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6-20课教学设计汇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7/3A/wKhkGWbN-wuAcTvwAAFxmQMoH2M064.jpg)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6-20课教学设计汇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7/3A/wKhkGWbN-wuAcTvwAAFxmQMoH2M0642.jpg)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6-20课教学设计汇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7/3A/wKhkGWbN-wuAcTvwAAFxmQMoH2M0643.jpg)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6-20课教学设计汇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7/3A/wKhkGWbN-wuAcTvwAAFxmQMoH2M0644.jpg)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6-20课教学设计汇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7/3A/wKhkGWbN-wuAcTvwAAFxmQMoH2M06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6-20课教学设计汇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给人以沧桑壮烈的感觉。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品味三国吧。新课探究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形势【史料链接】材料一地图资料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问题探究一】东汉末年形势如何?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势力最强?答案提示: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最强。【问题探究二】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答案提示:曹操。武力(战争)。官渡之战。2.官渡之战【史料链接】材料一“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毛玠传》材料二材料三【问题探究一】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谁?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答案提示:曹操。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军事上:曹操采取进攻敌人薄弱之处,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大败袁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问题探究二】材料三中的战役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答案提示:结果:曹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意义: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二、赤壁之战1.概况【史料链接】材料一曹操亲率20多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北。材料二刘备从樊城败走夏口,接受诸葛亮联孙抗曹建议,并派诸葛亮东下柴桑说服孙权共抗曹操。材料三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问题探究】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二中刘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大败曹操?结合材料三,说出其中蕴含的典故。答案提示:208年。联孙抗曹。火烧赤壁。2.影响: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比较【表格归纳】战役时间双方兵力结果作用启示官渡之战200年袁绍10万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骄兵必败曹操3万-4万赤壁之战208年曹操20多万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孙权刘备约5万【问题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被孙刘联军打败?答案提示: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疾疫困扰;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当;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曹操统一南北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三、三国的建立及发展1.地图展示[地图解读]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2.三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图片资料】(2)【具体解读】图一:魏国在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重心,所以特别重视农耕、兴修水利。图二:吴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图三: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课堂小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逐鹿中原。在北方,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此后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一心统一全国,带军南下,遭到了南方孙权与刘备两家的联合抵抗,双方在赤壁展开激战,曹操失败,退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曹丕于220年建立魏政权;刘备于221年建立蜀政权;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板书设计】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1.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2.八王之乱。难点: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2.西晋灭亡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傻”皇帝。他闹出的两个笑话家喻户晓。一次惠帝司马衷在华林园游玩,听到园中池塘内蛙声响成一片,他凑上前去,傻兮兮地向身旁的随从们问道:“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还有一次,时值天下大乱,百姓饥荒,饿殍遍地,朝中大臣向晋惠帝奏报此事,谁知晋惠帝竟问道:“他们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满朝文武听后错愕无言。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又哪里来的肉粥呢?他的无能导致了贾后乱政和“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王朝的气数。那么西晋的灭亡,能够完全归咎于晋惠帝的昏庸无能吗?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走进第17课,探寻西晋灭亡的缘由。新课探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图片展示】【具体解读】公元263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了蜀国。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人物链接】晋武帝司马炎【具体解读】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是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司马炎于266年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1.西晋的统治西晋时期盛行豪门政治。在按门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经济种种特权的门阀制度下,豪门世族追逐名利,世风沉沦日下。史载官宦子弟石崇,其“财富丰积,室宇宏丽”。姬妾百数,皆穿金戴翠,华服绮丽,至于吃的、用的无不极尽当时所选,珍宝田舍无数。在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下,特权阶层利用权势谋私利,攫取社会资源,挥霍社会资源,出现争豪斗富的闹剧丑剧也就在所难免。奢靡之风成为加速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2.八王之乱的原因【史料链接】材料一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晋书·惠帝纪》材料二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诸王可以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答案提示:西晋统治腐朽;晋惠帝昏庸无能;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3.八王之乱的影响【史料链接】材料一(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材料二魏、晋以来蓄积,扫地无遗。——《资治通鉴》【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王之乱的影响。答案提示: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4.西晋灭亡【材料链接】材料一西晋政权,对内迁各族,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向他们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材料二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及教训。答案提示:(1)原因:①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②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了统治秩序,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③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2)教训:统治者统治要开明;要团结,不要内耗;民族关系要融洽等。三、北方各族的内迁【史料连接】材料一材料二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晋书·江统传》【问题探究一】结合地图,说一说西晋时内迁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答案提示:匈奴、鲜卑、羯、氐、羌。【问题探究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提示:北方各族内迁,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交往。课堂小结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八王之乱”使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促进了北方各族的交融。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北方民族南下的双重打击下灭亡。【板书设计】西晋建立: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图片:江南风情师生齐读:忆江南(作者: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能不忆江南?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向我们描绘了风景如画的古代江南,那么,江南地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溯早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吧!新课探究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后,公元317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2.统治【史料链接】材料一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世说新语·崇礼》材料二元帝对王导,以“仲父”相尊。成帝时给王导手诏,用“惶恐言”“顿首”“敬白”,中书作诏则用“敬问”。——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政治的特点。答案提示:特点:“王与马,共天下”;依靠大贵族进行统治(门阀政治)。3.北伐【图片链接】【问题探究】“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典故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他有什么愿望?这一愿望最终实现了吗?分析原因。答案提示:与“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祖逖,他怀揣着恢复中原的崇高愿望,渡江北伐。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北伐动机不纯,利用北伐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4.繁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安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5.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二、南朝的政治1.政权更替2.疆域变化3.共同特点(1)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定都,都是偏安的朝廷。(2)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3)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齐朝23年。(4)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最终灭亡。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史料链接】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译文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问题探究】(1)据材料一,分析西汉时江南的经济状况。(2)材料二中江南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何时?(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答案提示:(1)西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2)南朝时江南地区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原因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劳动力、生产技术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社会环境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地理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人民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2.表现【图片链接】【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提示:农业:(1)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2)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水碓、水磨广泛使用。(3)围湖造田。手工业:(1)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高。(2)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3)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商业活跃,城市繁荣。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课堂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达300多年的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时期。在此期间,北方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地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2.战争概况项目前秦东晋领导人苻坚谢石、谢玄兵力80多万8万结果失败胜利胜利、失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指挥得当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2.孝文帝迁都【史料链接】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平城地处塞北,气候寒冷干燥,变化无常,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差。北魏尚书令王肃写了一首《悲平城》的诗,诗中这样描述平城的景象:“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苍松无罢风。”早在太武帝时期,就有过迁都邺城的打算。【问题探究一】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北魏的都城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北魏的都城地理位置偏僻,不利于孝文帝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气候干旱,经济落后;平城是“用武之地”,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构成威胁;同时平城也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首都。【问题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有何历史意义?答案提示:有利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继续进行改革;有利于控制整个国家,同时也避开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民族的交融。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材料一(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材料二材料三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兰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尉迟尉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材料五北魏初期因长期征战,官吏没有固定的薪水,只靠战利品作为奖励。统一黄河流域后,没有战利品可分了,官吏为维持奢侈生活,大量贪污,残酷搜刮百姓,这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统一北方后50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为此北魏政府向汉族统治者学习,发给官员俸禄以缓和社会矛盾。材料六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问题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列举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答案提示: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思想文化: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2)影响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材料二“汉人胡食”“胡人汉服”。【问题探究一】结合材料一、二,说一说孝文帝改革起了什么历史作用。答案提示:少数民族与汉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取得巨大进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问题探究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答案提示: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三、北朝政权更替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图片链接】【问题探究】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答案提示:一方面,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习惯。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习了很多东西,如汉族妇女学会了蒸馍和烙饼技术,北方少数民族妇女学会了采桑养蚕。总的趋势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关系逐渐封建化。课堂小结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383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439年,北魏重新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由于北方各族的内迁,各民族杂居相处,民族交融成为历史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迁都洛阳,并从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为以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重点难点】重点:1.贾思勰与《齐民要术》。2.科学家祖冲之。难点:科学家祖冲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王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帖,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由于王羲之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新课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图片链接】右图【具体解读】贾思勰,汉族,生活在北魏末期和东魏时期,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和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齐民要术》【史料链接】材料一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贾思勰材料二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引用古书156种,引用《诗经》30多条。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引用农谚30多条。材料三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并耐心细致地观察。【问题探究】《齐民要术》是一部什么书?历史地位如何?贾思勰成功写成《齐民要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方法,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民为本;注重实践;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成果。二、科学家祖冲之1.祖冲之【图片链接】【具体解读】祖冲之(公元429—公元500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南北朝人。其主要贡献是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千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著作,名为《缀术》,唐朝曾经将此书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他推算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专家,重新造出早已失传的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等多种机械。2.成就(1)【图片资料】材料一以祖冲之命名的小行星月球上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材料二祖冲之得出的圆周率精确值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祖冲之算得两个分数,22/7和355/113,前者称为约率,后者称为密率,直到近一千年后才有阿拉伯数学家的计算超过了他;在欧洲直到1100多年以后,德国科学家奥托和荷兰工程师安托尼兹才先后得出相同的数值。为纪念祖冲之,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建议把圆周率改为“祖率”,即355/113这个数值(3.1415926<π<3.1415927)命名为“祖率”。材料三祖冲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镶嵌在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2)【问题探究】通过阅读三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学习祖冲之的什么精神?答案提示: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如勤奋好学、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热爱科学等精神。三、灿烂的文化1.书法(1)锺繇锺繇,字元常。今河南许昌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锺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尤擅楷书,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锺繇书法。南朝庚肩吾将锺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图片链接】锺繇楷书《宣示表》《宣示表》,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锺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刻本见《淳化阁帖》《大观帖》,传为王羲之所临摹刻。字的捺脚有浓重的隶书波磔意趣,极为古雅。近人马公愚的临本接近原作神韵,刊于《书法大成》,可供临习时对照参考。(2)“书圣”王羲之【史料链接】材料一材料二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材料三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问题探究】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王羲之书法艺术有何特点?其代表作是什么?为什么后人尊称王羲之为“书圣”?答案提示:特点:王羲之以行书见长,他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字写得特别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是书法史上一个关键人物。2.绘画大师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今江苏焦溪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片链接】【问题探究】这两幅作品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作者是谁?其作品的特点是什么?答案提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作者:顾恺之。特点:题材广泛,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3.石窟艺术【史料链接】材料一“时帝大弘释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厂房出租合同(含金融融资支持)
- 2025年度车辆进出口损害赔偿协议范本
- 2025房产中介合伙人投资合作及退出机制合同
- 2025年理发、美容服务项目建议书
- 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的实施措施计划
- 仓库节能降耗工作的总结与展望计划
- 新年自我反思与成长计划
- 创造多元环境培养幼儿园小班的艺术表达能力计划
- 调整工作节奏的方法计划
- 经验教训与未来目标的思考计划
- 苜蓿青贮料质量分级DB41-T 1906-2019
- 新鲜牛肉购销合同模板
-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题库(官方版)-下多选题
-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文科综合试题卷(含答案)
-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1
- 第10课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金牌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烧烤店选址标准
- 中国餐饮供应链行业现状及趋势(附市场规模、产业链及重点企业)
- 深度学习视角下“尺规作图”教学策略
- 温度均匀性测试报告
- 会阴擦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