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药性理论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指中药具有的若干特性。又称为中药的偏性。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一、四气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
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
对而言的。
在药物作用的程度上,寒〉凉,平,温(热。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黄苓、板蓝根等有清热解毒作用;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附子、干姜等有温中散寒作用。
寒热不明显者属于平性药--一甘草、山药。
2.四气的作用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痰热、清心
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
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2.五味的作用
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1)辛:能行、能散、能润。
能散——解表药——治表证,如苏叶发散风寒。
能行一行气药、活血药一气血阻滞之证。木香行气除胀、川苟活血化瘀。
能涧——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英丝子滋养补肾等。
(2)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滋养补虚--正气虚弱。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
调和药性--调和药性、中毒解救。蜂蜜、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石中毒。
缓急……制止疼痛,治身体诸痛。如饴糖缓急止痛。
(3)酸:收敛固涩、生津。
收敛固涩---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
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生津--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等。
(4)苦:泄热、燥湿、坚阴。
清泄火热--清热泻火;如桅子、黄苓清热泻火。
泄降气逆…一下气平喘、降逆止呕,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
通泄一_一通利大便;大黄泻热通便。
燥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
坚阴(泻火存阴)---知母、黄柏泻火存阴治阴虚火旺等证。
(5)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泻下通便--多用治大便燥结,芒硝泻下通便。
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痰核、瘵痈、凄瘤、iffi瓶痞块,如海藻、昆布消散凄瘤,鳖甲软坚消瘤等。
(6)淡:渗湿、利小便。
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
(7)涩:收敛固涩。
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
止血等。
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降,即卜.达降逆,趋向于下;
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意义: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它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是相
对而言的。
升、浮,指药物向上、向外的趋向性作用一-发表、透疹、升阳、涌吐、开窍等药具有升浮作用。
沉、降,指药物向卜.、向里的趋向性作用--收敛固涩、泻屋利水、潜阳、镇惊安神、止咳平喘、
止呕等药具有沉降作用。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①四气五味:
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黄等药;凡味属苦、酸、咸,
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②质地轻重:
花、叶、枝、皮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
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
③炮制:
物的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
如泗制则开、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酒炒后,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
④配伍:
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四、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
概念: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
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药物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意义: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药效的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
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
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
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
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归肝经。
五、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概念:毒性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因素: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
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具体参见各药物)
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
一、中药的配伍的概念和意义
1.中药配伍的概念
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
2.中药配伍的意义
①药物品种日益增多,药性特点不断明确;
②对疾病认识深化,由了疾病可表现为数病相兼、虚实互见、或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情;
③治疗需要用药由简到繁,多种药物配合应用;
④增进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
二、中药配伍的内容
1.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药物单独或配合应用主要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称为中药的“七情”
配伍。
①单行——单用一味药物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
②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③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黄在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黄补气利水疗效。
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⑤相杀——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而言的两种提法。
⑥相恶.....是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如人参恶莱瓶子,即莱瓶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⑦相反....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详见“十八反”、"十九畏'’若干药物)
2.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①增效: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
②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药物的
炮制及中毒解救;
③禁忌:相恶是药物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应尽量避免使用;相反是药物相互
作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用药禁忌.故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用药的禁忌。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四个方面。
一、配伍禁忌
1.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薮、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薮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声”。
2.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
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注意:十九畏与“七情”配伍中的“相畏”意义不同,十九畏是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为药物配伍禁忌,
相畏是减弱或消除毒副作用,是应当运用的药物配伍。
二、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
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
宣的喘咳,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
除了药性极为平和者,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用药禁忌,详见每味药物的“使用注意”。
三、妊娠用药禁忌
1.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
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
物。
2.妊娠禁忌药的分类及使用原则
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的程度不同,•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类。
慎用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酌情使用,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
(1)禁用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
水连、斑螯、雄黄、砒霜等。
(2)慎用药物-…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
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四、服药饮食禁忌
概念: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乂称食忌。
1.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
服中药时通常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2.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
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热性病,应忌食羊辣、油腻、煎炸性食物;
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
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肾病水肿应忌食捻、碱过多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
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此外,古代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
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柿反蟹等等,也
应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概论
1.中药剂量的含义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
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2.影响剂量的因素
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
中毒。
质地:花叶枝皮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
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
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
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
贵重药材: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
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
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
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
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
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详见各药),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部分常
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
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二、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洋化、冲服等)
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
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
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
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
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
他药物同煎,以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
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
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以
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
主要指某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
放入。
如薄荷、青蒿、香蕾、木香、砂仁、沉香、豆蔻、草豆蔻等。
有些药物虽不属于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3)包煎
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
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
(4)另煎
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
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惮化
又称溶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黏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
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坤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
中加热炸化后服用。
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鸡血藤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
又称,煽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与
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
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
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煎液
冲服。如磨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蛤等。
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
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槽炭;
用于息风止痉的娱蚣、全蝎、僵蚕、地龙;
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
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朱砂等。
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孳葬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8)煎汤代水
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
他药物。如灶心土等。
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2.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
病、热性病可1日2剂。
病情需要:
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
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
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
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
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第五单元解表药
一、概论
1.性能、功效与适应范围
解表药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与膀胱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而解,从而达到治愈
表证,防止传变的目的。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可用于水肿、
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辛温解表药主治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主治风热表证。
2.配伍方法
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地配伍祛暑、化湿、润燥药;
若虚人外感,应随证配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以扶正祛邪:
辛凉解表药在用于温病初起时,应适当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3.使用注意
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导致“亡阳”、“伤阴”;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也应慎用解表药;
因时因地而宜,如春夏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解表药用量宜重;
本类药物辛散轻扬,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二、发散风寒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花
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生姜、香箫、细辛、辛夷、藁本、苍耳子
下列药物的用法:麻黄、香需、细辛、荆芥、辛夷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香箫、细辛、苍耳子
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本砧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多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无汗,脉浮紧。
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咳嗽气喘。本品宣肺平喘作用强。
用于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常配伍杏仁以止咳平喘。
治寒饮停肺证,可加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
治热喘证,可加石膏、杏仁、甘草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风水水肿。对水肿兼有表证。可与生姜、白术等配伍,如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煎服。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2.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应用】
(1)风寒感冒。对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使用本品。
用治风寒表虚有汗证,常与白芍配伍,如桂枝汤。
(2)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阳不振,胸痹心痛,常与枳实、建白同用,如枳实残白桂枝汤。
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经寒瘀滞、经闭、痛经,常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
(3)痰饮、蓄水证。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眩晕、心悸,可与茯苓、白术配伍。如苓桂术甘汤。
(4)心悸。
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所致的心悸动、脉结代,常与甘草、人参、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
慎用。
【比较】
麻黄与桂枝,均为辛温解表药,有发汗解衣之功,治疗风寒表证,常相须为用。
发汗:麻黄〉桂枝,麻黄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桂枝发汗力缓,外
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能温经通阳,常用于寒凝经脉、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证、胸痹及心悸动、
脉结代等证。
3.紫苏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应用】
(1)风寒感冒。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用之尤为适宜。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以及可用于妊娠呕吐,常与砂仁、陈皮同用。
(3)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4.生姜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脾胃寒凝胃寒呕吐,肺寒咳嗽。
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
5.香鬻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夏季暑湿、形寒饮冷伤及中焦的吐泻症;水肿脚气。
【用法】煎服。且不易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强,表虚有汗者忌用。
6.荆芥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药性较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或风热表证,均可使用。
(2)麻疹不透或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常与防风、银花、连翘、柴胡等配伍。
(4)炒炭有止血作用,常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吐蝇下血。
【用法】煎服,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长于祛风。
7.防风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外感表证。常与荆芥相须为用。本品还可用治风热表证。
(2)风疹瘙痒。
(3)风湿痹痛。对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可配羌活、当归等,如蠲痹汤。
(4)破伤风证。能祛风解痉,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配伍,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
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耍方。
【比较】
荆芥与防风,二药皆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二
药常相须为用。
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并有透疹消疮、止血功效;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可用于风湿痹证及破伤风等证。
8.羌活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
(1)风寒感冒。对外感风寒夹湿证,常与防风、细辛、白芷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风寒湿痹。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宜。可配防风、姜黄等,如蠲痹汤。
9.白芷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
(1)风寒感冒。常与防风、羌活等药配伍,如九味羌活汤。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要药。
(3)鼻渊。常与苍耳子、辛夷等配伍。
(4)带下证。本品燥湿止带。也可配伍用于湿热带下。
(5)疮痈肿毒。治疮痈未溃者可消散,已溃者可排脓,为外科常用之品。
此外,本品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10.细辛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生治病证】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阴伤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11.藁本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寒湿痹。
12.苍耳子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使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13.辛夷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头痛鼻塞。为鼻渊要药。
【用法】煎服。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三、发散风热药
要点:
卜.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薄荷、牛秀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
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蔓荆子、升麻
卜.列药物的功效:淡豆豉
下列药物的用法:薄荷、桑叶、柴胡、葛根
卜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薄荷、牛秀子
薄荷、牛芳子与蝉蜕,桑叶与菊花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薄荷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清轻凉散,善解风热,如银翘散。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本品轻扬升浮,善于清利头目。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有•定疏肝解郁作用,如逍遥散。
此外,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治夏令暑湿秽浊之气,脱腹胀痛,呕吐泻泄。
【用法】煎服,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2.牛劳子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期。对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咯痰不利者宜。
(2)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疹瘙痒。
(3)痈肿疮毒,丹毒,柞腮、,喉痹。常与板蓝根、连翘等配伍同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清者慎用。
3.蝉蜕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目赤翳障。本品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如蝉花散。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本品凉肝息风,定惊止痉,可单用或入复方。
此外,木品还常用治疗小儿夜啼不安。
【比较】
薄荷、牛劳子与蝉蜕,三药均可疏散风热,透疹,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
瘙痒,咽喉肿痛等。
薄荷宣散表邪力强,且还可清利头目,利咽喉,疏肝行气,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肝
郁气滞,胸闷胁痛等;
牛劳子疏风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对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咯痰不利者
尤为适宜;
蝉蜕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还可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治疗目赤翳障、急慢惊风、
破伤风证及小儿夜啼不安。
4.桑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如桑菊饮。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用治燥热伤肺,则用蜜炙桑叶,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3)肝阳眩晕。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常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
(4)目赤昏花。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多泪,可与菊花、蝉蜕等配伍,用治肝肾精血不足,视物
昏花,常配伍黑芝麻,如扶桑至宝丹。
此外,本品略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治血热妄行吐血、iffl血之轻证。
【用法】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
叶。
5.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常与桑叶相须为用,如桑菊饮。
(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3)目赤昏花。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目赤肿痛,常与蝉蜕、木贼等配伍;肝肾精血不足,视物昏
花,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药物。
(4)疮痈肿毒。
【比较】
桑叶与菊花,二药均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常相须为用治疗外感风热、肝火上炎的目赤
肿痛及肝阳眩晕等证。
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长于清肺润燥,兼能凉血止血,用于肺热燥咳以及血热吐蚂;
菊花则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并能清热解毒,多用于肝阳上亢或疮痈肿毒。
6.蔓荆子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头昏头痛:风热上扰的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7.柴胡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I)表证发热,少阳证。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的要药,如小柴胡汤。并可用于外感发
热证,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使用。
(2)肝郁气滞证。本品为疏肝解郁的要药,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本品长于升阳举陷,常配黄黄、升麻等药相须,如补中益气汤。
此外,本品还有退热截疟的作用,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用法】煎服。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大,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
稍轻。
8.升麻
【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主治病证】
外感表证;麻疹不透;
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卜.血等。
9漓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木品善治颈项强痛,如葛根汤。
(2)麻疹不透。常与升麻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本品能生津止渴,可单用或入复方。
(4)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臭秽,灼肛,如葛根苓连汤。
【用法】煎服。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10.淡豆豉
【功效】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第六单元清热药
一、概述
1.分类、功效与主治病症
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五类。
其中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证,清
虚热药主治虚热证。
2.配伍方法
首先要辨别热证的虚实。若里热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补阴;
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3.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慎用;
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本类药物;
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二、清热泻火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膏、知母、桅子、夏枯草
卜.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决明子
下列药物的用法:石膏、桅子
卜.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石膏、知母、桅子
石膏与知母、芦根与天花粉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I.石膏
【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煨用收湿敛疮生肌。
【应用】
(I)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甘寒,清热泻火力强,并能生津,除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常与知
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证。本品善清肺热,常与麻黄等同用,如麻杏甘石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本品善清胃火,与升麻、黄连。治胃火头痛,可与川苟同用。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烟石膏外用。
【用法】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爆石膏适宜外用,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
(1)热病烦渴。善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常与石膏同用,如白虎汤。
(2)肺热燥咳。本品能清肺火,润肺燥,能治肺热或肺燥咳嗽。
(3)骨蒸潮热。本品滋阴降火,常与黄柏相须为用,如知柏地黄丸。
(4)内热消渴。治阴虚内热消渴,常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汤。
(5)肠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参,如增液汤。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清者不宜使用。
【比较】
石膏与知母二药,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常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及肺热咳嗽等。
石膏清解力强,重在清泻火热,并偏重于清泻肺胃实火,常用于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等,烦石膏外用
还能收敛生肌;
知母则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肾阴,常用于阴虚火旺证。
3.芦根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4.天花粉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此外用于中期引产。
【比较】
芦根与天花粉均为清热泻火药,均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于热病烦渴,消渴,肺热咳嗽
等证。
芦根还能止呕、利尿,用于胃热呕逆,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用于痈肿疮疡。
5.淡竹叶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6.桅子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桅子凉血止血。
【应用】
(1)热病心烦。本品清泻三焦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如桅子豉汤。
(2)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合用,如茵陈蒿汤。
(3)血淋涩痛。常配车前子、滑石同用,如八正散。
(4)血热吐蚓。配黄苓、黄连、黄柏同用,治疗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蚓,如黄连解毒汤。
(5)目赤肿痛。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如桅子汤。
(6)火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蒲公英配伍。
【用法】煎服。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木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潺者不宜用。
7.夏枯草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可单用,也可配伍应用。
(2)痕病,瘦瘤。可单用煎服或入复方用。
(3)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
8.决明子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由治病证】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三、清热燥湿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黄苓、黄连、黄柏
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胆草、苦参
下列药物的功效:秦皮、白鲜皮
下列药物的用法:黄苓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参
黄苓、黄连与黄柏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黄苓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等。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可单用或入复方。
(3)血热吐蚓。用治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蚓血等,配大黄,如大黄汤。
(4)痈肿疮毒。常与黄连、桅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5)胎动不安。有治热扰胎动。
【用法】煎服。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2.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尤长于清中焦邪热,并能解毒。肝火犯胃,常与吴茱萸同
用,即左金丸。
(2)湿热泻痢。为治疗泻痢的要药,与木香同用以调气行滞,如香连丸;或配葛根、黄苓、甘草同用,
即葛根岑连汤。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蚓。木品泻火解毒力强,可用治多种热毒病证。善清心经实火,可
治心火亢盛证。
(4)痈肿疳疮,目赤牙痛。治胃火炽盛牙痛,可与升麻、生地等配伍,如清胃散。
(5)消渴。治胃火盛之消渴证,常与麦冬等同用。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3.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应用】
(1)湿热带卜一,热淋涩痛。本品尤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常用治湿热带下、热淋。
(2)湿热泻痢,黄疸。善除大肠湿热以治痢,配白头翁、黄连等,如白头翁汤。
(3)湿热脚气,痿证。治湿热下注,足膝肿痛等证,常配苍术、牛膝,如三妙丸。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本品长于清相火,退虚热,常与知母相须为用。
(5)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内服外用均可。
【比较】
黄岑、黄连、黄柏三药,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多种湿热证与热毒病证。
黄苓善清上焦热邪,并善清肺热,用于肺热咳嗽证,兼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尤强,并善清中焦热邪,并善泻心、胃火热证常用之品;
黄柏善清下焦热邪,多用于下焦湿热证,并能退虚热。
4.龙胆草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主治病证】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5.秦皮
【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6.苦参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病证】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湿热小便
不利。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7.白鲜皮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四、清热解毒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板蓝根、青黛、贯众、土茯苓、山豆根、白花蛇舌草
下列药物的功效:穿心莲、紫花地丁、马勃、马齿免、鸦胆子、熊胆
卜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穿心莲、青黛、鸦胆子、熊胆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穿心莲、射干、山豆根、鸦胆子
金银花与连翘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痈肿疔疮。为治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还可用治肠痈、肺痈。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相须为用,如银翘散。善清心、
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如清营汤。
(3)热毒血痢。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单用浓煎有效,或配黄苔、黄连、白头翁等同用。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琲子。
2.连翘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
(1)痈肿疮毒,痣病痰核。本品有“疮家圣药”之称。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木品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常与银花等相须为用,如银翘散。
(3)热淋涩痛。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比较】
金银花与连翘二药,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相须为用,治疗痈肿疮毒、外感风热与温病初起。
金银花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痢,还可用于热毒血痢证。
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能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并可治疡病痰核。
3.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用法用量】6〜9g。煎服,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4.大青叶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应用】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作用较强。
(2)喉痹口疮,痞腮丹毒。
5.板蓝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病证】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界腮,丹毒,痈肿疮毒。
6清黛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主治病证】温毒发斑,血热吐蚂: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
搐。
【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7.贯众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8.蒲公英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
(1)痈肿疔毒,乳痈内痈。为治疗乳痈要药。也可治痈肿疔毒、肠痈、肺痈和咽喉肿痛。
(2)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治黄疸可配茵陈、桅子等,治热淋配金钱草、白茅根等.
9.紫花地丁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0.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病证】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淋浊带下,湿疹瘙痒;痈肿疮毒。
11.鱼腥草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痂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治疗肺痈之要药。还可用治肺热咳嗽。
(2)热毒疮痈。常与蒲公英、金银花同用。
(3)湿热淋证。可与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同用。
12.射干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应用】
(1)咽喉肿痛。本品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可与黄苓、马勃等配伍应用。
(2)痰盛咳喘。常与桑白皮、桔梗配伍应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滤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13.山豆根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
慎用。
14.马勃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5.白头翁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
(1)热毒血痢。本品为治热毒血痢良药,如白头翁汤。
(2)疮痈肿毒。
16.马齿览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17.鸦胆子
【功效】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
不宜入煎剂。治疟疾,每次10—15粒;治痢,每次10—30粒。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
意保护好周围的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
18.白花蛇舌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主治病证】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
19.熊胆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叶.,故宜用胶囊剂。外
用适量。调涂患处。
五、清热凉血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紫草、水牛角
下列药物的用法:紫草、水牛角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
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生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蝴。本品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常用治温病热入营血证,如清
营汤;也可用治血热出血证。
(2)阴虚内热,骨蒸劳热。也可用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夜热早凉。
(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滤者不宜使用。
2.玄参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应用】
(1)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治温病热入营分,如清营汤;
治温病邪陷心包,神昏澹语,如清宫汤。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治津伤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如增液汤。
(3)目赤咽痛,痹痈,白喉,痈肿疮毒。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滤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比较】
生地与玄参二药,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适用于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
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可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证;
生地清热凉血作用较强,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3.牡丹皮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切h治血热出血,可与生地黄、赤芍等配伍。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青蒿等药同用,
如青蒿鳖甲汤。
(3)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4)痈肿疮毒。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使用。
4.赤芍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加。木品凉血、止血、散瘀消斑。善清肝火。
(2)目赤肿痛,痈肿疮毒。
(3)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痛[狼腹痛,跌打损伤。多配入复方使用。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使用。反藜芦。
【比较】
牡丹皮与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的
特点,血热、血瘀所致的病证常相须为用。同可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斑疹吐蚂;血滞经闭,痛经瘴覆,跌
打瘀肿,痈肿疮毒等证。
牡丹皮兼辛味,清热凉血并能清透阴分伏热,可用于温热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及肠痈腹痛等
证。
赤芍苦泄,散瘀止痛力强,血滞诸证尤为多用,并能泻肝火,用于肝热目赤肿痛。
5.紫草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主治病证】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煎服。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汕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滤者忌服。
6.水牛角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主治病证】温病高热,神昏澹语,惊风,癫狂;血热妄行斑疹,吐蝴:痈肿疮疡,咽喉肿痛。
【用法】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
次。
六、清虚热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青蒿、地骨皮
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下列药物的用法:青蒿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青蒿
牡丹皮与地骨皮、黄连与胡黄连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青蒿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本品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之证,或热病后低热不退之证,常与鳖甲、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本品退虚热,除骨蒸,常配秦兆、鳖甲、知母等。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疟疾寒热。本品有截疟与解除疟疾寒热之功,可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
【用法】煎服,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2.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3.地骨皮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善清虚热,除有汗之骨蒸。
(2)肺热咳嗽。本品清泄肺热,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如泻白散。
(3)血热出血证。本品清血热而止血,常与白茅根、侧柏叶等同用。
(4)内热消渴。本品泻热而止烦渴,须与生地、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药同用。
【比较】
丹皮与地骨皮二药,均能清热凉血,退虚热,均可治血热吐翅、阴虚发热证。前人虽有“丹皮治无汗
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说,但对阴虚发热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常相须为用。
丹皮长于清热凉血,常用治热入营血证,又能活血化瘀,用于多种瘀血证以及肠痈、痈疡肿毒等证;
地骨皮则长于清退虚热,多用于虚热证,并能清泻肺热,可用于肺热咳嗽,以及内热消渴证。
4.银柴胡
【功效】退虚热,清疳热。
5.胡黄连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比较】
黄连与胡黄连二药,均能清湿热,善除胃肠湿热,可用于湿热泻痢。
黄连为毛蔓科植物的根茎,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强,并长于清心、胃之火,常用于多种热毒病症,
以及心、胃火热证等;
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长于退虚热,除疳热,可用于阴虚发热与小儿疳积证等。
练习:
1.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够清热解毒的药对是()。
A.升麻与牛落子
B.赤芍与丹皮
C.金银花与连翘
D.麻黄与桂枝
E.葛根与蔓荆子
[答疑编号9110602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2.薄荷入汤剂宜煎方法()
A冼煎
B.冲服
C.后下
D.令煎
E.包煎
[答疑编号9110602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3.薄荷与牛芳子均能做()
A.疏散风热、透疹、利咽
B.疏散风热、解毒、消疹
C.疏肝解郁、利咽、透疹
D.清利头目、疏肝、解郁
E.利明、透疹、清利头目
[答疑编号911060203: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4.内用能够清热泄火,外用收湿敛疮的药
A.竹叶
B.淡竹叶
C.夏枯草
D.板兰根
E.芦根
F.石膏
[答疑编号911060204: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F
5.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
A.石膏
B.知母
C.黄苓
D.苦参
E施子
[答疑编号911060205:针对该题提问1
答案:B
6.既能清热生津,乂可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A.天花粉
B.白芷
C.麻黄
D.桂枝
E.知母
[答疑编号911060206: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7.治疗心火首选()
A.桃子
B.石膏
C.知母
D.竹叶
E.芦根
F.黄连
[答疑编号911060207:针对该题提H|
答案:F
8.既治疗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药对是大黄、桅子。
[答疑编号911060208:针对该题提问]
9.散郁结的最好药是()
A.桅子
B.大青叶
C.板兰根
D.夏枯草
E.天花粉
[答疑编号911060209:针对该题提问1
答案:D
第七单元泻下药
一、概述
】.泻下药的性能特点与临床应用
泻下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
泻下药多为沉降之品,主归大肠经。
主要有泻下通便作用,以排除胃肠积滞和燥屎等,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
停饮等里实证。
①攻下药多为苦寒沉降,主入胃肠经。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热泻火之效。主要适用于大
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
②润下药多为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多入脾、大肠经,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而不峻泻,
泻下通便作用和缓,主要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③峻下逐水药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服药后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使体内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
排出体外,消除肿胀。主要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
2.配伍方法
应根据里实证的兼证及病人的体质,进行适当的配伍。
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
兼有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邪而不伤正;本类药亦常配伍行气药,以加强泻下导
滞作用;
属热积还应配伍清热药;属寒积者应与温里药同用。
3.使用注意
使用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时,因其作用峻猛,或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虚、
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忌用;
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慎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
用药安全。
二、攻下药
要点:
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大黄、芒硝
下列药物的功效:番泻叶、芒硝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大黄与芒硝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I.大黄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
(1)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泻下作用,能荡涤胃肠积滞,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适于实热便秘,
常与芒硝、枳实等相须为用,如大承气汤。
(2)血热吐幽、目赤咽肿。本品善于清泻上炎之火,兼能止血,常与黄连、黄岑同用,如泻心汤。
(3)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
(4)瘀血诸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如茵陈蒿汤、八正散。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酒
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使用注意】
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宜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
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2.芒硝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应用】
(I)积滞便秘。本品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对实热燥结,常与大黄相须为用。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
汤。.
(2)咽痛、口疮、目赤、疮痈肿痛。常用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另可治乳痈初起等证。
【用法用量】内服,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比较】
大黄与芒硝二药,均能泻热通便,外用均能清热消肿,常相须为用治疗肠燥便秘,并可治痈疮肿毒。
大黄味苦,泻下力强,有荡涤肠胃之功,为治疗热结便秘之主药;另大黄清热泻火力强,并能止血、
解毒、活血祛瘀、清利湿热,可用于温病热毒、血热出血、瘀血证、湿热黄疸与淋证等。
芒硝味咸,可软坚泻下,善除燥屎坚结;外用治疗咽喉肿痛、疮疡、目赤等证。
3.番泻叶
【功效】泻下通便。
【用法用量】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2〜6g,宜后下。
【使用注意】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4.芦荟
【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滤及孕妇忌用。
三、润下药
1.火麻仁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肠燥便秘。
2.郁李仁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肠燥便秘;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罐头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操作规范考核试卷
- 线上预约打车平台协议
- 箱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考核试卷
-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安全教育培训设计考核试卷
- 糖果与巧克力企业市场渠道拓展与整合策略实践案例考核试卷
- 幼儿园主题教育
- 小学生自护自救安全教育
- 环境监测中的流动注射分析技术考核试卷
- 游戏开发项目管理与团队沟通考核试卷
- 托班课程:生气了怎么办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举一反三 专题1.5 整式的混合运算与化简求值专项训练(30道)(举一反三)(原卷版+解析)
- 栏杆计算书完整版本
- 星巴克消费者数据分析报告
-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方案
- PMC-651T配电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使用说明书V1.2
- 中国红色革命故事英文版文章
-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三章 运动性病症
- 雷雨话剧第四幕雷雨第四幕剧本范文1
- 办公设备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 服装终端店铺淡旺场管理课件
- PQR-按ASME要求填写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