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再思考6700字(论文)】_第1页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再思考6700字(论文)】_第2页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再思考6700字(论文)】_第3页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再思考6700字(论文)】_第4页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再思考67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言2020年罗冠军事件引发网络热词“社会性死亡”,事件始于一名梁姓女子发布了一篇千字长文,血泪控诉自己的男朋友是渣男。文章发出之后网络舆论一边倒,无数网友以女生是弱者为由加入了声讨渣男的行列。罗冠军遭受网络暴力,身份信息被扒光,甚至有网友找出他的照片并冠以强奸犯的字眼在网上大肆散布。在事件引起巨大波动舆论一边倒的时候,事情开始反转:女方迅速清空微博,而罗冠军开始反击,他针对指控贴出证据一一反驳,证明受害者其实是他本人。在扭转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事情的真相被颠覆了,并在主题中一遍又一遍地转变,情绪随之而来。公众并不关注真相,而是专注于道德判断,情感表达,甚至期望逆转,但是当真相变得清晰时,公众却已忘记事情的原由。“后真相时代”正在消解着新闻的真实性,这对于新闻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闻媒体应该抓住机遇,向真相挖掘和深度报道方向转型,重塑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一、“后真相时代”消解新闻真实性(一)什么是后真相“Post-truth(后真相)”一词最早是在1992年由美籍塞尔维亚剧作家史蒂夫•特西奇(SteveTesich)在美国《国家》杂志上发表的的,并在2016年被《牛津词典》评选为年度词汇,用来形容“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1]同“后工业化”“后现代性”等一系列以“后(post-)”字开头的词汇一样,“后真相”具有批判、解构和反思的意味,用来表征与原有现象的割裂态度和逆向趋势。“后真相”一词最开始只是一个政治学概念,用来批评和讽刺政府及政客操纵媒体,通过操控情绪和观点的传播引导舆论走向,从而达到影响政治决策的目的。在中国社会语境中,“后真相”的语义发生了泛化,意指一系列有意或无意遮蔽事实、掩盖真相的社会现象,如虚假新闻、信息泛滥、政客说谎等等。[2]“后真相时代”,是一个网民群体“狂欢”的时代。学者席海莎认为“当个人的情绪经过媒体表达后,情绪的个人性就具有了群体性,个人情绪就会形成社会情绪。”[3]传统媒体限制了公众表达的权力,公众不能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对公众的束缚被解开,公众能够以网民的形式,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规范,社交媒体平台就会成为公众群体狂欢的摇篮。“后真相时代”,探寻真相总是放在情绪宣泄的后面,道德审判越过了事情的真相。就罗冠军事件而言,在事件刚发生的时候,很少有媒体去核查事件的真实性,更多的是在网络空间宣泄事件所引起的情绪。对于公众来说,事件的发生只是支撑自身观点的一个基石,他们更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而不是了解真相。(二)后真相时代如何消解新闻真实性 1、技术赋权引发“后真相时代”新技术的产生改变了信息传播技术被专业新闻媒体垄断的格局,赋予每个个体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生产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的工序被简化,新闻传播变得更容易,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等各类新媒体的出现,从技术层面为公众打造了一个构建自身话语权、多元思想碰撞的新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众话语权的提升,使得新闻传播变得多元化和去专业化。最近,算法推荐技术根据个人兴趣和喜好有针对性地推送特定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排除特定信息,使用户沉浸在自己所认同的环境中,掩盖了对真相的挖掘。而互联网网民数量持续增长,个性化信息推送推送技术的出现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营造了“信息茧室”和“回声室效应”现象,使得相同的想法围绕同一环境不断重复传播,用户在这种“拟态环境”中朝着群体极化的方向发展,而他们以为他们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社交媒体平台助力“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后真相”愈演愈烈。传统媒体语境下,公众很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个性化、快捷化、大众化和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让观点的自由表达成为一种可能。社交媒体时代以公众为核心,公众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交媒体时代推动并构建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制造者和接收者,同时新闻传播呈现出信息碎片化和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的特点。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速度很快,信息数量庞大且分散,完成的信息被切分成无数的小碎片,公众接受到的信息很可能只是信息碎片,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会一次又一次地卷入“后真相”的漩涡,无法抽离。3、虚拟空间中的信任危机公众对于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媒体发送的新闻持有完全信任或者期待会有反转的不信任的不同态度,即无条件的信任和强迫性的不信任构成了乱象从生的互联网虛拟空间中的两种极为普遍的极端倾向,这是一种社交网络的“信任异化“问题,构成了“后真相时代”极为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动因。尤其是在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屡见不鲜的“后真相时代”,公众不再相信,甚至不敢相信新闻媒体。随着公众自身话语权的提高,公众不再只是公众,他们有了新的称呼——用户。这个与商业有很大相关性的术语意味着在商业化的大环境中,当新闻链接到用户时,用户的需求就是新闻的供给。但是在网络环境中,话语权的下放很容易给用户带来主角的幻想,转而不再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体传达的内容,而是他们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他们更加偏执地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就是对事情最正向的解读。而在一些司法案件中,他们往往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给事件或人定性,以舆论的形式影响法律对事件的判决,形成媒介审批,甚至忽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沉浸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他们带着自身的主角幻想营造了一个缺乏秩序的网络环境,情绪第一真相第二的“后真相”使得社交媒体平台变得更加混乱不堪,而这种立场决定判断,情感决定事实的环境,只是自欺欺人,并不是事实本身。4、新媒体用户能力问题新媒体用户的高自由表达能力和低媒介素养问题构成了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矛盾,同时,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的知识鸿沟问题以信息鸿沟和数字鸿沟两种形式出现。这个时候,用户的能力问题变得格外重要,在很多情况下,用户不是不愿意挖掘真相,而是没有能力探寻真相。如果媒介素养的两级差距越来越大,会导致媒介素养能力不高的那部分群体逐渐与社会脱节,连基本的信息辨别能力都不足的话,又能靠什么去探寻真相呢?二、“后真相时代”对新闻业的挑战和机遇“后真相时代”,真相让位于情绪和观点的宣泄,新闻失实屡见不鲜,新闻业严肃性消解,群体极化现象加剧,网络空间秩序被污染,但同时“后真相”加速了公众意识的苏醒,公众想要看到真相的需求也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迫切需求。所以,“后真相时代”带给新闻业的不仅仅是挑战,同时也是转型发展的机遇契机。(一)“后真相时代”对新闻业的挑战1、消解新闻业的严肃性虽然新闻业有着自身严格的运作逻辑,但在“后真相”的语境下,公众的偏见和情绪忽略了真相,以至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尤其是通过职业信仰、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核查事情真相坚守新闻真实性的精神将很可能被一种情绪化、肤浅化的流水新闻生产逻辑所取代。新闻业也面临着两种潜在的压力:一种是快速发布新闻的诱惑——发布过后有更正补救的机会。第二种只是因为其他的媒体抢先发布而引起的发布的冲动——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正是因为这些压力,大部分媒体并没有认真地做好新闻工作,一昧地沉浸在抢新闻当中,导致新闻失实现象层出不穷,媒体公信力降低。在报道袁隆平去世的新闻中,大部分媒体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未经核实便发布了虚假新闻,消费了公众的信任和情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2、助长群体的非理性在“后真相”语境下,事实变得碎片化,偏见和情绪化充斥在整个拟态环境中,而受众依靠这些碎片化的事实表明观点做出决策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甚至演变为群体极化现象。一方面,公众在面对问题时,事情的真相让位于情感的宣泄,在事件引起的情绪消解之后便会离开这个舆论场;但另一方面,当真相浮出水面时,公众又会因为真相来的太晚爆发更多的负能量,从而对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媒体有更深的误解和偏见,循环往复,使得公众不敢相信新闻,新闻媒体公信力丧失。3、严重污染互联网空间秩序网络谣言、虚假新闻、反转新闻、道德绑架、媒介审判等很多现象都与“后真相"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后真相时代”的舆论表达成为常态,那么互联网中的网络谣言、虚假新闻以及网络暴力等现象也会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空间的秩序,甚至会影响到现实生活的秩序。而媒体的添砖加瓦,偷梁换柱,网民的异化传播,使得原本脉络清晰的事件也能引起争议,包括主流媒体、自媒体及个人用户在内的传播者,如果没有核查事情的真相便发表观点性言论,很容易造成观点和事情相悖的局面,这不仅会消磨自身建立的话语力量,降低公众对自身的信任程度,还严重污染了互联网的空间秩序。(二)“后真相时代”新闻业的发展机遇1、受众意识的苏醒“后真相时代”带来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公众越来越不敢轻易地去相信新闻,新闻反转和舆论反转的“后真相”漩涡越来越大,这并不是公众不再需要真相,恰恰相反,在真相缺位的“后真相时代”公众越来越需要真正的真相,也意味着公众已经意识到“后真相”和现实生活碰撞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当公众将对“后真相”的焦虑、质疑和批判转为对媒介使用习惯和信息获取习惯的调整时,新闻业转型的契机随之而来。2、专业主义的紧迫需求随着受众意识的苏醒,“后真相时代”带给新闻业的危机已然转变为发展机遇。真相缺位本就是新闻业的一种失职,有悖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新闻业应该用全新的姿态去对垒“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的真实性。不仅公众越来越需要真相,新闻业也越来也需要真相。主流新闻媒体与新媒体交锋时,不要被新媒体牵着鼻子走,要保持自身的节奏,做好新闻业的表率作用,以真相还击“后真相”。三、“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转型策略(一)重塑新闻媒体的角色“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媒体要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积极探寻真相、还原真相,坚守真相,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环境的变化中不断去调整、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比如学者周海娟提出:“后真相时代需要改变对新闻事实枝查的方向,实现从‘核查客观事实’到‘协助理解现实’的转变”。[4](二)发挥媒体专业主义优势 在“后真相时代”,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变化,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公众日常了解新闻发表观点的主要阵地,传统媒体逐渐衰落,但传统媒体有着社交媒体平台所没有的权威性优势,同时对于新闻的深度调查和探寻真相的能力是社交媒体平台所缺失的,所以“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媒体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主义优势,坚守新闻真实性,而不是盲目跟随社交媒体平台的情绪逻辑进行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传递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而是客观的反映现实,所以新闻媒体在发布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核查事件的真实性,保证发布的新闻是真实的;同时,新闻媒体不能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选择遮蔽或不传递事件的真相,尤其是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要客观、公众、全面的反映事件的原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得公众能客观公正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观点和情绪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新闻业新闻失实的现状,另一方面,对于新闻媒体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扩大自身话语权力量,提高媒体公信力起着积极作用,形成媒体和公众的双赢局面。(三)厘清不同媒介形态间的关系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大量的非专业新闻工作者,当他们成为信源的时候,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没有办法去评估,仍然需要专业的新闻媒体去核查信息的真实性。所以社交媒体平台不应该成为新闻业的主阵地,作为一种替补性力量的形式存在会更合适。新闻业的转型应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扩建自身的话语力量,但同时新闻媒体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避免被社交媒体的固有的情感逻辑所同化。(四)利用新技术手段实现自我赋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垄断新闻的格局被打破,公众才真正意义上被赋权,能够自由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信息传播技术也改变了传播格局,新闻工作者需要学习并掌握新型技术来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客户端、抖音短视频、快手直播等新型技术手段。因此,对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他们在学习原有的新闻理论的同时,也要学习新的传播技术,通过新技术手段继续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结语新闻业的职责是寻找真相并传递给受众,而在“后真相时代”——事实和真相缺位的时代,雄辩胜于事实,立场决定是非,情感主导选择,这给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后真相”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的时候,新闻工作者仍要保持理智:挑战和机遇是同时存在,“后真相时代”在给新闻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新闻媒体带来了转型契机。尽管话语权下放,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但专业媒体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性优势、深度调查优势、真相挖掘优势,能够帮助公众冲破各种“后真相”,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这是专业媒体在“后真相时代”的使命。所以,在真相第一和情绪第一的“后真相”交锋中,新闻媒体要利用自身独一无二的权威性优势、深度调查优势、真相挖掘优势,坚守新闻真实性,打破濒临失语的局面,重赢公众信任,提高媒体公信力。注释:[1]王悠然.警惕“后真相”时代的假消息[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6日,第3版.[2]庞金友.网络时代“后真相”政治的动因、逻辑与应对[J].探索,2018(3).[3]席海莎.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J].新闻知识,2017(9):22-25.[4]周海娟.2017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大热点[J].新闻与写作,2017(12):3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