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基础过关】

1.(2023•湖南师大附中三模•3)《隋书》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高祖又令州县大索貌阅,

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于是记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

百口”。这反映出当时()

A.全国人口大幅增长B.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C.社会治理能力提升D.三教并行局面稳定

2.(2023•河北保定二模•3)下表为四朝门下省诸局情况表

朝代门下省诸局

梁公车太官太医骅躺厩

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

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

隋炀帝符玺

(注:隋炀帝时,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都被移出门下省,另外组成殿内省负责皇帝生活起居。)上述材

料突出反映的论题是()

A.中央机构趋向专门化B.古代社会生活进步

C.土族的社会地位降低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3.(2023•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押题•3)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该群体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A.一门子弟B.南方士人C.少数民族D.世家大族

4.(2023•福建泉州五模•3)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

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确保财政收入B.减轻地主负担C.消除地方割据D.强化人身控制

5.(2023•重庆八中5月全真模拟•3)下图是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泥塑戴帷帽骑马仕女俑。

女子头戴帷帽、垂网掩面,服饰华美,神情娴雅,握缰前行,有学者分析它可能展示的是女子骑马春

游的画面。由此可推知唐朝()

A.女性地位提高B.社会风气开放C.民族交融频繁D.尚武精神盛行

6.(2023•河北三模•3)唐朝前期诗人陈子昂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抒发了不凡的气概:“方谒明天

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这折射出唐朝前期()

A.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B.科举考试提升了儒生文学修养

C.文学主题世俗化明显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艺术形式

7.(2023•山东潍坊二模•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S54■制射瞥围IS6&汉册修国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

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令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

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早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

今委任李世勃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勋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8分)

【能力提升】

8.(2023•山东潍坊四县5月模拟•3)唐代君主极为重视贤良对策。689年,考生张柬之在对策中写道:

“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825年考生舒元褒的对策中写道:“天下理乱不由陛下

而致,其由谁乎?”对策内容的变化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

A.选官方式发生改变B.社会危机加深

C.士人参政热情高涨D.政权结构变化

9.(2023•福建宁德三模•4)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

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

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

10.(2023•山东潍坊三模•3)下表为唐代关于科举进士科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

言论出处

(692年谏官薛谦光疏称)炀帝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故后生复相仿效,

《通典》卷17

皆以浮虚为贵。

(763年礼部侍郎杨缙奏称)至高宗朝……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从此《旧唐书》卷

积弊,浸转成俗。119

(洋州刺史赵匡著论称)进士者……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

《通典》卷17

此为贤,不唯无益无用,实亦妨其正习,不唯挠其淳和,实又长其佻思。

进士科影响人才选拔的质量B.科举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士族阶层反对选官制度变革D.制度变革与非议相伴而行

11.(2023•河北邯郸三模•3)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录取

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

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

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

12.(2023•江苏南通如皋适应性考试•3)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

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

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

A.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B.白银开始成为税收支付手段

C.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D.政府放松了对户籍制度管理

13.(2023•山东威海二模•3)唐初继续实行士兵自备粮饷武器的府兵制。722年,张说建议裁军归农,

并主张“召募壮士充宿卫”。750年左右,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唐代兵制的演变()

A.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B.体现了土地制度的变化

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14.(2023•北京海淀区二模•2)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阑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

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阑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阑有驻军,即于阑镇守军;于阑百姓在于阑官府与镇守

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于阑的这种治理模式()

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

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15.(2023•重庆模拟调研七•4)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

主”之称。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

唐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可以得出()

A.海路交通促进中外交往B.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密切

C.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D.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

16.(2023•辽宁重点中学协作体模拟•3)五牛图为唐代画家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是现

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史书中记载,韩滉就任宰相期

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据此可知()

①中国古代造纸工艺高于西方②重农思想主导了绘画艺术

③蕴含作者鼓励重视农耕之意④画作承载丰富的历史信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7.(2023•湖北武昌5月检测•3)下表是唐代歌咏昭君出塞的诗歌。

作者内容

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卢照邻汉宫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张枯汉庭无大议,我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

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不同来源的史料难以互证B.昭君出塞促进了蒙汉交融

C.主体的立场影响历史解释D.唐番会盟停止了民族纷争

18.(2023•山东淄博三模•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7唐代选士籍贯分布国由8唐代土桑文通路线示意也

植痂白郭湾《唐代进士群体的时空分布“咒》等

材料二

——播片自陈寅恪《在法与双湛之》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唐代进士籍贯分布的因素并加以说明。(12分)

19.(2023•山东聊城二模•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政要》与贞观之治”

材料一

表1《贞观政要》目录

卷名篇名

卷一论君道第一论政体第二

卷二论任贤第三论求谏第四论纳谏第五

卷三论君臣鉴戒第六论择官第七论封建第八

论教戒太子诸王论规谏太子第十

卷四论太子诸王定分第九论尊敬师傅第十

第十一

论诚信第

卷五论仁义第十三论忠义第十四论孝友第十五论公平第十六

十七

慎言语第

论俭约第十八论谦让第十九论仁恻第二十慎所好第二十一

卷六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论悔过第二十四论奢纵第二十五论贪部第二十六

卷七崇儒学第二十七论文史第二十八论礼乐第二十九

辨兴亡第

卷八论务农第三十论刑法第三十一论赦令第三十二论贡赋第三十三

三十四

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议安边第三十六

卷十论行幸第三十七论畋猎第三十八论灾祥第三十九论慎终第四十

【注】贞观(627—649年),唐太宗年号。吴兢(670—749年),唐朝大臣,著名史学家,居史馆任职三

十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著称。

——据【唐】吴兢《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的谢保成集校本)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

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官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

大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

励耳。”

——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材料三

“贞观之治”一直是后世效法的对象,唐代的玄宗、宣宗就格外崇慕太宗,宣宗还有“小太宗”之誉,

宋代之后“每读太宗事,未尝不慕之”的类似话语充斥于典籍。需要说明的是,把物阜民丰、户口大蕃、

任用君子、德治刑措、重文备武、四夷来朝作为“治世”的基本内涵,并不意味着“治世”就必须同时具

备这些内容。现代学者卜宪群就将“盛世”“治世”的核心内涵精练地归纳为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礼法

合治。

——摘编自秦中亮《论中国古代“治世”的概念、内涵及其影响》

材料四

贞观君臣以尧舜之世、唐虞之道为自己时代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指导思想,并将抽象的帝道王道落实为

具体的治国方略和施政措施,将自己的时代定位为用唐虞之道开创的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治世。

——摘自吴宗国《〈贞观政要》与贞观君臣论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政要》的史料价值与历史价值。(10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贞观之治”何以成为后世效法对象予以说明。(6分)

20.(2023•北京丰台区二模•16)(11分)唐朝的对外交往

史料史料简介

序号

记载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得到唐太宗非同

①《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寻常的对待和传入中国的过程

唐朝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画中有三个迎接外国

②《客使图》来宾的鸿胪寺官员,另外还有着装各异的高丽、大

食等地的使节

描绘了唐朝前期十分流行的以快速、热烈、刚健为

③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特色的中亚胡旋舞,舞者扬臂急速旋转,舞姿非常

优美

《唐会要》记载武则天曾诏令“蕃国使入朝,其粮

④武则天诏令料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

使,宜给六个月粮”

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大陶瓮中,有中亚粟特的金

⑤何家村窖藏文物银带把杯、西亚兽首玛瑙角杯、萨珊(今伊朗)凸

圈纹玻璃杯

王维诗作,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旋”

⑥《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诗句,意为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

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唐国史补》是唐代李肇所著的一部史书,书中记

⑦《唐国史补》的记载载来华的狮子国(斯里兰卡)船舶最大,“梯而上

下数丈,皆集宝货”

1955年洛帕北邙唐墓出土两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

⑧波斯银币均为不规则圆形,正面为波斯萨珊王半身像,像外

有连珠一周

(1)将材料中的史料按类型分类,并写出每类史料的序号。(3分)

(2)利用材料中的史料进行互证,并写出所得出的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结论。(8分)

【真题感知】

1.(2022•广东高考•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我务

史佛

户佛

扎耶

杂宵展布林

工郭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2.(2023•浙江1月高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

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

管理办法是()

A.黄籍登记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D,诸色户计

3.(2021•湖南高考•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

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4.(2022•辽宁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

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

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5.(2014•山东高考•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

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6.(2014•广东高考•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

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

7.(2020•海南高考•3)表1唐诗(摘录)

诗人诗句出处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全唐诗》

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表1

由表1可见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8.(2023•全国新课标卷•27)如下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史料内容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旧唐书•李元谅

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传》(五代刘晌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

(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李元谅墓志》

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口,留宅贞元五年(789)

姑臧。《李元谅颂碑》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9.(2021•河北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

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

毙,结襦(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

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

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

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

10.(2018•海南高考•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

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

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

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

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

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