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总结_第1页
重庆市十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总结_第2页
重庆市十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总结_第3页
重庆市十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总结_第4页
重庆市十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十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总结(讨论稿)“十五”以来,在建设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建筑管理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断开拓和共同努力下,重庆建筑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筑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全市建筑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改革,迅速转换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使我市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一、我市“十五”期间建筑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一)建筑经济持续增长,建筑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1、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五”以来,我市建筑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所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提高,建筑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建筑业企业个数及从业人数、建筑业利润总额及上缴税金均平稳上升。年份建筑业企业个数(个)建筑业从业人数(万人)建筑业总产值(亿元)建筑业增加值(亿元)建筑业利润总额(亿元)上缴税金(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001785100348.6594.524.8210.365.6020012921110436.81120.839.0614.596.9020023180120501.58135.319.9916.356.8620033760140586.91128.7213.7519.215.7220044023150702.33168.5518.0722.156.3220054904158.9745.29186.3220.1224.686.00自2001年以来,全市建筑经济总量以年均接近14.29%左右的增幅发展。至2005年底,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了745.3亿元,是“九五”末的2.1倍;实现增加值186.3亿元;利润总额20.12亿元;上缴税金24.68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69万元。“十五”期间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72.92亿元;实现增加值739.73亿元,占全市GDP的6.36%;利润总额70.99亿元;上缴税金总额96.98亿元。与“九五”同比,“十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总量分别是“九五”期间的2.1倍和2.2倍。全市建筑业继续保持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建筑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五”期间,我市加快建筑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逐步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加快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行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继续加大企业规模调控,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构建合理的专业承包企业群体结构,形成了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专业承包企业为骨干,以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建筑业行业组织结构;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建筑业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点,打破产业界限,在提高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服务质量上做足文章,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资金等方式,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其资本通过向上游产业链转移,实行“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推进我市建筑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产业拓展;加快了市场结构调整,围绕“巩固老市场,主攻大市场,培育新兴市场,瞄准境外市场”的思路,巩固和提高传统建筑市场占有率,千方百计拓展建筑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加快我市建筑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全力拓展外埠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建筑业结构调整,我市建筑业已经形成了一支能满足各类工程需要、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产业大军和行业体系,建筑业行业组织结构初步趋于合理。目前,全市工共有建筑企业4904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704家,占企业总量的35%;专业承包企业2753家,占企业总量的56%;劳务分包企业447家,占企业总量的9%。1704家总承包企业中,特级企业2家,一级企业78家,二级企业603家,三级企业1021家;2753家专业承包企业中,一级企业49家,二级企业466家,三级企业2194家,其他企业44家。专业承包企业中有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49家,其中二级企业14家,三级企业35家。另外,我市有工程造价咨询企业142家,其中甲级企业14家,乙级企业128家;有工程监理企业125家,其中甲级企业37家,乙级企业58家,丙级企业30家;有建设工程招标代理企业101家,其中甲级企业15家,乙级企业51家,暂定级企业35家。这些企业中,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2570家,已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和已通过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也逐年增多。目前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158.9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约7.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8%;中专、高中学历人员15.9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初中学历以下135.4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5.2%。其中有职称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约9.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8%,具有资质证书的项目经理32000名,注册造价工程师1100名,注册监理工程师2180名,注册勘察设计工程师2244名,有7858人取得注册建造师资格,有120000多名基层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获得岗位证书,180000多名技术工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经过行业培训和实施有效的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提高。3、建筑经济持续增长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十五”期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及增加值逐步增加,建筑业总产值以年均增幅14.29%的速度增长;建筑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94.5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6.32亿元,约为“九五”末的2倍,累计实现增加值739.73亿元,占全市GDP的6.36%,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建筑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建筑业从业人数的增加,为缓解我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贡献。“十五”期间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3.48万元/人提高到2005年的4.69万元/人,约为“九五”末的1.4倍;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4.8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0.12亿元,约为“九五”末的4倍;上缴税金由2000年的10.3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4.68亿元,约为“九五”末的2.4倍;建筑业的从业人数由2000年的10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58.9万人,约为“九五”末的1.6倍,新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其中来自农村的从业人数约为140万人。建筑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建筑市场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场秩序不断好转,建筑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1、稳步推进了建筑市场执法工作“十五”期间,我市依法查处了建筑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针对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影响工程质量的突出问题。一是查处不办理施工许可、不委托质量监督等违反建设秩序的问题;二是查处规避招标和搞假招标的问题;三是查处非法转包、分包、挂靠、无证和越级承包的问题;四是查处违反标准规定,尤其是违反强制性标准规定、降低工程质量和造成工程隐患的问题。“十五”期间,市管工程共立案查处196起,共处罚款806.6万元,受处理的法人单位共计403家。通过查处治理,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十五”末,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我市已建立起了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建筑执法体系,提高了执法人员素质,形成政府执法、行业自律、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机制。2、建筑市场专项整治取得成效,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2001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是整个“十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还明确把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列为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任务之一。“十五”期间,针对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大好形势,我市大力整顿了建筑市场经济秩序,切实解决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整顿建筑市场中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使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一是组织开展了建筑装饰装修专项整治活动。我市制定了《重庆市建筑装饰装修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了重庆市建筑装饰装修专项整治动员大会,针对我市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存在的市场行为、质量问题、消费者权益、纳税及环保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开展了房屋建筑外装饰装修工程专项质量检查,开展了装饰设计单位年检工作,加大了对装饰装修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二是专项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在2003年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已将拖欠农民工工资列为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之一,要求坚决纠正。按照国务院要求,2003年以来我市逐步完善了清欠工作的运行机制,狠抓落实,明确责任,整合管理资源,开展专项检查,采取强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快速应急处理机制和预案,建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工解决实际困难;三是组织开展了拖欠工程款专项治理活动。针对我市拖欠工程款的实际情况,经过组织调查研究,按照国务院的工作时间表,拟定了我市治理拖欠工程款的工作计划表和具体措施,建立信用惩戒机制,成立了建设系统仲裁调解中心,对拖欠工程款实施综合治理。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完成清理拖欠工程款31.42亿元,其中清理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15.06亿元,占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总额的92.53%,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在2005年年底前基本清偿政府投资项目拖欠的工作目标;四是开展了对全市43个招标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行为和资料存档专项大检查,初步掌握全市招标监督管理机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在检查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业务指导,促使监督管理人员更加专研业务和提高管理水平;对全市100家招标代理机构的代理行为、办公场地、人员、资料存档和相关规定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大检查,初步掌握全市招标代理机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整顿和规范招标代理机构和招标代理人员行为提供依据,并在检查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业务指导,强化对政府和国有投资工程的监管,所有国有建设项目必须在有形建筑市场内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队伍,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依法加大对总承包企业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行为的处罚力度;五是针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十五”期间,我市开展了一系列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通过下发文件、召开安全工作动员大会、加强安全宣传、不间断检查等多种形式,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提高了从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出安全生产的热烈氛围,消除事故隐患。制定了《重庆市市政工程文明施工暂行标准》,对市政工程文明施工进行了规范,并多次召开专题会和下发文件明确目标,落实措施。重点整治了平基土石方开挖中的施工现场进出口道路、施工现场地坪硬化、查处夜间车辆运渣、带泥上路、主城区工地必须使用预拌砼、现场严格控制烟尘等;开展了建筑起重机械的专项整治,加强了安装及使用阶段的监督管理,建立了起重机械安装前书面告知制度和使用、登记、检查、检测等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起重机械事故频发的势头;针对近几年来高处坠落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我市把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和起重机械设备列为专项整治内容,着力解决了事故多发环节的突出问题,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专项治理的通知》,开展全市高处坠落专项治理;六是积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质量专项检查工作。印发了贯彻建设部《关于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对住宅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质量检测及推广新技术提出了明确要求,倡导了质量保险、工程质量纠纷仲裁新理念,加强了包括现浇楼盖、填充墙、临空防护、外墙饰面、门窗工程、建筑电气等易发生质量通病工程的治理工作,出台了《重庆市建设工程十项施工质量通病防治要点》;部署了全市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质量安全检查的工作,要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管理权限对全市在建和已竣工的体育馆(场)、机场航站楼、大型剧(影)院、会展中心、医院、广场、轻轨和大跨度桥梁工程等大型公共建筑工程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查清了我市大型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的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阶段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各部门各单位的质量意识;采取专门的措施对涉及质量安全的斜屋面、栏杆、女儿墙高度、安全玻璃等,以及技术风险较高的高切坡、深基础、大型幕墙、大型新型结构工程等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除加强日常的监督外,还开展了系列的专项整治活动,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房屋建筑外装饰装修工程专项质量检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建筑钢材质量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立即开展全市坡屋面和斜物檐专项质量检查的紧急通知》、《关于开展高边坡建设质量检查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重庆市高边坡、深开挖、高填方项目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等管理文件,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对我市的高边坡、幕墙、斜屋面、外墙面砖等专项检查,及时发现了工程质量隐患,引起了各方的重视,减少了类似问题的发生;此外,还加强了对移民工程质量的检查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专项稽核,确保了三峡工程建设如期蓄水发电等等。“十五”期间,我市建筑市场经过一系列专项整治,市场秩序趋向规范。3、建筑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市建筑管理各部门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为目标,不断深化招标投标体制改革,完善招标投标法律法规,依法履行行政监督职能,健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服务功能,使招标投标工作和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十五”期间重点通过完善公平、公正的工程交易规则,强化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的监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程造价法规体系和信息披露体系,形成了充分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一是从2001年起,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工程招投标活动进行了规范,完善了招投标市场运行机制。“十五”期间,认真总结了招投标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学习部分省市的先进经验,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招投标活动中的必须招标的范围、招标方式的审查备案、资格预审、招标文件的组成、开标程序、评标内容、对评标专家行为的约束、对低于成本价中标的限制、对围标串标行为的约束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创新。对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的施工项目与非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的施工项目实施了差别化监管;对评标专家的管理更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正在组建评标专家管理委员会专家库;制定了《招标代理不良行为记录表》,将招标代理的不良行为记录作为代理机构资质实施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了《业绩手册》,每一个代理招标工程结束后,代理机构应按要求如实填写《业绩手册》,经招标人和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签署意见予以确认;建立了全市招标代理工程月报表制度,随时掌握全市代理工程情况,以便为制定、调整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规范招标文件的编写,研制开发了电子版本的《招标文件编写指南》;为了配合工程量清单投标和评标,并规范其投标和评标行为,研制开发了“工程量清单填报及评标软件”;调整了监督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全过程监管调整为现在的程序及重点环节监管,由原来的事先审查、审批调整为现在的告知性备案,由原来的一个人负责一个工程全过程的招标投标监督管理调整为现在的按科室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对工程全过程的招标投标监督管理。二是完善了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根据国办发[2002]21号文件精神,“十五”期间,我市有形建筑市场紧紧围绕信息发布、场地服务和集中办公管理三大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实现了信息公开化、交易场地化、办件集中化、服务规范化。截止到目前,市有形建筑市场入场交易项目共计6465个,交易总金额达708.3亿元。工程项目入场交易率达100%。全市各区县(市)共建有形建筑市场32个。三是规范了工程造价管理,健全建筑市场价格机制。十五期间,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以“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为指导思想,致力于行业的发展引导,积极探索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和计价依据的改革,先后编制了建筑、安装、市政、园林、装饰、房修、材料价格、机械台班等不同发展时期的计价依据,实行工程价格动态管理,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初步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反映市场价格水平、宏观调控有序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强化了工程造价过程监督管理。按照《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定》的要求,对标底价、合同价和工程结算价加大了跟踪管理和宏观调控力度,多次组织全市性工程造价大检查,纠正和处理了乱执业、乱计价等违规计价行为,制定和落实了整改措施。参与了全市几百项国有重点工程的标底和预算编制与审查工作,为政府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了工程造价,为国家节约了数十亿元的建设资金。制定了不同时期反映建筑技术发展成果和满足建设各方需要的各种定额补充解释,对工程计价中出现的定额争议,合同经济纠纷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裁定和解调;加快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平台,建立了实用、高效、统一、协调的网络系统;注重工程造价管理队伍建设,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成熟过渡为全方位,深层次的造价管理;大力发展职业培训,造价咨询服务市场不断规范,造价执业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三)成功推进了建筑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的转换,骨干企业逐渐形成,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竞争力大大增强1、建筑企业所有制结构趋向多元近几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建筑企业转换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势头良好,出现了大量的民营建筑业企业。国有建筑业企业根据行业规律和企业特点进行改制,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跨地区、跨行业重组。对一级或甲级资质的企业,坚持高起点改制,有条件的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二、三级企业通过出售、拍卖、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吸引非公有经济成分参与改制,逐步转为民营控股企业。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了职工安置和资产处置等难点问题。鼓励以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建筑业企业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改造成为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能力的综合性工程公司,增强我市建筑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2001年至2005年,据市有关资料统计,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建筑业企业个数及其在建筑业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城乡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数量及其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2、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骨干企业逐渐形成自2001年以来,各建筑企业积极推行“强项目、减层次、精机关”的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层、作业层分离,建立企业内部要素市场,初步建立了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一批集团型企业提升发展成为总承包类型的企业;二级企业通过“精干削枝”,走向智力密集型专业化企业;一批劳务企业应运而生。特别是强化企业资质管理以来,引导了一批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中小企业做专做精。随着建筑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的不断完善,从事规模不大、经营灵活、以专业技术特长取胜的专业化施工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正在大量产生。这类企业对建筑业生产方式向专业化施工、社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提高施工队伍素质和工程建设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对国有建筑企业安置下岗分流人员、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具有促进作用。而综合实力强的集团化企业更加注重发挥资本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资产重组或兼并收购其它企业,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工程总承包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通过有效整合资源配置、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使我市各类型各专业建筑企业之间的比例更合理,骨干企业逐渐形成。两家特级企业之一的重庆建工集团已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行列,2001年-2004年间,在国内企业排名分别为412、424、401、416位;在全国建筑企业的排序分别为24、24、26、28位。集团2000年完成企业总产值30.79亿元,其中建筑业产值达到28.55亿元;2005年完成总产值67.75亿元,其中建筑业产值达到64.55亿元,是“九五”末的2.3倍。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集团利润总额也在迅速增加,2000年集团利润总额1309万元,2005年集团利润总额已增加到3907万元,是“九五”末的3倍。3、不断向外开拓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我市建筑业企业历来把参与市场竞争、多方开拓全国市场,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式之一。“十五”期间,我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融资、担保、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我市企业进军市外境外建筑市场;支持建筑企业拓展外埠市场,巩固和提高现有外埠市场的占有率,集中优势力量,发挥专有技术,不断扩大外埠市场;加强开拓外埠市场的组织引导,根据工作需要,增设驻外建管处,履行“指导、协调、管理、服务”的职责,积极为我市建筑企业对外开拓服好务;积极发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带动我市技术、设备、材料出口和劳务输出,支持大型建筑企业与境外承包商联营合作,参与国际承包市场竞争;研究WTO成员国在建立市场准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做好WTO后过渡期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境外从业企业和人员的管理。“十五”期间,我市建筑业在贯彻中央关于“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加大了市外建筑市场的开拓力度,新组建了市建委驻新疆建管处,全市成建制外出承包工程的企业、出市人员逐年增加。2001年-2005年对外新签合同额逐年递增,2005年全市外出承包工程的建筑施工企业347家,对外承揽工程总建筑面积670万平方米,工程造价35亿元,外出施工人数14万人。我市垫江、江津、潼南等地,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建筑劳务输出。垫江县的渝建股份实业公司承建的湖北省十堰市通信大楼工程还荣获国家鲁班奖,在湖北市场树立了我市建筑业的良好形象。重庆津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长期进入北京市场,十多年来其参建的多项工程获得北京市建设工程长城杯金质奖、银质奖,该企业2004年度被北京市建委、市人事局评为外地来京优秀建筑施工企业,为我市建筑企业树立了榜样。市建委驻北京、上海、四川、湖北、新疆等地建管处,为重庆企业开拓当地市场提供了服务,帮助我市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签订了《渝港建筑服务合作意向协议》,推进了渝港两地建筑业界的全面合作,实现了川渝、渝黔互惠合作,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区域建管合作。组织召开了建设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接仪式暨建筑劳务输出经验交流大会,在对接会上现场签订建筑劳务输出协议83500人,对我市建筑劳务输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建立了建筑劳务用工信息网络,指导建筑劳务有序输出,减少农民工的盲目流动。建筑劳务输出区县注重对外出建筑劳务队伍的协调与服务,市建委拟在建筑劳务输入量较为集中的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区设立建筑劳务服务机构。有条件的地区把建筑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注重发挥本地区的专业技能优势,创立了劳务输出品牌。(四)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1、工程质量水平稳中有升在建设部和市委、市府的正确指导和部署下,“十五”期间,我市持续加大了建设工程质量工作力度,落实了各项质量管理措施,促进了我市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持续稳步提高,质量工作成效显著,每年全市竣工工程质量合格率均为100%,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建设工程的质量总体上处于稳中有升状态,位居全国中等水平。主要表现在:一是主体结构安全基本有保障,主城区工程结构实体质量有明显进步;二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工程数量明显上升,国家鲁班奖、重庆市巴渝杯工程奖数量增加,房屋建筑中个别优秀工程质量水平已接近全国先进水平;三是大型装饰工程及安装工程质量处于基本稳定水平,使用功能基本能保证;四是市政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有明显提高,开始迈向全国先进水平;五是杜绝了新建工程发生重大恶性质量事故,逐年减少一般质量事故,使质量投诉逐年呈下降趋势。“十五”期间,全市共有11个工程荣获国家“鲁班奖”;共有3个工程获得国家詹天佑大奖。2、建筑业安全文明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并保持稳定“十五”期间,重庆市的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紧紧围绕“十五”期间的整体工作部署和阶段工作目标,按照先易后难、逐步规范、脚踏实地、稳步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采取抓事故控制、抓机构建设、抓制度建设、抓文明施工、抓安全许可、抓教育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促进了建筑安全生产逐步走上了制度建设和依法管理的轨道,建筑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根本好转,使我市建筑安全生产跃进到全国先进水平。全市建设系统施工安全事故由2001年发生安全事故36起,死亡40人,其中三级事故1起,逐年下降为目前为止的32起,死亡35人,杜绝了三级以上重大事故;全市42个区县(自治县、市)建委全部明确了安全监督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专兼职监管人员,35个区县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监督站,有304人专门从事安全监督工作,289人取得了安全监督员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已形成,纵横管理均覆盖,对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稳定安全生产形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第397号令)的要求,加强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管理,在安全生产许可证申办过程中,严格按照一站式办公的要求,热情为基层,为企业服务,累计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2602家。积极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建立起新的教育培训考核体系,保证了“三类”人员培训考核工作的有序进行。从2004年开始,先后对市属建筑企业、主城11区和远效31个区、市、县建筑企业的26000名管理人员分别在18个考核点上进行了57期集中培训考核,全市共考核“三类”人员26000人,发证25700人。3、完成了大批工程建设项目,建筑成果显著在经历了三峡工程建设与移民、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城镇化建设、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重要历史机遇后,我市的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建设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建设成绩斐然。近几年来,我市建筑业完成了一大批技术先进、工艺复杂、规模宏大的工业、交通、能源、水利、通讯、国防、城市基础设施和大型群体建筑工程的建设任务,为重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建成了珞璜电厂二期工程、重庆发电厂二期工程、渝长及长涪高速公路、重庆第二长途电信枢纽中心、邮政枢纽中心、汽车邮运中心等重点工程,为重庆市吸引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极积推动作用;建成了黄花园大桥、鹅公岩大桥、渝澳大桥、四公里立交桥、陈家坪立交桥、轻轨二号线一期工程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城市交通体系,方便了市民出行;建成了朝天门广场、人民广场及三峡博物馆工程、奥体中心、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等大型公用建筑工程,丰富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并成为重庆市靓丽的窗口。2001年-2005年每年建筑业完成各类房屋施工面积达7962万㎡、8707万㎡、9754万㎡、11418万㎡、18379万㎡,各类房屋竣工面积达4341万㎡、4711万㎡、4940万㎡、4681万㎡、5514万㎡。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一些工程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先进地区的水平。如轻轨临江门车站工程,地处重庆市解放碑闹市区,地表高楼林立,人流密集,地下人防洞室纵横交错,施工环境复杂,技术难度高,其中世贸中心地下室护壁与车站相距仅4.5米,是整个工程最危险地段。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了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在施工过程中注重落实工程质量控制,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使开挖优良率达95%,初支优良率达97%,二次衬砌优良率达98%,确保了工程质量,荣获2003年度重庆市优质结构工程奖,其中车站暗挖隧道工程通过了中国工程院专家组的评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与詹天佑土木工程基金颁发的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工程大奖,这代表了我市建筑业水平的提高。(五)政府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意识大大增强,市场监督管理方式有了较大改进1、建筑业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九五”末及“十五”期间我国建筑业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有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有关行政法规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部门规章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筑业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暂行办法》、《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等等。据此,我市制定了《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重庆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制定了《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定》、《重庆市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重庆市建设工程监理管理办法》、《重庆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重庆市城市建设当档案管理办法》等地方规章。这些新近出台的地方法规、地方规章,加上以往出台的有关地方法规和规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业和工程建设法规体系,我市建筑市场运行有法可依的局面基本形成。为配合这些法规和规章的实施,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出台了《重庆市建设委员会重庆市监察局关于进一步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见证取样和送检工作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大预拌砼推广工作力度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监督工作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明确建筑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费用计取和使用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重大建筑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导预案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招标代理行为的意见》、《重庆市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污染控制工作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领域防止新欠工程款工作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展建筑工程十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两项建筑安全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大力发展建筑劳务经济的意见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建筑业资质申报与审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快我市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我市建筑业的管理制度,构建了新的建筑管理体制:一是改革和完善了建筑业从业资质、资格管理办法,建立严格规范的建设市场准入制度;二是改革了对不同投资主体的工程按同一模式管理的办法,建立起严加规范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制度;三是改革了传统的项目建设组织方式,建立完善的工程咨询设计监理制度;四是改革和完善了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建筑产品特点的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制度;五是改革了工程造价管理体制,逐步建立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六是规范了有形建筑市场的运作,建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七是加强了建筑工人的职业培训,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八是加强了行业协会、学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建设市场运行和管理中的作用;九是实行了统分结合的建筑管理体制,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尽快形成。2001年以来,我市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建筑施工安装企业、勘察设计、工程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工程招标投标制度、质量监督制度、安全监督制度、工程监理制度、施工许可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工程竣工备案制度等等,到2005年底,初步形成了一个大市场、多功能、深层次、全方位的建筑行业管理框架。2、市场监督管理方式有了较大改进以前,我市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方式侧重单一管理、专项整治和事后监控,工作十分被动。十五期间,针对建筑工程建设规模快速扩展与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矛盾,原有的监管方式已不适应正在变化着的行业发展,我市积极地探索,以改革的精神来研究,不断改进监管工作方式,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实现了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方式的转变。一是从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实行各建筑业管理部门联动。以合同备案为龙头,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监控。完善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环节的监管职能,强化过程监管,充实监管内容,达到资源共享、简化程序、过程监控的目的。二是市场秩序由以专项整治为主向长期规范转变。我们在认真分析建筑市场违法违规情况深层次原因后,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规范建筑市场的长效机制。以日常监管为主,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为辅,突出整顿规范重点,努力做到整顿一个方面,规范一个方面,逐步规范我市建筑市场,力求标本兼治。三是对建筑市场违规行为的监控由以事中、事后监控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对违规事件进行公示,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同时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工程,对建设、施工、监理等项目负责人进行工程建设和法律法规教育,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3、切实简化建管手续,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十五”期间,在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的同时,立足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大局,我市采取有力举措,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了服务意识。市建筑管理各部门主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通过法制建设、综合调控和执法检查等建立和完善现代建筑市场管理服务体系上,为建筑业做优、做大、做强提供坚实保障;建立沟通咨询机制,确保及时了解企业的呼声和需求;建立决策专家咨询机构,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加强建筑管理各部门自身建设,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加快行政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各级建筑管理部门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行政许可法》,深刻领会立法思想,正确理解法律精神实质,增强转变政府职能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以改革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现行的管理制度,该清理废止的审批项目坚决予以废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加强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集中精力研究大事,通过政策引导和综合统筹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按照市政府《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意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应新形势改进了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了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树立“便民,高效”的服务宗旨,改善发展环境,转变工作作风,提出了简化建管手续的原则和措施,制定了《简化建筑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的意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发挥好有形建筑市场“一站式”集中办公的服务功能,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禁止要求当事人重复提供资料和对同一资料重复审查,用诚信管理更新传统管理理念,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管理工作的效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府管理对象的综合性、开放性、动态性愈加显著,我市积极转变思想意识,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工作水平,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围绕建筑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认识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提出前瞻性的政策,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加强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树行业新风,让群众满意。我市在建筑管理中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类指导,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全市40个区县划分为多个片区,帮助督促指导工作,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创新服务方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建设手续繁琐、盖章多的突出问题,在2003年简化建管手续的基础上,协助市政府制定了《重庆市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起草了“五段式并联审批”中设计和验收两个环节的实施办法,为2006年实施“五段式并联审批”打好了基础;提出了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筹建了重庆市建设委员会政务办理中心,对建设管理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下放,所有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入政务办理中心。建筑管理方面各事项的办理,各处站室不再直接收件,当事人只需在政务办理中心提出申请、领取办理结果,接办件实行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即时跟踪并公示办理状态,实现了统一收件、集中出件、接办分离、内部运转的目标,服务功能大大增强。(六)强化行业自律,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行业自律是行业管理社会职能的核心内容,自律性行业管理在规范市场中可以起到一些政府行政管理所起不到的作用,也是行业协会的立身之本。我市建筑行业协会作为我市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日益加强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协会的工作很有意义。我市建筑业协会、建设工程质量协会等行业协会在“十五”期间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在企业和政府之间,企业的要求及行业的呼声,协会及时向政府反映;政府的方针、政策,协会也及时向企业传达、宣传,切实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了强制性技术标准规范的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就建筑工程管理、技术方面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组织调研,组织力量攻关,写出了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主管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组织了市巴渝杯优质工程奖、市三峡杯优质结构工程奖等建筑工程类奖项的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全市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组织高水平的建筑工程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提高我市的建筑工程理论水平。在目前我国市场立法和市场监管尚不健全,市场规则有待完善,市场主体还不成熟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利用行业自律机制来约束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对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维护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快建设领域的诚信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市建筑管理部门和各建筑行业协会在“十五”期间十分重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一是普及诚信知识,倡导诚信文化,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素质和服务质量标准,努力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的行业氛围和社会环境;二是建立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相关信息、信用档案、信用评估体系;三是健全建筑业不良行为监管机制,完善施工、监理企业不良行为的处理、记录、公示制度,并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检测、招标代理机构逐步纳入建筑业不良行为的监管;四是将建筑企业及从业人员在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拖欠民工工资等方面和监理企业及从业人员在市场行为,现场管理等方面的不良行为进行量化评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二、我市“十五”期间建筑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一)制定全市建筑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建筑业“十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市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目标,调动了全行业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在全行业形成了聚精会神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构建合理的建筑业行业结构着力进行了经营结构调整,转换企业经营体制,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建筑业已由单一型经济逐步向多元经济发展;着力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扶优扶强,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批“龙头”企业逐渐成长壮大;着力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分布渐趋合理;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总量得到合理控制,专业承包序列企业专业结构更加完善,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规范了劳务分包市场。(三)加强行政执法是依法实施建筑管理的根本保证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的建筑管理法规,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建筑执法力度,成立专门的执法队伍,对无证施工、非法准入等违法行为进行了重点查处。实践证明,执法不严,依法管理难以实施,市场秩序难以好转,工程质量就没有保证。(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是做好质量安全工作的基本制度荣获鲁班奖等国家级奖项及巴渝杯奖、三峡杯奖等市级施工质量荣誉的工程,不仅要公开表彰,工程投标中还有优先权。先进建筑企业和优秀项目经理,在投标时也有优先权。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年度检查不合格的,在投标时严格限制,严重的还要停止一段时间的投标资格,项目经理资质要进行处理,评优评先也要受到影响。外地建筑企业进渝施工,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重大安全事故,以及被评定为不文明工地的企业,将取消一段时间的投标资格,严重的还要取消其入渝资格。正是因为建立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竞争机制,奖罚分明,给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时刻牢记“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才能认真做好质量安全工作。(五)人才开发和科技进步是增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后劲的保障长期以来,我市建筑业在很大程度上靠拼人力投入、拼资源消耗来维系其粗放型增长,走的是一条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之路。针对这一状况,我市建筑系统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大胆改革原有的人才开发和科技进步模式。首先,在全系统大力弘扬“人才兴业、科技兴业”的理念,提高了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建筑业企业狠抓人才开发和科技进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改革人才使用模式。第三,改变了消极、被动运用科技成果的做法,发挥了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建筑业人才开发和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六)大力拓展建筑业的发展空间以优化调整市场布局为重点,拓展了我市建筑业的发展空间,持续加大市外市场的开拓力度,牢固确立了在市内市场的优势地位,把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作为全市建筑业发展战略重点。一是注重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二是注重潜力市场的谋划,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出现的变化,分析全国建筑市场的形势,确定我市建筑市场转移的方向。三、当前我市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建筑企业不讲诚信的问题还很突出建筑业企业转包、挂靠、违法分包、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不正当竞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业主肢解发包工程、压低标价、围标串标、与承包单位签定“阴阳合同”等问题比较突出。工程拖欠款使企业之间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债务链,造成拖欠劳务队伍和农民工的费用,使施工企业无力维持正常经营,更无从谈起企业升级换代的资金投入,直接导致了社会信用和商业信用危机,对建筑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要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建筑市场整顿,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巩固整顿成果,为建筑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的诚信度。(二)一些区县政府领导认识不到位,部分专业部门不重视,建筑企业发展受阻一些区县政府没有把建筑企业发展摆上议事日程,政策不配套,遇到如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工资福利节余、土地资产处置等等问题难以解决,致使建筑企业改革无法深入进行。专业系统企业改制启动较难,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专业工程施工企业隶属于各专业部门,有的依然按事业单位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均受制于主管部门,由于部门不愿意触动部门利益,企业改革发展难以启动。(三)建筑企业整体素质不够高虽然建筑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增长中保持了较高的贡献率,但仍滞留于劳动密集的产业阶段,建筑经济增长方式仍较落后,产业增值能力有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企业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观念落后,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技术创新精神。从业人员158.9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不到5%,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约占9.2%,是一支农民工大军。随着承接业务量的增加,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人才紧缺。(四)我市建筑业的市场占有率不够大,实现建筑业持续快速增长面临诸多困难从拓展市外市场看,去年市外产值还占不到总产值的5%,在全国最大的建筑市场北京和上海市场上,我市企业也没有多大的市场份额。如何进一步开拓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