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A.改变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 B.使西方列强平等地对待中国C.粉碎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 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2.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3.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定了一份对外“和约”用以表达他对之前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出让国家利益的不满。其“和约”部分内容如下:以上条款涉及的历史事件有()A.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D.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瓜分狂潮4.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席卷中国北方数省。为阻止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蔓延至自己的辖区,东南地区的官僚买办等势力在列强的诱致下,以“保全疆土”为幌子,达成所谓“互保”意向,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的“东南互保”。这说明,“东南互保”()A.遏制了列强在华扩张的势头 B.瓦解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C.导致地方实力派与朝廷对抗 D.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5.如图是近代某次列强侵华路线示意图。这场侵华战争()A.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推动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6.孙中山说:“当外国人劫掠了京城,亵渎了神明,皇权的威信扫地以尽……变革的时机就在成熟了。”据此判断,他认为造成“变革的时机就在成熟”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法战争7.1902年,中英续议的通商行船条约中,第一次规定“由南、北洋大臣在各管辖境内设立牌号注册所一处,派归海关管理其事,各商到局输纳秉公规费,即将贸易牌号呈明注册,不得借给他人使用,致生假冒等弊”。不久,中国与美国、日本、葡萄牙等国签订的商约中都有类似规定。这类规定的出台有利于()A.推进中国市场管理水平提升 B.缓和与西方列强的矛盾C.增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D.促进中国市场深度开放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9.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在《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肯定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和君民共主之制的优良,并认为“英、意诸国君民共主之政”与孟子的“民贵君轻”学说类似。据此可知,他试图()A.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B.用变法行动呼应时代需求C.让国人接受西学中源思想 D.从中国视角解读西方文明10.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 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 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11.1900年,慈禧太后向西方十一国宣战后,铁路大臣盛宣怀将慈禧太后宣战诏书扣押;李鸿章覆电慈禧“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由此可见()A.中央地方矛盾白热化 B.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C.内轻外重政局已出现 D.满汉民族矛盾渐突出12.19世纪末,梁启超曾说:“欧洲近世文明兴起,路得(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上海维新志士宋恕认为路德“译拉丁经文为日耳曼语,以开民愚蔽,百折不回,身死无悔,而教皇之权始渐衰”。两人的言论意在()A.肯定宗教改革的意义 B.抵制西方文化侵略C.为社会改良制造舆论 D.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身上,突出其历史贡献和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七月间,中央官员通过对《校邠庐抗议》的签议,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在官制改革中,焦点是裁减冗员和吏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在吏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吏胥的人选等……此外,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如推广荐举和经济特科等。在洋务改革问题.上,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摘编自常小龙《清廷关于戊戌改革大讨论的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中中央官员提议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翦伯赞《义和团》(1958年)材料三:义和团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出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92年)(1)材料一中图片所示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哪两个省份?(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义和团所体现的精神。(3)材料二、三中两位史学家在评价义和团的方法上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评价方法不同的原因。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材料二《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丑条约》中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的具体表现。(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2.【答案】B3.【答案】A4.【答案】D5.【答案】B6.【答案】C7.【答案】A8.【答案】D9.【答案】D10.【答案】C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1)原因: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清王朝统治危机”“原制度的弊端”“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措施: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制科取士;引进西方政治思想。(2)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14.【答案】(1)山东;直隶。(2)反帝爱国精神。(3)不同:材料二只肯定了义和团积极的一面;材料三则一分为二地评价义和团。原因:时代不同;指导思想不同。15.【答案】(1)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