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1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2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3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4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河南省豫南九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孔子认为,为政的目的是为了“安百姓”。为此,他主见A.无为而治 B.以德治民 C.以法治国 D.任人唯贤2.殷商甲骨文所记载的某些内容,被西周王朝以礼乐制度的形式继承下来。如西周初年二十种祭礼中,有十七种祭礼都可以在殷商甲骨文中找到同样的祭名。这反映出A.西周完全继承了殷商政治制度 B.甲骨文是最早成熟的汉字系统C.甲骨文对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 D.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3.西汉初年,陆贾在《新语》一书中主见“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刘邦接受了这一主见。由此可见,西汉初年统治者主见A.经世致用 B.无为而治 C.中心集权 D.儒道融合4.闻名理学先驱周敦颐袭承《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认为君是一、臣是二,做个有志向的君主,是君王的最高追求。这说明A.道家对理学产生影响 B.三教合一局面出现C.儒家的正统地位动摇 D.理学以道教为基础5.明朝中期,王阳明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挡,须要重新发觉、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阳明A.主见“存天理,灭人欲” B.主见格物致知以明理C.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6.李贽认不能将孔孟学说当做教条而随意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数”。这说明李贽A.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B.彻底否定儒家经典作用C.提倡功利主义思想 D.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7.有学者认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与其“天朝上国”的梦幻是紧密联系的。由此可知,“闭关锁国”政策A.肯定程度上防范了西方的侵略 B.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C.反映出统治者夜郎自大的心态 D.因不切实际而未实行8.19世纪末,面对资产阶级“体用”一样的主见,洋务派张之洞出版《劝学篇》一书,重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见。张之洞此举A.违反社会思想变更潮流 B.为社会进步供应了完整纲领C.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开启地主阶级思想进步闸门9.同盟会成立前,革命报刊数目较少。之后,革命报刊宣扬的重心渐渐由海外移向国内,革命报刊在国内普遍出现。这反映出A.海外革命力气势力渐渐减弱 B.三民主义思想已被国人普遍接受C.各革命力气的联合渐渐形成 D.同盟会成立推动了民主革命发展10.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少年中国学会”“马克思学说探讨会”等团体探讨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开设介绍社会主义内容的相关课程,通过演说等方式干脆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民间。这表明马克思主义A.得到国人普遍认可接受 B.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C.出现了大众化传播趋势 D.迈出了中国化第一步11.1926年9月,毛泽东在《国民革命和农夫运动》一文指出了农夫问题的重要性,号召革命者到农村去做农夫运动。半年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农夫问题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主见实行“耕者农有”。在大革命紧急关头,又提出“上山”主见。这些思想A.摆脱了“以俄为师”的束缚 B.回来了三民主义的土地纲领C.标记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D.奠定了崭新道路选择的基础12.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现在春天来了嘛!”这反映出“双百”方针A.推动了科技文化旺盛 B.其重要性得到政府的认可C即将被政府长期贯彻 D.变更了中国文艺发展方向13.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为了保密,他们的对外通信设施没有详细地址而只有邮箱号,对亲友也不能讲详细工作。据此可知,新中国尖端科技的研制A.没有得到外部力气支持 B.避开了帝国主义的破坏C.有严密的内外防范措施 D.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倾向14.20世纪90年头,国家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试验室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以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这反映了新时期中国A.教化落后面貌正得以扭转 B.高校重视开展科研活动C.主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重视教化与生产的结合15.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为南方谈话。谈话从国际实际动身,站在时代的高度,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动了一步。材料中的“推动了一步”指的是A.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 B.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问题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6.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政府关注人民的生命健康,指示尽快研制“非典”疫苗;2024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中国政府同样强调要尽快研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反映出,中国政府A.在疫病防治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B.旨在增加广阔民众的疾病预防意识C.对疫情征兆做出科学精确分析 D.重视科研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17.普罗泰格拉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须要而异,所以,世上绝没有肯定真理可言。这种思想A.承认人的中心地位 B.认为事物不断变更C.否定一切宗教信仰 D.强调了道德的作用18.文艺复兴时期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并不培训牧师,而是培育商人的子弟。学校课程注意的是古典作品探讨和体育运动,其宗旨是要教化学生们欢乐、健康地生活,成为有责任的公民。新寄宿学校的建立A.是人文主义思想源头 B.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C.完全摆脱了宗教束缚 D.遭到罗马贵族的仇视19.16世纪初,瑞士伯尔尼的茨温利认为唯有《圣经》才对基督徒有约束力。苏黎世一些市民也借此不遵守大斋期禁食的有关规定。这表明A.欧洲宗教改革超出一国范围 B.马丁・路德领导多国宗教改革C.欧洲民众反对天主教的教义 D.宗教仪式遭到教徒的普遍反对20.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供应了锋利的武器,启蒙思想家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找寻理论依据和思想方法。这表明启蒙运动A.得益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B.以自然科学为探讨对象C.得到世俗王权大力支持 D.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21.德国学者阿曼(1539-1591年)在《造纸》一书中说:“它使文化、学问、教化真正从神学修道院中解放出来,人在文明与学问的黑暗中艰难前行的历程结束了。”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A.促进欧洲文化教化发展 B.动摇了修道院的政治地位C.打击了欧洲的宗教势力 D.提高了世俗贵族社会地位22.基督教神学家斐罗庞努士(490-570年)在给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做注解时指出:“通过试验能证明亚里士多德有关落体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从同一高度扔下重量差别很大的两个物体,它们几乎会同时落地。”下列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A.牛顿第肯定律 B.自由落体定律 C.牛顿其次定律 D.万有引力定律23.直至18世纪,生物学仍旧禁锢在神学之中,当时的生物科学只能是对《圣经》的注释,是“神学的脾女”。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生物学的探讨进展缓慢 B.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尚未形成C.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独裁 D.进化论无法通过试验来验证24.二战结束后,人们无法面对迷惘的精神世界,音乐须要满意感官的需求和形而上的精神追求。音乐家抓住了现代科技供应的资源创作乐曲,在广为流传中成为缓解压力、宣泄心情的干脆方式。下列人物属于该音乐流派的是A.贝多芬 B.约翰・施特劳斯 C.“猫王”普莱斯利 D.柴可夫斯基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教化名人既是教化胜利的明证,又是进一步推动教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统计各时期教化名人籍贯和主要生活地区如下:先秦及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教化名人26人,占统计总数的89%,长江沿线及其以南3人,孔、孟、荀、墨、董仲舒都居于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19人占30%,珠江流域也有1人。宋金时期,以长江为界,南北各占43人,理学代表人物周敦颐、朱熹位于南方,二程、张载则处北方。元明清时期,北方26人占17%,南方123人占83%,王守仁、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龚自珍、林则徐都居长江流域或以南地区。——摘编自熊志伟《中国古代教化轴心南移现象及其经济动因》材料二抗日斗争爆发以前,中国的高等教化机构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各地,尤其集中于北平、上海、南京、广州等少数大城市之内。抗战全面爆发后高校纷纷内迁。据不完全统计八年间加入内迁队列的全国高校累计达100余所,它们的足抵之地,包括西部的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诸省以及湖南西部和广西一些地区。高校内迁所带来的客观社会效应正如时人所指出:“她们所迁之地,过去在文化上是未开发之区,科学学问观念的传播,有助于推动国家内地的现代化,为我国一些经济贫瘠、文教落后的地区播释了一层新的文明因素。”——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材料三1955年起先进行高等学校的布局调整。详细原则是限制沿海城市高等学校的发展,缩小学校规模,支持内地新建和扩建新校。据此,高等教化部安排于1955年至1957年在西安、兰州、成都、重庆、内蒙等地,由沿海迁入或充溢加强原有学校和新建高等学校27所。这个方案的执行结果是:全部或大部内迁的高等学校2所,新建或扩建的9所,抽调力气扶植的2所,由内地学校分别出来独立建校的1所,由于支持内地而撤销沿海城市的高等学校2所。——摘编自熊明安《我国高等学校几次重大调整的回顾与评价》(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教化名人所折射教化发展趋势,并说明其缘由。(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概括抗日斗争时期高校内迁的意义。(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1955年高校布局调整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不同点。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与它在西方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近代科学原来就源于西方,科学在西方的发展与传播是主动创新型。从科学传播的三个层次来看,西方科学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反观中国,晚清时期是近代科学在我国的启蒙阶段,强调科学的好用性和学问性起先成为一种基本的诉求。但晚清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动接受型。从科学传播的三个层次来看,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如图2所示。图1西方科学传播模式图2晚清科学传播模式——摘编自高建明、李斌《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传播模式探讨》材料二在1950年8月召开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中共元老吴玉章说:“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里,科学工作不再依靠私人的提倡或所谓‘慈善’性的救济,而是明确地成为国家的事务。"1950年制定的《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暂行组织方案要点》中提出科普的目的第一条是“使劳动人民的确驾驭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力气”,这为中国科普规定了日后的发展方向;其次条是“以正确的观点说明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的成就,肃清迷信思想”,因此反迷信、反伪科学是科普的一贯基调。在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八条明确提出“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摘编自吴国盛《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西近代科技传播的不同点并说明其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新中国科学传播的作用。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朝廷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经济改革,其中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实施的“方田法”进一步完善了户帖制度的登记内容,其详细实施机制为: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