限公司、长大市政工程(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州大学、越秀(中国)交通基建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广州市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道路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员:龙绍海、黄志勇、李伟雄、郭超红、张顺先、吴旷怀、曾利文、洪涌强、邹峻、孙晓立、吴晓生、陈湘华、杨帆、陈搏、黄晓虹、庄泳浩、梁豪钊、罗传熙、黄宏敏、谷海娇、白璐、徐立俊、贺军。1DB4401/T230—2023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路基与垫层、底基层与基层、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桥面与隧道路面铺装、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沥青面层加铺设计及路面排水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州市域内新建和改(扩)建的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常规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广州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CJJ169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JTG/T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5142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T5521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73.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DBJ/T15—159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应用技术规范穗交运函〔2019〕2363号广州市海绵型道路建设技术指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沥青路面bituminouspavement用沥青作结合料铺筑面层的路面的总称。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concretepavement用水泥混凝土板作面层的路面。2DB4401/T230—2023路面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度量路面结构可靠性的一种数量指标。按变形、应力或疲劳断裂损坏等效原则,将不同车型、不同轴载作用次数换算成与标准轴载相当的轴载作用次数。在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当量轴次的总和。路基平衡湿度subgradeequilibriummoisture路基湿度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平衡的稳定状态时的湿度。半刚性基层semi-rigidbase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或无机结合料稳定土铺筑的基层。采用普通混凝土、碾压混凝土、贫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等材料做的基层。采用热拌或冷拌沥青混合料、沥青贯入式碎石、粒料类等材料铺筑的上基层。3.10封层sealcoat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面层或基层,在面层或基层上铺筑的沥青薄层。3.11粘层tackcoat在沥青层与沥青层、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3.12透层primecoat为使沥青面层与无沥青材料的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浇洒低粘度液体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的薄层。3.13应力吸收层stress-absorbinglayer铺筑在基层表面的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或橡胶沥青混凝土下封层,起应力吸收作用。3.14在常水头压力下,单位时间内透过规定面积的水流的速度,以cm/s计。3.15水泥稳定石屑cementstabilize3DB4401/T230—2023以水泥为结合料,通过加水与石屑(或未筛分碎石)共同拌和形成的混合料。4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CEc——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E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fr——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Ne——设计年限内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5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C——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TB——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CGA——水泥稳定级配碎石CCS——水泥稳定碎石(或砾石)CS——水泥稳定石屑GA——级配碎石PAC——排水沥青路面功能层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6设计标准6.1路面结构的可靠度设计标准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目标可靠度和目标可靠指标低6.2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2规定。表2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6.3标准轴载应符合下列规定:4DB4401/T230—2023a)路面结构设计应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标准轴载的计算参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标准轴载计算参数b)应根据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考虑各种车型的交通组成(或比例将不同车型的轴载换算成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沥青路面计算方法参照JTGD50—2017附录A中的相关规定执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计算方法参照JTGD40—2011附录A中的相关规定执行。6.4路面结构所承受的交通荷载应按表4的规定进行分级。表4设计交通荷载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辆)注2:考虑到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构筑物多,对路面结构整体承载力和耐久性有较大影响,参路路面结构设计时可考虑提高一个交通荷载等级设计路6.5快速路、主干路沥青路面在质量验收时抗滑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沥青面抗滑性能指标≥54注3:次干路、支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步6.6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在质量验收时,应符合表6的规定。5DB4401/T230—2023表6水泥混凝土面层表面构造深度要求注1:对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特殊路段系指立交、平交或变速车道等处;对于次干路、支路,特殊路段系指急弯、7路基与垫层7.1.1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及耐久性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7.1.2路床应处于中湿或干燥状态。否则,应采取翻晒、换填、改良或设置隔水层、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7.1.3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当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石灰、水泥或其他稳定类材料进行处治。表7填料最小强度要求8655434333227.1.4路基应分层碾压,每层松铺厚度应不大于30cm,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8的要求。表8路基压实度要求--6DB4401/T230—20237.1.5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应符合表9的规定。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改变填料、设置粒料类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类路基改善层,或采用水泥处理等措施提高路基的回弹模量。表9路基顶面回弹模量≥50≥40≥30≥307.1.6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或贝克曼梁测定,具体要求应符合表10的要求。表10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7.2.1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处于潮湿或过湿状态时,应设置垫层(粒料类路基改善层)。7.2.2垫层主要用于路面结构内部的隔离和排水,应与边缘排水系统相连接,不作为承重层,在路面结构厚度计算和验算时可不予考虑。7.2.3垫层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通过0.075mm筛孔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不符合要求时,可用天然砂代替部分细集料。7.2.4垫层材料主要有级配碎石和未筛分碎石两种,快速路、主干路宜采用级配碎石,次干路、支路可采用未筛分碎石。不同道路等级、交通等级的垫层材料及厚度可根据路面典型结构图谱进行选择。8底基层与基层8.1底基层和基层的承载力、抗疲劳开裂性能、耐久性及水稳定性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8.2不同道路等级底基层、基层材料类型按表11合理选用。8.3半刚性基层与底基层应符合以下规定:a)半刚性基层与底基层适用于各种道路等级、交通等级的沥青路面结构;b)半刚性基层与底基层应根据道路等级、交通等级选择不同的强度标准,见表12;c)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参考级配范围见表13,要求如下:1)为了有效控制混合料的级配,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集料规格应至少划分为四档,推荐分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采用连续式拌和机集中拌合,使用大型运输车运送至现场,并使用摊铺机摊铺施工,重型振动压路机与轮胎压路机压实;7DB4401/T230—20233)水泥稳定碎石(或砾石)根据公称最大粒径的不同分为CCS25和CCS30两种级配类型,参考级配范围见表14。当用于基层时,宜选择CCS25;当用于底基层时,可选择CCS254)水泥稳定石屑可用于轻交通等级次干路或支路的底基层,其参考级配范围见表15。表11底基层与基层类型表12底基层与基层7d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路≥5.0≥5.0≥3.0≥3.0≥2.5≥2.0—≥3.0≥2.0 ≥2.0≥1.5表1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参考级配范围 表14水泥稳定碎石(或砾石)参考级配范围——表15水泥稳定石屑参考级配范围8.4刚性基层与半刚性底基层应符合以下规定:8DB4401/T230—2023a)快速路、主干路在特重交通、重交通条件下,可采用刚性基层;改(扩)建项目新建基层(或宽度小于3m情况下)宜采用刚性基层,底部设置水泥稳定碎石基层;b)刚性基层可选择水泥混凝土和贫混凝土;重载交通集聚、路基存在不均匀沉陷、板下埋有地下设施等特殊需求时,可采用连续配筋混凝土,要求如下:1)连续配筋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标准应与普通素混凝土相一致;2)贫混凝土采用现场浇筑成型;3)为防止收缩开裂,在成型5h~7h后,每隔8m~12m进行预切缝处理,切缝深度为铺层厚度的1/2~1/3;并灌入填缝料,其上应设置粘结层;c)刚性基层下部宜采用半刚性底基层;d)快速路、主干路刚性基层强度标准要求见表16。表中要求为强度值的下限,施工过程中同一批次强度抽检试验的变异水平应不大于15%。表16快速路、主干路刚性基层技术要求4768.5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底基层应符合以下规定:a)快速路在特重交通、重交通条件下可选择柔性基层沥青路面;b)柔性基层宜采用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每层厚度为8cm~15cm;c)柔性基层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类型和沥青要求见表17,推荐级配范围见表18;集料、填料等原材料应与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要求相同;d)柔性基层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击实试验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设计空隙率为3%~5%,混合料的相关性能指标应不低于下面层沥青混合料;e)柔性基层下面应设置一层半刚性材料作为下基层,起到荷载扩散和消解应力的作用。半刚性底基层材料可选择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表17柔性基层沥青混合料的材料选择要求表18柔性基层沥青混合料推荐级配范围—8.6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9DB4401/T230—2023a)宜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初凝时间≥3h,终凝时间≥6h且≤10h。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b)基层与底基层用粗集料、细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且有良好的级配。粗集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9的规定,细集料应符合表20的规定。表19基层、底基层粗集料技术要求≤22≤26≤30≤26≤26≤35≤18≤18≤20≤20≤20≤20≤1.2≤2————≤3≤5 ———表20基层、底基层细集料技术要求≤178.7为增强半刚性基层之间粘结效果,提高基层整体性,快速路、主干路底基层与下基层层间、上基层与下基层层间宜设置水泥净浆粘层,水泥净浆宜采用专门洒布车施工,采用42.5号水泥,水泥净浆2,水灰比按2:1控制。8.8再生沥青混合料可用于各交通荷载等级的(底)基层、主干路(特重交通等级除外)下面层,或次干路、支路中(下)面层;具体要求参考JTG/T5521中的有关规定。8.9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可用于路基回填、垫层、底基层和基层,具体要求参考DBJ/T15—159中的有关规定。9沥青路面9.1一般规定9.1.1沥青路面设计应包括交通量预测与分析,材料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设计参数的测试和确定,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和验算等。9.1.2沥青面层应具有平整、抗车辙、抗疲劳开裂和抗水损坏等性能,表面层应具有抗滑和耐磨损性能,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表面层应具有低透水性能。9.1.3沥青结合料类层间应设置粘层;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与其他材料层间应设置封层。DB4401/T230—20239.1.4应采取路面结构的防水、排水措施,阻止雨水渗入路面结构层。9.2面层类型9.2.1沥青面层结构应符合以下规定:a)双层式沥青面层结构分为表面层、下面层;b)三层式沥青面层结构分为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9.2.2面层混合料类型应与道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以及使用要求相适应,并符合下列规定:a)表面层应选用优质混合料铺设:1)轻交通道路,宜选用密级配AC型混合料;2)中等交通道路,宜选用密级配粗型混合料;3)重交通和特重交通道路,应选用SMA混合料、密级配粗型混合料,结合料应使用改性沥青或高性能沥青;4)轻交通等级支路可选用冷拌沥青混合料。b)中面层和下面层应选用密级配AC型混合料。特重交通和重交通等级的道路,根据情况中面层采用改性沥青密级配AC型混合料或SMA混合料。9.2.3各类沥青面层的厚度应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相匹配,单层混合料的最小压实厚度宜符合下列规定:a)连级配沥青混合料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的结构层厚度宜不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倍;b)开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层厚度宜不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倍;c)沥青混合料的最小厚度宜符合表21的规定。表21沥青混合料的最小厚度9.3设计参数9.3.1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应进行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验算、贯入强度验算以及路基顶面和路表验收弯沉值计算;路面结构验算参照JTGD50—2017的方法,结构层模量应符DB4401/T230—2023合下列规定:a)沥青面层采用20℃、10Hz条件下的动态压缩模量,沥青类基层采用20℃、5Hz条件下的动态压缩模量;b)无机结合料稳定层采用经调整系数修正后的弹性模量;c)粒料层采用经湿度调整的回弹模量,路基采用平衡湿度状态下并考虑干湿作用后的顶面当量回弹模量。9.3.2沥青路面各结构层主要材料性质要求应符合JTGD50—2017的有关规定。实际工程中应以实测的试验数据为准,在缺少试验数据的情况下可参照表22~表24中的数据。表22粒料回弹模量取值范围表23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弹性模量取值范围水泥稳定粒料、水泥粉煤灰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土、水泥粉煤灰稳定土、石灰粉煤表24常用沥青混合料20℃条件下动态压缩模量取值范围——————DB4401/T230—20239.4路面结构组合设计9.4.1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包括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宜按表表25不同等级道路路面结构类型9.4.2应根据不同道路等级、交通等级等因素,结合路面材料特性和结构特性,选择路面结构方案,可按附录A选用。相同道路等级、相同交通等级的不同路面结构形式在实际工程中可根据建设投资情况、工期要求等合理选择方案。9.5原材料设计指标与要求9.5.1粗集料应符合以下标准:a)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上面层宜采用二次反击破碎的辉绿岩或玄武岩(次干路、支路经技术论证后也可采用花岗岩中面层和下面层可选用花岗岩、石灰岩或砂岩。b)当采用花岗岩、砂岩等酸性石料生产沥青混合料,应采取掺加水泥或抗剥落剂等措施提高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保证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c)粗集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6的规定;单档集料级配要求应符合表27的规定。表26粗集料的技术要求%≤20≤24≤26—%≤1.0≤2.0≤2.0级≥5≥4≥4%≤12≤12—%—%≤0.8≤1≤1%≤3≤5≤5—≥42—≥40磨耗值(道瑞法V)—≤24——DB4401/T230—2023表27粗集料单档级配要求————————————————————————————————————————————————————————9.5.2细集料应符合以下标准:a)细集料宜采用机制砂或石屑,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中、上面层细集料应采用机制砂,下面层和ATB基层细集料可采用石屑;b)机制砂应采用专用的制砂机生产,并选用中性或碱性石料生产;c)细集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8的规定;单档集料级配要求应符合表29的规定。表28细集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2—%≥60≥50≤2.5—s≥30—表29细集料单档级配要求—9.5.3填料应符合以下标准:a)矿粉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b)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或中下面层采用酸性集料时,应采取添加1.0%~2.0%水泥替代部分矿粉来改善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以增强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c)矿粉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0的规定。DB4401/T230—2023表30矿粉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9.5.4透层、封层、粘层应符合以下标准:a)透层油宜选用阳离子乳化沥青(PC-2阳离子乳化沥青的质量应符合表31的技术要求;b)路基段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下封层(滑动封层)。特重、重交通道路下封层采用SBS改性热沥青同步撒布瓜米石封层,中等、轻交通道路下封层可采用热沥青同步撒布瓜米石封层,2,瓜米石规格沥青一致;表31透层用乳化沥青(PC-2)技术要求——%≤0.1S%≥50%≥40—1d%≤15d≤5DB4401/T230—2023表32高渗透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方法——%≤0.1S%≥40%≥20—1d%≤15d≤5c)对于需开放交通的上基层路段,条件允许时,下封层结构可采用稀浆封层。稀浆封层宜优先采用高性能SBS改性乳化沥青,也可采用普通SBS改性乳化沥青。SBS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见表33,普通SBS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见表34。d)为保证各沥青结构层间的粘结性能,各沥青结构层之间应设置粘层油,粘层油采用改性乳化;SBS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见表35。e)为保证铺装层与桥面板的良好粘结,应设置桥(隧)铺装防水粘结层,特重交通道路采用SBS改性乳化沥青+SBS改性沥青+撒布瓜米石,重交通道路采用SBS改性沥青+撒布瓜米石,中等、轻交通道路采用70#热沥青+撒布瓜米石,SBS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见表35;SBS改性热沥表33下封层用高性能SBS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0.1—s%≥62℃≥80≥20%%≥901d%≤15d%≤5DB4401/T230—2023表34下封层用普通SBS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方法%≤0.1—s%≥60℃≥53≥20%1d%≤15d%≤5表35粘层用SBS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方法%≤0.1——s%≥50℃≥50≥20%—1d%≤15d%≤5f)根据广州的气候环境特点与道路功能性要求,宜采用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A级70号基质沥青作为沥青下面层或柔性基层结合料,其质量应符合表36的规定;g)表面层和中面层宜采用SBS改性沥青,其质量应符合表37的规定。必要时,经技术论证,也可采用低标号硬质沥青,EVA、PE类聚合物改性沥青或橡胶沥青;h)对于陡坡路段、小半径匝道(弯道)、公交站(场)、交叉路口等特殊功能需求的沥青面层,可采用符合SHRPPG82-10及以上SBS改性沥青。其质量应符合表38的规定;i)排水路面应使用高粘度改性沥青,其质量应符合表39的规定。DB4401/T230—2023表36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15℃≥47—%≤2.2%≥6≥15%%≥61表37SBS类(I-D型)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试验方法—≥0—≥20℃≥75Pa·s≤3℃%≥99%≥90℃≤2.5—%%≥65≥15DB4401/T230—2023表38PG(82-10)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针入度指数PI/≥0.2-≥25软化点TR&B℃≥80Pa·s≤3℃%≥99%≥90℃≤2.0≥1.0%≤±1.0%≥75≥15℃—,-,-—表39高粘度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试验方法≥40℃≥80≥30%≥99Pa·s≤3.0Pa·sN·m≥25N·m≥20%≥95℃≤2.5℃—DB4401/T230—2023表39高粘度改性沥青技术指标(续)试验方法-%≤±1.0%≥65≥209.6混合料组成设计9.6.1应在对广州市现有道路原材料使用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已有工程的成功经验,选用符合设计及合同文件要求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9.6.2沥青面层配合比设计可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CAVF体积设计法或GTM设计方法;沥青稳定碎石(ATB)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采用马歇尔击实成型试件。CAVF体积设计法应控制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关键筛孔实测VCAmix与设计VCADRC偏差应不大于±3%。9.6.3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严格遵循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阶段设计过程。要求如下:a)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要求如下:1)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按照JTGF40—2004附录B、附录C的方法,优化矿料级配、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符合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和配合比设计检验要求,以此作为目标配合比,供拌和机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及试拌使用;2)混合料级配范围及推荐采用油石比参照表40选用;b)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要求如下:1)对间歇式拌和机,应按标准方法取样测试各热料仓的材料级配,确定各热料仓的配合比,供拌和机控制室使用。同时选择适宜的筛孔尺寸和安装角度,尽量使各热料仓的供料大体平衡;2)拌合楼热料筛分用的振动筛应根据混合料类型和生产效率综合设置。筛网配备尺寸宜参照表41选用;拌合楼筛网组合宜按表42执行。c)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要求如下:拌和机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同时从试验路段上钻取芯样检测空隙率的大小,由此确定生产用标准配合比。对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宜再次进行车辙试验和水稳定性检验。DB4401/T230—2023表40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表41间歇式拌合楼用振动筛的等效筛孔(方孔筛)36表42拌合楼热料仓筛网尺寸36——36—36—36—369.6.4如沥青磨耗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富沥青混合料(FAC)、PAC-10或超薄磨耗层等时,应进行专项设计。9.6.5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确定的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表46的规定。当采用其它方法设计沥青混合料时,除应符合特殊设计方法的基本要求外,还应进行马歇尔试验检验其性能。DB4401/T230—2023表43连续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次%%μm≥6%表44连续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最小矿料间隙率和沥青饱和度的技术要求表45SMA沥青玛蹄脂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17—≤VCA%≥6.0—%≤0.1%≤15DB4401/T230—2023表46排水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次%KN≥5.0%≥80—%≤0.8%≤159.6.6沥青混合料性能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7~表49的规定。表47连续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技术要求试验方法%≥80≥85≥75≥80注:考虑广州高温多雨气候的影响,结合抗车辙能力与密水性要求,车辙试验动稳定度较规范普通沥青混合料≥表48SMA沥青玛蹄脂混合料性能试验技术要求%≥85≥80≤80表49PAC排水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技术要求≥0.2—DB4401/T230—20239.7特殊路段路面结构设计9.7.1特殊路段路面结构设计系指针对指具有抗滑、排水、降噪、抗车辙及抗剪切推移等功能需求的特殊路段,开展路面结构特殊设计。9.7.2本文件中涉及到的特殊路段结构设计组合方案可参考附录A选用,通过设计适应性的功能型沥青面层或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实现特殊路段的功能需求。9.7.3针对抗滑、排水或降噪有特殊要求的表面层,可采用开级配沥青混合料PAC,表面层下应设置防水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防水层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9.7.4针对陡坡路段、重载交通富集的交叉口、公交站场、高架桥或公交专用道,可采用单层或多层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减少路面推移、车辙病害的产生。9.7.5针对小半径匝道、弯道或匝道加铺沥青混凝土,宜采用高粘度粘层油加铺高性能沥青混合料(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以提高铺装层抗剪切性能,减少铺装层推移、车辙。9.7.6桥梁恒载受限、隧道净高不足情况,可加铺超薄磨耗层改善路面服务功能。9.7.7砌块路面主要用于支路、广场、停车场、人行道或步行街,应符合CJJ169中的相关规定要求。10水泥混凝土路面10.1一般规定10.1.1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与厚度、材料组成和接缝构造等。10.1.2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在设计基准期内承受预期的交通荷载作用,符合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10.1.3水泥混凝土面板设计应符合现行JTGD40—2011中的相关规定要求。10.2设计参数10.2.1材料性能和面层厚度的变异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级。快速路、主干路的变异水平宜为低级,次干路的变异水平应不大于中级。各变异水平等级主要设计参数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应符合表50的规定。表50变异系数(Cv)的变化范围10.2.2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应采用28d龄期的弯拉强度。各交通荷载等级要求的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表51的规定。表51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DB4401/T230—202310.2.3混凝土板应力分析及厚度计算按照JTGD40—2011附录B的方法,设计参数参照表52选用。表52水泥混凝土面板的设计参数NeEt自然区划frkrkcTg设计年限系数路重Ⅳ路Ⅳ中Ⅳ重Ⅳ中Ⅳ轻Ⅳ10.3路面结构组合设计10.3.1水泥路面结构类型包括半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柔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宜按表53选用。表53不同等级道路路面结构类型10.3.2应根据不同道路等级、交通等级等因素,结合路面材料特性和结构特性,选择路面结构方案,可按附录B选用。10.4原材料设计指标与要求10.4.1水泥强度及化学物理指标应符合表54~表55的规定。表54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强度要求333≥28≥5≥8≥4.0≥7.0≥3.5≥6.5DB4401/T230—2023表55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10.4.2水泥混凝土路面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1.5mm(碎石)或19.0mm(卵石)。砂的细度模数宜不小于2.5;用于快速路面层的砂,其硅质砂或石英砂的含量不宜低于25%。水泥用量应不小于3。粗、细集料技术指标和级配范围应符合表56~表59的规定。表56粗集料技术指标DB4401/T230—2023表57粗集料级配范围合成级配————0——0-0粒级0—————0————0————0———0表58细集料技术指标111表59细集料级配范围DB4401/T230—202310.4.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的混凝土试配弯拉强度的均值应按式(1)确定。f=fr+tsrm1-1.04cv(1)式中:frm——混凝土试配弯拉强度的均值(MPafr——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Cv——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变异系数,按表50;s——混凝土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t——保证率系数,按样本数n和判别概率p参照表60确定。表60保证率系数判别概率p样本数n36910.5接缝设计10.5.1普通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的平面布局宜采用矩形分块,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10.5.2纵向接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纵向接缝的布设应根据路面总宽度、行车道以及施工铺筑宽度确定,要求如下:1)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应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2)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采用拉杆假缝形式,锯切的槽口深度应大于施工缝的槽口深度。当采用粒料基层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1/3;当采用半刚性基层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2/5;b)纵缝应与路线中线平行;c)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宜设在板厚中央,应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拉杆的直径、长度和间距可参照表61选用。表61拉杆直径、长度和间距DB4401/T230—202310.5.3横向接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宜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应与胀缝相同;b)横向缩缝可等间距或变间距布置,应采用假缝形式。快速路和主干路、特重交通和重交通道路以及邻近胀缝或自由端部的3条缩缝,应采用传力杆假缝形式;c)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造物处,或者与其他道路相交处、板厚改变处、小半径平曲线处应设置横向胀缝;d)传力杆应采用光圆钢筋。横向缩缝传力杆的尺寸、间距按表62选用。最外侧传力杆距纵向接表62传力杆尺寸和间距10.5.4两条道路正交时,各条道路宜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道路内各条道路的横缝位置应按相对道路的纵缝间距做相应变动,保证两条道路的纵横缝垂直相交,互不错位。两条道路斜交时,主要道路宜保持纵缝的连贯,相交路段内的横缝位置应按次要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与次要道路的纵缝相连接。10.5.5混凝土路面与固定构造物相衔接的胀缝无法设置传力杆时,可在毗邻构造物的板端部内配置双层钢筋网,或在长度6倍~10倍板厚的范围内逐渐将板厚增加20%。10.5.6填缝材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粘结力强、回弹性好、使用混凝土板收缩、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淌、低温时不脆断、耐老化的材料。快速路、主干路宜选用硅酮类、聚氨酯类填缝料,次干路及支路可选用聚氨酯类、橡胶沥青类或改性沥青类填缝料。11桥面与隧道路面铺装11.1桥面铺装11.1.1桥面铺装设计可包括桥面板处理、防排水、铺装结构层、路缘带和伸缩缝接触部位的填封设计等。11.1.2桥面铺装的结构形式宜与道路主线路面结构相协调,钢桥面、大桥和特大桥的混凝土桥面铺装的沥青混合料宜进行专项设计。11.1.3桥面铺装可采用沥青铺装或水泥混凝土铺装,应根据不同道路等级、交通等级等因素,结合铺装材料特性,选择路面结构方案,可按附录C选用。11.1.4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DB4401/T230—2023a)水泥混凝土桥面板宜进行铣刨或抛丸拉毛处理,处理后桥面板的构造深度宜为0.4mm~0.8b)为保证铺装层与桥面板良好粘结,应设置桥面防水粘结层,按附录C执行;SBS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见表37;瓜米石规格为4.75mm~9.5mm碎石,碎石覆盖率按60%~70%控制。检测项目、频率、技术标准及试验方法应符合表63的规定;c)桥面沥青混合料铺装层应具有较小的空隙率,并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滑性能,宜选用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或沥青玛蹄脂碎石等;d)路缘带、护栏和伸缩缝与沥青混合料铺装层的接触部位宜采用热沥青、贴缝条或封缝料进行封缝防水处理。表63防水粘结层检测标准11.1.5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a)沥青混凝土铺装选用与正常路基段相同的材料和技术标准;b)桥面铺装层应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c)当设置缓冲层沥青混凝土(应力吸收层)时,宜采用高模量改性沥青,其技术指标见9.5.2。缓冲层上宜铺设SMA13沥青混凝土。11.1.6桥面水泥混凝土铺装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铺装面层内应配置钢筋网,钢筋直径应不小于811.2隧道路面铺装11.2.1隧道路面铺装的结构形式宜与道路主线路面结构相协调,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装,设计方案参照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长度大于1km的地下道路宜通过专题论证并采用专项混合料设计确定沥青铺装结构。11.2.2隧道道路水泥混凝土基层宜采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粘结力强、回弹性好的改性沥青类填缝料;表面处治宜采用喷砂抛丸或精铣刨等方式,有关要求与水泥混凝土桥面板处理一致。11.2.3沥青路面铺装与水泥混凝土基层之间应设置防水粘结层,有关检测要求与水泥混凝土桥面防水粘结层一致。11.2.4隧道沥青路面铺装施工过程中应确保通风良好,并采取有效的防火、排毒、照明及疏散等措施。11.2.5沥青中面层宜采用温拌或净味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宜采用温拌或净味、阻燃沥青混合料。11.2.6隧道沥青混凝土铺装层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a)对于抗滑性能要求较高的隧道路面,可将原AC-13路面更换为SMA-13路面;b)混合料设计过程中,宜采用粗型级配,可有效提升路面抗滑性能。DB4401/T230—202312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12.1人行道12.1.1人行道铺装面层应平顺、抗滑、耐磨、美观,表面应平整,边角齐全,厚度均匀,色泽一致。12.1.2人行道铺装材料宜采用混凝土透水砖或花岗石石材(中心六区或其余五区重要景观地段厚度宜为8cm。人行道路面结构组合方案可按附录D选用。12.1.4人行道砖的材料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a)透水砖:抗压强度≥Cc40,抗折强度≥Cf5.0,防滑等级为R3级,渗水系数≥0.01cm/s,磨坑b)花岗岩人行道砖:饱和抗压强度≥120MPa,饱和抗折强度≥9MPa,防滑系数≥0.5,体积密度≥2.5g/cm³,吸水率应<1%,孔隙率<3%,磨耗率(迪法尔法4%,坚固性(硫酸钠侵蚀)≤15%。12.1.5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路面结构可采用露骨料透水混凝土或花岗岩铺筑。12.1.6为方便行动不便的人特别是乘轮椅者通过路口,应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有单面坡和三面坡,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单面坡。为防止机动车沿无障碍坡道进入人行道,应在坡道边设置车止石,车止石间距原则为1.5m,材质宜为花岗石。12.2非机动车道12.2.1非机动车道主要供自行车行驶,包含与机动车道共面和与人行道共面两种。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可按附录D选用。12.2.2当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共面时,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应与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一致。如采用标线分离,应禁止单侧双向通行。12.2.3当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共面时,应符合以下的规定:a)非机动车与人行交通混行时,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应与人行道一致;b)当道路宽度具备条件时,应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并靠近车行道侧布置。非机动车道面层可采用彩色砼路面、露骨料透水混凝土或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c)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保的理念应当融入道路设计中,可采用透水路面结构。12.2.4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透水性路面时,应按结构透水或结构排水的原则对基层以下的结构做出相应的处理,将下渗雨水汇集导入排水系统,以实现设计的意图和效果。12.2.5彩色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可参考第9章的内容。露骨料透水混凝土路面由透水混凝土专用水泥、凝胶增强剂、乳化反应剂、碎石、水、缓凝剂、罩面保护剂组成。技术要求如下:a)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P.04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应符合GB175的要求。不同等级、厂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存、混用;b)透水混凝土专用凝胶增强剂,其是以高强度等级的硅酸盐水泥为基料,配以多种助剂增加强度与粘结力组成的粉状料,并可按用户要求加入无机耐候颜料,使其和碎石、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组成不同色彩的透水混凝土面层;c)透水混凝土乳化反应剂,固化反应使用,用来增强石子与石子间粘结力;d)缓凝剂用于洗去面层水泥,露出骨料;DB4401/T230—202313沥青面层加铺设计13.1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13.1.1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包括交通荷载和需求分析、旧水泥路面损坏状况调查、现状路面结构强度计算、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处治、沥青结构层结构设计等。13.1.2在进行旧混凝土路面加铺设计之前,应调查或检测下列内容:a)道路修建和养护技术资料:路面结构和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及养护历史等;b)路面损坏状况:损坏类型、轻重程度、范围及修补措施等;c)路面结构强度:路表弯沉、接缝传荷能力、板底脱空状况、面层厚度和混凝土强度等;d)已承受的交通荷载及预计的交通需求:交通量、轴载组成及增长率;e)环境条件:沿线地下水位以及路基和路面的防排水状况等;f)桥隧净空:沿线跨线桥以及隧道的净空要求等。13.1.3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采用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两项指标评定,参照JTJ073.1的规定执行。分级标准见表64。表64路面损坏状况分级标准中次差≤5≤513.1.4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评定参照现行JTGD40—201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a)采用弯沉测试法调查评定旧混凝土面层板的接缝传荷能力、板底脱空状况,计算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弯沉测试法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分级标准见表65;b)宜采用三维探地雷达全断面检测板底脱空状况、路面结构内部损伤以及旧混凝土面层厚度情况;c)宜采用落锤式测定旧混凝土路面弯沉盆数据,反算各结构层弹性模量,预估剩余寿命;d)宜采用有损检测方式钻取各结构层的芯样,量取高度,并进行室内强度和模量的测定。表65接缝传荷能力分级标准中次差≥8013.1.5沥青混凝土加铺层要求旧混凝土路面稳定、清洁。加铺前,应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处治:更换破碎板、修补和填封裂缝,填封板底脱空,清除旧混凝土面层表面的松散碎屑、油迹或轮胎擦痕,剔除接缝中失效的填缝料和杂物,并重新封缝。13.1.6加铺时,对于检测有明显板底脱空的路段,应采用压浆材料填封板底脱空,浆体材料应具备流动性好、早期强度高、无离析、无泌水、无收缩等特性。13.1.7直接加铺沥青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前需对旧路面进行铣刨,铣刨厚度宜为0.5cm~1.5cm。应设置同步碎石下封层,加强层间结合,避免层间滑移。DB4401/T230—202313.1.8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结构方案应充分考虑道路等级、交通需求、旧路面状况、使用要求以及环境特点综合确定,可按附录E选用,要求如下:a)全面评价旧路状况,遵循分质处治的理念,采用较优的路面结构组合方案、设置合理的防裂层、采用高性能沥青混合料以及合理厚度来提高沥青加铺层的长期性能;b)当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状况等级为优良,即路面的断板率≤5%,错台≤0.5cm,接缝传荷能力≥80%时,除局部换板外,原有的水泥路面可以直接利用,根据交通等级和道路等级,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c)当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状况等级为中、次,即路面的断板率为6%~20%、或错台为0.6cm~1.5cm、或接缝传荷能力31%~80%时,原有的水泥路面可以间接利用,经过局部修补、换板及灌浆处理后,根据交通等级和道路等级,直接加铺沥青面层;或增设半刚性基层后,加铺沥青面层;d)当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状况等级为差,即路面的断板率>20%、或错台>1.5cm、或接缝传荷能力<31%时,原路面破损严重无法利用,可将原路面打碎、稳压后作为新结构的底基层或垫层使用(破碎后顶面回弹模量平均值控制在200MPa~300MPa,检测频率至少6个有效数据/km增设半刚性材料结构层后,再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对于旧路周边地块为成熟开发区域,旧路加铺对两侧地块影响较大情况,在技术经济论证基础上,可采用挖除旧路新建路面结构的方案;e)针对局部区域标高提升无法符合排水或安全需求、净空受限情况的水泥路面改造,可对原有水泥面板进行修复处治后,采用0~2cm沥青薄层罩面,沥青混合料应进行专项设计。13.1.9应根据气温、荷载、旧混凝土路面承载能力、接缝传荷能力等合理选用减缓反射裂缝的措施,要求如下:a)增加沥青加铺层的厚度;b)在加铺层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纤维或橡胶等改性剂;c)在旧混凝土板顶面或加铺层内设置应力吸收层、聚酯玻纤布、玻璃纤维格栅等;d)沥青加铺层下层采用大粒径沥青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层。13.1.10沥青混合料、水泥稳定结合料、应力吸收层、同步碎石下封层的设计参照第7~8章的相关内容。13.1.11地表或排水不良路段,应采取措施改善或增设地表或地下排水设施。旧混凝土路面结构排水不良路段,应增设路面边缘排水系统。13.2沥青路面加铺沥青面层13.2.1本文件沥青路面加铺包括功能性加铺(预防养护)和路面结构性补强加铺。13.2.2功能性加铺适用于未发生结构性损坏,但存在功能性缺陷的路面,旨在恢复路面使用功能,延迟路面的损坏,维持或改善路面现有的通车条件。13.2.3常用功能性加铺措施可按厚度的大小和养护强度的强弱分为三类。分类情况如表66。材料设计和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JTG5142的有关规定。表66沥青路面功能性加铺措施分类表DB4401/T230—202313.2.4功能性加铺需求的指标依据可划分为安全性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两大类,宜采用自动化的快速检测设备检测,要求如下:a)安全性指标包括SFC,表征路面的行驶安全性;b)结构性指标包括RD、IRI和CR,表征路面破损程度和发生潜在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c)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措施应根据安全性指标和结构性指标的检测情况,参照表67选用。表67沥青路面预防养护需求判断标准值1.6<IRI≤2.32.3<IRI≤3.55≤CR<2013.2.5当单个基本单元路面状况指数处于表68的范围时,应采取路面结构性补强措施,改善路面使用性能。表68结构性补强加铺的路面状况指标值域值13.2.6沥青路面结构补强加铺设计应充分调查和分段评估既有路面状况,路面调查和评估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a)收集既有路面及其排水设施的设计、施工及历史维养情况等技术资料;b)调查分析交通量、轴载组成和增长率等交通荷载参数;c)调查路面破损状况,包括路面病害类型、严重程度、范围和数量等;d)采用落锤式动态弯沉仪或其他弯沉仪检测评价及有路面结构承载能力;e)采用路面雷达、钻芯、探坑取样等方式,调查分析既有里面厚度、层间结合及病害程度情况,并取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试件模量、强度等,分析路面材料组成与退化情况;f)对因路基问题导致路面损坏的路段,取样调查路基土质类型、含水率和CBR值等,分析路基稳定性和承载力等;g)调查沿线地下水以及路基路面排水状况;DB4401/T230—2023h)调查沿线跨线桥、隧道净空要求等。13.2.7应根据路面结构强度状况,结合路面雷达无损检测技术评价内部主要病害类型与数量、严重程度、产生原因等,采取直接加铺或铣刨加铺补强措施,可按附录F选用,要求如下:a)沥青面层部分破损,基层完好,对原路面病害进行彻底处治后,直接加铺沥青面层,或基层与沥青面层共同补强措施。路面病害处治参照现行JTG5142的有关规定执行;b)沥青面层严重破损,基层较完好,铣刨处治全部沥青面层后,采取直接加铺沥青面层,或基层与沥青面层共同补强措施;c)沥青面层严重破损,基层出现局部病害,铣刨处治全部沥青面层,对基层局部病害处理后,采取直接加铺沥青面层,或基层与沥青面层共同补强措施;d)沥青路面整体破损严重,铣刨处治沥青面层与基层后,按新建路面结构实施;e)新建沥青面层和基层路面结构方案参照附录A选用。13.2.8沥青路面结构补强加铺设计应进行路面结构验算,参照现行JTGD50—2017的规定执行。13.2.9因基层水稳定性不良或水量过大造成的翻浆,应先刨除沥青面层和基层全部软弱部分,将基层材料晾晒干,并可适当增加透水性良好的碎石,按每层厚度不超过15cm进行分层填补并压实后,采取加铺面层或基层与沥青面层共同补强措施。13.2.10由基层引起沥青路面病害,如沉陷、浸水等,应按线形JTG/T3610的有关规定,彻底处置路基病害并完善防排水设施后,采取加铺基层与沥青面层共同补强措施。13.2.11结构性补强层与下承层间应采取粘层、封层等处理措施,保证补强层与下承层间有效粘结防水,与不维修路段界面应涂刷粘层乳化沥青,并在路面压实成型后采用密封胶、贴缝胶等防水材料进行密封,保证水分不从界面下渗。13.2.12结构性补强施工前后,应对排水不良路段采取加深边沟、设置盲沟或渗井、增设隔水层等措施进行处理。13.2.13路面加铺设计应考虑施工期交通组织设计和临时安全设施设计。14路面排水14.1路面排水设计包括路表、分隔带及路面结构内部排水。路面排水应通过雨水口、排水管渠、检查井、边沟或涵洞等接入城市排水系统,城郊排水系统未建立时,可按临时排水设计。14.2应根据道路所在区域和道路等级,结合路基、桥涵结构物进行排水设计,合理选择排水方案,布置排水设施,形成完整、畅通的排水体系。14.3路面应设置双向或单向横坡,坡度宜为1.0%~2.0%。路面排水应综合两侧建筑物散水或街坊排水,避免倒灌,处理好与城市防洪的关系。14.4雨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街坊或建筑的出入口等处均应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设有连续绿化带时,人行道内侧宜增设雨水口;b)雨水口型式分为平篦式、立篦式等,设置间距宜为25m~50m,泄水能力应经计算确定。14.5为排除通过路面接缝、裂缝或空隙,或者由路侧渗入并滞留在面层结构内部的自由水,可在基层顶面设置下封层并沿路面边缘设置边缘排水系统。边缘排水系统应包括碎石盲沟、透水性填料集水沟、纵向渗沟、纵向排水管、横向出水管和防渗土工布等。碎石盲沟宽约80mm~100mm,纵向排水管管径应按设计流量由水力计算确定,宜在70mm~150mm范围内选用。排水管的埋设深度,应保证不被车辆或施工机械压裂。DB4401/T230—202314.6当车行道采用排水式路面、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采用透水式路面时,应在排水路面底部或透水路面基层外侧边缘采取收集雨水排放的装置,如设置纵向集水沟、带孔集水管以及横向出水管等,并沿纵向间隔一定距离将水引入市政排水管、渠。14.7超高段分隔带内应设置纵向排水渗沟,应间隔40m~80m设置横向排水管,渗沟周围应包裹土工布等反滤织物。渗沟上的回填料与路面结构的交界处应铺设防水土工布。14.8平面交叉口应按竖向设计布设雨水口,采取措施防止路段的雨水流入交叉口。立体交叉口纵坡大于2%时,应在最低点集中收水,雨水口数量应按立体交叉范围内的设计流量计算确定。14.9隧道口引路两端纵坡的起点处,应设倒坡,采取防止路面雨水流入隧道的工程措施。隧道内宜设置渗漏水的排除设施。14.10桥面水应通过横坡和纵坡排入泄水孔,并汇集到竖向排水管排出。桥面铺装边缘宜在沥青混合料铺装下层设置纵向盲沟,并用单粒径碎石填充。盲沟应与桥梁泄水孔相连。14.11海绵型道路设计可参照穗交运函〔2019〕2363号执行。(资料性)新建道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图谱A.1新建道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图谱见图A.1~A.16。A.2辅道路面结构选型按主线低一等级标准选用。A.3垫层仅在挖方段或潮湿路段设置。A.4考虑到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构筑物多,对路面结构整体承载力和耐久性有较大影响,路面结构设计时,可考虑提高一个交通荷载等级设计路面结构方案。图A.1快速路-特重交通-半刚性基层(E₀≥50)图A.2快速路-特重交通-刚性基层(E₀≥50)图A.3快速路-特重交通-柔性基层(E₀≥50)图A.5快速路-重交通-刚性基层(E₀≥40)图A.6快速路-重交通-柔性基层(E₀≥40)图A.7主干路-特重交通-半刚性基层(E₀≥50)图A.8主干路-特重交通-刚性基层(E₀≥50)图A.9主干路-重交通-半刚性基层(E₀≥40)图A.10主干路-重交通-刚性基层(E₀≥40)6——18cm(3%~4%)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图A.11主干路-中等交通-半刚性基层(E₀≥30)6——18cm(3%~4%)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图A.12次干路-重交通-半刚性基层(E₀≥40)5——18cm(3%~4%)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图A.13次干路-中等交通-半刚性基层(E₀≥30)5——18cm(3%~4%)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图A.14次干路-轻交通-半刚性基层(E₀≥30)5——18cm(3%~4%)水泥稳定碎石(砾石);图A.15支路-中等交通-半刚性基层(E₀≥30)1 3 456标引序号说明:1——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2——6cm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20;3——下封层:70#热沥青+撒布瓜米石;4——18cm(3%~4%)水泥稳定碎石(砾石);5——18cm4%水泥稳定石屑;6——15cm未筛分碎石垫层。新建道路水泥路面典型结构图谱B.1新建道路水泥路面典型结构图谱见图B.1~B.7。B.2道路等级高、交通荷载重时,结构层厚度取上限;道路等级低、交通荷载轻时,结构层厚度取下B.3垫层仅在挖方段或潮湿路段设置。B.4考虑到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构筑物多,对路面结构整体承载力和耐久性有较大影响,路面结构设计时可考虑提高一个交通荷载等级设计路面结构方案。235图B.1快速路-特重交通(E₀≥50)图B.2快速路-重交通(E₀≥40)12345标引序号说明:1——28cmC40水泥混凝土面板;2——滑动封层:SBS改性热沥青+撒布瓜米石;3——18cm(4%~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4——18cm(3%~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5——15cm级配碎石垫层。125标引序号说明:1——26cmC40水泥混凝土面板;2——滑动封层:SBS改性热沥青+撒布瓜米石;3——18cm(4%~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4——18cm(3%~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5——15cm级配碎石垫层。DB4401/T23标引序号说明:1——25cmC40水泥混凝土面板;2——滑动封层:70#热沥青+撒布瓜米石;3——18cm(4%~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5——15cm级配碎石垫层。标引序号说明:1——24cmC40水泥混凝土面板;23452——滑动封层:70#热沥青+撒布瓜米石;3——18cm(3%~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4——18cm(3%~4%)水泥稳定碎石(砾石);5——15cm未筛分碎石垫层。123453——18cm(3%~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5——15cm未筛分碎石垫层。(资料性)桥面铺装层典型结构图谱(水泥混凝土桥面板)C.1沥青铺装结构图谱见图C.1~C.3。水泥混凝土铺装图谱见图C.4~C.6。C.2结构除特殊功能需求及特大桥外,桥面铺装应与结构物两端正常路基段的面层混合料类型一致。C.3下封层、防水粘结层、滑动封层瓜米石应采用+洒布工艺施工。C.4不同沥青层间应洒布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C.5考虑到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构筑物多,对路面结构整体承载力和耐久性有较大影响,路面结构设计时可考虑提高一个交通荷载等级设计路面结构方案。234567图C.1快速路、主干路(特重交通)234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公关活动策划与执行合同
- 2024年买卖合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消防安全防爆监控方案
- 电子病历管理-第1篇
- 博物馆疫情防控安全方案
- 展览会场馆管护方案
- 龙门刨床电机课程设计
- 肉联厂冷库课程设计
- 电缆接线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 2023年幼儿园安全管理方案
- 船舶租赁尽职调查
- 统编教学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细菌世界历险记》导读课课件
-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逆境生理
- 【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 小学英语人教新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3Animalsunit3storytime
-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卷
-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记录
- 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2篇
- 中国旅游嘉兴风土人情城市介绍旅游攻略PPT图文课件
- 出口退税培训课件
- 校外培训机构消防演练方案(精选1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